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字圖片 > 姓高圖片文字

姓高圖片文字

發布時間:2022-05-14 09:14:01

A. 姓氏高的來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廣韻》等資料所載,姜太公八世孫奚因擁立齊桓公有功,被賜予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相傳炎帝神農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為姓。炎帝16世孫姜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姜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稱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7世孫文公呂赤,赤有愛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蛋排擠,出齊奔燕。高止十世子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齊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取其字為姓氏。為山東高氏。齊惠公為齊桓公之子。
3、由「高」字開頭復姓簡化而來。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簡化而為「高」姓。
4、出自他姓。據《北齊書》所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北齊文宣帝高洋賜鮮卑族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隨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鮮卑慕容氏、高麗羽真氏,後改高氏;魏時,鮮卑族有樓氏,後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納羊氏,滿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時入居開封的猶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時期,姜太公六世孫文公呂赤的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之孫奚和齊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當時,公孫無知發動內亂,殺了齊襄公。奚聯合諸大臣一齊平定內亂,誅殺了公孫無知,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後來的齊桓公。奚因為平亂迎君有功,被封為上卿,並賜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為姓,稱為高氏。高姓就這樣誕生了。高奚作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孫的尊敬和愛戴。

二、遷徙分布
高姓雖然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高氏居多。據史料所載,戰國到秦漢時期,高姓已可能遷入河北、遼寧境內。秦漢三國時期,隨著政局的幾度分合,人口遷徙頻繁,高姓人氏漸活動於海河流域,黃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上、下游地區。兩晉南北朝時,戰亂頻繁,高姓人氏大舉南遷,「廣陵」郡望便是在這一時期所形成的。隋唐時,有書記載,河南有陳氏父子率軍開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參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鋼入遷閩地(今福建省)。此時,德州蓨(今河北省景縣)仍是繼東漢以來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時期,有陝州硤石(今河南省三門峽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荊州市)建南平國。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彥儔到四川後蜀政權為官。在此期間,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動。兩宋時期,高姓人為避戰亂由中原向江南遷徙。如開封高瓊後裔定居於海寧、臨安、溫州、山陰,合肥人高徹定居於晉陵。元明清時期,高姓人多集聚於東南地區,尤以江蘇、浙江地區最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蘇、福建、廣東、江西、雲南等地。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齊、燕、荊南等政權。高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二一。

三、歷史名人
高 柴:今山東省人,春秋時齊國人。孔子品學兼優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縣人,執掌東魏政權多年的高歡之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瓊: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曉軍政,勇猛仗義,其後人許多成為軍事將領,高瓊一族被一度贊為「高家將」。
高 興: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農家,元武宗時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啟:元末明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學識淵博,擅長詩賦,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士」,其著作被後人匯編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間人,所傳針炙之術在我國醫學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蘇揚州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亦能畫像。
高 鶚:清代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寫者。
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高仙芝:唐代高麗族人,精於騎射,官至鴻臚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將軍等職。
高懷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將領。以忠厚倜儻、威武勇敢著稱。
高皇後: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後。哲宗時她起用司馬光,廢止王安石變法措施,共執政九年。
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現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省),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高則誠: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戲曲家,所著南戲劇本《琵琶記》流傳甚廣。
高文秀:今山東省人,元代戲曲作家。有「小漢卿」的美稱。
高攀龍:江蘇省無錫人,明代東林黨首領之一。當朝大儒,曾與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屬陝西)人,農民軍將領,隨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以醫術精湛名噪一時,著有《醫學心法》、《四明醫案》、《吹毛篇》等醫學著作。
高鳳翰:清代膠州(今屬山東)人,著名書畫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歸雲集》等作品。
高劍父:廣東省番禺人,嶺南畫派的創立者,早年間加入同盟會,參加過黃花崗起義。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現代科學文藝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學普及顧問、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名譽會長等職。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渤海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浮陽(今河北省滄州)。此支高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雲縣西南。以漁水之陽得名。
廣陵國:漢時置,治所在今江蘇省揚州市。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之後。
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
2、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費城宰(今之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朴也。由是,高姓後代以「厚余」作為高姓的堂號。
渤海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號還有:「漁陽堂」、「遼東堂」、「廣陵堂」、「河南堂」、「有繼堂」、「供侯堂」、「雙玉堂」、「後余堂」、「報本堂」、「守愚堂」等。

============================================================

【高姓宗祠通用對聯】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三年泣血;
八戰銘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衛國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愛,對父母孝敬,為雙親執喪禮,泣血(哀痛至極,哭泣無聲,如血出)三年。下聯說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貞元年間隨韓全義鎮守長武城,治軍有名。吐蕃兵侵犯寧州,他率軍前去,大獲全勝,封渤海郡王。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閥反亂,他由宰相杜黃裳推薦,以左神策行營節度使率兵討伐,在鹿頭山八戰八勝,活捉劉癖,晉封為南平郡王。後官鄰寧節度使、京西諸軍都統。

