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货币市场最新价格清朝背面两条龙
腰带:用来束腰的带子,裤带。若是皮革的,俗语也称皮带。
作用
中国早期的服装多不用纽扣,只在衣襟处缝上几根小带,用以系结,这种小带的名称叫“衿”。《说文·系部》:“衿,衣系也。”段玉裁注:“联合衣襟之带也。今人用铜钮,非古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为了不使衣服散开,人们又在腰部系上一根大带,这种大带就叫腰带,它与今天人们所用来系束裤裙的带子名称虽同,但作用并不一样。 由于腰带具有这种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对它十分重视,不论穿着官服、便服,腰间都要束上一带。天长日久,腰带便成了服装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饰物,尤其在礼见时,更是缺它不可。《南史·刘琎传》:“(琎)方轨正直,……兄瓛夜隔壁呼?琎不答,方下床着衣立,然后应。瓛怪其久,琎曰:“向束带未竟,其立操如此。”连兄弟之间夜里见面说几句话,都必须整衣束带,否则就觉得有失礼貌。古人对礼节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君臣之间更是如此。据欧阳修《归田录》记载,宋太宗夜召陶谷。谷至,见帝而立,却不肯进去。太宗立即意识到这是因为自己没有束带的缘故,于是令左右取来袍带,匆匆束之。陶谷见皇帝束上了腰带,这才进去。在当时看来,皇帝召见侍臣而不束腰带,同样是失礼的行为,所以不能与他行君臣之礼。
样式
古代腰带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复杂。但总的来看,可分成两类,一类以皮革为之,古称“鞶革”,或称“鞶带”。一类以丝帛制成,古称“大带”,或称“丝绦”。也有将这两种腰带统称为大带的。在秦汉以前,革带主要用于男子,妇女一般多系丝带。《说文·革部》:“男子带鞶,妇人带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男子除了用皮带外,也可系扎各种丝带。如《诗经·曹风·鸤鸠》:“淑人君子,其带伊丝。”郑玄注云:“其带伊丝,谓大带也。大带用素丝,有杂色饰焉。” 据先秦文献记载,当时的丝带形制比较复杂,颜色、装饰各不相同,上自天子,下至士庶,等级差别十分显着。如《礼记·玉藻》所记:“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带;弟子缟带。”又:“大夫大带四寸。……天子素带,朱里,终辟。”郑玄注:“大夫以上以素,皆广四寸;士以练,广二寸。”甚至对带子系结后下垂部分的长短尺寸,都有严格的制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尺有五寸。”
男子样式
所谓“绅”,就是指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论语˙卫灵公》记:“子张书诸绅。”宋邢昺注:“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因为绅是带子末端的下垂部分,所以可提起来记事。当然,这是应急的做法。在一般情况下,官吏记事,是用一种手版,名“笏”,不用时就将它插在腰间,后来干脆就把垂绅插笏的仕宦称之为搢绅。搢就是插的意思。《晋书·舆服志》:“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所谓搢绅之士者,搢笏而垂绅带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以后还引申出乡绅、绅士等名词,专指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人士,意思说他们具备了搢绅的资格。
女子样式
至于妇女,虽然用不着搢笏,但腰带系结以后,也有一部分垂下,这种下垂部分的名称,在叫法上与男带有些不同。明杨慎《丹铅续录》记:“古者妇人长带,结者名曰绸缪。垂者名曰襳缡。结而可解曰纽;结而不可解曰缔。”什么叫“可解”,什么叫“不可解”呢?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分别指活结和死结。凡是打成环状的活结,古时称“纽”,而扣紧的死结则称为“缔”。《说文·系部》:“缔,结可解也。”又“纽,系也。一曰结而可解。”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关于腰带的系束部位,古时也有明确规定。如《礼记·深衣》记:“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孔颖达注释说:“当无骨者,带若当骨则缓急难中,故当无骨之处。此深衣带于朝祭服之带也。朝祭之带,则近上”。故《玉藻》云:“三分带下,绅居二焉。是自带以下四尺五寸也。”可见腰带的系束部位,完全是根据各种服装的不同形制而决定的。我们从战国以至西汉时期的俑像上可以看出,凡穿绕襟深衣的妇女,腰带多系在衣襟的尖端,以防衣服散开。这种衣带的高度,就是视衣襟的高度而定的。革带的系法与此不同,在革带顶端的交接之处,一般都缀有一个固定的装置,用时只要相搭即可,不必像丝带那样互相系结。缀在带首的固定装置,大体上也有两种形制,一种作成钩状,称为“钩”,也称“带钩”;另一种作成环状,称“𫔎”,或称“带𫔎”。 带钩一物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春秋时期。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以及山西等地的春秋墓中,都有带钩实物出土。文献资料中也常常提到带钩的名称。如《管子·小匡》:“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史记·齐太公世家》:“射中小白带钩”等等。
