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潮汕地區歷史圖片配文字說明
潮汕
簡介
潮汕偏隅於我國東南沿海廣東與福建的交界處,潮人自嘲為「省尾國腳」。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內雖有富饒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環境並不易,常有台風與地震威脅,如1922年8月大台風,1969年的VIOLA大台風與1918年南澳大地震,這些大災難給這片肥沃的熱土留下無法抹平的傷疤。海洋文化多少培養了潮汕人敢於拼搏的精神。加上歷來地少人多,總面積10346平方公里,人口1000萬有餘,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故也培養了潮汕人精細耕作,有「耕田如綉花」之美稱。同時商業文化濃厚,潮汕商人(潮州幫)是古代三大商幫之一。本土文化獨特,屬於中華文明的一支亞文化。她是一塊「十相留聲」的神奇土地,更是宋「前七賢」、明「後八俊」,近代千萬潮汕英才生長的「海濱鄒魯」。
地理
東經115°06ˊ~117°20ˊ,北緯22°53ˊ~24°14ˊ東西長161公里,南北寬148.3公里。
潮汕平原丘陵區位於八鄉山、陰那山、韓江中游谷地及鳳凰山山地以南,大南山、娥眉嶂以東至粵閩邊界。地貌上以平原為主,丘陵為次。境內有韓江,榕江,練江三大江河,由韓江三角洲、榕江平原、練江平原、黃岡河平原、龍江平原五部分組成。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梅州市的豐順、大埔兩縣為鄰,西接梅州市的五華縣和汕尾市的陸河縣,東南瀕臨南海。海岸線曲折綿長,有許多優良的港灣。海岸線陸岸部分,東起饒平縣的大埕灣,西止惠來縣的南海鄉,全長200多公里。
海域有大小島嶼76座和南澎、勒門2組列島。最大的海島是南澳島,面積106.85平方公里,島岸線總長為77公里。
潮汕地區總面積 1034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佔50.4%,沿海沙隴和海蝕崖等佔14.1%。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歷史
考古材料證實,潮汕至少在50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潮汕的先民屬大閩越族。自秦漢以後,中原漢族後裔南遷入主潮汕。入潮漢人和土著長期和睦相處,逐漸融合。現生活在潮汕的人群中,主要是漢族宗支的潮汕人以及少部分同是南來的漢族後裔客家人,畲族人所佔人數不多。更讓世人刮目相看的是,山風和海濤淘洗著代代潮人的心胸。造就了千千萬萬潮人既剛強又文雅的情性,由此而生的刻苦耐勞、開拓進取、謙恭和順的潮人群體,令世人所認同。「凡有潮水的地方,便有潮人存在」,如今「本土有一個潮汕,大陸有一個潮汕,海外有一個潮汕」,海內海外的潮人薪傳火接,世世代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卓越的貢獻!
潮汕,古稱潮州,隨著近代汕頭市的興起,汕與潮並榮,故習慣上稱為潮汕。現在的潮汕從區域上分為3 個地級市:汕頭市、潮州市和揭陽市,都是著名僑鄉。汕頭市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對外開放港口城市,全國五大經濟特區之一;潮州市素有「嶺東首邑」之稱,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沿海開放旅遊城市;揭陽市也是粵東主邑,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歷來是粵東、贛南及閩西等地物資集散地。
文化
潮州汕頭揭陽三市梅州豐順一縣山水相連,文化相同。共同的潮州文化起源於潮州先民、成型於秦漢、發展於唐宋、昌盛於明清、創新於現代,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分支。她有中外文化兼容的特點,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有自己的潮州方言(潮汕話)、潮州戲劇(潮劇)、潮州音樂、潮州菜系(潮汕飲食)、潮州工夫茶、潮汕工藝品(如潮綉,潮州木雕,抽紗)、潮汕民俗(如英歌)和潮汕人文(如潮汕善堂)心態八大特色。這八大文化系,既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他們甚至有自己的宗教--德教。
改革開放二十年後的潮汕,由於三市及所轄各區、縣(市)城市建設與旅遊開發的一體化,使得自然文化遺產、經濟環境、城市形象、社會秩序、市民行為日趨優化,觀光、娛樂、商務、公務、購物、文化、信息等旅遊功能較為配套,成為很好的旅遊城市。
粵東的大片土地在隋開皇十一年(591)以後為潮州府(郡)所管轄,傳統上稱這里為潮州地域;通常稱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而說潮州話的人為潮州人(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
「潮汕」的來由
至二十世紀初,汕頭埠逐漸成為潮州府屬的濱海重鎮,這里工商繁華,已崛起成為連接穗、港、滬及海外的新興港口。1904年梅縣鬆口人張煜南等看準這里有巨大的發展潛質,便傾力組建潮汕鐵路有限公司,興建從潮州府所在地直達汕頭埠的鐵路。1906年,潮汕線鐵路築成,同時又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了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
