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蜀地文字圖片

蜀地文字圖片

發布時間:2022-05-10 12:02:05

❶ 巴蜀文字的巴蜀古印文的整理

1998年,四川省文物局高文 研究員等輯錄了戰國巴蜀銅印122件,秦印6件,正式出版《巴蜀銅印》一書,這是對巴蜀印文的一次集中整理,很有學術價值。書中不但拓出印文,還一一刊出了印章的照片,每件印章的下面,並註明時代、形狀、規格、出處等詳細資料,為巴蜀文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此書前言指出:對於巴蜀古印,過去研究者很少涉及,只有少數幾方巴蜀古印收入譜錄,如龔心釗《瞻麓齋古印征》、《賓虹草堂 藏古璽印》等。
桐城姚石倩曾在成都編有《渴齋藏印》,為宜賓博物館周植桑所珍藏。其中有不少未曾發表過的巴蜀古印,書中首次收錄並加以公布。前言還說,巴蜀印文可能是帶有巫術色彩的吉祥圖語;有些可能是氏族徽號。巴蜀銅印中除巴蜀符號印外,還有一些漢字印,所刻如「富貴」、「中仁」、「敬事」、「萬歲」、「可行」、「百」、「高」、「王子」等語,多為戰國秦漢所流行。總之,此書印刷精良,印文清晰,彌足珍貴 。
不過,巴蜀文字資料的系統整理、正式公布,迄今還嫌太少。許多材料僅分散見於各種文物考古報刊,多數照片模糊,圖形過小,字跡不清,繪制不善;這對於研究者來說,真是過於苛刻了。衛先生、劉女士和羅、高等君付出了很大努力,功不可沒,但個人的條件畢竟有限;而且文字資料目前還在不斷出土,有價值的新材料仍在涌現之中。例如宣漢羅家壩最近發現的巴王墓,出土一件圓形銅印;2003年6月29日《成都晚報》15版刊印了它的照片,比較清楚。這一材料十分重要。因此,筆者建議:應當建立專門的巴蜀文字收集整理組織,及時公布正規的文字資料,以供學者研究。
1928年顧頡剛先生在《閩歌甲集序》中說過:「殷墟貞卜的甲骨,若羅振玉先生買到之後只供自己的賞玩,或者要待自己的研究完成之後再行發表,那麼,這些東西便至今不能為人所知,有了同沒有一樣。惟其他肯盡量地印,供給別人研究的利便,所以會得造成一個新風氣,在文字學和史學上開出一個新天地。」如今,巴蜀文字也像年發現殷墟甲骨文 一樣,需要更多的羅振玉先生,為這項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❷ 在中國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們,也是無辣不歡嗎

嚴格來說,古代居住在蜀地的人們並非是無辣不歡,這是因為辣椒在明末才正式傳入國內,所以國內吃辣的歷史並不算太長。再說了,古代蜀地美食的口味主要有兩種風格,一種偏辛香,一種偏甜,與辣椒的聯系也並不算太緊密。

