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古族的資料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
《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被稱為蒙古族的三大歷史巨著,其中《蒙古秘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的三大史詩之一。
名稱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以東胡為族源的部落所使用的名稱,後來逐漸吸收和融合了聚居於漠北地區的森林狩獵和草原游牧部落,發展成為這些部落的共同名稱。
「蒙古」一詞是「忙豁勒」的音變,最早見於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後來又有「蒙骨」﹑「朦骨」﹑「萌骨子」﹑「盲骨子」﹑「萌骨」等許多同音譯名。「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
「蒙古」意為「永恆之火」。在古代蒙古語中,「蒙古」這個詞是「質朴」的意思。也有人認為「蒙古」的原意是「天族」。「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
歷史
原始社會時期
十四世紀用波斯文寫成的《史集》一書,記載了一個蒙古族的古老傳說:蒙古人被其他部落戰敗,遭到殘酷的屠殺,只活下來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他們逃到了一個地方,周圍都是山林,中間有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叫做「額爾古涅昆」——「險峻的山坡」。他們在這里生息繁衍,世代相傳。這個傳說里的「額爾古納」,就是流經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河,它就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涅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向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在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的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布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游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部地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三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占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邊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游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游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游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如鄂溫克族。
民族的統一與對外征伐
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里勒台(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中國北方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組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族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台汗國、察合台汗國、欽察汗國、伊兒汗國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統一了中國,建立元朝。其疆域北至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至中國的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朝國家的行省建置。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族民眾被征調各地,因此,蒙古族分布散遍及各地。
1368年,元朝滅亡,殘餘力量退居蒙古草原。
元朝滅亡後的蒙古諸部
元朝滅亡後,明朝在遼東西部、漠南南部、甘肅北部和哈密一帶先後設置了蒙古衛所20多處,各衛所長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領主擔任。15世紀初,漠西蒙古瓦剌部和東部蒙古的韃靼部先後向明朝稱臣納貢,建立了臣屬關系。
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游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游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系。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系。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明末,女真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後金改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後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滅亡後,清軍入關統一中國,直到1757年平定準噶爾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於清朝的統治之下。清朝為了加強對蒙古族的統治,在重新調整蒙古原來的大小封建領主的基礎上,參照滿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區建立了盟旗制度。頒布了以盟旗制度為核心的一系列詔令,強化和發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但清朝在蒙古地區推廣喇嘛教,實行「蒙禁」。
蒙古國的獨立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建立
主詞條:外蒙古獨立
沙俄在18世紀就對蒙古懷有領土野心。其官方刊物曾公開聲稱,俄羅斯在外蒙古有特殊使命,戈壁沙漠是帝國遠東和東南部的天然邊界。不過,當時沙俄的侵略重點在於鯨吞整個滿洲(中國東北),對外蒙古的入侵還放在次要位置。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特別是1860年清朝政府被英法聯軍打敗,沙俄強迫清廷訂立了許多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割佔去大片的領土,並在蒙古地區攫取了許多特權。
