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紫砂壺刻字內容大全
紫砂壺刻字內容大全,幾萬年前的地球,人類還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代。祖先們就憑借著最原始的執著,在岩壁上用刻畫的方式記錄他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內容。
砂海墨韻-遠古壁畫(上圖)
商朝時,古人在龜甲與獸骨之上鐫刻、書寫,用以記事與占卜。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
甲骨文(上圖)
我們對於刻字之美的追求或許就是始於這時。後來,當初的「刻字」發展成了「銘」。
銘,原本是指在器物上記述事實、功德或者鞭策、勉勵自己的文字。再後來「銘」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泰山石碑
流傳到今天的銘,大多篆刻在墓室、石碑之上,是歷史嚴肅的面孔。與此不同的是,紫砂壺銘從誕生之初,就充滿了生活之味。
目前為止,有關紫砂銘文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代蔡司沾《霽園叢話》:「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
曼生井欄壺
銘:汲井匪深, 挈瓶匪小, 式飲庶幾, 永以為好。曼生銘
孫高士是元明之際的隱士孫道明,號清隱。可見在元末明初之際,紫砂器上就有了銘刻。
到明萬曆年間(1573-1620),制壺匠人開始在壺底落下款識,告訴藏家壺出自何人之手。
時大彬刻款(上圖)
由於紫砂壺質朴雅潔,契合書畫、金石家的文人情懷,逐漸地,紫砂壺通過文人雅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於是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知識分子私人訂制——親自參與設計、製作紫砂器。壺銘題刻的部位,也從底部移到肩腹及壺蓋等顯著位置。
周盤壺
銘:玉乳泉宜延年 曼生銘
直至清朝,「西泠八家」之一的陳鴻壽(號曼生)自創曼生壺,將紫砂壺銘推上了巔峰。從此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借壺銘表達感情,寄託志向。
壺銘之美,在於切壺切情,不低俗,不嫌惡。如,陳曼生在卻月壺上銘:「月滿則虧,置之座右,以為我規」。
月滿則虧即月有陰晴圓缺,本是自然現象,而他隱喻著「滿遭損,謙受益」「哲理,因此作者將其題於「卻月」壺上,把玩之時,作為座右銘來規范自己。
吉塵
銘:放下
有人說壺銘不應該淺白直接,最好是要含有多層意味,讓人深入思考。
但若依我愚見,壺銘更多的是一種寄託,一種表達。文字淺顯並不代表意味不深,情之所至有委婉含蓄,也有直抒胸臆。
德鍾
銘: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我情之所鍾
曾有壺友在德鍾壺上銘:「人世間有百媚千紅,唯獨你是我情之所鍾」。讀來淺顯易懂,回味起來卻飽含深情,後又覺切壺切銘。
⑵ 道教《正一經》全文
正一賦義,旨在誅邪伐偽,整理鬼氣。它承接了三天的旨意,輔助國家養育民眾,與天下萬神共同分符結盟。正一教義堅定不移。
正一天師盟威之道,三山滴血法派字輩,共五十字。其內容為:
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
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
沖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
三山愈興振,福海涌洪波。
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
此教義彰顯了正一派的宗旨,強調了修煉與道德的重要性,同時也表達了對仙界的嚮往與追求。在道教中,正一派以其嚴謹的教義和嚴格的修煉方法著稱,這些文字不僅是對修行者的指導,也是對信仰者的精神激勵。
在修煉過程中,修行者通過守道明仁德,全真復太和,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至誠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強調了對教義的虔誠和對忠正的追求。沖漢通元蘊,高宏鼎大羅,則展現了修行者追求高深道術和超凡脫俗的決心。三山愈興振,福海涌洪波,表達了修行者希望振興三山,為眾生帶來福祉的美好願望。穹窿揚妙法,寰宇證仙都,則寄託了修行者渴望在仙界得到認可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