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高廟遺址文字圖片

高廟遺址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4-04 02:54:14

A. 思考:誰是高廟遺址的主人

《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華八千年高廟太皞伏羲古國考》這本書言過其實,缺乏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廟遺址發現出土的我國目前最早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發現距今7000多年的罕見大型祭祀場所,是屬於五溪原居民侗族瑤族同胞的祖先創造的奇跡!

一、考古工作者在高廟文化中最偉大的發現在於高廟原始部落宗教的傳播。

自古以來,湖湘大地就有信鬼好祠之風,流放沅湘之間的詩人屈原漫卷其間,寫出不朽的《九歌》,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但這一股吹徹原野的湘楚巫風,這一種夢幻般的感悟能量,又從哪裡來?

高廟的祭祀場值得討論,應該可以挖掘出很多有趣的東西。高廟文化中那些飛鳥、獠牙獸面、太陽和八角星等圖像,以及承載這些圖像的精美白陶製品和構成這些神靈圖像的篦點紋裝飾工藝,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輻射力與穿透力,跨越時空的藩籬,被如此廣大地域范圍內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這個內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廟文化的對外傳播正是伴隨著這一文化的主人所創造的宗教觀念的對外傳播而傳播的,這就是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得出的初步結論。

二、閻朝科所著《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一書記載:」7800年一8000年前的中國湖南安江乃是世界祭祀中心和帝都。亦是世界最早的祭祀(孝道)和易經八卦,農耕文化的首都。7800一8000年前的安江就有42000人居住。這不是空穴來風,是有理有據的精確推論。從高廟出土的陶片和祭示的場面的規模,安江8000年前有4萬多人居住還是保守的數字。」

7800餘年前高廟原始部落迥異於農耕文化的漁獵生活不可能在安江盆地養活四萬原始人。這應該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頭?他們是什麼民族?原居民南獠?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得硤州地區聚集四萬名原始人?很明顯,如果沒有原始農業,養不活那麼多人的。而遺址證明當時還是漁獵和簡單的養殖,沒有發現稻穀。

三、賀剛說得有道理,高廟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關!個人認為跟什麼連山易、易經八卦無關!理由是:連山易、易經八卦不會拿人作為犧牲品吧?而高廟遺址大規模使用人來作為犧牲品!

四、研究高廟遺址祭祀的神靈,必須首先研究誰是高廟遺址的原始部落。

五溪地處越楚巴交界之地,長期為越楚巴交通要地。五溪民族的多樣性證明了五溪不僅僅是植物的王國,也是人間的天堂,中國南方土著民族的發源地之一。

我們知道,楚,是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第一大國,越,是先秦時期中國南方一個龐大的族系。楚,一般認為是江漢民族,但其實它不是江漢土著,真正的江漢土著是揚越(粵)人,即榜枻越人的族屬。西周春秋之世,江漢之間的鄂國世為揚越人(百越人)所居,他們是先於楚人生活於古江漢地區的土著。如果說楚文化與越文化有什麼差異,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在圖騰崇拜上。越文化因為是典型的江河文化,所以崇拜龍、蛇;而楚文化則是以鳳鳥崇拜為特徵。鳳一向是楚人最受尊崇的靈物,它是楚人力量的象徵。在楚人心目中,欲求魂魄升天,非鳳導引不可。所以在舟船樣式上,越人喜築龍舟,楚人則偏愛把舟船雕刻成鳳鳥的樣子,鄂君子皙所乘坐的「青翰之舟」就反應了楚人崇鳳的觀念。但是,在7800年前,巴人楚人還沒有進入五溪之地,甚至江漢平原也是越人世代生息的土地。因此,七千年前的五溪文化,離不開越文化。

在高廟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現的距今約7800年的以鳳凰、饕餮、八角形、太陽紋等組成的綜合圖案,帶著超自然的玄幻色彩,證明當時的高廟人已經以鳳、獠牙獸及太陽為部落圖騰。鳳鳥圖案將之前的中國最早河姆渡「鳳凰圖騰」記錄刷新,提前了400年。

獠人(越人))雖然信奉自然神,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族徽,那就是大象的獠牙,他們的戰士不僅喜歡紋身和迷彩偽裝,也喜歡在自己的脖子上戴上野獸的獠牙作為護身符,這也是古代中國人對獠人稱呼的來歷!

個人以為,獠人是南方多個現代民族的共同祖先,比如瑤、仡佬、黎、侗。獠,音:lǎo ,(佬)音。名:獠通 僚 。中國古族名。分布在今廣東、廣西、湖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區。亦泛指南方各少數民族,獠既為放火燒山、打獵之聲。獠,獵也,從犬,尞聲。——《說文》。「僚」作為族稱為什麼不讀「遼」,而讀為「佬」,這主要是俚僚族群自稱有關,如「羅竇垌佬」「黃垌佬」古漢語翻譯音為「羅竇洞僚」「黃洞僚」

所謂「俚」與「獠」,應從族群居地生活、族群文化、族群走向劃分。

據史料記載,在春秋以前的時代,五溪地區是古代獠人(百越人)聚居的地方之一。

公元338年,南北朝十六國時期,割據巴蜀的李壽稱帝,改大成國為大漢國。五溪地區的獠人從羊柯(雲貴)入蜀,「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入居臨溪河谷。

獠人「鑄銅為大鼓」(《隋書》),「擊銅鼓以祈禱」,「著斑布,擊銅鼓」,「疾病,擊銅鼓、沙羅以祀鬼神」。「推髻跣足」(《太平寰宇記》)。「無氏族之別,又無名字,所生男女,惟以長幼次第呼之。其丈夫,稱阿謨、阿段。婦人阿夷、阿等之類。皆語之次第稱謂也。」「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往往推一長者為王,亦不能遠相統攝,父死則子繼,若中國之貴族也」。「惟執刀持矛,不識弓矢,用竹為簧,群聚鼓之,以為音節,能為細布,色至鮮凈」(《魏書.獠傳》)。

