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帅哥图片 > 陈美玲年轻高清图片

陈美玲年轻高清图片

发布时间:2023-02-08 07:59:35

Ⅰ 《追击8月15》免费在线观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网盘资源

《追击8月15》网络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com/s/1Sg2roMS9i_p9bINFIH9jfw

?pwd=2wsd 提取码: 2wsd
《追击8月15》
导演: 马伟豪、郑保瑞
编剧: 马伟豪、陈咏燊
主演: 郑中基、蔡卓妍、秦海璐、黄浩然、黄文慧、元华、许绍雄
类型: 喜剧、科幻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香港、中国大陆
语言: 粤语
上映日期: 2004-08-19
片长: 114分钟
又名: 追击八月十五、Hidden Heroes、追击8月16
探员何若智(郑中基 饰)认识了少女陈美玲(蔡卓妍 饰),原来这个少女是个机械人。之后又来了一个从50年后来的陈美玲机械人,她要确保科学伟人何小明的亲哥哥在八月十五日死去,何小明才会因为哥哥的离世而发愤图强,根据自己妻子的模样研制出陈美玲系列机械人,而若智正是何小明的哥哥。若智惶恐不安之余,更被警队上司(黄浩然 饰)陷害与杀害警察的案件有关,若智只要逃走。制作假护照的美玲与若智之前遇到的机械人完全一个样子,若智误以为她也是机械人,所以决定要假意追求美玲,好让自己不用死去。八月十五那天如期所致,美玲是真心爱着若智的,愿意代替若智死去,才发现原来历史被改写了。

Ⅱ 关于想象的作文

20年后的我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小学生成为一名学富五车的科学家。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人体的各个部位,可是光是坐在一起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那些推理也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研究目的。因此,我今天早上,我刚刚吃完早餐,就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我赶忙跑去听。电话里是这样说的:“我是03号机器人我按照上级指示要交给你一个任务。”我大吃一惊,没等他说完,就疑惑不解的问道:“什么任务?神秘兮兮的。”“上级要你到人体走一回,带上针孔探测器,回来还要写出报告交上去。”我更加目瞪口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又不是西游记里头的孙悟空,有七十二变,让我去人体里去考察,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好反问他“我虽然是饱经风霜,但如果让我到人体里去,那我就只能是老虎咬蚊子----有力使不上。”说到这里,电话里传来一阵笑声,“这个 你不用担心,我早一把两瓶药水送到你那儿了,你喝了就能变小。”话音刚落,电话就挂断了。我只好不情愿的穿上无坚不摧的实验专用服,带上百宝箱整装待发。我怀着百感交集的心喝下了药水,不知不觉我就变得和豆子一般大小的人了。
我到了一个人的嘴里,那人的牙齿很整齐,但吃东西却不是细嚼慢咽的。我感觉象是做滑滑梯一样,打开针孔手电筒才知道,那是食道。我顺着食道来到了胃里,胃象是一个倒挂的葫芦,它不停的蠕动,把我都弄得头晕了。这是,我听见咕噜的响声,抬头一看,哇!水象黄果树瀑布一样从上面涌了下来,把我弄成了一只落汤鸡。我连滚带爬的到了小肠里,小肠就象是一个弯弯曲曲的管子,细长细长的,我仔细的端详着,忽然针孔手电筒没电了。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呼吸到阔别重逢的新鲜空气,真是感慨万千啊!
刚完成一件任务,我又接到了一个电话,于是,我又开始了新的冒险。

20年后的新式住宅
我生活在2024年的一幢高级住宅里,这幢豪宅是我个人设计的,共有三层,配有前、后院。
花草树木簇拥着房屋,听不见噪音,却可以听见鸟语,闻到花香。住在这里,十分舒适、安谧,还有可爱的机器人帮忙料理家务,生活方便多了。宅子里设有声控电梯,只要你喊一声“2楼”它便把你送到2楼。我先给大家介绍大厅。大厅在底楼,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59寸的高清晰度的背投彩电。它可以存放各种太空文件、图片,播放全世界发生的最新消息,还可以接受太空频道,收集太空资料,告诉你世界上所有未解之谜的答案,是不是很神奇?
在电视后面,有几盆奇花异卉,它们可以吸收电视后面的热量,是电视保持凉爽。电视内还有一个隐形的监控器,如果坏人来了,它就发出警报声,并射出光线照在坏人身上,使他睁不开双眼,同时把警察给“招”来了。
第二层是体育健身房,它也有许多别人都望尘莫及的地方。最有特色的是我的书房,在靠墙的位置安放着一台手提电脑,旁边是一个大书柜。水晶桌上的手提电脑是奔腾8处理器,运用起来方便、迅速,电脑里包含许多课程,我们现在不用去学校上课,只要连通老师家的电脑,大家便可以通过电脑上课了。如果遇到什么疑难问题,老师又不能给大家一个一个讲解,电脑这位充满智慧的老师就帮你讲解问题,直到你弄懂为止;电脑还可以扫描铃铛的作业,看看是否做得正确。电脑边有个摄像头,它可以看出你的眼睛是否过于疲劳,如果是,它就发出警告,使墙壁变成翠绿色,让你眼睛休息、放松,还会放一段优美的音乐,让你享受一番。你需要什么书,对机器人说一声,他头脑里的芯片接收到命令,就帮你把书入到桌面上去。
前后院种着花草,它们吸收噪音,制造新鲜空气,不用浇水,吸收太阳光就行了。这些花草不会变色,散发出不同诱人的芳香。
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一步步前进。只要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幻想都能变成现实。

20年后的衣服

20年后,我设计出了一种高级新型多功能衣服。我给这种衣服取名叫“维尔多丽”
“维尔多丽”的主要几大特点是:一、在炎热的夏天,衣服里的微型空调会自动打开,释放出冷空气,让你感觉不到夏天的炎热。在寒冷的冬天,衣服夹层又会释放出暖气,又让我们避免了寒冷的袭击。
二、衣服的颜色和形式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改变。如果你看中了别人的服装,就可以按一下微小的黑色电钮,衣服里面的摄像头会把你所要的式样拍下来,对照着照片开始裁剪,制作。然而,衣服所自动完成的这些工作,你却丝毫察觉不到。一分钟后,你只需再按一下微小的翠绿色电钮,你所想要的式样便穿在身上了,十分方便。
三、衣服会滋生一层保护膜,如果不慎摔倒,衣服会变成气垫,防止了摔伤。
四、如果有什么急事要办,而却没有时间了,就可以让“维尔多丽”带着你超速飞向你要到达的目的地。放心,虽然说是空中飞翔,可是,却十分安全!
“维尔多丽”的最大特点是:衣服里的系统有一种“丽丝”翻译机,这是我专门为“维尔多丽”研究出的一种翻译机。这种翻译机可以翻译出多种语言,连动物的也可以。当对方说完话时,录音系统把录下的语言翻译后,又经过发音系统传达给另一方,然而,这道工续只需0.1秒钟,真是既方便又省事。
可是,这只是我的幻想。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刻苦学习。争取将来发明出这样的衣服!大家等着我的好消息吧!

