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马未都的发型是什么发型
是百家讲坛的那位吗,就是简单寸头啊。
㈡ 马未都今年多大年龄
马未都今年65岁了( 2020年)
㈢ 二月二龙抬头为什么要换发型
中广网北京2月23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公司无间道,不说不知道。天下公司以下关注:“二月二”和“龙抬头”。
每年农历二月二,传统民俗里都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这个民俗,在我国已经传承了数百年。
经济之声连线着名收藏家马未都,了解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
主持人:“龙抬头“有什么来历?
马未都:(二月二)处在农历(节气)的雨水和惊蜇之间。过去有一种说法,这个时候应该有雨水,随后就该打雷,雷声惊起,冬眠之龙会醒,第一个动作是抬头,就形成“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后来又把这个节日叫春龙节,也叫龙头节、青龙节,都是指“二月二,龙抬头”。
主持人:很多传统说法和农业生产有关?
马未都:对,中国是农业国,所有的事情(传统说法)都跟农业有关。
主持人:说到二月二龙抬头,很多年轻人不太了解这一天有什么习俗,或许知道要理发等。传统来说,二月二有什么特殊的讲究和做法?
马未都:过去的农民到了这个时候都要在水边祭龙神。很多习俗跟吃有关,因为过去穷,想吃一顿饱饭要有由头。二月二,有吃面条的,有吃春饼的,有吃馄钝的。不管吃什么,都跟龙有关,认为面条是龙须,春饼是龙鳞,馄钝是龙眼。当时在水边祭龙神主要是取吉庆之意。有一种说法是引钱龙,盛行把铜钱跟水搁在大壶里,一路从水边引到家里,最后把剩下一点水和钱倒进水缸,说明一年会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过去,正月不做生意。中国是农业国,一年辛勤劳作,到正月不做生意。借着“二月二,龙抬头”的吉庆,做生意的人要做一些仪式。
主持人:二月二,理发店最忙碌了。理发跟龙没什么关系?
马未都:过去民间的说法是正月不理发,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其实是说正月理发思念旧事。逐渐以讹传讹,演变成“正月不理发,理发死舅舅”。这个说法很盛行,导致一般人在正月都不理发。二月二日,大家都去理发,焕然一新。干什么的都是这个时候开始准备。
其实,在龙抬头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可能全国各地不尽相同。但是,在这样的一个日子,不论您是什么身份,什么背景,身处何处,这“龙抬头”三个字,还总是会出现在你的耳边。
财经评论员张立栋:大家在社会氛围中会遵守某些习俗,会用自己的行为去演义这种风俗习惯。
主持人:遵循风俗是给生活增加一点味道。
二月二还有很多其它的习俗,比如 “缝春被”,据工作人员介绍,二月二缝春被也有讲究,要一根线到头
工作人员:我们做被子是一根线到头,(象征)过日子顺顺当当,做事情有始有终。
龙抬头这个习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如何演变的呢?元代学者熊梦祥在他的《析津志》中写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
而到了明朝,文人于奕正、刘侗合着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那么二月二为什么要“熏床炕”呢?这是因为,经历了一个冬季,经历过冬眠,百虫都开始苏醒。古人住的都是平房,有时候难免会有其他生物跑过来 “寄宿”,用烟熏一熏,把虫子们都熏跑了,让它们不敢出来捣乱。
其实,关于二月二理发的事,民俗专家赵书介绍说,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
赵书:“二月二,龙抬头”是换季的季节,季节变换需要更进,在这一天把冬天的东西清理掉。
二月二这天,不仅百姓有很多的习俗,当年,连皇帝也要做出表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开解冻,阵雁北飞,犁牛遍地,即将是整地播种的好时节了。据《古今北京》载:清代定制,每岁仲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礼完毕,还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样子,就算是玉帝亲耕了,然后,坐在观耕台上观“庶人终亩”。
皇帝在此时祭祀农神,并且亲自耕田,就是要号召人民要起来春耕,辛勤劳作,保证今年有个好收成。如今,皇帝虽然不在了,广大的公司白领也不用亲自下地耕田了,但是,在二月二这个大地勃发,万物复苏的时节里,大家还是要打起精神,鼓足勇气,用好的面貌来迎接新的一年。不为别的,就为了到了年底,银行卡里能有个 “好收成”!
张立栋:顺其自然,龙年工作和生活可能会更尽一把力。
奔着龙字,比平时多努力一点。
㈣ 唐诗宋词密码何时出版
唐诗宋词密码出版时间并没有公布,目前正在写作中,马未都2020年正月初五开始动笔写书《唐诗宋词密码》(暂定名)。
计划写100篇,实际写了110篇,共写了112人。
以时代为背景,以诗人为主线,唐人66篇,宋人44篇,解析约300首诗词,计40万字。
马老作为文物鉴赏界的泰斗,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的阅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颇有建树。
此次他闭关写作,据说瘦了10斤,头发长了一斤,用完了一堆笔芯,65岁依然笔耕不辍,倾注心血与中国文化,值得尊敬和学习!
此次《唐诗宋词密码》以其独特的文笔把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更轻松,清晰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马老鉴赏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源于热爱和钻研,收复了很多流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贡献。
㈤ 匠人为什么消失
总有一些匠人精益求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使得本门的技艺达到了一个化境。
好的手艺人注重两点,一是德行,二是传承。品德始终在我国是做人的第一要求,只有一个人具备优良的品德,他才会对自己的事情有所付出和坚持,才能有足够的责任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依赖。传承是不愿意这门手艺丢失了。有一个吃饭的本事,在中国比什么都重要,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获得幸福和满足感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以能吃饱饭为标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吃货的国度。而是我们知道活下去人生才有意义。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概括起来,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坚持"工匠精神"的企业,依靠信念、信仰,看着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成为众多用户的骄傲,无论成功与否,这个过程,他们的精神是完完全全的享受,是脱俗的、也是正面积极的。
㈥ 马未都唐诗宋词密码什么时候发布
唐诗宋词密码出版时间并没有公布,目前正在写作中,马未都2020年正月初五开始动笔写书《唐诗宋词密码》(暂定名)。
计划写100篇,实际写了110篇,共写了112人。
以时代为背景,以诗人为主线,唐人66篇,宋人44篇,解析约300首诗词,计40万字。
马老作为文物鉴赏界的泰斗,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生活的阅历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颇有建树。
此次他闭关写作,据说瘦了10斤,头发长了一斤,用完了一堆笔芯,65岁依然笔耕不辍,倾注心血与中国文化,值得尊敬和学习!
此次《唐诗宋词密码》以其独特的文笔把中华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更轻松,清晰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马老鉴赏传奇故事不胜枚举,源于热爱和钻研,收复了很多流落于民间的文化瑰宝,为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