歷代封建王朝歧視、壓迫他們,「歲歲伐獠」,「獲其生口,以充賤隸」,「公卿逮於民庶之家,有獠口者多矣。」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蜀也有個「獠奴阿段」,寫有《示獠奴阿段》詩。封建王朝甚至「取獠口,以為閹人」,「多捕山獠,以充宦者」,引起獠人多次反抗。

經歷南北朝、隋唐五代、北宋,獠人「與夏(漢)人參居者,頗輸租賦」。與漢人「交通貿易」,「頗參(與)夏(漢)人為婚,衣服、居處、言語,殆與華(漢人)不別。」北宋時,會同漢人「與夷獠相雜,愈於諸郡」。但到南宋時,獠人與漢人融合,都成為「編戶」(有戶籍的居民)。

獠人顴骨相對略突,鼻子頭明顯,眼睛非常大且眼窩非常明顯。

屈原《招魂》:「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而祀,以其骨為醢。」,青面獠牙,指的是獠人戰士在戰斗時喜歡在臉上塗抹迷彩,牙齒是染成黑色的。

大家還記得唐朝龍標境內獠人的一次大暴動吧?

新唐書載:貞觀十二年(戊戌,公元六三八年)甲子,巫州獠反,夔州都督齊善行敗之,俘男女三千餘口。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辯證一》:「《楚詞·招魂》尾句皆曰『些』。今夔、峽、湖、湘及南、北江獠人,凡禁咒句尾皆稱『些』,此乃楚人舊俗。即梵語『薩嚩訶』也,三字合言之,即『些』字也。」南、北江獠人指的就是湘西自治州和我們懷化這邊。

現在的懷化南三縣,包括洪江安江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楚國商於(越)地,秦時屬於黔中郡和桂林郡,漢代屬於武陵郡和鬱林郡。魏晉南北朝至隋代被稱為「五溪之地」,唐宋時期被稱為「溪峒」。從古至今,這個地方歷代以來都是少數民族活動的地區。從歷代的文獻看,春秋到秦漢,在這里活動的有「越人」、「黔中蠻」、「武陵蠻」;魏晉南北朝至唐宋時,這里的少數民族被侮稱為「五溪蠻」或「蠻僚」,唐宋時又被侮稱為「溪峒州蠻」。古代的越人是一個龐大的族群,其內部分為若干個支系,這個族群到了南北朝時期都被稱為「僚」。到唐宋時期,僚人進一步分化出包括侗族在內的許多少數民族。宋人朱熹《記「三苗」》中說:「頃在湖南時,見說溪峒蠻徭略有四種:曰僚、曰仡、曰伶,而其最捷者曰苗。」這里出現的「伶」,就是前面宋史和陸游著述中提到的「仡伶」和「仡覽」。到了明代,盡管侗族已從僚人當中分離出來,但還有人把侗族稱為「僚」。如明末鄺露在所著《赤雅》中說:「侗亦僚類」。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則說:「峒僚者,嶺表溪峒之民,古稱山越,唐宋以來,開拓浸廣。」從而把侗、僚、越幾種稱呼串連起來。

洪江原居民瑤族屬於郎溪獠人的一支,已知他們在洪江居住的時間比苗族還要久遠。

獠人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民族,是中國西南很多民族的起源,希望大家不要忽視。

《壇經·行由品》:「祖言:『汝是 嶺 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六祖壇經》中的「獦獠」一辭。「獦」應是「獵」的俗字,「獠」是夷蠻之人,多以漁獵為生,「獦獠」意為田獵漁捕之獠,已大體接近文獻本義。「獦獠」又讀為「獵獠」,但解釋上則應為「獵頭獠人」(獵頭之獠),而非「打獵獠人」。

宋 米芾《寄薛郎中紹彭》詩之二:「 懷素 獦獠小解事,僅趨平淡如盲醫。」按, 懷素 為 長沙 人

《新唐書·南蠻》有記述:「戎、瀘間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數百里。俗喜叛,持牌而戰,奉酋帥為王,號曰婆能,出入前後植旗。」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賓;「瀘」指瀘州,當年居住在那裡的「獦獠」,已經演變成為今天的仡佬族。

由於地理限制,生活於中國西南高山峻嶺的南方諸部落哪怕是同源同種,解放前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統一的民族概念。

歐陽修的《南獠》詩,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北宋時期包括郎溪南獠在內的獠人攻擊南部邊境的廣西融州、宜州的情況,南獠的生活習俗與社會關系描寫的很清晰,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郎溪南獠,比「西原蠻」更加古老的民族,很可能是說壯侗語系的今天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學術界一致認為,五溪秦代象郡所轄地域的原居民是南獠。

下面,讓我們討論一下懷化古代原居民獠人後裔侗族與瑤族的宗教祭祀習俗:

1、懷化侗族的宗教祭祀習俗分為自然神崇拜 、祖先崇拜、薩崇拜。

侗族宗教自然神崇拜:侗族相信萬物有靈﹐認為自然界各種物類和自然現象都有神靈主宰﹐並影響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因而崇拜眾多的神靈;

侗族宗教祖先崇拜:除本族共同的女祖先﹑男祖先和英雄人物外﹐每個家族和家庭還各自奉祀自己的先人﹐而婦女又單獨供奉郎家神和外家神。薩丙。侗族共同供奉的女祖先﹐被認為是本民族的最高護佑神。

侗族宗教薩崇拜:在侗族的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是薩崇拜。侗鄉南部地區普遍崇拜的女性神,稱為薩歲意為始祖母,是最高的保護神。人們都認為她神通廣大,能主宰人間一切,能影響風雨雷電,能保境安民,能鎮宅驅鬼。關於這位始祖母的身世,據傳說是一位為維護侗族先民利益而犧牲的女英雄。侗族崇拜薩歲實際上是一種祖先崇拜。長期以來,在侗族民間形成了一整套薩文化,包括有關薩的傳說故事和歌謠、踩歌堂、吹蘆笙以及各種敬薩祀薩活動等,在侗族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總之,侗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無論是山川河流、古樹巨石、橋梁、水井等,都是崇拜的對象,在侗族信仰的眾神當中,以女性居多,有所謂坐守山坳的「薩 對」,守橋頭、床頭的「薩高喬」、「薩高降」,偷魂盜魄的「薩兩」,傳播「天花」的「薩多」,制酒麴的「薩賓」等,此外,還有一位至高無上的尊神叫做「薩 歲」,又稱「薩麻」、「薩柄」、「薩堂」,為許多侗族地區所信奉。人們認為她的神威最大,能主宰一切,保境安民,使六畜興旺,村寨平安,幾乎村村都設有她 「神壇」。

