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清明節的文字內容是什麼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春祭大節,與清明春祭相對應的是重陽秋祭,春秋二祭,古已有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
清明節有著久遠的歷史,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後續漸漸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從《禮經》等文獻的記載來看,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並沒有清明節上墓祭掃的例規,到了唐代時清明節上墓祭掃已成風氣。
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後世影響深遠。
2、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
⑵ 清明節內容文字怎麼寫
寫作思路及要點:簡單的寫出自己在清明節所做的事情,篇幅不宜過長,符合一年級作文要求。
正文:
1、4月4日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早上,我跟爸爸回鄉下拜祭祖先。
路上,下起了綿綿小雨,真就是清明時節雨紛紛。過了一會兒,雖然雨停了,但就是路上還就是滑得很。兩邊地里的莊稼給雨水沖刷得綠油油的,空氣里也帶有一股清新濕潤的香味。
到了目的地我們就開始拜祭祖先。晚飯後,我們就准備踏上回家的歸程。這天我和爸爸媽媽度過了有好處的一天。
2、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早上下著毛毛細雨,雨停後,外公騎電動車帶我去上頓渡掃墓,一路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人背著鋤頭,拿鐵鍬上山鋤草,然後將草皮蓋在圓堆形的墳頭上,然後再在墳前燒紙、點香、放爆竹,拜一拜,用這種方法來寄託我們對親人的哀思。
3、今天是清明節,天氣陰沉灰暗,還不時飄著蒙蒙細雨,空氣中彷彿充滿了憂郁和思念,給人們追思親人的情懷平添了幾許哀愁,我不禁想起了古人所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我和爸爸早早來到老爺爺到墓前,放置了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的思念和祝福。我在心裡默默的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也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的生活著。
4、今天是清明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回老家祭祖。我們乘著大姨夫的車,大姨夫把我們送回了老家。不一會兒就到了,在路上我看到了一年一季的油菜花,油菜花香氣撲鼻。引來了蜜蜂弟弟和蝴蝶姐姐,蜜蜂弟弟採花蜜,蝴蝶姐姐採花粉。
吃完午飯,我和媽媽一起去後山,後山的油菜花比路上的油菜花多得多。那裡的蜜蜂弟弟和蝴蝶姐姐都是好朋友。
他們還在那裡捉迷藏呢!
5、4月5日清明節到了,窗外陽光明媚。前一天晚上爸爸把食物准備好了,到第二天早上8點我們就出發了,在車里我看著那些食物覺得它們很好吃,希望快點到那。
到了之後,爸爸把食物放在墳墓前。把鞭炮放好了之後,開始放鞭炮了,我看著那些鞭炮一閃一閃的,真美麗,放完了,我就大口大口的.吃起來,一直到肚子大的像個西瓜一樣。
回家的時候在路上我看見許多人都在祭拜親人。
⑶ 清明節簡介30字左右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有清潔明亮之意。意謂在這段時間里,雨水較多,空氣清潔,氣溫回升,陽光充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節氣涵義
清明節氣點:斗指乙;太陽黃經為15°;於公歷4月04-06日交節。「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來確定,斗柄從「寅位」開始,然後順時針旋轉,當斗柄指向「乙位」時,為清明節氣。
漢代至清初採用「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分割為24段(每段15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清明節氣從冬至日算起,即在冬至後第105天。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於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當太陽黃經達15°時,為清明交節點。
⑷ 關於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35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6天。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歷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之說。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簡介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
節日起源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個節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 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後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於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鑽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節日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相關詩詞
清明詩句名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清明節,又稱是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禁火、掃墓、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
⑸ 清明節微信發朋友圈文字怎麼寫
1、清明節到了,願你踏著腳車,外出郊遊,放下心情,開心自如,身體健康,什麼都好,煩惱走掉,精神抖擻,願你幸福快樂常相伴。
2、清明時節雨綿綿,離人淚水總難斷。墳前敬獻花一束,滿腹哀思天地間。莫言人生太短暫,珍惜光陰在眼前。莫讓生者再心寒,但願親人都康健!
3、清明時節雨紛飛,思念濃濃淚兒飛,煩惱憂愁在放飛,關懷問候在亂飛;祝福話語要放飛,快樂好運到處飛,精彩生活在騰飛,美好未來要起飛!
