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未出嫁女子的发型衣着
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秦汉的统一和中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 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的“倭坠髻”。晋崔豹《古今注》云:“坠马髻今无复作者,唯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形也。”这种发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传不息。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正如当时人所吟诵的那样:“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在这一时期,妓女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妓女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推广者。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如果说,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那么,强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气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从传世的唐人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女都是健壮的丰颐厚体。因此,在妇女的妆饰上,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显得华丽风雅。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惊鹤髻”,形如受惊鹤鸟的展翅欲飞之状;到了唐代转变唯“惊鹄髻”,线条更加柔和自然,与女子的脸庞相应成辉,极富情趣。开放的社会造成了扩大的胸怀,唐代妇女中还流行过多种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的发式,如乌蛮髻、椎髻、回鹄髻等等,人们不以为怪,反而竞相仿效,吟诵这类发式的诗歌比比皆是。在整个盛唐一代,耸起于头顶的高级始终风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咏:“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传世的《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高髻的风行,使得假发得使用更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采用毛发编成的假发之外,还大量使用木质、纸制所制的假发髻,这种被称为“义髻”的假髻其实更接近于首饰的范畴。 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就曾出土过两件实物:一件是木质的,状如“半翻髻”,外涂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另一件是纸制的,造型与“峨髻”相似,外表也涂漆,并绘有繁缛的花纹。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里,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由此可见,高髻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清明时期我国的封建时代进入了晚期,传统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纯熟的地步,生气逐渐减退,文化趣味转向繁琐、堆砌,过于追求细致。外在的华丽,掩盖不住创造力的贫乏。明代妇女的发式趋于低矮尖巧,达到六七寸即被认为是高髻,发髻的样式变化不多,如牡丹头、花盆头、钵盂头等等,大体数十年翻出个新花样了,但发髻上的饰品却极为华丽。这一点,在记载高嵩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明显的反映。这一时期,妓家风尚堆女子的服饰潮流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官显贵欣赏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时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时的“杜韦娘髻”(亦称“茴香髻”),就是首先创始于风尘女子杜韦娘,然后由南方推向全国的。甚至宫廷的发式也倒过来受民间的影响,“雅以南装为好”。清代尤侗有诗咏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明代妇女盛行带头箍和发冠,这两件饰物很快就有了相当强的装饰性,一位在明代后期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记载说,妇女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箔。”17世纪中叶,满足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自先秦时代延续下来地男子梳髻于顶的习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为剃发梳辫,而女子则仍然维持前明旧俗,这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妇女尝梳的“抓髻”,即发髻结束于脑后的式样,大体出现于清代晚期。民国初年,随着剪发风气的推广,女子的发髻也以简练、利落为时尚,越往后,梳的人越少,在偏远的乡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绝迹。 这里有图片 http://hi..com/丝奇雨散/album/item/15eb184bb9db65ff83025ce4.html收起
‘贰’ 大脸的人留什么发型比较好看
我认为这款长刘海男生短发发型,长至脸中部的刘海可以包裹半边脸,将大脸脸型拉长,改善了大脸的视觉效果,起到塑小脸的做用,让大脸男生也能很帅气。
短发不仅能让你的脸看起来小了一圈,还会让你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方便。头发嘛,还会再长的,短发是真的方便啊出门随便抓一抓吹一吹就好了,夏天不想披着一头厚重的头发,但是又怕脸太大不敢随意换造型,短发很好的解决了问题。
‘叁’ 适合圆脸女生的露额头发型有哪些
适合圆脸女生的露额头发型有哪些
锁骨发即是长度恰好及锁骨的头发,这样的发型是你修脸与修脖的最佳助手。尤其是作为轻熟女的你剪了这么一款随性十足的偏分锁骨发后,再加以微烫定型,那就超显时尚有韵味好发型。
锁骨发的长度适中,非常好打理,软妹子们可以修一个齐刘海再加蛋卷烫定型,那叫一个萌啊,让你瞬间减龄,变成人见人爱的小可爱。
三七偏分的锁骨发+大波浪卷发的组合可让你的头发变得前所未有的丰盈饱满,凸显出你独特的女人味,是淑女们不可错过的一款发型。
“狗啃式”的短刘海锁骨烫发前卫个性、活泼张扬,很适合年轻的MM,经过定性处理后,发丝呈现出自然空气感,相当飘逸。
‘肆’ 古人的发型是怎样梳的,哪位同志知道,请告诉哦
楼上,你发的是现代的啊!人家要的是古代的......