侗族宗教鬼師:主持祭祀善神和驅趕惡鬼。也稱巫師。大凡病痛﹑災禍﹑家宅不寧及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們認為是不同的鬼怪精靈在作祟。因此﹐就要請鬼師驅鬼。鬼師察看巫書或以占卜法﹐判斷何方何鬼作祟﹐應用何物禳祓。重病久病者﹐被認為是鬼怪將其魂魄偷走﹐要請鬼師「攆鬼追魂」。如果村寨發生流行病或火災﹐也要由鬼師主祭掃寨。鬼師有的世襲﹐有的由寨老兼任。鬼師「趕鬼」收受供品作為酬報。

2、懷化瑤族崇奉各種自然神、圖騰神和祖先神。

自然神:同其他民族一樣,瑤族認為自然界中的萬物都有神靈,因此他們祈求萬物神靈,能驅除自然災害,給予他們平安富足的日子。

圖騰神:瑤族對氏族圖騰極為崇拜,認為它具有莫大的神力。盤瓠,亦稱盤王、盤護、盤古等,是神話傳說中龍犬的名字。瑤族的盤瓠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很多瑤族人都認為盤瓠是瑤族的始祖,把他當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與供奉,瑤族的先民每逢遷徙,必攜帶祖先偶像,每到一處,必先立盤王廟,以進行祭祀。祭祀分為大祭和小祭。大祭每隔三四年或數十年進行一次,規模宏大,以宗族或連村的方式進行,祭期為三至五天,要進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唱盤王歌,擊黃泥鼓,以歌頌祖宗的豐功偉績,歡慶是年的五穀豐收。除集體儀式外,各家各戶還要殺雞宰豬,賓朋好友會聚一堂。小祭是以戶為單位進行的,每年或每兩年進行一次,主要的活動是本戶的男女老少一起拜祭盤王供像,祈求全家人平安,來年糧食豐收。

祖先神:由於瑤族人相信人死亡後有鬼魂存在,為了表示對死者的懷念和對先輩的尊敬,在死者的墓中放置工具、用具和食物,同時祈求得到祖先神的庇護。瑤族在氏族部落中還要祭拜共同的祖先:盤瓠、伏羲兄妹神、社王神、神農神等。隨著社會的確立,一家一戶的祖先崇拜日益盛行,把祖先的神龕放於正堂中,在神龕的上面是祖先的畫像或神名,後人跪拜祖先,祈禱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五、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

圍繞高廟遺址講故事的人很多,其中一個誤區是喜歡拿中國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情節往高廟遺址上套,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理智的。

高廟遺址具有七千多年的歷史,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也不過五千年。南方百越民族,包括生活在五溪的南獠信奉萬物皆有靈的原始宗教,比如,五千年前從洞庭湖區被迫南下的南獠後裔古代越南人信仰三府,認為塵世以外還有天府、水府和陰府三個世界,視萬物都有神靈,因而祭龍、祭雞、祭山、祭河。越南古代與懷化古代獠人一樣,銅鼓面上有的太陽星辰的圖案,也反映了越南古代人的自然崇拜。同樣,處於南北交通運輸必經之道的沅水高廟遺址的圖案也反映了對自然崇拜的現象。

至於拿高廟遺址出土文物中的圖形與中國神話故事裡的人物一一對應,也是錯誤的。這些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圖形按照這樣的對應關系的話,完全可以將其作為漫畫家筆下的外星人對應起來,很不科學,也不嚴肅。

唯一科學的方法就是與其他地區出土文物的圖形進行比較研究,可以得到高廟遺址在中國新石器時代中的歷史地位。

高廟遺址最大的亮點就是祭祀場所的挖掘成果,應該是擁有世界級地位的發現。

這么大的祭祀活動場所,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了。至於工具,在當時看來也不是很先進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很少。那些玉器應該是可以解釋為外來的產品。

至於發現文字之類的推測,純屬虛構和扯談。

出土文物中的玉器和象牙雕刻藝術品,在同時期的中原地區和西南地區的出土文物比較起來,算很普通的了,沒有任何奇怪的

賀剛說得有道理,高廟宗教跟沅湘的原始宗教有關!個人認為跟什麼連山易、八卦無關!理由是:聖人孔子推崇的連山易、易經八卦不會拿人作為犧牲品吧?而高廟遺址大規模使用人來作為犧牲品,這只有南方信鬼神的部落出於對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的恐懼才會這樣做!因此,個人認為《誰是人類最早的文明-中華八千年高廟太皞伏羲古國考》這本書推測伏羲是人類最早的文明有點牽強附會。

這幾個講高廟遺址的故事的人裡面,另一個最出名的是陽國勝先生。

陽國勝先生在《高廟文化,中華文明的里程碑》(網路版文本)中,把高廟遺址與連山易綁架在一起,確實顛覆了史學界的傳統認知。特別是將林河關於高廟文化中出現的八角星圖與易經八卦的假設,延伸為連山易起源說,確實想像力豐富。目前的懷化地名,與歷史上的衣冠南渡關系非常密切。在僑置縣龍標未建立起來之前,懷化地名沒有與中原地區重復的,而衣冠南渡出現的地名,特別是建立南陽郡龍標縣之後,懷化大部分地名與河南省重復了,包括會同縣各地,而衣冠南渡從河南移民五溪的北方居民大部分來自於河南省原炎帝部落居住地的後裔。

