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段文字的中文
許多人都在等候火車,一些在看報紙,一些在和朋友告別。王先生、李先生及陳先生三個人交談得如此愉悅,以致他們不知火車即將離站。當他們聽到警衛喊「快點!火車馬上就要開了」的時候,其中兩人趕在火車開動前迅速地跳上火車了,而王先生卻落在後面了,他看起來非常沮喪。警衛安慰他說「別難過,下一班火車將在十分鍾內進站。」「我知道,」王先生答道,「剛才是我要坐火車,我的朋友只是過來跟我說再見的。」
B. 王鴻禎院士的治學道路和學術思想———祝賀王先生華誕
楊光榮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王鴻禎院士是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16 年 11 月 17 日生於山東省蒼山縣卞莊。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39 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系。1947 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教授兼副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會副主席。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名譽資深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主要研究成果是: 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 提出了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地層分類觀點,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的框架,出版了 《中國古地理圖集》; 區分了中國盆地的不同類型及其構造發展特徵; 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 在大地構造和全球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的認識和地球史上不同類型和級別的節律及其可能的天文控制因素; 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 在地質學歷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內容,以求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發表論文 240 余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等 20 余種,曾獲第二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 集體,1982) ; 第三屆、第五屆二等獎 ( 1987,1991) ,首屆國家教委高等學校教材特等獎 ( 1988) ,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 1994) 和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 ( 1996) 。王鴻禎能夠取得以上成就,是和他所走的學術道路和特有的學術思想分不開的。
一、充實底蘊、拓寬基礎
王鴻禎生於一個走向敗落的封建家庭。父親是前清末科秀才,工書法,喜文辭,曾就讀於濟南政法學堂。他自幼受到嚴格的傳統教育和文字訓練。1925 年因家鄉戰亂,到外地讀書,1927 年讀完小學,次年還鄉。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他讀了不少古典小說,接觸到 《中山全集》等書籍。1929 年考入臨沂山東省立第五中學,適值新任校長徐眉生實行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革新,使王鴻禎得以廣涉博讀文史、自然書籍,參與多種社團活動,擴展了志趣,增長了才幹。
由於 20 世紀 30 年代初,校內進步學生受到迫害,徐校長離職,王鴻禎隨其兄赴北平讀了一段中學,因而有機會雜學旁搜,充實了一些文史和外文知識; 讀了當時流行的《獨立評論》等雜志,慕胡適、丁文江之為人,萌生了 「科學救國」之念。1935 年考入北京大學地質系,有幸聽到葛利普教授最後一次講授 《地史學》,又讀了他的 《地史學教程》名著,對地質科學的全球性和歷史性有了初步的認識,也接觸到學術活動的氣氛。1938 年他隨長沙臨時大學步行團到昆明,途中得到袁復禮教授的指點,增強了觀察地質現象的興趣,也初步感受到了曾昭掄、聞一多等同行教授的大家風范。自 1938 ~1939 年間他在西南聯大聽孫雲鑄教授講課,經常聽到一些地層古生物名家的研究途徑,有所領悟。王鴻禎利用 1938 年暑假,隨地質調查所邊兆祥等到野外系統實踐 5 萬分之一地質填圖和萬分之一地質地形測繪方法,得到較正規的訓練,他還努力提高外文水平,閱讀德文經典教材名著,撰寫外文雜志中有關大地構造論文的述評,在 《地質論評》發表。