1907年5月22日發生了丁未黃岡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推翻清封建王朝的武裝起義,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南洋總匯報》卻大肆職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潮汕」這片土地也逐步為外界所矚目。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屬廣東省政府領導,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把這片地域稱為「潮汕」的說法便正式登上了官方文本。再後來,汕頭市逐漸成長為粵東的新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這樣一來,人們對於潮汕平原、潮汕人之類的說法也就習以為常了。不過要說明的是海外潮人迄今為止仍喜歡稱自己為潮州人,海外各地潮人會館也都稱為「潮州會館」。
2. 康熙十一年是哪一年
康熙十一年是1672年。
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日本靈元天皇寬文十二年,壬子年(鼠年)。
1672年4月(康熙十一年),32歲的蒲松齡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游嶗,受當時嶗山民間傳說故事的啟發,以嶗山耐冬、牡丹和嶗山道士為題材寫成了短篇小說《香玉》和《嶗山道士》,這也是最早記載嶗山民間故事的文字。
3. 春節對聯 毛筆字圖片
先給你上一幅大氣蓬勃的毛筆字手寫春聯:
那麼你知道春節為什麼要貼對聯嗎?為了過 「年」
神話中「年」是一種兇殘的神獸,每到臘月最後一天的時候就出來興風作浪。
「年」有兩個弱點:怕紅色和怕聲音。
於是人們就在年獸出來的這一天,在門上、窗戶上貼上紅紙,並燃放爆竹,以達到嚇跑年獸的最終結果。
再後來,就衍生出了對聯,窗花,煙花,二踢腳,1000響500響,呲了花,鑽天猴,摔炮,劃炮,等等。當然了這些只是在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大家聽聽圖一樂呵知道就行了,總之,貼對子,放鞭炮,就是為了討個吉利。
4. 有『十一年』三個字的圖片
5. 把前男友備注改成十一年什麼意思
中國文字有很多種剖析解讀。「十一年」我個人剖解是實意連,意為真實的情宜永連一起。
6. 結婚11年是什麼婚
結婚11年稱為「鋼婚」,之所以被稱為鋼婚,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夫妻,雙方相伴十一年感情已經特別穩定,雙方都互相依賴,像鋼鐵一樣堅不可摧,所以稱為鋼婚。
十一年風風雨雨,夫妻之間已經攜手有過了十一年。風風雨雨並沒有把他們打倒吹散,彼此的感情像鋼鐵一樣堅硬,不會輕易改變。
鋼婚紀念方法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向對方表明心意,為彼此間的生活增添浪漫和甜蜜。
一起下廚做燭光晚餐。在結婚紀念日的當天。夫妻兩人可以一起下廚,為彼此做一頓精美的盛宴。內心深處會充滿了喜悅和幸福的。
7. 和閨蜜認識十一年了 想寫一些我們友誼美好的文字
你的閨密認識了11年,要寫一些兩個友誼美好的文字應該有很多很多,可以從你們開始認識美好的認識開始,你們是怎麼怎麼認識的,好像是,上天有意識的安排你們兩個在一起,本身就是一個美妙的開端,然後嗯,就找你們幾個美好的友誼的點點滴滴,選了2到3個字,有代表性的提高方面來表現裡面美好的友誼,當然這個裡面也可以寫到你們迎接不愉快,通過兩個人共同的努力,然後又回到了美好如初的那個友誼關系,也為強調你們兩個人在來掙吧掙吧掙吧掙的給給給給他兩個人鼓勵,共同進步
8. 把圖片上所有的字化成簡體
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 胡適
胡適的題字「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取意即本於流傳已久的這句古話。
胡適之為名人,是世所公認的事實。他和魯迅同為現代思想家中影響後世最大的巨擘。他的題字和胡適文存中的經典一樣,沾溉後人之處自不待言。細閱九字,筆挺墨勻,收放適度,恍然玉樹臨風,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真不愧為名家妙筆。
再看程巢父的小字說明,忽然對之產生了一點小小的疑惑:究竟是「怎」 么,還是「那」 么呢?
且看小字說明裡提到的若幹事實:
(1)胡適致信陸、馮,說自編一聯:要那麼收獲,先那麼栽;
(2)胡適給冰心題字: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
(3)冰心永遠記著他的格言: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
瞧,這九個字一下子竟然有了三種不同的版本!讓後人真不知道如何是從。
一個版本是鈐蓋了胡適私章,「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怎麼」對「那麼」。雖然對的不是那麼工整,但「怎」么對「那」么是確鑿無疑的了。它是1947年10月5日前胡適給上海《觀察》賜的法書。
第二個版本是前溯十一年,1936年5月22日胡適寫信時提到這年他把九個字題作:「要那麼收獲,先那麼栽。」是「那」么對「那」么。上述版本中的「怎」最初是「那」字。「那」對「那」,是比較工整的了。但十一年之後,賜給《觀察》時易「那」為「怎」,可能是嫌「那」在心理感覺上遠一點,對得有點呆板、笨。
第三個版本是1961年4月胡適應冰心之請題的:「要怎麼收獲,先怎麼栽。」這次是「怎」么對「怎」么了。在兩次題字之後,第三次再題這九個字時,胡適覺得「怎」么對「那」么有點不妥,不太協調,於是從對仗考慮,將「那」換成「怎」了。
同樣九個字,從1936到1947,從1947到1961,前後三易其稿,充分顯示了胡適的鄭重其事,務求完美。一代衣冠偉人對自己的字句精益求精的態度令人仰佩。【希望中學生物理教師團能夠幫到你,祝你學業一帆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