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姓氏汪的由來!謝
汪姓出自汪芒氏。根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汪姓是汪芒氏的後代,商朝時有汪芒國,子孫以國名為姓,後來改復姓為單姓汪。另外,根據《姓氏考略》上記載,汪姓出自春秋時期,魯成公的支子,食采於汪,後代以地為姓氏,就是汪氏。上古時汪芒國,國君叫防風氏,後被大禹處死,國人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稱汪氏。古代的汪芒國在今山西省臨汾縣一帶。望族居於平陽郡,就是現在的山西省臨汾縣西南部。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 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B. 汪氏是怎樣來的汪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在歷史上的各種文獻中,明白指出下列各點:
第一,汪氏家族正統,是周文王的姬姓後裔,在春秋時代的魯國,「以邑為氏而得姓,得姓的初期,他們的歷代祖先便已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使姓汪之姓很早便已為人所知。」
第二,漢末三國初期,汪姓便已渡江南遷,較之其他姓氏家族,為時更早,所奠立之基礎亦更為深厚。
第三,華南地區之汪姓家族,絕大數皆為唐初越國公汪華的後裔,其入閩則大致在宋末元初。
不過,中國的汪氏家族雖然是三千年前周文王及上古汪芒氏的後裔,世代承奉「平陽」為郡望,然而,卻也有一部份是從翁姓分支出來的,那就是很有名的「六桂」汪氏。屬於「六桂堂」的汪氏,大多繁衍於華南各地,尤其是閩、粵以及台灣,在長江以北就比較少見。
以台灣而言,台北縣有一支汪氏,便是屬於「六桂堂」的子孫,關於他們當初所以改翁姓為汪姓的經過,他們的族譜上曾有詳細的記述:「始祖出自翁姓,北宋初年,翁姓有兄弟六人,皆太宗時進士,分官四方,長曰處厚,改姓洪;次曰處恭,改江姓;三曰處易,仍翁姓;四曰處朴,改方姓;五曰處廉,改龔氏;六曰處休,改汪姓。」換言之,後世的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有一部後人實際上是血緣很近的兄弟之族。
遷徙分布
春秋時,魯國有童子汪騏,哀公的時候和齊國軍隊戰於郎而死,魯人因為他死於國事,所以按照成人之禮來安葬。這是見於史籍最早的汪姓人物。
東漢時有汪文和,建安中以龍驤將軍為會稽令,為躲避禍患,遷至新安,子孫蕃盛,後發展為新安望族。據《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陳稷州別駕汪綱,陳亡,自歙州徒河間。"這說明南朝時汪氏已遷於今安徽歙縣,隋初有一支遷至今河南河間。唐代以前中原已經有汪氏聚居點。唐初有汪華,封越國公,其族繁衍昌盛,人丁興旺,子孫分布於今安徽、浙江、江西的許多地方。宋代以後,南方的廣東、廣西、貴州等省都已有汪姓居民。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汪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此後又有遠播海外者。
汪氏是台灣的第七十四個大姓,蹤跡遍及全省。人數最多的是台北,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區。我國南方各地的汪氏,有一部分來自江西,而他們江西的祖先也是從安徽搬過去的。台灣也不例外,台北縣淡水鎮和三重市的兩個汪氏族譜,便是最好的例子。《台北縣淡水鎮汪氏族譜》曰:"汪芒之後,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譜》載:"汪氏起家新安,後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台北縣有一支汪氏,就是傳自歙姓。汪氏自閩、粵遷移來台,是在二百五十年以前的滿清康熙提間。當時,一位泉州人汪仰騰,到新竹市內的古賢里開基;到雍正七年,又有一位泉州人汪東文加入,另有一位廣東人汪復隆入今苗栗縣卓蘭鄉。
最後汪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
C. 汪姓的起源,發源地在何方
典故趣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歷史名人: 汪中 汪琬 汪精衛
汪姓當代分布
