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常州的由來
周靈王二十五年,吳王徐祭封季札於延陵,此為常州文字記載第一名稱。清愛新覺羅胤禛雍正四年,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8縣,史稱八邑名都。辛亥革命爆發,大清國滅亡,1912年,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屬江蘇省。
2015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對常州市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常州市武進區和戚墅堰區,設立新的武進區,以原武進區(不含奔牛鎮、鄭陸鎮、鄒區鎮)和戚墅堰區行政區域為新設立的武進區行政區域,武進區人民政府駐湖塘鎮延政中大道28號。二、撤銷縣級金壇市,設立常州市金壇區,以原金壇市行政區域為金壇區的行政區域,金壇區人民政府駐西城街道華陽南路88號。三、將原武進區的奔牛鎮劃歸常州市新北區管轄,將原武進區鄭陸鎮劃歸常州市天寧區管轄,將原武進區鄒區鎮劃歸常州市鍾樓區管轄。
② 武進十九位帝王指誰
歷史上武進從來沒有出過一個帝王,甚至連一個諸侯王都沒有。
哪來什麼十九個帝王?這都比一個古代封建王朝所有的皇帝加起來都多了。
武進區地處江蘇省南部,瀕太湖,銜滆湖,東鄰江陰、無錫,南接宜興,西毗金壇、丹陽,北接常州天寧、鍾樓、新北區,總面積1246.64平方千米。1995年撤縣建市,2002年撤市設區,成為常州市武進區。截至2011年,武進區轄14個鎮、2個街道、1個國家級出口加工區、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1個省級開發區,戶籍人口近101萬,常住人口160萬。
武進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武進區先後誕生了19位帝王、9名狀元和1546名進士。境內的春秋淹城遺址是我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城池,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這里曾形成「陽湖文派」、「惲南田畫派」、「常州詞派」
③ 想知道常州古稱是什麼
常州古稱是延陵、毗陵、晉陵、蘭陵等等。
1、延陵
周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吳王余祭封季札於延陵。常州從此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古稱延陵,源於「綿延的丘陵」。常州城郊雖屬水鄉平野,但南、西、北的境內外,小丘相連。東周時,稱延陵邑。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建延陵縣,這一地名沿用至公元前206年。
2、毗陵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改延陵縣為毗陵縣,「毗」意為相連,與「延」意相近。公元9年,王莽改為毗壇縣。公元25年,復改為毗陵縣。三國東吳時234年,置毗陵與農校尉,轄管今武進、丹陽、丹徒等地。晉太康二年(281年)改為毗陵郡。管轄范圍又擴大至今無錫、江陰等地。
3、晉陵
晉東海王司馬越的兒子名毗,為避諱,永嘉五年(311年)將毗陵郡改名為晉陵郡。晉陵郡管轄范圍最大時,包括今常武地區、無錫、常熟、江陰、丹陽、丹徒等地。
隋開皇九年(589年),全國廢郡,置州於常熟縣,因縣名為常州,後因常熟縣歸入蘇州,逐移常州治所於晉陵縣。晉陵縣的地名一直用至1357年。時城內分屬晉陵,武進兩縣。將晉陵縣改名京臨。
4、蘭陵
西晉末年,黃河流域地區混戰,大量北方居民南遷。時山東蘭陵縣的部分居民移居常州地區。318年,僑立南蘭陵郡於武進縣境內,並僑置蘭陵縣。南蘭陵後因出過齊,梁兩朝皇帝而聞名。
502年,梁武帝廢除僑置郡縣,獨保留蘭陵郡縣名,將南東海郡改為蘭陵郡。包括丹徒、武進等縣。558年復為東海郡。620年,以原來蘭陵縣地置武進縣。
常州簡介:
常州,簡稱「常」,別稱龍城,江蘇省轄地級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蘇錫常都市圈城市。
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5個區、代管1個縣級市,總面積4385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州市常住人口為5278121人。
常州地處江蘇省南部、長三角腹地,東與無錫相鄰,西與南京、鎮江接壤,南與無錫、宣城交界。常州位於長江下游平原,兼有高沙平原和山丘湖圩,屬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常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毗陵。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改置毗陵郡,自此,常州歷朝均為郡、州、路、府治所,曾有過延陵、毗陵、毗壇、晉陵、長春、嘗州、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有常州之稱。
④ 常州二字的藝術字怎麼寫
[常州]的藝術字寫法。
⑤ 常州的古稱有那些
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江陰申港西);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由於季札繼承其先祖泰伯賢而讓國的傳統給常州帶來了「延陵古邑,讓國家風」,「讓國家聲遠,延陵世澤長」等美譽。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
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
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隋湯帝大業年間還曾調集10郡兵匠數萬人在此大興土木建造規模恢宏的離宮棗毗陵宮。隋亡比,吳興郡守沈法興據江南10餘郡,自稱梁王,曾定都毗陵。
晉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玉世子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由於中原士族的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現了「良疇美柘」、「阡陌如綉」的繁榮景象。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其間,隋大業年間南北大運河貫通,常州成為蘇松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的交通樞紐,帶動了經濟的發達和繁榮。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時就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常州成為全國33個較大商埠之一。清代,常州是賦稅主要來源地區之一,時稱「江南財賦甲天下,蘇松常鎮課額尤冠於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奏請對蘇、松、常三府州縣進行分縣治理,得到朝廷批准。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市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仍由常州市管轄。
