⑴ 青春之歌100字讀後感受
《青春之歌》是我國著名作家楊沫的成功之作之一,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⑵ 青春之歌內容簡介
鏈接: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愛國學生運動及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後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歌劇等。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林道靜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
⑶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誰
楊沫(1914.09.25~1995.12.11),當代女作家。原名楊成業,筆名楊君默、楊默。原籍湖南湘陰。 生於北京,1995年12月11日逝世。曾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全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等職務。其代表作是描寫一個知識女性成長為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長篇小說《青春之歌》,其中鮮明、生動地刻畫了林道靜等一系列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小說於1958年出版後受到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歡迎,並被改編為電影。另有演員。
生於北京,當代著名作家。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她的力作《青春之歌》自1958年問世以來,多次再版,暢銷不衰,累計發行500萬冊,已有10多種文字的譯本,並被拍攝成同名影片,曾影響幾代青年。以後她相繼出版了長篇小說《芳菲之歌》、《英華之歌》等。由她本人整理出版的近300萬字的7卷本《楊沫文集》收錄了她大部分作品。
楊沫曾是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四屆中國作協主席團成員;從1989年起至逝世前任北京市文聯主席。
1995年12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⑷ 青春之歌摘抄精彩句段20個,每段不少於100字
1.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
2.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虹彩,隨著時間漸漸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林道靜和余永澤兩個年輕人都慢慢地被現實的鞭子從幻覺中抽醒過來了.
⑸ 關於《青春之歌》的解讀或評論
作者簡介 楊沫,女,1914年9月25日生,原籍湖南省湘陰縣。原名楊成業,後又用名楊君默、楊默,早期文章還曾用過「小慧」的筆名,抗日戰爭後期名楊沫至今。楊沫出生在官宦家庭,13歲時考入北京西山溫泉女子中學,3年後因家道中落,半途輟學,在河北省香河縣、定縣等處教小學,後又在北京當過家庭教師,書店店員。這時期開始接觸共產黨員和革命知識分子,閱讀馬列主義著作。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後,陸續擔任報社編輯工作,曾任《黎明報》、《晉察冀日報》和《人民日報》的編輯和副刊主編。解放後,曾在北京市婦聯宣傳部工作一時期,1952年調中央電影局劇本創作所任編劇,後轉為北京電影製片廠編劇。1963年起成為北京市作家協會專業作家,兼任北京市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78年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楊沫最早發表的處女作是散文《熱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1934),此後在抗日根據地寫過短篇小說、散文、報道等,1950年發表了中篇小說《葦塘紀事》。1958年1月出版了她的代表作《青春之歌》。1959年9月,《青春之歌》由作者改編為電影文學劇本。被認為是國慶10周年的「國產新片展覽月」中最優秀的影片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停止筆耕。粉碎「四人幫」以後,又重新開始創作,1978年發表了短篇小說《紅紅的山丹花》。1980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東方欲曉》(第一部),1980年出版了《不是日子的日記》。1981年出版了,《楊沫散文選》。1985年出版《自白—我的日記》。最近又推出《青春之歌》的姊妹篇《芳菲之歌》。
