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姓氏排名楚
楚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59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276位
2. 姓氏壁紙 楚 萬分感謝
3. 有誰知道百家姓中「楚」姓氏是怎樣一個發展過程!
姓氏:
楚莊王之後裔 歷代人才輩出
庄,自古以來是一個代表端嚴肅敬的文字,而以庄為氏的家族,也名實相符,兩千多年來備受尊敬。
這個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長,早在距今兩千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得姓。這一點,熟悉歷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為,在歷史上的先秦時期,庄氏家庭就已經人才輩出,大名鼎鼎,像長久以來在傳統學術界舉足輕重的偉大思想家莊子,便是最為顯著的例子。
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據考證,是春秋時代楚莊王的後裔,像《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在介紹庄姓時就指出:「庄姓,楚莊王之後,以謚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國時為蒙漆園吏;莊周,著書,號莊子;齊有庄賈,周有庄辛」,把莊周的身世源流,記述得清清楚楚。
實際上,庄氏家庭正是這樣來的。追本溯源,他們是楚國公族的羋姓後裔,而羋姓則傳自上古的顓頊帝。換言之,兩千多年來干千萬萬以庄為姓的人,毫無疑問都是最為光彩的炎黃子孫。
在庄氏的悠久歷史中,曾經發生過兩次對整個家族影響極為深遠的大變動。一次發生於戰國末期,一次發生於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東漢明帝時。
原來,戰國末期,當秦始皇以強大的軍隊橫掃諸侯時,有一位楚莊王的後裔庄嶠,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將軍,受命經略巴、黔中以西諸地。庄嶠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將領,他把勢力擴展到滇池,以兵威把這塊地方納入楚國的版圖。可是,當他准備歸報這番功績時,正好楚國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國所襲奪,塞斷了他的歸路,不得已,庄嶠只好率其眾在滇稱王,一直到秦始皇滅諸侯。楚國的這一支後裔仍然為西南夷的君長。逍遙於暴秦的淫威之外。後來,劉邦統一天下,他們終於降漢,其地並被置為益州郡,重回母親的懷抱。
這是史實,說明了後來歷史上所謂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國的後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帶過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變動,影響更大,曾經造成了整個家族長時期的沒沒無聞。這項變動,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載的:「漢明帝諱庄,故庄氏或改為嚴氏。」
在過去的專制時代里,當皇帝的人是「天子」,為了避天子諱而改換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庄氏,正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改姓了嚴,並且自庄光(後改嚴光)開始,長時期為嚴氏所掠美。不過,庄、嚴二氏的一家人關系,倒是一直被公認不諱。
4. 百家姓有"楚"嗎
當然是有的
姓氏源流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僳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5. 百家姓中有沒有姓楚的
楚(Chǔ)姓源出有五: 1、出自羋姓,以國名為氏。據《姓苑》、《通志氏族略》、《風俗通》所載,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荊,後遷都於郢城(故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北之舊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姓。 2、出自姬姓,以祖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萬姓統譜》所載,周平王庶子林開之裔,魯大夫林楚之後,以祖名為氏,稱楚姓。 3、出自上古賢者楚老,當為楚姓之始。 4、出自春秋時楚隆之後。