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画画经常画的几个石膏像的具体历史背景
1、大卫
是以色列联合王国的第二任国王。大卫的意思是“被爱的”。大部份关于他的记载都出自《塔纳赫》中的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虽然大卫不是没有缺点,但在以色列所有古代的国王中,他被描述为最正义的国王,并且是一位优秀战士、音乐家和诗人。
‘贰’ 古代有哪些好马
1、的卢马
历史上的的卢马是在三国时期刘备的坐骑,历史上此马由曹操所赠,后助刘备躲过荆州之劫难。其奔跑的速度飞快,在三国历史中最显眼的一处便是刘备避樊城之难,过檀溪,马达备意,一跃三丈,摆脱了后面的追兵,救了刘备一命,这一跳奠定了其三国名马的地位。
虽不及赤兔马那么声名显赫,但在三国中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其地位更因辛弃疾一首词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而大为提高。刘备凭的卢马脱险,被传诵为义马救主。后一般以“的卢马”形容快马。
5、白蹄乌
白蹄乌,昭陵六骏之一,是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作战时的坐骑。据《全唐文》收录唐太宗昭陵《六马图赞》记载,骏与“白蹄乌”是武德元年(618)九月至十一月间,李世民与薛仁杲(薛举之子)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作战时的坐骑,列于祭坛西侧三骏之末位。
‘叁’ 巴黎.里昂.马赛3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巴黎:
狭义的巴黎市只包括原巴黎城墙内的20个区,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人口230万。大巴黎地区还包括分布在巴黎城墙周围、由同巴黎连成一片的市区组成的上塞纳省、瓦勒德马恩省和塞纳-圣但尼省。巴黎市、上述三个省以及伊夫林省、瓦勒德瓦兹省、塞纳-马恩省和埃松省共同组成巴黎大区。这片地区在古代就已经被称作“法兰西岛”.
黎是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地处法国北部,塞纳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峡)375公里。塞纳河蜿蜒穿过城市,形成两座河心岛(斯德和圣路易)。首都巴黎人口为215万(截至2007年1月1日),包括市区和郊区的巴黎大区人口1149万。城市本身踞巴黎盆地中央,属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1月平均气温3℃,7月平均气温18℃,年平均气温10℃。全年降雨分布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里昂:
国东南部大城市。在索恩河同罗讷河汇合处。人口41.3万人,包括郊区约117万(1982)。位于从地中海通欧洲北部的战略走廊带上,罗马帝国之前已繁荣。长期为法国政治中心。十九世纪时多次工人起义在此爆发。商业中心。水陆交通枢纽。多中世纪建筑。是一座坐落在河岸上的城市。
马赛:
马赛是法国第二大城市和第三大都会区。它是一座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海滨城市,原属于普罗旺斯省。它是法国最大的商业港口,也是地中海最大的商业港口。马赛是全世界小资们向往之地普罗旺斯的首府。马赛港分老港和新港,老港在城市的港湾,如今成了游艇的码头。新港区在城市的西面,在欧洲仅次于荷兰鹿特丹港,是第二大港口。
‘肆’ 《马赛曲》是如何由来的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他经常到阿尔萨斯着名的爱国者、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的家里作客。
1792年4月,饥荒笼罩着斯特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
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像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棚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
