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描寫秋天果實成熟的句子有哪些
1
再過一兩夜,秋霜在月下布滿山谷,然後退回到北面群山那邊稍作停留,好讓金黃的初秋溫柔地撫慰大地。輕微的茴香氣息彌漫在天空中。還有金菊的芬芳氣味。霧氣翻騰,被九月的月色沖破,露出一片蔚藍色的天空。
2
秋天在樹林里。樹林是黃色的。一棵棵銀杏的葉子變黃了,飄到了樹媽媽的腳下,就好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3
秋風,涼絲絲的,吹拂著花草樹木,好像一位溫情的母親正輕輕地哼著催眠曲把自己的子女送進甜蜜的夢鄉。
4
秋,不是常說是金色的嗎?的確,她給大自然帶來了豐碩的果實,給包括人在內的眾多生物賞賜了無數得以延續生命的食糧
Ⅱ 求季羨林《尋夢》的賞析...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
我瞪大了眼睛看著黑暗,一直看到只覺得自己的眼睛在發亮。眼前飛動著夢的碎片,但當我想把這些夢的碎片捉起來湊成一個整體的時候,連碎片也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
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當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蒙的,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我是在什麼地方呢?這連我自己也有點弄不清楚。最初我覺得自己是在現在住的屋子裡。母親就這樣一推屋角上的小門,走了進來。橘黃色的電燈罩的穗子就罩在母親頭上。於是我又想了開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課走過的兩旁有驚人的粗的橡樹的古舊的城牆,斑駁陸離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頂上的高得有點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蘆葦的稀薄處還隱隱約約地射出了水的清光。這是故鄉裡屋後面的大葦坑。於是我立刻覺到,不但我自己是在這葦坑的邊上,連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我又想到,當我童年還沒有離開故鄉的時候,每個夏天的早晨,天還沒亮,我就起來,沿了這葦坑走去,很小心地向水裡面看著。當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麼東西在發著白亮的時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隻白而且大的鴨蛋。我寫不出當時快樂的心情。這時再抬頭看,往往可以看到對岸空地里的大楊樹頂上正有一抹淡紅的朝陽——兩年前的一個秋天,母親就靜卧在這楊樹的下面,永遠地,永遠地。現在又在靠近楊樹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沒見面的兒子了。
但隨了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親的手裡。我真想不出故鄉里什麼地方有過這樣的花。我終於又想了回來,想到哥廷根,想到現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兩天前房東曾給擺上這樣一瓶花。那麼,母親畢竟是到哥廷根來過了,夢里的我也畢竟在哥廷根見過母親了。
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故鄉的大葦坑。在這不遠的後面又現出一朵朵燈籠似的白花。在這一些的前面若隱若現的是母親的面影。我終於也不知道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到的母親了。我努力壓住思緒,使自己的心靜了下來,窗外立刻傳來潺潺的雨聲,枕上也覺得微微有寒意。我起來拉開窗幔,一縷清光透進來。我向外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蹤。但看到的卻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戶,現在都沉在靜寂中,裡面的夢該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只在心頭有一線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從這異域的小城一直到故鄉大楊樹下母親的墓邊;還在暗暗地替母親擔著心:這樣的雨夜怎能跋涉這樣長的路來看自己的兒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濛,什麼東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一片長的,一片短的,自己抉擇。
長:情感在「幻」中積蓄,思念在「糊」中交織
——我讀季羨林的《懷念母親》
我願意去爬未爬過的山,願意去淌未淌過的河,縱使風月隱匿,長空浩存的心怡也不枉是一種幸福。——題記
季老文章雋永,初讀似蠟,澀;含之如肉,味也。《懷念母親》讓我一遍又一遍地吟之,嘆之,每吟一次嘆一次,心中就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那深情的「幻」,那濃濃的「糊」,一刀又一刀地如刮骨一樣,現出血色淋漓的懷念感覺,我就喜歡這樣。
愛歸愛,怎麼上這一課,倒是讓我挺傷腦筋的,因為它「散」,思母和念國交織在文字中,無法剝離。讀著讀著,似乎又有了些頭緒。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六歲至大學二年級,有多長時間沒有見到母親?雖然「中間曾回故鄉兩次,卻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裡。」季老哪個時間段回到母親身邊的?孩提時對母親的印象能在這幾天里得到清晰地描摩嗎?可能不會,因為作者在《尋夢》中提到「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母親的「面影」在一次又一次地找尋中無法清晰,所以對母親的「棄養」,季老悲痛萬分——「痛哭了好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以至於「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他沒能實現立志「迎養」生母的誓願(見《賦得永久的悔》),所以「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季老深情「尋夢」的結果,最終以最大限度最大的努力,獲得無奈的結果,只有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字——幻,「幻出母親的面影」,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真摯和崇高,致使作者在日記中寫房東太太等兒子回來而「高興不得了」時,觸景生情,聞而含淚,望之心痛,想到自己撒手人寰的母親,在世時,是怎樣的苦心等待自己的歸來,是否也像房東太太一樣,在高興與沮喪中重復著天下慈母一樣心情的故事?然而,無論怎樣,終究無法尋到母親清晰的面龐,悲傷,喜悅,憔悴,在季老的淚光里,只有在虛幻的世界裡浮現,那樣的恍恍惚惚,始終不離不棄——「她總是頻來入夢」,對生身母親的懷念至深啊!
