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劉恆的簡介文字圖片

劉恆的簡介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5-08-01 08:56:19

Ⅰ 漢朝皇帝劉恆 漢朝第5位皇帝

漢朝皇帝劉恆:漢朝第5位皇帝

概述

漢文帝劉恆(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57年),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惠帝劉盈弟,母薄姬,在位期間,繼續執行與民休息和輕徭薄賦的政策,使漢朝從國家初定走向繁榮昌盛的過渡時期。後世將這一時期與其子景帝執政的時期統稱為“文景之治”。

【人物簡介】

漢文帝劉恆[1]公元前197年封為代王,建都晉陽。惠帝崩,呂後分立劉恭、劉弘為帝。呂後死,齊王兄弟興兵伐呂,周勃、陳平見勢亦響應,夷滅呂氏一族,史稱“盪滌諸呂”。功臣派畏齊王勢壯,貪代王勢孤,擁立之。公元前180年登基為帝,公元前157年,漢文帝劉恆駕崩,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於霸陵(在今陝西長安區東)。其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葯的主角。

【登基:是偶然,還是必然】

漢文帝劉恆,以德政治天下,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文景之治。“治世”是治平之世,也就是太平盛世。

初封代王

漢文帝劉恆是劉邦庶妻薄姬所生。薄姬是吳(今江蘇蘇州市)人,秦末,魏豹自立為魏王,納薄姬為妾。楚漢戰爭初期,魏王豹被韓信、曹參打敗,她也成了俘虜,後被送入織室織布。劉邦見薄姬有些姿色,就納入後宮。高祖四年(前203年),她便生下了劉恆。劉邦專寵戚夫人時,薄姬基本上就沒有被寵幸過,在後宮爭寵中屬於中立派,為人謙和,誰知這正是她沒有遭到呂後暗算的一個原因。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劉邦帶兵平定了代地陳豨的叛亂,就立8歲的劉恆為代王,都於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南)。

代王即位

公元前180年,高後呂雉病死,遵照呂雉的囑咐,呂產、呂祿各自住在北軍和南軍不敢離開,他們聚兵長安,妄圖發動政變,奪取帝位。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劉姓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結成聯盟,共同誅滅諸呂。齊王劉襄發難於外,周勃奪取北軍於內,殺盡諸呂的所有男女成員,史稱“周勃安劉”。

諸呂被滅以後,有人提議立齊王劉襄為皇帝,他不僅是高祖劉邦的長孫,又有首先起兵反諸呂之功。但因為齊王的母舅家族勢力比較強大,大臣們害怕再來一個呂氏專權,所以被否決了。淮南王劉長也因“家母惡”被否決。

周勃和陳平主張立代王劉恆,“代王方今高祖親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後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以仁孝聞於天下,便。”這是眾人能接受的惟一方案,得到了贊同,於是派人去請代王。

代王劉恆見到迎請的使者後,頗為猶豫,又請母親薄太後給拿主意。薄氏不肯輕易讓兒子去冒險。母子決定先讓薄氏的兄弟薄昭到長安去見太尉周勃。周勃向薄昭講明大臣們立劉恆為皇帝的真意後,劉恆這才啟程進京。

劉恆至京,丞相陳平等拜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當奉宗廟。大王,高祖長子,宜為嗣。願大王即天子位!”劉恆再三推讓之後,於高後八年(前180年)九月三十日,遂即天子位,時年24歲。劉章的弟弟東牟侯劉興居提出清除宮內的奸佞小人,於是和太僕夏侯嬰進宮,用車將後少帝載出,然後擁護著法駕去迎接皇帝,當晚,劉恆進入未央宮。

從上述史實可見,文帝登基既是偶然,也是必然。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方面看:漢文帝並不是高祖得寵之子,母親薄姬也不是宮中得勢之人,這卻使文帝從小就無荒淫之舉、驕矜之態,素有“仁孝寬厚”的美譽。更何況劉邦在世的兒子僅剩兩名,他又年長於淮南王劉長。他的自身條件,使他成為最佳人選。

從客觀方面看: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在漢初,皇權的核心部分主要由宗室、功臣、外戚三種勢力構成。三大集團既有共同利益,又各有特殊利益,而每種勢力的消長都可能引起皇權結構的變動。所以,任何勢力過度追逐自身利益,都會打破均衡,導致沖突。誅除諸呂就是這種沖突和斗爭的結果。因為文帝母族“薄氏謹良”,即軟弱謹慎,對宗室和功臣兩大集團構不成威脅,所以才得到他們的首肯。