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国歌找到了!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1792年4月24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4)马赛古代怎么写的图片扩展阅读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在法国路易十六时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情农民疾苦,受到巴黎雅各宾派的影响,阿尔诺带领马赛港的市民设计夺取了要塞,得到了武器,并驱逐了公爵,他们举行集会通过决议组织500名义勇军进军巴黎去搭救同情改革的议员,马赛市民积极参军,高唱着马赛曲向前进发,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而这个时期创作的进军歌曲《马赛曲》也成为了鼓舞斗志的赞歌。
拿破仑在1804年称帝之后下令取消《马赛曲》国歌地位;1815年路易十八复辟,改国歌为《法兰西王子返回巴黎》;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在巴黎战斗的街垒上《马赛曲》重新响起;1879年,法国政府重新定《马赛曲》为国歌。【拿破仑没有禁止唱马赛曲。】
‘伍’ 法国马赛介绍,景点,人文风情……
马赛(Marseille)是法国的第二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城市人口123万。该市三面被石灰岩山丘所环抱,景色秀丽,气候宜人。马赛东南濒地中海,水深港阔,无急流险滩,万吨级轮可畅通无阻;西部有罗纳河及平坦河谷与北欧联系,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全港由马赛、拉韦拉、福斯和罗纳圣路易四大港区组成,年货运量1亿吨,为法国对外贸易最大门户。
旅游景点:
1,伊福岛
在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中,基督山伯爵被关押的地方便是伊福岛上的伊福城(Chateau d'If),实际上这里是作为关押许多政治犯的监狱而使用的。游客一手拿着小说,一边沿着书中描写的道路探寻,另有一番情趣。法国大革命的初期领袖米拉波年青的时候,因品行恶劣也曾被关在这里。 前往该岛可从旧港乘船。
2,贾尔德圣母院
从旧港的利浦农布码头(quai de Rive Neuve)左转,再沿坡道向上走2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贾尔德圣母院。圣母院中有许多祈祷航海平安的模型船。同时,这里还残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对抗英美联军而留下的累累弹痕的墙壁。从这里俯望马赛全城,以及眺望地中海风景角度极佳。面对夕阳,很容易使人想起北非。 到这里可以步行,也可以从利浦农码头附近的车站,乘坐60路巴士抵达
3,马赛美术馆
马赛美术馆展出着在巴黎很少见到的埃克尔德·普罗旺斯作品。如瘟疫侵袭的马赛、马赛画家蒙特切利、彼切等人的作品,给人印象深刻。 除此之外,展出的马赛的风俗、传统及民间工艺品的古代马赛博物馆也很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如果前去马赛历史博物馆参观,你便能接触到公元前600年马赛诞生,到4世纪马赛的古代历史,这对于了解阿拉伯文明渡海而来的过程很有帮助。
人文风情:
马赛是由希腊的Phocaean于公元前600年作为一个贸易港而建立,取名为Massalia(Massalia;参见List of traditional Greek place names)。可以说是法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它被凯尔特人蹂躏过,然后又被古罗马征服。在古罗马时代,它被称为Massilia。公元前一世纪并入罗马版图,后衰落几近绝迹,10世纪再度兴起。1832年港口吞吐量已仅次于英国伦敦和利物浦,成为当时世界第三大港。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马赛人高唱《莱茵河战歌》进军巴黎,激昂的歌声鼓舞着人们为自由而战。这首歌后来成为法国国歌,被称为《马赛曲》。1934年,南斯拉夫王国亚历山大一世抵达港口并会见了法国外交部长路易·巴尔杜。他在那里被Vlada Georgieff暗刺身亡,刺杀者对亚历山大拒绝承认克罗地亚为一个独立国家而感到愤怒。
法国 国歌“马赛曲”正是以马赛义勇军命名的。
广泛传播的塔罗牌来自马赛,它也被称为马赛塔罗牌。
1792年4月24日,法国国歌《马赛曲》创作于斯特拉斯堡。它最初的名字叫做《莱茵军战歌》,作者鲁日·德·李尔只是一名业余音乐家。
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法国士兵在《马赛曲》的鼓舞下十分英勇。曾经有乐队指挥赞美说:“《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这首歌曲很快就广为流传起来。马赛的义勇军十分喜欢它,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他们挺进巴黎时就高唱着这首歌曲。于是,巴黎人便称这首歌为《马赛赞歌》,后来又把它称为《马赛曲》。
‘陆’ 斯米马赛什么意思
