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白露時節有哪些說法
1、早晚及時添加衣服: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另外,白露之後天氣冷暖多變,尤其是早晚溫差較大,很容易誘發傷風感冒或導致舊病復發。
2、注意營養養肺潤燥:白露是整個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白露以後,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地面的水汽結露就開始增多了。人們容易出現口乾、唇乾、咽干、皮膚乾燥等症狀,這就是典型的「秋燥」。
3、夜晚睡卧不可貪涼:白露是一個表徵天氣轉涼的節氣,日夜氣溫差較大,若下雨則氣溫下降更為明顯,因此,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不能袒胸露背。
(1)2020白露圖片帶文字擴展閱讀
白露時節民俗:
1、吃龍眼: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
2、喝米酒:資興興寧、三都、蓼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每年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
3、吃番薯: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白露
❷ 發白鷺照片配什麼話
何故水邊雙白鷺,無愁頭上亦垂絲?
白鷺拳一足,月明秋水寒。人驚遠飛去,直向使君灘。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幾行白鷺臨水翩躚,點染墨色一般的蒼穹。一曲簫笛震長川,風聲呼嘯,縱橫千溝百壑。
白鷺雙飛,眉目依舊,卻不見昔日笑顏,
最主要看你想表達的語境是什麼?
❸ 白露美作家的文字有哪些
1、白露
作者:橫空出世 來源:文章閱讀網 時間:2014-09-05 10:46 閱讀:1254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白露【白話話白露】
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員,兩天就是白露了,這天開始天氣慢慢變冷,溫度降低。這時飽滿的秋風高傲勢強,百樣草木正是轉變色彩的時候。
我在哪張報紙看到有關白露的解釋:白露,水汽類節氣。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由於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白色的露珠,所以叫「白露」。
今年閏九月,白露趕到中秋十五。近幾天早晚外出的時候,有些涼意,唯中午時分才會有伏夏的犟熱,實際以後再沒有熱死人的天了。秋天開始樹落葉,該雞瘦羊肥了吧。
白露這個節氣,到處可見豐收迷人的景象。玉米,棉花,蘋果葡萄等等。你看,院里的鮮紅石榴,金黃大柿子,還有那嫩黃的大架絲瓜花,僅此足以把院落點綴得沒有半點荒涼。那一簇簇的梅豆角個個精神煥發。門前老棗樹上的棗兒,個個像紅星閃爍,吸引無數的頑童,麻雀也前來湊著熱鬧。上廁所路旁的槐樹有絲扯的蜘蛛網,繞路便驚動了獨自絲吟的暮蟬。
平常瘋狂的鳥兒也沒有了夏日的狂躁,唯凌晨及連陰天才出來光顧我們,傲慢的扯出它們的歌喉。
嫩綠的花草,露珠點綴,在薄霧中蠕動,光照,五光十色。牆外的花生田有收割機的轟鳴聲。啊,白露真的到了。
說起白露,我們必須得注意日常生活上的幾點:吃,穿,住,行。甭看小細節,對人的身體十分主要。吃,由於季節氣候變化,特別注意生瓜梨棗,小心秋季腹瀉,涼水生飲,今年又趕上中秋節,月餅肉食什麼的等等。穿衣也要注意,一早一晚的,不像夏天那樣,不注意好不好敢拉肚子,感冒。睡覺也要蓋好被子,以防著涼。遇到出遠門的時候,盡量多捎衣服。
中秋節到了,中秋白露時,一年一度秋風勁,中秋賞月;三千里路雲和月,共度佳節。
2、《白露為霜》是唐朝詩人顏粲的作品之一。
詩詞正文
悲秋將歲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蘆先白,沾籬菊自黃。
應鍾鳴遠寺,擁雁度三湘。氣逼襦衣薄,寒侵宵夢長。
滿庭添月色,拂水斂荷香。獨念蓬門下,窮年在一方。
3、《詩經·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❹ 把「二十四節氣」五個字,設置成一張好看的圖片;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❺ 2020年白露是哪天
白露是什麼時候
2020年白露時間:9月7日12:07:54,農歷2020年七月(小)二十
白露的簡介
白露節氣過偶,大部分地區溫度降低。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時節的結束和仲秋時節的開始。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進入白露節氣後,夏季風逐步被冬季風所代替,冷空氣轉守為攻,溫度下降增快。
❻ :z020年自露是哪一天
2020年白露時間:9月7日12:07:54,農歷2020年七月(大)二十
白露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白露的習俗有哪些
1.吃龍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當地習俗認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在這一天吃一顆龍眼相當於吃一隻雞那麼補。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2.白露米酒
白露米酒
