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人喝酒像喝水一樣,為何酒量大的驚人
在古代題材的電視劇和電影里,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鏡頭:劇中人物人物大多用大碗喝酒,簡直就跟喝水一樣,有的則直接拿著酒壇子往嘴裡一飲而盡。武松上景陽岡之前,曾經在酒館里連喝了幾十碗酒,然後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李白喝完一斗酒,照樣能夠寫出傳世千年的錦綉詩詞。古人的酒量那才真正堪稱是海量和千杯不醉。
那麼,古代人的酒量真的就比現代人的酒量大那麼多?還是釀出來的酒存在很大不同呢?
其實,不是古人普遍酒量很大,而是他們喝的酒,不是蒸餾酒,而是純手工發酵酒。這種酒,與現在的低度米酒和黃酒較為相似,酒精度數比較低,很多酒只有七八度左右,度數高些的也就是十幾度。而且不但酒的度數低,而且味道甘甜,口感很好。因此,我們在古代小說和古裝影視劇中,通常見到豪爽之人行走江湖,路上碰到酒鋪歇腳,幾乎不點菜也能喝幾杯,就是因為喝的是度數很低的水酒,有解渴的作用。
據記載,在宋代之前還沒有蒸餾酒,只有發酵酒。這種釀酒原理是把米飯蒸熟,放涼,拌上酒麴,讓它發酵,發酵到一定程度,米飯都變成了酒糟,用酒篩過濾掉,放進壇子里密封起來,少則三個月,多則十年,打開壇子,成品酒就成了。這樣釀造出來的米酒,比蒸餾白酒的度數要低多,所以才能喝多喝。
到了宋代,出現了蒸餾酒也就是燒酒。1975年在河北承德市青龍縣出土的金代銅質蒸餾器,其製作年代最遲不超過1161年的金世宗時期(南宋孝宗時),認為可信無疑。這種酒就是把酒麴發酵釀造的酒再蒸餾一下,得到度數更高的酒,大致酒精度有近50度,這和現在的酒比較相似了。
但是到了明朝時期,許多人並不習慣喝這種高度數的白酒,這種高度蒸餾酒並沒有延續下來。直到清朝時期,蒙古人後裔再次侵入中原,蒸餾白酒才取代米酒和黃酒等發酵酒,漸漸成為社會消費的主流。
㈡ 為什麼古代文人喜歡喝酒酒給他們帶來了什麼
一想到喝酒,首先印在腦海里的古人就是李白了吧,那個飄飄白衣,揮灑衣袖,寫下《將進酒》《月下獨酌》《行路難》的大文豪,這裡面都有關於酒的描寫,真的很灑脫浪漫。酒對古人來說真的是一種很奇妙的存在,其實自古以來,酒文化一直都很盛行,只是發展到了現在變成了“酒桌文化”,有點變味了。古代文人喝酒不是喝酒,而是一種氣氛。
最後,還有一個原因,我想就是因為古代沒有飲料,只有茶和酒,所以呢,不是喝茶就是喝酒。喝茶比較平淡,喝酒才過癮,尤其是和知己好友哦在一起,借酒助興,不僅能寫出好詩,還能交朋友,何樂而不為呢?古代的酒多是釀的酒,就沒有那麼的烈,喝酒也是日常中隨處可見的生活方式吧。
㈢ 求古人喝酒圖片
李白醉酒應該有文化底蘊了吧,下有附圖和鏈接
http://image..com/i?kw=&sc=img&cl=2&tn=image&ct=201326592&rn=&lm=-1&ie=&rs2=&myselectvalue=&f=&pv=&z=0&from=&word=%C0%EE%B0%D7%D7%ED%BE%C6
㈣ 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
現在的人們因為一些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有很大的壓力的時候,通常都會選擇叫上幾個好友一起去喝酒來釋放自己的壓力與忘掉不開心的事情,但是我們都知道,現在的白酒通常都有四十到五十幾度,很多酒量不好的人,在喝一兩杯之後就會醉。那麼我們就很好奇,古代酒到底多少度,為何古人動不動喝好幾壇都不會醉?就我所知的,古代的酒度數並不高,一般只有10度左右,所以喝幾壇也沒事。
我們國家的酒文化歷史是非常悠久的,一些專家經過探索發現有一些距離現在有五千多年歷史的釀酒用的工具。到現在,飲酒也成為了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接待朋友這些都會拿出幾瓶好酒來喝一喝。我們都知道現在的酒,度數還是很高的,一般白酒都在四十到五十幾度,而古代的白酒一般不超過十度,所以人們喝上幾壇都不會醉。
㈤ 古人是怎樣喝酒的都有哪些和喝酒有關的趣事