易經是我國春秋以前解釋「易」的經典書籍,是華夏智慧和文化的結晶。人們所知道的《易經》有三部《連山易》、《歸藏易》、《周易》,前2部已經失傳,真正 完整保存下來的只有周易。社會上不斷有人聲稱已經發掘出了連山易和歸藏易,並整理出版了相關書籍,不過這應該是偽作,並沒有得到專家的認 可和社會的承認。不過,人們通過古代易學文獻的描述,已經確定了連山易是以「艮」卦為首,歸藏易以「坤」卦為首,而周易是以「乾」卦為首。諸如南懷瑾這樣 的專家認為,堪輿、醫葯等方面有關易的運用,這與連山易、歸藏易是分不開的。孔子所寫的《易傳》告訴我們,遠古人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取鳥獸之紋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任何事物都是以陰陽相生相剋,如同我們現在都在使用的信息技術也是01兩個符號演繹變幻一樣。

林河認為沅江在古代是中原溝通西南地區的主要交通要道,五千年五溪歷史文化遺產方面,我們還有很多沒有搞懂的事情。

想像力豐富很好,但是還是要經過權威機構鑒定考證,否則就是民間造史活動。

點滴成果,漫長艱辛。這就是研究文化的特點。我們很多人自己只能在過程中享受快樂,也許自己看不到真正的成果。國勝先生《高廟文化,中華文明的里程碑》(網路版文本)這篇文章沒看到有價值的證據,高廟遺跡在中國史學和考古界被歸類為孤證,類似這樣的孤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發現了幾例,還沒有人弄清楚其來龍去脈。

六、希望大家對高廟文化學習研究要端正態度,沉下心來,不要太多功利心。

個人希望大家沉下心來搞學習研究,高廟遺存未經專家學者鑒定考證,難以憑空與連山易、伏羲聯系在一起。希望大家不要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個人感覺閻朝科、陽國勝先生過於浮躁,沉靜不下來。比如:在地表以下遺存未經過專家鑒定,沒有史書記載的情況下,在研究論文沒有刊載到國內外權威雜志上討論過的情況下,在高廟遺存未經過專家學者定性的情況下,在這些硬貨都沒有拿得出手的情況下,如何能夠讓人信服高廟遺存與連山易、伏羲有內在聯系?靠急急忙忙開一個專家研討會,一個新書發布會解決不了問題的。

考古研究非常專業,不是我們這些外行可以扮演內行的。

五溪北宋以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至少還有大量史書記載可以考證,可以學習研究發現一些硬貨,而這個外星人一樣的高廟遺址孤證,確實難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證據史料論文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興師動眾,請來那麼多人開會,得出的三個結論的前面兩個都是炒現飯,第三個結論純屬推測,確實令人失望。還以為高廟研究有什麼重大突破了,那個八角星聯想到連山易,實在是牽強附會,易學符號都沒有搞清楚吧?誰能夠證明貴州水族的水書記錄的《連山易》的真實性?

林河先生已經逝世了,我曾經跟湖南省的研究員王康樂當面討教過有關問題,他認為研究五溪歷史文化應該先把北宋以前的五溪歷史文化搞清楚,目前為止還是很模糊的,如果我們一下子跳到7000年前的東西,目前不具備條件,就很難研究出成果了!

根據目前為止的情況,高廟遺址就像外星人降臨懷化一樣,無法理解。

看來對高廟遺跡的認識和理解,各位大神還是各吹各的號,各彈各的調,遠沒有達到統一認識。五溪北宋以前的歷史文化遺產,至少還有大量史書記載可以考證,可以學習研究發現一些硬貨,而這個外星人一樣的孤證,確實難以理解和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

我不敢浪費時間去做無法企及的事情。這個高廟遺跡被挖掘出來後,首先是考古學家絞盡腦汁地去考證,得到業界普遍認可以後,然後才會輪到懷化的民俗文化或國學大師去圓夢。

個人認為,除了給我們豐富的想像,對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現在下結論還是早了一點。當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對考古學家也會有所啟發。

高廟遺跡在中國史學和考古界被歸類為孤證。

類似這樣的孤證在全國范圍內已經發現了幾例,還沒有人弄清楚其來龍去脈。

炎帝故事距今5000年,易經成書距今3000年,而高廟遺跡距今7400年,確實很難扯到一起!不過,屈原描述的沅水流域巫儺文化確實是比易經更早出現的屬於中華文明源流中的一種遠古流傳下來的文化。

七、高廟遺跡是我國原始宗教神靈信仰的典型代表。

高廟遺跡應該就是南方普遍流行的巫文化的源頭?他們是什麼民族?懷化原居民南獠?他們是現代侗族瑤族同胞的祖先,是什麼原因能夠使得硤州地區聚集這么多原始人?很明顯,如果沒有原始農業,養不活那麼多人的。而遺址證明當時還是漁獵和簡單的養殖(豬),沒有發現稻穀。

我們不得不懷疑這個先進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可能是單一功能的祭祀活動場所,誰有那麼大的組織能力?明顯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太詭異了太不可思議了!

新石器時代遺址證明沅水流域的原始宗教對長江流域的影響深遠。這么大的祭祀活動場所,很多無法解釋的東西了。至於工具,在當時看來也不是很先進的打制石器,磨製石器很少。那些玉器應該是可以解釋為外來的產品,精美的白陶製品及其符號展示了五溪原始宗教逐步向長江珠江流域傳播的證據。

誰是高廟原始部落的神靈?目前大家都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

陽國勝研究巫水歷史文化的大方向是對的,這是一個大寶藏。問題是炎帝故里真的在會同嗎?炎帝部落是從北方遷移過來還是從五溪北伐中原?這本身就是爭議很大的問題,目前為止,炎帝北方說佔有絕對優勢,有大量古籍史典佐證,陽國勝只有幾塊石頭幾個地名幾個洞來佐證!