原始社会早期,人类尚不存在审美观念,同时也缺乏美化自我的能力。故而,男女老幼都披散着头发,任凭其自然生长,还未萌发修饰头发的念头,发型与发饰就更无从谈起了。直至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才渐渐萌发了追求美的意识,修饰头发的实践使得各种发型与发饰被创造出来。头发由自然披散演变到束发盘起,并用小树枝固定,这树枝便成为簪子的起源。
传说炎帝时,男女分工已经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这为妇女追求美观的发型创造了物质条件。当时,妇女的发型主要有三种,即披发、椎髻和编发。
披发。披发亦称“散发”,是我国最古老的发型之一。我国青海柳湾出土了一个彩绘人像陶壶,壶上描绘了一个赤裸的妇女,其头发呈披散状,是典型的披发发型。披发这种古老的发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皆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就时间上而言,直至建国以前,我国独龙族妇女仍然披发,前额齐于眉毛,左右齐于耳朵,后面披散在肩上,长则以刀截之。就空间上而言,披发在我国许多地方皆存在。如云南出土了一件西汉的青铜器,上面就有滇族妇女披发的图象。
椎髻。椎髻又称“椎结”,意为将头发结成椎形的髻,也是我国古老的发式之一。《汉书?陆贾传》后颜师古注曰:“椎髻者,一撮之髻,其形如椎。”魏学洢《核舟记》亦有关于“椎髻”的记载,曰:“居右者椎髻仰面。”
髻是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发型,它的出现是中国发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髻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为挽发成髻,头发自行缠绕,没有束发的头饰。《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氏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二为以绳束发成髻。《事物纪原》载:“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采绢、名头巾,绳之遗状也。”三为以笄贯发成髻。上个世纪70年代,在我国山西襄汾出土了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有一具35岁左右的女性骨架,头顶即插有一根骨笄,是为以笄贯发成髻之明证。
伴随着发髻的发展,原始的发饰出现了,束发的羊毛绳、丝、采绢、名头巾以及贯发的骨笄即为此类。传说舜帝为妇女创造了钗,有两只脚,可将多余的发尾叉住。《事物纪原》引《二仪实录》载:“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荆杖及竹为笈以贯发,至尧以铜为之,且横贯焉。舜杂以象牙、玳瑁,此钗之始也。”这段记载描述了我国原始发饰的发展过程,虽为后世之人的追述,亦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关于中国原始发饰的模糊的图画。
编发。所谓编发,即为将头发编成发辫。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编发。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大通舞蹈纹陶盆上即绘有梳着发辫的舞蹈者。
2.三代时期
三代的手工业较之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有了显着的进步,人们的审美意识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日益浓厚,这就为发型与发饰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笄是商代最常用的发饰。笄早在新时器时代就有,按材质不同可分为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妇女双用发笄,将之斜插于发髻两旁。笄的形式多样,有的雕成双鸟,状如鸳鸯。商代的妇女有梳双鸡双髻的习俗,是为吉祥的象征。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玉人,即为商代笄饰之男女,他们所梳的发型就是双鸡双髻。
周代的妇女大都蓄发,将头发挽成髻鬟,用笄以贯之。河南光山出土了一座春秋墓葬,中有墓主人孟姬的发髻,髻上斜插有两根木笄。
周代的妇女还有梳高髻的习俗。传说周文王被纣王软禁时,还念念不忘再三嘱咐妇女要梳高髻戴翠翘,名为凤髻。武王建立周朝,推行礼制,规定妇女的髻式和装饰品。《周礼?天官》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这里的副、编、次是妇女头上的发饰,而追、衡、笄则是妇女发饰上的饰物。周代的皇太后梳大首髻,插戴多种珠宝、花朵、龙凤等。用真发梳成的髻承受不了如此丰富的头饰,于是以金属材料做成的假髻便出现了。
春秋时,出现了以假发梳起高髻以求美的风气。这种假发称作“髢”。《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卫庄公见吕氏之妻的长发很美,就令其剪下长发,给他的夫人吕姜制成假发,称为“吕姜髢”。