⑥ 常州的歷史沿革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建立句吳,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區,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的歷史。淹城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漢朝《越絕書》:「毗陵縣南城,故古淹君地也。」古代「奄」、「淹」兩字相通。奄國為商殷屬國,今山東曲阜縣東有奄里,即淹里,也即是奄國所在地。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反抗周朝。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的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
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毗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為望、升路、稱府、立市,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
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常州屬兩浙西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1953年1月1日,常州市為省轄市。
1958年,鎮江專區改名為常州專區,專署由鎮江市遷至常州市。常州市劃歸常州專區領導。
1959年,常州專區改為鎮江專區,專署由常州市仍遷駐鎮江市。常州市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1960年,鎮江專區的武進縣劃歸常州市領導。
1962年,常州市改為省轄市。武進縣劃歸鎮江專區領導。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鎮江地區的武進、金壇、溧陽縣劃歸常州市領導。市區設廣化、天寧、鍾樓、戚墅堰、郊區5個市轄區。常州市共轄3縣5區。
⑦ 常州武進區
武進區隸屬於江蘇省常州市,地處江蘇省南部,瀕太湖,銜滆湖,東鄰江陰、無錫,南接宜興,西毗金壇、丹陽,北接常州天寧區、鍾樓區、新北區。1995年撤縣建市,2002年撤市設區,成為常州市武進區。總面積1066平方公里,下轄11個鎮、5個街道、1個國家級高新區、1個省級高新區、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和1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戶籍人口94.3萬,常住人口超140萬。
武進是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5000多年的人類文明史、2700多年的古城建設史和25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武進區先後誕生了19位帝王、9名狀元和1546名進士。境內的春秋淹城遺址是我國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城池,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這里曾形成「陽湖文派」、「惲南田畫派」、「常州詞派」。 [1]
武進區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 [2] 、國家級產城融合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區第4名
⑧ 常州歷史簡介
常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古名延陵,系春秋時期吳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扎的封邑。秦置縣。西晉以後。向為郡、州、路、府治,城名多次更迭為毗陵、毗壇、晉陵、蘭陵、常州、南蘭陵、長春、嘗州、武進等。
「常州」之名始於隋,此前稱「郡」,此後至宋稱「州」,元稱「路」,明、清稱「府」,均有轄縣。清雍正四年(1726)起,常州府轄武進、陽湖、無錫、金匱、宜興、荊溪、江陰、靖江等8縣。清末,城內尚有一府(常州府)兩縣(武進、陽湖)治所。
(8)武進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1、位置境域
常州地處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網平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北攜長江,南銜太湖,東望東海,與上海、南京、杭州皆等距相鄰,扼江南地理要沖,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
北緯31°09′-32°04′、東經119°08′-120°12′。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2、地形地貌
常州地貌類型屬高沙平原,山丘平圩兼有。南為天目山余脈,西為茅山山脈,北為寧鎮山脈尾部,中部和東部為寬廣的平原、圩區。境內地勢西南略高,東北略低,高低相差2米左右。
3、氣候條件
常州屬於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州春末夏初時多有梅雨發生,夏季炎熱多雨,最高氣溫度常達36℃以上,冬季空氣濕潤,氣候陰冷。
⑨ 常州古稱是什麼現在別稱又是什麼
延陵 春秋時,吳王壽夢之子季札為避讓王位躬耕於舜過山(今江陰申港西);周靈王二十五年(前547年)吳王徐祭遂封季札於延陵。延陵邑大約在今常州、武進、江陰、丹陽一帶,是為常州歷史上見諸文字最早的名稱。由於季札繼承其先祖泰伯賢而讓國的傳統給常州帶來了「延陵古邑,讓國家風」,「讓國家聲遠,延陵世澤長」等美譽。延陵先邑後縣,其名相繼沿用345年。 毗陵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毗陵之名從縣治,到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置典農校尉屯田墾殖,到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統縣,相繼沿用506年,其間,雖曾在 王莽當政時改過毗壇,但時間很短前後僅14年, 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毗陵為郡曾統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一毗陵驛就設於此。隋湯帝大業年間還曾調集10郡兵匠數萬人在此大興土木建造規模恢宏的離宮棗毗陵宮。隋亡比,吳興郡守沈法興據江南10餘郡,自稱梁王,曾定都毗陵。 晉陵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為避東海玉世子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後沿用290多年。