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养生说简单简单,说难也难,你知道哪些简单的养生小动作
养生是一种慢文化,在如今娱乐至上的时代里可以说是很稀奇了,经常有人会半夜熬夜追剧,超出身体负压的情况下熬夜,天天肯德基汉堡王大鱼大肉伺候,为了工作夜夜不休,他们的身体在哭诉,可是却无人倾听。
我们还可以通过闭眼睛养心,踮脚尖护心,摇头转脑提精神,揉揉膝盖降血脂。另外,俗话说: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所以对于记性不好的老年人,我们要经常逗他们笑,因为大笑可以提高大脑内的啡肽水平,降低压力水平,让人放松。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听听一些歌曲来养生,比如beyond的海阔天空,因为有些歌词可以激励困境中的人,放松压力大的人。
老子认为“顺应自然,恬淡寡欲,咽津养生。”可见自己的津液对我们也很有益,适于养生。
B. 听力不好怎么按摩穴位 图
“鸣天鼓”是我国传统的保健养生方法。做法很简单,先以两手心掩耳,然后用两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分别轻轻敲击脑后枕骨,发出的声音如同击鼓,所以古人称作“鸣天鼓”。坚持每天睡前重复做64次,或者早晚各32次,不管你是在哪儿,基本不受地点限制,每天坚持下来,可以预防和治疗眩晕、耳鸣、耳聋、内耳疾病等。睡前鸣天鼓还能改善睡眠状况。
"弹风府"用双手掌掩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轻轻叩击风府穴附近36次。此穴位于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触摸耳垂后面,有称为“乳突”的凸骨,从此骨下方沿后缘,触摸上方的骨头,有一浅凹处。再用食指塞耳窍,压耳门,骤放各3次。坚持此法,有增强听力、醒脑通窍的作用,能防治头晕、耳鸣、耳闭、脑鸣等疾患。
“揉耳垂”双手分别先放在两耳根部,食指和中指分开置于耳朵前后,中指在耳前,食指在耳后。然后从耳垂开始,夹持耳朵向上推动,注意有一定的力度,并且紧贴耳廓,直到耳尖。每天50次。经常揉耳垂后你会发现,你的耳朵不再像以前那样怕冻了,而且有助于振奋精神、保护视力和脸部减肥。
我们的手心部位呢,也有一个穴位,那就是劳宫穴,此穴在握拳屈指时无名指尖处。经常按摩涌泉穴有补益肾脏的作用,而经常按压劳宫穴,有强壮心脏的作用。脚心与掌心,心心相印有助于心肾相交,缓解耳部症状。我们平时没事的时候坐在床上或者沙发上,左、右手交叉,用掌心搓脚心,或者用手心拍打脚心就是搓“两心”的护耳保健法,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试试看。
C. 最简单的穴位按摩技巧有什么
中医教你简单穴位按摩小技巧
现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重健康养生。但是在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双重压迫下,人们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应酬,休息时间都少之又少,更别提去健身房了锻炼和养生了,真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千方百计,四处搜罗了一些简单的中医养生穴位按摩小技巧分享给大家,无时间要求,无场地限制,适合各类人群。
按曲池穴
动作要领:以拇指尖按摩另一臂的曲池穴,两手交换按摩1~2分钟。
取穴方法:仰掌屈肘,肘横纹头呈现凹陷处即是穴。
功效:祛风解表,调理肠胃,疏利关节,能调理脏腑功能,泻火去热,是治疗上肢偏瘫的主要穴位。
掐内关穴
动作要领:屈臂手心向上,用另一手大拇指按压穴位。稍用力,以感酸、胀为度,左右各按1~2分钟。
取穴方法:仰掌微屈腕关节,掌后第一横纹上2寸,在两条大筋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疏肝降逆,调和脾胃,活血通络。
掐睛明穴
动作要领:用拇指、中指掐在睛明穴上,同时食指点按两眉间的印堂穴,可谓“一手点三穴”。点掐时闭气不息,点至自觉气满时为止。点时一松一紧,点压1~2分钟。
取穴方法:正坐闭目,目内眦角上方1分处。
功效:疏风清热,通络明目,可治疗眼疾,神经性头痛,也可治打嗝。
拍击足三里穴
动作要领:双手握拳,以曲骨处敲打穴位。或者以拇指肚按揉穴位,须用力,以感麻胀为度。按揉、敲打5分钟以上为好。
取穴方法:屈膝成90°,由外膝眼往下量四横指距胫骨外一横指处。
功效:调理脾胃,调补气血,疏通经络,扶正培元,调节心率,助消化,是治疗胃肠疾病的重要穴位。
叩劳宫穴
动作要领:一手握拳以曲骨处叩击另一手的劳宫16次,再换手叩16次。
取穴方法:握拳,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四指轻压掌心,中指与无名指两指间即是穴位。
功效:清热泻火,开窍醒神,宁神静气,治心火过盛引起的口腔溃疡。
揉太冲穴
动作要领:用手大拇指按揉两太冲穴3~5分钟。
取穴方法:由第一二趾间缝向足背上推,至二骨联合前缘凹陷中即是穴。
功效:清肝泻火,舒肝解郁,调经和血,疏肝理气,是治疗肝病的特效穴。
简单的穴位按摩,关键在于找准穴位,一回生两回熟,只要掌握了穴位的具体位置,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无论你是上班族,学生党,还是中老年一族,只要你想做穴位按摩,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掌握了这些简单的穴位按摩技巧,随时随地都可以养生。希望大家都能养成养生的好习惯,拥有一个倍儿棒的好身体。
D. 穴位按摩养生都有哪些具体的按摩手法分为几种
