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到底這段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經文說什麼呢
匿名君 : 法安! 圖片參考:abcd1fg.myweb.hi/face_1681 答案就在題目中 ...。 又 : 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為佛果。以過患離盡,功德滿足,無不圓明覺了,故稱圓覺。然此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眾生之平等真如性,故舉圓覺一名,則一切法性,一切眾生性,攝無不盡,以皆平等真如性故。結論 :圓覺者,圓攝一切法真如性。 2010-03-05 17:06:19 補充: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圓覺性。凈圓覺性橫遍十方,豎貫三際,無生無滅不可分別,清凈不動。 一切境界,皆緣起如幻,無有實性。眾生日日住於緣起法中,皆住幻化妄想境也。雖住妄想境,卻不應加以了知,加以分別。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一切相無非實相故。一切境緣生無性,即是一心,即是實相。 圓覺無取無證,無分菩薩眾生。故眾生求解,反為障礙。菩薩見解,亦為障礙。入地菩薩見法性故,分別心方始寂滅。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凈心無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圓覺妙行。 此即心無所住,不取於相,清凈圓覺的境界
即是佛性
即是實相 . 即是般若之異名也。 2010-03-06 15:26:56 補充: 題文字解 : 【以幻修幻】:我們要用覺知的空性來觀照它(幻),雖然這是幻法,我們初期還是要藉幻來修幻,把這個虛幻法,練成不黏、不執取。幻成第六識的相分(法相)時,幻得太離譜了,要藉修行來慢慢能離幻。 【知幻離幻】:聖人能住境不生心,如實現其境。凡夫心境起執為有我,再加上自己的宿習推波助瀾,更入妄想煩惱境。 經雲:「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 2010-03-06 15:28:19 補充: 【圓覺者,即一切清凈真如】,眾生本具如來德相,能照見諸法圓滿相,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的幻身、幻心、幻境妄想執著非你本來清凈的自性。 因心無住,內心無垢,對境亦不用起名相來分別之。如是,幻塵不是幻塵,自性不是自性,一切入畢竟空相中。如此,非幻不滅,此不滅的佛性覺知心,覺知一切因緣法爾現象。 2010-03-07 17:53:09 補充: 如何觀圓覺心 ? 止觀的觀
即是觀慧。 《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 『善君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對於尚未解脫的眾生來說,覺知境界可以分為三種觀照角度「心性、物性、知性」。所謂「心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主方而觀照;所謂「物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客方而觀照;所謂「知性」觀照角度,就是離於主客,而基於主客之間的覺知作用而觀照。 . 2010-03-07 17:55:15 補充: 【觀心方法】,也稱為「空觀」。因為心性是覺知主方,不能直接被觀照,所以藉由觀取靜相(注意!不是使心平靜!強迫心念平靜是「止」而非「觀」)而照攝自心升華於物擾煩惱,終至覺觀不動而如鏡映像。 【觀物方法】,也稱為「假觀」。因為物性是覺知客方,可以直接觀照,所以藉由觀舍幻相(注意!不是用心思維其幻,而是遠離幻執,不為所動)不染執著,而造作種種變化。隨其離幻功夫增強,覺知境界的造作范疇也就愈加通達,廣攝愈多眾生,其度化眾生所造作的種種因緣境界也就愈加廣大。此一修持歷程的造作境界,正如同苗芽逐漸長成大樹。 【觀知方法】,也稱為「中觀」。因為知性離於心物,正就是覺知的觀照作用,而不是心物兩端的妄執礙相。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是佛陀回應12位菩薩摩訶薩詢問如來,修行人如何能穩當修行至如來圓滿覺地? 因這12位都是菩薩摩訶薩階位, 已深解大乘意趣 因此佛陀的答案簡潔精練,句句直契大乘法要,示修行之正道,但絕非凡夫、二乘之人,以有我、有學之心,在表面文字中輕易猜測了解。 所謂圓覺心者,是指一切眾生本具清凈圓滿的知覺性,本來不生,亦不會滅,宇宙虛空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皆是具足這種知覺性,但自無始以來,所有眾生以這種永存的知覺性偏執自我的意念、自我的身體、與及身外一切景物,以為真實 (這種堅執稱為無明),繼而貪愛攀緣,遂被無邊業力牽引,出生種種生死煩惱。而所有生死煩惱,皆是轉瞬即逝,無常變遷,亦令此本然清凈的知覺性,於種種不實變幻的現象中,妄執不同的自我,這好比因眼疾見空中有花,其實空中本無花,眾生的知覺,若能遠離幻執,如眼之康復,不復見空中有花,永恆不壞的清凈知覺性恆久存在。但隨順眾生久處妄執的如幻生死,在如幻的覺悟過程中,亦要透過妄執如幻達到寂滅的修行。凈除一切妄執後,便顯現本有寂然不動的知覺。但在修行的過程中,如果仍然不察,妄執自我的體會如:(在幻境中說以為證得覺悟。亦叫做如幻的妄執。若說自己已有圓滿的覺悟。猶未離開幻覺。說自己已證無覺者。亦復如是)。因此若知覺能照破一切幻境,名為不動。一切菩薩,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菩薩以如幻的身驅,廣度無量如幻眾生的同時,要常觀破世間一切假象,覺知世間如幻的意念,亦該遠離,「遠離」這個念頭,亦是虛妄,亦該遠離,「離開遠離」這個念頭,亦是虛妄,亦該遠離,直至覺知一切本屬妄想,本無可離,即離諸幻。好比生死煩惱是一木,修行解脫是一木,兩木磨擦生火,灰飛煙滅,生死修行同時俱滅,此乃以幻修幻,諸幻雖盡。不生斷滅想見。一切大乘菩薩只要知道妄執是幻,即能離幻。沒有再方便的教化了。只要覺性無染幻境,即能顯現圓覺妙心。亦無任何循步漸進的修行法門。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後面對普賢菩薩所說的偈頌屬重頌偈語,乃重申此理! 以下的舉例,相信能幫助你體驗生死、修行同屬如幻,請試用真實的心念知覺,體驗下列的生死修行演變過程: 過去你已經歷無量六道生死,今生在此地球出現,精進學佛,來生得生天界,乃至得證聲聞四果,後發願求生西方極樂國土,花開見佛得證覺悟,發願於無邊世界,經無央數劫,廣行大乘六度萬行,因果成熟,得成佛果,攝取庄嚴佛國,廣度無量眾生,最後證般涅槃入滅。 請問那一個是你呢? 如欲簡易深入了解大乘微妙真諦,可登入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bddc/course_3_0
參考: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bddc/course_3_0
什麼是圓覺心? 即是這句: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 我理解:世界所有事和物,人和非人,所有的一切,都是幻化不實的,都是如來「圓覺妙心」所生的。這圓覺妙心就是我們的真心,佛性,如來藏,真如,空性,等等,也同時是我們的妄想心,貪心,嗔心,痴心,等等。
B. 佛菩薩以哪種動物為坐騎(希望能有文字和圖片共同存在)
獅子或者大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