於是,我設想,如果抓住「幻」字教學,就不枉此讀了,它可以刪繁就簡,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可以這樣出示:「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讀這一句,試想,若讀不出味兒來咋辦?情感的生成,需要一番引導與醞釀,用什麼來醞釀?引入《尋夢》文章,但這么雋永的文章,無法在一時半會兒的課堂中領會,讓學生在課前閱讀,雖然可行,但唯恐讀透的可能性有所局限,不如來個擷取整理?
「夜裡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母親彷彿從雲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這是故鄉裡屋後面的大葦坑……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 ……但隨著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 ……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我終於也不知道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到母親了……我向外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跡……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眼前只是一片空,什麼東西也看不到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是《尋夢》中的相關內容。
可以來這樣一番引讀。生讀:「夜裡夢到母親」,師讀:「母親彷彿從雲堆里……向我走來了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生接著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是一個讀的環節。再來一環,生再讀:「夜裡夢到母親」,師引讀:「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 ……但隨著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 ……」,生接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師生再來一次讀,生讀:「夜裡夢到母親」。師引讀:「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眼前只是一片空……」,生再接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如此復沓,味出來了,母親面影是那樣的模糊,「來了」卻「一閃」,「閃出」卻「亂了」,「亂了」變「空了」,如泡影,如曇花,深深地懷思,淡淡的感傷,不盡地依戀,竟化成了一個「幻」字,讀書就把書讀成薄紙,教學也應把文本化為情感,情感更應隨著教學石子雀躍般掠過湖面,撩起粼粼的波光,在湖心激盪、迴旋。
「幻」字只是教學的「聚」點,就如散文一樣,「形散」中凝結著「神聚」的味道。教學它,還應從散落星辰的散文本身拾零起來,才可能進行輻射。「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作者心中的悲痛是源自對母親的懷念,為什麼能產生如此錐心之痛?文章可以解釋——「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裡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裡。最後一別八年,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這痛是無法迎養母親之願所致,是無法膝前盡孝所發,也是自小寄人籬下所引,因此,作者對母親「棄養」而「抱終天之恨」,「數十年如一日」的思母而「淚流不止」,作者深深地沉浸在自責與愧疚中,不能自己。以致於作者觸景生情:「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家來,從學校回家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只是不來,她的神色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來的。」一直等待兒子歸來的房東太太,讓人感慨萬分,聽說「兒子今天回來」,她可能沉浸在久別重逢的臆想中,她可能忙碌著用各種方式來接迎兒子的歸家,或置餐款待,或佇足家門翹首以盼,把每一個路人都幻作兒子的身影,是那樣的急不可耐,是那樣的興奮不已,直至兒子「一直沒回來」而「沮喪」時,還充滿無限的期待——「說不定會回來」。作為母親,念子的真切,怎不使季老無數次地夢著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而淚光朦朧呢?怎能不捶心痛怨——「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來呢?