“斯米马赛”是日文すみません的读法,就是对不起且包含有谢谢的意思。
‘柒’ 马赛的作品赏析
《马赛》赏析:
这首诗采用了短促有力的节奏,描绘出了这座资本主义世界名都错综复杂的画面,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愤懑、甚至诅咒的急切心态。从诗中来看,无处不是人民的斗争,无处不是矛盾与挣扎,无处不是从胸腔最炙热的鲜血中迸发出的怨恶与诅咒。
诗中描绘了在马赛,所谓的繁华,所谓的工业化,所谓的经济繁荣。本质是混沌不堪,是压在人民脊梁上的血鞭,是帝国主义毫无人性的打压,艾青则是站在底层劳动人民及工人审视着这个混沌不堪的社会。
这是首诗是艾青对帝国主义原则性的批判与反对,虽然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与思想,但是对于违背人道的,虐待人民的,坚决抵制,绝对拒之门外。这是地狱里关于艾青的一朵火花,他带回了中国,归属于世界,应当被时代所认识。
(7)马赛古代怎么写的图片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艾青曾去法国留学,跟着恩施林风眠学诗歌,几年的异国他乡生活,使他的诗收到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以及一些文艺复兴时期名家们的影响,但同时,欧洲的法国同样动荡不安。在这期间,艾青作了两首诗,一首是《巴黎》,另一首便是收录于《艾青诗选》中的《马赛》。
《马赛》是艾青创作于1933年,马赛是法国的第一座城市,从罗马时期起,便是战火与掠夺下的产物。19世纪,以描摹500名烈士奔赴巴黎一路壮歌支持革命而流传后世的《马赛曲》闻名于世。
作为法国的国歌飘扬于历史的长河,那是一个国家发展而来的高光时刻,同样也是艾青内心中的法国情节。但在20世纪,马赛便进行了殖民扩张,愈发繁荣稳定。
‘捌’ 马赛曲和百年沧桑的背景简介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德•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
百年沧桑
《百年沧桑》:此曲在“迎接97香港回归”音乐作品征集活动中,获管弦乐作品唯一的金奖,是一部恢宏的史诗性力作。全曲采用交响诗常用的单乐章结构,根据其情绪转换,分为五个持续展开段落:入侵——苦难——觉醒——抗争——胜利、欢庆。
第一段:入侵 以打击乐轰鸣的音响为主题、弦乐和木管阴沉的音调为衬托、铜管尖锐刺耳的喧闹声为背景,描写中国人民那不堪回首的往事: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的节节失利;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八国联军掳掠北京城……
第二段:苦难 由小提琴奏出如泣音调,真切地描绘出在帝国主义压迫下人民的苦难。这一主题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插曲——《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曲作于1935年,当时国土沦丧、国民饥寒交迫,聂耳以深切、委婉并富有民族风格的旋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到处流浪、尝尽人生苦难的悲怨心情。
作曲家用现代技法对此歌音调做变形处理,调性游移不定,使音调更加辛酸与凄楚,加上中提琴的模仿、低音提琴的加入,把人民无所适从的焦虑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觉醒 长笛和低音大管奏出苦难主题变形后,低音单簧管和双簧管的对话式旋律,引出小提琴奏出的激昂音调。这一主题源于歌曲《满江红》。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在一首古曲上填上岳飞的《满江红》词。此歌曲调淳厚,豪放有力,表达了当时人民的爱国精神,后来逐渐成为一首广为流传的歌曲。
作曲家运用主题倒置的复调手法,在弦乐中分别奏出《满江红》的变形,形象化地展示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与殖民主义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三段“觉醒”的另一音乐动机来源于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随着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它成为一支号召全国人民奋起抗日的典型战歌。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作曲家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动机,表现人民的呐喊和斗争。
第四段:抗争 在小军鼓铿锵有力的鼓点后,弦乐奏出“抗争主题”,这一主题来源于影片《逃亡》主题歌《自卫歌》。
