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铜器为何取名青铜器
青铜是在冶炼铜的时候加进了一点锡,铜看起来就有点青了,就叫青铜啦
❷ 青铜是什么
青铜bronze 铜和锡的合金,有特殊重要性和历史意义。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制造出青铜,但用作一般应用的人工制品要晚得多。荷马在《伊利亚特》史诗中提到希腊火神赫斐斯塔司把铜、锡、银、金投入他的熔炉,结果炼成阿基里斯所用的盾牌。铜和锡的比例变化范围很大(从残存人工制品中测得,铜含量为67~95%);但在中世纪已经知道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的效用。威尼斯圣马可教堂图书馆收藏的11世纪希腊手抄本中列举了1磅铜与2盎司锡的合金,即8比1的比例,这与后来使用的炮青铜相近。青铜较铜坚硬,熔点较低,容易熔化和铸造;青铜也较纯铁坚硬,不同合金成分的青铜适于制造炮管和机器轴承。在工具和武器中,历史上以铁代替青铜并不是铁本身有任何特殊优点,而是由于铁较铜和锡丰富。钟青铜的特性是受敲击时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其含锡量较高,为1/4~1/7.雕塑青铜含锡量低到1/10,有时还加入锌和铅的混合物。锌能提高硬度,轴承合金中通常含少量的锌。青铜中加入少量的磷能改善其性能和强度;磷青铜含磷量铸锭可达1~2%,铸件只含微量;它的强度高,特别适用于作泵的柱塞、阀和套。在机械工业中也使用锰青铜,它含有少量锡或甚至不含锡,但含有大量锌和锰。除用作工具和武器外,青铜也广泛用于制作钱币;很多铜币实际上是用青铜铸造的,其典型成分是4%的锡和1%的锌。 青铜是和水一样冷胀热缩的物质
❸ 日月和嗍
1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天文学家张培瑜采访实录
时间:2004年3月3日
地点: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办公楼三层
1
(去年,眉县出土青铜器)这件事是一个很大的事,凭良心讲,我们都非常高兴。所以,李学勤先生从西安回去——他当天,马上要过春节了——当天晚上给我发了一个长途电话,一共大概讲了一个多钟头,他把整个的情况,铭文当然是不全给我听了,但是把有关的天文历法的东西都给我讲了一下,并且还谈了他的看法。
这个东西,凭良心讲,依我看,应该顶少是近几十年吧,据书上统计,近百年比较多,尤其是在你们这个文物大省,周原地区特别的多。可是像这么高年,42年、43年,全套,历法的四个要素,整个的历史记载,全都具备。把从文王武王,文武成康昭穆,等等,这么多王系都有,那真了不得。这就证实历史的记载尤其《史记》的记载可信。他拿电话讲这件事很兴奋,我也很兴奋。
2
断代工程有它的一个年表,西周也有一个年代,大概这一段还算不错,应该讲还是相当不错。可是,在当时,现在加上眉县这个,就可以更可以看出它是不完善的。当时,其实你们陕西,还有一位学者,你们也晓得,王占奎,我和他也是好朋友,我们的观点…我讲一点1045的背景。
一是,它是依据的一个最大的依据就是沣西那个,这个你们也晓得吧,那个发掘,H18那个很好的断层,综合各种关系,那个是先周或西周早期的很好的一个分界的截面,这个得到了以后,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有一个碳14测年,断代工程很重视。
碳14有两种方法,三个部门在做,一个就是考古研究所,它是常规法,常规法得到的H18的年代,是公元前1009,到公元前1049,这个当然再讲细,它是一个标准差,范围是67%,如果在这个范围内,那还有30几%,实际上是三分之二落在这里头,还有三分之一在外面;北京大学常规的方法它得到的1008到1049,也是公元前。大家注意,无论是1008—1049,还是1009—1049,它的平均值在1028或者1029,这个对不对?从数学上来讲,1028、1029都是数学上最高的期望值,它的可能性最大,从这个角度讲,实际上武王克商的年代,它常规法这两个部门得出的基本还算一致,应该是1028到1029左右;而质谱仪得到的是到995年到1060,你看,这个居中值是1027.5,从这点讲,尽管碳14测年和天文计算不是一回事,它得到的是一个统计的概率,这个统计很细,在大量样本的情况下,那些样本的数量的准确性也都好,这叫概率学,在数据处理上的一个基本概念。
