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代的榫卯技术到底有多强
中国古代的榫卯技术,其强大之处在于无需借用钉子等工具便可完成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而且十分稳固与美观。
榫与卯由于技术的发展,榫卯技术现如今早已不再流行,为此有些人并不是很清楚榫卯技术到底是项什么工艺。这一工艺简单来说,就是两个构件之间利用凹与凸来实现连接的一种结构方式,就类似于两张拼图之间的组合方式。榫卯工艺中使用到的构件,它们所同时兼具的“凸”与“凹”便就是“榫”与“卯”,也称榫头与榫眼(或榫槽)。
从榫卯的工艺要求中可以看出,榫卯工艺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在还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机器可以借助的古时候,古人却可以利用榫卯进行大小房屋的建造以及不同家具的制作。而且,经由榫卯工艺建造或制作出来的房屋与家具都无需担心质量问题,其稳固性都是非常高的。与此同时,古人在制作它们的时候还兼具到了美观性。由此可见,榫卯这项工艺真的是一项非常强大的工艺。
很多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筑其实都运用了榫卯工艺,而这些古建筑的存在便就是对古代榫卯工艺的最大的肯定,它们的存在也向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展示了榫卯工艺的强大。
‘贰’ 榫接和卯接的区别
榫接和卯接是同样的一种结构,只是叫法不同,同样为榫卯结构。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
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钉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榫卯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便将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红木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2)单双榫卯简单图片扩展阅读:
榫卯分类如下:
一、长短榫
长短榫是在腿上部凿出长短不同的两个榫头,与面上的卯眼相接,因两榫头高低不同,可以使连接更加稳固。长短榫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是其他榫卯的一部分,如夹头榫、抱肩榫、挂榫都会使用长短榫与面连接。长短榫是面板与线材连接中常见的榫卯结构。
二、楔钉榫
楔钉榫是连接弧形材常用的榫卯结构。它把弧形材截割用上下两片出榫嵌接,榫头上的小舌入槽,使其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搭口中部剔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方形,一边稍粗,一边稍细的楔钉插贯穿过去,使其也不能左右移动即可。常见于圈椅的扶手、圆形几面、圆形拖泥等部位。楔钉榫是常见的线材连接结构。
三、燕尾榫
燕尾榫是一种平板木材的直角连接节点,两块平板直角相接,为防止受拉力时脱开,榫头做成梯台形,故名“燕尾榫”。燕尾榫在木制家具中十分常见,常见于面板垂直拼接处。
四、抱肩榫
抱肩榫是有束腰结构家具中常用的榫卯结构之一,在腿足上部承接束腰和牙板的部位,切出45°斜肩,并在斜肩向内凿出三角形卯眼,相应的牙条亦作45°斜肩,并留出三角形榫头,两相扣接,严丝合缝。
五、穿带
穿带在椅子座面等部位常见。将相邻的薄板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方法将两板拼合,可不使其从横的方向拉开。拼合粘牢之后,在其上开一个上小下大的槽口,里面穿嵌的是一个一面是梯形长榫的木条,即为穿带,穿带的梯形长榫一面稍宽一面稍窄,为了使其穿紧,长榫都是从宽的一边推向窄的一边。
六、粽角榫
粽角榫多用于四面平家具中,常见于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粽子角的格角,每个转角结合都形成六个45°格角斜线。在制作时,三根料的榫卯比较集中,为了牢固,一方面开长短榫头,采用避榫制作,另一方面应考虑用料适当粗硕些,以免影响结构的强度。
七、夹头榫
夹头榫是连接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案形结体家具的腿与面的结合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的一些位置,腿足上端开长口,夹住牙条和牙头,并在上部使用长短榫与案面结合。
‘叁’ 榫接的几种方式
1、直角榫接合:榫肩面与榫颊面互相垂直或基本垂直的都属于直角榫。接合牢固可靠、加工难度相对较低,是应用最广的榫接合形式。
2、燕尾榫接合:其榫头呈梯形或半圆锥形,端部大而根部小,接合牢固紧密、但加工及装配难度较大。用于实木家具中箱框类零件的角接合(如柜体角接合、抽屉角接合等)。
3、圆棒榫接合:系一类插入榫,其形状为圆柱形。具有简化加工工艺、易装配、节约材料、适合大批量生产等优点。