据中医研究,目前人体固定下来的可知穴位有361个,可以通过按摩刺激不同的穴位来帮助人体养生和治疗疾病,那么人体常用的养生按摩是哪些穴位,如何按摩呢,我们来讨论一下。
穴位按摩养生方法有很多,我们从基本的开始循序渐进进行练习,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E. 面部穴位图
面部穴位图如下图: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面为五脏之华”,按摩美容即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面部的穴位,使面部气血流畅,达到美化容颜的目的。
面部穴位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养生,还能有效去除角质和废弃物,并补充营养及水分,从而改善肤色,使皮肤得到完全的放松和恢复。面部按摩要求手法要稳定,部位要准确,力度要适中,快而有序。
(5)简单养生按摩图片扩展阅读:
大致穴位列表:
头部穴位(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晴明穴、承泣穴、四白穴、迎香穴、水沟穴、瞳子髎穴。
头部穴位(背面):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哑门穴、完骨穴、风池穴、天柱穴。
头部穴位(侧面):太阳穴、下关穴、客主穴、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
腹部胸部穴位:天突穴、膻中穴、鸠尾穴、巨阙穴、中脘穴、水分穴、气海穴、关元穴、中极穴、气舍穴、俞府穴、或中穴、期门穴、日月穴、天枢穴、气穴、大巨穴、大赫穴。
人体背部穴位:大椎穴、陶道穴、身柱穴、神道穴、至阳穴、脊中穴、治喘穴、肩井穴、曲垣穴、天宗穴、命门穴、腰俞穴、腰阳关穴、上仙点穴、六华灸穴、风门穴、肺俞穴、心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膏肓穴、志室穴、肩外俞穴、厥阴俞穴、三焦俞穴、大肠俞穴、关元俞穴、小肠俞穴、膀胱俞穴。
人体上肢穴位:内关穴、外关穴、曲池穴、尺泽穴、治痒穴、孔最穴、列缺穴、阳池穴、神门穴、合谷穴、中渚穴、少冲穴、落枕穴、指间穴、太渊穴、口内穴、胃肠穴、手三里穴。
人体下肢穴位:膝眼穴、梁丘穴、复溜穴、阴谷穴、血海穴、承山穴、解溪穴、委中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百里穴。
人体足部穴位:涌泉穴、大敦穴、太冲穴、太白穴、太溪穴、申脉穴、丘墟穴、昆仑穴、足临穴、行间穴、里内庭穴、下痢穴、高血压点穴、第二厉兑穴、第三厉兑穴、阿基里斯腱穴。
F. 求人体按摩的常用穴位及其按摩方法。(请图示)
http://sfengdai.bokee.com/1241534.html 很详细
常见的: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G. 推拿养生,可以在家自己推拿的穴位都有哪些
中医推拿养生现在是比较受到大众喜欢的一种养生方法,这也是中国中医的魅力所在,五千年的传承显然是有独特的文化与魅力的。这也是中医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可以这么说,不打针不吃药,凭借几个穴位就可以讲你的痛苦解除,还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的。虽然中医博大精深的,需要很长时间系统的学习,才能勉强看病救人,但是一些简单的治病的方法是可以患者自己就可以学会的,学会这些东西是造福自己的对自己有好处的,例如按摩一些简单的穴位自己也是可以的,一些刮痧,推拿还可以达到美容效果的。
例如在,在自己患有轻微的感冒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揉捏大椎穴,可以有效的缓解感冒,按揉5到10分钟就可以感冒就会好的,还有就是每天坚持按揉三阴交,足三里这些穴位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很好调节机体免疫力,还可以调节脾胃,改善自己的身体的,相信经过很长的时间,身体有一个很好的体验的,还有就是自己便秘的时候,还可以刮一些自己的食指的侧面,对于缓解便秘是很有效果的,在厕所如果不舒服就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刮柔一下,过段时间自己的身体就会有反映的,还有自己鼻子感冒鼻塞的话。可以按揉迎香穴,柔按一会鼻子就会通气了,就会感到很舒服的。
如果自己的手指没有多大的力气的话。也可以借助工具的,这样也会很好的达到你想要的效果。
H. 按摩穴位可以有效的保养身体,推荐哪5个穴位,你知道吗
按摩穴位可以合理维护保养身体并延年益寿是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养生小妙招。不过众所周知,身体满身各个地方遍布着的穴位是非常多的,那么要想最大限度地完成延缓衰老和延年益寿效果,到底理应对于什么独特穴位进行适量按摩呢?接下来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常常被称赞为养寿黄金穴的五大重要穴位——百会穴、印堂穴、涌泉穴、膻中穴与关元穴。
以上是可以帮助大伙儿合理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五大黄金穴详细介绍。对于该类专业知识,大伙儿一定要态度端正、积极学习培训。且在情况可以的话,一定要积极培养优良的穴位按摩习惯,这对于增强抵抗力、预防传染病是非常有优势的。对此,大伙儿务必要给予充足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