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喜迎中秋的圖片文字

喜迎中秋的圖片文字

發布時間:2022-04-29 22:09:29

⑴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資料50字

1、中秋節也是東亞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日本、韓國等國的傳統節日。

2、人逢喜事尤其樂,月到中秋分外明。沐著徐徐清風,披著溶溶月色,今天我們歡聚一堂,喜迎中秋佳節,同享節日團圓之樂。

3、中秋節一直被人們喻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詩情畫意的節日,而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圓,所以又叫團圓節。

4、人生有諸多事情難以兩全,多少在外求學和工作的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此時不能回到親人身邊。正所謂,「每逢佳節倍思親。」

5、中秋里說感恩真是一個絕妙的創意,人們說感恩之水從心田流淌;人們說中秋之節源於真情洋溢。其實感恩是發自內心的感動,而它卻是永恆。

6、中秋那天,人們買來除了月餅外的各式各樣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吃的。傍晚,一家人吃著團圓飯,望著即將要黑的天空,都盼望月亮早點兒出來。

7、中秋之夜,月圓如鏡,月華如洗。當家家戶戶擺出月餅,柚子,石榴,核桃,花生,瓜子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其樂陶陶,其景融融,何其快哉。

8、中秋前夕,親朋好友都以月餅為禮互相贈送,因為月餅象徵團圓。月餅的款式也是琳琅滿目:有鳳梨味的、紅棗的、香橙的,還有我最喜歡的冰皮月餅…

9、夜已深了,情已濃了。中秋依然在天穹中漫步流浪,走過了宿命中的寒凄,越過了夢中那相思的河流,只有徘徊在月夜裡的清瘦的身影,擱淺在相思風中的獨岸。

10、中秋節強調的是團圓,他符合中華民族的倫理觀,對構建和諧社會是很有意義的一個節日。如果把它的文化內涵發掘出來,我們會發現,原來傳統中秋節是這么有意思。

⑵ 給中秋節畫一幅畫、並且配一段文字怎麼

中秋節到了,在這個團圓的日子裡我跟我的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放燈籠,過的很開心。

⑶ 中秋節有哪些祝福語及圖片

1、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雙節又至祝福來,祝您國慶節快樂,中秋全家團團圓圓。簡訊送祝願,祝你天天快樂!

2、月兒照九州,月餅解煩憂。嘗一嘗常開笑口,咬一咬好運擁有,瞧一瞧快樂牽手。聞一聞,幸福與你共白頭。中秋愉快!

3、月很圓,花更香,保重身體要健康;雨在游,鳥在叫,願你天天哈哈笑;手中書,杯中酒,祝你好運天天有!歡樂多憂愁少,祝你中秋節快樂!

4、月華如霜,浸入你的心房;微風送爽,吹去你的憂傷;星光拂窗,照亮你的方向;白雲流芳,祝福送你身旁。中秋愉快!

5、做一隻月餅送你,揉進我對你美好的祝願;捧一輪明月送你,代表我真摯的情意;寫一條簡訊發你,在這中秋佳節即將到來的時候,祝願日子越過越精彩!

⑷ 中秋節手抄報文字

中秋節手抄報文字:
1、中秋節簡介: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中秋賞月 ,吃月餅,品桂花糕等
4、中秋節傳說:吳剛折桂,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5、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⑸ 關於中秋節的詩句佳句圖片

一、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譯文:庭院地面雪白樹上棲息著鵲鴉,秋露點點無聲打濕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當空世間人人都仰望,不知道這秋日情思可落到誰家?

賞析: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

二、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玩月》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譯文:老天用今夜的如水月色,清洗整個天宇人世。暑氣已退,天空明凈;而秋色澄明,萬物清麗。滿天繁星的光彩都讓給月色佔了先,連金風玉露都透發出耀人的光芒。經常變換的是人間,而月亮依然是恆久的!