王鴻禎 1939 年畢業留校任教,作孫雲鑄教授的助教和助手。實際上在畢業之前,他已協助孫先生編輯出刊 《北京大學 40 周年紀念文集》地質卷。其後數年,他為了教學需要,系統整理購自國外的成套教學標本和初步鑒定從國內採集的化石標本; 廣泛閱讀中國地質文獻,鑽研歐美名家的經典著作。1940 年他短期參加謝家榮教授主持的敘昆鐵路沿線地質調查,從編譯資料到制定規劃任務和工作方法,都受到教育和鍛煉。在這一時期,他的專業研究以珊瑚古生物和古生代斷代地層為主,也涉及小比例尺路線地質和區域構造。他 1943 年發表的滇西 50 萬分之一鐵路沿線地質論文就曾為黃汲清在其 1945 年巨著《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中引用。在從教期間,王鴻禎一方面在 《中國地質學會志》、《科學記錄》等雜志發表地層古生物論文,一方面協助孫先生的系務工作和組織中國地質學會的學術活動,由此逐步認識到搜集資料、掌握文獻的重要性,也初步體會到以正確的觀點方法統率資料的重要性。與此同時,他還利用西南聯大的優越條件,旁聽文史課程,拓寬了知識基礎,增加了自己的一般學術素養。
二、擴展視野、銳意創新
1943 年,孫雲鑄、袁復禮教授就推薦王鴻禎赴美深造,1944 年獲得耶魯大學首屆獎學金,但未能成行。1945 年考取英國文化協會提供的赴英研究生,開始了國外兩年的留學生涯。
在劍橋,他的導師是年輕的皇家學會會員 O. M. B. Bulman,研究筆石和哺乳類,以思想縝密和系統見長。王鴻禎同他談了以四射珊瑚為主的研究計劃,介紹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他立即建議走訪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珊瑚名家 Stanley Smith 和倫敦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的 H. D. Thomas,同時及時地為他申請了各項減免程序,以縮短他完成學位論文的過程。經過同 Thomas 的商討和材料展示,確定了以研究現代珊瑚骨骼組成單元,從而建立四射珊瑚全新分類的研究途徑。此後,他充分使用了自國內帶來的和劍橋 Sedgwick 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大英地質博物館調查所所存的豐富薄片資料,利用館藏期刊文獻特別豐富的劍橋哲學圖書館,在已有主導思想的指引下,全面查證和重新解釋了珊瑚骨骼的微細構造,確定了 「屬」一級的定義並試行建立較高級別的分類體系。所用手段只是雙目偏光鏡和同步描繪器。這時,他早年取得的繪畫和目測技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走訪和觀察了格拉斯哥大學和愛丁堡地質調查分所的薄片資料和向幾位歐美同行通信求教後,於 1947 年 4 月寫成了論文文稿,並利用他已有的全球構造輪廓知識,引入了演化階段和時空分布的見解,使論文既有概念方法上的創新,又有學科內容較廣的特徵,具備了當時古生物研究的先進水平,得到導師的贊許。5 月間游歐回來,通過了口試,及時參加了當月舉行的授予學位典禮。
王鴻禎初到英國,就購讀了李四光的 《中國地質學》 ( 1939) ,1946 年初,又在系圖書館見到黃漢清的 《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 ( 1945) 專著,並細讀了這兩部經典之作,當時他特別注意在構造上有關大陸漂移的爭論,也接觸到了當時有關花崗岩生成的著名話題。此外,他選修了 M. Black 的沉積學及實驗課,也讀了德國學者有關歐洲構造發展階段的論述。在 20 世紀 30 ~40 年代,劍橋有幾位年輕的地層古生物學者陸續當選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並同劍橋的岩礦、結晶、地理和氣象學者們形成了跨學科學術交流的群體,到40 年代中期還保存著這方面的流風余韻。王鴻禎受其啟發,初步形成了以地層、古生物、沉積和區域構造等多學科結合的研究思路。
1947 年 5 月,王鴻禎隨同由 Woodward 講座教授 W. B. R. King 法國 Lille 大學教授 P.Pruvost 為首組成的劍橋地質實習團到法比交境和法國西北海岸考察,憑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場,還寫詩留念。其後又到巴黎,分別訪問了時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中國科技史大家李約瑟和對中國地質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的地學思想家德日進神甫,並向他們致敬。8 月間,他訪問了英國幾所大學地質系,在布里斯托爾見到 Bulman 摯友W. F. Whittard,談到北大地質系的戰時損失,慷慨贈予全套 《英國古生物志》、 《地質學雜志》和 《英國地質學會志》等大量寶貴文獻,並無償裝箱啟運,及時到達了北平,情誼可感。他在訪問了解了伯明翰和格拉斯哥等大學地質系的教學狀況後,到著名的湖區度假,並吟詩作畫留念。
王鴻禎得到北京大學的資助,於 9 月份赴美訪問,同船的有牛津的閔嗣鶴。按預定計劃在美訪問了哈佛等校的地質系,在耶魯,他向 C. O. Dunbar 當面致了謝意和歉意,並向已故的 Ch. Schuchert 教授致敬。他在耶魯、俄亥俄和堪薩斯三校作了有關珊瑚研究的學術交流,見到曾寄贈他珊瑚標本的 J. M. Wells。他還在華盛頓國立自然史博物館做了短期工作,參觀了紐約自然史博物館。作為葛利普教授的最後一班學生,他還向私淑於葛氏的R. R. Shrock 和 J. M. Wells 等介紹了葛氏對中國地質界的巨大貢獻。美國之行還使王鴻禎有幸見到地質古生物界前輩、斯坦福大學的 Bailey Willis 和紐約的 G. G. Simpson,這也開啟了他對地質學史和地質名家的興趣。
