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除了红色,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新中式过年穿搭
马上春节就要到了,想在团年和聚会中既有存在感,又不失好感度,除了大红色还有哪些瞩目又时尚的过年穿搭呢?一起来看看给大家的实搭推荐。
除了红色,还有哪些“别具一格”的新中
1、珊瑚橘
珊瑚橘是Pantone公布的年度流行色,过年可一定去要好好利用呀。珊瑚橘色温柔又显少女气,作为外套穿搭太合适不过了。
2、焦糖色
焦糖色的外套平常我们就在穿,但是换个内搭,一样很适合过年。优雅的酒红色就是首选,非常有法式浪漫的气息。
3、雾霾蓝
蓝色非常适合的气质,温柔又大气。雾霾蓝是首选,如果想穿的少女些可以选择粉色的包包增添童趣。
4、格纹大衣+亮色
格纹依旧是今年的流行元素,过年的时候用格纹大衣搭配亮色的内搭,比如黄颜色或者彩虹色,一样很有过年喜庆的气氛。
除了红色的过年穿搭,宝宝们Get了吗?
Ⅱ 你觉得穿汉服需要挑场合吗
我认为穿汉服需要注意场合,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穿汉服的,否则会给自己带来不便和不必要的麻烦。
汉服属于一个比较讲究的服装,衣袖宽大,穿起来男者仙风道骨,女者犹如仙女下凡,让人充满着无限遐想,韵味十足。汉服虽然是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佳品,可是也不是任何场合都能适用的。
依然有其不能穿着的地方,这些地方让原本仙气飘飘的汉服变得狼狈不堪,本来应该是美丽的风景,到头来,确实成为了他人眼里的风景,但是美不美丽就另当别论了。
一、风大的地方
风大的地方可谓是汉服同袍们公认的“禁忌之地”,原本若是穿着美美的汉服站在海边拍下一组图片是一件恬静美好的事情,但是海边的大风也是十分可怕的。
好不容易摆好了姿势,一阵大风袭来,一切都毁了,长发飘飘,衣服也是随风而起,乍一看还以为某位道友练功走火入魔了,非常的尴尬。
所以汉服不是什么地方都能穿的,尤其是海边这样风大的地方,否则美丽的风景,也要成为路人眼里的“滑稽秀”了。
二、大山里
穿汉服
开始的时候,想的很好,约上三五个同袍一起穿着美美的汉服游山玩水,颇有古代侠客以及有着闲情雅致的文墨骚客的韵味。
但是山里的土尘和烂泥比较多,汉服的长度一般都不短,时常会拖地,这样就容易弄脏了心爱的汉服。
并且若是遇到台阶比较多的地方,汉服难免显得有些影响行动了,被踩到汉服弄脏事小,可万一摔倒受伤了,那就太不划算了。
三、半夜
不适合穿一身红色/白色的汉服
有不少网友曾经在网上吐槽过,自己大晚上就遇到过一两个穿着全白汉服的姑娘,那姑娘还把头发全部放下,人多有灯光的时候还好,碰巧那个时候没有灯光、人也少,看到那个场景简直把人吓一跳,不知道的还以为遇到“鬼”了,搞得自己全身发抖。
Ⅲ 上戏00后女生唱京剧戏腔走红,她们的专业程度如何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但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京剧似乎是老年人才会喜欢的戏曲,年轻人还是比较喜欢流行歌曲。近日,上戏00后的女生唱京剧戏腔走红,五个女生凭借京剧唱腔的一些短视频短时间内吸引了上千万的点赞,并连续登上了热搜。几个年轻女孩子用自身专业用时尚的方式带领着更多人重新认识了国粹。京剧专业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们的京剧功底非常扎实,一招一式也是通过多年系统练习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京剧不仅对声音要求严格,对扮相和体形的要求也非常的严格,所以这几个女孩的悟性还是非常高的,专业程度非常了得。
上戏女生用全新的方式为年轻人打开了传统惊喜文化圈子,这种方式也得到了戏曲业内老师的大力支持和赞赏,老师们表示会支持他们的这种传播方式,只有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欢上戏曲,才能让国粹传承下去。视频让女生们爆红,但她们表示自己并不想做网红,而是会做自己喜欢的职业,京剧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会坚持下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Ⅳ 哪儿有重案六组第一部中多多的扮演者王雨晨的图片
如下图:
王雨晨1988年7月25日出生于山东省青岛市,中国内地女演员。2006年在校期间的王雨晨因参演现代剧《现代美女》而开始演艺事业 。2008年出演武侠剧《射雕英雄传》 。
2011年获得第三届中国品牌与传播大会年度品牌传播新锐奖 。2013年出演谍战戏《神枪之倒刺》。2014年因在情感剧《我爱男闺蜜》中饰演方依依而广受好评 。2015年因主演情感剧《大好时光》获得国剧盛典年度最具突破精神女演员奖。
王雨晨有着优质天赋和精湛演技,得到不少着名导演的称赞,进步的同时也保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性格,注重演技和作品的她在让自己慢慢强大起来。
王雨晨不仅表演到位,也十分接地气,敬业程度也是一流。一路走来,她始终没有变化的是努力和坚持。为了拍戏,王雨晨付出过无数的汗水与努力,堪称演艺圈的“劳模” 。她还是个“国粹少女”,自律性也极强。
Ⅳ 00后女孩邢文文扮百岁佘太君开口震全场,传统京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Ⅵ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穿比基尼的“京剧”还算国粹吗
虽然传统艺术需要结合现代的审美,这样才能长期的流传下去。
但是,我觉得也不应该去媚俗,而且这种迎合大众审美的方式也不对。严格来说这其实不属于迎合大众的审美,而属于打擦边球吸引眼球的方式。
这种改变对于传统艺术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事,而是一种毁灭式的发展。
在我们的印象中,京剧就应该是生旦净末丑美轮美奂,服装更应该是体现中国特色的。而比基尼这个东西,即便是在现代人的眼光里,它仍然不是一个大众都能够接受的东西。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相声这门艺术形式了。曾经的相声和京剧一样,没落到穷途末路的地步。但是真的是人们都不喜欢相声了吗?恐怕未必吧。
郭德纲能够以一己之力挽救相声这个行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相声,他个人的魅力是一回事,最关键的是,他对相声的热爱是从骨子里来的,他对相声的钻研是现在任何相声演员都无法比拟的。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所以大众才会重新接受相声这个艺术形式。
如果今天的京剧演员能有一个人有郭德纲这样的对于事业的执着,那么京剧行业未必就不会重新火起来。
关键在于他们都在温室中生活的太久了,没有一点去经历风雨的思想。所以,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成就。
Ⅶ “00后”女孩扮百岁佘太君,你觉得她在京剧方面的造诣如何
00后女孩扮百岁佘太君开口震全场的消息,上了热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难得,现在还有年轻女孩喜欢国粹的。
回到宿舍,同学们依然在不停地各种排列组合拥抱、拍合照。大家脸上都还带着妆,“美美的,要多拍一些照片做留念。”这时,边靖婷突然和宿舍的小姐妹们提议,“我们一起拍一条抖音吧!”直到那天晚上,她们才第一次在抖音上“合体”,一起用戏腔翻唱了很火的一首古风歌曲《赤伶》。架好手机后,就在宿舍楼道里,4个人分别使用程派青衣、荀派花旦、老旦等唱腔,一人一句:“台下人走过不见旧颜色,台上人唱着心碎离别歌……”
Ⅷ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看过《邪不压正》的朋友一定对裁缝巧红和朱局长情人唐凤仪民国时期的经典服饰——旗袍影响深刻吧。以下便是对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的起源、变化过程的一些基本知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旗袍。
作为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也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
唐凤仪的着装充分展示了民国时期,旗袍在中国女性中的地位,唐凤仪可以说八面玲珑,风情万种,但成熟背后缺依然有一颗少女的心。同时唐凤仪妖娆的身姿和旗袍相互映衬,女性将旗袍优美的线条充分展现出来,旗袍将女性特有的妩媚体现的淋漓尽致。