盡管如此,我還是非常尊重陽國勝先生,畢竟自己是從他的文章中開始學習了解五溪歷史文化的,而且,也佩服他艱苦卓絕地研究五溪歷史文化的精神。

另外,屬於炎帝部落的共工部落南下遷移三苗是有歷史記載的,我也考證過巫水流域很多地名都是從黃河上游炎帝部落活動地區移植到五溪的,比如共工出生地若水等等。

屬於炎帝系統的共工部落之所以成為南方先進民族,就是與水有關,與船隻有關,與先進的交通工具,武器和生產技術有關。在會同南獠還在信好鬼神、穿獸皮、使用石刀竹槍的時候,來到五溪的共工部落已經在穿蠟染的五彩斑斕的衣服和弓箭!但是,他們也同樣在信仰方面接受了南獠的體系。

八、高廟遺跡原始宗教對自然界萬物神靈的崇拜是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跡。

據考古顯示,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可能就是古越人創造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 裴李崗遺址、 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五溪歷史文化很復雜,五千年前七千年前出現了這么高度文明的遺跡,個人認為是會同南獠的傑作,應該是沅湘大地的土著原始部落的成果。在高廟遺址出土的我國目前最早的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發現的距今7000多年的罕見大型祭祀場所,都屬於五溪原居民,也就是懷化侗族瑤族的祖先創造的奇跡!而象牙應該是西南地區的商品,那些玉器也不是本地品種,我從質地判斷這些玉器來自於中原。這也說明沅江在七千年前已經有高度文明的人在利用作為交通運輸了。

類似這樣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沿著沅水分布,比比皆是,說明中華文明的相互交融、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也說明了孕育了偉大詩人屈原的沅湘故土的英雄熱血和浪漫激情,同時,讓我們了解到沅湘文化還有很多寶貴的遺產是我們根本沒有掌握或者在歷史長河中遺失的精髓!

B. 高廟遺址的介紹

高廟文化遺址,位於湖南西部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實為一頂部較平、周邊呈坡狀的檯子。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距地表達5米多。12006年5月25日 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C. 高廟文化遺存屬於中華文明起源的哪一個階段

1、距今約前8200—7800年的中國新石器時代

2、簡介
高廟遺址位於湖南洪江市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為一貝丘遺址。通過大面積發掘,在揭示了高廟文化晚期的一處大型祭祀場所,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裝飾有鳳鳥、獸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圖案的陶器(距今約7800年左右),出土了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的白陶製品,在高廟上層遺存中出土了部落首領級的夫妻並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遺跡。發現了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的關鍵性遺存。 高廟遺址的發掘和發現,填補了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區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為建立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的譜系與年代序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一發現,既揭示了它與本區域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淵源關系,又反映了它與洞庭湖區以及嶺南珠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同期文化間的交互擴張和影響。

D. 高廟文化遺址的分期

高廟遺址中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實分為下、上兩個大的部分(各自包含若干個地層),在這里,屬於高廟文化的堆積。只是遺址中的下部地層遺存,其所處的年代,第一次發掘簡報中公布了幾個碳十四的測年數據,年代上限(經樹輪校正)約為距今7400年左右。下限接近距今6800年。不過,第三次發掘揭示了更早的地層和遺存。出土了一些半球狀的繩紋圜底缽和高領雙耳罐等陶器。它們的形態接近洞庭湖區彭頭山文化晚期遺存中的同類器,目前盡管相應地層中的木炭樣品測年數據還在檢測中,但從器物類型學上判斷其要早於先前所出遺存是可以肯定的,其年代上限大致在距今7800年左右。那麼,高廟文化存續的時間大致在一千年左右。與洞庭湖區的皂市下層文化所處年代相當,二者平行發展。

E. 高廟遺址的文化特點

高廟文化遺存所反映出的區域性文化特徵是十分鮮明的。當時的居民多選擇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居址大都分布在沅水主、幹流兩岸的一級台地上,房屋均為挖洞立柱的排架式木構地面建築。方向朝東或朝東南,多為長方形兩開間和三開間的結構,面積20~40平方米不等。有的房屋附近還設有窖穴。墓地就在居址附近,流行豎穴土坑側身屈肢葬,頭朝東,面北,幾無隨葬品,僅在填土中填埋少量石片石器和獸骨,但在一座墓的人骨架下發現有編織成方孔的竹席。
石質工具主要是數量巨大的各型器體厚重的砍斫器和用作刮削工具的各類石片石器,以及扁平亞腰形網墜,它們絕大部分用錘擊法單面打制而成,特別是石片石器,其製作和使用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石器的原料皆取自沅水河床上的礫石。此外,出土有大量的石球(多為圓或橢圓形礫石),以及石錘、石砧和礪石等製作石器的加工工具,並出有加工食物用的石磨盤和磨棒。磨製石器(如斧、錛、和鑿等)數量很少。與石器伴出的骨(刀、匕、針、錐、簪、和刻紋牌飾等)、牙(錐、象牙雕飾)和蚌器(皆穿孔,當為掛飾或蚌刀)均經精磨和拋光。從石器的製作和類別,以及打制石器與磨製石器二者數量上的巨大懸殊關系看來,高廟文化的主人,並非是以鋤耕農業作為其主要生產方式的。高廟文化遺存中出土的淡水螺(當地土話稱「江螺」)和貝殼堆積如山,出土的鹿、豬、麂、牛、熊、獾、象、貘、犀牛等各種水、陸生動物骨骸以及植物遺存達數十種,且數量巨大,表明當時人類獲得食物的主要手段,可能是以漁獵與採集為主的攫取式的經濟方式,它與洞庭湖區當時發達的稻作農業形成較大的反差。我們在田野發掘現場和樣品浮選中,目前還未發現有關稻作遺存的信息,植硅石的樣品測試現在還沒有完成,只有等到這些結果全部出來後方可給出當時是否已種植水稻下結論。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對部分的豬牙床進行鑒定,可認定其已屬被馴養的家豬。說明當時已有動物的馴養業。
陶器皆手制,但器壁厚薄較均勻,器型規整但顏色斑駁,大都夾砂,泥質陶甚少。出土有精美白陶製品。陶器造型主要是圜底器和圈足器,不見三足器和尖底器。器類主要有釜、罐、盤、缽、簋形器、碗、杯和支腳等,其中罐類器尤為豐富,器型多達十餘種。陶器裝飾藝術是高廟文化最突出的特徵之一。繩紋是高廟文化陶器器腹上的主要裝飾,但在器物肩、頸部的裝飾手法則有時間早晚的變化:在高廟文化的最早階段,常見由雙線或單線刻劃紋構成如網格、帶狀大方格填叉、鳥頭、鳥翅、以及獸面和八角星等不同的圖案,圖像都很簡化;從中期開始及其往後,開始盛行用戳印篦點紋組成各種圖案,最具代表性者為形態各異的鳥紋、獠牙獸面紋太陽紋和八角星紋,另見有平行帶狀紋、連線波折紋、連續梯形紋和垂幛紋和圈點紋等。同時,還出現了朱紅色或黑色的礦物顏料的彩繪和填彩藝術和彩繪圖像。特別是那些裝飾鳥紋、獠牙獸面紋、太陽紋和八角星紋等圖案的陶器。質地都比較好,製作相當的精細,器類與器型都相對的固定。這些陶器很可能是當是用於陳設用的祭器而非實用器。
在高廟遺址中。還出土了一處距今約7000年左右的大型祭祀場所,已揭露面積700多平方米,據祭祀坑布局的情況,估算其整個面積在1000平方米左右。整個祭祀遺跡呈南北中軸線布局,由主祭(司儀)場所、祭祀坑以及與祭祀場所相系的附屬建築——議事或休息的房子及其附設的窖穴共三部分組成。其中主祭(司儀)部位在整個祭祀場所的北部,由四個主柱洞組成一個兩兩對稱、略呈扇形的排架式「雙闞」式建築,面朝正南方的沅水。雙闕的東、西兩側分別有一個和兩個側柱。祭祀坑共發現39個(其中之一為人祭坑),均位於司儀場所的南方。房子為兩室一廚的結構,在司儀部位的西側,面積約40平方米,門朝東。窖穴則分別位於廚房門外東側以及祭儀場所的右前方。在目前所知中國同期史前遺址中,這處祭祀場所不僅年代早,規模大,且保存有因祭祀所需的各類設施,對研究中國史前人類宗教祭祀活動的行為方式、祭儀的起源,以及祭祀場所的結構和對後來祭壇的影響等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沅水中游的辰溪縣松溪遺址和潭坎大地遺址中,也分別發現了同時期屬於祭祀性質的蚌塑動物圖案和祭祀坑群,說明宗教祭祀在當時人們的生活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