賞析:這首詩題為「玩月」,主要描繪的是在八月十五欣賞到的中秋夜月的美景,同時寫出了富於哲理性的內涵。全詩氣象萬千,將玩月之情洗煉而出,飄飄然毫無俗塵氣,讀來令人神往。

三、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譯文: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賞析: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瞭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

四、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麼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賞析: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

⑹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可以寫:中秋節簡介、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主要習俗、中秋節的傳說、 中秋詩詞等。
延展回答:
1、中秋節簡介: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中秋節的來歷: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3、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中秋賞月 ,吃月餅,品桂花糕等
4、中秋節傳說:吳剛折桂,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5、中秋詩詞:《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編輯於 2019-09-08
查看全部50個回答
餐廳中秋活動方案_一個簡單的方法
根據文中提到的中秋節手抄報為您推薦
攬客箱餐廳中秋活動方案,6步營銷引爆實體店客流,穩步提升營業額,簡單快捷,多門店均可復製成功引流案例,點擊領取餐飲店銷售秘籍!
yyo.dianfan3.com廣告
賀卡京東玩具樂器,見證成長!
根據文中提到的中秋節手抄報為您推薦
賀卡-京東耐摔材質,操作簡單,創意無限,妙不可言,成長快人一步!
m.jd.com廣告
90條評論
熱心網友65
頭像很好看
查看全部90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淘寶手抄報畫框-種類齊全,顏色多樣,高品質,放心選購!
購買手抄報畫框上淘寶網,給您帶來時尚,有趣,實用的整體家居體驗。
廣告2020-10-03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怎麼寫?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寫: 一、中秋節簡介 二、中秋節來歷 三、中秋節的主要習俗 四、中秋詩詞 這幾方面可以任選或聯繫到一起 中秋節手抄報詩詞內容: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劉禹錫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雲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209贊·1,386瀏覽2019-09-22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怎麼寫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簡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中秋節與端午節、春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來歷: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獲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歷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 1、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也就是說,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鍾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台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2、吃月餅 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袁枚在《隋園食單》中就記載有月餅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越越來越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在月餅的外面還印有各種精美的圖案,如「嫦娥奔月」、「銀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都成為天下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中秋節的傳說 : 1、嫦娥奔月 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後羿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沒有外出。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持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已逃走,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嫦娥,這時他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後羿思念妻子,便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嫦娥平時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2、吳剛折桂 相傳月宮里有一個人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把他貶謫到月宮,每天都砍伐月宮前的桂樹,以示懲處。這棵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會立即合攏。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一詩中寫道:「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 中秋詩詞: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中秋》 (唐)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3701贊·112,301瀏覽2017-11-18
中秋節手抄報的內容
根據中秋節的傳說, 畫一些體現中秋節習俗的畫, 如嫦娥、月餅等 寫上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就可以了, 不會畫也可以網路搜索一下別人畫的, 參考一下,
24贊·1,046瀏覽2019-09-06
中秋節手抄報資料
古代民族在中秋節前後舉行祭祀月神,文字記載已有二千多年。到唐代記載更多,後來加上吃月餅殺韃子的傳說,中秋節成為有民族意識的節日。明清以來成為一年中三大節日之一。 有關中秋節來源的故事有以下幾則: (一)嫦娥奔月 據說遠在四千多年前,有窮國的國王後羿,勇武善射,但生性暴戾,不體恤民間疾苦,弄得民不聊生。後羿想長生不老,從昆侖山找來長生之葯,准備擇日吞葯,此事為嫦娥得知,為體恤子民,免於後羿長期殘暴統治,乃先將此葯吃下,突然身輕如燕,飄飄然向月宮騰空飛去,後羿發現,以箭射嫦娥,嫦娥進入廣寒宮,成了月神,稱為「明月之神」或「太陰娘娘」。 (二)推翻元朝 相傳,元末,中原人民不甘受其元的殘暴統治,愛國之士紛紛奮起抗元,朱洪武的軍師劉伯溫要屬下扮道士到各縣賣符,並稱:今年天將降災,要避災者可於八月十五日懸掛日月旗,旗將藏於大月餅中。到了這天,各地民眾都切大月餅,將其中所藏的旗掛起來,起義聲勢大振,元人大為吃驚,朱洪武就一擊成功,結束了元朝的統治。後來,這種日月旗就是「明」旗。另外類似的傳說是月餅內藏一條紙,內寫「八月十五夜殺韃子」,大家切月餅時看到這一張紙,就紛紛奮起把韃子殺了,元朝就被推翻了。 中秋節的習俗有以下幾種: (一)賞月: 中秋節的月亮是特別的皎潔與圓滿,具有象徵團圓的意義。古代就有許多人想看月亮里的玉兔和吳剛伐木,現代人是欣賞月夜的自然美景。 (二)吃月餅: 吃月餅的習俗有文字記載是始於明代,傳說把節慶的食品神奇化,並賦予愛國的意義。 中秋應景的是「月餅」,與端午節吃粽子一樣。月餅是慶團圓或是紀念反抗異族的統治。 (三)團圓: 大家吃月餅、賞月、酬謝土地公等習俗,都在祈求人生圓滿光輝,家庭團圓幸福,社區平安,表現出月圓人亦圓的理想。 前人有關月亮的詩詞: 1.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2.月下獨酌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即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時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12760贊·664,662瀏覽2017-12-16