裁缝巧红的着装着代表的是民国时期普通百姓人家女性的衣着。那种普通女性穿的长袍和男性的长袍都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大众的含蓄之美。长袍将男女身体的大部分都包围起来,没有旗袍的妖娆,没有旗袍的开衩,但在当时的普通百姓人家,女性几乎都是这种类型的服饰。
事实上,这个起源于旗人长袍的服饰,第一次将中华女性秀美的身材展示在世人面前。一经出现,旗袍便成为民国时期,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最喜欢的服饰,并在随后的发展中衍生出丰富多姿的“旗袍文化”。
1、由旗人长袍发展而来
旗袍本不是汉服,而是旗人的长袍,原本满族男女都可穿旗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来的旗袍有关系。
清代初期旗人所穿的长袍,其外部呈长方形,圆领口,窄袖、有扣襻且衣襟右掩,两腋部分明显收缩。长袍下部开衩,下摆宽大,长袍长可掩足。旗人的长袍从上到下由整块衣料剪成,颜色较素。清代中叶,旗人的长袍除圆领外,还出现了狭窄的立领,袍身和袍袖也比清初时宽大,而且长袍的下摆一般多垂至脚踝。
有清一代,旗人长袍的造型线条以直线为主,不用曲线,给人平直硬朗的感觉。而且,长袍上下一体,使得线条比较流畅,长袍能够盖住脚,八旗女子的天足被掩盖在袍摆之下,因此当旗人女子穿上“花盆底”高底鞋之后,腰线得以抬高,下肢也被拉长,使穿着者显得亭亭玉立,再加上八旗女子们头上常戴高大的“如意头”、“耷拉翅”假髻,更显得妩媚多姿。
但是,毕竟宽大、厚重的长袍没有曲线的展示,还是给很多爱美的女性带来颇多不满。随着民国的建立,服饰也成为时代革新的一个标识,男性服饰出现中山装,女子从满人的长袍中发现了女性服饰之美,摈弃宽袍大袖的缺陷,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便诞生了旗袍。这种新式服装,大胆地体现了女性体态的曲线美。
旗袍的流行,始于上世纪20年代初。流行初期的改良旗袍一改宽大、平直的特点,对宽大直腰(无腰身)的满人长袍进行收腰的设计,缩小袖口,形成腰身,以贴合女性的身体曲线;其次,旗袍的长度减短,满人穿长袍,往往脚上穿着四五寸高的花盆底鞋子,长袍的下摆要盖住鞋底,而汉人穿平底鞋,没有高高的鞋底,头上也没有高大的发髻,旗袍的下摆因此大幅度剪短。
改良后的旗袍不仅可以凸显身体曲线,旗袍的开衩还可以展示女性的秀腿,因此深得女性欢迎。再加上上世纪20年代正好是女权运动兴起的时期,追求男女平等,放足、剪发、天乳、上女学、婚姻自由等观念也开始深入人心,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之后,她们竞相身着旗袍,让看惯了旗人长袍、汉族妇女对襟衫以及袄裙的中国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没过多久,女性纷纷效仿,她们扯上一块布料,不一定是高档的面料,哪怕就是普通的面料,在裁缝的巧手之下,就裁出一件贴合身体的旗袍。
不过,旗袍的出现,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当时的旗袍,袍身宽松,廓形平直,袖身缩小,袖口增大,形成“倒大袖”的形制。
早在上世纪初期,“倒大袖”便是一种比较流行的女性服饰风格,女子的袄子有倒大袖的款式(大袖袄),清末贵族妇人的大襟衫也是倒大袖的形制,民国初年在女学生中流行的“文明女装”也是倒大袖。因此,最初的旗袍也结合倒大袖的风格,形成了“倒大袖”旗袍。
上世纪20年代,在一些关于宋庆龄的图片中,就有她穿着多款倒大袖旗袍的记录。1923年12月21日,宋庆龄陪同孙中山前往广州岭南大学演讲,她穿着黑绸缎面料的倒大袖旗袍,脖子上围着一条格子围巾,襟口、袖口处都绣着一朵花。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宋庆龄在治丧期间,穿的丧服是黑色长袖倒大袖旗袍。
1925年宋庆龄拍摄的一张照片中,所穿的旗袍是一款特殊的倒大袖旗袍。从旗袍镶的边来分析,旗袍做工考究,属于大做。不过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款式层出不穷,倒大袖旗袍已经很少见了。
此时旗袍总体特点是领小、袖小、下摆多变化,核心是讲究腰身。依穿着者的不同身材,量身定做,在腰身的放、收之中,体现旗袍的贴身。翻看当年的照片,会惊奇地发现,旗袍在每一个穿着女性的'身上都是合身、妥帖的,绝对没有后来制服的松垮感觉。其原因就是旗袍是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饰,千人千样。
2、旗袍变化多端