三、教書育人、厚積薄發
王鴻禎從未離開教學崗位,也從未放棄科研機會。但他全力投入教學的時期是從1947 年回國到 60 年代十年動亂之前。他在青年時期從學任教,形成了思路清晰、語言簡潔和文風簡約的習慣。1952 年後學習蘇聯,其教學法部分雖然流於煩瑣,卻也使他把講課當做一門藝術和享受。幾十年前聽過他講課的人們至今還樂道當時獲得的深刻印象。他投身教學,從教學計劃制訂到教材和實習基地建設是全方位的,他兼采西方與蘇歐教材之長,使用中國資料寫成出版了 《地史學教程》,建立了唐山地區二年級填圖實習基地。
王鴻禎在高等地質教育方面,一向重視基礎,重視理科地質教育。1956 年他主持制訂的地質類教學計劃盡量強調了地質基礎的重要性,並曾建議恢復理科地質專業。他主張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並身體力行。他一再號召年輕教師培養廣泛興趣,結合教學設備,開展初步的科研鍛煉。在制訂科研規劃時,建議將高級教材列入科研規劃。
20 世紀 50 年代前期,王鴻禎參加了對 《實踐論》 和 《矛盾論》 的學習,聽了輔導報告,還參加了由北京市委大學部組織的業余學習小組,接觸到關於主要矛盾、事物的量變與質變以及事物發展的階段性和前進性等概念,他初步把這些概念用於教學和教材,提出了地質發展階段性和不可逆性的論點,也進一步明確了以歷史構造為中心,以古生物地層和沉積古地理為內容的學術研究途徑。
在 20 世紀 80 年代,王鴻禎努力倡導拓寬專業,反復提倡加強專業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同時,重視國際學術交流,盡力爭取國際渠道的資金支持。他十分重視師友之間的團結,呼籲不同年齡段的幾代學人要真誠合作,互諒互讓,年長的一代要做到胸懷廣闊,樹德立言; 中年一代要做到勤於奉獻,勇於開拓; 青年一代要做到銳意創新,敬業求實。20餘年來,共指導碩士研究生 19 人、多個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23 人、博士後 5 人。
四、協作開拓、更探前緣
王鴻禎在十年動亂之後於 1972 年後重回業務崗位,參與當時提倡的總結性編圖及地層資料整理工作,他利用館藏豐富的地質圖書館查閱資料,對不同比例尺的圖件編制和不同地區的地層規范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自己也增加了知識,得到了鍛煉。
他通過較長期的實踐和思考,對地質科研的性質積累了一些認識,認為地質作用和現象是地球多圈層、多階段相互作用和復合,以及與有關空間星體相互影響的綜合表現。因而需要組織較多學科進行綜合研究。他還強調了擴展時空視野的必要,認為有些地質作用和過程在有限的時空范圍內,往往是現象隱蔽了本質,復雜性掩蓋了某些規律性。科學研究就是對客觀事物的復雜性,通過系統的觀察思維和綜合的分析研究形成創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他組織的較大科研項目是在構造古地理編圖和地層專題方面,具有多學科和不同單位協作的特點。他認為這類工作中的關鍵首先在於有明確的學術思想和參與者的基本共識,而在學術思想上,應力求以辯證唯物的觀點方法為指導。王鴻禎認為地球科學的時空應建立在時間的連續與不連續和空間的均一與不均一之間的對立統一的基礎上。事物的時間發展和空間分異的相對均一度為准,而高度均一性往往見於歷史悠久的固結基底。因而他的構造劃分在構造活動論的前提下,特別重視前寒武紀階段形成的變質基底。這種思想也體現了時空的密切結合和統一考慮。
其次,項目實施過程中的通力協作也是關鍵所在。王鴻禎十分珍視人際關系的團結,特別重視發揮青年人思路敏捷、勇於開拓的精神和優勢,認為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應當肯定主流,不拘小節,既要放手,又要引導,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寬容對待,使他們既能敬業求實,又敢於銳意創新。他也極為重視在項目實施中勤儉治學,保持投入與產出高效率的特色和學風。
以 20 世紀 80 年代王鴻禎領導的古地理編圖項目為例,他認為小比例尺古地理圖研究編制的主要前提是區域構造格架的建立和地層、古生物、沉積、構造、岩漿岩以及第四紀地質等學科的結合,而在這些學科中,又要分清主次,突出主要矛盾。例如地質構造在地質作用和現象中,既是綜合表現,又是主導因素,起到質的規定性作用。在構造性質的活動與穩定兩者的矛盾中,活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在圖例編訂中,首先突出了沉積( 火山) 組合的活動程度。在構造單元、生物區系和盆地類型的劃分中都體現了以構造為主導的學術思想。因此,他領導完成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都有重要影響。台灣省著名學者訪問中國地質大學時,校長將 《中國岩相古地理圖集》作為禮品送他,他激動地說: 「這是我在台灣時千方百計地想得到的一本著作,今天得到了,我感到十分高興和榮幸。」