內容概要 林道靜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親生母親出身貧苦,被她父親林伯唐霸佔成姨太太,後又被逼死。林道靜從小像個小狗似的成長。中學畢業後,家裡破產,父親離家逃走,非親生母親徐鳳英,逼她嫁給胡局長,想把林道靜變成她的搖錢樹。她憤然逃出北京的家,來到北戴河投親謀職,沒想到她表哥夫婦已辭職離開了此地。為難之際,又被楊庄小學校長余敬唐欺騙。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她選擇了大海作為自己的歸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剎那,北平大學國文系的學生余永澤救了她。余永澤的言談舉止打動了林道靜,使林道靜暫時忘掉了一切危難和痛苦,同意余永澤的勸說,留在楊庄當小學教員,並且對教書生活和孩子們也漸漸發生興趣。有一天,林道靜在課堂,把「九·一八」的慘痛消息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以及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一氣向小學生們講了整整一堂課,激起了孩子們的愛國情緒。遭到余敬唐的冷嘲熱諷。林道靜辭去了小學教員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北平的火車,去投奔她的要好朋友王曉燕。王曉燕是和林道靜同歲的高小學生,她父親王鴻賓是北大歷史系教授,王曉燕現在已是北大歷史系一年級學生了。林道靜在北京沒有生活來源,尋找工作又到處碰壁,還險受一個日本人的欺侮。在余永澤的柔聲哀求中,林道靜和余永澤同居了。余永澤的溫存和體貼,使林道靜也感到幸福和滿足。但她也漸漸發現了余永澤的自私和無情,美麗的夢開始破滅。後來她結識了盧嘉川、許寧、鄭瑾等一批愛國學生。林道靜開始如飢似渴地讀革命書籍,積極參加進步活動,盡管余永澤極力反對,林道靜還是和北大學生一起上街,參加紀念「三·一八」遊行。後來戴愉叛變黨組織,他知道的組織紛紛遭到了破壞,許寧、侯瑞等革命學生被捕。盧嘉川為躲避敵人追捕來到林道靜的住處。當林道靜替盧嘉川送信時,余永澤在家裡見到了盧嘉川,他出於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將盧嘉川趕出家門,結果盧嘉川也被捕了。林道靜終於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條道路上的「伴侶」是沒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著「情感來維系,幻想著和平共居互不相擾,是自己欺騙自己,她終於和余永澤分手了。盧嘉川、許寧等進步學生和人士在獄中仍堅持斗爭,一些革命者被殺害了。林道靜與所有進步朋友失去了聯系,她把盧嘉川臨走前留下的一包宣傳品拿出來,想起盧嘉川對她說過的話,備受鼓舞。她開始獨立作戰。她靠黑夜的掩護到大小胡同張貼宣傳標語和散發傳單。青年們看到傳單深受鼓舞,他們相信共產黨又活躍起來了,革命高潮也許又要來到了。而敵人卻非常害怕。戴愉又以革命者的面目騙取了林道靜的信任,結果林道靜也被戴愉出賣慘遭被捕。胡局長又一變為黨部特務,親自出面對她利誘恐嚇兼施,她不為所動。敵人沒辦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務們監視著。這時她的朋友王曉燕和李槐英來到她的身邊,在王曉燕的父親和她的朋友幫助和掩護下,林道靜平安逃出了北平,來到定縣當上了小學教員。幾個月過去了,鄭瑾介紹了一位叫江華的同志來到她這里,正當她苦悶孤獨的時候,見到了江華,也就是領導紀念「三·一八」遊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顒,林道靜高興極了。江華是一位地下黨員,他又給林道靜講了許多革命道理,教導她如何了解農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農民當中去,組織農民站起來和地主老財作斗爭。在江華的直接領導下,林道靜積極參與了麥收時農民搶收麥子。她向江華提出了入黨的請求。