遵路識斯真,沿著讀書的痕跡,慢慢地徜徉懷想,把自己置身於文本中,與季老同感共悲,齊噓共嘆,把課堂凝成「思母成幻→幻母成恨→幻母成夢」的教學架構,讓「幻」的情感在散落的文本中得以集結與洋溢。
「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孤懸海外長達十一年的季老,在我的心中,他已然唱響著激盪人心的歌——《我的中國心》。在二戰爆發後,季老便同家裡斷了書信,全然不知家裡近況,「祖國的抗戰情況怎樣了?家裡的情況怎樣了?叔叔年事已高,家中經濟來源何在?妻子德華帶著兩個孩子,日子不知是怎樣過的?兩個孩子該懂事了,他們知道有個遠在海外的父親時時刻刻都在惦念著他們嗎?甚至那條名叫「憨子」的小狗和院子里那兩棵海棠花都時來入夢。這一切,使他頓生難以排解的思鄉之情。數不盡的長眠之夜,剪不斷的離愁別恨,使他的精神痛苦萬分。」在季老的日記中這樣寫道:「我不開燈,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的時候,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的老朋友,心裡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並不同普通的凄涼一樣,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這「織」,是縷縷情思在異國他鄉的漫漫長夜中抽出的情結;是淡淡感傷在心間迴旋纏綿;是遠離故土引發的思鄉、思親、思山川河湖而孤寂的凄涼心境,同時也是作者可以放飛思緒時常憶起故園生活情景,編織美好記憶的心裡慰藉,自然在心中浮起一絲安慰,一些寬心,一點甜蜜。在這「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的世界裡,我隨著季老思潮起伏,期待著夢境再續,讓祖國母親的印記,化作濃濃的憂傷,一股腦兒的「糊」在心頭。思國念母的情結竟交織成一個濃濃的「糊」字,聽風思歸,見雨騰涌,不能忍耐,難以排解,都化作了個零落的夢——「也頻來入夢」。
《懷念母親》編入教材,季老曾說,同一篇文章,寫兩個母親,比較有意思,也比較容易接受。小學生要懂得熱愛祖國,懂得對自已的父母盡孝心。我想,如果不積蓄思母的真摯情感為鋪墊的話,那麼,對祖國母親的真摯愛慕和崇高敬意之情就無法自然生成,勢必成了無源之水,難遏其渴。因為在學生的生活世界裡,母親形象是可以感受的,是可以觸及的,說到母親,他們如聞其聲,如形隨影。找到突破口,就尋到了捷徑。如果說思國是深山藏古寺的話,那麼思母的教學就視作曲徑通幽吧,不妨在思母的教學架構中升騰起一個突破性的環節——織夢成糊。
不積硅步無以致千里,不蓄情感難以成思涌。在季老這一「形散」而「神聚」的文章中,我自已為自己的解讀畫了一個圓,雖然沒有像十五的月亮那樣浩潔,但能排雲長空一現,足矣!
短:
《懷念母親》一文是季老的回憶錄《留德十年》中的一篇。《留德十年》從1934年,青年季羨林大學畢業期待赴德留學終於成行寫起,一直寫到1946年歸國返鄉為止。數十篇文章,洋洋十數萬言,寫盡了十一年羈旅生涯中的跌宕起伏。《留德十年》中的文章,每一篇自成一體,各自獨立;連在一起則以時間為序,整體呈現了先生十多年的經歷。在這些文章中,《懷念母親》顯得有些特別,它沒有像其他的文章那樣以寫事或寫人為中心,而是在敘述文字中夾雜了相當比例的日記、文章片段,頭緒比較多。它的主要內容,對母親(生身母親、祖國母親)的懷念是年輕的季羨林歐洲十一年中不間斷的情感。寫羈旅生活中對生母、故國的深切懷念,既沒有像其他文章那樣以敘事或寫人為中心,也沒有恣意抒情,這在季老是有原因的。
季老在《留德十年》的《楔子》中說,「我特別強調『實事求是』四字,因為寫自傳不是搞文學創作,讓自己的幻想縱橫馳騁。我寫自傳,只寫事實。」為了遵從這樣一個寫作原則,寫《懷念母親》時,季老為了「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當時的感情」,幾次引用當年的日記和文章片斷,來「保存自己當時的感情」。這樣一種組織語言材料的方式,是服從於整本書作為回憶錄的性質的。
讀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解讀文本。季老的散文《賦得永久的悔》,回憶幼時的生活和表達對母親早逝而自己無從迎養的愧疚、悔恨,對解讀《懷念母親》很有幫助。此外,《懷念母親》中有兩段文字摘自季老寫於1936年的《尋夢》。《留德十年》附錄中有《尋夢》全文,不但有助於解讀《懷念母親》,而且此文寫得情深意切,讀後齒頰留香,回味無窮。
《懷念母親》一文初讀平淡無奇,甚至感覺跳躍性比較大。讀過一些相關的作品,了解了寫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靈,再回頭去讀,漸漸讀出了味道。季老學貫中西,文通古今,對如何寫散文有自己的獨有看法。他曾說,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實,「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現在,為了自傳「只寫事實」,他在寫此文時盡力取「真」而去「情」,使文章讀來顯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後,隱藏了更深的「情」。季老一生埋首躬耕於古文字這片堅硬的土地,開掘出一部部豐厚的典籍,他偶爾到散文這片田裡散散步,便留下不少性靈文字。季老一生寧靜淡泊,從他的散文中,我們卻又讀出了一個善感而多情的季羨林。他曾為一莖古藤被砍斷而暗自垂淚(《幽徑悲劇》),他曾為身邊小動物病亡而「內心顫抖」(《老貓》),他曾為異國他鄉偶然相識的少年魂牽夢縈(《塔什乾的一個男孩子》)……母親早逝使少小離家的他今生無法膝前盡孝,這成為他「永久的悔」;去國離鄉時親老、妻少、子幼,本以為兩年即可回國,卻因為戰亂被阻留異國他鄉——對生身母親、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怎不是他異國十一年中內心深處熾烈的情感?也許,這時候正可以用上那句話:平平淡淡才是真。