4、飄飄灑灑是細雨,紛紛揚揚是紙錢,蓊蓊鬱郁是松柏,綿綿密密是哀傷,裊裊娜娜是青煙,真真切切是祈願,只願天堂有好夢,人間歡暢沐春風。
5、春風如剪刀,剪不去縷縷思念;飛花似夢語,夢不完暖暖畫面。清明景依依,祭祖煙細細,訴情悲別離,敬香哀難替,惟願生者安,誠把逝者憶。
9、四月的清明節,總是伴著些淡淡的雨季,好像上天也會理解人們的無限哀傷,不如我們收拾好心情,去踏踏青,郊郊遊,還自己一個舒適的心情。
10、情深深雨紛紛,人間有情天有情。天陰陰淚汪汪,同悲傷感祭亡靈。思切切意濃濃,故人恩德不忘懷。煙裊裊霧蒙蒙,天國歸宿自由行。願朋友:擦去眼淚振作神,悲痛化作力量騰。
⑹ 清明節的介紹60字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
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⑺ 清明節文字內容怎麼寫
寫作思路:主要寫出清明節的由來以及清明節的習俗等。
例文: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時飢餓難耐,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割腿肉熬湯於公子食用,重耳從振精神,事後發現肉是介子推的肉時,流下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即位。即位後文公重賞了當初伴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他卻打好行裝隱居綿山。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
火熄後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⑻ 清明節手抄報,圖30%,字70%
網路圖片
又是一年芳草綠」,中國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到了。我們中國人都會回老家掃墓、祭拜和踏青。
大家知不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呀?如果想的話就認認真真地聽吧!關於清明節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重耳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重耳為了自身的安全逃出城外,重耳最後只有幾個忠心耿耿的大臣。一次重耳餓暈了,大臣里有一個叫介子推的忠臣,從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後給重耳吃,重耳的病好了。後來重耳做了君主,想要介子推來任命封官,介子推不肯來逃進了綿山上。重耳為了讓介子推做大官,放火燒山讓介子推自己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熄。並沒有看見介子推出來,進山一看,介子推和他母親抱著一棵樹已死去,樹上有個洞,裡面的衣服上寫著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後來重耳把綿山改為介山,每年四月五日定為清明節。聽了這個傳說,大家應該都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吧!
我們每年都去祭拜祖宗,今年也不例外。清晨,我們全家人開著車前往漢壽掃墓,到了漢壽,我們直奔太奶奶的墳墓前。路上爺爺說著太奶奶的生前故事,太爺爺死的早,太奶奶一個人辛辛苦苦養大了爺爺他們幾兄妹……這時,大家的眼睛濕潤了,我這個小小男子漢眼淚也快爬了出來。
來到墳墓前,爺爺點燃蠟燭和香。我們排著隊伍准備磕頭,當爸爸磕頭時,心裡好像一直想著以前太奶奶非常疼他的情景,嘴裡還默默地說著一些祝福的話。輪到我磕頭了,我心裡描繪著太奶奶慈祥的面容,我雙手合十,希望太奶奶保佑我們全家平安幸福,保佑我將來考上一個理想的大學。
掃完墓,我們往回走,這時心裡的沉重沒有了,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欣賞著春天的景色,金燦燦的油菜花望不到頭,到處都是黃;柔嫩細長的柳條隨風飄動,像小女孩的頭發在風中飄舞,我們摘下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春天真美!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這個節日是對祖宗們的一種尊敬與懷念,現在也成為了親人團聚的節日,希望能世代相傳。
⑼ 關於清明節的文字信息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在公歷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日子,掃墓祭祖習俗至今在嶺南一帶仍盛行。經歷史發展演變,清明節吸收融合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禮俗主題。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⑽ 簡單的清明的圖片怎麼畫
1、准備好繪畫工具,黑筆,高光粉彩筆。
2、在紙的上面寫上「清明節」三個字當作主題。
3、畫上一座小橋,分出知文字框的位置。
4、在紙的邊緣畫出柳條、小花等關於道春天的裝飾。
5、在文字框內寫上和清明節有內關的詩詞和來歷,這樣一張清明節圖就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