江華鼓勵她勇敢地接受黨的考驗,由於革命活動暴露,江華通知林道靜回北平。林道靜按照江華的指示回到北平,去找鄭瑾聯系,沒有找到。不久,林道靜再次被捕。她拒絕在「自首書」上簽字,遭到敵人的嚴刑拷打。在牢里她見到了鄭瑾(真名林紅)。林紅的革命精神給了林道靜和難友以巨大的鼓舞。林紅被害後,林道靜揭穿了女特務,開始參加獄中的絕食斗爭。後來得知盧嘉川也被殺害了。此時,江華來到北平和獲釋的侯瑞開始營救獄中的同志。日寇佔領北平前夕,在同志們的營救下,由王鴻賓教授出面保釋林道靜出獄。林道靜來到王曉燕家。王曉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叛徒特務戴愉正在欺騙王曉燕,而王曉燕一家沒有認清他的本來面目,還把他當作革命者。在江華等人的介紹下,組織上研究了林道靜的全部歷史,考察了她在獄中的表現,批准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化名路芳到北大做學生工作,組織愛國學生和國民黨進行斗爭。由於戴愉的欺騙,王曉燕以為林道靜是個叛徒,便不理睬她。林道靜在北大遭到學生中的特務王忠等人的毒打。她毫不屈服,仍堅持斗爭。在黨的指示下,她和侯瑞積極爭取王曉燕。他們以有力的證據揭穿了混在學生中的特務王忠等人,王曉燕開始醒悟了。叛徒戴愉得到了應有的懲罰。正當林道靜苦悶的時候,江華又帶來了黨的指示。林道靜的態度更堅決果斷了。她和侯瑞一個班一個班地去發動學生,及時抓住學生的苦悶心理給予啟發引導,把學生都組織起來,幾個系先後成立了學生自治會。一天早飯時分,江華冒著大雪來告訴林道靜,市委決定由學聯組織「一二·九」大遊行。1935年12月9日,轟轟烈烈的「一二·九」運動爆發了。由於發高燒,林道靜沒能參加「一二·九」大遊行。「一二·九」之後的一星期內,黨緊密地團結了各個學校涌現出來的大批積極分子,廣大愛國青年也紛紛奔到民族解放的戰場上來。於是黨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迅速擴大了。為了繼續擴大「一二·九」的成果,為了發動更多的群眾湧向正義的愛國之路,為了反對出賣華北的冀察政委會的成立,12月15日晚,黨領導學聯的負責人決定在12月16日偽「冀察政務委員會」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次號召全市的大中學校來一次規模更大的示威遊行。江華連夜通知林道靜關於第二天的行動計劃,北大的工作他全部交給林道靜負責。林道靜整整奔忙了一夜。她、侯瑞和其他黨員以及積極分子們,分頭分工負責組織,終於在三四個鍾頭內秘密動員了一批北大同學去參加遊行示威。一切組織布置妥當,她才作為一個遊行群眾奔向集合地。在遊行隊伍中,她首先看見了李槐英——這位曾經同情和幫助過林道靜的女學生,後來不問政治,當了「校花」、「皇後」,可是,日寇的暴行,終於使她覺悟過來。王曉燕的父母全來參加遊行了。工人、小販、公務員、洋車夫、新聞記者、年輕的家庭主婦、甚至退伍的士兵都陸續涌到了遊行隊伍中來。無窮盡的人流,鮮明奪目的旗幟,嘶啞而又悲壯的口號,繼續沸騰在古老的故都街頭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繼續不停地前進——不停地前進。
作品鑒賞 楊沫的《青春之歌》是新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寫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它以「九·一八」到「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為背景,以學生運動為主線,描繪了當時我國各類知識分子的精神面貌和所走過的道路。塑造了眾多的知識分子形象,如盧嘉川、林紅、江華等,他們是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他們遵照黨的指示,領導學生運動,宣傳愛國主義思想。盧嘉川把林道靜引上了革命道路,而在林道靜的成長道路上,林紅的堅強不屈、英勇頑強的精神,江華穩健、老練的工作作風對林道靜最終能成為一名堅強的共產黨員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不僅培養了像林道靜這樣的小知識分子,而且以它崇高的目標,忘我的精神培養和熏陶了眾多的知識分子,這樣才能有轟轟烈烈的「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此外還有在學生中宣揚悲觀情調、最後又禁不住敵人的引誘變成叛徒的戴愉;自私自利、平庸、狹隘的余永澤,他沒有愛國主義的熱血,整天死守著他溫暖的小窩,對投奔他來的老長工,表現得非常冷酷,竟毫無同情心地把魏老山趕出家門,當他知道林道靜跑出去送給魏老山三十塊錢後,冷冷地諷刺林道靜是拿他的錢裝好人。