綜上所述,由於辣椒正式傳入國內的時間較晚,再加上古代蜀地的美食口味並非以辣為主,所以不能說古代蜀地的人們也是無辣不歡。

❸ 巴蜀文字的巴蜀文字材料

早在1942年,衛聚賢先生在《說文月刊》3卷7期上,以《巴蜀文化》為題,公布了所收集的巴蜀銅器上h類48種紋飾符號。於是巴蜀文字的材料,便正式在學術界面世。但是,其中也混進了一些鷹品。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四川考古工作的深入,所發現的巴蜀文字材料日益增多。及時地將那些零星分散的材料整理出來,以供研究者參考,客觀上就成為一項迫切需要 。
到了1978年4月,四川省博物館劉瑛女士,毅然擔負起這項重任,利用她便於收集的條件和善於畫圖的特長,刻繪出《巴蜀銅器紋飾圖案》油印本,初步集中了一批較為重要的巴蜀文字和紋飾圖案資料。1983年,她將這一成果加以補充完善,以《巴蜀銅器紋飾圖案》和《巴蜀兵器及其紋飾符號》為題,正式刊登在《文物資料叢刊》第7輯上,成為巴蜀史學者們引用最多的文獻資料之一。
最初發現的巴蜀文字,多集中在各類兵器上面。出現較多的是一些圖像文字,而少量方塊文字則僅存於若干長胡戈上。劉女士《巴蜀兵器及其紋飾符號》指出:四川地區東起巫山、萬縣,西至蘆山、石棉,北抵廣元,南達犍為、宜賓,皆有巴蜀兵器出土,尤為成都附近各縣出土為多。時代上起商周,下至西漢。從考古角度看,這些兵器,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文中將巴蜀兵器歸納為戈、矛、劍、錢等四類。 據馮漢驥先生的研究,分為:
1.1 式戈為長援、無胡,鋒向下略彎,方內,內上的穿呈尖桃形。一般援部和內上均有紋飾。其中成都交通巷出土銅戈內上淺雕一蠶紋;1976年綿竹出土銅戈援部鑄有虎頭 。
1.2 式與i式略同,但戈本與內之間有長條形平闌。
1.3 式戈援作尖銳三角形,無胡,方內。其中館藏一件援身兩面皆淺雕一鷹;另一件內上近闌處有三字銘文(即《金石索》夔戈)。
1.4 式戈援部狹長而直,後部特寬,有脊,刃作弧形。其中1979年成都交通巷出土銅戈援部雕一龍形;20世紀50年代成都自馬寺出土銅戈內上有巴蜀圖像文字(中間 形如骨刀,右為三個三角形連作弧形,左為六角星及日符。
1.5 式則為有胡戈,又可分為中胡、長胡等4型;援部多雕有龍、虎形紋。這種類型的銅戈上,多出現巴蜀文字。其中巴縣冬筍壩、廣元寶輪院、成都羊子山34號墓出土的2型戈以及館藏3型戈,內上皆有圖像文字;峨眉符溪出土的4型戈,從援本至胡雕有龍紋,援的上部則有圖像文字。新都、郫縣的2型戈,胡上有類似彝文字母的一行巴蜀方塊文字;郫縣獨柏樹、萬縣新田的3型戈,胡上也有一行方塊文字,但筆畫要稍稍繁復一些,近似古漢字 。 多有弓形耳系,分為:
2.1 式矛為長骸,骸與葉長大致相等,骹部兩面多施以圖像文字。1976年新津出土的矛,骹部一面為虎紋、花蒂、三個人頭串;一面為手文與漢字「王」的組合、蜂紋與折線組合,及鉤狀、器狀圖像。1979年廣漢文化館收集的一件,骹部一面為虎、星、獸面,一面為水草、鹿、心手文、雙折線與植物符號組合等。
2.2 式矛為短骸,圖像文字仍在骹部兩面。峨眉符溪出土的一件,骹部一面為蛙紋、七角星、雙髻佩劍立人、手文、心文及一組組合圖案。 多呈扁莖的柳葉形,分為:
3.1,3.2 式劍無格,莖端有穿孔,劍基多淺刻圖像文字。其中一件犍為出土的劍,一面為虎紋,一面為月、星、飛鳥、手文。
3.3 式劍有格,圖像文字亦在劍基。巴縣冬筍壩出土的一件,刻有帶翼立人,雙手處各有一方形圖符;其下有帶矩形框的雲形符號。 4.1 式鉞身呈橢圓形 ,折腰,近肩處多刻有簡單圖符。
4.2 式鉞為直腰,弧刃,圖符多刻於近肩處。
4.3 式鉞有聳肩。
為了便於研究,劉女士將兵器上的巴蜀文字分解成180個圖符,分列於17目,集中在一張圖上。這對於釋讀巴蜀文字,無疑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工作。
《巴蜀銅器紋飾圖錄》一文,以討論器物上的紋飾圖案主, 附帶涉及巴蜀文字。其中提到1965年成都百花 潭出土的「符號紋盉」(當作鍪),蓋上有一圈紋飾,其間夾有兩組圖像文字,相對排列;內圈還有一組圖像文字;各組皆由兩個圖符構成。劉女士將許多銅器紋飾圖案加以分解,列在一張圖上,圖中6、7和8就是百花潭鍪蓋上的圖像文字。1980年新都馬家場戰國大墓出土一批器物,上面多刻有同一圖符,圖中18就是這個巴蜀文字。1950年新津出土的雲紋銅鈁圈足上的圖像文字,則列於圖中24。此外,還有兩件匙形銅帶鉤上,也有圖像文字的組合。近年出土的大量巴蜀文字印章,亦集中繪在一張圖上;其中以圓印、陰刻者居多。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印文 當中,漢字「王」屢見不鮮。