技工翦馬;
兆應射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東魏渤海蓨人高歡,字賀六渾,先後參加破六韓拔陵、杜洛周、葛榮等起義軍,後隨葛榮投奔爾朱榮。一次,爾朱榮讓他去剪一匹惡馬(把馬腿交叉綁起來),他不用羈絆就完成了,那馬竟也不踢不咬,他說:「對付惡人也應該這樣!」得到爾朱榮的信任,官晉州刺史。爾朱榮死後,他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掌東魏兵權,稱大丞相。後逼孝武帝西奔長安,另立孝靜帝,執掌朝政達十六年。死後,他兒子高洋代東魏建北齊,追尊他為神武帝。下聯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駢,字千里,高崇文的孫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馬,一天,有兩只大雕從天上飛過,他說:「我如果能富貴,就應該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當時號稱「落雕御史」。僖宗時,歷任天平、劍南、鎮海、淮南節度使,諸道行營都統等職,鎮壓黃巾起義軍。他懾於起義軍聲威,又因朝中互相傾軋,坐守揚州,企圖保存實力,割據一方。封渤海郡王。後因相信仙術,重用方士呂用之,將士離心,被部將所殺。

供侯世德;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廣東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聯。

戶部世澤;
渤海家聲。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戶部尚書。下聯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堯舜;
學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英宗高皇後,臨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稱為「女中堯舜」。下聯典指明·高攀龍,志於程朱之學,後與顧憲成修復東林書院講學其中。

豹變隱霧;
鴻漸表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高鳳,少耽學,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唐山中,不應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高彪,群舉孝廉第一,校書東觀,數奏賦頌奇文,因事諷諫,靈帝詔東觀畫彪像,以勸學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渤海家聲遠;
洪溪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安徽省旌德縣高甲村高氏宗祠聯。上聯典出高氏郡望;下聯嵌「洪溪」為祠西水名。

渤海家聲遠,
龍門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長樂市龍門村高氏宗祠聯。龍門高氏宗祠是一座經清代重修過的明代古建築,祠堂前有寬闊的石埕。祠堂依山而進,共有三進院落,逐層升高,氣勢宏敞。大門兩側鐫有這副對聯。主祠廳上懸掛有高魯敬獻的匾額:「本固枝榮」。祠堂上還有許多科舉功名的牌匾。據族譜及方誌等文獻,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紹興、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孫數人高中進士,明、清則更輝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傳說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壽,因而此山被命名為「翁山」。翁山之巔原有東社大王廟,年代久遠已毀圯,現已改建為龍源寺。登上山巔,四面風景盡收眼底。東面可見綠樹茂盛的三台案山,東北及北面可眺望長樂市現代化的高樓廣廈,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閩江的下洞江,這就是明初鄭和下西洋時的太平港遺跡,當年的太平港,水面寬廣,鄭和的船隊:帆檣如雲,舸連艦接,聲勢浩大,氣象萬千。震驚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從這兒起錨的。東南可見過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龍門村鱗次櫛比的民居房舍,遠可瞭望綠野田疇及銀光閃爍的河渠池沼。龍門村口有古渡頭,登船,經過上洞江,入閩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聲遠;
禹州世澤長。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武平縣高氏宗祠聯。

隱釣變之霧;
表鴻漸之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隱士高鳳,字文通,葉人。少耽學,家以農為業,晝夜讀書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間教授西堂山中,不徵辟,隱身漁釣。下聯典指東漢內黃令高彪,字義方,無錫人。諸生,游太學,有雅而納於言,郡舉孝廉第一。除郎中,校書東觀,遷內黃令,有德政。詔東觀畫彪像,以對學者。

才女稱學士;
夫婦捐忠軀。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稱「女學士」。下聯典指唐高睿與妻秦氏,同陷虜中,虜以官爵餌之,睿顧其妻曰:「報國酬恩,正在今日。」遂同為虜害。

子孝雙親樂;
家和萬事成。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間丞相府;
天上蕊珠宮。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一門五舉子;
三步兩道台。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1)
此聯已經不是一般的榮耀了,如此的口氣,如此的氣勢,在滇中地區的名門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軍的進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場劫難。動盪之後,受到重創的高氏家族,由於最高統治者對西南邊疆採取了特殊的優撫政策,逐漸恢復了生氣。高泰祥高泰祥肩負使命,抗拒元軍,為元軍所誅,但蒙元統治者仍未視其為死敵,待忽必烈統一大業完成後,其子高瓊仍受封於領地姚安,為世襲土官。這一職務,是元王朝為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所特設的。根據各地土酋不同的實力,他們所受的職務分別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縣等。這些土官,就這樣長期沿襲下來。明王朝實行「改土設流」的政策後,他們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員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聯·(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燕歌行中詠邊塞;
蘭墅集外續紅樓。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702-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縣)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縣尉,不久投河西節度使哥舒翰任掌書記。後官至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其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及兵士生活狀況之「邊塞詩」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聯典指清代文學家高鶚(約1738-約1815),字蘭墅,蘭史,別噸紅縷外史,漢軍鑲旗人。乾隆進士,曾任侍讀學士,刑科給事中。一般認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頭記》,由他續成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讓寶、黛愛情故事終以悲劇結局,使曹書成為首尾完整的文學巨著。另有《蘭墅詩鈔》。

莫道名高與爵貴;
須知子孝和妻賢。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爵不如天爵貴;
功名爭似孝名高。
——明·高則誠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元末明初戲曲作家高則誠《琵琶記》中聯語句。

人居東晉風流後;
家在西湖山水間。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書法家高螺舟書贈聯。高螺舟,字人鑒,仁和人。道光進士。

達夫詩派吟邊塞;
劍父畫風創嶺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適事典。下聯典指近代畫家高侖,字劍父,開創「嶺南畫派」。