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3.飲白露茶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
4.吃番薯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5.采「十樣白」
浙江溫州的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6.祭禹王
祭禹王
白露時節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傳說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漁民稱他為「水路菩薩」。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這里將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兩祭的規模為最大,歷時一周。在祭禹王的同時,還祭土地神、花神、蠶花姑娘、門神、宅神、姜太公等。活動期間,《打漁殺家》是必演的一台戲,它寄託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盼和嚮往。
7.收清露
《本草綱目》稱秋露多時,可以用盤收取,煎煮使之稠如怡,可使人延年益壽。秋露寨具肅殺之氣,宜於煎制潤肺殺祟的葯物。
湖南、湖北、河北、山東、安徽、四川各地,秋天民間就用瓷器收取草頭的清露,和以硃砂或者上等的墨汁,點染小孩額頭及心窩,稱之為天炙,以祛百病。
8.打棗
白露前後農家開始收棗,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竹竿打棗,只是用力要輕,以減輕對棗樹的傷害,否則來年棗樹產量就堪憂了,這種情況老人家形象地稱之為「打聾」。
白露如何養生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節氣,古語說:「白露節氣勿露身,早晚要叮嚀。」意在提醒人們此時白天雖然溫和,但早晚已涼,打赤脯容易著涼。
白露時節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特別是因體質過敏而引發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飲食調節上更要慎重,平時要少吃或不吃魚蝦海腥、生冷炙燴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白露時節要預防秋燥,燥邪傷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現口乾、唇乾、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結、皮膚乾裂等症狀。預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適當地多服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品,也可選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葯,如人參、沙參等,對緩解秋燥有良效。
❼ 白露是什麼時間
白露,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也是秋季節氣,時間點在每年公歷9月7日-9日之間,是干支歷申月的結束以及酉月的起始。
2018年白露時間:9月8日 00:29:37
每年9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交「白露」節氣。「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雲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和白露同一批的節氣有哪些: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白露節氣是什麼時候 每年白露是什麼季節
白露節氣(圖片來源:網路)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白露南方地區習俗
福州有個傳統叫作「白露必吃龍眼」的說法。民間的意思為,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等很多種疾病,而且白露之前的龍眼個個大顆,核小甜味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龍眼是再好不過的了,不管是不是真正大補,有吃了就是補,所以福州人也習慣了這一傳統習俗。
浙江溫州等地有過白露節的習俗。蒼南、平陽等地民間,人們於此日採集「十樣白」(也有「三樣白」的說法),以煨烏骨白毛雞(或鴨子),據說食後可滋補身體,去風氣(關節炎)。這「十樣白」乃是十種帶「白」字的草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等,以與「白露」字面上相應。
文成,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後,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老南京人都十分青睞「白露茶」,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後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老茶客喜愛。蘇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還有自釀白露米酒的習俗,舊時蘇浙一帶鄉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家家釀酒,用以待客,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帶到城市。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穀釀成,略帶甜味,故稱「白露米酒」。