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出自春秋時趙孟(即趙襄子)之家臣楚隆之後。 5、出自他族有此姓。傈僳族害饒時氏,漢姓為楚;今土家等族亦有此姓。 得姓始祖:熊繹。西周楚國建立者,文王師鬻熊之曾孫,熊盈族之裔。周初,熊盈族助紂王子武庚叛周,失敗後被迫南下,辟荊山(今湖北南漳西)為根據地,另圖發展。至熊繹時,成王念及鬻熊之功,封其都於丹陽,國號荊,爵同子男。後其遷都於郢,始改國號楚。楚於東周時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曾一度十分強大。戰國後期楚滅於秦,其後世子孫為紀念故國,有以國為氏者,稱楚姓,並尊始建楚之熊繹為楚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春秋戰國時,楚國為南方最大的諸侯國,特別是楚莊王時,國勢之強,天下莫敢與之爭鋒,大有問鼎中原之勢。但後來由於佞臣弄權,楚王昏庸,加之秦國變法後,崛起於西方,楚國逐漸衰微,公元前二二三年,楚終為秦所滅,楚姓之大宗正式產生。在熊繹之後的楚姓產生之前,其它源流的楚姓已分布於魯(都今山東省曲阜)以及當今之山西、河南等地。歷漢魏而降,楚姓之大族繁衍於江陵縣與新平郡,江陵縣位於今湖北江陵一帶,毋庸置疑應是楚姓之祖居地之一,而新平郡位於今陝西彬縣,可見楚姓入陝西之早。南北朝至隋唐間,楚姓如同漢魏時期一樣表現得非常沉寂,令人難知其繁衍播遷的准確情況,但楚姓以上述郡望為中心,漸播遷於今湖南、四川、重慶、江西、安徽、河北等地。宋朝以後,楚姓見諸史冊者漸多起來。南宋至元,楚姓因戰亂之苦,漸有南遷於雲南、廣西、廣東者。元朝末年,朝政腐敗,官場黑暗,戰亂頻繁,災疫連綿,始建明後,人口減員甚巨,為「緩解中原之急務」,明政府強制山西百姓移民,是故明初,山西楚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北京、天津等地。明中葉以後,在祖國西北之甘肅、寧夏等地,也有了楚姓人家,而在西南的楚姓則有南入越南、緬甸等其它東南亞國家的。此際也有沿海之楚姓飄洋過海,入台灣或國外者。明末滿清軍隊屠川後的湖廣填四川,則有兩湖之楚姓入居今四川、重慶之地。清康乾年間及其以後,山東、河北等地之楚姓有伴隨闖關東的風潮進入遼寧等地者。如今楚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等省多此姓,其一省之楚姓約佔全國漢族楚姓人口的一半以上。楚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百七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二。 歷史名人 楚衍:開封胙城(今河南省延津)人,宋朝天文學家。少通四聲字母。尤得《九章》、《緝古》、《綴術》諸算經之妙。明相法及《聿斯經》,善陰陽、星歷之數。自陳試《宣明歷》,補司天監學生,遷保章正。仁宗天聖初造新歷,授靈台郎,制《崇天歷》。進司天監丞。後又造《司晨星漏歷》,官終管勾司天監。 楚弁:安豐蒙城(今屬安徽省)人,元代將領。初仕金,為鎮國上將軍、壽春府防禦使。金亡,降宋,命守宿州。窩闊台汗十一年,以州降蒙古,命守之,宋兵來攻,城破戰死。 楚鼎:楚弁之子,官居元之懷遠大將軍,領兵鎮寧國。後從範文虎渡海侵日本,大風壞船,挾破板船漂流三晝夜至高麗。 楚璋:山東省朝城人,明初官吏。通經書,仕元為翰林學士。洪武初以明經舉,任儒學訓導,升詹事府丞。 楚智:明初將領。洪武時先後從馮勝、藍玉出塞有功,官至都指揮。燕王朱棣起兵,其與李景隆率兵拒敵,以勇稱,後與燕兵戰死於夾河。 楚煙:山東省曹州(今菏澤)人,明末官吏。天啟五年進士。授龍溪知縣,遷戶部主事,致仕歸。崇禎末,清兵破城,力拒被殺。有《紫芝堂集》。 楚芝蘭:汝州襄城(今河南省臨汝)人,北宋官吏。初習《三禮》,忽自言遇有道之士,教以六壬、遁甲之術。適逢朝廷博求方技,遂自薦。以占候有據,擢為翰林天文。授樂源縣主簿,遷司天春官正,判司天監事,官至尚書工部員外郎,後因事貶為遂平令。 楚昭輔: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人,宋代將領。初任軍器庫使,太祖外出征討,委任其為京城巡檢,累遷樞密副使。太宗時官拜樞密使。為將以才幹稱,性勤介,人不敢幹以私,惟吝嗇而已。 楚建中:洛陽人,宋代大臣。出身進士,初官滎河知縣,有治聲。有遠見,建議修築抵禦西夏之城防,西夏人聞有備果不敢犯。歷夔路、淮南、京西轉運使,累遷陝西都轉運使,知廣州、江寧、成德軍,以正議大夫致仕。 楚執柔:宋朝官吏。徽宗政和中任江陰丞,任內大力治水,使縣內諸水道疏而不壅,節而不濫,六千餘頃農田得益。 楚圖南:(1899.8—1994.4)男,字高寒,漢族。1935年改名楚曾進入暨南大學史地系任教。1943年加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為雲南民盟組織的負責人之一。1945年10月在民盟臨時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1949年歲末,遵照鄧小平指示,楚圖南又南下重慶負責大西南文化教育工作。1953年,調回北京,擔任中央人民政府掃除文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1954年5月,楚圖南擔任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會長。1978年4月,楚圖南被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和五屆全國政協常委。楚圖南於1994年4月11日逝世,享年95歲。