汪姓族人自得姓以來,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如今已繁衍到了全國各地,而且是人口眾多。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研究人員杜若甫、袁義達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
1982年全國人口0.5Z,隨機抽樣資料,以及1970年台灣省出版的《台灣地區人口之姓氏分布》一書進行統計顯示,汪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0.38%,據此推算全國當有近500萬人姓汪,按人口多少排列為第57大姓。尤以安徽多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44%;其次為湖北、四川、江蘇、湖南、浙江等省。上述6省汪姓約佔全國漢族汪姓人口的72%。
介紹文件
汪姓起源
汪姓來源
一、出自汪芒氏。
商時有汪芒國,國君為防風氏,漆姓,守封禺之山。《古今姓氏書辨證》說汪姓「出自古諸侯汪芒氏後裔」,《通志·氏族略》也說:「商代有汪芒(又作汪罔)國,其人以國為氏。」相傳汪芒是巨人之國。防風氏身高三丈。當時大禹在會稽召集天下諸侯,防風氏遲到了,結果被大禹處死。國人後來遷居湖州的山裡,稱汪芒氏。戰國時楚國滅越,汪芒氏也被攻破,後來逃到安徽南部的歙縣一帶,改姓汪氏,即安徽汪姓。 二、出自姬姓,是周公之子伯禽之後。春秋時,魯成公的庶子滿因食邑於汪(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人以邑為姓,即山東汪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汪氏之先出魯成公支子,食采於汪,因以為氏。」魯國為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之同姓封國,周族的始祖為後稷,傳說是因姜螈踩了巨人的足跡而生,始姓姬。周武王克商後建立了西周,為了便於統治這廣大的新疆土,必須建立屬國以擁護王室,於是採取了分封制。武王、周公、成王先後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有其兄弟15人,同姓14人,周王室子孫一般都得到封地,做了大小諸侯。周公的長子伯禽被封為魯侯,建都曲阜(今山東西南部),魯國第21位君主是魯成公,成公庶子(舊稱妾所生的孩子)姬滿的封地在汪,其後代便以邑名「汪」為姓。關於汪姓為魯成公之後,清代學者汪琬《堯峰文鈔》卷一《汪姓緣起考》中記述了其神奇經歷:「吾汪當從姬姓裔為正。又按舊譜,魯成公庶子生而有文在其手,左水右王,故名曰汪。其後子孫遂氏之。……吾汪氏之得姓,當從食采為正。蓋始則以采地為氏,繼則以氏為姓也。」就是說魯成公庶子生下來時,左、右手上分別寫有「水」、「王」二字,因此取名為汪,其後子孫以汪為氏,繼而以氏為姓。安徽《祁門縣志·氏族考》記載得更富傳奇色彩:「汪氏得姓始於潁川侯,姓姬名汪,魯成公黑肱之次子也。始母夫人姒氏,夢游汶
(今山東汶上縣,春秋時為魯國中都邑),觀彩虹亘天,心知其祥,覺而有孕,孕二十五月而生子,握手三月乃開,左(手)有水紋,右(手)有王紋,合成汪字,遂以名之為魯上大夫采邑,潁川因以為姓。」 三、少數民族汪姓
《遼史》、《金史》、《元史》以及《李朝實錄》等書中,都記載有不少女真姓,多為多音節的姓,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後,受到漢文化的影響,開始將女真語姓改為漢字姓,這其中就有將古里申氏、汪古氏等改為漢」族汪姓的。《續通志·氏族略》載:元時翁觀,即汪古,亦作黃摑、雍古部人以汪為氏。元代汪世顯家族就是汪古部落之汪姓。 滿族汪姓
《清朝通志·氏族略》載:汪,清滿洲人姓,世居沈陽。劉慶華《滿族姓氏錄》稱:清滿洲八旗瓜爾佳氏、完顏氏等均有改姓汪的。今河北隆化縣滿族有汪姓。 土族汪姓
明洪武四年(1371年),南木哥率部歸附明朝,因功授指揮僉事。南木哥子叫汪失去加,取汪失去加之首字為姓,稱汪土司。由此,其後裔及所部民眾以汪為姓。 瑤族汪姓 古代明朝宦官汪直就是瑤族人。
另外,在土家族、回族、錫伯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中亦有汪姓。
四、翁姓改姓