中秋節手抄報內容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與春節、端午、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期為農歷即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是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編輯本段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葯,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像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系,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編輯本段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枯乾,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後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氣得後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贊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 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葯服之,奔月。將往,枚占於有黃。有黃占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葯,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葯,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 。 玉兔搗葯 相傳有三位神仙變成三個可憐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與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濟助,唯有兔子束手無策。後來兔子說:「你們吃我的肉吧!」就躍入烈火中,將自己燒熟,神仙大受感動,把兔子送到月宮內,成了玉兔。陪伴嫦娥,為其下凡的搗靈葯 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四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捨地離開妻兒,踏著雲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去。兔仙不知發生了什麼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後,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麼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麼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個女兒, 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並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作伴。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捨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於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捨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願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願意去。雄兔和雌兔眼裡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 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姊妹們,到月宮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遊月宮 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游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只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日後玄宗回憶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餅的傳說 月餅象徵團圓,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備祭品。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是由元朝末年流傳下來的。 元朝末年,漢人打算起來反抗蒙古人的統治,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後來劉伯溫想出一條計策,到處散布流言,說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戶戶都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人們買了月餅回到家中,發覺裡面藏著紙條,上面寫著:「中秋夜,殺韃子,迎義軍!」 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就是這樣留下來的。 無錫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紅燒玫瑰糖芋頭,據說也與此有關。相傳蒙古滅宋之後,民族壓迫深重,漢人時刻都想反抗。有一年,大家約好中秋之夜一齊動手。為了厭勝,人們要吃紅燒芋頭,象徵「韃子」人頭落地,這就是現在中秋節吃糖芋頭的來歷。 這個傳說在潮汕各地則變異為:當時元朝統治者規定,每戶潮人家都要住一個蒙古兵,受漢人供養,監視漢人的行動,並且只允許三家共用一把菜刀。老百姓恨極了,便趁著中秋節吃月餅的機會,把相約舉事的紙條,放在月餅餡子里。潮人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因此每至中秋,則以芋頭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廣東各地有中秋節吃芋頭的習俗,據說是紀念元末殺韃子的歷史故事。中秋節殺韃子後,便以其頭祭月,後來改以芋頭代替。至今廣東人剝芋皮時仍稱為「剝鬼皮」。 編輯本段中秋習俗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中秋宴俗 古時漢族的中秋宴俗,以宮廷最為精雅。如明代宮廷時興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後,眾人圍坐品嘗,佐以酒醋。食畢飲蘇葉湯,並用之洗手。宴桌區周,擺滿鮮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時鮮,演出中秋的神話戲曲。清宮多在某一院內向東放一架屏風,屏風兩側擱置雞冠花、毛豆技、芋頭、花生、蘿卜、鮮藕。屏風前設一張八仙桌,上置一個特大的月餅,四周綴滿糕點和瓜果。祭月完畢,按皇家人口將月餅切作若干塊,每人象徵性地嘗一口,名曰「吃團圓餅」。清宮月餅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像末代皇帝溥儀賞給總管內務大臣紹英的一個月餅,便是「徑約二尺許,重約二十斤」。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