20年后的我

“叮铃铃……”我身边的微形闹钟提醒我该起床了,我一骨碌翻起身.
走到镜子前,1.80的高个,一头飘逸乌黑的秀发,水汪汪的大眼睛,浓浓的眉毛.这就是我-----一为举世闻名的博士.
我洗梳完毕,穿上衣服,准备出门,我会去哪呢?怎么?猜不出来,我也不拐弯抹角啦.我这是要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宇宙新产品介绍会'我乘着透明玻璃小车来到火箭发射场,坐"神舟10号'来到火星,这里早已聚集了来自各个星球的博士.科学家.月星的"贝莎'和冥王星的"风'手牵手来到我面前,我和她俩一一握手,一起向席位走去.
突然,响起了一段音乐. 伴着音乐,火星主持人,"雾'身着盛装走了出来雾说:"欢迎你们来参加这个介绍会,我宣布,介绍会开幕,不知道你们有什么好产品,我可是有些迫不急待了哦.""下面先请月星的'贝莎'小姐上台介绍."贝莎落落大方的走上台去,说;"我们发明了"第九代电脑"它如同语文课本,外壳也和课本一样,可以用它来学习语文.数学.地理.生物等课程."她刚说完,就有几个星球抢着订购.
'"请冥王星的博士"风"上台介绍."风可是信心十足."我们发明了"易擦笔"你写的字如果是对的,它就固定,如果是错的,配套的象皮擦会提醒你擦掉,它就如同圆珠笔,怎么样,还不错把"响起了一阵掌声."请地球博士陈美玲小姐上台."我早已胸有成竹."我们发明了"新型复制仪'.你可以去爬山的时侯照下照片,然后通过复制仪复制到沙漠,那沙漠立刻可以变成绿洲.说完,台下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洗去了我研究一年的疲劳.热烈的掌声送走了一个又一个新产品,最后,雾宣布介绍会结束.
回到家,我躺在床上,思绪万千,想起了以前大家谈论自己的梦想,有的说当医生,有的说当老师```````我说我长大要当一位博士,没想到,20年后我果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com/s/1sRcIyr3K7LF-xoegHEG67g?pwd=n6cb 提取码: n6cb

Ⅲ 《再见爱人2》宣布于11月1日12点首播,你最看好哪对嘉宾组合

《再见爱人2》第一期我已经看完了,看完这一期三组嘉宾的表现之后,说实话,我感觉有些窒息。相比之下我还是比较看好艾威和陈美玲这一对年龄偏大的夫妇吧,毕竟他们生活的矛盾点是因为彼此深爱,就三组嘉宾的表现,我浅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第一组嘉宾是作为经纪人的张婉婷和她的丈夫宋宁峰,张婉婷大胆的求爱刚刚离婚的宋宁峰,不到一个月,张婉婷就怀孕了,生活里的琐碎都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张雅婷觉得自己是委屈的,不停的表达自己,表示丈夫并不心疼他,而宋宁峰则根本插不上嘴。其实说实话,这种现象是当前社会普遍的现象,年轻人闪婚,没有任何感情基础就步入婚姻,但是两个人的脾气性格都没有摸清,所以生活中难免会发生摩擦,恋爱中的甜蜜也不复存在,生活只剩一地鸡毛。其实说实话,宋宁峰这个人其实是。那种有点默默付出,但是不怎么会表达的人,张婉婷越是咄咄逼人,宋宁峰就越不想说话。久而久之两个人没有沟通,只有矛盾,离婚也是必然的。说实话,我认为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离婚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这组嘉宾我并不是很看好。《再见爱人2》聚焦了三种非常热门的婚姻问题:闪婚,异地,老年人的婚姻,其实夫妻间的相处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我们都在这条路上慢慢的学习,慢慢的磨合。没有谁的婚姻是一帆风顺的,那要看我们怎样去经营。

Ⅳ 《再见爱人》第二季的哪对夫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与第一季有所不同,这一季的三对嘉宾年龄跨度大很多,最小的嘉宾才31岁,而最大的嘉宾已经63岁。

这一季的三对嘉宾也很有看点,苏诗丁和卢歌是最年轻的一对,两人性格相似,互相吸引,曾经有过非常甜蜜的恋爱时光,一起到过很多地方旅行,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决定结婚也是完全因为爱情。

两人走到离婚这一步,是因为两人都不想放弃自己的工作从而导致长期分居,最后只能在遗憾与不舍中选择分开。

第二对嘉宾与苏诗丁和卢歌则完全不同,他们的感情基础非常薄弱,两人刚认识一个月,女方就怀孕了,根本没有做好结婚的准备。

直到孩子八个月的时候,两人才下定决心去领结婚证。可领证后的日子并没有比之前过得顺心一点,争吵是常有的事。而两个人来参加这个节目,女方形容与男方的关系竟然是“不熟”。

最让人唏嘘的则是第三对嘉宾,男方是香港演员艾威,他曾出演过非常有名的电视剧,比如《反贪风暴4》、《杀破狼2》、《鹿鼎记》、《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等等,是香港当之无愧的黄金配角。女方则是圈外人士陈美玲,温柔贤淑,一看就是好妻子那种。

而之所以说他们最让人唏嘘,是因为他们的感情非常真挚,两人相识于1991年,相恋多年后在2002年结婚,婚后虽然没有生孩子,但是两人感情非常好。

但是,命运跟陈美玲开了个玩笑,沉浸在爱情当中的她并没有及时发现自己身体的异样,当她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身体里已经长了一个重达十几磅的子宫肌瘤。

面对生病的妻子,艾威没有不离不弃,反而愿意为了给她治病而花光自己多年攒下来的积蓄,甚至在知道她因为多馕肝导致肾脏和肝脏出现问题时,艾威还曾表示愿意把自己的肝和肾捐给妻子。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相爱的两个人,却在2019年的时候选择了离婚。

对于为什么离婚,两人都说只是一件小事,并且彼此都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就分开,言语中尽是无奈与遗憾。



从双方的言语以及节目的预告来猜测,两人离婚的原因应该和陈美玲有关,因为在后面的节目中,艾威曾情绪激动地指控陈美玲,说她那样是陷他于不义。



加上艾威前面说自己曾经愿意把肝脏和肾脏都捐给她,说明艾威是真的很爱她,甚至愿意为了她连命都可以豁出去,可见两人的感情早已经超越了大部分普通人理解的层面

艾威是个对感情非常专一的人,他与陈美玲相识于一次游泳活动中。

当时的他对陈美玲一见钟情,感觉陈美玲符合他对梦中情人的一切要求,于是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

而陈美玲对于艾威同样喜欢得不得了,她形容自己跟艾威的感情是命中注定的,她逃不了的。说这些话的时候,她的嘴角是上扬的,像个热恋中的少女。



两人在谈了七八年的恋爱后,艾威就决定娶陈美玲为妻,并且选择在2002年2月2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结为夫妻,真的非常浪漫!