❽ 白鷺的資料50字
白鷺體型纖瘦,嘴及腿黑色,趾黃色,繁殖期羽純白色,頸背具細長飾羽,背及胸具蓑壯羽。虹膜黃色;臉部裸露皮膚黃綠,繁殖期為淡粉紅色;嘴黑色;腿及腳黑色,趾黃色
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稱辮羽;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有很細長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長,腳趾也是如此,它們全身披著潔白如雪的羽毛。
(8)2020白露圖片帶文字擴展閱讀: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
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❾ 白鷺的資料和圖片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66)
英文俗名: Little Egret
古稱:雪客 雪不敵
[編輯本段]簡介
白鷺又稱鷺鷥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水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對它的贊美早讓其中國人心中詩情畫意的一部分。白鷺天生麗質,身體修長,它們有很細長的腿及脖子,嘴也很長,腳趾也是如此,他們全身披著潔白如雪的羽毛,猶如一位高貴的白雪公主。
[編輯本段]分類
鸛形目(Ciconiiformes)鷺科(Ardeidae)鳥類,尤指白鷺屬(Egretta)的種類。羽衣多為白色,繁殖季節有頎長的裝飾性婚羽。習性與其他鷺類大致相似,但有些種類有求偶表演,包括炫示其羽毛。英語中egret(或aigrette)一詞亦指白鷺的羽毛,白鷺羽在東方的禮服上用作貴重的飾物,以前亦用於西方的女帽業。白鷺的羽毛價值高。白鷺成大群營巢,又無防禦能力,結果因人類的濫捕而瀕於絕滅。後來因服飾的改變,加之人們採取嚴格的保護措施,白鷺的數量又有所增加。白鷺是涉禽,常去沼澤地,湖泊,潮濕的森林和其他濕地環境,捕食淺水中的小魚,兩棲類,爬蟲類、哺乳動物和甲殼動物。在喬木或灌木上,或者在地面築起凌亂的大巢。
大白鷺(Egretta alba, 有時作Casmerodius alba)見於兩半球,體長約90公分(35英寸),僅背部有羽毛。其美洲的種群有時稱為美洲白鷺或普通白鷺。牛背鷺(Bubulcus ibis, 有時作Ardeola ibis)大部分時間棲於陸地上,與家養或野生的食草動物為伍,吃這些動物驚起的昆蟲,有時也啄食它們皮上的蜱類。體壯實,長50公分(20英寸);羽衣白色,婚羽短而蓬鬆;腳和喙淡黃色;分布范圍已從歐洲、非洲和亞洲擴展到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小白鷺(E. garzetta)分布於舊大陸;體長約55公分(22吋);羽衣白色,頭部的羽毛堅挺,而背部的羽毛呈花邊狀。淡紅鷺(Hydranassa rufescens, 或Dichromanassa rufescens)見於北美溫暖的沿海地區,有白色和深色兩種色型。雪鷺(E. thula, 或Leucophoyx thula)為白色;體長約60公分(24吋);背部和頭部的羽毛輕薄透明而向後彎曲;分布范圍自美國到智利和阿根廷。
白鷺在分類學上的位置為:鳥綱-鸛形目-鷺科-白鷺屬,是珍稀物種。白鷺屬又分五個種: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黃嘴白鷺和岩鷺。
大白鷺:體大羽長,體長約90cm,是白鷺屬中體型較大者,夏羽的成鳥全身乳白色;嘴巴黑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後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此鷺棲息於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 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後伸直,超過尾部。繁殖時,眼圈的皮膚、眼先裸露部分和嘴黑色,嘴基綠黑色;脛裸露部分淡紅灰色,腳和趾黑色。冬羽時期,嘴黃色,眼先裸露部分黃綠色。
中白鷺:體長60~70厘米;全身白色,眼先黃色,虹膜淡黃色,腳和址黑色;繁殖羽背部和前頸下部有蓑狀飾羽,頭後有不甚明顯的冠羽,嘴黑色。棲息和活動於河流、湖泊、水稻田、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常單獨、成對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與其他鷺混群.生性膽小,很遠見人即飛。飛行時頸縮成「S」形,兩腳直伸向後,超出於尾外,兩翅鼓動緩慢,飛行從容不迫,且成直線飛行。主要以小魚、蝦、蛙、蝗蟲、螻蛄等動物為食。中白鷺在我國南方為夏候鳥,亦有部分留下越冬。
小白鷺:體態纖瘦,乳白色:夏羽的成鳥繁殖時枕部著生兩條狹長而軟的矛狀羽,狀若雙辮;肩和胸著生蓑羽,冬羽時蓑羽常全部脫落,虹膜黃色;臉的裸露部分黃綠色,嘴黑色,嘴裂處及下嘴基部淡角黃色;脛與腳部黑色,趾呈角黃綠色。通常簡稱為白鷺。小白鷺場棲息於稻田、沼澤、池塘間,以及海岸淺灘的紅樹林里。常曲縮一腳於腹下,僅以一腳獨立。白天覓食,好食小魚、蛙、蝦及昆蟲等。繁殖期3~7月。繁殖時成群,常和其他鷺類在一起,雌雄均參加營巢,次年常到舊巢處重新修葺使用。卵藍綠色,殼面滑。雌雄共同抱卵。卵23天出雛。