皇權這種結構關系,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劉恆之“勢”天生不足,必須掩飾自己的權欲,必須實行妥協的政策,以免 *** 宗室、功臣集團出現過敏反映,誘發不測事件。

【皇權:是分割,還是集中】

文帝劉恆入京,僅帶宋昌、張武等六人。漢文帝下定決心要盡快整合皇權體制,以恢復和加強國家政權的運轉能力。

鞏固皇權

軍權是最大的權,文帝深諳此道,所以在他進入未央宮的當天夜裡,就命令宋昌為衛將軍,鎮撫南、北二軍;命張武為郎中令,巡察保衛宮中。有司衙門分別誅殺少後帝及其三個弟弟於他們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連夜頒布詔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漢廷並無雄厚的政治基礎,有的宗室認為他是“摘桃派”,僅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擁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臨的是不斷壯大和日益驕橫的諸侯王勢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務是採取恩威並施的兩手策略來鞏固皇權。

“恩”:封賞功臣、宗室

漢文帝即位之後,首先封賜誅諸呂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灌嬰為太尉,組成新的漢廷中央。隨劉恆入朝的官員,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舊有的諸侯王之外,漢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趙幽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徙封原琅邪王劉澤為燕王。後來,又立劉遂之第劉強為河間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又徙封為淮陽王,後徙封為梁王;封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同年正月,即劉恆即位三個月後,根據群臣的建議,文帝立長子劉啟為太子。這樣,自漢高祖以來,預立太子就成為漢家的定製。三月,立竇氏為皇後。

“威”:堅決地鎮壓兩起諸侯王的叛亂

由於漢王朝大力推行無為政治,對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起了催化作用。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必然使劉氏宗室內部在皇權和王權的分割問題上產生了尖銳的矛盾,這個矛盾從文帝即位後就開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濟北王劉興居叛亂,首開王國武裝反抗漢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鎮壓,叛軍頃刻瓦解,劉興居被俘後自殺。

只過了三年,淮南王劉長又舉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動,即被朝廷發覺。文帝派人傳訊劉長入京,罷去他的封號,將他發配蜀郡。途中,劉長絕食而死。

賈誼獻策

兩起叛亂雖被平息了,但漢初諸侯王勢力的惡性發展,實際上已成為對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勢力。朝廷中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到了非從根本上解決不可的時候了。賈誼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時年28歲的賈誼上《陳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兩點:第一,親疏不是主要問題,即同姓諸侯王不比異姓王可靠。第二,是強者先反叛,弱者後反叛,在這樣的封國條件下,最後都是要威脅中央集權政權的。賈誼提出解決的辦法就是“眾建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諸侯王國的勢力,從而達到中央集權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賞賈誼的《治安策》,然而,當時他正用心於穩定政局,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形勢不允許他與諸侯王公開對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齊王劉則死,無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齊國的六國。又封劉長的三子劉安、劉勃、劉賜等為王,將淮南國一分為三。賈誼關於眾建諸侯的建議,至此才得以實施,但皇權和王權的矛盾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分權和集權的問題依然存在。由於文帝對同姓諸侯王基本上採取姑息政策,所以導致了景帝時期的吳楚七國之亂。

【治世:是利國,還是利民】

西漢王朝建立後,漢高祖、惠帝、呂後都著力於發展農業生產,穩定統治秩序,收到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文帝即位之時,不僅國家財力嚴重不足,人民生活還相當困頓。造成這種貧困的狀況,是由於“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農民遭受殘酷剝削,淫侈之風日益嚴重,以及社會背本趨末的結果。這表明漢初一度緩和的社會矛盾,到文景時期又逐漸趨於表面化。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怎樣才能求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安民為本

年輕的賈誼作《過秦論》為文帝提出治國的根本方針為“牧民之道,務在安之”。這股要求安民的社會思潮,是惠帝以來朝野共同的要求,也是鞏固西漢統治的需要。

在“安民”方針指導下,歸納起來,文帝採取的措施有:

減省租賦

為了吸引農民歸農力本,文帝以減輕田租稅率的辦法,改變背本趨末的社會風氣,用來激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稅一減為三十稅一,即納1∕30的土地稅,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此以後,三十稅一成為漢代定製。此外,算賦也由每人每年120錢減至每人每年40錢。

減輕徭役

文帝“偃武興文”,“丁男三年而一事”,即成年男子的徭役減為每三年服役一次。這樣的減免,在中國封建社會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令列侯歸國