其間,西晉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設置僑治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由於中原士族的大批南遷,帶來了先進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出現了「良疇美柘」、「阡陌如綉」的繁榮景象。 常州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不論貫州、稱府,為郡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其間,隋大業年間南北大運河貫通,常州成為蘇松至兩浙七閩數十州,往來南北兩京的交通樞紐,帶動了經濟的發達和繁榮。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宋時就有「蘇常熟,天下足」的諺語。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常州成為全國33個較大商埠之一。清代,常州是賦稅主要來源地區之一,時稱「江南財賦甲天下,蘇松常鎮課額尤冠於江南」。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奏請對蘇、松、常三府州縣進行分縣治理,得到朝廷批准。雍正四年(1726年)遂正式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 武進市 晉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陽)、丹徒東部地區置武進縣。嗣後各朝時有置廢分合,改稱過蘭陵、永定,並入過曲阿、晉陵,析置過陽湖。1912年,民國成立,廢常州府,陽湖縣並入武進縣,城區一度稱武進市,沿稱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鄉分別建立常州市和武進縣,1953年,常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轄武進、金壇、溧陽3縣。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縣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成立溧陽市、金壇市、武進市,仍由常州市管轄。 現別稱龍城
⑩ 我國的江蘇常州在古時候被稱作是什麼地方
我國的江蘇常州在古時候被稱作是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
常州,是江蘇省地級市,地處江南、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先進製造業基地和文化旅遊名城,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與蘇州、無錫構成蘇錫常都市圈。
截至2018年,常州轄天寧區、鍾樓區、新北區、武進區、金壇區五個市轄區和溧陽市一個縣級市,25個街道辦事處、36個鎮、807個行政村、323個居委會,總面積4385平方公里。
常州是一座有3200多年歷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曾有過延陵、毗陵、晉陵、南蘭陵、武進等名稱,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始改常州,於1949年設市。中國大運河常州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常州的歷史
常州為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距今已有6000餘年,有馬家浜文化與崧澤文化疊壓地層。天寧區青龍鎮潘家塘、奚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圩墩新石器遺址出土的文物蔣塘、劉家村一帶的潘家塘聚落遺址於1976年發現,距今5500多年,下層屬於馬家浜文化時期,淺層屬於崧澤文化時期。
戚墅堰區丁堰鄉排姆村附近的常州果園遺址於1986年發現,距今5000多年,屬馬家浜文化後期。武進區鄭陸鎮三皇廟村寺墩遺址,距今約4500年,屬良渚文化時期。
自吳太伯從先周一路南奔至長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百越之地建立句吳(吳囯的前身),常州作為吳國領地已有32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常州武進區的淹城遺址,是中國目前西周到春秋時期保存下來的最古老的城市,也是世界上僅有的三城三河形制的古城,迄今已有近3000多年歷史。
周成王初年(約公元前1042年),奄人隨同紂子武康和蒲姑人、東夷人一起抗周。三年,周殺武庚、定奄、滅蒲姑。奄和蒲姑遺民南逃,逗留在江淮之間,後又至太湖流域,淹城之稱為古淹君地便是在此時。
此外,武進區境內還有春秋時期吳國的闔閭城遺址和胥城遺址等。春秋末期(前547年),吳王壽夢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開始了長達2500多年有準確紀年和確切地名的歷史。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為毗陵,為縣治。
王莽改毗壇,東漢建武元年時又復稱毗陵。三國吳嘉禾三年(234年),分無錫縣置毗陵典農校尉,屯田墾殖並統諸縣。西晉大康二年(281年)建毗陵郡,轄丹徒、曲阿(丹陽)、武進、延陵、毗陵、暨陽(江陰、張家港西部)、無錫7縣,是為江南大郡。
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驛——毗陵驛就設於此。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年)為避東海王越(司馬越)世子司馬毘諱,改毗陵為晉陵,晉陵之名前沿用290多年。
永嘉之亂中原士族紛紛南遷,佔地聚居,僑置郡縣,一度曾在武進縣境內設有蘭陵郡、蘭陵縣,在晉陵縣境內設有東莞郡領宮縣、東莞、姑幕3縣,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後廢止。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以州統縣。
開皇九年(589年)於常熟縣置常州,後割常熟縣入蘇州,遂移常州治於晉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後,雖曾改稱過毗陵、晉陵、長春、嘗州,但時間都很短暫,而常州之名沿用至今將近1400年。唐武宗會昌四年(840年),升常州為望,列入全國州府十望之一。
宋代,常州屬兩浙西路。宋元之際,發生常州之戰。伯顏攻克常州後,下令屠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常州路,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晉陵縣、武進縣(兩縣同城),領晉陵、武進二縣和宜興、無錫二州。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改置長春府,同年更名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進另置陽湖,析無錫另設金匱,析宜興另立荊溪,加上原領江陰、靖江,常州府統領8縣,故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