F. 高廟文化遺址的簡介

這處遺址最初1986年被發現。迄今為止共進行了三次發掘(1991、2004、2005年),揭露的總面積近1700平方米。1991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高廟文化遺址進行了首次主動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工藝精美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藝術品。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7400年前的女性人體骨架,受到考古學界的矚目。今年3月上旬,主持高廟文化遺址發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率隊來到位於洪江市岔頭鄉銅灣電站基建處,再次對高廟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3月21日,他們在探方3米左右深處成功挖掘到一對夫妻墓,墓中存放貴族或宗教領袖權力象徵的祭祀用品玉鋮,貴族婦女裝飾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經考證,該墓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夫妻墓,距今在5700年前。4月底,考古隊又發現一個由10多座距今5800至5300多年的柱洞組成的房址及幾十座古墓穴。考古工作人員介紹,祭祀場所就是在對房址及古墓穴擴大發掘時被發現的,距今約7000多年,目前已發掘的面積約為500平方米,估計實際面積將達1000平方米。除了年代久遠、規模龐大外,該祭祀場所的結構也頗為新穎 主祭場呈梯形的對稱結構,一邊有兩個巨型柱洞,主祭場前面還有人工挖出的呈方形或圓形的人祭坑和牲祭坑。同時,考古隊員還在兩個人祭坑裡分別發現了一具人體骨架,並在牲祭坑中發現了豬、牛、鹿、龜等動物骨骼及骨渣,祭坑還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目前發表了第一次發掘的部分資料,後兩次發掘的概況與主要收獲也已有介紹。

G. 高廟文化遺址的高廟遺址

高廟遺址的發掘以及高廟文化的確立,使人們對湘西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這里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還是十分薄弱的,正式的考古發掘僅三次。1980年試掘了瀘溪縣的浦市遺址,出土文物甚少,粗知其下部地層遺存的特徵與洞庭湖區的大溪文化近似,年代也大致相當。1984年發掘了懷化市的高坎壠遺址,那是一處屬於屈家嶺文化的墓地,地域特徵很濃烈。1988至1990年,在沅水上源之一的渠水旁發掘了靖州縣的斗篷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房屋基址和墓葬等遺跡和文物,但遺存的年代上限也就四千多年,晚至商末,這里出土的陶器可復原者達一千餘件,器類簡單。極少泥質陶,製作十分粗糙,部分陶罐、簋等器物上飾有曲折紋、葉脈紋和方格紋等紋樣,它們與沅水流域以往調查所知的同期遺存風格迥異。這三次發掘都是為解決此區域的史前文化譜系而進行的,但所揭示的信息是,前二者所揭示的遺存似乎與洞庭湖區同期遺存的聯系更密切,年代上限未超出距今六千餘年。而斗篷坡所出遺物則更接近於嶺南地區的同期遺存。那麼,沅水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當時給人們的感覺是似乎沒有自己的根基,這既是信息同時又是疑問。所以,高廟文化的確立以及隨後的辰溪縣松溪口遺址的發掘。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找到了屬於本區域史前文化發展鏈上的關鍵點。另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奠定了本區域新石器時代文化譜系研究的基礎,並使我們對高廟文化及其以後的史前文化的發展有了一個動態的了解——當高廟文化發展到後來的松溪口文化遺存階段以後,它再沒有繼續沿著其老祖宗留下的足跡走下去,而是被來自洞庭湖區強勢的大溪文化淹沒並最終被其取代。

