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养殖蟾蜍,蟾衣有什么做用
一、选择场地
养殖场地要选择在有水塘和水池,虫源比较丰富、气温比较暖和的地方。一般房前屋后,可利用废沟、废塘或水坑,也可选用排灌方便、水源充足、保水良好但偏瘦的稻田作养殖场。养殖场要用砖砌筑1.5米高的围墙,也可用薄膜或纱网作围墙,还可用铁丝或小山编制而成,以防蟾蜍逃遁。稻田进口宜用塑料纱网作水闸,以拦阴蝌蚪外逃。
二、引种
在养殖量很小的情况下,种蟾主要靠捕捉。成体蟾蜍多在3月底或4日上旬陆续离开冬眠洞穴,缓缓爬出水域。蟾蜍喜温暖、阴暗、潮湿的环境,通常白天栖息在沟边的草丛、土穴之中,或者屋后的砖瓦、石孔等阴暗潮湿之地,一般不易找到。下雨天或雨后,在河边的空地上或田园小路旁,往往很容易捕捉到。
春耕时节,在油菜地、绿肥地里以及秧田的小路上出现的蟾蜍也较多,这时可大量捕捉。在天气温暖、风静的夜晚,是捕捉蟾蜍的最好时期。每天傍晚天黑后2小时左右直到次日天亮,蟾蜍出来捕食昆虫,随时都可捉到蟾蜍,这时候蟾蜍最多的地方是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尤其每晚半夜更活跃,有时几个小时就可捉到几十斤至几百斤的蟾蜍。
捕捉方法是,用较宽的竹夹轻轻夹住蟾蜍,装入竹篓或留有缝隙的木箱内,不要装入塑料袋闭容器中,以防闷死。晚上捕捉,可用三节电池的手电筒强光照射着蟾蜍,它就不会轻易跑掉。由于蟾蜍肢较短,跳跃能力差,一般都是缓慢爬行,因此只要发现,捕捉是很容易的,种蟾雌雄搭配比例,一般以3雌1雄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放养密度每平方米1~2对。
三、饲养
蟾蜍的食料主要是昆虫,小型昆虫有粘虫、蚂蚁、蚜虫、蚊虫、蝽象、金龟子、象鼻虫、小地老虎、甲虫等;大型昆虫如蝼帖,大青叶蝉等。
人工饲养可用黑光灯诱虫或人工捕虫解决其饲种问题。此外,繁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也可解决蟾蜍的主食,也将猪、牛、人粪尿、蔬菜下脚料、厨房废水、屠宰场和食品厂的废弃物、肥水或糠等投入繁殖和饲养田内,以培养水质,促进藻类和浮游生物生长。还可以人工捕捉和打捞蝇粗,以满足其食用。
四、繁殖
每年2月底至3月,水温在11~15℃时,中华大蟾蜍即交配产卵,从冬眠中苏醒的蟾蜍,一般黄昏多集中在水塘岸边或水生植物及漂浮物上,雄体时而呜叫,时而移动身体,寻找雌体,雌体闻声而至。蟾蜍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只成年蟾蜍一年可产卵3~5千粒。
人工繁殖要及时采卵,并将采得的卵尽快从水桶中放到饲养池塘或水田繁殖基地,以免堆积太久而闷死。放卵密度,一般每亩放500个卵带,每带平均2600粒卵,即每亩放卵130万粒左右。在水温18~24℃的条件下,受精卵经过3昼夜即可孵化成小蝌蚪,刚孵出的小蝌蚪,体形似鱼,有尾和外鳃。
待蝌蚪开口后,即可用煮热的蛋黄、馒头渣和菜叶等混合喂养。大约经过一个月后,可见到蝌蚪先出后肢,前肢芽被鳃盖隐盖住,从外形观察则不明显,后肢发育完备后,尾开始萎缩前出现前肢,蝌蚪内鳃逐渐萎缩,开始用肺呼吸,尾也逐渐变短而消失,背面出现疣状腺体,这就是经过变态后的幼蟾。幼蟾以小昆虫为食,喂养与成体基本相同。
五、蟾蜍越冬
蟾蜍越冬是人工养殖蟾蜍的关键,越冬存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饲养蟾蜍的产量和效益。目前,人们摸索出一种蟾蜍人造室外越冬池新方法。
选择块日照时间长,避风条件好,不积水的地方,挖一个边长135厘米见方,深50厘米的池,用木板做一个边长130厘米见方,高70厘米的木框(无底、无盖)。将木框装入坑池内,底部不宜过大,能让积水从间隙渗透掉为宜。
在距地面40厘米处,用长139厘米、宽50厘米的木板陋成一个小室。最底层填放落叶、稻草和土的混合物,中层填落叶、上层履盖稻草,下室放土,最后在池顶用铁丝间履盖住,并在池内插上温、湿度计。
蟾蜍在自然环境中,一般在田野、池塘旁比较潮湿避风、阳光照射比较充足的地方越冬,如环境不适,越冬死亡率很高。人工饲养,要做好越冬的保护工作。
蟾蜍养殖场宜建在长年有水的小河、溪流旁或池塘、湖泊及水库的周围。也可将池塘、水田加以改造利用,还可进行庭院养殖或大田放养。蟾蜍养殖场场址的选择必须注意如下几个的问题:
(一)周围环境
第一,自然环境僻静,冬暖夏凉;
第二,浮游动植物及昆虫资源丰富;
第三,通风、向阳;
第四,临近水域;
第五,排灌方便;
第六,无污染源。
(二)土质
蟾蜍养殖场最好建在粘质土壤上,这样建成的养殖池不必设置防水渗漏的设施。对渗水较快的土壤,修建养殖池时池底要铺垫厚的塑料布,上面垫20一30)厘米厚的三合土。将三合土夯实后,上面垫些松土。池壁四周要防渗漏。
(三)水源水质和排灌条件
1.水源水质江湖水、井水、地下水、水库水、山泉、溪水、自来水等均可。井水、地下水、自来水应在阳光下曝晒3-4天后,再引人养殖池。被农药、化肥或其他化学物质污染的水,不能用于养殖蟾蜍。
2.排灌条件养殖池池水的更换、排灌要方便,水位应能控制自如。要求暴雨时不涝不淹,干旱时能及时供水。
(四)电力与交通
电力供应要有保障,交通运输要便利。
(五)场地大小蟾蜍养殖场一般要有产卵池、幼蟾蜍池、成蟾蜍池及相应的活动场所,以及贮水池、孵化池、蝌蚪池、活饵料培育场、饲料加工场等。但家庭养殖时,可因陋就简。