除了对感情专一,艾威还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人,虽然他和陈美玲没有自己的孩子,可是他捐助了很多贫困山区的孩子,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就捐助了28个孩子



众所周知,香港演员的收入不像内地的明星那么高,香港很多明星并不算十分有钱,所以艾威捐助那么多小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尽管很不容易,他也依旧坚持去做,而且一做就做很多年。

此外,他还会在有空的时候就去做义工,各种脏活累活都亲自做,完全没有大明星的样子。

这样的一个人,到底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选择跟身体不好的结发妻子离婚呢?相信这是很多人都想不通的问题。



在节目中,陈美玲看到艾威出现时,眼里充满爱意,而且还抿了下嘴唇,那样子就像热恋中的小女生看到自己的恋人向自己缓缓走来一样。

随后,陈美玲慢慢向艾威走来的方向走去,等走到艾威面前时,两人都非常关心对方。

艾威首先问陈美玲有没有高原反应,会不会觉得不舒服。随后又说她穿的衣服比较薄,问她冷不冷。

看他们那个样子,一点也不像已经离婚了两年多的人,反而像是互相扶持和关心的老夫老妻。

看到那一幕,我也不禁感慨,两个人能够相遇并且相爱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如果你曾经愿意为了对方连自己的健康和生命都不要,那真的没必要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分开,因为如果都不服输,就有可能会造成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遗憾。



艾威和陈美玲,一个63岁,一个56岁,年纪都不小了,他们又没有孩子,以后的日子其实是特别需要两个人相互扶持的,希望他们通过这个节目可以打开彼此的心结,重新走到一起,在彼此的老年生活里继续爱着对方吧!

Ⅳ 陈美玲的艺术签名

【陈美玲】签名可使用行书或者草书。

【行书】给人轻松与活泼的感觉。

【草书】给人豪放与潇洒的感觉。

【陈美玲行书简体写法】

Ⅵ 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家都有谁

美国文学史的划分认可了许多文学史学家赋予独立战争(1775—1781)、南北战争(1861—1865)、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重要性。在这些粗略的划分下列举了一些被更广泛应用的术语,以区分美国文学的时期和其中的细分时期。必须注意的是,这些术语种类繁多;它们可能代表一段时间、一种政治组织形式、一种显着的文化或想象模式,或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文学形式。

1607—1775年。从在詹姆斯敦建立第一个殖民地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经常被称为殖民地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是宗教性、实用性或历史性的。17世纪以一些殖民地的创建和早期历史为写作题材的期刊和叙事作家中着名的有威廉·布雷德福、约翰·温思罗普和神学家科顿·马瑟。接下去一个世纪中,乔纳森·爱德华兹是主要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则是早期美国写作清晰易懂且极具说服力的散文大师。直到1937年爱德华·泰勒的手稿首次出版,他才被发现是一位具有英国虔诚的诗人赫伯特和克拉肖玄学派风格的出色的宗教诗人。安·布拉兹特里特是采用世俗、家庭和宗教主题的殖民地时期的主要诗人。

1773年菲利斯·惠特利——当时他还是一个出生于非洲的19岁奴隶——出版的《论各种主题的诗歌》,宣告了一大批杰出黑人作家(或者用一个后来更易为人接受的称谓,非裔美国作家)的产生,但直到最近他们仍被忽视。美国的非洲文化传统十分复杂,种类繁多——既是西方的又是非洲的,既有口头的又有书面的,既有奴隶的又有自由人的,既是犹太基督教的又是异教徒的,既有种植园的又有城市的,既是主张取消种族隔离的又是黑人民族主义的——这种文化传统产生了张力和融合力,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高度创新和极具特色的文学,以及被视为美国对西方音乐传统重要贡献的音乐形式。参阅:J.桑德斯·雷丁所着的《造出黑肤色诗人》(1939,1986年再版);小休斯顿·A.贝克所着的《美国黑人文学》(1971);伯纳德·W.贝尔所着的《美国黑人小说和它的传统》(1987);小亨利·L.盖茨所着的《黑人形象》(1987)及其主编的《黑人文学与文学理论》(1984);小亨利·L.盖茨、内利·Y.麦凯等人合编的《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1997)。

1765年印花税法和1790年之间的这一阶段有时被区分为独立战争时期。这是托马斯·潘恩颇具影响的革命宣传短文的时代;是托马斯·杰斐逊的《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令》和《独立宣言》以及其他许多作品的时代;是《联邦党人文集》(那些最知名的文章是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詹姆斯·麦迪逊撰写的)支持宪法的时代;是菲利普·弗瑞诺和乔尔·巴洛创作爱国讽刺诗歌的时代。

1775—1865年。1775—1828年被称为早期民族文学时期,它以1828年杰克逊民主的获胜为结束,标志着富有想象力的民族文学的出现,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首部美国舞台喜剧[罗耶尔·泰勒的《对比》(1787)],最早的美国小说[威廉·希尔·布朗的《同情的力量》(1789)]和1815年创办的第一家长盛不衰的美国杂志《北美评论》。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和故事获得了国际声誉;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写出了具有美国特色的神秘和恐怖的哥特小说;美国第一位重要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成功地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和埃德加·爱伦·坡写出了相对独立于其英国前辈的诗歌。1760年出版了一大批奴隶故事和自传中的首批作品,作者是逃跑的或获得自由的非裔美国奴隶,这些作品大都出版于1830—1865年间,其中包括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生平与时代》(1845)和哈丽特·雅各布斯的《一个女奴的生平事件》(1861)。
1828—1865年,从杰克逊时代至美国内战这一阶段常被视为美国的浪漫主义时期(参见: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标志着独特的美国文学时代完全来临。这一时期有时也叫美国的文艺复兴时期,这一名称来自F. O.麦西森颇有影响的同名着作(1941),该书评介了这一时期的着名作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亨利·戴维·梭罗、埃德加·爱伦·坡、赫尔曼·梅尔维尔和纳撒尼尔·霍桑(也可参见:象征主义);这一阶段有时也被称为超验主义时期,以爱默生为中心,始于在新英格兰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和文学运动之后(参见:超验主义)。在除戏剧外的所有文学体裁中,这一时期的作家们所创作的作品的原创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都是后世美国文学所无法超越的。爱默生、梭罗和早期女性主义者玛格丽特·福勒在思想、理想、文学目的方面影响了那一时代和后世的许多美国作家。这不仅仅是威廉·卡伦·布赖恩特、华盛顿·欧文、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不断有新作问世的年代,还是坡、霍桑、梅尔维尔、哈丽特·比彻·斯托和南部小说家威廉·吉尔摩·西姆斯创作小说和短篇故事的年代;是坡、约翰·格林里夫·惠蒂埃、爱默生、亨利·华兹沃斯·朗费罗和所有美国诗人中最具创新意识和影响力的沃尔特·惠特曼创作诗歌的时代;也是坡、西姆斯和詹姆斯·拉塞尔·洛威尔开始在散文中展现杰出的美国式文学批评的时代。弗朗西斯·埃伦·沃特金斯·哈珀延续了非裔美国女性诗人的诗歌创作传统,非裔美国小说则由威廉·韦尔斯·布朗的《克洛代尔》(1853)和哈丽特·E.威尔逊的《我们黑人》(1859)拉开了序幕。