王鴻禎長期從事地史地層學的研究和教學,他關心的是這個基礎學科中對地質圖等地質基本工作起著長期作用的,如統一地層表和地層規范等根本文件的建立問題。他在國內和國際學術活動中經常注意和參與這些方面,並予以及時的報道。他認為地層分類和地層界線等問題既有理論意義,更具應用價值。他反對地層分類中以年代地層單位為準的單一分類法,同意一些美國學者認為這個概念曾使美國地層學的發展停滯了幾十年的評估,但他也不同意等量齊觀的多重地層分類,而是將理論分析同實踐需求結合考慮,強調等時性與區域分異性的並重和聯系,提出以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為主的分類意見。他對近年在地層界線和統一年代地層表建立上的主流學說———全球標准剖面及點和程序方法,持有保留意見,並從物質性和實踐性兩方面指出了這個方法的欠缺。他在 20 世紀 90 年代組織的層序地層專題研究中強調綜合地層學和新一代地層表的探討,就是圍繞這兩個基本問題提出的中長期目標。
在這一時期王鴻禎還應用了電鏡掃描新技術繼續和深入了對珊瑚骨骼的研究,在早年的基礎和多年的持續搜求中取得了較全面的分類演化和生物古地理成果,這也使他早年的假說基本上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這個過程引起了他的一些感想和思考。他的珊瑚論文於1950 年在倫敦皇家學會 《哲學叢刊》 發表後,50 年代中至 60 年代初,美國、蘇聯以及法國的古生物專集珊瑚卷都有介紹,但都不承認他提出的兩類骨骼構造單元的原生性質,而這正是他的分類基礎的核心部分。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電鏡掃描技術出現,他和助手及時得出了大量數據,說明這種結構不獨為珊瑚綱所共有,也有可能是低等無脊椎動物骨骼的常見現象。這個過程說明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作用,也說明任何創新都會遇到傳統觀點的抵制,需要長期努力,取得大量有說服力的證據。
五、以史為鑒、繼往開來
早在學生時代,王鴻禎就得到了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李四光、葛利普、孫雲鑄、謝家榮、楊鍾健等先生的教誨,後來又在教學工作和學會工作中長期同許多地質前輩共事。因此,他較早地了解了中國地質事業發展的歷史,十分敬佩地質界前輩為發展地質科學和中國地質事業所作出的貢獻。1986 年,他被推選為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會長,他對學史研究所做的第一個方面是在和同事們取得共識的基礎上,開展國際協作,他主持編寫了英文 「中國地質簡史」,在第 28 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散發 ( 1989) ,同時爭取實現了1990 年在北京組織召開第 15 屆國際地質科學史學術討論會。他還主編了 《東西方地質學術思想的交流》( 英文,1991) 、 《中外地質科學交流史》 ( 1992) 、 《中國地質學科的發展》( 英文,1996) ,及 《比較行星學、地質教育和地質學史》 ( 英文,1997) 等英文專著和文集,多次在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展出和交流,受到普遍的好評。1990 年王鴻禎當選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十餘年間,為中外地質科學交流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他對學史研究所做的第二個方面是倡導和遵從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的信念,重視地質人物的研究,從 1987 年起陸續舉行了對丁文江、章鴻釗及其他知名學者的紀念活動,主編了 《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 1990) 、《中國地質學科發展的回顧———孫雲鑄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1995) 等專著和文集,體現了對中外前輩大師等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他對學史研究所做的第三個方面是密切配合現代的地學科研和教學,研究中國地質學科發展史和探討學科思想史。王鴻禎一貫主張: 「既要弘揚中國古代地學思想,更要研究近現代學說和學術思想史,探討學術發展史的獨特規律,追溯學術上的本末和淵源,評估得失,做到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除了上述學科史專著外,1999 年新中國成立 50 周年,他又主編出版了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文集,由 50 多位各地質學科的專家學者合作撰寫了這部約 50 萬字的學科史專著,對我國地質學主要分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經驗和學科的形成及發展進行了較全面的總結、評述和展望,受到廣泛的好評。現在王鴻禎院士已屆 90 高齡,思路依然清晰,興趣仍然廣泛。近年來還發表了專題論文,也有些詩作題句,記事述懷,是一位好學多思、具有遠見卓識的前輩良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今年是王先生 90 華誕,敬祝王鴻禎院士身心永健,睿思長青。
C. 六格漫畫怎麼做
http://www..com/s?ie=gb2312&bs=%C1%F9%B8%F1%C2%FE%BB%AD&sr=&z=&cl=3&f=8&wd=%C1%F9%B8%F1%C2%FE%BB%AD%B5%C4%D7%F6%B7%A8&ct=0
這里有。。
D. 網上這種文字是從哪來的
這是火星文..關於由來..我幫你找了些資料
火星文是什麼?
