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在什麼地方發現的
甲骨文是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好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年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國都遺址被今河南安陽小屯發現,承繼了陶文的造字辦法,是我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鼓起以後,甲骨文還延綿運用了一段期間。
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市博物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共有240餘件器物被發現有刻畫符號,表明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在那時華夏民族已進入文明時代。這些刻畫的符號也將中國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
該遺址的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的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社會結構形態和模式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
2.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我國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大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河南安陽,有一項重大的考古發現,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從此,中國殷商史的研究進入到一個新時期。按中國古文字學家的意見,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較完備的文字」。
它已經比較復雜,已發現多達3000個以上字匯,包括名詞、代名詞、動詞、助動詞、形容詞等數大類,而且還能組成長達170多字的記敘文。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
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
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3. 最早的文字出現時期在什麼時候
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烏魯克(也就是今天的伊拉克那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後來楔形文字的起源。
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奧海米爾崗發現一小塊石板,其兩面以直線刻畫出表示各種事物的圖畫符號,其中可以辨識的有人的頭、手、腳和線形符號等,年代約為前3500年,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發現烏魯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個,大多書寫在泥板上。
(3)最早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公元前3000多年,埃及人就有了象形文字,例如,他們會用半圓表示面餅,三條波紋表示水,而圓中間有圓心,則表示的是太陽。這種象形文字被稱為紙草文字,而紙草是古埃及人的書寫材料,古代埃及人用削尖的蘆葦桿,蘸上顏料,在紙草上書寫。
這便是紙草文字的又來,時至今日,一些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被保存了下來,稱為後世人埃及古代歷史的珍貴資料。紙草文字也是最古老的3種文字之一,比甲骨文的出現還要早。
4. 甲骨文圖片,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2、傳說: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3、故事
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紅練。
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
意思是:讓婦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4)最早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甲骨文的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
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5. 圖1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請判斷它的創造者是( )
古埃及人,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是由圖畫文字演化而來的,是一種最古老的字體。與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文字屬於表意文字。由於象形文字復雜與學習難度高的固有屬性,在大部分地區漸漸被更容易學習和初步掌握的拼音文字取代。象形文字又稱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
(5)最早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樣來源於圖畫發展,主要分布於印度中部文迪亞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的岩畫可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風格,印度岩畫大致分為:自然主義的岩畫,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造型古樸寫實。風格化的岩畫,開始從色塊中提煉出線條,用簡略粗重的線條勾勒人和動物的輪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塗與粗線條的淺描並用。動物比較寫實,人物則是圖案化的,幾何形的。折衷的岩畫,多描繪騎馬、騎象或步行和金屬使用。
6. 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發現於中國河南省安陽市殷墟,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6)最早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漢字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篆書
大篆為漢字書體的一種。相傳為周宣王時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書。 秦時稱為大篆,與小篆相區別。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4、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分秦隸(古隸)和漢隸(今隸)。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真書,始於東漢。
6、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
7、行書
行書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漢字
網路-甲骨文
7.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蘇美爾Sumerian的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古代西亞所用,距今大約有5000—6000年.「楔形文字」也稱「丁頭文字」或「箭頭字」.「楔形文字」這個名稱,是英國人取的,叫cuneiform,來源於拉丁語,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狀)兩個單詞構成的復合詞.這個名稱表達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最本質的外在特徵.而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距今只有3000多年.文字的使用,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那麼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麼。根據神話傳說,中國漢字是倉頡造的。
中國的甲骨文嗎,非也,目前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可追溯到商朝中晚期。大概在公元前1300年至公元前1046年之間,其中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最多,達到10多萬片。
8. 世界上最早的四種文字分別是什麼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來源於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文字,這種甲骨文其實也是我們漢字的早期的展現形式,是我國王朝中最古老的一種已經成熟的文字。最早出土的有關於甲骨文是在河南省的安陽市,當時發現的甲骨文是在商朝那個時期遺留下來的,距今已經有3600多年的歷史了。甲骨文因為書寫的地方是在烏龜的殼或者是獸骨上,所以被我們稱之為是甲骨文。
4、鍥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目前所知道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這種文字是由蘇美爾人所創造的。其實早在公元前3400年左右,這種文字便已經初步產生了。當時這種文字在產生時大多數是圖像形式的,後來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文字的系統逐漸成熟了。
如今所發現的這種文字一般都被寫在泥板上,有一些會寫在石頭上,金屬上等等。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是當時西亞地區大部分地區所通用的一種商業的交往媒介。一直在公元年前後,只有文字也一直被使用。如今這種文字也成為了一門研究古代歷史的學科,亞述學。
9.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什麼
2013年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證。專家們認為庄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庄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文字在語言學中指書面語等人們意思表達的視覺形式,古代把獨體字叫做「文」,把合體字叫做「字」,如今聯合起來叫做「文字」,文字的基本個體叫做「字」。在日常生活中,「文字」還可以指書面語、語言、文章、字等。
從漢字跟漢語的個體單位的對應關系看,漢字是一種語素文字。從漢字的內部構造來看,可以分成形旁(根據意義構造的有理偏旁)、聲旁和配旁(沒有根據的無理偏旁)3種偏旁部件。
文字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én zì,基本意思是記錄思想、交流思想或承載語言的圖像或符號。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0. 我國最早的文字叫什麼
一、目前中國所知的最早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二、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但大部分還沒有被釋讀出來。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或龜甲獸骨文。
一般認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餘年來,當地通過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陝西其他地區也有甲骨文出現,年代從商晚期(約前1300年)延續到春秋。
殷商君王在處理大小事務之前,都要用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常命巫師在龜甲獸骨上鑽洞燒灼,形成裂痕。巫師根據裂痕分辨神諭,事後將所問之事契刻於甲骨上。
商亡之後,占卜在周代逐漸絕跡,其文字也逐漸不為人知。甲骨文最早出土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一帶,自北宋以來就不斷發現商代銅器,當地在千百年前即有甲骨出土是完全有可能的。但直到清末,歷代學者都沒有注意到甲骨文的存在。
(10)最早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文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