池上詩系春草夢;
水心人坐藕花風。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畫家高允恭,撰貴陽中山公園池心亭聯。高允恭,字彥敬,號房山,畏兀兒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書、大名路總管。著有《雲橫秀嶺》、《墨竹石英鍾坡》等。

軟紅不到藤蘿外;
嫩綠新添幾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畫家高其佩(1660-1734)自題聯。高其佩,字韋之,號見園,鐵嶺人。以指畫稱一時。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橫額:高讓公故里
——趙鶴清撰雲南省姚安縣光祿鎮土官衙門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前輩典型,秀才風味;
華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乾隆進士文治(夢樓)贈老儒高心餘聯。

雅號吟哦,傳詩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國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詩人高仁義譽的事典。下聯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學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訓詁學,擢明經。開元初,寧景、蘇頲當國,多向他咨訪。終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適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當代詩人、書法家高二適(1903-1977)撰書聯。高二適,江蘇東台人。畢生治學,厥功甚偉。對書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於一爐,章士釗有詩贊雲:「客來倘臨池興,惟望書家噪一高。」極表推崇。

從安海、溯渤海,海闊淵源遠;
由鳳山、遷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安溪縣大坪鄉高氏宗祠聯。全聯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遷徙歷史。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高林少將
高林(1918-1999),湖北省大悟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司號員,班長,紅15軍團第75師225團文印員。參加了二萬五千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政治部青年幹事、青年股股長、宣傳隊隊長,八路軍第2縱隊新編第3旅8團營教導員,冀魯豫軍區獨立團政治處組織股股長、團政治委員。參加了沙河運動戰、板山伏擊戰、「四·一二」、「七·二九」反掃盪等戰斗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1縱隊3旅20團政治委員,魯中南軍區第7軍分區2團政治委員,華東軍區警備第2旅5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黃土梁子阻擊戰、張家口保衛戰、太西分區游擊戰、濟南攻堅戰、淮海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徐州警備旅政治部副主任,師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第2總隊一科主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高級系政治處主任,院務部政治處主任,軍事學院第二政治處主任、物資保障部政治委員,高等軍事學院院務部副部長、部長,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國家科委軍管會主任,高級後勤學校政委等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由大校軍銜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7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高銳少將
高銳(1919-——),山東省萊陽縣人。1937年入陝北公學,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膠軍政學校教育長兼訓練主任,1938年3月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同年8月畢業後,任抗大第1分校膠東支校營長兼隊長、軍教股股長,膠東軍區教導2團營長,第14團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司令部參謀主任,新5師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13縱隊37師師長,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91師師長。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參加了濟南戰役、淮海戰役,大、小宋庄戰斗、雙堆集等戰斗和解放福州和廈門的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1軍參謀長,第三高級步兵學校副校長,總高級步兵學校副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1956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南京軍事學院第一期。任軍事科學研究部部長,1959年任軍事科學院戰術研究部副部長、部長,參與組織並編寫中國人民解放軍戰斗條令和《戰役學》。後任蘭州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寧夏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分管戰役、戰略研究工作。是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擔任過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近代軍事史學會會長,孫子兵法研究會名譽會長,1998年離休後,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紅葉詩社社長,軍事科學院才年書畫研究會會長,老年大學校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高文智少將
高文智(1914-2003),陝西省鄜縣人。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陝北鄜甘游擊隊中隊長,陝北紅軍游擊隊第一支隊分隊長,陝北補充團連政治指導員,陝北補充師供給部總務科科長,中央軍委供給部糧秣處糧秣科科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供給部糧秣處處長,中共中央管理局經濟建設處副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供給部副部長、遼西軍區供給部部長,東北民主聯軍後勤部東線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東北軍區軍需部第1局局長。參加了遼沈、渡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第三局局長,中南軍政委員會輕工業部紡織管理局局長,中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軍需生產部部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副部長,總參謀部三部後勤部部長,總後勤部企業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程式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3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高占傑少將
高占傑(1921-——),河北省束鹿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八路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北上先遣支隊3團連政治指導員,第22團營政治教導員,冀中軍區政治部直工科科長,特務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軍區第9軍分區79團政治委員,獨立8旅24團政治委員,第20兵團第67軍200師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參加了冀中清風店、太原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199師政治委員。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67軍199師政治委員、200師政治委員。回國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7軍政治部副主任,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第31軍副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炮兵副政治委員。1971年到1975年任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1975年到1983年任雲南省軍區政委治委員。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獨立功勛榮譽章。

高立忠少將
高立忠(1916-1978),河南省新縣人。192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獨立營通訊員,紅四軍少共國際團二營通訊班長,鄂豫皖少年先鋒隊總指揮部執行委員,黃麻區少共書記、武工隊員。1934年12月底隨獨立團離開鄂豫邊去皖西,翌年參加了奇襲潛山縣官莊附近的王莊戰斗。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參加了殲滅國民黨第十一路軍一部的戰斗。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4支隊手槍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第4支隊教導隊中隊政治指導員,第9團政治處主任,新四軍第7師19旅56團政治處主任,第56團政治委員,獨立團團長,皖南支隊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17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先遣縱隊獨立支隊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江防艦隊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東軍區海軍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後勤部政治委員,華東軍區海軍第6艦隊政治委員。1958年畢業於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廈門水警區司令員,福建基地副司令員,海軍指揮學校校長、政治委員,海軍第三研究院副院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78年4月25日逝世,終年62歲。