❹ 劉備建立的國家叫「蜀」,為什麼要取「蜀」這個字

若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稱帝之後,將自己的國家稱之為「蜀國」與史實相悖的話,會不會很驚訝?其實,劉備從來就沒說給自己的國家取名為「蜀國」,這一叫法是錯誤的!歷史講究真實性,今天給大家科普一下。

這種叫法逐漸被人們叫熟練了,以至於以假亂真,在經過如今導演們拍攝影視作品中,不負責任的直接將劉備的「漢國」稱之為「蜀國」,久經傳播之後,大致大家對這個叫法就再也沒有懷疑過。

歷史上有很多的叫法都是後人加上去的,就比如溥儀不會自稱自己的國家叫做「偽滿洲國」,汪精衛也不會自稱「汪偽政權」一樣。「歷史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姑娘,作為後世的我們,應該學會用更嚴謹的態度去看待歷史。如今的影視作品為了應和觀眾們的「口味」,刻意去改變歷史,這是一種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

❺ 求古蜀國地理,最好有圖示

《蜀都賦》記載「蜀都之地古曰梁州禹治其江」,也就是說梁州僅僅是首都,是九州之首。那麼古蜀國只會更大,擁有九州之域。

《山海經》中的「海內」就是古蜀國境內。海不是海洋的海,「海」應是古文字「漢」的異體字,不僅讀音相近,筆畫結構也相似。古文字「漢」就是「水+黃」的合字,跟黃帝有關。《華陽國志》中也記載「黃帝支庶世為侯伯」,漢中處於黃帝國的地理中心,是天下之中,「海內」可能就是指「黃帝國境內」。而大禹又屬於黃帝族系,西羌大禹。所以古蜀是黃帝國的繼承者。

近些年各地不斷出土有夏商周時期的玉璋,有個「玉璋出土地點分布圖」也證明有個擁有九州疆域的「玉璋王朝」存在,中原的夏商無法解釋越南出土的玉璋,所以這個玉璋王朝一定是三星堆。

距今3200年,三星堆遷金沙,周先祖遷岐,三星堆王朝解體。四川盆地內分為巴蜀漢中南中,蜀都王朝時代結束。

古蜀王朝的具體范圍,也就是「海內」范圍,需要破解《山海經》之後。

❻ 蜀字最開始就是什麼的象形上半部像什麼

蜀初見於商代甲骨文 ,蜀的古字形像有大眼睛的蟲子,本義指蛾蝶類的幼蟲,這個意思後來寫作「蠋(zhú)」。蜀是古部族名,後作古國名。上半部分就像蟲子的大眼睛。

蜀拼音shǔ

1、中國四川省的別稱:蜀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書籍);蜀客(旅遊蜀地的人);蜀椒;蜀綉(四川出產的刺綉);蜀錦;得隴望蜀。

2、中國朝代名:蜀漢。

3、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帶。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蜀黍[shǔ shǔ]

高粱。

2、蜀綉[shǔ xiù]

四川出產的刺綉。

3、蜀葵[shǔ kuí]

二年生草本植物。

4、蜀錦[shǔ jǐn]

四川出產的傳統的絲織工藝品,用染色的熟絲織成。

5、蜀賦[shǔ fù]

指後妃求幸之事。

❼ 星星的星和蜀山的蜀原來都是什麼字

1、「星」字

表示星星的字本是「晶」,甲骨文「晶」用三個圓形表示天上發光的星體。後來因為「晶」被借作「形容光亮」(如「晶瑩」)、「結晶」和水晶礦物用,於是另造了「星」。「晶」與「星」本一字分化。「星」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中間是聲旁「生」字;「生」的周圍或兩旁的「口」字形模擬夜空的星辰(圖1、2)。周代中期「麓伯星父簋」里的「星」字的構形已變成「晶」下從「生」了(圖3),這是金文,隸定寫作「曐」。但到了戰國時期(圖5),便把「星」頭三「日」省為一「日」,體現了中國文字的發展過程是不斷簡化的過程。以後,「星」字就以小篆為基礎發展為的漢隸(圖8、9)和楷書。

