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历史中的契丹人的衣着和发型有什么特点
契丹人早期居住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这里多山林,气候也十分寒冷。契丹先民以游牧狩猎为业,多衣着兽皮,直到建国前才有了丝织布帛的衣服,并很快得到普及。辽太宗时期制定了服制,据文献记载,契丹国服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田猎服、吊服六类。契丹平民皆穿左衽圆领长袍,脚蹬长皮靴,头戴皮帽。
据史料记载,契丹“皇帝幅巾,擐甲戎装,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扞腰。”这件扞腰弧形,银鎏金,中间宽,两头窄。下缘平直,上缘为数个连弧组成。地纹为水波纹,边缘饰连珠纹和云纹各一周。主体纹饰为盛开的荷花,荷叶宽大丰肥,荷花迎风怒放,纹饰为高浮雕。此弧形长片为妇女大袍后腰的带饰,穿戴时此弧片横陈腰后,抵于两肋,将两端以丝带束腰,在腹前打结以固定饰片。
契丹的服装如此独特,那么契丹人的发式又是什么样子呢?与中原汉人发式有哪些不同呢?
中原地区汉族的传统礼教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而且有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但是,少数民族中却流行着剃去一部分头发的习俗。对于契丹族的髡发习俗,文献记载较为简略,缺少形象的实物资料。
随着契丹考古工作的逐渐深入,在不少辽代壁画墓里,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契丹装束的人物像。壁画所绘人物包括官僚、侍卫、奴仆、贵妇、侍婢和伎乐等不同身份。凡是着契丹装束的男子都髡头,式样不完全相同,有的仅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下垂或结辫下垂;有的剃光了前颅中部,颅后发也自然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剃光了颅顶两侧,颅顶中间部分向后梳起。从这些人物,我们进一步弄清了契丹人髡发的式样,一般颅侧发和鬓发都不长,如果太长就结成两绺,或者编结成辫。
通常见到的关于契丹人髡发习俗的资料,只绘契丹男子,契丹妇女髡发资料较少见。豪久营辽墓的女尸,首次提供了契丹妇女髡发的实例:前额边沿部分剃去,而保留了其余头发;经剃过的部分又长出了一点短发,从短发的等齐长度看,原来是剃光而不是剪短的;保留的头发,颅顶一部分用绢带结扎,带结位于颅顶偏后;另在左侧分出-小绺,编结成一条小辫,绕经前额上方再盘回颅顶,压在束发上面,和束发结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垂过颈部。这样的女式发型,是考古工作中的首次发观,显示了契丹族妇女所特有的一种髡发习俗。
另外,在河北宣化辽墓壁画也出现了契丹女子的髡发形象,一般是剃去颅顶前部的头发,其它部分则束起,或配以各种装饰物。
❷ 契丹人是现在中国哪个地方的人他们的起源是哪个省属于哪个民族
现在的达斡尔族是契丹族后裔,另外居住在云南的“本人”也有契丹人的血统。
契丹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早期分契丹八部, 后来形成部落联盟,先后依附于突厥、回纥。唐朝末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称帝,国号契丹。947年改国号为辽。辽国后来被金朝所灭,之后耶律大石又建西辽,一度成为中亚强国。西辽最终在1218年被蒙古所灭。
随着辽国的灭亡,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各民族,还有少部分演变为今日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本人。本人,生活在云南省保山地区,有10余万人,,为阿、莽、蒋姓,现在分属10多个民族。
(2)契丹女人发型图片扩展阅读:
服饰:契丹与周边各族各国的交往甚为密切,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尤其与汉文化的交融最为深入。以服饰为例,契丹人传统的服装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腰间束带,下穿长裤,裤在靴筒之内。
发型:契丹人男女皆佩戴耳环,并同乌桓、鲜卑人一样,也有髡发的习惯。其发式不一,有的只剃去颅顶发,颅四周发下垂并向后披;有的在颅两侧留两绺长发,自然或结辫下垂;有的留双鬓上两绺,自然或结辫下垂,或使其从耳环中穿过再下垂,即沈括所说的,“其人剪发,妥其两髦”。 辽墓壁画提供了髡发的形象资料,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豪欠营出土女尸又提供了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契丹女性髡发样式。
❸ 契丹人的发型为什么这么奇怪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已,再说了契丹少数民族年年征战头发不能留太长,长头发不易打斗
❹ 宋代契丹女子少年时的发型叫什么
❺ 为什么古时候的契丹人发型都是地中海
各民族信仰不同
❻ 契丹人女人长相特点 契丹人是什么人种