战国时期,妇女的发髻往往向后倾,近似后世的“银锭式”或“马鞍翅”式样。下图为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的《龙凤仕女图》,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 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画中妇女的发髻向后倾,是战国时期妇女发髻的典型式样。
有人认为,自战国到西汉末年,这种发髻的式样和位置相差无几。
3.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的凤冠。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
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发髻的编梳方法不同,使得衍生出各式各样的发髻。下面便分别介绍几种汉代的发髻式样。
步摇。步摇早在战国时期即有,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宋玉的《风赋》,其辞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摇。”汉代的妇女开始比较多地使用步摇作为发饰。《释名》解释步摇曰:“其上有垂珠,步则摇,故称步摇。”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一爵九华。”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下,行则动摇。”步摇的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细相混杂,簪于发上。下图即为辽宁北票县出土的汉代的步摇。
堕马髻。堕马髻为梁冀之妻孙寿发明的一种发式,是汉代最流行的发式之一。《梁冀传》李贤注引《风俗通》曰:“堕马髻者,侧在一边,始自冀家所为,京师翕然,皆效之。”据说梳这种发髻,再加之愁眉、啼妆等装饰,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为配合此种发髻形式,梳堕马髻的妇女走路也有特殊的姿势,名为“折腰步”。汉乐府《陌上桑》叙述了一个官员调戏采桑女子而严遭拒绝的故事。诗形容采桑女子罗敷的形象为“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倭堕髻即为当时妇女的流行发式。倭堕髻是由堕马髻演变而成的,髻歪在头部的一侧,似堕非堕。湖南长沙、陕西西安、山东菏泽等地出土的泥、陶、木俑中,就常见堕马髻或倭堕髻。
缕鹿髻。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载:“汉妇人发髻有缕鹿之式。”薛琮解释缕鹿髻为“有上下轮,谓逐层如轮,下轮大,上轮小,其梳饰此髻时必有柱。”从薛琮的描述上看,缕鹿髻不可谓不复杂而华丽。
汉代妇女的发型丰富而精美。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之外,汉代妇女流行的发式还有瑶台髻、迎春髻、垂云髻、盘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追崇飞仙式的高髻,喜欢高而危斜的形式。此时,假发技术亦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各种式样的假髻。
假髻。魏晋南北朝时期,假髻为规定为命妇的首饰。《文献通考》卷一一四载:“魏制,贵人、夫人以下,助蚕,皆大手髻。”大手髻即为假髻。此时期,民间也流行假髻。《晋书?五行志》载:“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发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发。”北齐时,假髻之形式又向奇异化的方向发展下去,出现了飞、危、邪、偏等发式。《北齐书?幼主记》载:“妇人剪剔以着假髻,而危邪之状如飞鸟,至于南面则髻心正西,始自宫内,被之四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假髻有多种式样。魏晋时期流行的“蔽髻”,即是一种假髻。晋成公的《蔽髻铭》对蔽髻作了专门的描述,言“或造兹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华致饰”。蔽髻上镶有金饰,有严格的制度,非命妇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级的命妇之间亦不可僭越。而普通妇女除了将自身的头发挽成各种发髻样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过这种假髻比较简单,髻上的首饰也没有蔽髻那样复杂和华丽,时称“缓鬓倾髻”。下图是江苏南京中央门外幕府山出土的陶俑,即为戴假髻的妇女。
灵蛇髻。灵蛇髻是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创。《采兰杂志》载:“甄后既入宫,宫廷有一绿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蛇)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灵蛇髻是一种富于变化的发髻式样,随着梳挽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各种式样。
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不少妇女模仿西域少数民族的习俗,将发髻挽成单环或双环的髻式,高耸于发顶。如下图为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局部,图中妇女即梳双环髻。