H. 高廟遺址的陶器特點

高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戳印篦點紋,是一種具有鮮明地域和時代特徵的標示性紋飾,上面提到的陶器上的那些獸面獠牙和飛鳥等圖像,以及其它圖案,都是由這種戳印篦點紋組合而成的。據我們對這種紋樣的仔細觀察和模擬實驗,其(篦點紋)戳具是一種被剁成多個小方塊的竹篾片,即先將竹篾片削成塊狀的薄片,然後在其平整的斷面上橫向剁成若干個小的方塊,再在每方塊之間纏入細小的纖維使方塊之間構成小的間隙,這樣竹篾片的端面就形成了一列帶有縫隙的小方塊。用這種戳具在陶器泥坯上戳印出來的紋樣,就是一列下凹且有分格的小方篦點。在我國南方比高廟文化更早的史前遺存中,目前均不見這種裝飾紋樣,但在高廟文化及其以後的相當一段時期里,篦點紋卻在較大范圍內的好幾個考古學文化中流行開來。如洞庭湖區的皂市下層文化中晚期遺存、以及湯家崗文化和大溪文化,湘江流域的大塘文化以及堆子嶺文化。重慶峽江地區的柳林溪文化以及上面所述嶺南地區的諸遺存中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現,前後延續的時間約兩千餘年。但是。這些考古學文化中出現的篦點紋,均不是其本文化固有的傳統裝飾,說明高廟文化陶器上的篦點紋裝飾藝術,的確得到了周鄰地區不同時期里的人群的認同、借鑒與吸取。這里須順便說明的是,在珠江三角洲濱海地區所見的篦點紋,有研究者認為是用毛蚶殼的鉸合齒壓印而成的,但從我對咸頭嶺出土實物的仔細觀察,其小方格篦點各單元均十分清晰,小格的四角規整,小格之間的凸棱(泥)較直且輪廓分明,用毛蚶殼是壓印不出這種效果的,它使用的可能還是人工製作的竹戳。
白陶製品在史前遺存中的出土,是研究者們尤為關注的問題,此前已發表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從已發表的出土資料看,白陶的出土地點主要分布在以洞庭湖區為中軸的南方地區,最北到了陝西漢中盆地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龍崗寺遺址,東見於鄂東黃梅塞墩遺址(黃鱔嘴文化)、且達於馬家濱文化早期的浙江桐鄉羅家角遺址,南達珠江三角洲和香港、澳門地區。其中大部分出土地點所屬文化遺存的年代在距今6000年左右,但浙江羅家角遺址和最近揭示的深圳咸頭嶺遺址早期遺存的年代已在距今6900年左右,與湖南安鄉湯家崗文化早期遺存的年代不相上下,只是這兩處地點所出白陶遠不如湯家崗發達。不過,大家也早已注意到,洞庭湖區出土白陶的頻率較高,且在湯家崗文化以後的大溪文化早期遺存中仍屢有出土,特別是1990年在岳陽墳山堡遺址第3B層出土了白陶的殘片,年代達距今約7600年左右。因此,研究者大都傾向於洞庭湖區是華南白陶的原生地和向外傳播的中心。在高廟文化沒有被人們充分認識以前,這個意見應該說是正確的。但隨著沅水中上游地區高廟文化遺存的新發現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的認識有了新的突破,這主要表現在:
1、高廟文化所在的沅水中上游地區始出白陶的年代比洞庭湖區更早,2005年在高廟文化最早一期遺存中新發現了精美的白陶罐片,時間已在距今約7800年左右。
2、白陶在高廟文化中已很發達,且製作精美,器類豐富,而洞庭湖區與之年代相當的皂市下層文化中仍罕見白陶製品,無論數量與質地均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
3、據現有的資料,洞庭湖區白陶的興盛是在皂市下層文化之後的湯家崗文化時期,而湯家崗文化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白陶製品如斂口圈足盤和內折沿圈足盤等,器形均源自高廟文化,它們與高廟文化的親緣關系一目瞭然。也就是說湯家崗文化中那些典型的白陶製品在洞庭湖區找不到它的「根」,洞庭湖區白陶的尋根之旅,必然要溯源到沅水中上游地區的高廟文化。
因此,我們從早期白陶的出土情況及其興盛的時序關系考察,華南自陶最初的原生地並不是洞庭湖區,而是在高廟文化分布的中心區域——沅水中上游地區,洞庭湖區僅只是高廟文化白陶向外傳播的重要中繼站之一。其實,華南各地出土白陶製品的器類和裝飾紋樣的特徵,同樣能印證這一判斷。從各地所見的白陶器類看,一般都是罐、盤、碗、豆等盛貯陳設用器,均未超出高廟文化中白陶器具的類別,特別是這些器具的表面裝飾,幾乎都普遍地戳印有篦點紋組合圖案,且那些圖案的製作技法、形態與風格皆具有基本一致的共同特徵。如上文所論,高廟文化是華南地區史前遺存篦點紋裝飾藝術的肇始者,並由是向周鄰地區傳播。那麼,各地白陶製品上的戳印篦點紋裝飾紋樣顯然是高廟文化對外傳播的產物,而戳印這些紋樣的白陶製品本身恰恰充當了這種裝飾藝術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器物上的那些神秘詭譎的圖像,一般都是在某些特定造型或質地精良的器具上表現出來。有的圖像還被製作在圈足器的外底,在器物處於正常的擺放狀態時,從外面根本看不到它,只有當把器物倒置或將其舉過眉頭時才能被看見,因此,處於這種隱蔽部位的圖像顯然達不到通常的裝飾效果。有些飛鳥圖像在兩個羽翅上均載著太陽,這樣的鳥只見於中國上古時期的神話,現實世界中並不存在,它無疑是被神化了的神靈。1991年在高廟遺址中出土的那件高直領白陶罐。頸部戳印有帶雙羽翅的獠牙獸面、其兩側還分別戳印一個盤旋而上的「梯闕」,帶獠牙的獸能飛翔天際。恐怕也只是一種虛構的神性動物,它的兩側有高聳的梯闕,這就使我們聯想到它是不是古代祭祀場所中專設的供神靈上下的天梯或神靈進出天界的天門呢?這幅圖像顯然是與祭儀活動密切相系的。由此看來,裝飾有這些圖像的器具幾乎都與當時人類的神靈信仰和祭儀活動等精神世界息息相關,它們屬於祭器的性質應是可以確定的,凡是觀摩過這些器具的專家和學者,的確都有這一共識。華南各地出土的那些白陶器具實際上都屬於祭器的性質。事實上,高廟遺址中所揭示的大型祭祀場所就是最具說服力的直觀證據,它不僅規模巨大,且牲祭、人祭、窖藏與議事會客場所俱全,在當時很可能是一個區域性的宗教中心。據此,我們可以推斷,高廟文化陶器上裝飾的那些八角星、獠牙獸面、飛鳥(鳳?)和太陽等圖像,實際上就是該部落人群所崇仰的自然神靈的圖像。它反映了該人群對於宗教的虔誠與狂熱。
高廟文化人群對自然神靈如此的狂熱崇尚與敬仰,或許與該社群所處的地理環境以及他們所從事的生業方式密切相關。山高谷深的武陵山區,林木茂密,群峰疊嶂,本身就給人以神奇的幻覺與無限的想像。而從高廟文化遺存中出土的巨量水、陸生動物骨骸,可以窺見到當時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就是漁獵與採集,「靠山吃山」、「傍水吃水」就是他們的生存法則,他們與大自然的聯系和依賴實在是太密切了。正是由於他們在生活資源上對大自然的過分依賴,祈求在營生的過程中獲取到更多的食物,並希望這些食物生生不息,取之不盡。有求必應,所以他們創造了能帶給他們好運與庇佑的神靈,並對這些神靈頂禮膜拜。然而,他們在這一過程中,卻還要面對諸多潛在的威脅,如在獵獲食物時,要面對猛獸的威脅。在洪水頻發和瘴疫橫行時,要面對疾病與死亡的威脅。因此,當他們面對洪水與猛獸、災難與死亡時,一方面需要得到心靈的慰藉。另一方面需要依靠群體的力量,這個時候,神靈也就成了他們救世主,而宗教所特有的強大感召力和凝聚力也就成了連結氏族與部落成員之間牢不可破的紐帶,使他們在共同的宗教旗幟下為了群體的生存而勇往直前。
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高廟文化部落人群之所以對自然神靈如此狂熱崇尚與敬仰的原委。是生存的願望使他們產生了對神靈的信仰和寄託,並創造了戳印在陶器上的那些神像。為了獲得神靈的恩賜與庇佑,他們用最精湛的技藝和當時最好的材料和色調製作了這些構思詭譎的通靈祭器。白陶祭器的最初出現正是伴隨著高廟文化的主人對神靈虔誠奉祀的宗教行為應運而生的,是他們對天地神靈的獻禮!高廟文化中出現的這些物化了精神產品。不能不說是中國史前人類人文精神的精髓和聰明才智的匯聚,而產生這些神奇傑作的武陵山區則正是賦予了他們創作靈感與思想啟迪的搖籃。
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高廟文化中的那些飛鳥、獠牙獸面、太陽和八角星等圖像,以及承載這些圖像的精美白陶製品和構成這些神靈圖像的篦點紋裝飾工藝,之所以能有如此巨大的輻射力與穿透力,跨越時空的藩籬,被如此廣大地域范圍內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所接受,這個內在的力量之源就是宗教!高廟文化的對外傳播正是伴隨著這一文化的主人所創造的宗教觀念的對外傳播而傳播的,這就是我們的初步結論。

