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表達想離開的說說
1、我想離開你,讓你自由自在的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即使離開你我無法生活,但是我會努力。
2、該放手的人不得不放手,想離開的人總會離開。傷了自己,何必呢。離開就像歷史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
3、你有沒有過特別想離開一個地方,連你沒有理由要離開也變成了又一個必須離開的理由?
4、離開,只是因為我想離開了,離開這里,這座城市,這個家庭以及這些說要放下又放不下的人。
5、不要卑微的隱忍著,也不要委屈的求全。不愛你的人終究不愛,想離開你的人終究會離開。
6、在那裡,黑暗,寒冷,停滯的時間,恐懼,無時不刻包圍這我,我想離開哪裡,離開那所令所有人都恐懼的監獄,離開沒有陽光,時間,聲音,溫度的監獄!
7、在一起那麼久,我們唯一的默契就是:我想離開你,你也想離開我。
8、我很羨慕那些想離開你就離開你的人,因為她們離開你了,你的身邊還有一個我;而我離開你了,你就真的什麼也沒有了。
9、不開心的人永遠都不會開心,想開興的人到哪兒都是晴天。不想離開的人任風吹雨打都不會走,想離開的人總能找到理由。
10、我一直以為自己是為了追求夢想離開你,可是離開你以後,我才明白我是為了你去追求夢想。
11、或許,有的人早就想離開你了,只是沒找到合適的機會罷了,等到時機成熟,你卑微挽留也是徒勞,離開了就是離開了,再也不會回來了。
12、與我相識了嗎?與我深交了嗎?知道我脾氣了嗎?想離開了嗎?那你離開吧!跑著離開我吧!
13、以前總覺得,自己一直行走在一團迷霧中,看不清來路與歸程。總是,想離開,離開哪,去哪,不知道,就是想離開。
14、我的語言過於蒼白,心卻是因為你的每一句話而疼。太多不能,不如願,想離開,離開這個讓我疼痛的你。
15、現已迷失方向 ,想離開這座城市 ,尋找自己的靈魂 ,更多時候離開 ,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16、我想離開一些人,必須離開。我想忘記一些事,讓他成為過去,必須忘記。
❷ 「唯有淚千行」上一句是什麼,作者是誰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作者:蘇軾
原文: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代: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注釋
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寧八年。
十年:指結發妻子王弗去世已十年。
思量:想念。「量」按格律應念平聲liáng
千里:王弗葬地四川眉山與蘇軾任所山東密州,相隔遙遠,故稱「千里」。
孤墳:孟啟《本事詩·徵異第五》載張姓妻孔氏贈夫詩:「欲知腸斷處,明月照孤墳。」其妻王氏之墓。
「塵滿面」兩句,形容年老憔悴。
幽夢:夢境隱約,故雲幽夢。
小軒窗:指小室的窗前,軒:門窗
顧:看。
明月夜,短松岡:蘇軾葬妻之地,短松:矮松。
賞析: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悼亡詩」。從悼亡詩出現一直到北宋的蘇軾這期間,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和中唐的元稹。晚唐的李商隱亦曾有悼亡之作。他們的作品悲切感人。或寫愛侶去後,處孤室而凄愴,睹遺物而傷神;或寫作者既富且貴,追憶往昔,慨嘆世事乖舛、天命無常;或將自己深沉博大的思念和追憶之情,用恍惚迷離的文字和色彩抒發出來,讀之令人心痛。而用詞寫悼亡,是蘇軾的首創。蘇軾的這首悼亡之作與前人相比,它的表現藝術卻另具特色。這首詞是「記夢」,而且明確寫了做夢的日子。但雖說是「記夢」,其實只有下片五句是記夢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訴悲懷的,寫得真摯樸素,沉痛感人。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公元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這首「記夢」詞,實際上除了下片五句記敘夢境,其他都是抒情文字。開頭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語,感人至深。「十年生死兩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對人世是茫然無知了,而活著的人對逝者呢,不也同樣嗎?恩愛夫妻,撒手永訣,時間倏忽,轉瞬十年。「不思量,自難忘」,人雖雲亡,而過去美好的情景「自難忘」懷呵!王弗逝世轉瞬十年了,想當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給了十九歲的蘇東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說,更難得她蕙質蘭心,明事理。這十年間,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境悲憤;到密州後,又逢凶年,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維持的地步,而且繼室王潤之(或許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東坡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此女頗有其堂姐風韻)及兒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掛在心間呢?不是經常想念,但絕不是已經忘卻。這種深深地埋在心底的感情,是難以消除的。