❽ 三國時期蜀地的地圖

蜀漢(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國之一。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亦稱「劉蜀」、「季漢」。蜀漢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佔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東漢末年,外戚與宦官之間的斗爭不斷,使得朝政日益腐敗,而後爆發了黃巾起義,劉備在鎮壓農民起義的戰斗中因戰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進、董卓先後敗亡,天下局勢逐漸轉變成諸侯混戰,劉備在混戰中輾轉奔波,於赤壁之戰後收復荊州各地,而後進取西川、攻下漢中,最終建立蜀漢政權。

蜀漢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在經過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後國力受損,後又經諸葛亮治蜀國力恢復,又迫使南中地區屈服,從中獲取了大量的物資、人口、裝備以及礦產等天然資源,國力再度強盛。軍事上蜀漢也常常占據主動,但後期逐漸走向衰落,最終被掌控曹魏的司馬家族所滅。

❾ 古蜀文字誰知道是什麼樣子的

古蜀國沒有文字,這是考古專家討論研究的話題,只有符號稱為「古蜀符號」。
巴蜀符號,又稱巴蜀圖語或者巴蜀圖形文字,是在中國四川省出土的戰國至西漢初期的文物上,發現的150個不同圖符,統稱「巴蜀符號」。它們多數是實物圖像,既沒有動詞、形容詞、和連接詞,也沒有數目字,這還不能構成文句,只是看圖解寓意的符號,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與後來的巴蜀文字不一樣,是目前國內惟一一種未被破譯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國學者錢玉趾認為這些圖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種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測「巴蜀符號」可能和金文一樣,屬於四川遠古時代遺留下來的象形文字,但無人可解讀。

巴蜀符號指古巴蜀土著民族鑄印或刻劃在器物(主要是銅器,也有少數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種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體系的一種表現。巴蜀地區發現的古文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圖像性的符號,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頭和虎、鳥蟬等;另外是一種文字性的符號,少數與中原文字一致,多數迄今未能釋讀。「巴蜀符號」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則是在「巴蜀符號」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號」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許許多多的巴蜀符號中,面具紋、神樹紋、眼形器紋、手形紋、心形紋、璋形紋、戈形紋等,仍然帶有薩滿教的原始巫術色彩,這些符號不能一個符號、一個圖形地宣讀,只有當這些圖形符號構成一組特定的「符號」時,它們才有意義,並且這種意義只有當事人才能解釋,這些莫名其妙的解釋為「巴蜀符號」又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它們是文字?是族徽?是圖畫?或是某種特定的標志即地域性宗教符號?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為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出土較少,加上沒有歷史文獻的記載,「巴蜀符號」也一直沒能被破解。

「巴蜀符號」的器物

巴蜀符號主要分布在銅制的兵器、樂器、印璽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鏨刻的方式刻在銅兵器上的。「巴蜀符號」的印璽比較少見,只有在王、侯、將軍等地位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號成組的有一定意義的排列組合已發現200種以上,帶有「巴蜀符號」的器物也已發現數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號有虎紋、手心紋和花蒂紋等等,最常見的圖形有虎、龜、孔雀、花蒂等。這些圖形和符號的組合體既不講究節奏韻律,也不講究對稱均衡,它們有著比裝飾性圖案更深刻的意義。

「巴蜀符號」的歷史

四川地區的「巴蜀符號」出現於西周,流行於戰國時期。據推斷,巴蜀符號可能產生於古蜀國的開明王朝時期。已發現的巴蜀符號超過二百多種,年代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到公元前1世紀西漢之間,前後延續長達800年之久。文獻記載古蜀人著書立傳是在六國時代。盡管很少,但畢竟留下了。有許多學者認為《山海經》便是有賴於這種古老的符號保存下來的。秦國統一六國後,「巴蜀符號」「巴蜀文字」被廢除。

「巴蜀符號」的發現和研究

1921年前後,在成都北郊的白馬寺、壇君廟一帶出土了帶有巴蜀符號的古銅器近千件。這是有關巴蜀符號的第一批文物,當它們被發現之時,即被哄搶一空,後來又輾轉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們對這些有著神秘符號的青銅器進行了研究,並認為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號可能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這種觀點一直到20世紀40年代才得到澄清,這些古銅器經過衛聚賢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辦的《說文》雜志上公布了一批資料,認為這些青銅器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巴蜀文物,並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這是巴蜀符號最早的公開記錄。至於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銅器上的符號或圖案,一直要到20世紀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號」的正式命名。