1865—1914年。血腥的美国内战带来的大变革与战后南部重建及随后北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深刻地改变了美国对自身的认识,也改变了美国的文学模式。1865—1900年间经常被称为现实主义时期,指的是包括马克·吐温、威廉·迪安·豪威尔斯、亨利·詹姆斯、约翰·W.德福雷斯特、哈罗德·弗雷德里克和非裔美国小说家查尔斯·W.切斯纳特的作品。这些作品尽管各有不同,但都被归为“现实主义的”,以区别于其散文体小说的前辈坡、霍桑和梅尔维尔的“传奇”作品(参见:散文体传奇、现实主义)。一些现实主义作家以地域为小说的创作背景;这些作家(除了马克·吐温描绘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区的小说外)包括加利福尼亚的布雷特·哈特、缅因州的萨拉·奥恩·朱厄特、马萨诸塞州的玛丽·威尔金斯·弗里曼、路易斯安那州的乔治·W.卡布尔和凯特·肖邦。(参见:地方小说。)肖邦现已作为早期主要女性主义作家而闻名。惠特曼直到19世纪最后十年还在继续他的诗歌创作,随后埃米莉·狄金森加入了诗歌创作的行列(这是惠特曼和几乎其他所有人所不了解的)。尽管狄金森创作的1000多首短诗在她生前只发表了七首,但她今天已被视为美国最独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西德尼·拉尼尔出版了以音乐节拍为基础的诗律实验诗作;非裔美国作家保罗·劳伦斯·邓巴在1893—1905年间出版了诗歌和小说;1890年代,斯蒂芬·克莱恩(尽管他去世时年仅29岁)先于埃兹拉·庞德和意象主义者的实验性作品出版了自由体短篇诗歌,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才华横溢充满新意的短篇故事和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预示了后来出现的两种叙事模式:自然主义和印象主义。1900—1914年间,尽管詹姆斯、豪威尔斯和马克·吐温仍在继续创作,伊迪丝·华顿也出版了她的早期小说,但为了表示对弗兰克·诺里斯、杰克·伦敦和西奥多·德莱塞那些尽管有时显得粗糙但却具有强大感染力的小说(这些作品对成为那些本能欲望与外界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牺牲品的人物形象进行了典型的描写)的认可,这一时期被区别为自然主义时期;参见: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中的自然主义。

1914—1939年。这一时期介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带来的创伤为标志,这是出现了现在仍然称为“现代文学”的时期,其在美国的卓越成就达到了足以与19世纪中期美国文艺复兴时期比肩的高度;但与早期大多数作家不同,美国的现代主义作家也享有广泛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参见:现代主义。)哈丽特·门罗1912年创办于芝加哥的《诗歌》杂志,发表了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作家的作品。这些着名诗人中有埃德加·李·马斯特斯、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罗伯特·弗罗斯特、卡尔·桑德堡、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埃兹拉·庞德、鲁宾逊·杰弗斯、玛丽安·穆尔、T. S.艾略特、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和e. e.卡明斯。这些诗人采用了史无前例种类繁多的诗歌创作模式,其中包括埃米·洛威尔、H. D.(希尔达·杜利特尔)和其他诗人的意象主义,弗罗斯特的韵律诗,威廉斯用美国方言创作的自由体诗,卡明斯在形式和排版上的实验,杰弗斯的诗体自然主义,庞德与艾略特将法国的象征主义形式和传统方式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的智慧和比喻手法融会贯通、消化吸收,运用于他们各自别具一格的诗歌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主要作家有伊迪丝·华顿、辛克莱·刘易斯、埃伦·格拉斯哥、威拉·凯瑟、格特鲁德·斯泰因、舍伍德·安德森、约翰·多斯·帕索斯、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威廉·福克纳、欧内斯特·海明威、托马斯·乌尔夫和约翰·斯坦贝克。这一时期,美国产生了第一位杰出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和一大群着名的文学批评家,他们包括范·威克·布鲁克斯、马尔科姆·考利、T. S.艾略特、埃德蒙·威尔逊和傲慢而刻薄的H. L.门肯。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经常以多种方式再度细分。奢华浮夸、追求享乐的1920年代有时被称为“爵士时代”,这个名称因为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爵士时代的故事》(1922)而流行。这十年也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克劳德·麦凯、琼·图默、佐拉·尼尔·赫斯顿和其他许多非裔美国作家用各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作品。(参见:哈莱姆文艺复兴。)

这十年间的许多杰出美国作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其自身的战争经历而深感幻灭,因他们所感悟到的美国文化的愚钝无知与其“清教徒式”的压抑而异化,经常被冠以迷惘的一代(格特鲁德·斯泰因最先用这一术语来指那时法国的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环境和更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些作家中的一部分移居国外,他们或者去了伦敦,或者去了巴黎。埃兹拉·庞德、格特鲁德·斯泰因和T. S.艾略特终老国外,但大部分较年轻的“流亡者”,正如马尔科姆·考利称呼他们的那样[《流亡者归来》(1934)],都在1930年代回到了美国。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和菲茨杰拉德的《夜未央》是描绘了两种美国流亡者心态和生活方式的小说。在“激进的30年代”,即美国经济大萧条和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带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期,一些作家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其他许多作家则在其文学作品中触及当时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其中包括威廉·福克纳、约翰·多斯·帕索斯、詹姆斯·T.法雷尔、托马斯·乌尔夫、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和尤金·奥尼尔、克利福德·奥德兹、马克斯韦尔·安德森的剧作。参见:彼得·康恩所着的《美国1930年代:文学史》(2009);莫里斯·迪克斯坦所着的《在黑暗中舞蹈:大萧条的文化史》(2009)。

1939年至今,当代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因为随之而来的对所谓叛国罪的莫斯科审判,以及1939年斯大林与希特勒签订苏德条约而导致对苏联共产主义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给1930年代的文学激进主义画上了句号。1991年苏联解体给那些极少数依然在文化上效忠于苏联的作家以最后一击。接下去数十年间,那些在1930年代积极支持从工业经济回归农业经济的南部保守派作家,即平均地权论者,主宰了新批评,代表了将文学与作者生平及社会隔离开的普遍批评趋势,用正式术语来说,就是将文学作品视为有机的和自主的实体。[参阅:约翰·L.斯图尔特所着的《时间的重负:逃亡者与平均地权论者》(1965)。]然而,颇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和莱昂内尔·特里林——以及包括菲利普·拉夫、艾尔弗雷特·卡辛、德怀特·麦克唐纳和欧文·豪在内被归为纽约文人的其他批评家——在1960年代依然用人性和历史的观点来对待文学作品,以作者的生平、气质和社会环境为评述背景,以作品的道德、想象力品质和对社会的影响作为评价标准。参阅:亚历山大·布鲁姆所着的《浪子回头:纽约文人和他们的世界》(1986);V. B.利奇所着的《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1988)第4章。有关美国文学理论和批评在1970年代及之后的激进新发展的讨论,参见:后结构主义。