但接合强度及稳定性相对较差。在框式结构中圆榫可用于框架的联接接合,而板式结构中用于板件间的固定接合和定位。
4、梳齿榫接合:又叫指形榫,其形状类似于梳齿(或指形)。主要用于短料接长,如方材及板件接长、曲线零件的拼接等。
5、燕尾榫接合:在众多榫卯结构之中,燕尾榫是公认最牢固的榫接方式,也是最结实一种连接木板末端的结合方式。
这种榫接方式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优点,比如可以在木材膨胀或收缩时确保家具的完整性。传统的燕尾榫采用宽燕尾头和窄插接头的组合,且燕尾头做在水平部件上。
‘肆’ 榫接的榫接类型
榫接合有多种类型,分类方式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相同。 按榫头的形状分:直角榫、燕尾榫、椭圆榫、圆榫,如图1所示。 按榫头的数目分:单榫、双榫、多榫,如图2所示。 按榫肩的数目分:单榫而可分为单肩榫、双肩榫、多肩榫;
按榫头和榫眼的接合方式分:开口榫、闭口榫、半闭口榫、贯通榫与不贯通榫;
按榫端是否外漏分:明榫与暗榫;
按榫头与方料的关系分:整体榫、插入榫。整体榫是直接在方材零件上加工而成的,如图1中的1、2、3;而插入榫与零件是分离的,常用的插入榫为圆榫。圆榫的形状如图3所示。
‘伍’ 榫卯结构是什么
这一点几乎不需要我去多废话大家就能感觉到,使用榫卯的桌椅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榫卯处损坏,也就是结构的节点处。结构的节点坏了,等于和它相连的构件都发生了失效,所以一般的设计原则是节点的性能不能低于构件,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榫头榫眼构成的榫卯是不太符合现代结构工程的设计理念的。下面详细说说。谈受力不能抛开材料,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木材,木材在工程学上和另外两种常见的建材——钢材,混凝土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差异——显着的各向异性。各向异性指材料在不同的方向受同样的力时表现出不同的力学性能,材料多多少少都会有各向异性,即使时钢材混凝土也不例外,但钢材各向异性不显着,混凝土各向异性主要体现在拉压性能不同但不同方向可以使用同一个本构表示,忽略材料的方向一般不会有不能接受的误差,对工程的影响一般可以忽略,但是木材则不然。木材组成方式是轴向的纤维聚成整体,因此就力学性能而言,会表现出两类特性,一是顺着纤维方向的,二是纤维连接方向的,如果再考虑树木生长的过程——形成层一层一层的向外扩展,木材在纤维连接上还存在层内和层间两种差别,这种差别直观的体现就是年轮。所以木材细分的话,存在三个方向——轴向、径向和弦向。一般把轴向受力称为顺纹受力,弦向和径向受力称为横纹受力。
‘陆’ 榫卯是木质构件的连接方式,它的灵感来源于哪里
榫卯是木结构的建筑和家具用来连接各个模块的接头部分。其中,“榫”又叫榫头,指木质接头中突出的部分;“卯”又叫榫槽,指接头中凹进去的部分。下图的直榫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榫卯。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榫卯设计由于成本、制作工艺、木材等因素逐步淡出了我们生活的主流市场,但相信它并不会消失,会以其他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毕竟还是有一群热爱它的设计师在专研它的。
面对先人的榫卯设计,咱们在惊叹的时候也要有所继承和发扬,通过这样简单介绍,你是否对榫卯有了新的认识,从中get到了设计灵感呢
‘柒’ 木家具有几种榫卯结构,哪一种最牢固
木家具有三种榫卯结构,其中燕尾榫最牢固。在现代实木家具的生产中,榫卯仍然大量使用。它的基本形式是:一个零件的榫眼插入另一个零件的榫眼,然后形成连接。其中,榫眼是最重要的受力和连接部位。根据榫眼的形状,榫卯可分为直角榫卯、燕尾榫卯、圆棒榫卯等形式。
在框架式结构家具中,榫可用于结构连接和接合,而在板式结构家具中,榫通常用于板之间的固定接合和定位。用于榫的材料通常是密度高,纹理直而细,无节结,无蛀虫的木材。根据榫头的数量,榫接合的方式又有单榫、双榫、多榫三种方式。其中,单榫和双榫常用于实木方材接合成家具的框架,多榫则常用于板件间的接合。
‘捌’ 现在哪些地方还用到榫卯结构这些榫卯结构都是怎么样的
榫卯结构是古木匠用的比较多,现在还有用到榫卯结构的就红木家具里有用到,至于怎么样的,说简单点,就是不用钉子就能做成家具,或者建成房屋之类的。
‘玖’ 榫卯结构的原理是什么为何现在这么少用了呢
古人建房子大多用木头,在每根木头相连的地方不用钉子而是用榫卯,之所以会这样设计,是因为木头有缩帐性、开裂性和腐蚀性。
一栋建筑在建成之前要考虑各种因素,要经得起风吹雨打,地震灾害。时间久木头肯定会要开裂的,建筑接头处会变形,那么用钉子连接会被扯变形,而失去连接作用,整个建筑也会变得风雨飘摇,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
当代房屋大多是混凝土和砖头这类材料建造,很坚硬不适合用榫卯表现。况且国家现在保护树木,不能再用木头盖房子,时代的变化导致榫卯应用范围越来越小。
但现在很多传统木质家具又恢复了榫卯工艺,现在的榫卯只是产品的卖点,跟古时的榫卯有着本质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