此後,考古學家相繼發現了刻有符號的銅戈和印章,這些文字一樣的符號也一並被納入「巴蜀符號」的范疇。迄今為止,考古學家在青銅兵器、樂器、禮器,以及各種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經發現三百多個不同的字元,然而,這些或繁雜或簡單或直觀或抽象的符號被後人破譯的寥寥無幾。

由於「巴蜀符號」的形狀非常像裝飾性的符號,所以一開始並沒有把它看作文字,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越來越多的類似符號被發現,人們意識到它們已經不是簡單的圖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種早已失傳的古文字。

上世紀50年代,由於川東船棺葬的發掘,人們發現出土青銅器、銅印章上不同於中原漢語言文字系統的大量符號。70年代,又在川東和川西平原發現了青銅器上的銘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學術界提出了「巴蜀符號」等概念,王家為此搜集的各類符號達300種以上。當時一般認為這些語言符號是川東巴人的創造,仍持「蜀無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認為漢初成都地區文字發達,大文豪層出不窮,據此推斷蜀人應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號的破譯仍然讓學者們無從下手,而對巴蜀符號的研究也一度難以打開局面。《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中記載的1954年巴縣冬筍壩50號墓出土的3件結構形狀完全相同的銅印,或許讓研究古蜀文字的專家們看到了一線可貴的曙光。在3件長方形的銅印中,有兩件均為漢字的「中仁」,另一件則是巴蜀符號,上面似一包袱,下面為並列的兩只蝌蚪,有學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對應漢字的「中字」,下面的兩只蝌蚪代表「仁」。如果這種推測不謬的話,這3件銅印很可能就是解開巴蜀符號的一個切入點。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發掘報告》認為,巴蜀文字有兩類,一類是符號,一類似漢字而又非漢字。童恩正等於1976年發表文章,對後一類文字做了科學說明。1982年,李學勤發表文章,將巴蜀文字分為甲、乙兩類,認為都是文字。王家、李復華1984年發表文章,認為巴蜀符號具有看圖傳語的功能,並提出巴蜀方塊字與夏有關,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這些論著,對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現准備了條件。

1988年,錢玉趾發表《古蜀地存在過拼音文字》的論文,首倡巴蜀符號實為拼音文字的看法,並認為巴蜀文字與古彝文有關。其後,又對這一看法提供了進一步的補充論證。這一新看法,引起了熱烈討論,魏學峰、劉志一等分別著文提出質疑,反對這種看法。

古蜀沒有文字的看法,已為許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資料所否定。林向著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劃文字元號,三星堆發掘報告和成都十二橋遺址簡報均發表了遺址中出土的刻劃符號和文字資料,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問世。段渝1991年發表論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兩類,而且兩類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濫觴的痕跡,並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於蜀,後來傳播川東,成為巴蜀地區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專家則不這么認為,他們認為「巴蜀符號」並不是一種文字。有的認為「巴蜀符號」是一種看圖像以解其語意的圖畫語意符號,是不用文字解說的「連環畫」。

北京大學文博學院副院長、著名考古專家孫華則認為:「巴蜀符號」在眾多兵器上出現,絕非偶然。因此「巴蜀符號」是一種帶有原始巫術色彩的吉祥符號,而不是文字。將這種吉祥符號鑄於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護使用者,讓使用者免於傷害,給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氣,激勵使用者奮勇殺敵。他認為,「巴蜀符號」的數量種類實在太少,距離能夠記錄語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古蜀人想通過巴蜀符號來表達他們對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懷念,這些符號刻在青銅器和印章上,以一種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著。

還有人認為,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經過研究發現,巴蜀符號與瑪雅文有相似的符號與組合方式。土家族為巴人後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媧造人、大洪水的傳說。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樣是太昊文化——太極、八卦、扶桑壇台、崇拜龍鳳太陽……在這個意義上說,巴蜀符號與瑪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淵源……

經過歷代學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號似乎漸漸露出了冰山一角。學者錢玉趾聲稱已讀出了「成都」二字;馮廣宏則猜測漢字與巴蜀符號曾同時在蜀地流行,漢字還借用過巴蜀符號;又有人說從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號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種看法雖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確有文字,已成為學術界普遍接受的定論。很多的文字學家仍在投身於解讀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巴蜀符號」是巴蜀古人用來記錄語言的工具、族徽、圖騰或宗教符號,是一種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雛形。