我们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从碳14测年得到的,严格讲,最理想的武王克商年代是1027、1028到1029,这个年代我们历史上有文献记载,就是《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竹书纪年》就明确的记载,西周的初年是1027,你看,从这个角度讲,这个碳14测年得到的结果和《古本竹书纪年》的记载基本是一致的。
3
另外一个,断代工程着作太多,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裘锡圭、……、彭裕商,也有我们天文工作者合作或者来配合,我们对甲骨文一个月食的记录,得到的这个年代,就是商王武丁的年代,武丁之后还有68王,历史上基本有它的年代或年代的因素,从这个往下来分析,再加上最后的三个殷王,就是周代以前的殷商最后三个王,就叫文丁、帝乙、帝辛,它有很多祭祀,叫周祭,有规律的祭祀,有很多的卜辞,证明这三个王顶少在位有65年,根据这些因素,甲骨文里的月食记录配合起来往后推,也就是武王克商的这个年代在100几年到1040年这个范围。
再加上历史上记载的天象,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武王克商时天象的记载,但这些天象的记载实际上都不符合,都和天文上不符,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后人反推得出来的。唯一有一条是古人不能反推的,就是“五星合聚”。
“五星合聚”历史上有记载,就是在武王克商前后,“五星”聚过“房”,“房”是一个星宿呐,这个我们可以证明,这个不仅古代的天文学家无法反推,到今天要准确的反推也不容易,西汉以前的学者是绝对不可能。而且,“五星聚房”这件事要基本600—800年才发生一次。我们用天文手段去反推,我们证实在公元前1019年发生过一次“五星聚房”这个天象,这个天象《古本竹书记年》也讲,但它没有讲这个现象一定发生在武王打仗那一年,他讲在这个前后。
作者: 221.204.170.* 2007-3-27 00:00 回复此发言
--------------------------------------------------------------------------------
2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古人啊,牵强附会,我们今天也会啊,现在也有很多封建迷信,好像闰八月什么,“闰七不闰八,闰八用刀杀”,有这个例子等等。唐山大地震,那都有时会附会,你们不一定晓得,我们都晓得,你想那一年,唐山大地震,也有一些特殊的天文征兆。你想,我这里讲这,变成迷信呐!我的意思就是说,你像义和团,也有天文历法的迹象,……举这个例子。所以老百姓今天还会附会。古人就更不用谈了。今天我们可以肯定这个附会是牵强附会。但是,他会记载,比如这次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大变化,他把几年前的变化,好比我们这些老头,我都会把几年前的事附会到这次,你看,三年前或五年前出现过什么,好比一个大彗星什么,他会附会,或者过一两年以后,他附会后面的,所以不一定这种天象是武王克商的年代,但是应该离这不远。
我们反推是1019年,而这种事基本是600—800年才有一次,我们可以讲古人是没有这个水平反推的。为什么?古人,我就说汉代,我不讲更近了。
汉代刘歆,这个大家都知道,汉代大学者,他推的“五星”一个“星”什么还有10年的误差,他推哪一年,五星在什么位置,这个位置可能有10年,差出10年,要把五个星推到一块,那不要讲刘歆,再晚几百年的,那……我们讲准确,到现在为止,除了我们天文台,大概还没有别的第二家,实际上不是说我本人,我们紫金山天文台还是全国的第一家,我们有天文年历,你们应该看到过,哪块有什么天象都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到今天要准确的推算这个现象也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其他的天文天象,像《国语》记载的,我们都可以证明它是反推的,《国语》记载的几条现象。