契丹族自建国以来,在200余年的历史过程中主宰了北部中国的政治舞台,1125年,为女真人所灭,有关契丹人的种族类型问题,很早以前便引起了中外学者们的关注。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曾试图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论证契丹人种,但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他们或者认为契丹人属蒙古种,或者认为是通古斯种,还有人认为应该是蒙古及通古斯的混合种,说法不一。实际上,语言和种族二者之间,虽然在某种情况下存在着一些联系,但毕竟分属不同的范畴,相互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若想仅仅通过语言异同的比较来探讨人群的种系问题,是难以获得令人信服的结论的。
❼ 契丹人和女真人服装发型区别
契丹族的服装,不论男女,都穿左衽、圆领、窄袖的长袍,袍里面衬衫袄,下身穿套裤,裤腿塞在靴中。妇女在袍里穿裙,也穿皮靴。女真族的服饰和契丹族相似,由于北方气候寒冷,衣服以毛皮为主。元朝时,汉人保持原来的服饰。蒙古族男子以窄袖长袍和套裤为主要服饰,但由于受汉人影响,多改为右衽,而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左衽居多。 据《辽史﹒仪卫志》记载,辽太祖在北方称帝时,朝服只穿盔甲,其后在行瑟瑟礼、大射柳等重要场合也穿此服,衣冠服制尚未具备。辽太宗入晋以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创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所以服制也分两种,北官仍用契丹本族服饰,南官则承继晚唐五代遗制。 圆领长袍 男子的本族装束为左衽圆领长袍,袍长多至膝下,袍外也有围“悍腰”者;就是在腰间系一皮围,既可减少袍子磨损又变于佩挂弓箭等物,袍子的外面还要束带,下裳为裤,穿靴。 髡发 契丹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习俗,多作髡发。一般是将头顶部分的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绺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可戴毡笠,但若戴汉族所用的巾子,则需向政府交纳大批费用 女子服饰 衫子女子上穿黑,紫,绀等色的直领对襟衫子,也有左衽的式样,皆称为团衫,非常宽大,前长拂地,后长曳地尺余。双垂红黄带,女子束的裙子裙摆宽大,多以黑紫色上绣以全枝花,下不裹足而穿靴。宋朝禁契丹服装时曾禁女子穿钓墩,可见此也是契丹女子的日常用服饰之一
❽ 契丹吐蕃女贞蒙古等少数民族图画发型发饰特点
公服紫皂福巾,紫窄袍,束玉带或穿红袄。常服高圆领左衽绿衣窄袖袍。贵者紫里貂裘,青者次之,腰带有弓、剑、__、算囊、刀砺等_。
士兵皆髡发露顶左衽。契丹及其从属部落百姓也只能髡发,有钱人想带巾子,需向政府缴纳大量钱财。
契丹服饰,根据《辽史》记载东北契丹人、垂发于耳畔,近年东北库伦、河北宣化、张家口等辽墓,均出土契丹人壁画,可与传世《卓歇图》对照。库伦一号辽墓和二号辽墓壁画,发现垂发有一些形式变化,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单留一撮垂发的,有在左右两耳后上侧留一垂发,两侧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连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上侧留一撮垂发与前额所留短发连成一片的,有在左右两耳前后上侧各留一撮垂发,顶与前额均不留发的,所垂均为散发。
❾ 中国各个朝代人们的发型和头发是怎么剪的
1、先秦
这一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奴隶制的形成、发展,直至逐步走向衰退、瓦解的全部过程。人类发式在这一时期,已经从原始时期的披头散发,逐步演变到梳辫、挽髻的阶段。发式的妆饰品也随即出现。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所显示的资料,足以说明这一切。
8、清
清朝由居于中国东北的满洲人建立。在入关之前,满族统治者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作为臣服的标志。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汉人已经没有自己外形和保留汉人原有形象的权利。满族的发型,亦因此而改变,逐渐形成了,清朝特有的发饰和文化。
顺治以前为金钱鼠尾,顺治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称之为牛尾,就是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发式。
❿ 秃头,曾经是一种时尚
按现代文明和审美的标准,脱发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但在过去,有不少人宁愿把长得好好的头发剃得这边秃一块那边少一截,并以此为美,是不是很难以置信?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上有哪些民族,是以秃为时尚的。
阅读后有其他关于掉发、脱发、植发的相关疑问,都可以添加袁国安主任个人微信号【dryga166】咨询,也可以关注头发吐槽帮微信公众号【Tchair】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头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