因為作者時至中年,那種共擔憂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彌篤,是一時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將「不思量」與「自難忘」並舉,利用這兩組看似矛盾的心態之間的張力,真實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內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裡,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聰慧明理的賢內助呢。往事驀然來到心間,久蓄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難以遏止。於是乎有夢,是真實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想到愛妻華年早逝,感慨萬千,遠隔千里,無處可以話凄涼,話說得極為沉痛。其實即便墳墓近在身邊,隔著生死,就能話凄涼了嗎?這是抹煞了生死界線的痴語、情語,極大程度上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凄涼無助而又急於向人訴說的情感,格外感人。接著,「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三個長短句,又把現實與夢幻混同了起來,把死別後的個人種種憂憤,包括在容顏的蒼老,形體的衰敗之中,這時他才四十歲,已經「鬢如霜」了。明明她辭別人世已經十年,卻要「縱使相逢」,這是一種絕望的、不可能的假設,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無奈的,表現了作者對愛侶的深切懷念,也把個人的變化做了形象的描繪,使這首詞的意義更加深了一層。
蘇東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銘》記述了「婦從汝於艱難,不可忘也」的父訓。而此詞寫得如夢如幻,似真非真,其間真情恐怕不是僅僅依從父命,感於身世吧。作者索於心,托於夢的確實是一份「不思量,自難忘」的患難深情。
下片的頭五句,才入了題開始記夢,「夜來幽夢忽還鄉。 」是記敘,寫自己在夢中忽然回到了時在念中的故鄉,在那個兩人曾共度甜蜜歲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軒窗,正梳妝。」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作者以這樣一個常見而難忘的場景表達了愛侶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恆的印象。夫妻相見,沒有出現久別重逢、卿卿我我的親昵,而是「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這正是東坡筆力奇崛之處,妙絕千古。正唯「無言」,方顯沉痛;正為「無言」,才勝過了萬語千言;正唯無言,才使這個夢境令人感到無限凄涼。「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勝,全在於此。別後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盈。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並不存在。這是把現實的感受溶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結尾三句,又從夢境落回到現實上來。「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料想長眠地下的愛侶,在年年傷逝的這個日子,為了眷戀人世、難舍親人,該是柔腸寸斷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設想此時亡妻一個人在凄冷幽獨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謂用心良苦。在這里作者設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這種表現手法,有點像杜甫的名作《月夜》,不說自己如何,反說對方如何,使得詩詞意味,更加蘊蓄。東坡此詞最後這三句,意深,痛巨,餘音裊裊,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明月夜,短松岡」二句,凄涼清幽獨,黯然魂銷。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語)。這番痴情苦心實可感天動地。
這首詞運用分合頓挫,虛實結合以及敘述白描等多種藝術的表現方法,來表達作者懷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對亡妻的哀思中又糅進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將夫妻之間的情感表達得深婉而摯著,使人讀後無不為之動情而感嘆哀惋。
宋神宗駕崩後,宋哲宗繼位,任用司馬光為宰相,蘇東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龍圖閣學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讀。這時的蘇東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後和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的賞識,政治上春風得意。蘇東坡不時懷念起死去的結發妻子王弗:「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由此成就了一闕悼妻懷思的傳世之作。
蘇東坡對於王弗是痛徹心肺的悲情。「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陰陽相隔,重逢只能期於夢中,也只有夢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樸素真摯的深情,沉痛的生離死別,每讀一次就更為其中的深情所感動。