一条“日在析木之津”,日是太阳,析木是一个星宿。这我就疑问,几个断代工程的权威,我说,太阳在哪个星宿,什么人能看到?这个话懂不懂?太阳在哪儿,你看看去,你能看到在哪个星宿吗?这个百分之百的是推算,太阳一出来,星都灭了,月朗星稀,光太强,你看不到了,“日在什么什么宿”不是推算的是什么?“辰在斗柄”,“日月和朔”,什么人都不能看到,看不到月亮。每一个月里,月亮总有一两天都是看不到的,太阳和月亮在同一个经度,怎么可能看到呢?“日月和朔”从古以来,古人是不会算的,从战国可能就会算了,春秋也会算,但算得不准。“日月和朔”就得靠算,“日月和朔”的时刻在什么星宿,那更是靠算。连时刻都不知道,它的时刻就更是计算了。《国语》里头它有五条,顶少它有三条绝对肯定是推算的。
4
最后采纳1046作为武王克商年,大概和陕西也有关,有个刘次沅,陕西天文台的。他跟我关系也很好,搞过“天再旦”也搞过“武王克商”。
现在,为什么扯这么老半天,就是当时这个逨鼎出来以后,恐怕西周这个年代更困难,1046更困难。因为西周年代,我们夏商周的年代离我们最近的年代是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841往前,我们都搞不清,那么武王克商年这个地方都差了20年,那么再往上就更不用谈了,夏就更远了。
我本人倾向西周的初年在1027年前后,我也不好讲1027年了,因为尽管有文献记载,但文献也因为是战国的,当时也不一定,当时和现在不一样,现在公元多少多少年不会错,当时并没有这个延续纪年的方法。
过去的纪年都靠这个王当了32年,他干了48年,下面他干了好比15年,一年年这样加,这些年互相加会有些出入,因为人去世不会正好在12月31号,好比我死了,第二天他登基,我可能在1月2号死掉的,他1月3号登基,这一年算我还是算他,这个问题很多,有的是重叠,有的是这一年算我,第二年算你,还有一个说法,我死了三年,他要给我守孝三年,然后才能继位。所以我也不认为是1027一定是准确的,但是应该说八九不离十,应该说这个数是比较接近。
武王克商我倾向在公元前1027年前后,那么武王上面的殷商,我认为在1520左右,有误差,……
作者: 221.204.170.* 2007-3-27 00:00 回复此发言
--------------------------------------------------------------------------------
3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到了我讲的商代的初年,1520,我认为大概正负20、30年都不差。夏的初年在1900,可能有正负50年的误差。40—50年吧,有可能它在历法方面,有时在……这都是有可能。但是比目前选用的年数,或历史过去的记载,我认为是更合一些,我有充分的论证,如果今天再讲就更长了。我是用一个概率统计的方法去论证,都把我们中国从有纪年以来的,所有的王、公,过去春秋战国很多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当时很多诸侯,800诸侯,有些都有记年,这些王、帝、公,把他们在位的统计、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跟这个有关的,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我觉得用这样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我觉得这是个双方科学的促进,所以从这样讲,我,还有王占奎,还有不少的人,北京,还有朱凤瀚、刘雨,等等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可靠,《竹书纪年》这个可靠。……
从这个角度谈,都希望能够给出西周年代比较准的,西周年代准了,往上就好办,因为西周年代都差别太大,我举例子,西周年代都差50年,过去,西周年代差不多100年,1022年到1018年,讲武王克商,100年,甚至还多了一些,到现在还有人在这样用,这一点,断代工程能经得起考验的,我认为武王克商的年代是一零零几到一零四几之间,这个范围。我相信是经得起考验的,因此早于一零四几,不必考虑,可是今天不少学者,还坚持1122,11多少,这个是学术观点,这又不是政治,这个大家完全可以有不同观点。但是学术也有一个客观世界,也有是非曲直吧,周武王克商以前的事可能大家都不信,但总会有大量的材料,越来越逼近历史真实的情况。
