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漢字的甲骨文怎麼寫
「漢字」二字均無甲骨文寫法。此二字最早見於金文。如下圖所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商朝時期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1)中國文字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
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㈡ 漢字的演變過程(圖片)急啊………………!!!!!!!!!
各種文字演變如下:
㈢ 甲骨文數字象形字對照圖片
甲骨文數字象形文字圖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象形文字(hieroglyph)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學習和使用難度較表音文字大,但信息密集度高於單純的表音文字。
(3)中國文字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甲骨文自發現以來,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過多種不同命名:
1、從書寫材料角度,其文字刻寫於龜腹背甲和獸骨之上,因而有龜甲文字、龜版文、龜甲獸骨文字等名稱。
2、從文字用途角度,其文字用於占卜記錄,因而有卜辭、貞卜文字、甲骨卜辭等名稱。
3、從書寫方式角度,其文字為刀筆刻劃,因而有契文、殷契文字等名稱。
4、從文字發現位置角度,甲骨文大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遺址,因而有殷墟卜辭、殷墟書契、殷墟文字,簡稱卜辭、殷契、契文。
㈣ 漢字手抄報圖片大全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1]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越南語等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派生的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現在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歷史,現存最早可識的成熟漢字系統是商代的 甲骨文。漢字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復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的例外,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漢字是意音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漢語里的一個 詞或一個 語素,這就形成了音、形、義統一的特點。漢字是由 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等,「車」「上」「明」用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
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 漢字七體」,即: 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 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7762年(±128年)歷史;還有七千年前的 雙墩刻符、六千年前的 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遺址刻符、連字成句的 庄橋墳遺址文字、 大汶口陶尊符號、堯舜時代的陶寺遺址朱文、 夏墟的 水書。早期的 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 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中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2]
㈤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片演示
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一、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
二、今文字即隸楷階段的漢字,從漢代一直延續至現代。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代的楷書,從古文字到今文字的演變以及古、今文字內部各個階段的變革,可以總結出幾條明顯的演變規律:簡化、聲化、規范化。演變過程可歸納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草書、行書(漢)→楷書(魏晉)。
(5)中國文字的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漢初文字承接秦制,秦隸結構日漸簡化,線條日漸勻稱,筆勢的波磔日漸規整,也就逐漸形成了漢隸。隸書是兩漢的主要通行字體,用於莊重嚴肅的場合,而在人們起草文件和通信中則多使用草書這種簡便字體。到東漢晚期,在隸書和草書的基礎上形成了行書,大約在漢魏之際,又在行書的基礎上產生了楷書。經過魏晉二百年左右的時間,楷書最終確定了它的統治地位,而行書也演變成為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行書書寫速度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認,因此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此同時,草書更為簡化,更不易辨認,唐代以後,完全成了一種供欣賞的藝術品。
參考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古今漢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