還有思想空虛、貪圖享樂、最後淪落為玩物的白麗萍。還有王曉燕父子,他們同情學生、痛恨國民黨政府,但又書生氣十足,以至被戴愉利用。作者用墨最多的還是林道靜的形象。林道靜出生在一個大地主家庭,她的母親是被她父親霸佔了的貧農女兒,她身上「有白骨頭也有黑骨頭」,她心地善良,同情民眾,憎恨她的家庭,反抗她的家庭,為追求自由離家出走,想靠自己的力量謀求生存。但是她雖然逃離了她家庭給她設置的網,卻又踏進了余敬唐的羅網。她從絕望走向自殺的道路。北大學生余永澤救了她。余永澤以「騎士兼詩人」的風度和溫情體貼贏得了林道靜的愛情。他們度過暫短的愛情生活,在許多實際問題上發生分歧。嚮往自由追求革命的林道靜,終於認清了余永澤自私、庸碌、狹隘的本質,毅然與余永澤分手。林道靜跨出了「愛」的小圈子,標志著她思想歷程和人生道路的重要轉折。這時期她的主要思想特徵是嚮往革命,並投身到革命。她張貼標語,撒發傳單,單槍匹馬地進行革命活動,遭到國民黨特務的逮捕。黨組織營救了她,把她秘密護送到定縣農村。在這里,黨又派果敢、機敏、干練的江華同志領導她工作。在江華的幫助和教育下,林道靜的思想逐漸成熟起來。在獄中,她又親眼看到了共產黨員林紅面對敵人的屠刀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經受住了黨的考驗,出獄後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林道靜終於從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作者通過曲折的情節,細膩地挖掘林道靜的內心世界,描繪了林道靜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脈絡,真實而生動地揭示出知識分子只有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才能尋找到自己的出路,才能有光明的前途。林道靜的形象真實感人,栩栩如生,可以說是這部小說在藝術上最成功之處。
作品在結構上始終循著一條主線——就是以林道靜的成長和行蹤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由林道靜帶出各種人物。這樣架構篇章,使得結構單純,嚴謹而完整,也正因為這樣的結構,才使得林道靜這一人物形象豐實、飽滿,生動而感人。同時這樣的結構也很適應中國讀者的欣賞習慣
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是作者以高亢激昂的旋律為愛國知識分子寫下的一首青春的贊歌。作品自1958年1月出版以來,深受廣大讀者,尤其是青年學生的喜愛。人們對《青春之歌》的青睞,主要是因為它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個由個人奮斗和反抗而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識分子典型形象。
林道靜是大地主林伯唐強暴佃戶姑娘秀妮所生,母親投河自盡後,小道靜受盡了養母的百般虐待。這種特殊的生活遭遇,既形成了她倔強、富於反抗、同情勞動人民的品質,另一方面,又使她染上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習性。這一性格的雙重色彩註定了她在走向革命道路的過程中,要經受更多的痛苦和磨難。
林道靜在成長道路上經歷了一個十分艱難的歷程。高中畢業後,養母將她作為搖錢樹,逼她嫁給胡夢安作姨太太,為反抗封建婚姻,她離家出走。可是逃出虎口,又差點落入狼窩。不甘屈服,但又無力抗爭的她,只得用死來反抗這個黑暗的社會。余永澤救起了她,並給了她一片溫情的小天地,她也曾一度想從愛情中尋找幸福,可她很快發現自己又成了余永澤的「玩偶」。她因不滿足這種被關在「鳥籠」中沒有自由和獨立人格的生活,而再次陷入痛苦之中。林道靜的這段經歷,不僅真實再現了30年代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無路可走的痛苦處境,而且也形象地說明了,個人反抗是軟弱無力的。