高存信少將
高存信(1915-1996),遼寧省開原縣人。1933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高崇民解放後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考入黃埔軍校第10期炮科,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國民黨。1936年黃埔軍校畢業後,拒絕了到中央軍就職,在東北軍西安軍官訓練團學習,結業後任東北軍炮兵6旅排長。1938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帶著周恩來的親筆推薦信,投奔延安,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任軍事教員,同時選修政治理論課程,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兼軍事主任教員,東北幹部隊政治指導員,冀中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幹部教導團副團長,晉察冀軍區幹部總隊總長,冀中軍區司令部作戰科科長、聯絡科科長,晉察冀軍區炮兵幹部訓練隊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炮兵團團長,炮兵旅旅長,華北軍區特種兵部隊司令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參謀長兼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2年到朝鮮觀戰。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司令員、志願軍炮兵司令員,同時還兼任華北軍區炮兵司令員。1953年夏季戰役,志願軍參戰火炮1038門次。金城戰役時,參戰火炮1104門,平均每公里地段44門炮,發射了19000噸炮彈。關於金城戰役,高存信著有《金城戰役炮兵作戰的幾個問題》、《夏季戰役縱深戰斗炮兵保障的幾點

B. 高姓氏的由來

高姓最早出現在上古黃帝時期,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說黃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鄭州新鄭。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後代即以先人封邑為姓,姓高 。

高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源流眾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

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約一千四百七十六萬九千餘,佔中國人口總數的0.92%左右,多以漁陽、遼東、廣陵、河南、遼東為郡望。高氏主流發源於今河南省境內,但在春秋以後,卻以齊魯之地分布居多。

(2)姓高圖片文字擴展閱讀:

高姓的遷徙: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 國滅越後,經吳 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 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布於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山東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

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當年阿知王(劉姓)來日本的時,高姓有隨行者。

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台 灣。

C. 高字姓氏的姓氏故事

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台灣。

D. 高姓的來歷以及高姓的歷史名人

1、源於姜姓 :

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

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

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

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2、源於姜姓 :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 。

3、源於鮮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

是為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在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

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

4、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5、源於羽真氏:

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

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乘機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

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

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由於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

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後唐王朝在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

其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

6、源於冒姓:

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7、源於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漢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

歷史名人:

1、高漸離

高漸離,戰國末燕(今河北省定興縣高里村)人,荊軻的好友 ,擅長擊築(是古代的一種擊弦樂器,頸細肩圓,中空,十三弦),高漸離與荊軻的關系很好。

荊軻刺秦王臨行時,高漸離與太子丹送之於易水河畔,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後秦滅六國後,秦王因為高漸離擊築太好了,就請他來王宮為他擊築。

可是高漸離是荊軻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備,事先命人將高漸離的眼睛弄瞎,以為這樣高漸離就沒法刺殺他了。但高漸離往築里灌鉛,趁秦王聽曲正入迷時,向秦王的頭部猛砸,想殺死他,但失敗了,所以就被殺了。

2、高斌

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號東軒,奉天遼陽(今遼寧遼陽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賢皇貴妃之父 ,著名水利專家。高家原為漢族,為內務府包衣。其女受寵冊為乾隆嬪妃後,抬入滿洲鑲黃旗,賜滿姓高佳氏。

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歷任內務府主事、蘇州織造、廣東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蘇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寧織造、江南河道總督,官至吏部尚書、直隸總督、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乾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於任上,終年72歲。

追授內大臣銜,謚號文定,命與靳輔、齊蘇勒、嵇曾筠同祭於河神祠,入祀京師賢良祠。

3、高弘圖

高弘圖,字子猶,一字研文,號硜齋,明膠州(今山東省膠州市)人。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生,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因上書觸犯熹宗,奪俸兩年。

天啟初年任陝西道監察御史,天啟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賢而被罷官。崇禎三年(1630年)春復官,任左僉都御史,後升任左都御史,崇禎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對宦官專權,再次被削職罷官。

崇禎十六年(1643年)復官,補南京兵部侍郎,繼而升戶部尚書。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擁為新主,高弘圖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後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於國破家亡,弘光元年,清軍破杭州,攜一幼孫逃入一野寺中,絕食九日,卒於會稽之竹園。

4、高長恭

蘭陵王高長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肅,字長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調蓨,神武帝高歡之孫,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詳。南北朝時期北齊宗室、將領,一說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長恭性格溫良敦厚,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並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後晉爵為蘭陵郡王,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

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

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武平四年(573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被後主高緯賜死,時年僅三十三歲。死後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謚號忠武。

5、高順

高順,東漢末年呂布帳下中郎將。史載高順為人清白有威嚴,不好飲酒,所統率的部隊精銳非常,號稱「陷陣營」,平定呂布部將郝萌的反叛。屢次進諫忠言於呂布,呂布雖知其忠而不能用。與張遼一起擊敗曹操麾下大將夏侯惇,又一起攻破劉備的沛城。曹操擊破呂布後,高順被曹操所殺。

E. 高姓簽名的不同寫法

高姓簽名

F. 關於高姓的歷史和現狀——陝西高姓的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傳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發軔,繁衍不息,成為當今高姓族群中最龐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當今高氏子孫多數為渤海高氏後裔。

