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代的文字有哪幾種
古代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等。
1、楔形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創造的,大約形成於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種文字最初刻在石頭或木板上,筆畫呈楔狀,因而被稱為楔形文字。
這種文字是在圖畫文字基礎上形成的,從藉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形成真正的文字經過了大約1000年的演變。蘇美爾人用黏土製作半乾的泥版作為書寫材料,用木棍、獸骨作筆,寫好後烘乾,成為記錄文字的媒介。近代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
2、甲骨文
甲骨是古代占卜遺物。在商代,先民們遇到疑難之事往往求神問卜,燒灼龜甲或獸骨,觀察其裂痕,藉此以定吉凶。貞人把占卜過程的記錄契刻於龜甲或獸骨之上,其內容角稱為卜辭,其文字稱為甲骨文。
雖然甲骨文並不是最早的漢字,不過毫無疑問,應該是現存最早的系統文字,具備了傳統所謂的「六書」要素,形成了完備的系統,在筆法、結體和章法方面都已經較為完善。
3、金文
在我國考古學上,青銅器主要指的是夏、商、周三代用銅錫合金鑄成的器物。當時,許多青銅器上都有銘文,最初人們把它叫做鍾鼎文,後來覺得這個名稱不能概括鍾鼎文以外的其他器物上的銘文,於是又改稱金文,表示刻鑄在所有金屬上的文字。
因此,金文可謂是甲骨文的繼承和發展。其產生於殷商時期,興盛於西周,主要內容包括祭祀典禮、賞賜錫命、訓誥臣下和頌揚先祖等方面,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等各個領域,為後人提供了極其珍貴的史料,引起了史學家的高度重視。
同時,金文所表現出來的特定的點畫和結構形態,往往同它的物質載體一起,產生一種震懾人心的歷史韻味和氣量,不僅填補了商周時代書法歷史的空白,成為書法理論研究者的關注對象,而且為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臨摹和取法的對象。
4、隸書
隸書發端於周末,1980年在四川省青川縣郝家坪戰國秦墓中出土有木牘兩件,上有墨書,字體與大篆有很大不同。具有簡省盤曲、筆道改圓為方的顯著特點。且字形不像篆書那樣長方形,而呈扁方形。用筆也不似篆書的粗細均勻,而是輕重頓挫,已經略有「蠶頭燕尾」之勢。
隸書之名的由來,有種種說法。《漢書·藝文志》:「是時始造隸書矣,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隸也。」這是說,因為施用於徒隸,所以稱為「隸書」。另一說程邈為衙獄吏,得罪,幽系雲陽,增減大篆體,去其繁復,始皇善之,出為御史.所以稱其書體為隸書。
至於程邈造隸之說,自古頗為流行。但隸書的形成是個漸變的過程,上文已經說到,戰國時一些文字就有了隸書的筆態,隸者篆之捷,趨捷趨簡是文字書寫的大趨勢,應該說,是廣大漢字使用者造就了隸書這一書休,程邈可能是曾經對它加以整理規范,而不是獨自創造了隸書。
存世的秦時隸書,以《雲夢睡虎地泰簡》為代表。其字化篆書的縱勢為橫勢,字形不是長方形而趨於正方或扁方形;它已經擺脫了篆書用筆均勻圓轉的特點,變成了橫直的筆勢。這種由篆向隸過渡的字體.書法家稱之為「古隸」。
到了漢代,隸書代替篆書而成為標准書體。字形扁平、波筆捺腳成為隸書的顯著特點。從隸書始,形體從線條轉為筆畫,標志著漢字由「古文字」階段跨入了「今文字」階段。
5、
隸書對篆書來講,是極大的進步,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大飛躍,是今文字階段的開山書體。其書寫比盤曲詰詘的篆書簡便得多,但其形要求「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寫起來仍然不很快捷。
許慎《說文·敘》中所說「漢興有草書」,就是將隸書又加以簡化而成的一種字體,因其草率而就,故稱為「草書」。草書雖書寫快捷,但書寫草率,辨識不易,且無統一標准,漫漶無紀。為糾其偏,楷書應運而生。所謂「楷書」,意思就是可以作為典範楷模的書體。