回顾过去,尽管1950年代经常被视为是一个文化一致和满足现状的时期,但这一时期的标志却是涌现了反现存社会体制和反传统的各种充满活力的文学运动:艾伦·金斯堡和杰克·凯鲁亚克等垮掉派作家;荒诞派文学的美国典范;黑山诗人查尔斯·奥尔森、罗伯特·克瑞莱和罗伯特·邓肯;纽约诗人弗兰克·奥哈拉、肯尼斯·科赫和约翰·阿什伯利。这也是一个自白诗盛行的时期,文学上对性持极端坦率开放的态度,这个时期以着名作家亨利·米勒(他1930年代开始创作自传体和虚构作品,但在1950年代之前只在私下流通)的出现,以及诺曼·梅勒、威廉·巴罗斯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出版于1955年)等人的着作为标志。1960年代和1970年代初期的反文化运动,继承了前期的一些创作模式,但是叛逆的青年运动和对越战激烈的、有时甚至是猛烈的反对却将其推向了极端和狂热;对这一运动持赞成态度的论述,参阅:西奥多·罗斯扎克所着的《反文化的形成》(1969);后来对这一运动的回顾,参阅:莫里斯·迪克斯坦所着的《伊甸园之门:60年代的美国文化》(1978)。参见: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有关非裔美国文学作品在此阶段的激进发展,参见:黑人艺术运动。

二战后美国散文体小说的重要作家包括: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940年移居美国)、尤多拉·韦尔蒂、罗伯特·佩恩·华伦、伯纳德·马拉默德、詹姆斯·库尔德·科森斯、索尔·贝娄、玛丽·麦卡锡、诺曼·梅勒、约翰·厄普代克、小库特·冯尼戈特、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思、唐纳德·巴塞尔姆、E. L.多克特罗、辛西娅·奥兹克和乔伊斯·卡罗尔·奥茨;诗歌创作方面的主要代表包括:玛丽安·穆尔、罗伯特·佩恩·华伦、西奥多·罗特克、伊丽莎白·毕肖普、理乍得·威尔伯、罗伯特·洛威尔、艾伦·金斯堡、阿德里安娜·里奇、西尔维亚·普拉斯、A. R.阿蒙斯和约翰·阿什伯利;戏剧方面包括:桑顿·怀尔德、莉莲·海尔曼、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爱德华·阿尔比,以及包括萨姆·谢泼德、戴维·马梅特、托尼·库什纳和温迪·沃瑟斯坦在内的一些其后出现的剧作家。20世纪后几十年很多最具创新意识、最杰出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那些被归于某一“少数群体”或某一民族的文学群体的作家所创作的(“民族群体”由处于主体文化和社会体系中、明显具有共同的种族、宗教、语言、文化模式和民族根源等特性的个人组成)。但在这些群体的内部与外部却存在许多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到底是只把这类作家视为美国主流文学的组成部分更为公正准确,还是强调每个作家作为某一民族文化的参与者身份、具有其所属文化独特的题材、主题和形式特征更为公正准确。(参见:人文主义中的身份理论家。)这是杰出非裔美国小说家和散文家拉尔夫·埃里森、詹姆斯·鲍德温、理乍得·赖特、艾伯特·默里、格洛丽亚·内勒、艾丽斯·沃克和托尼·莫里森的时代,是诗人阿米里·巴拉卡(莱罗伊·琼斯)、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玛亚·安杰洛和丽塔·达芙的时代;是剧作家洛兰·汉斯伯里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时代。(关于大众化的诗律模式的一些发展,参见:表演诗歌。)这也是涌现了莱斯利·马蒙·席尔科(美国印第安人)、奥斯卡·胡罗斯和桑德拉·西斯内罗斯(西班牙裔美国人)、茱帕·拉希里(东印度人)、玛克辛·汉·金斯敦(即汤婷婷)和谭恩美(华裔美国人)等杰出少数民族小说家的时代。参阅:休斯敦·A.贝克主编的《三种美国文学:奇卡诺人文学、美国本土文学与亚裔美国文学文丛:美国文学教师手册》(1982)。