就在林道靜苦悶彷徨之時,她結識了共產黨員盧嘉川。他引導她閱讀進步書刊,學習革命理論,並逐漸投身於火熱的斗爭。日漸覺醒的林道靜發現自己以前「好象個糊塗蟲」,也使她進一步看清了余永澤自私、庸俗的真面貌。當余永澤趕走盧嘉川,導致盧被捕,最後犧牲時,林道靜終於與他分手了。從林道靜與余永澤的決裂過程,我們可以看到林道靜在探求光明人生道路中的又一曲折經歷。這以後,她經受了一系列血的教訓和斗爭實踐的艱苦磨煉,尤其是女革命者林紅的熱情幫助,以及她那誓死如歸的英雄氣概,使她進一步懂得了人生的意義是為人民,為革命而奮斗。她看清了自己思想深處存在的溫情狂熱,多愁善感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並自覺在平凡而艱苦的工作中鍛煉自己。在北大,當不顧生活的困苦,且忍受著同學們把自己當特務毒打的屈辱而積極地開展工作,勇敢地站在抗日救亡第一線的林道靜出現在讀者眼前時,人們怎能不為她高興和驕傲呢?經過艱難的跋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終於成為英勇的無產階級先鋒戰士了。林道靜的成長過程告訴我們:知識青年只有將個人命運融入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中,其青春才是最壯麗和輝煌的。
《青春之歌》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人物塑造上,作品不僅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靜這一典型,而且還通過林道靜的成長,刻畫了國難當頭時走著不同道路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中有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林道靜的引路人盧嘉川、江華和林紅;有民族危亡之時,名利熏心、整天想著個人幸福的余永澤;有開始傾向革命,但最終因貪圖享樂而成為別人手中的玩物的白麗萍。正是這些與林道靜相互映照的形形色色的知識分子形象,立體地反映了「一二·九」運動前後動盪年代我國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為進步知識分子譜寫了一曲青春的頌歌。
⑹ 《青春之歌》的內容梗概
《青春之歌》講述了在從北平開出朝向海邊駛去的列車上,獨坐著一個少女,她的行李中除了一些樂器別無他物,人們都注視著這個奇異的女子。林道靜在北戴河車站下車,投奔她在附近村莊中教書的親戚,然而,他們早些時候就離開了。道靜無處可去,被這里的校長暫時留了下來。
道靜的這次出行,實際上是離家出走。她生於北平一個大戶人家,父親以教育為名,羅致了不少的聲名和家財。道靜自幼失怙,歷盡冷暖,中學畢業前家中逼迫她嫁給有財有勢的胡局長,道靜不肯從,於是連夜出走。
偶然的情形下,道靜得知挽留自己的校長私心裡別有所圖,她又羞又怒,心灰意冷,在雨夜裡奔向大海……恍惚中道靜看到一張熱切的、焦灼的面孔,是這個青年把她從險地中救了回來。
余永澤出現在道靜的生活中,他的關愛與撫慰,他的良好的文學素養,使道靜心裡產生了絕處逢生的欣幸和喜悅。余永澤也愛慕著這個純潔的少女,他把道靜安置在小學做教員,依依不捨地和她暫別,回到北大念書。
「九·一八」事變後,清寂的鄉村從沉睡中驚醒,道靜也對國家危亡的大事憂心如焚。她遇上了有愛國激情的北大學生盧嘉川,在他身上有餘永澤所沒有的勇毅精神,很快地,盧嘉川投身到抗日示威的學生運動中南下而去。
道靜回到北平,生活四處碰壁。迷惘中她應允了余永澤的懇求,和他住到了一起。漸漸地,道靜的生活給瑣細的家務纏繞起來,她無暇讀書,她感到沉悶、窒息,更使她痛苦的是,余永澤原來是個自私、平庸、只注重瑣碎生活的人,道靜又有些絕望了。
在同一寓所的白莉萍房間里,道靜結識了一群熱情洋溢的、以國家民族為已任的青年學生,這其中就有她以前見過的盧嘉川。與他們的交往中,道靜復活了她的青春,她明白了很多現實的事情,也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
盧嘉川鼓勵這個有正義感的女子走出狹小的個人生活,道靜開始逐漸嚮往革命。這時余永澤與道靜的分歧越來越大,他阻攔道靜參加有政治色彩的集會,同時不滿於道靜和盧嘉川的來往,更在危急的時候拒絕救助被憲兵圍捕的盧嘉川,使他落到了敵人的手上。道靜終於和過去的生活決裂了。
盧嘉川犧牲了,道靜在懷念中接過他未竟的事業,開始秘密地散發和張貼傳單。她的斗爭經驗還不夠,加上黨內叛徒戴愉的告密,道靜很快就被捕了,原先那個要娶她的黨部特務胡夢安趁勢而入,威脅道靜嫁給自己。在朋友的安排下,道靜逃脫了監視,潛入定縣開展工作。
不久,道靜接觸到組織上派來發動農民斗爭的江華,江華引導道靜把革命的理想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深入鄉村,組織起人民的力量。道靜對這個學識豐富又有實踐經驗的共產黨員充滿敬慕。這時戴愉的出現再次造成了嚴重的破壞。江華和道靜先後被迫撤回北平。
道靜又一次地被捕,獄中她承受著酷刑,在共產黨員林紅的激勵下堅定了革命的意志。當她投身於抗日救亡運動,真正地成長起來之後,道靜終於被吸收為中共黨員。她和江華一起,和越來越多的進步青年一起,匯入到革命和集體的洪流中。