翁姓避亂改姓是這一歷史時期汪姓的又一來源。翁姓也是姬姓的一個分支,據《元和姓纂》記載,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孫受封於翁山(今浙江省定海縣東,一說在廣東省翁源縣東),其後以邑名「翁」為姓。唐德宗時期,翁氏有一個支脈何公由中原入莆,卜居莆陽興福里(今莆田北高竹庄),為入莆始祖。傳入第五世,生下翁乾度。翁乾度在五代後晉天福年間(936年)官拜郎中,娶妻陳氏,生六子。長子處厚,字伯起,宋太祖建隆元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員外郎;次子處恭,字伯虔,宋太宗雍熙二年進士,官拜泉州法曹;三子處易,字伯簡,宋太祖建隆元年與長兄同榜進士,官至劍南少尉;四子處朴,字伯(忄享),宋太祖開寶六年進士,官都曹長判官;五子處廉,字伯約,宋太祖開寶六年與四兄同榜進士,官至大理司直、監察御史;六子處休,字伯容,宋雍熙二年與二兄同榜進士,官拜朝散郎,韶州通判。翁氏六子齊榮,當時被譽為「滿朝翁六桂聯芳」,遂傳為佳話。
介紹文件
汪姓遷徒史
汪姓遷徙史
起姓於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東以邑為姓的汪姓,是我國早期歷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帶。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內發展成了一大望族。東漢末年,汪文和遷居新安(今安徽歙縣),發展成為新安一帶望族,唐代汪華封越國公。世居今安徽歙縣,家族甚旺。宋代以後,汪姓迅速繁衍起來,成為我國南方的一個典型大姓。 遷入台灣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灣島,《台灣通志·人民志》關於台灣開發的一節中提到:
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時,所轄領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今澎湖)」,經常被周圍島上的夷人上岸來搶掠東西,殺擄人口。為防止騷擾,起初,每年遇有南風起時,汪大猷便派兵守衛防備,但是反復如此兵士疲憊,耗費軍資,還是防不勝防。於是親自登島,造屋200間,派遣將領兵士分別駐守,夷人不敢再來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傳》中也有記載,汪大猷當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淵也曾自泉州渡海峽登島,在其《島夷志略》一書中,對澎湖
(台灣)的地理環境、社會狀態作了詳細的記述。而汪姓定居台灣在清代,始遷者多為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廣東人。台北三垂
鎮《汪氏族譜》稱其來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縣),後自歙縣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寧(今安徽休寧縣),而後入閩,居泉州之天馬山」。後由閩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墾竹北——堡苦令腳 (今新竹市古賢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潤居台灣府,是年中武舉;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東文開墾於翠竹北——堡舊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廣東人汪淇楚開墾於竹北二堡紅毛港(今新竹縣紅毛鄉);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廣東人汪復隆開墾於今苗栗縣卓蘭鄉;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舉人。
經過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發展成為台灣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灣文獻委員會對台灣姓氏進行了一次調查,在當時台灣的737種姓氏、828804、戶居民中,汪姓有1259戶,按戶數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縣統計資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戶,新竹5l戶,苗栗8戶,台中l戶,南投79戶,彰化176戶,嘉義171戶,台南76戶,屏東5戶,花蓮6戶。以城市統計台北市104戶,基隆市160戶,陽明市38戶,台中89戶,台南80戶。其中以台北縣和基隆市為最集中地。 遷入港澳