應該說,蘇東坡再次得寵多少有些幸運的成分。這么個大詞人,大文學家,被政治牽絆得頭暈目眩,蘇子的一生常常讓人有點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一段相對安穩適意的生活中,蘇東坡的精神狀態是輕松和愉悅的,但蘇東坡也斷斷不能忘記王弗曾經陪伴著自己度過的那些艱難的時光。王弗在蘇東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絕非一個主婦那麼簡單,在林語堂的《蘇東坡傳》中也曾有過這樣的落筆:……蘇東坡……由氣質和自然的愛好所促使,要變成一個隱士。社會,文化,學問,讀歷史的教訓,外在的本分責任,只能隱藏人的本來面目。若把一個人由時間和傳統所賦予他的那些虛飾剝除凈盡,此人的本相便呈現於你之前了。……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頑童」,這里林語堂先生固然是在一種嘉許的語氣在點評蘇東坡的自由性靈,然而蘇東坡實際上又何嘗不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呢?不諳世事,興致所至,聰明有餘而內斂不足。
夫人穩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喪氣,喜怒無常。高興了把酒言歡,不高興了也要罵罵娘。麻煩的是丈夫有了曠世的才氣,就不是罵罵娘這么簡單了。蘇東坡常常會在自己的詩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時宜」的論調,自找禍端。由此可見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這等人物將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沒有一個得體大度,端莊典雅的夫人為丈夫張羅這些「不入眼」俗事,怕蘇先生不會有幾天清閑。在密州,他們正過苦日子,蘇東坡對新所得稅至為憤怒,孩子揪著他的衣裳對他曉曉不休。他說:「孩子們真傻!」蘇夫人說:「你才傻。你一天悶坐,有什麼好處?好了。我給弄點兒酒喝吧。」在一首詩里記這件事時,蘇東坡覺得自己很丟臉,這時妻子洗杯子給他熱酒。這當然使他很歡喜,他說他妻子比詩人劉伶的妻子賢德。因為劉伶的妻子不許丈夫喝酒。蘇夫人也是用了好幾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個性,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可是有時又激烈而固執。蘇夫人聰明解事,辦事圓通。 她是進士的女兒,能讀能寫,但是並非一個「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撫養孩子,要過日子。正因為如此,蘇東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沒有一個這樣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無微不至的照顧下,蘇東坡才有更多的閑情逸致去「浴乎沂,風乎舞雩」。也正因為如此蘇夫人也成為蘇東坡最為信任依賴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蘇東坡的心靈深處,別人大都不知道,蘇東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過患難,共過生死,日日的關心和愛護,充滿信任的等待和撫慰。王弗給與蘇東坡的是所謂「相濡以沫」的質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這首小詞中,讀不到一句令人感覺「矯情」之語,詞語的運用簡練凝重。每一個音節的連接都有冷澀凝絕之感,猶如聲聲咽泣,壓抑沉重的氣氛就在這「幽咽泉流」中彌散開來,讓人艱與呼吸,又難以逃避。
蘇東坡用了十年都舍棄不下的,是那種相濡以沫的親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愛情,而是失去了伴侶後孤單相吊的寂寞。「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在夢里能夠看見的,也全是逝去親人往日生活里的瑣碎片斷。因為在那些瑣碎里,凝結著化不去的親情。 在紅塵中愛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執子之手是一種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種境界,生死相許也是一種境界。在這世上有一種最為凝重、最為渾厚的愛叫相依為命。那是天長日久的滲透,是一種融入了彼此之間生命中的溫暖。
面對這樣的深情,解讀都似乎是一種傷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復吟唱,靜夜中不斷懷思的樂音。無數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絕唱」這個詞贈與了這首詞,然而,時光流轉了千年,我們又聽到了一聲相似的嘆息,那嘆息給予了我們有一篇值得反復玩味的美文,也讓我們更深切地領會了蘇子心中的創痛,兩個文人千年的唱和,訴說著人世間最值得感念的深情。這就是巴金先生所寫的《懷念肖珊》和《再憶肖珊》。不再過多的評說什麼,我摘錄了其中兩個段落,作為本文的結尾,這是《江城子》最深沉的詮釋,在這樣一個濫情的年代,我們慶幸還有這樣的情感值得我們永遠的祭奠:
她不僅分擔了我的痛苦,還給了我不少的安慰和鼓勵。……我進了門看到她的面容,滿腦子的烏雲都消散了。我有什麼委屈、牢騷都可以向她盡情傾吐。……她不斷地給我安慰,對我表示信任,替我感到不平。……今天回想當時的情景,她那張滿是淚痕的臉還歷歷在我眼前。我多麼願意讓她的淚痕消失,笑容在她那憔悴的臉上重現,即使減少我幾年的生命來換取我們家庭生活中一個寧靜的夜晚,我也心甘情願!