文帝即位之初,列侯多居長安,遠離所屬食邑,造成“吏卒給輸費苦”,給人民增加了一項新的轉輸負擔。文帝二年(前178年),即詔令列侯回歸封邑,做官吏的及有詔令特許的,要將太子送歸封邑,其他任何人不許留居長安,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弛山澤之禁

文帝後六年(前158年),文帝下令,開放原來歸屬國家的所有山林川澤,准許私人開采礦產,利用和開發漁鹽資源,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系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弛禁的結果,“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廢除過關用傳制度

漢代在軍事重鎮或邊地要塞,都設關卡以控制人口流動,檢查行旅往來。出入關隘時,要持有“傳”,即通過關卡的符信(憑證),方可放行。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三月,文帝取消出入關的“傳”,從而有利用於商品的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入粟拜爵

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號稱“智囊”的太子家令晁錯向文帝建議:“募天下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文帝採納了這個建議,採取公開招標價賣爵的辦法來充實邊防軍糧。晁錯又建議,入粟拜爵辦法實行後,邊境積粟足以支5年,可令入粟者輸於郡縣,是郡縣也積粟;邊境和郡縣都已充實,就可以免除天下田租。入粟拜爵辦法的實行,是農民的處境暫時有所改善。

躬修節儉

文帝在位23年,車騎服御之物都沒有增添;屢次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寶;平時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絲綢做的衣服;文帝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要求從簡。在中國歷代帝王中,文帝是一生都注重簡朴為世人稱道的皇帝。

第一個治世

由於文帝採取了上述的方針和措施,就使當時社會經濟獲得了顯著的發展,統治秩序也日臻鞏固。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帝和景帝時期,流民還歸田園,戶口迅速繁息。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多了。中國古代社會開始進入治世。

Ⅱ 漢文帝簡介和故事

漢文帝劉恆簡介基本信息:漢文帝劉恆,生於公元前202年,卒於公元前157年,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子,母親為薄姬。他是西漢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80年至公元前157年,謚號為孝文皇帝,廟號為太宗,陵寢位於長安霸陵。 性格特點:劉恆性格寬厚仁愛,謙遜有禮,為人寬容平和,提倡節儉。

漢文帝劉恆的故事出生傳奇:劉恆的母親薄姬原是魏王豹的宮女,被劉邦俘虜後納入後宮。薄姬曾對劉邦說自己夢見龍伏於腹上,劉邦認為這是尊貴的兆頭。不久後,薄姬生下劉恆。 繼位經歷:在高祖十一年,劉恆被立為代王。呂後病逝後,經過大臣們的商議,決定由劉恆繼位。公元前180年,劉恆在長安登基,成為漢文帝。 節儉治國:劉恆在位期間,提倡節儉,宮室、園林、服飾、車駕都保持原樣未變。他曾想建露台,但得知需要耗費上百斤黃金後,便放棄了這一想法。他的穿著也十分簡朴,甚至為自己預修的陵墓也不準使用金銀銅錫等金屬裝飾。 以德服人:在對待少數民族方面,劉恆採用和親的政策,以德來感化他們,維持了邊境安定。盡管匈奴人多次背信棄義,他也只是命令邊境加強防守,輕易不言戰事。 開創文景之治:劉恆禮賢下士,政治清明,興修水利,廢除苛刑,使流民歸田、糧食豐收、人口快速增長、經濟快速發展。他在位23年,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 孝順母親:劉恆還很有孝心,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這一行為頗受贊譽。

閱讀全文

與劉恆的簡介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腦識別圖片文字軟體 瀏覽:692
簡單就是幸福夫妻圖片 瀏覽:189
美女選衣服設計圖片 瀏覽:100
可愛動物打傘圖片 瀏覽:483
ps圖片大小調怎麼調 瀏覽:219
王者動漫圖片大全集 瀏覽:988
亮屏時的圖片怎麼設置 瀏覽:430
中二少女也會談戀愛文字圖片 瀏覽:254
做一個風一樣的女子文字圖片 瀏覽:457
女生抱著男生睡覺圖片 瀏覽:614
圖片女生可愛帶字圖片 瀏覽:922
鎧甲勇士衣服套裝圖片 瀏覽:717
消費觀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876
我男生亮圖片 瀏覽:838
中華煙價格表及圖片 瀏覽:108
步步高手機如何編圖片名 瀏覽:122
打高中男生光屁股圖片 瀏覽:693
圓臉短發厚嘴唇女生圖片 瀏覽:629
動漫圖片回頭 瀏覽:142
仙女范發型圖片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