香港、澳門與內地地緣鄰近,為內地居民的遷入提供了方便,這兩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還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如香港德昌電機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貫上海,公司主要經營、產銷各種微型發動機,是世界三大微型發動機製造商之一,1996年擁有財富3億美元。香港太平協和集團公司主席兼董事總經理汪世忠,祖籍廣東東莞,生於台灣,與兄長汪世昌、汪世華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協和公司及美國協和集團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協和公司,經營液晶體顯示表及手錶元件貿易。後又到深圳設廠,其生產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陸十分暢銷。另外,還經營零售百華、物業發展和電訊服務,其中零售百貨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陽、西安、寧波等地均設有商 場,估計資產約3億美元。
徒居海外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腐敗,內戰不斷,水旱頻仍,廣大人民在水深火熱中度日,而在此時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開拓和開發,資本主義市場對於勞動力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的人民紛紛遷往東南亞的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等地謀生,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在當地紮下了根,有的還做出了較大成績,如泰國的汪東發,祖籍廣東揭陽縣,為泰國兩儀糖業集團董事長。兩儀集團是泰國最大的糖業集團之一,約占市場的15%—Z0%。除了糖業之外,兩儀集團還經營金融業、房地產業、製造業及采礦業等,1996年時家族財富已達10億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及世界各地。
汪姓家譜介紹
家乘即家譜,又稱家傳、氏譜、宗譜、族譜等,是專門為記錄歷代家族成員及其血
緣關系編寫的書冊,具有區分家族成員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的功用,是我國封建宗法制度的產物。隨著家族內部子孫的繁衍,一個家族會不斷發生分化,分出不同的世代和支系。這種同一血緣的延續與分化,最初是靠口頭記憶和傳承的,從文字產生以後,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文字記載族系的繁衍·傳承了。隨著歷史的發展,家譜由官修變為私修,所錄內容不斷豐富,其功用也不斷增加和變化。明清以後,家譜同各姓氏的郡望、堂號一樣,不僅為區別姓氏源流,可作為數典認祖,研究歷史、地理、社會、民俗等參考資料,它還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社會、婚姻等方面注重出身門第,強調血緣關系的尊卑,修譜之風興起,不但官方專設譜局編修各姓族譜,而且民間也廣修家譜,此時的汪·姓家譜亦不在少數。隋唐開科取士,舊士族紛紛衰敗,許多族譜在亂世中散失。到了宋元明清各代,私修家譜又風行,民間撰修有大量家譜,幾乎每家每戶都修家譜,並且每隔幾年還要重修,但由於兵燹水火等因素的影響,保存下來的族譜並不是很多,且多為清以後的。《中國家譜目錄》(國家檔案局二處,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圖書館合編,1997年9月中華書局出版)收錄現存全國各地圖書、檔案部門的汪姓家譜259種,《上海圖書館藏家譜提要》(上海圖書館編,2000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錄的汪氏族譜131種,其中明代編修的有50種之多,這在全國所有姓氏族譜中是少有的。
D. 姓氏『』汪『』圖片文字
汪的姓氏圖片~~~~
E. 讓人美到心疼的姓氏文字圖片 我姓汪
F. 姓汪的頭像圖
創頭像女神小清新傷感唯美非主流霸氣頭像專題QQ頭像標簽大全...汪|9圖 逝去的挽留不...09月14日 19:16 藝林:姓汪名蘇瀧.|1圖 藝林...