2、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裔也為高氏,也為山東高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賜姓,少數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實行改革,推行漢化政策。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復姓為漢族單姓。這一時期,鮮卑族的是婁(樓)氏改姓高氏。據《魏書》所載,鮮卑族中有樓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國時,後燕皇帝慕容雲自稱為高陽氏(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是為河北高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北齊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親被姑婿高氏收養,因從其姓,叫高幹,是北魏時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從跟隨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齊時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殺死後,北齊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遠承襲了陽夏王的爵位,高子遠的後代就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高洋建立北齊政權後,550年(天保元年)賜他姓高。此外,元文遙在北齊時也先後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統二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朝鮮半島封建國家高麗有羽真氏後改高氏的,高句麗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領高朱蒙在紇升骨城 (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高句麗國。高氏在高句麗國的統治維持了600多年的時間。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從國內城遷到平壤。由於高句麗的國王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麗國的存在期間,高氏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遷到了中國內地。如高雲,其祖父高和是高句麗之支庶,自雲高陽氏之苗裔,所以以高為氏。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麗人,五世祖高宗歸附北魏,被拜為第一領民酋長。高琳因戰功顯赫,他的一個兒子被別封為許昌縣公。高琳的後代就在山東巨野和河南許昌一帶發展起來。唐朝大將高仙芝也是高句麗人,在他父親舍雞時在唐朝任軍職,他也隨父親到安西,後成為唐朝的著名軍事將領。其後代也就定居於北京市密雲縣一帶。

4、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東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
二、歷史上高姓的分布和遷移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國滅越後,經吳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布於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渤海莜縣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台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約有89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為高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高姓總人口的15.6,占安徽總人口的3.1。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北、陝西、河南、四川五省,這五省高姓占高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山西、湖北、浙江,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國以皖豫陝冀為中心,向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帶。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約有93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沒有增長,遠遠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純增加率為4,凈增加了4萬。山東為高姓第一大省,約占總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蘇(12.5)、浙江(12.2),這三省高姓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間,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特別是向江浙贛地區移民。全國重新形成了山東、江浙贛、陝晉三個高姓人口聚集地區。

三、當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 452萬,為全國第十五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2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激增到1 450餘萬,達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的14.6,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2.3。全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高比率的高姓區域。在近600年間,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動流。

四、歷史上的高姓郡望
2、漁陽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後置郡。以漁水之陽得名。高隱、高瞻之後。
3、廣陵郡:漢時置。此支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曾孫高悝之後。
4、河南郡:漢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為鮮卑族高氏之後開基。
5、遼東郡:戰國燕將秦開擊退東胡所建郡。高瞻之後。
五、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譜系表(上源西周齊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則家族,本表據史記、新唐書、氏族志等史書和各地高氏名譜修成,沒有確鑿根據請不要擅自修改)

姜姓高氏世代譜系(含公子高、公子祁兩支高氏)

01世齊太公(姜尚,字子牙)
02世齊丁公(姜彶)
03世齊乙公(姜得)
04世齊癸公(姜慈母)
05世齊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靜)、獻公(姜山)
06世齊武公(姜壽,獻公子)
07世齊厲公(姜無忌)
08世齊文公(姜赤)
09世 齊成公(姜說)、公子高(文公次子)
10世 齊庄公(姜購)、公孫癸受(高子)
11世 齊厘公(姜祿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謚敬仲)
12世 齊襄公(姜諸兒)、齊桓公(姜小白)、高莊子(虎)
13世 齊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傾子(頃)、高酀
14世 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頃子,名固)、高式(酀子)
15世 姜蠆(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
16世 高強(姜蠆子,字子良,後世不詳)、高子麗(厚子)、高張(偃子)
17世 高止(子麗子,字子容,出齊奔燕)、高良夫(張子)
18世 高豎(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
19世 高魚(豎子)
20世 高彄臧
21世 高石
22世 高般
23世 高赫、高赭
24世 高寬(赫子)、高穹(赭子)
25世 高峻、高量(寬子)、高嚴(穹子)
26世 高奉名(峻子)
27世 高鼎
28世 高邑
29世 高成
30世 高則
31世 高不疑、高不識
32世 高興(不疑子)
33世 高然
34世 高暉
35世 高洪(東漢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
36世 高茂
37世 高瑞
38世 高褒(字宣仁)
39世 高韋
40世 高承(韋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孫,廣陵高氏始祖)
41世 高延(承子,字慶壽)
42世 高納(字孝才)
43世 高達(字式遠)
44世 高約、高乂、高隱、高漢
45世 高瞻(約子,漁陽、遼東高氏始祖)、高慶(隱子)
46世 高展、高敬、高泰(慶子)
47世 高讜、高頤(展子)、高韜、高湖、高恆(泰子)
48世 高佑(讜子)、高允(韜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謐、稚(湖子)
49世 高振(佑子)、高樹、高翻(謐之子)
50世 高表(振子)、高歡(東魏宰相)、高琛(樹子)、高岳(翻子)
51世 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歡子,北齊文宣帝)、高勱(岳子)
52世 高馮(字季輔,唐朝宰相)、高士寧、高士廉(勱子,唐初名相)
53世 高履行、質行、真行、純行、審行、慎行(士廉子)
54世 高璇、高瑾(履行子)
55世 高紹、高術(璇子)、高丕、高遷(瑾子)
56世 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遷子)
57世 高質(卿子)、高暄(子羽子)
58世 高伯祥(質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
59世 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
60世 高定、高文舉(郢子)、高仲武(登子)
61世 高順勵(文舉子)、高冕(仲武子)
62世 高思繼、高思祥(順勵子)、高霸(冕子)
63世 高行周(思繼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
64世 高懷德(行周子,北宋武將)、高文玉(行圭子)、高瓊(北宋烈武王)
65世 高處恭、高處俊(懷德子)、高繼勛、高繼忠、高繼倫(高瓊子)
66世 高永能(文玉孫,北宋武將,陝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瓊孫)
67世 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繼倫孫,閩粵高氏始祖)
68世 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繪、公紀、公泰(瓊玄孫,江浙諸支始祖)
69世 高世則(公紀子)、高世英、高世傑
70世 高百之、高千之(世則子)
六、古代歷史名人

