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字是什麼時候創造的它的原型是什麼
源於甲骨文的變遷,是一種指事造字法,下面的一條橫表示水平線,上面的一條橫表示指示符號,表示位置在水平線以上的概念,是事物的造字方法。《說文解字》講:上,高也。 指事也,上是指事字,本義是高處、上部。 甲骨文字和金文的“上”是表示字形下部的長橫表示地平線,上部的短橫畫位於上方的指事符號。
但後世特別是近代學者對倉頡造字學說多持懷疑甚至否定的看法,認為漢字不是一個人一時創造出來的,而是漢族先民集體長期積累的結果。 我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定義漢字起源的含義。 也就是說,漢字的起源面向現在使用的漢字體系。 明確這個前提,這些學者的觀點值得商榷,以上介紹和其他史料記載表明,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倉頡造字學說已是當時社會的常識。
❷ 請問一下圖片中的甲骨文是什麼意思
癸卯今曰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南來雨
❸ 玉是象形字還是指事字
玉,象形字。始見於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義即指玉石。《說文》:「玉,石之美。」 《詩·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純束,有女如玉。」甲骨文「玉」字作「圖1」、 「圖2」,西周金文作「圖3」,三橫畫等長,中豎上下不出頭。第二橫在豎畫正中位置,與「王」字中橫偏上有別。春秋文字承襲西周文字。戰國文字承襲春秋文字,但為了與「王」字相區別,或附加一二斜筆為區別符號,作「圖5」、「圖7」、 「圖8」。秦代文字承襲戰國文字未加區別符號之形,作「圖9」。漢代文字部分仍沿襲秦代文字之形,但大多數則沿襲戰國文字加區別符號的做法,作「圖11」或「圖12」。現代文字承襲漢代文字「圖11」字的寫法。[2]
字形演變
❹ 文字圖片,事情經過很簡單,
大概看了一下你說的事情經過,畢竟年紀小遇到事情心慌不穩是正常的,沒什麼大事不要放在心上,也別計較那麼多,如果真是出現損壞的問題還有法律跟著。往往小事一直放不下會傷神做不好事情,你做的沒人說你窩囊,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樣的俗語不是白說的。絕對有一定的道理。記住遇事不怕事,沒事不找事。(天空飄來五個字,你這不算事)
,
前幾天小區的鄰居幹活,他們用大錘砸水泥塊,我的車就在附近。晚間我發現我車的後側面的鋼化玻璃爆裂了,因為我在車內貼的深色車膜,鋼化玻璃粉碎後不會掉落。畢竟當時也不在現場看到人家幹活蹦到玻璃。也沒幾個錢,自己就在網上買了塊玻璃昨天換掉了。(膠+玻璃=140元)。所以說遇事不是原則問題能想開就好。昨天他們幹活的看到我換玻璃有點不好意思了。因為我什麼也沒說,但是鄰居其他人說可能是他們幹活蹦到的。
有時候你不去計較,反而他會記在心裡,你的大度會讓他不好意思,以後遇到什麼事情他會主動幫你。
❺ 「個」是獨體字嗎
個是獨體字。獨體字指漢字的一個字只有一個單個的形體,不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成的。這種字大都是一些簡單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一、個的釋義
[ gè ]
1、量詞。用於沒有專用量詞的名詞(有些名詞除有專用量詞外也能用「個」)。
2、單獨的。
3、人或物的體積。
[ gě ]
見〔自個兒〕。
二、組詞
那個、個別、個子、這個、哪個等。
(5)事字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一、那個 [ nà ge ]
1、指示代詞。
2、那一個。
3、那東西;那事情。
二、個別 [ gè bié ]
1、單個;各個。
2、極少數;特殊。
3、哲學范疇。指單個的事物或事物的個性。與「一般」相對。
三、個子 [ gè zi ]
1、指人的身材,也指動物身體的大小。
2、指某些捆在一起的條狀農作物。
四、這個 [ zhè ge ]
1、指示代詞。
2、這一個。
3、這東西;這事情。
4、用在動詞、形容詞之前,表示誇張。
五、哪個 [ nǎ ge ]
1、疑問代詞。
2、哪一個。
3、誰。
❻ 水字的演變過程
如圖: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這是書法字體的演變,它是由甲骨文的象形文字而演變過來。最初(甲骨文到小篆),它是像河流一樣的字體,比較彎曲,猶如河流,後來(隸書到行書)開始比較方正,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水」字。
從漢字發展的歷史中,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1)漢字的結構可以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體現在大篆向小篆的變革之中、小篆向隸書變革之中、繁體字向簡化字的變革之中。
(2)漢字的改革是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相互對應著。
這體現在漢字兩大改革活躍時期(秦朝和20世紀)都是發生在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這種現象可以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來解釋:
漢字本質上是一種生產工具,生產力的大發展為生產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術和人文基礎,而生產工具的革新將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又滿足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要求。此外,生產力大發展和漢字改革都需要中國處於一個相對統一和穩定的政治局面。這也是其原因之一。
(6)事字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殷商)(周) (秦)(漢)(魏晉)
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聲、形、象、數、理。