5
这次眉县的这27件高纪年铭文铜鼎的出土,对西周年代的解决,应该说起了关键的作用。这一开始,李先生和我这样讨论,大家觉得还是宣王可能性比较大吧。你看,对这年代的讨论,现在两个铜器,42年来鼎,我叫逨鼎,别人还不一定叫逨鼎。42年和43年逨鼎,这么两个高年份出土,过去还从来没有过,这个年份只有可能是宣王,厉王不会,穆王太早了,穆王有没有47年,现在看来都有问题,有历史记载的书上是宣王和平王,厉王结束只有37年,可是后来又把共和14年加在一起,他就算有51年。
所以第一点,这个逨鼎应该是宣王,是不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由于和大量研究统计的专家的不一样,我们中国出土许多,尤其你们省出土大量有铭文的铜器,现在有这纪年,历法要素四个条件,年、月、月相、日,日就是干支了,有这四件,现在加起来将近70多个铜器,当然了,70个器,分别配在西周的这么多王,实际上不是平均分配,实际上中后期的多,从龚王、懿王,尤其是厉、宣,这两个王时间又长又晚,大部分在这里。由于出土这么多铜器,这么多年代,历法记载的,所以有很多铜器专家,最有名的你们应该知道,国内的马承源,大权威,……马先生是个铜器权威,刘起釪也是铜器权威,我们不讲别的,他们都是道道底底的考古学家、铜器专家,再老的,日本有个白川静,这是有名的专门研究铜器的,有本专着《金文通释》,几十册,后来大概合钉有五六册,像早一点的,郭老,董作宾,……、唐兰,等等,能举出十几位研究铜器的专家。
研究铜器的目的不是纯粹研究铜器,主要是研究西周的年代,研究铜器年代,每个学者都得出一套西周的年表,和目前得到的,不要讲我讲的一套了,包括和断代工程的这一套,也有距离,一般铜器的西周年表有个特色,都把西周拉得比较长,一般都在100好年,112几也有,马承源1105年大概是,刘起釪原先是1075,后来改成1070,白川静是1084,这么十几位专家,的确都是专家,得到的西周年表都比较长。
逨鼎出土,这个不要录,这个可以证实西周这个年表,他们、断代工程的年表范围恐怕都有问题。用逨鼎得出来的都可以肯定,这个年表不一定这么长,……
逨鼎出来,包括马先生,马先生发表文章,虽然看来是宣王器,但是还有很多问题不能解释,也不能排除是厉王器的可能性,大概是这话。李学勤先生、朱凤瀚先生,裘锡圭先生,这些都绝对不可以是厉王,肯定是宣王,
作者: 221.204.170.* 2007-3-27 00:00 回复此发言
--------------------------------------------------------------------------------
4 夏商周年表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来解决
……我都给他们提了一个方案,就是把宣王的纪年、《史记》的纪年往后移一年,两个器都合,实际情况,这个一年,虽然是,实际上,别的先生也早就提过,共和几年,都有并起来,还是往后移一年的问题,事实上,平王东迁这一年,也存在有一年的问题,实际上这个一年根本不是个问题,有专门研究《史记》年表考证的学者,过去《史记》他把厉王以前,他也不晓得,没有记载,厉王以后就是宣王以后,尤其东周的年表,实际《史记》的记载有大量错一年,错两年的情况,有的往前错,有的往后错,这种事屡见不鲜,绝对不在100条以下,这么个情况。
6
所以宣王记年后移一年,这个事应该是绝对不在话下,应该是允许的。但是更关键的是,如果这两条都不合宣王,这一点我在文章(指《中国历史文物》2004年第1期上)上有,两条都不合倒难得了,因为事实上我们给的月相幅度,半个月,1/2的几率,大家想一想,两个都是1/2不对,这种可能性是很小。事实上,我们所有的都排了,两条都不合的可能性还不多,比较难得。尽管一条不合,解决的办法,要改字,把既生霸改成既死霸,或者怎么样,把干支改一个字都行,这一点大家都统一了,但是,如果要改,那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了。你不合你的体系,你都改,不合他的体系,他改,那么这个问题就永远不要解决了,对不对?