1、高漸離:戰國末年時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不中被殺。
2、高長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戰,常常大敗敵軍。武義高強的將領,是北齊大將,東魏大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據《北齊書》講,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應是有英雄氣概之美男,是中國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長恭、楊華)之一。

3、高 適:唐朝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為"高岑"。其"邊塞詩"以描寫邊塞風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為內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礪:金右丞相,封壽國公。今山西省應縣人。曾對紙鈔的推行和發展起到一定作用。對金國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畫家,字彥敬,號房山,其先回鶻(維吾爾族),籍貫大同(今屬山西),居於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書。 善書畫, 《雲橫秀嶺》、《墨竹石坡》為其代表作。與趙孟頫齊名,時人有"南有趙魏北有高"之稱。

6、高攀龍:曾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時稱"高顧",為東林黨首領之一。

7、高 武:在我國傳統醫學上,久享聲譽,針灸之術即他所傳。

8、高則誠:著名戲曲家,所著《琵琶記》,對後世戲曲的發展影響深遠。

9、高 鶚:清朝文學家,漢軍鑲黃旗人,以續《紅樓夢》後40迴流世界傳名。

10、高 翔:清代畫家,為"揚州八怪"之一。擅長山水,畫梅風格疏秀,兼能畫像。
11、高 啟:(1336-1374)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季迪,號槎軒。張士誠據吳時,隱居吳淞江青丘,自號青丘子。博覽群書,工詩,尤精於史,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其詩之才力聲調,過三人遠甚,為元明間一大家。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後張士誠獲罪被誅。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12、高友璣(1461—1546),字肅政,號南屏道人,溫州市樂清北白象鎮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書、刑部尚書,追贈太子少保。在進入中央當部長級京官前,高友璣歷任過許多地方長官。任江西九江知府時,治績為當時十三府之最。任河南汲縣知府時,裁減官供,罷停黃河勞役,放寬鹽禁,為百姓做了一系列實事。任大同巡撫時,不畏強梁,彈劾囂張行凶的皇親國戚。

13、高其佩(1672-1734):中國繪畫史上著名的指畫創始人,官至刑部侍郎,與高鶚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其父高天爵、其伯高承爵、高蔭爵皆在清朝為官,其長兄高其位為兩江總督、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加太子少傅,其堂兄高其倬為康熙進士、浙閩總督。高氏原隸漢軍鑲白旗,後因長兄高其位有軍功,改為鑲黃旗。高其佩以名門望族而身歷宦海,歷知州、員外郎、署運使、刑部侍郎。雖為高官,但卻以工指畫以名顯。高其佩一生畫作甚豐,精妙獨到。凡花木、鳥獸、魚龍,人物靡不精妙。作品達五、六萬幅之多,代表作品有《怒容鍾馗圖》、《水墨雜畫冊》等傳世,其作畫大都題款以"鐵嶺高其佩指畫"或"鐵嶺高其佩指頭生活",等字,時人尊稱為高鐵嶺。高氏8歲始學畫,遇稿則摹,以指蘸墨,仿其大略,盡得其神,信手拈來,皆成妙諦。所繪人物生動、形象,堪稱開宗立派的大家。現鐵嶺銀岡書院存有其《貓蝶牡丹圖》和《風竹圖》。著有《且園詩鈔》。高其佩的指畫,在當時影響很大,「揚州八怪」受高其佩直接影響,李鱓曾從其學習。「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在題高鳳翰畫跋中,認為惲壽平、王翚諸皆不能破古人牢籠,「獨高且園(其佩)軒然特出,冠絕一時,後堂(李鱓),西(高鳳翰)一頭一尾-----」高其佩自稱指頭畫得於夢授,曾刻一印「畫從夢授,夢自心成」。