《自卫歌》的变形音调,与圆号奏出的《义勇军进行曲》变形音调交错,穿插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吟唱的“苦难主题”,再与圆号奏出的《满江红》变形音调形成三声部对位,形容人民反抗斗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锐不可当。最后,乐队全奏,意味着人民“前进!前进!前进!进!”的磅礴气势,使全曲达到最高潮。
第五段:胜利、欢庆 以钟管齐鸣的璀璨音响作先导,乐队奏出辉煌的胜利赞歌。“胜利、欢庆”主题谱例见课本。
作曲家一改前几乐段中各种无调性或调性游移的主题变形手法,尽情抒发了胜利的欢乐和豪迈。这种由变形到原形的写作方法,使我们不仅感触到历经沧桑的中国人民终得胜利,而且也体会到作曲家技法“回归”的艺术构思。
‘玖’ 马赛VS罗马
因为罗马人尚武,而且有利于发展壮大的地理腹地。而马赛只是希腊人的一个边远殖民城市,屡受高卢人和利古里斯人的侵扰。
在罗马统治时期,马赛也曾可以和罗马媲美,可惜毁于战火。
‘拾’ 《马赛曲》创作的相关背景
马赛曲
法国大革命期间,有过许多鼓舞斗志的战斗歌曲,而最受群众喜爱、流行最广的,是自由的赞歌--马赛曲。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全部封建制度,发布了《人权宣言》。人权和自由平等的面制度基本原则一经确立,就意味着封建贵族的王权将被永远废除。法国大革命引起了欧洲邻国封建统治者的不安和敌视,他们企图以武装干涉扼杀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奥地利和普鲁士联合发表宣言,要求法国恢复国王的权力。法国逃亡贵族在国外招募军队准备复辟,瑞典、俄国、西班牙、撒丁王国都表示支持。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宣战。
马赛曲的作者名叫鲁热�6�1德�6�1利尔。他是法国大革命时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1779年冬,饥荒笼罩着斯拉斯堡。市长迪特里希家的生活也很贫苦。一天,饭桌上只有战时配给的面包和几片火腿了,迪特里希安详地望着德�6�1利尔说:“只要市民们节日里不缺少热闹的气氛,只要士兵们不缺乏勇气,我们吃的虽不丰富,也算不了什么!”他接着对女儿说:“酒窖里还有最后一瓶酒,拿来让我们为自由为祖国干杯吧。斯特拉斯堡要举行一个爱国主义的盛典,德�6�1利尔应该喝几杯酒,写出一首能鼓舞人民斗志的歌曲来!”女儿们齐声鼓掌喝彩,取来了酒,为父亲和年轻的军官斟满酒杯,直至酒被喝完。
午夜了,寒气袭人。任凭幻想驰骋的德�6�1利尔兴奋异常地回到房间,一会儿先谱曲后填词,一会儿先作词后谱曲。是音符还是诗句先出现?是音乐还是诗篇?他分辨不清。他只是纵声歌唱,可什么也没有写成,他渐渐感到疲乏,伏在钢琴上睡着了。
天明醒来,夜里的歌曲就象梦一般地在例子的记忆中浮现。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音符,随即向迪特里希家奔去。他在菜雷锋里找到正在锄冬季莴苣的迪特里希,这位年迈的爱国者立即叫醒自己的夫人和女儿,还叫来几位爱好音乐并能演奏的朋友,由迪特里希的长女伴奏,德�6�1利尔激昂地唱起歌来。听了第一节,每个人心潮激荡不已;听到第二节,大家都流下了热泪;听到最后一节时,人们的狂热爆发了。迪特里希、他夫人、女儿们、年轻的军官和朋友,哭着拥抱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
两个月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人法国,在远离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最南端城市马赛,迅速组织起一支500人的结盟军向巴黎进发。一个叫米勒的医科大学生把他得到的《莱茵军战歌》推荐给马赛军。歌曲的激昂气势振奋了人们,马赛结盟军一路上高唱这首革命歌曲开往巴黎,沿途还散发印刷的歌片。当他们到达巴黎时,以军旗和这首歌为前导,成千上万的人在街头迎接这支部队。他们听到马赛人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一支令人热血沸腾的战歌,这是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的,那歌词唱出了此刻他们要喊出的战斗口号。这首歌,很快就不胫而走,传遍了巴黎的大街小巷,由于是马赛人带来了这首歌人们把它叫做《马赛曲》。
这首新歌,原名为《莱茵军进行曲》,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德�6�1利尔在斯特拉斯堡首次演奏,不久就传遍了全国。三个月以后,法国第二大城马赛的工人革命队伍高唱这首歌曲,浩浩荡荡地开进巴黎;马赛的俱乐部每次召开会议,开始和结束时都必定演奏这支歌曲;马赛人在行军路上也高唱这支歌。《马赛曲》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