制作带钩的原料,大多采用金属,如金、银、铜、铁等,也有用玉、石、骨、木做成的,但为数不多。带钩的造型,由于时代的不同和地区的差异,也有许多明显变化。有的做成棒形,有的做成耜形,有的做成兽形,有的做成鸟形,有的做成人形,有的做成龙形,另外还有琴形、匙形及琵琶 腰带
形等,不可尽述。带钩的制作工艺也很有特色,有的用刻,有的用嵌,有的用镂,有的用错,不一而足。正如《淮南子·说林训》所记:“满堂之坐,视钩各异。” 带𫔎的出现比带钩要晚。目前所见的带𫔎实物,都是战国以后的产物。所谓带𫔎,指的是一种环形带扣,其形或方或圆,考究者附有扣针,用时将皮带伸入扣内,然后插入扣针即可。由于它结扎起来比带钩牢固,所以受到普遍欢迎。三国以后,革带用𫔎者逐渐增多,而用钩者却日见减少,最后完全取代了带钩。后世流行的钩洛带、蹀躞带以至金带、玉带等,都用带𫔎,而不用带钩,带钩的使命遂告结束。 带𫔎虽然是革带上的一种装置,但有时也可用于丝带。这种丝带与丝绦不同,它是以丝织物织成的一种宽阔的腰带。史籍中常见有绲带、织成带等名称,就是指这种腰带。如《述异记》称:“祖欣见形诣僧荣沈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东观汉记》:“郑(邓)遵破匈奴,于是上赐金刚鲜卑绲带一具。”在这种绲带及织成带的首部,就缀有一个金属带𫔎。《后汉书·舆服志》记命妇服饰:“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带绶,以采组为绲带,各如其绶色。黄金辟邪,首为带𫔎,饰以白珠。”由此可见,这种饰有带𫔎的腰带,不仅可以用于男子,同时也可用于妇女。
唐:《新唐书 五行志》中载: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玉带”为古代地位级别的象征。所谓玉带,通常是指用玉装饰的皮革制的腰带即革带。这种装饰革带用的玉制品,称为“带銙(kuǎ,音垮)”,俗称玉带板。早期的玉带是一种蹀躞(diéxiè音碟谢)带,即革带上面缀玉的同时又缀有许多勾环之类,用以钩挂小型器具或佩饰等物。蹀躞带只有一根鞓(tīng,音厅),一付带扣,不用铊(tā,音它)尾。据记载,蹀躞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由胡人骑士传入内地的。最初的装饰部位主要在腹前正中腰带两端的连接处,重点是带钩,既有玉质带钩,也有铜质带钩。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革鞓上只缀方型带銙的玉带。隋唐时期玉带被定制为官服专用。唐宋时期玉带就已经盛行。唐代曾有朝廷定制,规定有"大带制度",以带上的装饰品质地和数量区别官品等级。一品官以下佩带刀子和?石,文武三品官以上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届时的玉带大多是双鞓、双扣、双铊尾的。通常,革鞓上面套有锦缎带套,带銙即玉带板缀在带套上。带銙的数量多少取决于官员的级别地位。五代和宋时期,单鞓和双鞓的玉带同时并用。总的说来,从鞓、带扣和铊尾的数量来分类,玉带可分作:单鞓、单扣、无铊尾;单鞓、单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单铊尾;双鞓、双扣、双铊尾;三鞓三扣双铊尾(原来的前鞓被一分为二,三台处多一插接式暗带扣)等几种制式。在使用双鞓的情况下,前鞓两端均钻有穿插扣针用的小孔,鞓的末端缀有铊尾,穿过带扣后,铊尾在后腰际垂向地面,取“顺下”之意。后鞓的两端装有带扣,通常用金属制成,但是也发现过用玉制成的带扣。五代时期的玉带,前鞓不镶玉,后鞓缀有7块方形玉板,号称“排方”。宋朝玉带,前鞓缀有2 – 6块带板,后鞓是排方。北方草原民族非常喜爱腰饰,所以在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上层社会腰佩玉带的风尚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辽金时期的玉带已接近明制,带板数约20块左右,图案大多为春水秋山、猎狗、天鹅、海东青之类,雕工考究。只不过桃形带板的朝向比较乱,有朝上的也有朝下的。实际上,至少到了元朝,革带的带銙形状和数量就已经程式化了。但是,直到明朝早期,带銙数量还允许在16 - 25块之间不等。明代腰佩玉带的风尚随着治玉业的发达而继续兴盛。这个时期对于佩玉带的制度有所放宽,但对不同级别官员使用玉带的质地、形状、数量、纹饰,仍然有明文规定。洪武十五年明政府对于玉带的佩带制订了硬性规定。明张自烈《正字通》戌集上·銙字条:“明制,革带前合口处曰三台,左右排3圆桃。排方左右曰鱼尾(铊尾),有辅弼2小方。后7枚,前大小13枚。”这是臣僚所用的玉带,总共20銙。皇帝玉带为24銙。当注意的是,圆桃尖端的朝向甚为重要。按明朝的制式,左右两排圆桃,其尖端都朝向后腰。从正面观看,3个尖朝左,3个尖朝右。藏品中的带板,其圆桃尖端的朝向可以从带板上面的图案来判断。有的藏品带板中的圆桃,尖端朝上或朝下,也有的左右朝向混乱。这样的带板不是标准明制,恐系辽金等北方少数民族使用;或系后世仿品,仿制者不懂制式,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里,无论皇帝还是臣僚,都是用一条宽布带子束腰,有的只不过宽布带上面多了几块玉饰而已。这种玉带与实际生活中玉带的差距已经近乎于离谱。尤其是是明朝的腰带,明朝开国之初便已规定为革带,带上缀有带銙,即按官员品级的不同分别用玉、金、银、铜、乌角等不同材料制作的装饰板。这样的革带也就分别称之为玉带、金带、银带等等,其中以玉带最为尊贵,一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 腰带装上这许多装饰品之后就变得相当长,而官员们腰腹一般没有那么粗,故明朝的革带是束而不系的,只用细绳系于腋下衣肋之际。于是,明朝的革带不象唐宋时代那样起束腰作用,而变成纯粹装饰的用具了。只有着军装或穿甲胄者,其革带才真正系在腰上。然而革带与衣服相衬之下,确实起着显着的装饰作用,使着衣人显得十分华贵,气度大方。由于革带束而不系,仅悬于腰际,有时会向上仰至胸部,有时会向下垂至腹部,为了保持平衡,必须用手扶着。另外,两只铊尾也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干脆也贴在革带上,作为装饰之用。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玉带就是束而不系的。当他的玉带上仰到胸部时,表明他心情很好。反之,当他的玉带下垂到腹部以下时,则表明皇帝要大发雷霆之怒,甚至要杀人。另外,三宝太监下西洋的郑和塑像上所系的玉带就是上仰到胸部的。 清代开始,官方玉带使用制度被废除,但玉带仍然成为一种纯粹的装饰品盛行于民间,清代玉带不再具有很完整的形式,主要以带钩,带扣为主,部分成为纯赏玩器不再具有佩带的实用价值。