Ⅲ 請問這個印章是幾個什麼字
把圖片旋轉一個方向好辨認,這個底款的印章是「宗華制陶」。
圖中的篆體字是小篆字體稍有變化。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圓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台》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體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鍾,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Ⅳ 幾個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到行書)
整體看漢字的演變過程,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的漢字形態。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因刻在龜甲獸骨上而得名。目前所發現的十多萬片甲骨上所用的字4500多個,其中1700個左右已經被破解。甲骨文多為象形指事會意,受錄寫的材料刀片和龜甲獸骨的影響,字形簡略了許多,初步顯示符號化趨勢。
此外,因為甲骨文未完全定型,字的筆畫位置變化較大,往往一字有多種寫法。但就甲骨文內容而言,既有對簡單事物的描繪,也有對復雜事件的描述;既有記事,還闡明思想。由此可見甲骨文是十分成熟的文字體系。
四、小篆
春秋戰國之際,各國文字差異很大,是發展經濟文化的一大障礙。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丞相李斯主持秦篆為全國統一文字,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後來因為篆法苛刻,書寫不便由隸屬取而代之。從而掀起了漢字書寫的革命,並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
小篆對大篆的改造上,最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筆畫上。它把大篆所有的直角、硬筆改為圓角、軟筆。字體顯得圓潤舒展、規矩得體而又活潑靈動,顯出很強的美感。結構整齊,偏旁的寫法和位置都比較固定,形旁一般放在左邊,促進了漢字的進一步定型化。
小篆刪掉大篆的繁雜筆畫,省略異體字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李斯的字在秦代是一流的,他有一整套書法理論:寫字,用筆要急速回轉,折畫要快,像蒼鷹俯沖盤旋一樣。收筆好比如魚得水,運筆就像高山行雲,筆畫的輕重、舒捲應自然一體,大方美觀。
五、隸書
隸書又叫"佐書",形成時間約在戰國晚期,成熟期在漢代。它是對小篆字體的進一步簡化。成熟的隸書跟楷書很接近,一般人都不把隸書看作古文字。相傳隸書本是下級小吏通用的應急字體,後經程邈整理,逐漸形成了統一的隸書字體.漢代主要使用的文字是隸書。
六、楷書
楷書又叫」正書「,出現在東漢時期,六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唐代走向成熟。因字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文字而得名。楷書是隸書的簡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改彎為鉤;改波折為筆直。隸書改良為楷書後,字體的美感主要從筆力和個性特色中體現出來,利於書法藝術的進一步發展。
鍾繇開創了隸書到楷書的新貌,歷來都認為他是中國書史之祖。他在書法上首定楷書,對漢字的發展有重要貢獻。
七、草書
草書是楷書的變體,產生於漢代。本是起草文稿時,潦草書寫隸體而導致的一種變體,後來成為一種通行的寫法,以至演化成為一種純粹的書法藝術。
兩漢時期的草書主要是章草。它講究筆墨的連貫,字與字之間、筆畫之間環環相扣,雖偶有間斷,但筆意仍相連。
八、行書
行書,與草書一樣起源於漢代,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書寫較楷書簡便,辨認比草書容易,以簡易為宗旨,實用性強,便於流行。成為人們信札往返、記事作文的首選。書聖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Ⅳ 有沒有那些讓你捨不得卸載的軟體
現在智能手機功能越發的強大,我們不僅能用它打電話,聽歌,看電影,更可以通過一些手機實用軟體在現實中幫到我們。手機實用軟體有很多,比如鬧鍾、便簽、番茄效率法、平衡尺、測量尺等等,通過手機的特殊功能實現一些測量需求。那麼手機實用軟體都有哪些?我就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非常實用的軟體,也方便大家日常辦公使用,這些我都不捨得卸載...