实质情况,我们也不排除金文上有可能有错字,但是有错字没错字,不是你个人随心所欲,不合你的体系,你就改,除非你有确凿的证据,的确我们有这种证据,能证明铭文里面有错字漏字,但是绝对不能随意改。一旦发现铭文里头的东西和你的不合,首先检查你的体系有没有问题。所以提出来两个都不合,或改字,这都否定了。
但是你也不能都讲这两个都对,所以也没有办法,他非说你错,这也没有办法。但是还是有一条是有力的,后来我又把它论证了,就是现在的寰盘,28年寰盘,过去把它放在厉王,现在由于这个逨鼎出现,42年43年,如果厉王真的有37年,再加上14年共和,到了宣王的42年43年逨鼎,他还在位,我们讲以我这样的年龄,65岁退休,也只工作了40年,从大学毕业工作,没有离开这个单位,我一直干了47年,我想想,48年,反正干了40几年,放在古人,皇帝可以3岁登基,溥仪,6岁登基是康熙,举这个例子,康熙当了61年,但是大臣呢,几岁的小孩去当吗,不可能,再加上你一老迈,早叫你回家抱孩子了,古代叫刺使,所以不可能,
共和应该是单独纪年,厉王不可能有37年,你想厉王宣王加在一起,97年,我们历史上还没有两个王加起来这么长的,父子两代的王有这么长的。
也许厉王37年就包含了共和的14年,这都有可能,但是如果完全把这14年加到他37年里,也不行,宣王现在基本卡死了。下面就是厉王,厉王现在有两个纪年,我自己的感觉,厉王本人37年不可信,厉王整个的到宣王,加共和也好,不加共和也好,达到37年恐怕到他的顶头了,但是现在看来,37年他达不到,
逨鼎100%的肯定是宣王,任何人也不要再争论了,这个都是诡辩。
两个都错了,或者逨鼎寰盘还在那个,简单讲都站不住脚。
这个情况下,如果说一个逨鼎,42年是宣王的证据,这叫……,不可信或者怎么样,那么逨鼎也符合宣王往后推一年的历谱,那么这有两个证据,不应该在,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认为,那都包括朱先生、李先生、裘先生,等等很多人,这个应该是能够站住脚的。如果说这个观点站不住脚,那么宣王的年代卡住以后,我们都可以把出土的这么多纪年的铜器,重新排排,原本所有,包括断代工程的专家,把放在厉王时期的铜器,都应该放在宣王,过去好多学者都认为厉王年代很长,但是现在看不可能长,37年都没有,说真实话,厉王前面的这些器都要移位,按照这个路子来排,我们认为西周的年代,包括武王的年代都可以靠实,至于是不是唯一,前面一些王,成康昭穆,共懿孝夷,我们不敢讲死,因为铜器还不够多,主要还是在宣王和厉王这里,所以说眉县这27件,价值非常高啊,道理就杂这里。……
可参考这里:http://blog.daqi.com/article/72680.html
❹ 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时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地位
青铜工具用于采矿业,可以采出更多的矿石。冶炼业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使青铜铸造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使中国的青铜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它所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青铜文化,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技术娴熟、内容丰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精华。国内出土最早的青铜器物属于甘肃马家窑文化。
青铜器分成兵器、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三大类。铜器花纹是铜器断代的重要依据。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先生为当代中国创立十大铜建筑,其中,灵隐铜殿、桂林铜塔、杭州雷峰塔及钱王铜殿,代表了中国现代铜艺术建筑和工艺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
(4)四十二年逨鼎铭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在器物的造型设计和纹饰结构上均有许多新突破,放弃了青铜器纹样对称构图的规律,变具象图案为抽象纹样,大量采用天马行空的连续构图方法,使得装饰图案更为活泼,开辟了青铜器文化的新天地。
同时,在冶铸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块模、活块范、一模多范和开槽下芯法制作铸型,采用铸铆和“自锁”结构联结器物附件的新工艺,把中国青铜器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❺ 青铜主要做了什么事
青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朝代 年代(公元前) 积年数 标准器