永泰公主墓壁画:... ...腰垂红色腰带的唐朝女子形象... ...。《唐书.车服志》对帝、后、太子、诸臣服饰都有详细说明。缺胯袍是唐朝男子主要服饰,自帝至役皆用,《释名》中对该服饰包括腰带都有详细解说。唐高宗规定大臣常服:亲王至三品......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腰带用草金钩;六品......腰带用犀钩;七品......腰带用银銙(环扣);九品......腰带用瑜石带钩。参考《新唐书.车服志》很详细。
宋朝基本沿袭唐朝服饰,只是帝后服饰略有删减。宋代贵妇服饰、腰带参见(山西永乐宫壁画)。宋朝官服......束大带、革带;官吏公服......束革带。宋朝妇女襦裙,在腰间正中部位配上飘带和环状饰物,为了压住裙幅,不致随风飘飞,也便于活动,史书称作“玉环绶”。宋朝命妇服饰沿用唐制,裙腰上有双带,开裆裤的带子缀在腰部正中,开片裤的双带缀在右侧带长约一尺八寸,这是内着裤的带子,有裙遮挡,不是外见腰带。宋朝品官一般外束罗料大带。详细参考《宋史.舆服志》有明确记载。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元朝建立后,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l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服制。服装以长袍为主,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妇女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贵族便服用革带。网络“元朝服装图片素材”查看66幅元朝服饰图。参考《元史.舆服志》详细记载。
明朝服饰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在经过元代蒙古人统治之后,明朝恢复汉族的传统,明太祖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代男装以方巾圆领为代表形式,儒生所着襕衫与当今舞台上京剧书生的服饰极为相似。......皂绦软巾垂带。
褶纹装饰十分讲究。有一种名为彩条裙,每条选用一种颜色缎,每条色缎上绣出花鸟纹饰,带边镶以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数条这样的各种彩条拼合在腰带上,就成为彩条飘舞的裙子,因此取名“凤尾裙”。
明朝立国不久,就下令禁穿胡服,恢复了唐朝衣冠制度,法服与常服又得以并行了,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帝后、官吏资料参见《明会典》、明代太监刘若愚《酌中志》、《明史·舆服志》。明代圆领大袖衫为儒士所穿的服饰,与其他官吏一样,都有详细的制度。如“生员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条软巾垂带。凡举人监者,不变所服。”张廷玉《明史》中有专门记载锦衣卫服饰的。
清朝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
清代女装旗袍不束带,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清朝只有男子部分装束有腰带。同治年间,流行蓝缎地镶阔边的绸裤带,带宽一丈或数丈,带端有绣纹。无论着裙着裤均有系带的习俗。腰带系后垂至膝下为尚。
清朝各级服饰参见《大清会典》和《大清通礼》有详解。
无论哪个朝代,自帝后始,只要有官阶者,皆以玉带分等级,便装用革带,女人用丝绦带。武者用大革带、丝峦板带或绦。
⑵ 清朝末期后宫服饰图片及等级 需要图片
1、清代皇后朝服朝褂:清代皇后服饰 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本图为戴朝冠、穿朝服、朝褂的皇后(《清代皇后像》)。
⑶ 演员穿的清朝官服多少钱
一般的几百块,烫印制作粗糙只配扭秧歌那种。仿真的话纯手工刺绣上万了,电视剧里那种。
⑷ 清朝皇帝龙袍制作究竟有多复杂一件龙袍需要花费多少钱
相信大家都一定有发现,现在宫廷剧确实是越来越多,也使得我们对很多古代皇宫之事有了一些了解,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在这些宫廷剧中,有各式各样的龙袍,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这些龙袍也是很有讲究的。
这么贵重的衣服也就只有皇帝能穿的起了,不过我们现在的很多衣服也有很多是值二十多万的,奢华程度也不亚于当年的皇帝。
⑸ 清朝的服饰(图)
清王朝时段推行剃发易服,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明朝的冠冕、礼服。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一律泾渭分明。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从公服开始逐渐推向常服。
清代八旗兵甲胄
⑹ 清代官服拍卖价格是多少
清代官服器精品拍卖
拍品名称 成交价(万) 拍卖日期
清代五品文官官服背补(纳---------480万------------2012-12-23
清 官服像 立轴-------------------250万------------2014-01-05