1.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华裔美国人的“双重意识”
华裔美国文学在上个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从黎锦扬的《花鼓歌》到近几年谭恩美出版的《沉没之鱼》,华裔美国作品对华裔美国人的刻画都体现了中美两种文化、两种世界之间的“双栖人”身份。老一代移民有着深厚牢固的中国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极少怀疑。来到美国后,他们的半封闭式的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游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他们对美国文化的心理认同往往是缓慢的、被动的,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并不感到困惑:他们是美国的中国人。而“美国造”的新生代在美国文化的海洋中成长,他们自然地、主动地接受美国文化,并自认为纯粹的美国人。可是,残酷的现实表明他们既是美国人,又是中国人,但又不完全归属于两者中的任何一方。无论他们个人意愿如何,都无法超越“美籍华人”的范畴;在许多被种族偏见蒙蔽的西方人眼中,“华人”永远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在西方的“天堂”里不应有华人的席位,虽然这些华人也是美国公民。这一点被张冲教授评述为由于散族裔的跨民族跨文化跨国特征,他们身上经常体现着隐形的源文化、源意识与显性的现文化、现意识之间的分裂与冲突,体现着某种程度上的身份不确定性,体现着某种“双重身份”或“双重意识”5。
而最能体现这双重意识碰撞的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华裔青年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华人父母之间的矛盾。老一代移民根据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深信在白人至上的社会里,华人子女必须出类拔萃才能有立足之地,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他们对子女严加管教,甚至不惜为子女的前途牺牲自我。《喜福会》里的母亲们就是这样想方设法地按照中国的传统观念主导女儿们的生活,费尽心机地安排她们的前程,遇到的却是女儿们的公开叛逆或消极抵触。母女们朝夕相处,却形同陌路;她们脚踏在同一片土地上,却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样,两种文化传统的冲突原本就存在的代沟变得更加难以逾越。谭恩美的《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1989) 和《灶神娘娘》(The Kitchen God’s Wife,1991)中的母女冲突展示了第一代华裔美国移民浓浓的“中国情节”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之间的叛逆心理相互格格不入。对于老一代无比珍视的“中国根”,她们即不了解,也无兴趣。中国传统文化在她们看来不过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国家里的一些不可思议的陋俗。汤婷婷和谭恩美的小说都强调了第二代移民已渐渐疏离了印在她们皮肤上的中国文化,并有意识地突出了她们融入美国白人主流文化地愿望。
2.华裔美国文学在东方主义中的“他者”形象
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的权力话语下,华人在美奋斗和生存的历史成为被隐没和压抑的历史。汤亭亭在《中国佬》中的第三章《内华达山上的祖父》之后的“契子”3《排华法》中用了长达8页的篇幅,完全忠于忠实地逐年列举了美国政府从1868年到1978 年颁布的排华法规及其相关的重大事件,明确指出美国政府歧视迫害华人的历史和排华法案的荒谬和无理。白人中心的权力话语左右着他们对华裔美国人的描述,华人的历史可以扭曲、改写或隐没来符合白人至上理论下的权力话语。
赛义德的东方理论体现了华裔文学这一弱势文化被西方白人强势文化所强加的排斥和压迫。据赛义德的描述,东方主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基于对东方和西方本体论和认识论之差异的思维方式;第二层含义是西方对东方长期以来的主宰、重构和话语权利方式1。因此,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所谓东方主义变成了西方对于东方世界的无知、偏见和猎奇而虚构出来的某种神话。东方主义作为西方人对东方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认识体系,实质是西方帝国主义试图控制和主宰东方而造出来的人为虚构的产物。从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分析,这是一种权力的产物,是一种知识权力或曰文化霸权主义。赛义德视东方为“他者”,通过话语霸权建构一个完全是西方对立面的“东方”,由此证明西方文明是体现理性、道德、正义的优越文明,从而可以堂而皇之地对东方实行殖民统治。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意识将其他少数族裔文化边缘化、渺小化、女性化,使其无法在平等的意义上与其他族裔的文化对话,更无法像多元文化的倡导者们宣扬的那样,在美国这个号称自由、平等的国度里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说到底,华裔美国文学从后殖民地理论的意义上看还是一种“杂糅”的文学品种,是在结合了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对华人男性形成的概念化印象是:他们是美国社会中的过客,永远是外国人;不是开餐馆就是开洗衣店或为白人帮佣,做的是女儿活,没有男子汉气概;惯于逆来顺;他们沉默寡言,神秘莫测。而对华人女性的态度则可以在黄玉雪的自传体小说《五闺女》中得到体现。华人小女孩在学校里受欺辱,白人男生喊她中国佬,并相她丢黑板擦。且当文中女主角即将从大学毕业,安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对她说:“如果你是明白人,就只去中国商行找工作。在美国商会里你会一无所获。反正你一定知道,太平洋沿岸一带的种族偏见对你十分不利。”
而为了拼命通过迎合主流文化来跻身于美国主流社会,以哈金为代表的华裔美国作家故意将话语自我东方化,力图摒弃和隐匿中国文化的身份,以取悦西方的听众和市场,而西方主流文化正籍此来巩固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和西方对东方的话语霸权。哈金在长篇《等待》中体把淑玉描述成能挑能扛的种田好手但却给她裹上三寸金莲,这对东方主义者而言,正是中国传统妇女的标识和缩影。他短篇《光天化日》将男性的价值完全等同于性能力,并通过对慕英的描写将脱离时代背景的女性主义者和不知廉耻的妓女等同起来。哈金“阉割”男性,以迎合西方主流认为东方男性女性化的看法。这使得他获得了1993年的凯恩书评奖和1995年度普神卡特奖。哈金以“真实”的声音讲述中国妇女的故事,但这只是为迎合西方女性主义兴趣和东方主义的期待而造出的怪物。由此华裔美国文学的“他者”形象被“发扬”。
3.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民族形象
华裔为了对抗美国白人主流强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贬低、排斥和曲解,极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来寻求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华裔美国作家的作品确实有对中国文化的嫁接,最典型的女性形象当属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对岳母刺字和花木兰传说的融合和改编。作为在美国文坛第一个有广泛影响的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可谓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虽然汤亭亭在创作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是透过美国文化的面纱望过去,而留下了一些重影、交融和误视。这是由于在美国出生和成长的美国的华裔后代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大多是从上辈人的故事里得到而变得模糊自己视为美国社会固有的一个部分。汤婷婷最后借惠特曼·阿新指出,美国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特有的华裔美国文化也是这个文化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不应受到贬低和排斥。

将美国文学分成便于讨论的历史片段或“时期”,不像划分英国文学时期那样能够获得文学学者们的共识;参见:英国文学各时期的划分。保罗·劳特编写的《重建美国文学》(1983)中的许多大学教学大纲调查和A.拉冯内·布朗·鲁奥夫与杰里·W.沃德合写的文章“重新界定美国文学史”(1990),证明了(尤其是为公正对待女性和少数民族作者的作品所作的努力以来)文学时期时间的划分及其名称具有多么大的可变性。近来,一些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教授美国文学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把他们的研究按日期分段而没有附上各阶段的名称。但是一个显着的趋势是,承认重大战争在标志文学重大变革中的重要性。正如学者库欣·斯特劳特所评论的那样,这种趋势“表明在美国的政治史中存在着比具体的文学或文化类别中更明显、更为人信服的顺序”。

Ⅶ 《再见爱人2》开播,《再见爱人2》这种婚恋观察类综艺有哪些看点

看点一是《再见爱人2》三对情侣原本美满的婚姻因为缺乏沟通,或者因为性格不合,或者因为误会而分崩离析。当陈美玲爱怜地看着艾威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时,许多人都热泪盈眶。可惜两个五十多岁的人恋爱失败了。节目一出,立即登上热搜榜榜首,受到无数人的好评。各种媒体都在热议,最精彩的地方有三个,被无数人称赞。

再见爱人2,男人往往比女人更无情,《再见情人2》刚刚开播,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个人是觉得挺好的,值得追,但可能没有第一季精彩。分开后,最心痛的是还爱着,却回不到从前。不用纠结过去,只要两个人在平行宇宙过得好就行。或者互相祝福。没有走到一起就不要坚持,离开就不要怨恨,再见面就不要针锋相对。

Ⅷ 哪个台湾女歌手毕业于斯坦福

她曾与邓丽君齐名,60岁将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陈美龄

我不是虎妈。
——陈美龄
“辽阔草原,美丽山岗,群群牛羊,白云悠悠……”
20世纪80年代,一位香港女歌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倾情演唱了这首《原野牧歌》。
她年轻的身影、甜美的歌声深深盘踞在一代人的记忆里。
陈美龄1955年8月生于香港,热爱唱歌,初中时的她经常参加各种义务活动,在学校里一把木吉他陪在身边,自弹自唱募款。
14岁那年被星探发掘便以歌手身份出道,1971年和大姐陈依龄一起录制了美国歌手Joni Mitchell作曲的“The Circle Game”,深受香港群众的欢迎。
同时还演绎了张彻导演的电影《年轻人》和《反叛》,电影里年轻活泼的陈美玲开始在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也走红。