(6)青春之歌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青春之歌》是當代作家楊沫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1958年首次出版。
《青春之歌》是楊沫以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小說以20世紀30年代日本侵華過程中發生的「九·一八事變」到「一二·九運動」的愛國學生運動為背景,通過女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故事,構築了革命歷史的經典敘事,也揭示出知識分子成長道路的歷史必然性。
《青春之歌》的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尤其是幾個正面人物,真實感人。這部小說是學生和知識分子題材作品中的優秀成果,有很大教育作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春之歌
⑺ 《青春之歌》100字簡介
青春之歌》是楊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寫了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林道靜如何走上革命道路,並成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曲折過程。
林道靜是為了尋找個人出路,逃避為男人當「玩物」和「花瓶」的命運,踏上流亡之路的。她逃離家庭,到北戴河附近的楊家村小學投親不遇,做了代課教師。然而,校長余敬唐卻陰謀把她嫁給當地的權貴,走投無路之下她投海自盡,被一直注意著她的北大學生余永澤搭救。「詩人兼騎士」的余永澤,喚醒了林道靜對生活的熱情,在余永澤愛情的感動下,她答應和他共建愛巢,從小孤苦無依的林道靜暫時享受到了家庭的溫馨。但她不甘心被人供養,先是尋找工作受挫,後接觸到北大的愛國學生,思想上受到觸動。當遇到共產黨人盧嘉川之後,她開始接觸到革命思想。余永澤一再攔阻她參加革命活動,並導致盧嘉川被捕。林道靜在慘痛的事實面前如夢方醒,決心離開庸俗自私而平庸的余永澤,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從此她在革命者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軟弱,最終成為一名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⑻ 青春之歌的點評鑒賞
小說《青春之歌》賞析
《青春之歌》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描寫愛國運動,反映革命知識分子斗爭生活的優秀長篇小說,作品真實地再現了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一二·九」運動這一歷史時期復雜多變的社會歷史面貌。尖銳的民族矛盾、殘酷的階級斗爭考驗著每一個人。小說塑造了這一歷史背景下各種類型的知識分子形象,並且以對林道靜的塑造為主線貫穿始終,詳盡講述林道靜是在自身的艱苦的革命活動和曲折的鍛煉改造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她生長在官僚地主家庭,生母因是佃農而慘遭迫害至死,自己也受異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為了反抗不幸的命運,她毅然離開罪惡的家庭,走向社會尋找生活出路。在孤獨無援的的情況下,她想以自殺作為反抗,後來余永澤救活了她,幫助她找了工作,發展成情侶以致同居,然而,余永澤對待生活、對待前途與林道靜所想的完全不一樣。在盧嘉川的啟發指引下,她如飢似渴地閱讀馬列著作和文藝作品,後因投身革命而和余永澤分手。在黨的領導下,她健康成長,曾兩次入獄。在第二次入獄的近一年的鐵窗生活中得到林紅的幫助,懂得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思想感情產生了質的飛進。出獄後加入了共產黨,又被派到北京大學領導學生運動,她頑強地為黨工作,使一度彷徨苦悶的北大學生又成了「一二·九」運動的先鋒。她本人也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克服了自身弱點,在「一二·一六」遊行時,她成為主要負責人,成為十分英勇的戰士。
鑒賞與評析