蟾衣,又称蟾蜕,是中华大蟾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定期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经考证古今本草文献均未记载,故被确认为一种新发现的蟾蜍药用部位。蟾衣自发现以来,已被民间各地广泛作为药用,并实现了人工采集。它能治疗肝癌、肉瘤、肺癌及腹水等多种疑难杂症。临床上普遍配合麦芽给病人服用,已达到抑制肿瘤的效果。由于用量较少,所以这类药物一般都是肿瘤医院需求较大。
纯天然蟾衣是利用自然界野生蟾蜍,使活蟾蜍皮肤干燥后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
据了解《本草纲目》、《中国药典》、《中药炮制规范》、《中药大辞典》等许多药书都见记载。现代研究蟾衣中含有数百种化合物.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能治疗恶性肿瘤,蟾衣高剂量时对lewis肺癌、H22肝癌、S180肉瘤的抗肿瘤效果达50%左右,且每天每公斤小鼠服用16克蟾衣,没有发现毒副作用,提示蟾衣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蟾衣是蟾蜍(即癞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是癞蛤蟆身上的一层很薄的几乎透明的皮,蟾蜍脱下之壳,是蛤蟆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现代医学研究常用治肿瘤。
2. 癞蛤蟆是什么样子的……求图片
癞蛤蟆图片:
从它们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蟾蜍水陆两栖,皮肤布满小孔具有渗透性,外加它们从出生就没有羊膜和壳等结构的保护,致使它们对环境的敏感性要高于其他类群,两栖动物被认为是检测环境变化的风向标。
(2)大蟾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生活习性:
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
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雄性蟾蜍接生员身上,背着许多刚刚产出的蟾蜍卵。它的责任就是保护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3. 请教此蟾蜍学名
中华大蟾蜍(癞疙疱、癞蛤蟆、癞肚子),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
皮肤极粗糙,背面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粒。有耳后腺。头部无骨质棱,腹面黑斑极显着。体长79~120毫米。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黄昏爬出捕食。产卵季节因地而异,卵在管状胶质的卵带内交错排成四行。卵带缠绕在水草上,每只产卵2000~8000粒。成蟾在水底泥土或烂草中冬眠。蝌蚪喜成群朝同一方向游动。
分布广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种生境中数量很多。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但要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乱捕滥捉。
4. 想知道蟾蜍是什么东西
蟾蜍是一种动物。
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属蟾蜍科的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
蟾蜍的特点
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
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它不但是捕食害虫的农业卫士, 而且集药用、 保健、 美食于一 身, 因而被誉为 蟾宝 ,是经济价值很高的药用动物。
5. 蟾蜍有什么特点
蟾蜍,别名癞蛤蟆、癞刺。分大蟾蜍中华亚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刮下的蟾酥和脱下的蟾衣是我国紧缺的药材。拼音名 Chán Chú 别名 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蟾蜍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潜伏在草丛和农作物间,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块下、土洞中,黄昏时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觅食。行动缓慢笨拙,不善于跳跃、游泳,只能作匍匐爬行。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动物的总称。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是制作蟾酥的原料。蟾蜍一般是指蟾蜍科的300多种蟾蜍,它们分属26个属。主要分布在除了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国、波利尼西亚和两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区。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大蟾蜍冬季多潜伏在水底淤泥里或烂草里,也有在陆上泥土里越冬的。