陈美龄在香港灌录的英文版唱片非常畅销,16岁时受日本着名歌手、作曲家平尾昌晃邀请在日本演出,歌曲《虞美人花》很快流传开来。
不仅获得当年日本民歌大奖,还迅速红透日本乃至亚洲。
17岁那年,她又被日本一家唱片公司看中,极力说服她到日本去发展。
1973年,陈美龄又以《草原光辉》这首歌获得日本唱片奖新人奖。
以清澈的歌声和可爱的外表,陈美龄成为风靡一时的超人气少女偶像。
“陈美龄长了两只虎牙,是属于可爱型美少女的。她在日本用的英文艺名Agnes,日本人将她当成是天使。”
有人称,当时的日本歌坛进入了少女偶像角逐混战的“战国时代”。
陈美龄便和南沙织、西城秀树、野口五郎、邓丽君等歌手一起,成为那个时代最为耀眼的明星。
人们为她着迷。
从1973年到1975年,陈美龄连续3年作为外国歌手出席日本红白歌会。
当时的日本偶像杂志上,也经常是陈美玲和山口百惠轮着上封面。
1976年,年仅21岁的陈美龄在事业如日中天时,突然宣布要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修读儿童心理学,暂时告别娱乐圈。
突如其来的决定,不仅让歌迷意外,连经纪人也气到爆。
“雪球一样翻滚不停”,陈美龄这样形容自己爆红时的状态,一天要工作20小时。
中午休息时还要拍照、拍广告,成天除了想多睡一会儿,没有任何别的想法。
“爸爸从香港来看我,说这样下去不行,没有自己的时间,交不到朋友,什么事情身边工作人员都帮你做了,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价值,还以为自己很成功很厉害。”
陈美龄的父亲目睹过太多时代变化带给个人的幻灭,常告诫子女:钱财名誉如流水,一旦出事立刻就被夺走。
但是,知识一旦进入脑子,就不会被人夺去,它会成为你一生的宝物。
父亲希望她不要为眼前的名利所束缚,而是能够完成学业。

早在中学时,陈美龄就在香港的儿童福利院做过一段时间义工。
每次她去看孩子们,断臂的、盲眼的孩子们就呼啦啦围过来,陈美龄很想进入他们的内心,却发现无从下手。
这次求学不仅仅是充电,更是完成了年少时的一个心愿。
所以陈美龄选择了儿童心理学专业。
初到加拿大,陈美龄终于不必活在众人的视野里。
“什么都能做,一个人逛街,这在日本根本不可能,可以不化妆,可以胖,平时穿什么都行,不用每天都洗头发”。
从大红大紫的明星到无人认识的普通人,陈美龄不仅没有丝毫失落,反而异常欢快。
“我没有那种‘拥有’的心态,从来不觉得有了成就之后,就要抓住不放”。
1978年,陈美玲毕业后重新进入演艺界,很快又大获成功;
1979年在香港发表首张粤语唱片《雨中康乃馨》;
1983年和张国荣一起获得香港金唱片奖。
她在日本发的专辑,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外国歌手在日本唱片销量的记录保持者。
1984年,陈美龄写下一篇纪念国际青年节的和平论文《以歌声呼吁和平》,获得特别奖。
1985年,陈美龄为宋庆龄基金会义演,在北京首都体育馆吸引54000多听众。
这成为她在中国的首次演唱会,也让她极为感动。

其后5月,陈美龄跟随日本电视台到埃塞俄比亚难民营采访,看到很多儿童因饥饿而被夺去生命,她的内心再次受到强烈震撼。
从此,她开始积极从事儿童慈善活动。
“我不是出生在一个很富裕的家庭,但我有家,有爸爸、妈妈,有饭吃,有衣穿,可以上学,他们却不能。
所以,我就经常去陪那里的小朋友玩,跟他们聊天,给他们唱歌。
尤其是我从加拿大留学回来,社会意识高涨时期,自己不仅要作为艺人,也要作为一个社会人做出努力,我希望从事慈善活动。”
80年代的陈美龄非常走红,可名誉地位对她而言,不一定就是幸福。
80年代初期,陈美龄一度想离开歌坛。那段不知何去何从的日子,她干脆请假陪妈妈回老家贵州。
没想到这一行程,反倒加强了她当歌星的决心。
“贵州村子里的孩子们都能唱一首我在台湾录的歌曲《归来的燕子》。那时,大陆还没有公开让台湾歌曲进去,孩子们是靠着寄去的录音带学的。
我那时真的感动极了,心想歌曲果真能把香港、台湾和大陆连起来。从孩子们的歌声中,我深深感受到团聚的力量。”
事业正当红时,陈美龄喜欢上了自己的日本经纪人金子力,便开始倒追。
父母家人觉得日本男人太大男人,而且文化背景不同,很是反对。
不过陈美龄却非常坚决,她笑着说:“我的另一半是我的日本经理人,是一个能够站在我身边为我整理时间表,又可以和我一起在早上准备早餐给孩子们上学的开通男人。”
1986年初,陈美龄披上了婚纱。
婚后,陈美龄和丈夫一起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

1986年,长子出生。
那时,日本社会风气依然保守,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就得回归家庭。
儿子出生后,陈美龄一度也暂停工作。
可当时她人气持续高涨,很多电视台都找她录节目,她仍然每天接五六个通告。
陈美龄家离东京单程有5小时车程,她担心出去录节目会影响孩子哺乳,去电视台就把孩子带上。
“拖家带口”出现在电视台的陈美龄没想到,自己此举竟引起很大非议。
1988年12月,日本许多杂志都在大篇幅争议一个问题:陈美龄该不该带着孩子去电视台上班?
陈美龄没有想到,自己无意间的举动,居然会引起巨大轰动。
日本青年男女开始关注和思考职业母亲和女性地位的问题,争论越来越激烈,甚至成为后来日本实现《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和育儿休假制度的原动力。
“美龄”一词也得到当年日本新语·流行语大奖大众奖。

也有人说:陈美龄太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结婚,又要小孩,这怎么可能?既然生了孩子就应该在家里,不要带出来。
陈美龄听了,实在生气,却又不知道要怎么去和他们辩论。
为何在香港如此正常的事情,在日本竟然变成不可思议。
这场争论也被称为“Agnes争论”,连美国的《时代》杂志也做了报道。
“Agnes争论”事件刊登在美国的《Times》杂志上,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经济学者斯特罗伯教授读了这篇报道后,主动联系了陈美龄。
劝她到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课程,研究现代女性问题。
此时陈美龄怀有8个月身孕,求学之难不言而喻,可她坚定自己的选择。
于是陈美龄便在1989年带着老大,怀着肚子里的老二,飞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去读博士。