《青春之歌》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主要表現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林道靜是一個成長中的人物,是30年代在黨和革命斗爭中培育下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典型。林道靜具有執拗、倔強的反抗性格和同情勞動者的善良品質。她的家庭,使她受到了教育,也給她打上了一定的階級烙印,在她身上體現出小資產階級的溫情、狂熱,不切實際的幻想。她離家後,走的是個人反抗的道路。她和余永澤分手,是對封建制度的大膽挑戰,表現了林道靜追求個性解放和婚姻自由的反抗精神。參加革命後也熱情有餘,冷靜不足,缺乏斗爭經驗。初見戴愉,僅憑一聲「同志」的稱呼便在驚奇之餘講出了全部秘密,這都有說明她單純、幼稚、缺乏斗爭策略。入黨後以堅強的信念為黨忠實、頑強地工作,克服了自身弱點為,成為一名先鋒戰士。這個人物被寫得充實豐滿,生動感人,使作品有了較高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
《青春之歌》規模龐大,但繁而不亂,所有廣闊的現實生活,眾多的人物,復雜的事件,時空的變遷全都通過林道靜一人的經歷貫穿起來,使得文章內容豐富而線索鮮明。文中對比映襯手法的使用,使各種人物的形象更鮮明,人物內心世界更是如窗洞開,作品因而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小說中革命青年的光輝理想和勇於獻身的革命熱情,有著強大的促人奮發的感染力。
精彩語錄
●人在痛苦的時候,是最容易回憶往事的。
●迷人的愛情幻成的絢麗虹彩,隨著時間漸漸褪去了它美麗的顏色。林道靜和余永澤兩個年輕人都慢慢地被現實的鞭子從幻覺中抽醒過來了。
⑼ 青春之歌800字讀後感
「青春」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太短促了,也正是因為他的短促方才顯得他彌足珍貴。
每個人都擁有青春,對於那些年過半百的人,「青春」給了他們的回憶和遐想;而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氣盛的人來說,「青春」給了我們無盡的活力和憧憬嚮往。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他通過描寫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的一批進步青年在那個時代,那個背景下的年輕人的革命精神。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當看完了這部作品之後,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們那個時代愛國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真誠,他們的信念是那麼的堅貞。
讀著《青春之歌》,或許我們沒有抗戰時期那些英雄兒女動人事跡的切身體會,但是透過主人公林道靜的成長和進步,我們依舊能夠感受到在這場歷史大風暴中,與我們相同的年紀,可他們卻有著不一樣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靜出身於大地主家庭,但她不甘心當封建地主的小姐,不甘心當官僚特務的玩物,在她不斷為個人的命運掙扎時,卻遭到了一連串的打擊——她自殺未遂,教書被逐,尋找職業四處碰壁……面對重重的挫折打擊,林道靜並沒有放棄,盡管前行的路充滿坎坷,盡管她知道這條路艱辛異常,可她只當這些打擊、坎坷是豐富人生的元素來對待,從沒放棄自己的命運,這種不服輸的、大無畏的精神,在現在當真是一筆無價的財寶了。
試想現在的我們,「青春」到底被我們浪費了多少?就在我們的身邊多少正直年少有為、大展宏圖的青年卻是那麼「不堪一擊」。面對一兩次的打擊,有人選擇買醉,有人選擇沉淪,更有甚者竟然選擇死亡,你們難道就真的這么脆弱嗎?你們如何對得起那隨風而逝的「青春」?買醉的人酒醒後,依然迷途不返;沉淪的人乘坐的時候,卻發現青春不在空傷感;而那些輕生者,或許你們不會再有後悔的感覺,但你們留給生者的是無盡的傷心和失望……不要把自己的命運的交給「命運」,而是要自己努力改寫命運,盡管這條路很艱難,可你有青春,有沖勁,有干勁,還有什麼好怕的,跌倒了再爬起來,就算是哭,那也要爬起來再哭,繼續著自己堅定的腳步。
青春真的好似一首歌,有前奏,有高潮,有尾聲。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奏響青春的每一個音符,讓青春之歌響徹命運的每個章節。我們偉大的祖國,迎來她60歲的生日了。翻開五千年的歷史,我發現祖國的生命,記載了多少滄桑,卻表現得如此頑強,那是一種標識,更是一種力量,一種精神,一種嚮往! 回首往昔,在我們遭受外國人的欺凌時,祖國一次又一次地從危險困境中走出來,因為祖國心中有我們,有人民!祖國用偉岸身軀來保護我們,我們也要回報於祖國:永遠愛你,保衛你。