1、在圖片上做標注的好工具-PointOut
這個標記工具自帶放大鏡,提供了豐富的編輯功能,藉助於圈點之類的工具,還能在圖上將重點標記出來,更加一目瞭然。首次進入後,在經過一個簡單的新手教程,就能看到 PointOut 的主界面了。一共有四種方式可以導入圖片,除了常規的相機、最近一張照片選項外,PointOut 還支持直接從剪切板中復制圖片,這樣在 Safari 中遇到需要標記的圖片時,你不需要先存到相冊,可以直接拷貝到剪切板就行了。
Ⅵ 2022年春節檔電影有哪些
隨著時光的流逝,2021年即將結束,為了迎接2022年的到來,春節已定檔十部電影。電影作為一種藝術,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情調,今天我們來講一講,2022年春節定檔的十部電影具體有哪些。
忙忙碌碌一整年,在這個歡慶的日子裡,讓我們喜迎中春節,帶上我們的親朋好友,一起走進影院,享受電影帶給我們的視覺盛宴,來年開開心心,順順利利。
Ⅶ 漢字的歷史100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中華民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石刻字元以及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
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漢字指從石刻字元、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7)刪繁就簡有期待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1、漢字特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
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漢字更是民族靈魂的紐帶,在異國他鄉謀生,漢字便是一種寄託,哪怕是一塊牌匾、一紙小條,上面的方塊字會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你,讓你感受到來自祖國的親切。
因為那中國人的情思已經濃縮為那最簡單的橫豎撇捺。每一筆,都是飽蘸著華夏碧血寫就的。在海外,無論你功成名就還是漂泊淪喪,只要有方塊字的伴隨,你就會有幾多慰藉幾多寄託。
因為無論是象形還是指事,無論是會意還是形聲,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個中國人就是那一撇一捺,已經成為方塊字的魂魄。
Ⅷ 刪繁就簡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簡化字體
刪繁就簡可以讓人們更快地認識,寫會一個字。簡化繁體字也是為了給人們書寫上帶來方便,使人們更快地寫出這個字。
Ⅸ 如何評價《完全寫作指南》
看了這本書,你的寫作也能開掛
記得有一年春晚,宋奶奶的一句「把大象放冰箱里,攏共分幾步?」把全國觀眾都逗樂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任務,答案卻很合情合理:「打開冰箱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門。」好吧,我想大部分人之所以會發笑,是因為在看到題目後,直覺認為不可能,於是就此放棄了。
因此,我們需要時刻保持一顆「寫作之心」,悉心感受觀察這個世界,收集自己的感動、他人的反饋、我們經歷的所有。也許你已經在經歷這個過程,發現心中有了無數的想法,要記下來,要寫出來,要與他人分享。這個時候,選擇合適的媒介形式,結合書中的「套路」,提起筆來,開了掛的感覺不要太好喲!