PPC 清代袁世凯官服像-------------290万------------2011-07-10
清朝官服画像---------------------238万------------2011-08-19
1896年李鸿章官服像法-------------260万------------2014-06-03
佚名 人物官服画像 立轴-----------300万------------2010-06-04
清中期 朱缨、官服等配饰----------260万------------2013-10-25
清 紫檀雕龙凤纹官服箱------------150万------------2012-12-23
明清文武官员,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有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织品,称为“补子”,以图案的不同而代表不同的官阶。文官官服补子绣禽,武将官服补子绘兽,成语“衣冠禽兽”,即来源于此,故而其原本并非贬义词。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记载:“品级补子,定于洪武,行于嘉靖,仍用至今。”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服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顺治九年(1652年),对补服的规定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明朝的定制,只是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皆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不同。清代补子的形状有方圆二式,根据规定,皇室贵戚如皇子、亲王、郡王、亲王世子等,通用圆补;普通官吏则用方补。皇家宗室的补服及补子,均是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织造定做进贡的。官员的补服和补子,可以由本人按典章制度自备。清代有专卖补子的店铺,但补子的颜色和图案是法定的。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福建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北倚***风景区清源山,南接风景秀丽的西湖,西邻泉州市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全国性对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是展示祖国大陆与宝岛台湾历史关系的***对台专题博物馆。博物馆采用“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运用闽台两地传统建筑“出砖入石”的特色工艺,红白相间,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了海峡两岸的人文精神与地域特色,于2006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开馆前从旧馆泉州闽台关系史博物馆转交过来六块清代飞鹤官服补子,色彩绮丽、图案斑斓、用料考究、制作工艺精美。这些补子一方面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的象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们内心对大自然给予的五彩缤纷色彩和祥禽瑞兽的崇尚、顶礼膜拜。同时,从补子所承载的信息,可以看出清代中国织造业技术的发达与先进,精湛的纺织和刺绣工艺为世界所独有,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⑺ 清朝的官服的价格
清代官服补子的纹样如下:
皇亲官服上的动物图案
亲王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
亲王世子同上
郡王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
贝勒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
贝子四爪行蟒二团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的动物图案
文官:一品----仙鹤。 武职:一品----麒麟。
二品----锦鸡。 二品----狮子。
三品----孔雀。 三品----豹。
四品----鸳鸯。 四品----虎。
五品----白鹇。 五品----熊罴。
六品----鹭鸶。 六品----彪。
七品----㶉𫛶。 七品----犀牛。
八品----鹌鹑。 八品----犀牛。
九品----蓝雀。 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注1:㶉𫛶,音“西翅”,也可读成“欺翅”,是一种长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鸟,经常雌雄相随,喜欢共宿,也爱同飞并游。
注2:七、八品武职官服上的动物同为“犀牛”。
据考证,古代官服使用飞禽走兽图样,最早始于唐代的武则天。清朝的官服,又叫补服,也叫“补褂”。是清代的礼服。当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门襟有5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补服主要的特点,是以金、银等彩线,绣成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高低。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官服的前胸和后背。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固伦额驸、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 清代的补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