七、近現代高姓名人(請將您知道的人填寫上)
1、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靜樂縣靜游鎮峰嶺底村(今屬婁煩縣)人。名尚德,字錫三,號君宇。1896年生於山西省靜樂縣(今屬婁煩縣)。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學,因才華出眾,以「十八學士登瀛州」而享譽省城。少年高君宇對社會政治問題非常關心,訂購了《晨報》、《申報》、《康梁文鈔》等進步書刊研讀。1915年,他參加了反對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的斗爭,捐款翻印「二十一條」全文廣為散發,組織遊行和街頭演講,聲援蔡鍔等人護國反袁斗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英語系。「五四」運動的組織者之一。在當時進步思想的發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進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響,很快成為學生運動的領袖。1918年5月,他參加了反對北洋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定》活動,成為近代中國學生運動史上第一次公開的遊行請願活動。1919年5月4日學生愛國遊行時,高君宇是組織和參加的骨幹之一,和許德珩等十幾個學生沖進趙家樓,痛打簽訂賣國條約的官員章宗祥,演出了「五四」運動壯麗的一幕。隨後,他代表北大學生參加了學聯的領導工作。1920年3月與鄧中夏等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首屆書記。中共二大中央委員,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報《向導》。1924年7月到廣州,任孫中山秘書,翌年隨孫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當時的年輕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產黨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團組織幾乎是同步進行的。高君宇不僅是黨的創始人,同時還是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的創始人之一。
2、高旭:(1877-1925)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創辦《覺民》雜志。1904年留學日本,次年參加同盟會,任江蘇分會會長,並創為《醒獅》雜志。1906年回國,在上海創為健行公學及欽明女學,倡言革命,提倡女權及女子教育。1909年與柳亞子,陳去病共同發起南社。辛亥革命後,曾任金山軍政分府司法長、眾議院議員身等職,堅持反袁立場。他把詩歌作為鼓吹革命、喚起民眾的武器,稱其詩為「覺世書」。有《天梅遺集》。

3、高劍父:(1879~1951)字劍父,以字行,廣東番禺人。現代著名畫家,嶺南畫派領袖。 與胞弟高奇峰, 陳樹人合稱「二高一陳」,被稱「嶺南畫派」,1906年留學日本,1908年回國後主持廣東同盟會,並在廣州起義中任聯軍總司令。辛亥革命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創辦了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曾任廣東省立工業學校、廣州市立藝專、南中美術院校長,中山大學、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廣東美術會會長。1949年移居澳門。

4、高士其:(1905-1988) 福建閩侯(今福州)人。科學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學美國,先後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學,攻讀化學和細菌學,1928年在芝大細菌實驗室作研究時,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終身殘疾。1930年回國,任南京中央醫院檢驗科主任,翌年辭職。1932年曾與陶行知等創設獐科學通訊學校,後任國立編譯館特約編審。1939年參加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中華全國科普協會委員,中央文化部科普顧問,中國作協理事,保衛兒童委員會委員等職。著有《我們的抗敵英雄》、《細菌與人》、《抗戰與防疫》、《生命的起源》、《細菌世界探險記》、《五年計劃的科學故事》、《高士其科學小品集》等。

5、高 崗:前國家副主席。
6、高 琨:香港人,著名物理學家,後移居美國。
7、高行健:原四川大學教授,著名文學家、劇作家,後移居法國,200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8、高建成:軍人,1998年長江爆發特大洪水,奮不顧身抗洪搶險而犧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稱號。

G. 高姓來源

高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文公呂赤之子公子高。

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

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

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高姓的遷徙:

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

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當年阿知王來日本時,高姓有隨行者。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

H. 我姓高,是做生易的用什麼微信圖像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喜歡用文字來做自己的微信頭像,比如誠信、勤奮、天道酬勤等這些文字都可以適合做生意的人當圖像。

I. 百家姓"高"字 的意思和文化內含

源於姜姓[2-3]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後裔,高氏則是炎帝的後裔,高氏的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因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以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呂侯,子孫因此亦以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高。依照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為氏,為高傒[4] 。高傒在齊國為上卿時,迎立公子小白為君,就是齊桓公。高傒成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孫高止在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為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為東漢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後裔高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後人高伯祥又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為得姓始祖者。
以王父字為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與姬妾少衛姬所生的兒子,當了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的兒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代也以高為姓,為山東高氏[5] 。
源於鮮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在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復姓為漢字單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6]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單高樓村和雙高樓村,猜測為鮮卑族樓氏一脈,並在單高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時期的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戰有功,被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在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為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在北齊時期也先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國王高湛繼位有功,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特賜他姓高。他們的後代就以高為姓氏,亦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國時,後燕國王鮮卑族人慕容雲改稱為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稱高雲,其後裔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多有改復姓慕容氏為單姓高氏者,後文化上漢化,是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後裔有改復姓為單姓,稱高氏。 南北朝時,先後有鮮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為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改漢字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他們「高」姓;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氏[7] 。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其姓氏就貴為北齊政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氏以示恩寵之舉,徐子遠從此改姓為高氏,其後代後來在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的望族,是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曾孫,本姓馮,後被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以「高」字開頭的兩個字的復姓,後有改單姓「高」為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當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就貴為北齊的國姓,於是北齊皇帝便賜他姓為高姓以示恩寵之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的變化,有的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就改為高氏。 (滿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漢族,漢族被虜為包衣或自願為奴入旗後,被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來的姓氏後面添加一個佳字。)
滿族多啰氏,亦稱刁落氏、啁嚕嚕氏,滿語為Dolo Hala,漢義「內」,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為高氏、趙氏等。
滿族高佳氏,滿語為Ga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亦稱格爾齊氏,滿語為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高氏。
滿族薩克達氏,原為巴雅拉氏,後以地為氏,滿語為Sakda Hala,漢義「悠久、蒼老」,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吉林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流域等地,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字姓為多為高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滿族郭啰啰氏,亦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滿語為Gorolo Hala,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鬆鬆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國氏等。
滿族郭爾佳氏,亦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滿語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佔台(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長白山區、嫩河(今黑龍江訥河)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高氏、郭氏、顧氏等。[8]
源於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屬於以國名為氏[9] 。羽真氏族部落原為中國東北渾江流域的一個古老部族,是古燕國扶余氏族的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朝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領高朱蒙(高鄒牟)乘機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定都稱王,建立了高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之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驪國的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的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為「夫余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高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麗瑠璃明王遷都城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麗長壽王高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麗長壽王又將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由於高句驪的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在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高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一直有著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時期,曾被封王為巨野縣侯的大將軍高琳,其祖先高句驪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至今。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高句麗寶臧王高寶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驪國被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李勣)和安東都護薛仁貴聯軍所滅,唐軍生擒高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戶口六十九萬戶,之後唐王朝在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其後,有相當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沿稱高氏相傳。[10]
源於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大時期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為氏。由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曾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的官宦貴族之子為養子,皆私賜其姓氏為高氏,世代相傳。
源於官位:
出自漢朝時期官吏高廟令,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廟令的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高力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漢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則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高,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以高為姓。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逐漸同化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則有其他少數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族、裕固族、門巴族等少數民族中的高姓。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按少數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再有一種或因需依附大族權貴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改高氏,高麗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鮮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齊皇帝高洋,則給當時鮮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遙等功臣,賜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開頭的復姓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等,改為單姓「高」,則是歷史使然。此外,還有民間過繼外姓子女為嗣而改高的,也較普遍。
遷徙傳播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在華北地區,其中一支在戰國後期,楚 國滅越後,經吳 越之地,進入楚國,最終到達海 南。秦漢時期高姓的足跡已經遍布於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時期,在山東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因北齊的滅亡而被迫移民陝南和西蜀。在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群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之為「歸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禍根是由西晉後期的五胡亂華等,長期極其殘酷的民族仇殺使大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向四周大規模遷徙的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由東北逃向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都有相當多的一部分最後去了日本。當年阿知王(劉姓)來日本的時,高姓有隨行者[11] 。隋唐時期,高姓主要的活動地仍在長江以北,但繼續向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台 灣。[1]