6. 楚的姓氏來源
1、源於羋姓
出自周成王給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周成王封顓帝高陽氏之裔鬻熊之曾孫熊繹於丹陽,國號為荊,後遷都於郢城,始改國號楚,後世子孫以國名為氏,稱楚氏。
2、源於改姓
出自唐朝時期重臣褚遂良之後,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著名的大臣褚遂良,因反對唐高宗納武則天為昭儀,被貶至越南愛州,其後裔惟恐株連,遂將姓氏字「褚」改為諧音的「楚」,稱楚氏,世代相傳至今,今主要居於河南省的禹州市楚河村一帶。
3、源於蒙古族
蒙古族喀楚特氏,世居喀喇沁,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Kacu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喀楚特氏所冠漢姓多為楚氏、李氏等。源於僳僳族。
4、源於僳僳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僳僳族楚氏,源出僳僳族的害饒時氏部族,該支家族自稱原為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後趙政權中羯族石氏的後裔。害饒時氏部族首領在宋、元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字單姓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5、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白族、苗族、傣族、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楚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楚氏,世代相傳至今。
7. 「楚」字有何含義
「楚」字的含義:
1.落葉灌木,鮮葉可入葯。枝幹堅勁,可以做杖。亦稱「牡荊」。
2.古代的刑杖,或學校撲責學生的小杖。
3.中國春秋時國名
4.指中國湖北省和湖南省,特指湖北省
5.痛苦。
6.清晰,鮮明,整潔。
7.姓。
8. 楚國祖先的姓氏
在上古,姓和氏是兩個意思,在讀先秦古書時,我們必須分辨清楚。
現在先說「姓」,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系的族號,是氏族的標記,它標志著一個人由哪個氏族生出。《說文解宇》說:「姓,人所生也。」我們看姓字從「生」、從「女」,表明了出生血緣關系,清楚地說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這正是遠古母系社會制度的反映,可見,姓起源於母系社會。
我國最古從女而成的原姓很多,如姬、媯(gui)、姒(si)、姜、嬴、妘、姞。這些氏族都是母系血緣關系。當社會發展到父系制度後,姓也就轉變為以父系血緣關系來計算了。這時出現的姓就不再加女字旁了。相傳黃帝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分為十二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儇、依。這十二姓中除姬、姞二姓還保有女字旁外,其他十姓都沒有女字旁了。說明這時社會已基本過渡到男系制度。
下面再說「氏」,氏是由姓衍生出來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於人口繁衍,遷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職業的變化,同一祖先的後代子孫,便逐漸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個特殊的號來做標志,這就是「氏」。例如:商朝的祖先為「子姓」,後來分成殷、時、來、宋、空同等氏;周朝的祖先「姬姓」,後來分成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邨、郁、邗、晉、應、韓、凡、蔣、邢、茅、昨、祭、吳、虞、虢、鄭、燕、隋、巴等氏;秦國的祖先「嬴姓」,後來分成趙、梁、徐、郯(tan)、江、黃、葛、麋、秦等氏;齊國的祖先「姜姓」,後來分成申、呂、許、紀、州、向、齊等氏。所以說姓是氏族的標記,氏是家族的標記,姓因生而定,是不變的,氏則因家族而分,是可變的。
9. 名字中帶楚字好不好
挺好的,又不是人人都會湖南方言,在中國湖南地區結婚,你總不可能用湖南方言說結婚證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