Ⅹ 求作文題材
作文
這個夏季,我有幸上了一課令我終生難忘的一課。暑假中,我去了上海,暫居在三姨家裡。三姨待我很好,她年紀三十左右,身材頎長,面色白皙,又透著星點的紅光,看上去朝氣四射。她的步幅輕快,卻又穩重,顯出她的樂觀活潑,而思想深邃雋永。在這堂課上,她是
這個夏季,我有幸上了一課——令我終生難忘的一課。暑假中,我去了上海,暫居在三姨家裡。三姨待我很好,她年紀三十左右,身材頎長,面色白皙,又透著星點的紅光,看上去朝氣四射。她的步幅輕快,卻又穩重,顯出她的樂觀活潑,而思想深邃雋永。在這堂課上,她是我的老師——令我終生難忘的老師。一切都還清晰如昨。那一天,三姨帶我們游覽
,太陽在奮力地發著光,散著熱,船夫在吃力的搖著槳,古鎮中的亭台樓閣,也都在烈日下靜默著。這一切,都與這堂課一起,深入到我的腦中,熔鑄進我的骨里。我們一行人走進了古鎮,然後走過了石屋,走過了石板路,來到了這里。這里不過是個不知名的石板橋,橋身泛著點點青苔,橋下的水卻是澄清見底,不受時間的推移影響。看到這令人心馳神往的綺麗景色,我們便不免駐足小憩了。我凝視著碧波盪漾的河水,溘然覺得心裡空洞洞的,好像少些什麼。又看了一眼河水,我恍然明白了,「魚!」我在心底喊出來,我疑惑了,不禁四顧尋找答案。一下子,我便看到了那個拎著幾個裝水的塑料袋的人,走近了一看,才發現每個袋子里都有幾條游弋的魚,而且個頭都不小,我突然醒悟了,原來如此,魚兒才不敢靠近岸邊啊!那個賣魚的人個頭矮小,面無表情,目光呆滯,說話時也好像欠了別人錢似的,只是不敢大聲——他心裡有鬼。抬頭一看,我三姨也在一側,她並沒有說話,無聲的拿出錢,放到那個賣魚人的手裡,盡數買走了剩下的魚。三姨慢慢地走到水邊,我家中的其他人也看到了她買魚的一幕,但還沒來得及制止,便眼睜睜的看見她的「浪費」,默不作聲。她蹲下來,眼中流露出無限的虔敬與愛意,小心翼翼地揭開袋子,緩緩地將魚放進水裡,注視著魚兒。當魚脫離了空間的束縛,卻並沒有急著離去,而是依然在那裡久久徘徊,就是從那個時候起,我忽然感受到了
和份量,釋放一條生命就等於賜於他一生的憧憬,揮灑了他一生的希望。那魚兒在我心底強烈地碰撞上什麼東西,。我不能不被這生命所感動。我就這樣獃獃地站著,看著那游動的生命,看著她狂狷的姿態,彷彿一切都消弭了。人與大自然的和諧在此刻倏地浮現了。在靜默中,我看到了魚兒的可愛與神聖,我幾乎是第一次遇見生命,滿心所感到的是一種折服,一種無以名之的敬畏。老子曰:「
,道無不在」。只有我們擁有對於生命的敬畏之心時,世界才會在我們面前呈現出它的無限生機,我們才會時時處處感受到生命的高貴與美麗。我還依舊站在那裡,看著魚兒遠去,此刻,我眼裡早己充盈著對生命的虔誠的敬畏。而她,此刻便聳立於天地間了。不,不!對魚兒,她何啻於此!我是沒有資格臧否的。人,如果擁有了憐憫之心,他便擁有了整個世界。我至今仍常在沉思之際想起那一片神聖的河水,不知河畔那些魚兒中有哪一條已經長大,至少我知道有幾個會永遠記住昔日的那一刻。我也因此記住了這一汪水,這一群魚。就是在這里,有一個人曾教會我,怎樣珍愛生命,
。
1. 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早晨,一個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裡伐木。他用
將一棵粗大的松樹鋸倒時,樹干反彈重重地壓在他的右腿上。劇烈的疼痛使他覺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時,他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試圖把腿抽出來,可辦不到。於是,他拿起手邊的
狠命地朝樹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後,斧柄斷了。他又拿起
開始鋸樹。但是,他很快發現:倒下的松樹呈45度角,巨大的壓力隨時會把
條卡住;如果電鋸出了故障,這里又
,別無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電鋸,對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簡單地包紮了一下,決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著劇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過去,又一次次地蘇醒過來,心中只有一個念頭:一定要活著回去!