I. 高廟遺址的高廟遺址

位於湖南西部洪江市(原黔陽縣)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中游)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實為一頂部較平、周邊呈坡狀的檯子。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距地表達5米多。發掘這處遺址最初1986年被發現。迄今為止共進行了三次發掘(1991、2004、2005年),揭露的總面積近1700平方米。1991年11月,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對高廟文化遺址進行了首次主動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工藝精美的陶器和宗教祭祀藝術品。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遺址中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7400年前的女性人體骨架,受到考古學界的矚目。今年3月上旬,主持高廟文化遺址發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賀剛率隊來到位於洪江市岔頭鄉銅灣電站基建處,再次對高廟文化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3月21日,他們在探方3米左右深處成功挖掘到一對夫妻墓,墓中存放貴族或宗教領袖權力象徵的祭祀用品玉鋮,貴族婦女裝飾用品玉璜、玉玦等精美玉器,經考證,該墓為遠古時期部落首領夫妻墓,距今在5700年前。4月底,考古隊又發現一個由10多座距今5800至5300多年的柱洞組成的房址及幾十座古墓穴。考古工作人員介紹,祭祀場所就是在對房址及古墓穴擴大發掘時被發現的,距今約7000多年,目前已發掘的面積約為500平方米,估計實際面積將達1000平方米。除了年代久遠、規模龐大外,該祭祀場所的結構也頗為新穎 主祭場呈梯形的對稱結構,一邊有兩個巨型柱洞,主祭場前面還有人工挖出的呈方形或圓形的人祭坑和牲祭坑。同時,考古隊員還在兩個人祭坑裡分別發現了一具人體骨架,並在牲祭坑中發現了豬、牛、鹿、龜等動物骨骼及骨渣,祭坑還有被火燒過的痕跡。
2006年5月25日 國務院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J. 高廟文化遺址的介紹

高廟文化遺址,位於湖南西部洪江市(原黔陽縣)安江鎮東北約5公里的岔頭鄉岩里村,地處沅水(中游)北岸的一級台地上,分布面積約3萬平方米。整個遺址實為一頂部較平、周邊呈坡狀的檯子。是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貝丘遺址,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處距地表達5米多。

閱讀全文

與高廟遺址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美女職業西褲圖片 瀏覽:163
蝴蝶動漫少女圖片大全 瀏覽:513
圖片簡單背景 瀏覽:886
莫西干發型圖片女長發 瀏覽:33
如何在小紅書里找到要的圖片 瀏覽:224
茶盤茶具怎麼擺放圖片 瀏覽:344
word插入圖片嵌入型改回 瀏覽:911
簡單大字母紋身圖片 瀏覽:583
黑夜小女孩圖片 瀏覽:877
一張圖片如何識圖 瀏覽:660
瀏覽器不刷新圖片怎麼辦 瀏覽:971
word中怎麼把兩張圖片拼接到一起 瀏覽:403
圖片編輯中如何刪除 瀏覽:803
新房裝電圖片大全 瀏覽:726
簡單水彩畫風景入門圖片 瀏覽:703
窄衣服圖片大全 瀏覽:811
world如何去除圖片邊框 瀏覽:291
簡單的中性筆畫圖片 瀏覽:774
word圖片都擠到一起了 瀏覽:249
微信圖片怎麼加上美顏 瀏覽: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