上课时,2岁多的大儿子送到学校里针对学生妈妈开设的托儿所,襁褓中的二儿子由一位好友抱着带到教室外,宝宝饿了就溜出来喂奶。
晚上找不到人帮忙带宝宝,有一门课陈美龄就想不去了,教授却坚持叫她带着宝宝来上课。
班上还有个哺乳妈妈同学,两人可以坐最后一排。
“美国人的观念真的不一样,他们认为大学不一定就是年轻人的地方,工作、有小孩后也可以回来。”
晚上只有等到儿子们睡觉后陈美龄才有时间看书,经常看着看着天就亮了。
后来经纪人去美国看望她后,马上打电话给她丈夫,希望劝她赶快回家。
“他说这样下去我快要死了!现在想来真不知道那时是怎么过的!”
读博的生活无疑千难万险,陈美龄一一克服。
1994年,陈美龄完成毕业论文,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顺利毕业。
毕业之后,陈美龄积极为妇女儿童福利奔走。
“等我读完博士,回到日本,我说话,终于有人听了。”
1998年,她被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邀请做大使,亲赴泰国、苏丹、东帝汶、菲律宾、伊拉克、摩尔多瓦等地。
向世界传达当地儿童的境况,并提出改善现状的意见。
“不论什么年纪的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的人,我希望他们听了我的讲述后,能开始为此做些什么。”

陈美龄把足迹留在了埃塞俄比亚、伊拉克、索马里、黎巴嫩等众多炮火纷飞之地:
在泰国的收容所里百和多名身患艾滋病的弃儿一起吃午餐;
也在南苏丹,直视着一个名曰“眼镜蛇军”反政府军的领袖,要求他释放2000多名儿童兵。
陈美龄是极其温柔的女性,可她的温柔以勇敢打底,以善良为本,以执着为念,这一种温柔不动神色,却润物细无声,直入心底。
在自己的事业和人生上,陈美龄无疑是成功的,更难得的是,她对三个儿子的教育极为成功。

1996年,41岁的陈美玲生下第3个儿子后,把大量时间投入公益活动,她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亚洲亲善大使。
这时老大10岁,可以和老二帮着带弟弟。
陈美龄的3个儿子都是自己和先生一手带大,全都母乳喂养到一岁半。
“那时真的非常累,可也是我最开心的几段时间。无数次也觉得自己累得要趴下了,可是回到家孩子们一起笑着跑来开门,一个新的陈美龄又出来了。”
在她读书、工作,当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大使,到全球各地做义工的过程中,她从未放弃孩子,坚持尽可能陪伴他们,始终亲自带孩子。

“不管工作多么繁忙,我都保持与家人沟通,否则就会逐渐失去与家人之间的信赖关系。”
不少人劝陈美龄找一个保姆住到家里做家务,但她没有那样做,担心光图轻松,一家人的感情会渐渐疏远。
在陈美龄看来:家庭对孩子来说,是心灵的避风港。
悲伤时如果能和家人诉说,悲伤就会减半;有高兴的事儿,与家人分享,喜悦就会倍增。
那才是家庭,才是一家人。
2007年,陈美龄被确诊罹患乳腺癌。
她精神和身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部会肿胀,演唱会上化妆遮丑硬顶上场。
除此之外,她说:“不过最辛苦的不是我,是丈夫,他为我独力承担家庭的工作,真的很感激他。”
陈美龄患病时期,身在美国准备考大学的二儿子嚷着要回来,但遭她阻止,结果二儿子交白卷得零分。
“我没考虑到家人心情,当时应让他回来,或每天打电话传电邮给他,但那时自己都好乱,怕见不到他们长大。”

后来陈美龄向学校请求让二儿子重考,最后他成功考进美国斯坦福大学。
当时三儿子还在上小学,陈美龄非常希望能够早点恢复健康,可以陪着孩子长大。
于是她坚持了5年的抗癌治疗,终于康复。
其实当年在手术后过了10天之后,陈美龄就回到演唱会和音乐会的工作现场。
在动完乳腺癌手术不到一个月的时候,她站在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放声歌唱,即使手每往上举,都痛出一身冷汗,她认为这个舞台值得她如此。
她认为歌声可以消弭误解与对立,可以带来理解和和平。

陈美龄和三个孩子
2015年,当陈美龄第三个儿子相继大儿子和二儿子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时,又引发了轰动。
陈美玲认为孩子的教育,不仅是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是身心两方面综合人格形成的过程。
她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不要求孩子们死读书。
当孩子做了错事时,她会选择耐心地和他们谈话,一直到孩子们认可为止。
大儿子上小学时,曾经因为成绩不好向妈妈撒了谎,陈美龄发现后,先是给孩子一个拥抱,然后和他聊了足足8个小时,让孩子认识到,不管成绩如何,妈妈永远爱他。
从此孩子再也没有对妈妈隐瞒任何事。
陈美龄认为小孩子生出来就是宝贝,千万不要拿孩子和别人比较:一比较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人比你做得更好。这样孩子是自卑的,觉得自己是失败的。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让他们有想法都说出来。
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了就是好孩子。
“记住作为一个妈妈,一定要成长自己、培养自己。”
陈美龄和孩子们的关系很好,几乎无话不谈,一起逛街、旅游、玩。
告别演艺事业30年后,陈美龄再度回归公众视线,是以教育家身份。
联合国国际儿童基金会亚洲亲善大使、日本癌症协会“微笑大使”、香港浸会大学特别教授等也是她的公开身份。
陈美龄嫁到日本多年,一直宣扬和平,曾经公开展示南京大屠杀照片,触动日本人神经,她更受到死亡恐吓。
但她的理念是:世界和平、人类大爱不应以国家区分。
现在的陈美龄已年过60,却依然非常年轻美丽。
大儿子结婚时,陈美龄毫无“样子”,弯下腰亲自为儿媳整理裙摆及弄好头发。
恰如她自己所说:
“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爱的种子,但是爱的种子只播撒在自己的心田是不会开花的,必须播种在别人的心里。
同时,如果自己的心里没有别人播撒的爱的种子,爱也不会在自己的心里开花。”
“爱、和平、自由”,是陈美龄信奉终身并为之践行一生的人生意义。
也因为如此,一个心中满怀阳光与爱的人,才更得命运垂青,与美好并行。
每一份献出的爱心,都会以某种方式回应。

阅读全文

与陈美玲年轻高清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可爱抠图背景图片一家三口 浏览:836
混血女孩生活照图片 浏览:631
经典出轨国外老电影 浏览:12
手绘眼睛图片简单 浏览:520
孙红雷新电影 浏览:500
罗莎最经典电影排名 浏览:710
电影解说里的人物名称,大美什么的 浏览:719
鲤图片动漫 浏览:206
女生早上问候图片 浏览:848
滑道上学的孩子什么电影 浏览:278
许娜京出演过什么作品 浏览:869
鸦王电影在线观看 浏览:546
楼梯地板砖价格及图片 浏览:465
天秤座图片可爱 浏览:459
动画电影国语版免费大全 浏览:747
熊出没电影大全 浏览:344
日本女生小电影 浏览:700
奢侈品帽子价格及图片 浏览:707
变形金刚7在线观影 浏览:814
图片动漫高清图片 浏览: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