G. 「汪」姓的來歷,第一個姓「汪」的叫什麼名字,汪姓家族的名人都有哪些
「汪」姓的來歷:汪氏最早是源自商代汪芒氏之後。汪芒氏又稱汪罔氏,是防風所改,防風是夏朝諸侯之一。夏朝國君禹召集群神到會稽山,防風氏因為晚到,而被禹殺頭。進入商朝,防風氏的後代就改為單字汪氏。氏子孫即是商代汪罔氏後代,而其祖先又是夏朝諸侯,所以汪氏的淵源可謂悠久異常,距今大約有四千年的歷史;同時汪氏也必是貴胄之後。商、周後的春秋時代,又有一支汪氏子孫出現。魯國國君成公的支庶兒子被封到汪邑,其後世子孫有的就以邑為氏而姓了汪。這一支汪氏,出自姬姓,是黃帝的直系子孫。還有一支是翁氏分化出來的。據史料記載,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龔、汪六姓,六子處休分姓汪。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
第一個姓「汪」的叫什麼名字:這個不知- -、
汪姓家族的名人都有哪些? 歷史名人見於史籍的汪姓名人,主要出自隋代以後,以清代為最多。唐代有涇縣人汪倫,大詩人李白游涇縣桃花潭時,他熱情招侍,李白因賦《贈汪倫》詩,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南宋有文學家汪藻,詩人汪元量,宰相汪伯彥。元代有航海家汪大淵,曾經兩下東西洋,游蹤廣遠。元末清初有散曲家汪元亨。明代有戲曲家汪道昆、汪延訥。清代有醫學家汪昂,著有《醫方集解》、《湯頭歌訣》等,非常實用,流傳很廣,對普及醫學有所貢獻;有散文家汪琬;有書畫家汪士慎,善於寫詩,精通篆刻和隸書,工畫花卉,尤其擅於畫梅,筆墨清勁,對後世影響較大,是"揚州八怪"之一;有軍機大臣汪由敦,以辦理公文敏捷干練而著稱,也善於書法;有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汪中,早年因曾經助書商販書,所以遍讀經史百家和天文歷算,所作《哀鹽船文》被杭世駿所嘆賞,從此文名大顯。他尤其致力於西洋數學,曾經自製儀器多種,測繪黃河新舊海口地勢。他還曾為墨子荀子翻案被統治者視為"明教之罪人"。有女作家汪端,編著有詩集《明十三家詩選》、小說《元明佚史》。還有太平天國將領汪海洋,京劇演員、劇作家汪笑儂。有早期話劇活動家、演員、劇作家汪優游;著名詩人汪國真,網路詩人汪艾若(愛若干)。 汪精衛:字兆銘,清末著名革命義士,曾有「引導成一快,不負少年頭」的豪言壯語,民國日軍侵華時期,搖身一變而成為最大的漢奸頭子,後死於日本。而汪精衛也成為漢奸賣國賊的現代同義語。據說其後代就是當代的上海國師汪某人。
H. 唯美姓氏句子,我姓汪!
1、你若賜我一段浮華,我便許你滿世繁花。
2、他在遠方看我,眼神猶如雨天般遼遠而悲傷。
3、我們的火,要把世界點燃。
4、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5、小時候我們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我們笑著笑著就哭了。
6、向來緣淺,奈何情深。
7、靜靜倚在窗兩邊的鴛鴦蝴蝶,它們遠走高飛——faye《紅線》
8、哀草連橫向晚晴,半城柳色半聲笛。
枉將綠蠟作紅玉,滿座衣冠無相憶
9、哥哥我祝你此生生不如死,顛沛流離。
10、回憶落空了殘年。
11、活在這珍貴的人世間,水波溫柔,陽光強烈——海子
12、看清這個世界,然後愛它——羅曼·羅蘭
13、很長的歲月里,我們放肆而乖張
13、過了就過了,一切不過是一個花開的歷程。
14、愛情啊,是一種詛咒,我們都會變成魔鬼的。——《杪冬》
15、生命在這樣的救贖下,以尊嚴的姿態延伸。
16、歲月斷送了年復一年的青春。
17、我懷念我停在單車上的十七歲。
18、想念是一種儀式,真正的記憶與生俱來。
19、要有最朴實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便天寒地凍,路遙馬亡。