火星文是青少年在網上交流時「發明」的一種網路語言,沒有一定之規,就是用一些音近、形近、意近的漢字,摻雜注間符號、字母、數字、圖案而寫成的文字,對於不熟悉的人來說讀起來十分費解,因此被稱為「火星文」。
網路上最流行的有如下幾種:
orz 像一個人跪倒在地上,低著頭,表示五體投地很佩服的意思
囧 像一個哭喪著臉的表情
弓雖 把「強」字拆開來表示更強
BT 「變態」拼音的第一個字母
520 諧音「我愛你」
醬紫 諧音「這樣子」
== 表示「等等我」的意思
火星文的起源
火星文一開始並沒有一個專有的名稱,只是被稱為網路語言,絲豪不引人注意的自生自滅。「火星」一詞最早出現於周星馳的電影《少林足球》中,劇中周星馳對剃著光頭的趙薇說「你還是回火星吧,地球是很危險的」,此後「火星」一詞開始流行,大意是指某人信息很閉塞,對發生了很久的事情毫不知情。
2007年8月9日,網易新聞周刊專門製作了一期全面介紹火星文的專題--《火星文破解手冊》。使用「火星文」這個標題可以說相當貼切,一方面火星文在網路上流行已久,另一方面不經常接觸網路的民眾卻對此知之甚少。由此火星文從一股潛流被引出地面,成為人們的焦點話題,眾多媒體競相報道,並在網民中引發了一場爭論--火星文該不該被封殺禁止。直至有記者采訪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王先生回答說「反映了在網路上表達個性的願望非常強烈。另外,從網路語言和語言文字、和漢語的規范來講,既要去關注、要規范,但是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因為它畢竟是在一個特定的區域里、特定的對象中交流的工具。即使在媒體中,公眾通用的一些詞也並不是所有的都能進入到字典中保留下來。就像小孩子說話,剛開始冒出來的話都是無意義的,沒必要都保留下來。但是有一個地方是需要關注的,這些小學生如果在寫作文的時候把網路語言放進去,作為家長、學校、老師是應該進行糾正的。同學之間聊天用符號,甚至談戀愛的時候用只有兩個人才認識的符號,這都沒有關系。」這場爭論才逐漸平息了下來。
E. 什麼網站裡面可以找到王先生三個字的圖片英語的也可以
建議你自己做一張不就行了,用美圖秀秀,想做出什麼效果來都可以。先找一張照片,然後再選擇美圖秀秀的文字添加王先生3個字喜歡什麼背景就找什麼照片喜歡什麼字體就學美圖秀秀有十幾種字體。
F. 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石頭上是什麼字
謎底是「碧」,「石」字上面一個「王」一個「白」依就是「碧」.所以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石頭上是「碧」.
G. 大字用毛筆怎樣寫....................................圖片
「大」字用毛筆寫法如圖
H. 把王先生三個字加上符號 火星文 繁體也行只要看好就好 我要做網名
ヤ王先苼。
王
拼音wáng、wàng
簡體部首王部,部外筆畫0畫,總筆畫4畫
繁體部首玉部,五筆GGGG,倉頡MG,鄭碼CA
四角10104,結構單一,電碼3769,區位4585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王wáng(ㄨㄤˊ)
1、古代一國君主的稱號,現代有些國家仍用這種稱號:王國。王法。公子王孫。王朝(cháo)。
2、中國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王公。王侯。
3、一族或一類中的首領:山大王。蜂王。王牌(橋牌中最大的牌;喻最有力的人物或手段)。
4、大:王父(祖父)。王母(祖母)。
5、姓。
其他字義
王wàng(ㄨㄤˋ)古代指統治者謂以仁義取得天下:王天下。王此大邦。
I. 跪求高手把王先生,王太太弄成繁體字 謝謝
王先生,王太太——仼筅甡,仼冭冭
J. 王先生,白先生,坐在石頭上。(打一字)
這是一道猜字題,根據此題的特點及題乾的信息答案應該是碧。
(10)王先先文字圖片擴展閱讀: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重點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中國通用語言文字(即漢語文)。語文學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