⑴ 「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鳥鳴、蟲叫、獸吼、風聲、雷聲、雨聲……」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例如:「ma、ba」用於代表「媽、爸」可能是從哭聲「啊……」中分化出來。
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4×400=1600種聲音。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
⑵ 「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斗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
例如: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人類在狩獵時,也注意觀察野獸的足跡,以辨別出野獸的特性。另外,人類也可能出於對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對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畫上「日、月、人、山、木、屮、動物、祖先……」等圖象。
⑶ 「象」是創造漢字和《易》說理預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屬於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這些基本部件相互組合,產生各種各樣的「象」,創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還可以進行更高層次的組合,產生用於表示各種事物、各種意念的諸多文字。
⑷ 「數」概念是人類長期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人類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無」和「有」。沒水喝會渴,沒東西吃就會餓。「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會挨餓。「有」進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數的概念。
❼ 中國漢字演變過程(圖)
中國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隸書(漢) → 楷書(魏晉) → 行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漢字演化各階段的特點:
1、甲骨文: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金文比甲骨文更規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
4、小篆: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簡化,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5、隸書:篆書筆畫圓轉,符號性顯然大加強。小篆文字規范了,但書寫不方便,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6、楷書: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字形結沒有什麼變化,書寫更為簡便。
7、草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字形奔放。
8、行書: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❽ 大加一筆有那些字
「大」加一筆是:太、犬、天、木、夫、夭。
詳細詞義
◎太tài
〈形〉
(1)(指事。古作「大」,後語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號,成指事字。本義:過於)
(2)極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
太,大也。——《廣雅·釋詁一》段曰:「後世還言,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3)又如:太虛幻境(天上虛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萬物的元氣);太極(指整個世界的總和);太原;太侈(驕泰奢侈);太無(空曠虛無之境)
(4)身分最高或輩數更高的
太史。——《漢書·光武紀》。註:「史官之長也。」
(5)又如:太夫人;太老師;太老伯;太老爺;太母(祖母);太後(帝王的母親);太翁(曾祖父)
(6)大的,廣大的
太牢。——《左傳·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又如:太倉(京城裡貯糧的大倉庫);太息(亦作「大息」。長長的嘆息)
(8)古代記數有所超過稱「太」
漢有天下太半,而諸侯皆附之。——《史記》
(9)安寧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亂離,不知太平之難。——魏源《默觚上》
(10)亨通;順利
命險太甚靡常,道離隆而匪易。——陸雲《九愍》
(11)與古代皇家、官家有關的。如:太尊(明清時對府的長官知府的尊稱);太府(原為官名,亦指掌管庫藏財物的官府);太常卿(漢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為太常,為九卿之一,司禮樂郊廟社稷事宜。歷代相沿,清末始廢)
〈名〉
通「台」。泰階,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副〉
(1)過於;過分
太區區。——《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又
養之太過。
(3)又如:太半(大半,過半);太甚(太過);會議不要開得太長;屋裡太悶熱了,你出去涼涼吧;我對這個問題太沒有認識了;他們待我太好了;這個問題確實是太重要了
◎犬quǎn
〈名〉
(1)(象形。「犬」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狗)