⑺ 中秋節手抄報能寫什麼內容呢

一、中秋節簡介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後,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遊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二、中秋節的由來與傳說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節的傳說是非常豐富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葯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中秋傳說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後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後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後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後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後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葯。據說,服下此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後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葯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葯藏進梳妝台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葯自己成仙。
三天後,後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後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葯,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後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後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後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拚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後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⑻ 手抄報,主題迎中秋慶國慶,寫什麼字

月圓了,家圓了,肚子圓了,最好的錢包也圓了。。。節日快樂,一切順利,家庭團圓快樂!!

2朋友們,無論你現在身在何處,今晚你一定要看到你遺忘已久的月亮。許個願,就有可能成真!中秋節快樂!

三。雨聲低語,希望你快樂;長夜,送我祝福。祝你:洗凈所有的鉛,讓那清澈無憂無慮的心,在風雨的夜晚,像一盞裊裊的燈,染得雨水也略顯透明!

4那是一件浪漫的事。中秋節的月亮靜靜地掛在窗外。我凝視著它,彷彿它是一面鏡子,你和我在互相注視。

5月餅節快到了!噓!別出聲!在屏幕上玩得開心!又玩得開心了!哈哈!我看見了!好 啊!祝你幸福!

6風是柔和的,雨是濕潤的,花兒是滿月的,幸福的生活是如此甜蜜!冬去春來如煙,中秋節就在眼前!轉瞬即逝的歲月永遠不會回來,生活一定要幸福。中秋節快樂!

7春江潮平海平面,海明月潮同住,花好月圓人團圓,祝福聲伴你行。朋友:中秋節快樂!

8金秋的滿月掛在天邊,浪子的心嚮往著他;寂寞的嫦娥在空中翩翩起舞,八戒就屈尊於此;我給你心與天的展示,千里也能分享美麗。

9月風送相思!讓月亮把我的祝福帶給你;讓思念化作一縷清風,溫柔地吻你的臉!

10有朋友是一種安全,是一種鼓勵的力量,是一種交友的鼓勵,是一種信任朋友的幸福。我祝你幸福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永遠健康。

11月與風送福;酒歸月,月圓;明月當空,空氣傳情;道是命中註定,從滿月而來!

12友誼是傘下的兩個心影,桌上的兩只明亮的眼睛。友誼是思想土壤中的兩朵小花。我們不僅在不幸中需要朋友,因為快樂的人也希望朋友分享他們的幸福。

13每一季的明月,真誠的雙手分享兩份相依,愛的深甜如蜜,傲然的微風要什麼。誓要陪你,月圓月短,共度今生!

14舉杯向天空祝福:滿月,花好月圓,事業順利,家庭興旺。

15月亮是中秋節,格外明亮,我向彼此致以問候;明月在天空灑下清亮的光輝,中秋夜讀著真摯的心;祝中秋節吉祥如意,月圓,人團圓萬事!

16正月十五,天下太平;中秋佳節,全家拜月;寶塔燈照天地;花兒下藕連;石榴開看種子;團圓餅上有情人,團圓圓圓,祝中秋節快樂!

17讓你把幸福全拋在車里,讓你永遠把幸福和幸福全拋在腦後,讓幸福永遠載你走。

18月亮中央有一棵旋轉的樹;月亮中間有一棵旋轉的樹;樹上掛著一顆紫色的微星;紫色的微星是為了確保安全,枝葉繁茂,生下好兒子;月亮e出來是為了躲避災難之星;加點錢,增加人數,祝中秋節快樂!

⑼ 有什麼漂亮的中秋節圖片嗎+祝福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D0%C7%EF%BD%DA%D7%A3%B8%A3%D3%EF%CD%BC%C6%AC&in=11968&cl=2&cm=1&sc=0&lm=-1&pn=6&rn=1&di=2004550060&ln=36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D0%C7%EF%BD%DA%D7%A3%B8%A3%D3%EF%CD%BC%C6%AC&in=12480&cl=2&cm=1&sc=0&lm=-1&pn=12&rn=1&di=462701616&ln=36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D0%C7%EF%BD%DA%D7%A3%B8%A3%D3%EF%CD%BC%C6%AC&in=22538&cl=2&cm=1&sc=0&lm=-1&pn=22&rn=1&di=2514215896&ln=36

月是中秋分外明,我把問候遙相寄;皓月當空灑清輝,中秋良宵念摯心;祝願佳節多好運,月圓人圓事事圓!

用浪漫做皮;用溫馨做餡;幸福做蛋王;懂得品味的人不需要多,最好只有你一個!

朋友,不管你現在身處何方,今晚一定要看看那被你遺忘已久的月亮,許個願吧很可能就會實現哦!中秋快樂!

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愛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中秋快樂!

明月本無價,高山皆有情。願你的生活就像這十五的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網緣!情緣!月圓!中秋夜語寄相思,花好月圓情難圓。帶去問候和思戀,心想事成願緣圓。

月圓年年相似,你我歲歲相盼。那滿天的清輝,遍地水銀,便是我們互傾的思念。

您生命的秋天,是楓葉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勝似春光,時值霜天季節,卻格外顯得神采奕奕。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花好月圓人團聚,祝福聲聲伴你行。朋友:中秋快樂!