2. 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比爾在一次
中眼睛受了傷,視力不斷下降,幾個月後將完全失明。妻子為了給他能見到光明的日子裡留下點什麼,決定把傢具和牆壁粉刷一遍。
油漆匠工作很認真。他雖是斷了半隻胳膊的殘疾人,但他很快樂,一邊幹活一邊吹著口哨。一個星期後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間也知道了比爾的情況。
比爾對油漆匠說:「你天天那麼開心,也讓我感到高興。」算工錢時,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爾不解:「你少算了工錢。」
油漆匠說:「我已經多拿了,一個即將失明的人還這么平靜,你讓我知道了什麼叫勇氣。」
比爾卻堅持要再給油漆匠100美元,他說:「我知道了殘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樂。」
3. 靈魂的自省
一個夏天的中午,我乘公交車去上班,運氣不佳,車上沒有座位。
旁邊的座位上坐著一位漂亮的姑娘,那優雅的坐姿讓我感到
,也為枯燥的行程增添了一絲愉快。
不久,上來一位抱著嬰兒的農村婦女,站在我們身邊。車子顛簸得厲害,那婦女緊緊抓住扶手,一手抱著哇哇啼哭的嬰兒,隨著車子搖晃著身體。那婦女不時碰到坐著的那位時髦姑娘,還不好意思的念叨著「對不起,對不起」。
只見那位姑娘皺緊了眉頭,急促地拍打著衣服,如遇見瘟神般地將身子迅速閃開,一邊說著「真倒霉!」一邊將頭急速地轉向窗外。
再看她,她仍以剛才的姿勢坐著。而我卻再也不感到
了。
4. 認識自我的潛能
一個農民看到兒子開的那輛輕型卡車突然間翻到了水溝里。他大為驚慌,急忙跑到出事地點。當他看到水溝里有水,兒子被壓在車下面,只有頭露出水面。他毫不猶豫地跳進水溝,雙手伸到車下,把車抬了起來。另一位跑來救助的工人幫他把失去知覺的兒子從下面拽了出來。
當地醫生很快趕來了,經檢查,發現農民的兒子只劃破一點皮,沒有其他損傷。此時,這個農民覺得奇怪了。剛才抬車時根本沒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動,由於好奇,他又去試了一下,這次卻根本抬不動那輛車了。
5. 情緒萬花筒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年輕時體質較差,加上工作緊張,用腦過度,身體十分虛弱,多方求治也不見效。後來,一位名醫給他進行了檢查。醫生並沒有給他開葯,只送了一句話:「一個小丑進城,勝過一打名醫。」法拉第細細品味這句諺語,悟出了其中的奧妙。從此,他經常抽空去看馬戲和喜劇。精彩的表演,總是令他開懷大笑。他還到野外和海邊渡假,調劑生活,經常保持愉快的情緒。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體逐漸地康復了。
6.調適情緒
從前,有一位老奶奶,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雨傘,小兒子開了家洗染店。天一下雨,老奶奶就發愁地說:「哎!我小兒子洗的衣服到那裡去曬呀!要是幹不了,顧客就該找他的麻煩了┅┅」
天晴了,太陽出來了,可老奶奶還是發愁:「哎!看這大晴天,哪還有人來買我大兒子的雨傘呀!」就這樣,老奶奶一天到晚,愁眉不展,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鄰居見她一天天衰老下去,便對她說:「老奶奶,您好福氣呀!一到下雨天,您大兒子的雨傘就賣得特別好,天一晴,您小兒子的店裡就顧客盈門,真讓人羨慕呀!」
老奶奶一想,對呀!我原來怎麼就沒想到呢!從此以後,老奶奶不再發愁了,她吃得香、睡得甜,整天了呵呵的,大家都說她好象變了一個人。
7.學會拒絕
非洲夏夜的草地上,一頭強壯的驢子在安詳地吃草。一隻小小的吸血蝙蝠悄悄地落在驢子的後蹄處,用它細小的舌尖輕輕地舔驢子的腳踝處。起初驢子不斷地抬蹄或用尾巴來回掃動,漸漸地被舔得很舒適,不再煩躁,仍繼續吃草。就這樣,驢子被麻醉了,蝙蝠一會兒就咬了個小口,與同伴輪流喝乾了驢子的血。「殺人蝙蝠」僅僅施以舒適而致命的誘惑,在驢子陶醉沉迷之中殺死了比自己大千百倍的對手。
閱讀提示:不良誘惑有時就像小小的吸血蝙蝠,靜靜地接近你,慢慢地腐蝕你。我們周圍有這樣的「殺人蝙蝠」嗎?如何才能不上當呢?
8. 怎樣把水燒開
一位青年滿懷煩惱地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小屋裡讀書。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
青年看見牆角放著一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沒發現柴火,於是便出去找。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來,裝滿一壺水,放在灶台上,在灶內放了些柴火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壺太大,那捆柴火
燒盡了,水也沒開。於是他跑出去繼續找柴火,等找到了足夠的柴火回來,那壺水已涼得差不多了。這回他學聰明了,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出去找了些柴火。由於柴火准備得充足,水不一會兒就燒開了。
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火,你該怎樣把水燒開?」
青年想了一會兒,搖搖頭。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壺里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智者接著說:「你一開始
,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水壺裝的水太多一樣,而你有沒有足夠多的柴火,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准備柴火!」
青年頓時大悟。回去後,他把計劃中所列的目標畫掉了許多,只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幾年後,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只有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只會半途而廢。另外,我們只有不斷地撿拾那些「柴火」,才能使人生逐漸加溫,最終才會讓生命沸騰!