《青春之歌》讀後感
大概從中學時期,甚至從小學開始我就聽說了《青春之歌》這部小說,只是當時沒有充足的時間,也沒有多麼濃的興趣,再是當時想借到或是買到這本書對我這樣一個窮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非常之難的。所以,直到上個月老師推薦我們看這本書,我才在圖書館看到它,並借了它,並用了一周的時間就把它如飢似渴的讀完了。
現在讀完它已經快兩周了,可直至今天那火一樣的青春激情還是燃燒著我的心,那激情燃燒的歲月讓我有種恨自己生不逢時的感慨,我想,如果我也生在那個黑暗的時代,生在像林道靜那樣的家庭,我肯定也會對那個黑暗的舊社會深惡痛絕,可倘若我生在羅大方那樣的家庭,我的答案就不敢那麼肯定了。但時勢造英雄,此一時彼一時也,歷史終究不容假設,我也就不在這方面多說了。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楊沫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學生運動的長篇小說,展現了從「九一八」到「一二·九」這個歷史時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學生為了反對封建統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拯救危難中的祖國而進行頑強的不屈不撓的斗爭,真實、生動地揭示了一代知識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這部作品以林道靜為主要人物,她是由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長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典型。她的成長表明那個時代廣大知識分子走過的一找曲折艱難的道路,作為一個具有崇高的無產階級信念和旺盛的革命熱情的青年革命者。經過了一條艱苦的磨練和改造過程。她出身於一個(此_資_料_轉_貼_於_學_習_網]地主家庭,佃農生母,慘遭迫害致死。她深受異母的凌辱和虐待,使她從小養成孤僻倔強的反搞性格。她憎恨害死她生母的封建家庭和封建制度,為反抗不幸的命運離家出走,這是「五四」以來,許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向社會時共同邁出的第一步。但她仍然不是一個成熟的革命者,她身上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狂熱性以及個人英雄式的幻想常常流露出來。最後在盧嘉州,林紅等的教育幫助下,經歷了二次鐵窗血與火的洗禮,參加農民搶麥斗爭,並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在一系列革命實踐中變為堅強,政治上逐漸成熟起來。
在我看來,這部作品很成功,它以它青春的節奏行進著,我讀著它的時候只能緊跟他的節奏,像心跳的節奏一樣,有時更快,快得讓人窒息。讀這部作品就像回到了那個時代,你不可能停下來,那個時代不讓你停下來,他催著你前進、前進!這就構成了它獨特的青春舞步,催人奮進,只要你還有一點點青春的氣息,它就能點燃它,燃燒你。作品中火一樣的青春感染力讓人無法躲避,或許你可以從於永澤那裡獲得短暫的歇息,可馬上盧嘉川緊張有序的腳步就會迫使你跟著他順風疾走!那是一個跑步前進的時代,那是一個沖破一切的時代,那是一個青春放聲高歌的時代。面對江華、羅大方、許寧他們,我的呼喊卻怎麼也顯得蒼白無力。
作品寫得人物大都是青年,他們的青春是這么的有力,那麼的昂揚,他們找到了青春的節拍,並跟上了,所以,他們是幸福的。而我們,生活在現今這個幸福安逸的時代,我們找到時代的節拍了嗎?我們有勇氣跟上他嗎?我們的青春也這樣昂揚,這樣上進嗎?我反正沒有,我感到的時代的節拍是迷茫,但我相信這不是!我只能以「一個時代一代人」來安慰自己這顆彎曲的靈魂。這個時代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聲音喊出他的口號,來引領我們這些迷茫的青年,不讓我們將多走多少彎路啊!或許我們會像林道靜那樣歷盡千辛萬苦才能找到自己的道路,如果那樣我們也會是幸福的,可問題是,我們到時能找到正確的方向嗎?
《青春之歌》唱出了那個時代青年人的心聲,也唱出了全國人民的心聲,我們這個時代也需要那麼一部「青春之歌」。嘈雜的腳步聲已經迷亂了我們的心智,我們真有點不知該何去何從了,這能統一步調的歌聲何時才能唱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