解讀「巴蜀符號」的意義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個神秘的群體,他們曾有過自己的燦爛文化。在秦滅巴蜀後,他們遷徙到了什麼地方至今還是一個謎。由於巴人、蜀人是一群驍勇善戰而不斷遷徙的民族,所以巴國、蜀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和穩定的中心,而且戰國時期的巴蜀地區沒有文字,史書上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也語焉不詳,因為缺乏相關考古學實物的證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種各樣的神話色彩。巴蜀符號也就成了了解和發掘巴蜀古代文明的關鍵鑰匙。

巴蜀符號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還是文明的試金石。國際史學界曾經制定了一系列條件,作為區分文化與文明的衡量標准,即文字、青銅文明、城市與農耕。後三點三星堆皆有實物為證,關鍵就是文字。學者段渝曾從三星堆青銅器上找到過八個疑似文字的符號,如果它們能解讀出來,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實至名歸。

另外,因為古巴、蜀兩國也大量使用「巴蜀符號」,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號」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種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還是一種民間象徵符號,就可以將結果再延伸到如今我們在考古工作中發現的諸多古蜀國文物身上,對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聯系起來,呈現出一個活生生的古蜀國文明。因為一直以來有「巴蜀符號」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說發現的每一個「巴蜀符號」文物都有可能解開古蜀國文明之謎。

解讀巴蜀歷史目前都是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種是少數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這兩種途徑都與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離。翻開不連貫的古蜀歷史,世人首先可能想問:古蜀人到底於來自何方?關於蜀人來源,目前主要有二種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東的有緡氏。兩晉史學家常璩在《華陽國志》中說蜀王蠶叢從岷山來到了成都平原;考古發掘卻又顯示三星堆與夏朝都城二里頭遺址有著某種淵源。到底誰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個謎團是關於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到底是一些什麼人?相互之間又有怎樣的關系?繼承?戰爭抑或是仇恨?歷代蜀王顯然都有自己的子孫,一代一代流傳下來。世人僅僅知道,鱉靈創立的開明王朝共傳位12代,那麼,蠶叢的兒子又是誰?柏灌把他的王位傳給了誰?或許後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號會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個這樣的謎團。中國古代歷史上炎帝、黃帝、大禹三代君主與蜀人究竟有無關聯?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銅器,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燒?三星堆人舍棄了他們的國度後,去了何方?傳說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遺址到底是誰的國度?流傳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築者是蠶叢、鱉靈,還是秦代李冰?越南甌雒,是否是蜀人最後的王朝?

這其中任何一個問題,都足以讓我們如墜雲端。而這些謎團的答案,可能都隱藏在巴蜀符號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號目前還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譯了巴蜀符號,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比如巴蜀人種、族屬、文字的來源是什麼?還有三星堆古蜀國的興亡之謎等等。

毫無疑問,巴蜀符號是一個巨大的謎團,但是這個謎團本身有可能是一個窗口,在中華民族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一個單薄的圖符背後,都可能活躍著一群生動的面孔,可能掩藏著一段隱秘的歷史。巴蜀符號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讀將對我們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國文化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是我們揭開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鑰匙。但現在的關鍵在於,我們必須拿到這把鑰匙,並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們走進古蜀人的心靈,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那個神秘的遠古世界。

閱讀全文

與蜀地文字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簡單素描人頭圖片大全 瀏覽:665
圖片ps如何修魔鬼圖片 瀏覽:869
感謝一路有你文字圖片 瀏覽:294
word文檔圖片怎麼換成黑白色 瀏覽:98
胖子表情包圖片可愛 瀏覽:38
10塊錢真實人民幣高清圖片 瀏覽:26
手指甲圖片簡單 瀏覽:215
女生手拿雪碧圖片 瀏覽:62
圖片放在word裡面變成白色 瀏覽:29
漫畫圖片男生冷酷高傲 瀏覽:301
層次直發型圖片女背面 瀏覽:703
初一兩個男生背影圖片 瀏覽:176
美女操動態圖片百度網盤 瀏覽:513
什麼是梨花頭發型圖片 瀏覽:240
背書包的女孩圖片 瀏覽:46
小女孩看書簡筆畫圖片 瀏覽:875
女生到肩發型圖片 瀏覽:750
我想看長頭發女孩富的圖片 瀏覽:197
word圖片兩端對齊沒反應 瀏覽:954
狗咬式超短發發型圖片 瀏覽: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