選自《人生與伴侶》2004年第12期上半月版
9.學會拒絕不良的誘惑
傳說古希臘有一個海峽女巫,她用自己的歌聲誘惑所有經過這里的船隻,使它們觸礁沉沒.智勇雙全的
船長勇敢地接受了橫渡海峽的任務。為了抵禦女巫的歌聲,他想出了一個辦法:讓船員把自己緊緊地綁在桅桿上,這樣,即使他聽到歌聲也無法指揮水手;讓所有的船員把耳朵堵上,使他們聽不到女巫的歌聲。結果,船隻順利地渡過了海峽。
閱讀提示:勇敢的人敢於戰勝不良的誘惑,聰明的人總能想出各種辦法抗拒不良的誘惑。
10.2005年社會
★子女教育費占居民消費首位。
★中國教育耗費最大、效率最低、為害最多、誤人最重。身為教育人,有心無力,慚愧,痛心!
★如果把教育費用、醫療費用、住房費用除去,中國的恩格爾系數這些年很可能是倒退的。年年漲, 質量年年降. 家長做了老師該做的:
改作業,輔導孩子。一個班60多人,老師的教學質量怎能不稀釋? 老師也非常辛苦. 價髙質次,就是教育的現狀。
★近幾年來,國家的教育產業政策,迫使居民消費向子女教育費轉移,一個孩子要能像模像樣地走出校園,不準備十多萬,甚至更多,再碰上個北航招生事件,就是把父母給賣了,也是無能為力了!當父母的再苦再累,也不會荒廢了孩子的學業;國家再窮,千萬別從孩子們身上打主意!
★教育產業化,教育也必然
。這只能讓掌握著這種資源的教育界「精英」暴富起來,並可培養出一代向錢看的優秀學子。
★這是社會和教育部門利用現在家長
,望女成鳳善良的願望而哄抬的教價,再不剎車,教育就要走上邪路。
11.父親、兒子和驢子
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走在路上。驢子身上馱著一些糧食,父親趕著驢,兒子在旁邊走著,他們很愉快。
這時路旁的一個婦女說:「你瞧那個父親多傻,他怎麼不讓孩子騎到驢背上呢?」於是父親把孩子抱到了驢背上。
他們繼續走,父親聽到一個老者說:「那個父親對孩子太疼愛了,讓孩子騎在驢背上,自己走,孩子長大了能有
嗎?」於是父親讓孩子下來步行,自己騎著驢。
一位大媽看到了他們父子,憤憤不平地說:「那個父親也太不像話了,讓孩子在路上走,自己騎在驢背上。」於是父親把孩子也抱了上去。
一個年輕人牽著一頭牛從他們身邊走過,他對他的牛說:「你瞧那兩個人多狠心,那麼瘦的一頭驢,他們兩個都騎在上面。」父親實在是不知道該怎麼做了,於是讓孩子背上糧食,自己把驢子扛了起來。
12.優勢陷阱
三個旅行者同時住進一家旅店。早上出門時,一個旅行者帶了一把傘,另一個人帶了一根拐杖,第三個人什麼也沒有帶。晚上回來,拿傘的人渾身是水,拿拐杖的跌得遍體鱗傷,而第三個旅行者卻
。前兩個旅行者很納悶:他怎麼會沒事呢?第三個旅行者先反問拿傘的旅行者:「你為什麼會被淋濕而沒有摔傷呢?」拿傘的旅行者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有了傘就大膽地
走,卻不知道怎麼被淋濕了;當我在泥濘坎坷的路上行走時,因為沒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而未被摔傷。」第三個旅行者又問拿拐杖的旅行者:「你為什麼被淋濕而是摔傷了?」拿拐杖的說:「當大雨來臨的時候,我因為沒帶雨傘,便揀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沒被淋濕。當我走在泥濘坎坷的路上時,我便用拐杖拄這走,卻不知為什麼常常跌倒而摔傷。」第三個旅行者聽候笑了笑,說:「這就是我
的原因。當大雨來臨時我避開走,當道路坎坷時我小心走,所以我既未被淋濕又沒有摔傷。你們的失誤就在於你們自恃有憑借的優勢,有了優勢便少了憂患。」
閱讀提示:是的,人們有很多時候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優勢上。這則小故事難道不能給我們啟發嗎?
參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