黃嘴白鷺也叫白老、唐白鷺等,是一種中型涉禽,體長為46~65厘米,體重320~650克,雌鳥略小。它的姿態十分優雅,身體纖瘦而修長,嘴、頸、腳均很長,身體輕盈,有利於飛翔。它披著一身乳白色的羽毛,一塵不染,顯得高傲而文雅。但羽色在夏季和冬季也有很大的變化,夏季嘴為橙黃色,腳為黑色,趾為黃色,眼先為藍色;枕部著生有多枚細長白羽組成的矛狀長形冠羽,最長的2枚長達10多厘米,像一對細柔的辮子,迎風飄揚,美麗動人。背部、肩部和前頸的下部著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狀的長飾羽,形若蓑衣,所以被稱為「蓑羽」,向後延伸超出尾羽端部,前頸基部的蓑羽則垂至下胸,就像絲線一樣。在胸部、腰側和大腿的基部,還生有一種特殊的羽毛,成為粉,能不停地生長,先端不斷地破碎為粉粒狀,就像滑石粉一樣可以將黏附在體羽上的魚類黏液等污物清除掉,起著清潔羽毛的作用。冬季嘴變為暗褐色,下嘴的基部呈黃色,眼先為黃綠色,腳也是黃綠色,背部、肩部和前頸的蓑狀飾羽也統統消失了。
黃嘴白鷺的祖先出現於700萬年前的中新世,現生的種群沒有亞種分化,在國外見於俄羅斯、日本、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在我國分布於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山東、河南、廣東、香港、海南等地,其中在遼寧、吉林為夏候鳥,在西沙群島為冬候鳥,其他各地大多為旅鳥。
黃嘴白鷺棲息於沿海島嶼、海岸、海灣、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水稻田和沼澤地帶。單獨、成對或集成小群活動的情況都能見到,偶爾也有數十隻在一起的大群。白天多飛到海岸附近的溪流、江河、鹽田和水稻田中活動和覓食,晚上則飛到近岸的山林里休息。常一腳站立於水中,另一腳曲縮於腹下,頭縮至背上呈駝背狀,長時間呆立不動,行走時步履輕盈、穩健,顯得從容不迫。飛行時頭往回收縮至肩背處,頸向下曲成袋狀,兩腳向後伸直,遠遠突出於短短的尾羽後面,兩個寬大的翅膀緩慢地鼓動飛翔,動作顯得從容不迫,十分優美。我國古代《毛詩·周頌》中就用「振鷺於飛,於彼西雍。」來形容它的飛翔時的氣勢不凡。每年4月和11月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漫步在河邊、鹽田或水田地中邊走邊啄食,它的長嘴、長頸和長腿對於捕食水中的動物顯得非常方便。捕食的時候,它輕輕地涉水漫步向前,眼睛一刻不停地望著水裡活動的小動物,然後突然地用長嘴向水中猛地一啄,將食物准確地啄到嘴裡。有時也常佇立於水邊,伺機捕食過往的魚類。
繁殖期為每年的5~7月,營巢於近海岸的島嶼和海岸懸岩處的岩石上或矮小的樹杈之間。喜歡成群地在一起營巢,有人曾經在一塊僅有大約20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竟發現了14個巢,而且在相鄰的一塊僅有10多平方米的懸岩的岩頂上,還有11個巢,每個巢之間的距離僅為14~76厘米。從前在台灣,也曾有黃嘴白鷺和白鷺、牛背鷺、夜鷺和蒼鷺等混群營巢的現象。它的巢的形狀為淺碟形,結構較為簡單,主要以枯草莖和草葉構成。巢築於矮樹上,距地面的高度最高的也不超過1米,也有在矮樹下的草叢間築巢的。每窩產卵2~4枚,卵的形狀為卵圓形,顏色為淡藍色。孵化期為24~26天。
黃嘴白鷺曾經是我國南部沿海常見的夏候鳥,特別是在廣東汕頭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海岸較為普遍,60年代在東北的鴨綠江和吉林東部的琿春也曾見到,80年代初在遼東半島及沿海島嶼發現的營巢種群多達200~300對以上,時常可以在海邊見到多達數十隻的大群在海岸附近的水域覓食。但是,由於環境的破壞和人為干擾,特別是由於它的純白色毛狀羽和蓑羽是極為貴重的裝飾品,每年獵取的數量都很多,所以近來種群數量有明顯下降。致使它的種群數量日趨減少,已經變得非常難得一見了。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1992年在我國僅見到143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448隻。目前黃嘴白鷺已被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ICBP)列入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中,我國將其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
岩鷺:全身黑色,故在台灣又稱為黑鷺。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之蓑羽,腮白色,嘴黃色,前端暗褐色。腳暗綠色。嘴長約85毫米。本種南方產的為白色。在廈門東海岸(隔海與台灣的金門、澎湖島相望)一帶,近幾年來所發現的岩鷺為灰黑羽色,與我國大陸其他地方及港台所見的岩鷺羽色相同,具有亞熱帶地區的代表性.過去在前埔的海邊曾發現岩鷺的覓食活動。岩鷺習慣在岩石上棲立,在岩縫里繁殖。飛行時速度緩慢,常在海上及岩礁上低空飛翔。
[編輯本段]自然保護情況
大白鷺屬於《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名單上的物種。並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
❿ 立春、驚蟄、清明、白露小暑、寒露、處暑、雨水、春分、穀雨、芒種、大暑、大雪、霜降是今年的幾月幾日
立春是2月4日,驚蟄是3月6日,清明是4月5日,白露是9月8日,小暑是7月7日,芒種是4月21日,大暑是,6月10日,大雪是,10月28日,小寒是,11月28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