2人口分布編輯
宋朝時期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約有89萬人,約佔中國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為高姓的第一大省,約佔中國高姓總人口的15.6%,占安徽總人口的3.1%。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北、陝西、河南、四川五省,這五省高姓占高姓總人口的62%;其次分布於山西、湖北、浙江,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國以皖豫陝冀為中心,向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帶。
明朝時期
明 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約有93萬人,約佔中國人口的1%,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沒有增長,遠遠低於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純增加率為4%,凈增加了4萬。山東為高姓第一大省,約占總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江 蘇(12.5%)、浙江(12.2%),這三省高姓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間,高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和西北遷移,特別是向江浙贛地區移民。中國重新形成了山東、江浙贛、陝晉三個高姓人口聚集地區。
明朝以後
當代高姓的人口已達1 452萬,為中國第十五位姓氏,大約佔中國人口的1.21%。從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激增到1450餘萬,達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中國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在中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安徽、江蘇三省,大約占高姓總人口的30%;其次分布於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 東,這五省又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的14.6%,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2.3%。中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高比率的高姓區域。在近600年間,高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移動流。
高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達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東中部的地區高達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萬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占國土面積的18.1%,高姓人口大約641萬;0.9-2.7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42.2%,高姓人口大約719萬;不足0.9萬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9.7%,高姓人口大約92萬。高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表明:高姓在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達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陝晉北部、黑龍江東北,在1.8%以上,有的達到3.6%以上,這部分高比例的地區的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總面積的29.2%;在四川、重慶東部巫山,奉節、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灣、廣東東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高姓頻率在0.6%-1.2%,其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總面積的30.5%;其他廣大地區,高姓頻率不足0.6%,其覆蓋面積約佔了中國總面積的40.3%。

3姓氏文化編輯
郡望堂號
郡望
渤海郡、漁陽郡、廣陵郡、河南郡
堂號
廣陵堂:以望立堂,亦稱江都堂、江陽堂、揚州堂。
遼東堂:以望立堂,亦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時高固、高崇文都被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被封為渤海王,其後裔子孫遂以為堂號。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擔任費城宰(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後知有餘」。《詞海》:愚,純朴也。由是,高氏後代以「厚余」作為高氏的堂號。

J. 高姓頭像設計。就是一個高字在一邊。另外還有一行個性的一句話。

高,高高在上

閱讀全文

與姓高圖片文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十二星座女生動漫圖片 瀏覽:361
如何統一更改word圖片版式 瀏覽:777
科學夢幻畫圖片大全 瀏覽:224
美女酒店圖片 瀏覽:13
怎麼把電腦上的圖片轉移到u盤里 瀏覽:121
穿搭配衣服的圖片女生 瀏覽:197
動畫高清圖片貼紙專用 瀏覽:569
如何把批註圖片變小 瀏覽:571
普提樹高清圖片 瀏覽:766
空乘的發型圖片 瀏覽:307
圖片怎麼列印出來a4 瀏覽:628
小學詩歌圖片手繪畫四年級簡單 瀏覽:435
齊頭發半扎頭發型圖片大全 瀏覽:801
如何找到雙層空間的圖片 瀏覽:778
動漫小妞圖片 瀏覽:760
植物簡單畫圖片大全 瀏覽:728
側臉女生流淚圖片 瀏覽:50
怎麼把好幾頁word圖片弄成一頁 瀏覽:451
動漫圖片男生帥氣冷酷簡筆畫 瀏覽:866
百姓問政文字圖片 瀏覽: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