20、太陽尚遠,但必有太陽
I. 屬於你自己姓氏的壁紙 汪
求採納
J. 「汪」姓的來歷
汪姓的來歷
汪姓從起源上看,主要來自兩大派系,其中的一支出自遠古時期的汪芒氏部落。相傳汪芒氏是一個巨人部落,其首領防風氏的身高超過3丈。大禹時,防風氏受命駐守封禹之山 (今浙江武康東南)。有一次,大禹巡獵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在當地大會諸侯,防風氏因得到消息較晚而遲到,引起大禹的誤會,被殺。消息傳回汪芒氏部落,因擔心大禹前來討伐,便離開封山,相率西遷到今浙江湖州一帶的山裡,仍稱汪芒氏。戰國時,汪芒氏受越國的統治,越亡後則再度西遷,到達今安徽南部的敏縣一帶,並在姓氏上去繁就簡,單姓一個「汪」字。
汪姓的另一支出自魯國公族。魯國本是一個與西周王朝同姓的諸侯國,遠祖尊奉黃帝、後稷、周文王,近祖則是魯國開國君主周公之子伯禽。史載,自伯禽19傳至魯成公,賜之子滿食邑於汪(今山東西南部一帶),此後,在汪發展的魯國貴族便改姓汪。
汪姓除上述兩大支外,還有一個影響較小的來源。據《文桂堂叢刊》載,宋代初年,福建泉州有位名為翁乾度的人,生子6人,分別以洪、江、翁、方、龔、汪6姓命氏,從此便一分為六。其中第6子翁處休,因分姓為汪,又名汪處休。他與5位兄長都以才學知名,
同中進士榜,歷代貴顯,時人有「六桂聯芳」之譽。此後,汪處休的子孫便以「六桂」為堂號,稱汪姓「六桂堂」。
上述3支汪姓人在發展中,以出自汪芒氏之後者影響最大。約在東漢末年時,其中的一些人在汪文和的率領下遷居安徽。至唐代,汪文和裔孫汪華仁為顯宦,封越國公,其家也發展為安徽歙縣一帶望族。此外,如宋代政治家汪伯彥、文學家汪藻、詩人汪無量、元文學家汪元亨,明代文學家汪廷訥、汪道昆、權臣汪直、清哲學家汪中、醫學家汪昂、文學家汪碗、畫家汪士祺、名臣汪由敦、汪康年、藝術家汪桂芬,或家於浙江、江西、安徽、或祖居江蘇、湖北、廣東,都是歷代汪姓人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姜姓的來歷
姜姓起源於炎黃時代,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相傳,我國遠古時期有個少典氏部落,其首領是少典,生子二人:一是炎帝,另一即黃帝。炎帝居住在渭水支流的姜水流域(今陝西岐山西南),子孫依水而居,因水命氏,遂姓姜姓。後來傳至伯夷時,正當夏禹時代,因幫助治水有功,被任命為主管四岳的長官,號為太岳,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此以後,炎帝的後代又稱呂姓,或呂、姜並稱。伯夷裔孫太公望在周初輔佐武王中興,史稱呂尚或姜尚,其原因就在這里。
據某些姜姓譜牒統計,炎帝之後姜姓的分支共有247個之多亦即 247 個姓氏,上述所及的呂姓,呂不過是其中之一。
姜姓在得姓以後,有不少人從原始的居住地遷出,也有些人留居下來,並奕世相繼,至秦漢時還發展成為關中大族。由於其成為大族時的居住地屬於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又稱天水姜氏。直到今天,絕大多數姜姓人言及郡望時,仍稱出白天水姜氏。
姜姓中也不乏著名人物。西周初年的姜尚,即人所熟知的姜太公姜子牙。相傳他曾在渭河邊離水面3尺垂鉤釣魚,著名典故「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即由此而來。在章回小說《封神演義》里,他還被刻畫成神仙式的人物。另外如三國時期蜀國大將姜維,也是知名的軍事家,他的某些事跡至今還被人們以戲曲、評書等形式進行傳唱。
除姜尚、姜維外,姜姓名人還有南宋詞人姜白石,音樂家姜愛、清代直隸提督薑桂題,以及紅軍名將姜鏡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