楷書萌芽於東漢末期,《晉書·衛恆傳》:「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可惜其字今已不可得見,其「楷法」也就無從察考了。
明顯痕跡。至隋唐,楷書完全脫離隸法,發展成熟為一種新的書體。楷書形體方正,行筆平直,減省了隸書筆畫的波磔,書寫更加快捷方便。這種橫平豎直的方塊形結構,一直保持至今,成為正體漢字的典型特徵。
Ⅱ 《北方》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1、散文化筆法。作為現代詩作,全詩不靠外在韻律取勝,而是用自然散化的語言,以沉重、徐緩的節奏來表達內在的情感。因而詩作內在的情感節奏如重錘敲擊,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感情。而且鋪展的文字,將作者舉目四望沉痛悲哀的心情逼真地表現出來,有相當感人的效果。
2、畫圖感與一系列的意象表達。全詩用一個個有內在聯系的北方圖景構成意象,而沙漠風,荒漠的原野,孤單行進的行人,重負的驢子,乾涸的河道,失群的大雁等等,描畫出色彩暗淡的北方畫圖,那是「北方的悲哀」,它們一幅幅跳動在讀者面前,強烈地震撼著讀者的心。
3、因為作者以深沉的筆調,蒼涼遼闊的場景寫北方,所以詩的意象雖然沉鬱,但給人的感受是堅強有力的。
(2)北方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北方》是現代詩人艾青於1938年2月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中,詩人既悲嘆北方的貧瘠落後以及戰爭給北方民眾帶來的苦難,又謳歌北國民眾自古具有的不屈的生存意志和保家衛國的決心,具有濃郁的愛國主義情懷。
此詩寫於1938年2月。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爆發,戰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正和蕭紅、蕭軍、聶紺弩、端木蕻良、張仃等一批文化界朋友,應聘赴山西民族革大學執教,旅經陝西潼關。
詩人目睹戰爭陰雲籠罩下北國大地一派荒涼、郁和紛亂的景色,心靈受到極大震動,一位朋友感嘆「北方是悲哀的」,更觸發了他的思緒,因而詩人路過潼關之時寫下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
Ⅲ 中國地圖和8個方位(圖)
中國地圖的方位和定向一般和其他的地圖一樣,都是上北下南做西右東的標法。偶爾會有一些情況,比如說受到一些地圖投影變形的影響或者是製作不同方位的鳥瞰圖之類的地圖,這類的中國地圖其正北方向就可能不在圖面的上方了。
地圖上沿經線的是南北方向,沿緯線的是東西方向,根據地圖上圖標箭頭的指示,一般箭頭所示方向為北方。在極點上所有方向都一樣,若在南極點上,則所有方向都是北方;若在北極點上,則所有方向都是南方,根據太陽直射點的位置以及物體的影子也可以判定方向,根據地球運動方向,從北極點上空看,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
(3)北方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地圖可以按照表示的內容進行分類,通常可以分為幾大類型:
中國政區圖:表示中國的行政區劃的地圖,一般用境界線加質底法表示。最常見的上中國政區圖為分省政區圖,偶爾可見劃分至地級或縣級行政區劃的中國政區圖。
中國地形圖:表示中國地形的地圖。一般用等高線加分層設色的方法表示,也有使用暈渲法加分層設色的方法表示的。
中國自然地理專題地圖:表示中國某一種或幾種自然地理要素分布的地圖。例如中國地質圖、中國氣候帶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等。
中國人文地理專題地圖:表示中國某一種或幾種人文地理要素分布的地圖。例如中國交通圖、中國各省經濟構成圖、中國各省人口密度圖、中國少數民族分布圖等。
中國衛星影像地圖:以中國全境的衛星影像為地理底圖,並配以適當的地圖符號和注記對中國疆域內的地理要素進行表示的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