夏代 2070—1600 470 菱纹鼎、乳钉纹斝、乳钉纹角、爵1、爵2
商代 1600—1046 554
·商前期 1600—1450 150 兽面扁足鼎、兽面纹方鼎、兽面纹簋、云纹扁足鼎、兽面纹单柱爵、兽面涡纹斝
兽面纹爵 兽面纹觚、兽面纹盉
·商中期 1450—1300 150 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兽面纹牛首尊、兽面纹鼎1、兽面纹鼎2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046 254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龙纹盉、好鉴、妇好盉、侯簋、妇好三联甗、司母辛觥、妇好鸮尊、妇好方尊
妇好偶方彝、 司母方壶 、妇好方斝、司母斝、妇好爵、妇好鼎
司母辛方鼎、 妇好鼎、兽面纹鼎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涡纹鼎、子渔尊、龙纹觥、兽面纹壶、大禾人面方鼎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小臣艅犀尊、戌嗣子鼎
帝辛(纣王) 1075—1046 30
西周 1046—771 276
武王(姬发) 1046—1043 4 天亡簋、利簋
成王(诵) 1042—1021 22 保卣、保尊、伯矩鬲、德方鼎、何尊、康侯簋、小臣单觯、鲁侯尊、方鼎
康王(钊) 1020—996 25 大盂鼎、厚趠方鼎、成王尊鼎、史簋、宜侯夨簋
昭王(瑕) 995—977 19 鼎、令方彝、旗觥、旗斝、作册令方鼎、员方鼎
穆王(满) 976—922 55 簋、班簋、伯饮壶、长甶盉、方鼎、伯簋
共王(繄扈) 922—900 23 史墙盘、倗生簋、五祀卫鼎、趞曹鼎、十三年壶、永盂
懿王(囏) 899—892 8 师虎簋、卫盉
孝王(辟方) 891—886 6 三年壶、善夫克盨
夷王(燮) 885—878 8 不簋、大师簋
厉王(胡) 877—841 37 多友鼎、簋、钟、散氏盘、敔簋
(厉王)共和 841—828 14
宣王(静) 827—782 46 大克鼎、虢季子白盘、逨盘、毛公鼎、师簋、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颂壶、晋侯稣钟
幽王(宫涅) 781—771 11 三年柞钟、师兑簋
东周 770—256 515
秦公钟
楚王子午鼎
秦公簋
齐洹子孟姜壶
吴王夫差鉴
牺尊 、绦索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 嵌兽纹壶
曾侯乙楚王镈
陈侯午敦、陈侯午簋
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壶
梁十九年鼎
·春秋时代 770—476 295
平王(宜臼) 770—720 51
桓王(林) 719—697 23
庄王(佗) 696—682 15
厘王(胡齐) 681—677 5
惠王(阆) 676—652 25
襄王(郑) 651—619 33
顷王(壬臣) 618—613 6
匡王(班) 612—607 6
定王(瑜) 606—586 21
简王(夷) 585—572 14
灵王(泄心) 571—545 27
景王(贵) 544—520 25
敬王(匄) 519—476 44
·战国时代 475—221 249
元王(仁) 475—469 7
贞定王(介) 468—441 28
考王(嵬) 440—426 15
威烈王(午) 425—402 24
安王(骄) 401—376 26
烈王(喜) 375—369 7
显王(扁) 368—321 48
慎靓王(定) 320—315 6
赧王(延) 314—256 59
周 亡, 续 秦 为 正 统
(秦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
昭王 306—251 56
孝文王 250 1
庄襄王 249—247 3
秦王政
(后改称始皇帝) 246—221 --
秦朝 221—206 16
蒜头壶、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
错金云纹博山炉、马超龙雀、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
弦纹鎏金熊足樽 、长信宫灯、阳信家鼎、兽钮熊足鼎
始皇帝(嬴政) (246)—
221—210 37
二世(胡亥) 209—207 3
子婴 206 1
西汉 206—公元8 214
高祖(刘邦) 206—195 12
惠帝(盈) 194—188 7
高后(吕稚) 187—180 8
文帝(恒) 179—157 23
景帝(启) 156—141 16
武帝(彻) 140—87 54
昭帝(弗陵) 86—74 13
宣帝(询) 73—49 25
元帝(奭) 48—33 16
成帝(骜) 32—7 26
哀帝(欣) 6—1 6
平帝(衍) (公元始)
1—5 5
孺子(婴) 6—8 3
新(王莽) 9—24 16
东汉 25—220 196
光武帝(秀) 25—57 33