祝福中秋佳節快樂,月圓人圓事事圓滿。

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道思親之時更思你。想你就在月圓時。

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到中秋望團圓!祝您節日快樂!合家團圓!

中秋佳節倍思親,圓圓明月是我心。明月千里寄思情,只願你我更貼心。

在這月圓的時刻,我送一個遲到的祝福,願你夢圓,情圓,人更圓。

中秋的月兒圓又圓,我的月亮卻少半邊。千里遙寄相思苦,何年何月現歡顏?

雖然沒能吃到你的月餅,但我們想把我們波濤般的心情傳遞給你。

月圓的時候就是我想念你們的時候!無論我們的距離多遙遠,都擋不住我對你深深的思念!

親情愛情,情系佳節。家園月圓,圓滿中秋。

越是月圓時,越是思念深愛的你!月亮代表我的心...我愛你!

在這特別的日子裡,送一份淡淡的清香,為你灑脫繽紛的祝福!遠方的你,中秋節快樂!

天上一輪明月,映證兩顆冰心。

明月知我心,思念與日增,總想相依訴衷情,無奈人兩地,永遠祝福你!

在中秋之夜,一同望著那輪明月讀一份相思,一份牽掛,還有那缺憾的美,永恆的愛,好嗎?

中秋來了,月光如水。想牽著你的手,一同享受月光浴,無奈——你我天各一方!

深秋,又是一個思念的季節,我把思念寫進賀卡,把祝福融入心田,想念,年年月月!

月圓年年相似,你我歲歲相盼。那滿天的清輝,遍地水銀,便是我們互傾的思念。

圓圓的月亮象面鏡,你的心思能看見。幽幽的夜色是張幕,我的星願不可數。

明月千里難以觸摸,對你的思念無處寄託。舉杯邀明月,請她對你說:福多!錢多!快樂多!

將我的真心,放在你的手心,願你好好珍藏,細細呵護!

中秋佳節到了,我要把一年來對你的思念訴說給月老聽!

舉頭望皓月,凝思意中人。若得爾陪伴,一生終無憾!

千里試問平安否?且把思念遙相寄。綿綿愛意與關懷,濃濃情意與祝福,中秋快樂!