还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如下图为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图中为梳环髻或丫髻的妇女。
南朝时,由于受佛教的影响,妇女多在发顶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竖的环式,谓之“飞天髻”,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还可以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
5.隋唐五代时期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大致而言,隋代的发型式样比较简单,变化亦不多,一般为平顶式,将头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型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的趋势,大多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唐高祖时,宫中流行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则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等发髻式样。贞元年间,又创造出归顺髻、闹扫妆髻等式样。至五代时期,妇女的发型又开始回归简约,高髻为主要的发式。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即髻、鬟、鬓。
发髻在唐代已经发展至顶峰,出现了极为丰富而精美的发髻式样。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花髻这种新奇而美艳的发髻。
花髻,顾名思义即是一种将各种鲜花插于发髻之上作为头饰的发髻式样。李白的《宫中行乐词》即有“山花插宝髻”之句。唐代人重视、喜爱牡丹,认为牡丹是象征着富贵的花,是花中之王。贵族妇女喜欢用牡丹花作为簪插到发髻之上,借以显示其妖娆和华丽的姿态。唐代画家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所描绘的即是这种发髻式样。在周昉的画作中,仕女的发髻很高,乌黑光亮。发髻上簪之以艳丽的牡丹花,更显得仕女的妖娆多姿。
除了牡丹花之外,还可插以各种小花作为装饰。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了一幅《弈棋仕女图》,弈棋贵妇头束高髻,簪花耀顶。她所簪之花即为一种小花。小花配上高髻,显得整个发髻玲珑有致,别有一番妩媚之态。
6.宋辽金元时期
宋代妇女的发型主要为发髻。宋代妇女常梳的发髻主要有高冠长梳、大梳裹、高髻、同心髻、朝天髻、芭蕉髻、盘髻、盘福龙、包髻、三髻丫、花髻等式样。下面只介绍高冠长梳和三髻丫两种发髻式样。
高冠长梳。高冠长梳简称“冠梳”,是高髻的一种。宋代城市经济发达,都市妇女非常喜爱高冠长梳这种发髻式样。都市经济的繁荣使得奢靡之风盛行,反映在妇女的发式上则表现为大都会的妇女特别喜爱高冠大髻大梳上。宋仁宗时期,曾下诏禁止以白角为冠,冠广不得过一尺,梳长不得过四寸,借以抑制奢侈之风。
三髻丫。所谓三髻丫是指梳三髻于头顶。宋诗中有“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之句。宋代的少女也梳三鬟的髻式。鬟这种发式俏丽、活泼,易于为少女所喜爱。
辽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丰富,一般为高髻、双髻式螺髻。披发这种最原始的发型在辽代亦存在,这是契丹族原始性的一种残留。金代的妇女则多编发盘髻,髻上裹头巾或装饰花环冠子。
元代的妇女多云髻高梳。盘龙髻亦为主要的发髻式样。杨铁崖《古乐府?贫妇谣》有“盘龙有髻不复梳,宝瑟无弦为谁御”之句。此外,元代妇女的发型还有低鬟、垂髻等。元代的少女喜爱双髻式样,谢应芳诗有“只有女儿双髻丫”之句。
7.明清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式,不如宋代丰富,但是亦有许多独特之处。明初妇女的发髻变化不大,基本上为宋元时期的样式。嘉靖以后,开始有了较多的变化。明代妇女的发式主要有桃心髻、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堕马髻、牡丹髻、盘龙髻、杜韦娘髻、风髻、花髻等。
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妇女常用的发式。家髻丰富了发型的样式,一般用铁丝织圜,外编以发,成为固定的装饰物,时称“鼓”。鼓比原来的发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时照在发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顾起元《客座赘语》曰:“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后...以铁丝织为圜,外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假髻有“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式样,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妇女喜好假髻。