6. 蟾蜍的样子和吃的食物和生活在哪 百度百科
蟾蜍 ,也叫蛤蟆há ma( 蟆单独读má )。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体长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毫米;头宽大于头长;吻端圆,吻棱显着,颊部向外侧倾斜;鼻间距略小于眼间距,上眼睑宽、略大于眼间距,鼓膜显着,椭圆形。前肢粗短;指细短,指长顺序3.1.2.4,第1.3指几等长,第4指颇短;关节下瘤不成对;外掌突大而圆,深棕色,内掌小色浅。后肢短,胫跗关节前达肩或肩后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胫长,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侧均有缘膜,基部相连成半蹼;关节下瘤小而清晰,内跖突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浅。雄性皮肤粗糙,头部、上眼睑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较少,耳后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较平滑。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人工饲养繁殖比其他蛙类容易。
7. 看见大蟾蜍是什么征兆
看见大蟾蜍有以下两个预兆:
一、可能预兆着家里太潮湿了。
蟾蜍是两栖动物,对于环境的感知能力特别敏感,看见大蟾蜍,可能是因为家里湿气太重,这时候多开窗通风,多把家里的衣服床单被罩等晒一晒驱除潮气,因为长时间生活在湿气太重的环境中,容易产生病,所以看见大蟾蜍,是给我们善意的提醒。
二、预兆着家里蚊子太多了。
蟾蜍和青蛙,蜻蜓等都是与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喜欢吃蚊子,蚊子会吸血,然后到处传播疾病,被蚊子叮了以后,红肿瘙痒,很不舒服。它可是蚊子的天敌。有了它,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蚊子的骚扰了。
(7)大蟾蜍衣服图片扩展阅读:
癞蛤蟆:蟾蜍的寓意
“凤凰非梧桐不栖,金蟾非财地不居”,三脚金蟾所居之地,都是聚财之宝地,宅内摆放金蟾,有吸财、吐财、聚财、镇财的作用,是经商最好最能旺财运的吉祥物。
三脚金蟾催财,这蟾蜍并非普通蟾蜍,它是拥有三只脚,与其他四条脚的蟾蜍不同,它是会吐钱,传说它本是妖精,后被刘海仙人收服,改邪归正,四处帮贫人,吐钱给人们,所以后来被人们当作旺财瑞兽。
8. 吃蟾蜍真能治癌症吗
癞蛤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蟾蜍,蟾蜍确实是可以用来做成中药,但是这种药也不能够轻易地使用,它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很多的中医都不会轻易使用这一味药,因为这一味药确实也是有毒性的,如果用量过多,很有可能会引起人身体的不适。
而且有很多的蟾蜍都是野生的,现在人工养殖的蟾蜍还是比较少。所以野生的蟾蜍已经被列入了国家的保护名录。如果有身患癌症的患者去购买,或者是抓捕了野生的蟾蜍用来治疗自己的癌症,如果抓捕的数量过多,超过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那么一定会被法律所制裁。所以在得了癌症以后,最重要的还是要平复自己的心情,科学的去医治,不要听信一些民间偏方,用各种野生动物来进行治病,这是不现实的一件事。
9. 最大与最小的蟾蜍是什么样的动物
蟾蜍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的体型都不太大,常见的大蟾蜍,身长也只十几厘米。可是生活在南美和中美地区的一种海蟾蜍,身长达25厘米,体重约1千克之多,堪称蟾蜍之王。当地人们称它为大蟾或巨蟾。这种大蟾蜍善捕捉害虫,它的背部满布瘰粒和毒腺,能够分泌一种有毒液体。凡吃它的动物一咬即会产生火辣辣的灼热感觉。人要中了这种毒,肚子会胀得像个大球,严重者会丧失生命。蟾蜍的叫声像母狗的嘶哑声,听了很不舒服,但由于它是甘蔗田的“忠实卫士”。现已遍及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保护。
世界上最小的蟾蜍,是1906年在非洲莫三鼻给发现的一种蟾蜍,它从鼻尖到尾端,整个身长不足2.5厘米,它是蟾蜍中极为珍贵的一种。
10. 一个像蟾蜍一样的标志的是什么牌子 啊
请说明是哪类产品
如果是服装的话 我只知道 卡丹路的标志是蛤蟆 还有佐丹努,虽然它很久不使用这个标志了,但现在的很多新产品上又出现了这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