1904—1905年,在遼東半島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在同日本爭奪中國東北的戰爭中失敗,遂與日本簽訂了劃分南北滿洲勢力范圍的密約,把南滿讓給日本,換取日本承認它在外蒙古的「特殊利益」。
1919年初,外蒙古的歷史發生了重大轉折。受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蒙古人民革命領袖蘇赫巴特爾和霍爾洛·喬巴山,在庫倫先後成立了兩個革命小組。不久這兩個革命小組合並為一個統一的革命組織,即蒙古人民革命黨。
1920年夏,在中國由英、美操縱的直系軍閥,打敗了執政的親日的安福系軍閥,這就使日本失去了在蒙古進行陰謀擴張的條件。因此,日本決定利用被蘇俄紅軍擊潰後逃竄到中國東北的殘余部隊,在蒙古為自己攫取地盤。同年10月,溫甘倫男爵帶著800名將士組成的騎兵師進入蒙古境內,利用蒙古人民對徐樹錚軍事獨裁統治的不滿情緒,得到了蒙古封建王公和一部分不明真相的人民群眾的支持。1921年2月3日,溫甘倫的匪軍擊潰了中國駐軍,佔領了庫倫。2月15日,溫甘倫扶植第八世哲布尊丹巴重新作了蒙古皇帝,成立了自治政府,政府的成員由溫甘倫指派。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革命黨在俄共的幫助下,在俄羅斯境內的恰克圖召開了第一次代表大會,討論通過了「進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解放民族,把政權移交給人民大眾,進而改造社會生活」的第一個奮斗綱領。
對於蒙古的獨立,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未予承認。1924年,中華民國政府與蘇俄政府簽訂《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仍規定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中國享有領土主權。但由於中國國內爆發了北伐戰爭,北洋軍閥忙於打仗,解決懸案的談判不了了之。
1924年5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病死。一個月後蒙古取消君主立憲政體,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從1924年起,外蒙古政府宣布對外閉關,斷絕了同中國的一切來往。
蒙古的國際地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確立的。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達成了關於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雅爾塔協定》,美、英為了促使蘇聯早日出兵迫使日本投降,一致同意蘇聯提出的在協定第一條寫上「外蒙古的現狀須予維持」,美國答應為實現此項條款,說服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的獨立。
1945年10月,國民黨政府派內政部次長雷法章到外蒙古「觀察」全蒙古人民公決獨立的投票。
投票從1945年10月10日開始,至1945年10月20日結束,參加投票的公民494074人,贊成獨立的489291人,其餘為棄權票。也就是說明99%的選民贊成獨立。中國國民黨政府在1946年1月5日發布正式公告,宣布外蒙古獨立。
1947年5月1日中國蒙古族在烏蘭夫領導下建立內蒙古自治區,成為中國建立最早的一個自治區。以後又相繼成立了9個自治州、縣。 烏蘭夫當選主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繼蘇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率先與新中國建交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10月16日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20世紀90年代前後,受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影響,蒙古人民共和國廢除馬克思列寧主義,改稱蒙古國。政治上開始實行多黨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開始擺脫蘇聯70年的控制,人們在思想上掀起了恢復民族文化的浪潮。
❷ 蒙古族的紋樣特點,含義是什麼
蒙古族的紋樣特點即多為民族圖騰,含義與這些民族圖騰的內涵有關。
1、自然紋樣
其中花草紋有梅花、杏花、牡丹、海棠、芍葯等,動物紋有蝴蝶、蝙蝠、鹿、馬、羊、牛、駱駝、獅子、老虎、大象等,另外還有山、水、火、雲之類的圖案。
2、吉祥紋樣
如福、祿、壽、喜、盤長、八結、龍、鳳、法螺、佛手、寶蓮等。圖案內容豐富、色彩艷麗、對比強烈。蒙古族圖案與紋樣同其他民族的紋樣關系密切,但在運用紋樣時卻顯示出蒙古族特色。
蒙古族喜歡組合運用圖案紋樣,如將盤長紋延伸再加入卷草的雲頭紋,纏繞不斷,變化豐富多彩。技法多以幾何形卷草紋為主,利用曲直線的變化,表現不同的感情,將直曲線條的不同形式相結合,達到和諧統一的畫面布局。
(2)蒙古圖片帶文字擴展閱讀:
常用紋樣
1、民族圖騰
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有狼、鹿、熊、氂牛、鷹、天鵝、樹木等等。《蒙古秘史》開篇第一句話這樣寫道:成吉思合罕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妻子豁埃馬蘭勒,即蒙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狼和鹿。
2、狼圖騰
蒙古民族的狼圖騰最早只是古代乞顏部落孛兒只斤氏的圖騰,這在《蒙古秘史》和《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經過數百年的演繹,狼圖騰被人們當成了整個蒙古民族的圖騰。
3、鹿圖騰
蒙古薩滿認為鹿能顯靈,可以驅魔鎮邪。內蒙古巴爾虎、察哈爾、科爾沁等地區薩滿巫師所戴的帽子都用鐵皮製成鹿角加以裝飾,所用的青銅鏡和法鼓也都刻畫著鹿的形象,說明蒙古先民、特別是森林狩獵民曾以鹿為圖騰神靈。
4、鷹圖騰
蒙古薩滿傳統認為,海東青是天的神鳥使者,它受命降到人間和部落頭領成婚,生下一個美麗的女孩,把她培養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渥都根」(女巫師)。而布里亞特的薩滿神話傳說中,男薩滿的最早化身也與鷹有血緣關系。
5、熊圖騰
布里亞特和達爾哈特人常稱熊為祖先、神聖的,稱呼熊「斡拖葛」,意思是長者、老人。
捕捉熊以後,分吃熊頭肉,似是古代原始人「圖騰聖餐」習俗的遺留。在原始人看來,用圖騰的血和肉作為聖餐,更能鞏固他們與圖騰的親密關系,重新獲得圖騰的靈威。
6、此外,受中原漢文化的影響,蒙古民族也崇拜龍,還有的部族有樹木圖騰崇拜、氂牛圖騰崇拜等等。各種圖騰神話反映了蒙古民族特點及與北方各民族、特別是阿爾泰語系各民族神話的許多共通之處,體現出他們之間相互交融的密切聯系。
❸ 蒙古的特點
1.蒙古民歌特點
長調.