明代妇女的头饰极为丰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鬓花、凤钗等。明代妇女的头饰还有各种悦耳的名目,诸如“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犀玉大簪”、“点翠卷荷”等。下图左为嵌宝珠翠发簪,右为金玉珠翠发簪。
清代妇女的发型,有满汉两种样式,二者各不相同。清代初期,满汉两种发式还坚守着传统的习俗,保留着各自原有的形制。此后,二者在相互影响之下,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清代,妇女流行的发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地发生变化,且全国各地的风俗亦有差别,使得清代汉族妇女的发式极尽丰富而复杂。清代中叶,汉族妇女开始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型,名目纷繁复杂,崇尚高髻。此后又流行平髻、圆髻、如意髻等样式。清代末期,汉族妇女开始崇尚梳辫,最初只是在少女中流行,以后才逐渐普及到中青年妇女当中去,梳髻的人也就日益减少了。
清代,汉族妇女流行的发型主要有松鬓扁髻、元宝头、平髻、燕尾、螺旋髻、抛家髻、牡丹头、芙蓉头、扬州桂花头、长髻、架子头等。
清代满族妇女发式多以钿子为装饰。钿子以铁丝或藤丝为骨架,外面裱以黑纱,上面镶嵌以各种装饰品。普通的满族妇女,多梳“叉子头”,也称“两把头”或“把儿头”。受汉族妇女发式的影响,满族妇女将发髻梳成扁平状,俗称“一字头”。咸丰以后,这种发髻愈高起来,逐渐发展成“牌楼式”的装饰,不用头发,单以绸缎制成,只需套在头上,再插一些花朵即可,名为“大拉翅”,俗称“旗头”。
‘伍’ 脸型长的人留什么发型好看
长脸型脸型特征:脸型长、额头比较高,甚至连下巴也很长,整个脸型呈现一个窄长的外形,有时会和鹅蛋脸很接近,但更加窄一点,因为窄所以很容易显得刻薄。长脸型的人最讨人喜欢的发型是齐肩发。你可以在保持下巴和肩膀之间的位置的同时,添加一些框架层。
斜式刘海的女生长脸发型,头发是有点儿小轻盈的,栗色的头发发尾的头发是比较卷的,修脸的效果是很好看。
‘陆’ 去理发店做发型怎么说
1、露额刘海发
“两边剪短”这个要求对于理发师来说,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个很复杂的命题,因为在不同人眼中,它包含了非常多的需求。例如:帅气、干净、利落、不俗气、不社会...等等。而底削刘海发则可以更直接高效地指出所求发型的效果,很容易让男生获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发型:清爽帅气又充满着男性魅力。
‘柒’ 你觉得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发型最好看
在历代妇女的发型中,唐代妇女的发髻式样最为新奇,既有对前代的传承,又有在传承基础上的刻意创新。唐代妇女发型式样之丰富和变化之迅速亦是前所未有的。
‘捌’ 美图秀秀如何加头发
1、打开美图秀秀,然后打开你需要加头发的图片。
‘玖’ 春晚只此青绿的发型是哪个朝代的
春晚只此青绿的发型是唐代的。
《只此青绿》以宋代王希孟青绿山水画《千里江山图》为创作摹本,舞出了诗意,仿佛一幅幅青绿山水画,美得优雅,美得舒适。舞者的发型造型其实不是宋代的发型,而是唐代发型。
唐宋时期女子都流行高髻,发式丰富,但是在造型上有很大的区别。唐代的发髻有乌蛮髻、同心髻、半翻髻、反琯髻、反首髻、拔丛髻、双环髻、抛家髻、双螺髻、回鹘髻等。
编导说《只此青绿》中的舞者发型是山峰发髻,只是从造型类似山峰,其实宋代并无“山峰发髻”之名,倒是更接近唐代的半翻髻、抛家髻,编导正是从唐代发髻中寻找到了创作灵感。
各朝代的发型介绍:
1、先秦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们就已经能够做出各种各样的发髻了,比如说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凌云髻和神仙髻。
2、西汉
到了西汉时期女子的发型又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们在看一下关于汉服的电视剧的时候就会发现汉朝时期女子的发型比较简约,大多是在头顶留一个发髻,然后脑后留一绺头发,让它自然地垂在身后,这个发型名叫“垂髻”。
3、魏晋
首先魏晋时期很多发型都会在额头的两侧各留一绺头发用以修饰脸型。除了额前留出的刘海以外,魏晋时期还有一个叫做飞天髻的发型非常流行,这种发型能够给人一种仙气飘逸的感觉。
4、盛唐
唐朝因为生活水平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个时候女性喜欢梳比较大气的发型。但是有的女生因为头发稀疏,所以就有人发明出了增发术,所以说唐朝时期就已经有假发了,而有了这项技术的支持,人们也可以自己做出喜欢的发型了。
5、宋朝
宋朝时期的发型和宋制汉服风格比较相似,都是比较清新秀丽的类型,大多是将一套长发随意的挽一个发髻,看起来十分简约。
6、元朝
元朝时期男性的发型比较有特色,头顶没有头发,只在脑袋四周带有几绺垂下来的头发。而元朝女性的发型就显得比较简约了,和宋朝时期的发型风格比较相似,都十分简约随意。
7、明朝
明朝时期的发饰非常有特色,很多人都会使用点翠或者是烧蓝,这些发饰风格比较大气华丽,和端庄稳重的明制汉服搭配在一起非常和谐。
8、清朝
在所有的朝代中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清朝时期的发型了,因为现在清宫剧实在是太多了,不过清朝不同时期女子的发型也是有一定差异的。清朝咸丰帝时期的典型发型,整体是两把头的样式,头发两边戴花,脑后还有一个名叫“燕尾”的小发髻,看起来十分俏皮,有一种少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