⑻ 清朝皇帝的龙袍价值多少钱
龙袍不许买卖,这个价格也是参考了当时的人力物力,算出来的成本价。按照清朝的白银价格2.83元/克,(古爷网上查到:1两=37.3g左右,一两白银约等于140-150元)1000两白银相当于现在的14.2万元。
而据《古史传》记载,有工匠推算,龙袍价格甚至可达4000两,也就是56.8万元。那么皇帝的新衣价格就在14万~57万之间,这还只是一件外衣而已。以全套不同时令、场合、用途的衣服算起来,每位皇帝约有150套衣服,所以皇帝光衣橱内的预算就至少要2000万。
⑼ 中国各朝各代官服图片和简介
楼上答得基本正确!
中国古代各朝的统治者所尊崇的颜色各有不同,据文献记载,传说黄帝时期尚黄,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赤。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黑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凡重大的庆典、祭祀活动皇帝必须穿黑色衣服.
夏商周服饰
http://www.e-museum.com.cn/dmsa/finery/fin/63844.shtml
秦代服装
秦人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绿色最受欢迎,白、黑色很少.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相异和搭配。如绿色的上衣,下身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红色的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的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和袖口;红色的长衣,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缘。这种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另外,服装的等级色彩不是很明显.例如,军官和士兵的服色没有明显区分,军官中将军与中下级军官之间也无严格界限。他们身着的铠甲由政府统一发放的,所以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即:铠甲片为褐色,甲带为红色。其他的衣服,则因为秦代并不统一发放,而因人而异.
http://www.e-museum.com.cn/dmsa/finery/fin/63862.shtml(秦汉服饰)
唐代服饰
官服的确是从唐代开始分颜色的: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
http://www.m16.cn/008-ysdl/01-yisu/fz004.html
http://www.huanghan.net/read.php?tid=4605&uid=693
宋代服饰
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http://www.86760.com/db_picture/200504/08/1112930596901295.jpg
http://ls.nje.cn/qixia/WYK/new_page_18.htm
元代服饰
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
http://hist.cersp.com/tsls/200612/4997.html
http://www.boxuege.com/pa001/001/0000000463.html
明代服饰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http://www.ppwy.cn/html/new/7438_1.htm
http://www.boxuege.com/pa001/001/0000000462.html
http://www.boxuege.com/pa001/001/0000000468.html
清代服饰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http://www.boxuege.com/pa001/001/0000000481.html
http://www.boxuege.com/pa001/001/0000000475.html
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 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http://fashion.qqread.com/luxury/sc/r039757.html
⑽ 清朝皇帝的龙袍,换成现在的价格值多少钱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就清朝而言,一件刺绣龙袍的制作成本为1000两白银,按照目前的白银价格为2.83元/克,一两≈37.3克,一两白银约为140-150元,那么制作一件龙袍的成本约为15万元人民币。果真是很贵啊!
而现在龙袍的文物价值高很多,一件干隆镶珠黄缎十二章纹龙袍,拍卖成交价为人民币1526.72万。一件顺治彩云金龙纹满文龙袍,拍卖成交价人民币460万。比起当时的价值贵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