在古代,人們想要娛樂的方式並不多,喝酒算是古人的唯一以來一直堅持的一種娛樂方式。那麼,這些古人對於喝酒有什麼講究呢?其中又產生了什麼樣的有趣的事,接下來和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古人喝酒講究場合
首先,古人喝酒也是要分場合的,不是可以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隨時暢飲。如果是在家裡,那當然是隨便喝喝,但要是到了大型場合,比如進入朝廷里的大型聚會,那麼就不能不顧禮儀了。必須得等皇上和他們敬完了酒,然後他們才可以開始自己喝,而自己也不能埋頭喝,要看準眼色,在這個時候以酒會友,多和其他人聊聊,才能把握更多機會陞官加爵。
最後就是這古人和現代人喝酒最大的不同就是古人一喝醉就容易寫詩。就拿李白來說,別人喝醉酒那就是懷念故國或者悼念故鄉,但是李白一喝醉,就好像飛到了天上人間,寫出來的詩充滿了仙氣,讓人讀了就好像以為,李白就是從天上下凡的神仙,可謂是很有趣了。
㈥ 古人喝醉酒是什麼樣子
劉伶,字伯倫,沛國(今安徽淮北)人,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生卒年不詳(有人認為是約221年——約300年)。劉伶為人狂放不羈,喜好老莊之學,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當然,他被後世人銘記,主要是因為特別喜歡喝酒,所以被稱為「酒仙」、「醉侯」,到現在依然有許多酒和酒店以劉伶為名。
在「竹林七賢」中,劉伶是社會地位最低的一個。他身材矮小,容貌醜陋,但是性情豪邁,胸襟開闊,不拘小節。他平常輕易不和人交往,沉默寡言,對人情世事一點都不關心,對於有沒有家產也不放在心上。只是和阮籍、嵇康等人很投機,遇上了便有說有笑,攜手共游山水。
因為喝酒,劉伶有許多趣事。
劉伶常常坐著鹿車,漫無目的地亂走,隨時帶一壺酒,走到哪兒就喝到哪兒。他派人扛著鐵鍬跟著自己,說:「我在哪兒喝死了,你就在哪兒把我埋了。」
劉伶任建威參軍期間,有一次忽然來了興致,竟然在官邸脫光了衣服一絲不掛地飲酒。有幾個客人來訪,他也不趕緊穿上衣服,繼續光著身子喝。客人見他如此不雅,就譏笑他說:「你也是禮教中人,似這等行徑實在有失體統。」他卻一本正經地反駁說:「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褲,你們進我的房子就是鑽到我褲襠里來了,誰讓你們鑽進來的?」
劉伶曾在喝醉酒時與別人爭執,那人扯住他的衣袖揮拳要打。劉伶慢慢地說:「我瘦得像雞肋,你的拳頭打了我也不舒服。」那人就笑著不打了。
劉伶常常因飲酒過度而導致身體不適。這一天,他感到異常口渴,就向妻子討酒喝。他妻子把酒倒掉,把酒器毀壞,哭著勸他:「你喝酒過量,這不是養生的辦法,必須要把酒戒掉!」劉伶說:「很好。但我不能自己戒酒,只能向鬼神禱告,自己發誓來戒掉酒癮。你就准備祭祝用的酒肉吧。」妻子說:「我按照你交代的去辦。」於是把酒肉供在神前,請劉伶去禱告發誓。劉伶跪著說:「天生劉伶,以酒為名,一飲一斛,五斗解酲。婦人之言,慎不可聽!」意思是說老天生下我劉伶,酒是我的名字。一次喝一斛,五斗才能消除酒病。女人的話,千萬不能聽。說完拿起酒肉就吃喝起來,一直醉到不省人事。
劉伶喝酒,從表面上看來,他就是一個酒鬼,其實,卻有深層內涵。
首先,這反映了魏晉名士崇尚玄虛、消極頹廢的心態,也表現出對「名教」禮法的蔑視和對自然的嚮往。魏晉名士都崇奉道家思想,追求個性自由,喜歡用特立獨行來標榜自我,劉伶縱酒,和嵇康打鐵、向秀灌園都是一樣的。
更重要的是,喝酒其實是劉伶對社會的一種逃避,也是一種反抗。葉夢得說:「晉人多言飲酒,至於沉醉,未必真在乎酒。蓋時方艱難惟托於酒,可以疏遠世故而已。傳至劉伶之徒,遂欲全然用此,以為保身之計,飲者未必劇飲,醉者未必真醉耳!」
劉伶的父親劉進是當年曹操手下的大將,而劉伶正處於魏晉易代的時期,對於掌權的新貴司馬家族,他內心深處是痛恨鄙夷且絕不願意與之合作的。但在司馬氏的屠刀面前,這種態度只能藉助喝酒麴折地表現出來。劉伶曾在建威將軍王戎幕府下任參軍,晉朝建立後參與對策,同儕都因考核優秀而升遷,惟獨劉伶因無所作為而罷官。泰始二年(266年),朝廷派特使徵召劉伶入朝為官。劉伶聽說朝廷特使到了村口,趕緊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後脫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劉伶後,覺得這就是一個酒瘋子,此事於是作罷。這和阮籍借酒推掉司馬昭的提親多麼相似。