⑽ 以迎中秋為主題的手抄報怎麼做

步驟如下:一、起草階段1.確定主題,設計出各部分的位置,用鉛筆輕輕起出輪廓。把中間主要部分留出來,為以後書寫內容做准備。2.完善草稿細節,輕畫出所有標題、配圖。提前找好要書寫的文章內容,把文章標題和配圖都輕輕地畫出來,有利於建立整體觀念,預見到手抄報的最後效果。有人問慢媽這個月亮又大又圓,怎麼畫的?慢媽的秘密武器就是:拿只碗來扣上,描邊就可以啦!其實用奶粉桶、奶鍋蓋、飯盒蓋……都可以啦!圓規很專業,但是如果年齡偏小的孩子要注意安全!小貼士:把所有的草稿輪廓畫好以後,把鉛筆印跡盡量擦得淡一些,使手抄報保持整潔,自己能看清楚就可以了,為下一步上色做准備。二、為刊頭(主題文字)上色為了幫助娃們做好手抄報,慢媽也是拼了!仗著學生時代的書法功底,這幾天又臨陣磨槍練了練字,大筆一揮,刊頭就寫好啦。看看俺用馬克筆寫的「中秋」倆字,有沒有點毛筆的味道?為了讓刊頭更加醒目、漂亮,在顏色搭配上採用了深淺結合,給深色的字用水彩筆勾了一個淺藍色的邊,中間還細心地留出了一道空白。小貼士:主題文字也可以換成「中秋佳節","團圓之夜"、"歡樂中秋"等等。三、逐步完善美化文章標題、配圖1.描畫出文章標題刊頭打扮漂亮以後,接下來用馬克筆的圓頭或者粗頭水彩筆,把文章的標題寫下來。色彩的搭配要和手抄報的主題、調性相吻合。比如喜慶類的節日,就用暖色為主。如果能提前做做功課,了解一下色彩心理知識再好不過了!標題的字要比正文大,但是不能超過刊頭,不能搶了老大的風頭!2.描畫小插圖為了活躍氣氛,豐富畫面,在標題的旁邊,如果有空白地方可以加上一些和主題有關的小插圖。不用太復雜,簡筆畫就可以。慢媽一畫畫就停不下來,首先給刊頭下方加上了可愛的小兔子,手裡緊緊握住它的紅蘿卜。中秋節小兔子要去哪裡呢?它乘著一朵白雲,肯定是要到月亮上去嘍!在右下角,慢媽選擇了荷花作為角花。因為荷花不但形態優雅,而且品格高潔,在傳統文化中更有「和美、團圓」的寓意,雅俗共賞,實在是養眼又養心啊!小貼士:荷花塗色時,用淡粉色彩鉛把花瓣頂端塗一點就行了,其他部分留白,這樣畫出的荷花亭亭玉立,自帶仙氣,不入俗流。有人又問了,為嘛不畫嫦娥姐姐呢?呃……因為像嫦娥姐姐這樣聞名全國、貫穿古今的經典大美女,不太好畫,搞不好得塗塗改改n遍,對於沒有美術基礎的小同學來說,也不是非畫不可。可以畫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內容,跟主題有關,作為插圖,能夠美化手抄報就行了。切記:手抄報是人人都要完成的作業,不是繪畫比賽,不要搞成手抄畫了!白搭時間還沒抓住重點!四、添加背景底色ok,我們現在可以大肆塗色啦。我要代表月亮……呃……不對,我要把月亮塗成金色的大盤子!呃……不對,我要用最純正飽滿的中黃色,畫出我心中最圓滿的那輪金色月亮,祝中華兒女闔家團圓,幸福安康!注意:塗色時留心排列線條的方向,如果線條一會兒橫一會兒豎,你的月亮就會變成 一 輪 爛 月。建議用馬克筆的方頭來給月亮上色。月亮畫好以後,感覺左邊分量比較重,右邊顯得單薄。怎麼辦呢?別著急,慢媽自有辦法:採用鄰近色,把右邊的邊框用馬克筆加粗,形成雙層邊框。手把手教孩子打造高顏值中秋手抄報,手殘黨秒變小能手!值得收藏又用彩鉛打上淡淡的底色,加大了右邊色彩的總面積,和左邊的金月有呼應,有不同。小貼士:不要用水彩筆或者深色馬克筆打底色,那樣會顯得很臟亂哦!五、畫文字的格子線,並完善調整細節畫好底色以後呢,把格子線打好,間隔一厘米左右即可。檢查整體畫面效果,及時調整。看是否有錯別字、漏畫忘畫的地方,整體風格是否統一,想要表達的主題是否表達到位。經過慢媽的反復思考,慢媽又把右邊"團圓之夜"的間隙里掛上了幾個小燈籠;把」月餅的來歷」周圍加上了小點點兒和星星;又給小兔子身邊增加了胡蘿卜和小點點。不要問我靈感從哪裡來的,我是不會告訴你,是看到娃吃月餅時掉的渣渣想到的!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更豐富活潑了呢?啦啦啦,慢媽的手抄報版面大功告成啦!六、抄寫內容文字接下來把提前准備好的文章內容抄寫上去就徹底完工啦!還好,慢媽不用給老師交作業,所以捏,這個內容嘛,我就偷個懶,不再抄寫了。小朋友們在抄寫內容時,字體要工整,版面要整潔。不能有漏字、錯字,盡量不要塗改,這樣你的手抄報才能圖文並茂,賞心悅目

閱讀全文

與喜迎中秋的圖片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北京網鞋價格及圖片 瀏覽:212
動漫戰友圖片 瀏覽:890
兒童連心發型圖片 瀏覽:18
男生圖片帥氣高清頭像圖片 瀏覽:508
暖心的圖片唯美的女孩圖片 瀏覽:135
美女的小便真圖片大全 瀏覽:182
如何製作圖片電子書 瀏覽:635
手工水果擺盤簡單圖片 瀏覽:168
列印圖片怎麼居中 瀏覽:648
碎花點可愛圖片壁紙 瀏覽:786
中國紅包文字圖片大全 瀏覽:875
如何能看圖片上模糊的字 瀏覽:160
男生qq拍照圖片 瀏覽:640
李曉璐發型圖片 瀏覽:148
女孩閨蜜頭像圖片 瀏覽:989
可愛小斗圖圖片 瀏覽:504
用ps怎麼裁剪圖片 瀏覽:53
小林變成男生的圖片 瀏覽:508
男生女生頭部的簡筆畫圖片 瀏覽:715
頭像孩子圖片大全可愛 瀏覽: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