民国时期,女性旗袍呈现出变化多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旗袍的下摆长短、腰身宽窄、领口样式、袖子大小等方面的变化。
先说领口样式。先是时兴低领口,继而流行高领口,即使在盛夏酷暑,薄如蝉翼的旗袍仍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以示时髦。后来领口高到直抵腭下,继而至耳。而后盛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不要领子,也是一种时尚。
旗袍下摆长度时长时短。长时盖过脚面,走起路来衣边扫地,短时则在膝盖略上些。上世纪30年代旗袍流行长下摆,长可及地,盖住脚面,被形象地称为“扫地旗袍”。
长旗袍一般配高领,衣领紧裹脖颈,有的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女性穿着旗袍,也不改高耸的姿态。再配上高跟鞋,长旗袍将女性的身材衬托得亭亭玉立。考虑到旗袍贴身而穿,行动有所不便,于是旗袍开始开衩,尤其是高开衩正好解决了贴身行动不便的问题,而且高开衩在女性走动时,隐约露出白皙的大腿,散发出撩人的姿态,非常性感。
上世纪30年代旗袍大衩逐渐流行。所谓大衩,当时也仅仅是衩高过膝,尽管如此,这种旗袍还是受到老派人士的抨击。不过,裸露小腿的旗袍并没有绝迹;后来旗袍开衩到达臀部,而且腰身也变得紧窄,女性秀美的腿部得以充分地展示,不过大开衩流行几年后,又渐渐回落。
旗袍袖子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忽高忽低,时而长过手腕,时而短至露肘,最后变成无袖。
当时旗袍的第二个特点是与西式服装结合得十分完美,剪裁合身,除两边开衩外,前后也可开衩,并出现了左右对襟旗袍。上世纪30年代末期,还有一种改良旗袍,旗袍借鉴西式服装剪裁方法,有了胸省和腰省(省,在此专指服装方面的独特设计)。同时,第一次出现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变得适体。改良旗袍的出现,使玲珑突兀的女性美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另外,荷叶袖、开叉袖等西式服装的装饰元素也被大量采用。
这种融合西方风格的旗袍可以与各式服装搭配。比如冬季在旗袍外面可以套裘皮大衣,在旗袍的领、袖处还加以搭配毛皮饰边,这些都是当时比较时髦的穿法。
3、阴丹士林旗袍风靡全国
随着旗袍的发展,当时的旗袍制作出现京派旗袍与海派旗袍两大流派。因旗袍的发源地在北京,所以最初阶段,融合汉族元素立领、左右两面开衩等特点的改良旗袍称之为京派旗袍;后来,由平面裁剪改为立体裁剪,增加腰身等时尚元素的旗袍,称之为海派旗袍。海派旗袍修长适体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成为一种服饰风尚,并且后来居上,逐渐取代了京派旗袍。
当然,两派主要以风格作为区分,并非简单的以地域为标准。即并非在北京的旗袍就是京派旗袍,在上海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方艺术为特点,形式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近年来有人提出“苏派旗袍”的概念,即江苏旗袍,这是一个新提法,多半是商业炒作的概念,与民国时期的京派旗袍、海派旗袍,并不是一个概念。民国时期,因为南京曾作为首都,其旗袍风格曾广为流行,但南京旗袍在制作风格上仍然属于海派风格,只不过在具体样式的制作上与上海旗袍略有差别。
民国时期,旗袍是女性最为代表性的服饰,其适用性非常广。上至贵族女性下至平民百姓,家庭妇女,都可穿着旗袍。旗袍的年龄跨度很大,十来岁的小女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皆可着旗袍。而且旗袍一年四季皆可穿着,其形制可单,可夹,可棉。夏季有单旗袍,冬季有棉旗袍,春秋天有夹旗袍,里面还可以衬穿其他的服饰。秋冬季节的棉旗袍为长袖,长下摆,重保暖轻时尚。
而且旗袍的搭配性广,受季节因素影响小,可以搭配多种服饰。天凉时旗袍外可加短背心或绒线衫,冬季在旗袍外面套裘皮大衣,领、袖处加以毛皮饰边。另外,旗袍还可以与丝巾、丝袜、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高跟鞋等时尚之物完美搭配,正因为如此,旗袍成为民国女性的最爱。她们个个穿得风姿绰约,吸引世人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