她離開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麼長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門口,眼前就出現一張笑臉,一個親切的聲音向我迎來,可是走進院子,卻只見一些高高矮矮的、沒有花的綠樹。上了台階,我環顧四周,她最後一次離家的情景還歷歷在目……
我彷彿還站在台階上等待著車子的駛近,等待著一個人回來。這樣長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夢里我也聽不見她那清脆的笑聲。我記得的只是孩子們捧著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這骨灰盒起初給放在樓下我的寢室內、床前五斗櫥上。
悲傷沒有用。我必須結束那一切夢景。我應當振作起來,哪怕是最後的一次。骨灰盒還放在我的家中,親愛的面容還印在我的心上,她不會離開我,也從未離開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並不感到孤單。我還有勇氣邁步走向我的最終目標——死亡。我的遺物將獻給國家,我的骨灰將同她的骨灰攪拌在一起,撒在園中給花樹作肥料。
創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里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❸ 憂傷唯美的句子
1、當我們離開時,才發現,我們什麼都帶不走。
2、今時灰熠深影,珏礫堆砌地,往昔寥寥只荒。
9、上半夜你暖和我,下半夜該我我暖和你了,暖水袋。
10、無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亂,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11、我雖然不能給你全世界,但是我能把我的世界全部給你。
12、不要給了人希望,又讓人失望,那樣的結局是最悲慘的。
13、對於某些事我們不在流淚了,是我們無情了還是堅強了?
14、一片花瓣,一封情書,一句暖心的話,一雙你牽著的手。
15、要像太陽一樣溫暖向陽,明媚亮麗,把美好帶給別人,默默地付出。
16、我很想知道,當我的名字滑過你耳朵,你腦海中會閃現些什麼
17、就是討厭又怎樣,依然不能去阻止,反而卻要陪著笑臉裝無知。
❹ 我一直都在,從未走遠.你如安好,便是晴天.是什麼意思
出自一篇網路散文。
時光如水,總是無言。若你安好,便是晴天。
一直想做個安靜的女子,在最深的紅塵里守著自己,守住最初的萌動和欣喜。
或者陷在一本光影流年中,翻看那些依稀舊夢。
時光彷彿一杯靜水,依然深刻依然可以深流,
而一份心情卻與風月無關,水逝驚鴻去。
站在時光的路口,回望曾經走過的美麗和溫柔。
許多人,許多事,許多曾經花發枝滿的渴求與憧憬,
依然在歲月的長河中緩緩流過,又默默回溯。
世事紛繁,時光終是無言,所謂的執念也許只是虛妄,所謂的抵達也不過是終點。
生命不止,紅塵無盡。僅以一程換一種懂得,僅以一程換一場經歷,如此,而已。
推開一扇叫歲月的門,許多年華終於被漸次擱淺。
而你,永遠是斜格子里的光影,遊走在夢與現實的邊緣。
此生,若你安好,便是晴天。希望採納
❺ 評論記得我一直在,從未離開的說說
其實我一直都在你的身邊,雖然我傷心,但是從未離開過,只是你沒發現
, ,
❻ 我一直都在從未離開下一句話
我一直都在,從未離開,我永遠都在你一回頭就能看到的地方。
這是我自己想得,不知道對不對。但是感覺意思就是這么個意思吧。這是讓人很感動的一句話,不管有什麼事,至少都會有這么個人在身後支持自己。
❼ 我一直在原地,從未離開是什麼意思
就是還是堅持自己當初的想法啊,比如堅持愛一個人從未改變等等。
❽ 陳喬恩凌晨悼念喬任梁:思念一直在,你就沒有離開,這是怎樣的一份情誼呢
陳喬恩悼念喬任梁,你一直在從未離開。這是喬任梁去世之後,陳喬恩每一年都會在她的生日這一天送上祝福,表示他對於好友的一份紀念。
其實很多人以朋友的身份存在已經遠遠大於了愛情的意義,他們陪伴在朋友的身邊,在最孤獨最脆弱的時候從沒有離開過。
可是喬任梁的突然離開,對於陳喬恩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在當天因為陳喬恩沒有發動態去悼念,還引來了大量網友的討論。
而且陳喬恩的助理,表示陳喬恩當時淚如雨下,根本就沒有什麼別的想趕緊去發一個什麼東西的念頭,已經悲傷的不能夠去表達情緒了。
也正是這一份思念,讓我們所有人都記得曾經還有一個人存在過,他不是像離開那樣一樣,從此就完全離開了,他以另一種方式去陪伴。
所以我覺得他們就是一種最真實的朋友關系,這種關系也是令我們普通人羨慕的,因為我們普通人,也許一輩子都很難遇到一個這么好的朋友。
❾ 一直都在從未離開,說出四個字我立馬出現是哪四個字
像你說的這種情況,我個人覺得那四個字是說我很愛你,或者是說我想念你
❿ 繁體字"我一直都在,從未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