2.蒙古舞的特點
抖肩.
3.蒙古族服飾的特點(加圖片)
花邊.
4.蒙古族飲食的特點
烤羊.
5.蒙古族勞動生產方式
放牧.蒙古包以圓形為總風格,無棱無角,呈流線形。包頂為拱形,其承受力最強,包身近似圓柱形,上下形成一個強固的整體。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不會使蒙古包陷於滅頂之災。
搭蓋堅固的蒙古包,可以經受冬春的十級大風,由於包頂是圓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時候,把蒙古包的頂氈蓋上,它就形成了一個球狀封閉體。因此它還能經得住草原上的大雨。連續幾天幾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卻安然無恙,再大的雨也不會漏進包里。
❹ 蒙古族的衣服是什麼樣的(圖片或用文字描述)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❺ 蒙族文字早安的圖片
你好 ta sain nuu?、ta sainuu?
早上好 ogloonii mend!(早安)
晚上好 udesh sain!
吃了嗎?ta hool idsen uu?您吃飯了嗎?
謝謝 bayarllaa
沒關系/不客氣 hamaagui 、juger
對不起 ooqilaarai
再見 bayartai
...以上r念 顫音 相當於發「日」的時候舌頭顫動
❻ 翻譯圖片上的蒙文
你要翻譯圖片上的蒙文,圖片在哪裡文字在哪裡,什麼都沒有發出來讓人家怎麼辦怎麼答,怎麼給你分析沒辦法朋友。
❼ 什麼軟體能把照片里添加蒙古文字
這個軟體很多的, PS,或者一些簡單的美圖工具,都是可以的!
❽ 蒙古族都是馬上的天下,蒙古族又被成為什麼
蒙古族別稱:蒙古人,草原驕子,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是東亞及中亞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及蒙古國。全球蒙古族人口約為一千萬人,其中六百萬人居住在中國大陸境內,其餘的分布於蒙古國以及俄羅斯。
於中國大陸的蒙古族人主要居住於內蒙古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另外東北三省也有大量分布,而在俄羅斯的則主要居住於布里亞特和卡爾梅克。 到近代19世紀末以後,由於「民族」一詞的含義引入,「蒙古族」便就取代「蒙古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
(8)蒙古圖片帶文字擴展閱讀:
蒙古族主要分布於現今中國境內,有約5,981,840人(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次人口普查)。
中國蒙古族聚居區主要分布於華北和中國東北地區,其中內蒙古自治區為蒙古族集中地,蒙古族在中國其他省份均有分布,其人口在少數民族中佔有較大比重。鄂溫克族(2萬7千人)和土族(24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
蒙古國的總人口大約有300萬人(2014年),其中80%是喀爾喀蒙古人。蒙古國97%以上的人口屬於蒙古族,接近50%的人口都集中在首都烏蘭巴托。
俄羅斯有大約90萬蒙古人,其中西伯利亞布里亞特蒙古人(約40萬人)、衛拉特人(含卡爾梅克人17萬和杜爾伯特(Dörbed))。
❾ 蒙古族服飾是什麼樣的(文字)
蒙古族服飾 蒙古人喜歡戴帽和佩掛首飾,民族服飾中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男子帽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袍子的顏色,男子多喜歡穿藍色、棕色,女子則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淺藍、乳白、粉紅、淡綠色等。蒙古人認為,像乳汁一樣潔白的顏色,是最為聖潔的,多在盛典、年節吉日時穿用;藍色象徵著永恆、堅貞和忠誠,是代表蒙古民族的色彩;紅色是像火和太陽一樣能給人溫暖、光明和愉快的顏色,所以平時多穿這樣顏色的衣服;黃色被看作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徵,所以過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過皇帝恩賜的王公貴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袍子的質料因時間和生活貧富而不同。早期,服飾的原料中皮毛所佔的比重較大,現代,服飾中紡織品居多。富者多用綢、緞、絹帛;貧者春夏多用棉布,冬季多用光板綿羊皮。如今,無論質地、款式、色澤等都更加豐富多彩了。 腰帶是蒙古族民族服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股多用棉布、綢緞製成,長三四米不等。色彩多與袍子的顏色相協調。扎腰帶既能防風抗寒,騎馬持韁時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穩定、垂直,而且還是一種漂亮的裝束。男子扎腰帶時,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騎乘方便。又顯得精悍瀟灑,腰帶上還要掛上「三不離身」的蒙古刀、火鐮和煙荷包。男子習慣腰帶右邊掛蒙古刀,左邊掛煙具、綉花荷色等飾物。女子則相反,扎腰帶時要將袍子向下拉展,以顯示出嬌美的身段。鄂爾多斯等地區扎腰帶還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並在身後留出穗須,一旦出嫁,腰帶便被緊身短坎肩所代替,以此來區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婦女。 蒙古靴分布靴和皮靴,氈靴三種。