(2)同本義。古時特指大狗,後來犬、狗通名[dog]
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說文》
(3)又如:牧羊犬;獵犬;警犬;玩賞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馬(狗和馬);犬人(官名。周禮秋官之屬。掌理犬牲的官員);犬服(古代車上用犬皮製成的兵器袋)
(4)舊時常用為自謙或鄙斥他人之詞[dog]。如:犬婦(對人謙稱兒媳婦);犬馬之齒(謙稱自己的年齡);犬兒(猶言小奴才);犬馬(舊時臣子對君上的自卑之稱;喻小人)
(5)稱自己的兒子(謙稱)
這是第二小犬,名叫寶玉。——《紅樓夢》
◎木mù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樹木形。上為枝葉,下為樹根。「木」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木」的字表示樹木或木器的名稱。本義:樹木)
(2)同本義
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草,下象其根。——《說文》
或在木杪。——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3)又如:花木(供觀賞的花和樹木);木石(樹木與岩石);木化石(樹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樹木的外層;樹梢);木披(因果實太多而樹枝折斷);木斧(伐木斧頭)
(4)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論語》
(5)又如:木貓(木製捕鼠器);木老鴉(戰船上使用的一種輕便兵器);木驢(一種裝有輪軸的木製刑具,可載犯人遊街示眾,用於剮刑);木弓(木製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製尺);木功(木材建築,製作工藝)
(6)五行之一。如:木王(春季以木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氣(五行氣之一;肝氣)
(7)樹葉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8)又如:木落(葉落);木脈(葉脈);木落歸本
(9)棺材
原壤登木。——《禮記·檀弓》。註:「棺材也。」
(10)又如:行將就木
(11)某些木製的器物
以木訊者。——清·方苞《獄中雜記》
〈形〉
(1)呆笨。如:木楂(木樁。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樣子);木雞(呆笨態)
(2)麻木;失去知覺
賈瑞聽了,身上已木了半邊。——《紅樓夢》
(3)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樣子);木木樗樗(形容獃獃的樣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樸拙
勃為人木強敦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5)又如:木質(天性樸拙);木朴(質直,朴實);木強(—jiàng,質直剛強)
組詞以及釋義:
1、太保:tàibǎo
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為輔導太子之官
宋、元時對廟祝、巫師的稱呼
對綠林好漢的尊稱
2、太倉一粟:tàicāng-yīsù
大谷倉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3、太常:tàicháng
官名,掌禮樂郊廟社稷事宜
獻之太常。——明·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4、木版:mùbǎn
用來印刷的刻上文字或圖畫的木板
5、木本:mùběn
莖的木質部發達、比較堅硬的特性
6、木本水源:mùběn-shuǐyuán
木的根本,水的淵源。引申為追根求源
孩兒生身二十年,尚不知木根水源,真不肖而又不孝矣。——《石點頭》
❾ 文字圖片,
其實說句實在話,我也是農村人。但是有些農村人確實沒有素質。不過你的車沒壞倒是挺萬幸的。碰上出殯放爆竹沒辦法。說多了人家會不高興。知道有這事兒,早點兒把車挪開就好了。一個人喜歡的東西確實是這樣,弄破了一點兒自己都心疼。
❿ 甲骨文圖片,來歷,傳說,故事。
1、來歷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2、傳說: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
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
3、故事
在殷墟發現的一塊殘骨上,刻有關於某次戰爭戰績的記事殘文(《殷墟卜辭綜述》圖版16,甲骨學者或稱為「小臣牆刻辭」)。據現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數當超過100字。甲骨卜辭的語言,一般很精紅練。
例如有一條卜辭說:「辛未卜爭貞(『爭』是管貞卜的人的名字):婦好其比伐巴方,王自東探伐,戎(陷)於婦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編》);
意思是:讓婦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則親自從東方深入進擊巴方,敵人會陷入婦好的埋伏嗎?這20個字所包含的意思相當豐富,而且表達得頗為清楚。
(10)事字的文字圖片擴展閱讀:
甲骨文的發展歷程:
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飲酒及敬鬼神;
也因為如此,這些決定漁撈、征伐、農業諸多事情的龜甲,才能在後世重見天日,成為研究中國文字重要的資料。商代已有精良筆墨,書體因經契刻,風格瘦勁鋒利,具有刀鋒的趣味。受到文風盛衰之影響,其大至可分為五期,底下分別介紹。
商代晚期自盤庚遷殷至商紂王共約273年,經歷8世12王,這一時期的甲骨文也應有早晚先後之分。
對商代甲骨的分期斷代研究,有多種說法,如今主要採用的是董作賓依據世系、稱謂、貞人等十項標准劃分的五期說,即第一期: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廩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