所以說,劉伶喝醉了,其實他內心很清醒。他的酒醉,是給世人看的,更是給司馬皇朝看的。
你好,古人喝酒用文字怎麼表達。古人的文章、詩詞中會經常寫到喝酒,表達文字也是多樣化的。
比如有些朝代的人會用:玉露來形容酒,或者用玉瓊來形容酒,也有用:金杯、濁酒等表達酒,還有用金波、清濁等文字形容。
㈧ 酒文化從古至今流傳千年,古代人喝酒和現代人喝酒有什麼區別
古代人喝酒和現代人喝酒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喝酒的目的不同。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主要和自己的知己好友關系非常親厚的人在一起喝酒。在那個時候喝酒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夠增進彼此的感情,在喝酒的過程之中吐露心聲,所以才有了酒後吐真言這樣的一句話。但是在現代社會之中,喝酒成為了生意場上必備的一項技能,很多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所以說對於如今的現代人來講,喝酒彷彿是為了促進工作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
古人喝酒是日常生活之中的一點樂趣,但是對於現在人來講,喝酒則成為了一種工作,是為了完成某項指標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這期間的精神內核早已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㈨ 中華酒文化趣談,古人如何喝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是李白著名詩篇《將進酒》的選段,可見酒文化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源遠流長。
有一次武松回家探親,路過一家酒鋪,酒癮上來了,一看門口掛著一個橫幅“三碗不過崗”。武松心想:呵,店家好的口氣。
不管三七二十一,小二勸解不成只好上酒。咕嘟咕嘟,連著喝下十八碗,差不多相當於現在喝了十八瓶啤酒。
拿上行李繼續趕路,小二說“客觀千萬不可,山上有大蟲吃人”。
武松說,呵,少來這套,剛才嚇唬我不成,又拿老虎嚇唬我。
好言勸不住該死的鬼。武松晃晃悠悠進了山,沒想到真遇上老虎了。現在後悔也晚了,只能硬著頭皮把老虎打死了。
一轉眼,一個醉漢變成了打虎英雄。真可謂是“好酒成就英雄”。
友情提醒
在古代,酒被看作是神聖的飲品,因為社會生產方式相對落後,又是經過糧食發酵的,屬於稀缺物品。所以,有錢人在飲酒的時候,特別講究,要有一定的儀式感,不想現在劃拳、猜拳、拼酒。現在的喝酒方式,要是放到古代壓根沒人跟你喝,主要是太不講究了。“喝酒雖解乏,切勿多貪杯”。
㈩ 古人酷愛飲酒,他們在喝酒時有哪些講究
古人在喝酒時也十分講究禮儀。他們對於喝酒的對象,以及喝酒地點,時間方式,場所等的挑選,都十分有講究。
古代飲酒已經不單單是一種愛好了,更是一種學問。在古代酒代表了多種功能和用途,比如祭祀宴請靠賞或者是靠酒與之交談結盟等等,並且在壽宴上面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同時古代由於醫學不發達,酒這種具有消毒的東西就被當作是治病的良葯,以及健身的補品。
在飲酒之時,人們為了烘托氣氛,提起興趣,還會吟詩作對甚至焚香傳花為奴等等,但是為了避免喝酒過度而造成不愉快的現象,明明禁止了不準勸酒喝酒之時不準爭執,裝醉更不可徹夜飲酒,酒喝得差不多的時候,大家多半起身相邀,互相散步或者說是靜靜的養神,還可以去垂釣,這就算是酒後的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