布靴多用厚布、帆布或大絨製作,靴頭和靴筒上往往以金絲線綉花,圖案新穎艷麗,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穿起來柔軟、輕便。皮靴通常用牛皮製作,分舊式和新式兩種。舊式皮靴用澀面香牛皮製作,樣式古老,靴頭粗笨,靴尖上翹,靴筒約1尺多高,筒口寬大,呈馬蹄形,靴底較厚,為多層底,狀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製作,俗稱馬靴,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也有用馬皮、驢皮製成的靴面。其式樣大體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三種,分別適宜在沙漢、乾旱草原和濕潤草原上行走。氈靴用羊毛模壓而成,俗稱「氈圪達」。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勞動、行走或騎馬,只有穿上「氈圪達垯」,方可度過嚴寒。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底為手納的,靴幫、靴靿上多綉制或剪貼有精美的花紋圖案。高筒靴約一尺高,筒口呈馬蹄形。也有低筒靴。靴身一般比較寬大,裡面可襯皮、襯氈,可以套穿棉襪、氈襪。騎馬時能護踝護膝,勾踏馬蹬;行路時能防,減小阻力,冬可禦寒,夏可防蛇防蚊。過去牧民自己作鞋,後來製鞋工業逐步發展就很少做鞋,多從市場上購買。
❿ 關於蒙古族的各種資料
1、經濟生活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於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2、語言文字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雲南的蒙古族會彝語和漢語,其蒙古語與北方的蒙古語大致可相通。 用蒙古語言文字的新聞出版、廣播、戲劇、電影事業也有了相當的發展。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3、蒙古族的起源
據《史記》記載,蒙古部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外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成吉思汗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難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巴塔赤罕。
這里所說的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的始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勃兒帖赤那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4、文獻資料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
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
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10)蒙古圖片帶文字擴展閱讀
宗教信仰
薩滿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薩滿教崇拜多種自然神靈和祖先神靈。成吉思汗信奉薩滿教,崇拜騰格里汗「長生天帝」。直到元時期,薩滿教都在蒙古社會占統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貴族和民間中仍有重要影響。
皇室祭祖、祭太廟、皇帝駕幸上都時,都由薩滿主持祭祀。成吉思汗和他的繼承者對各種宗教採取了兼容並蓄的政策。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薩滿教等。
蒙哥汗時期,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薩滿教外,也奉養伊斯蘭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侶,並親自參加各種宗教儀式。元朝時也採取同樣的政策。元朝時期伊斯蘭教徒的建寺活動遍及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視和保護。
國師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後、王子等多人灌頂。佛教取代了薩滿教在宮廷里的地位。但佛教的影響僅限於蒙古上層統治階級,蒙古人大多信奉的仍然是薩滿教。
16世紀下半葉,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阿拉坦汗迎進了宗喀巴的藏傳佛教格魯派。1578年俺答汗和達賴三世索南嘉措在青海仰華寺會面,召開法會,在法會上索南嘉措被俺答汗封為「聖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達賴喇嘛稱號由此產生。
此後,在明、清兩朝的支持和提倡下,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興盛起來。但薩滿教在東部地區以祭祀、占卜、治病的活動形式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下來。
在清政府倡導下,整個蒙古地區大造寺院,雕刻佛像,繪制壁畫,鑄造神像以及各種金屬工藝隨之發展起來,喇嘛教在蒙古地區成了麻痹蒙古人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