明帝(庄) 58—75 18
章帝(炟) 76—88 13
和帝(肇) 89—105 17
商帝(隆) 106 1
安帝(祜) 107—125 19
顺帝(保) 126—144 19
冲帝(炳) 145 1
质帝(缵) 146 1
桓帝(志) 147—167 21
灵帝(宏) 168—188 21
少帝(辩) 189 1
献帝(协) 189—220 32
汉 亡
❻ 青铜剑的历史
青铜剑始于商代。那个时候,它的剑身一般较短,形状就像柳树的叶子,制作也比较粗糙。春秋晚期以后,青铜剑的制作达到成熟,“越王勾践”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此时的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战国后期,随着铁器的兴起,青铜剑逐渐走向了衰落。西汉以后,铁制兵器完全取代了青铜兵器,青铜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个时候没有皇帝,只有王,王喜欢玉,从玉字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看出。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青铜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可塑性强、耐磨、耐腐蚀、色泽光亮等特点,适用于铸造各种器具、机械零件、轴承、齿轮等。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编辑本段]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编辑本段]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吕氏春秋·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着名的越王剑也是由青铜铸造的。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编辑本段]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编辑本段]青铜器上的纹饰
一一动植物形象纹
“蟠虺纹”因图形为盘绕成组的蛇形得名,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虺是上古典籍记载的剧毒蛇,所谓似蛇而小。“蟠虺纹”仅见于春秋时期。
“象纹”与“象鼻纹”也是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象,通相。既是一种温顺的大型动物,又常作为太平吉祥的象征,还有就是“出将入相”的辉煌。
“兽面带纹”过去亦称“狩带纹”,是青铜器上一种变形为带状装饰纹的动物面部形象组合。这种纹饰带出现于西周晚期,流行于春秋战国。
一一几何图形纹
几何图形指菱形、三角形、圆形及其他相连成组的变形图案等。比较典型的有:“圈带纹”或称“串珠纹”,多为辅助纹饰,流行于商周时期;“三角云纹”常交错其他纹饰,流行于战国时期;“菱形斜格纹”多见杂以“涡纹”和“S”形图案,流行于战国;“环带纹”,旧称“公字纹”,表现为连续的“S”形波浪带图案,上下充填“窃曲纹”或环纹,流行于西周晚期;“窃曲纹”很早就见于《吕氏春秋》的记载,“窃曲纹”的变化很多,如蜷曲若双环而其中之一有目形者,有两端内曲呈一如意头状者,不一而足。
朝代 年代(公元前) 积年数 标准器
夏代 2070—1600 470 菱纹鼎、乳钉纹斝、乳钉纹角、爵1、爵2
商代 1600—1046 554
·商前期 1600—1450 150 兽面扁足鼎、兽面纹方鼎、兽面纹簋、云纹扁足鼎、兽面纹单柱爵、兽面涡纹斝
兽面纹爵 兽面纹觚、兽面纹盉
·商中期 1450—1300 150 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兽面纹牛首尊、兽面纹鼎1、兽面纹鼎2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046 254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龙纹盉、好鉴、妇好盉、侯簋、妇好三联甗、司母辛觥、妇好鸮尊、妇好方尊
妇好偶方彝、 司母方壶 、妇好方斝、司母斝、妇好爵、妇好鼎
司母辛方鼎、 妇好鼎、兽面纹鼎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涡纹鼎、子渔尊、龙纹觥、兽面纹壶、大禾人面方鼎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小臣艅犀尊、戌嗣子鼎
帝辛(纣王) 1075—1046 30
西周 1046—771 276
武王(姬发) 1046—1043 4 天亡簋、利簋
成王(诵) 1042—1021 22 保卣、保尊、伯矩鬲、德方鼎、何尊、康侯簋、小臣单觯、鲁侯尊、方鼎
康王(钊) 1020—996 25 大盂鼎、厚趠方鼎、成王尊鼎、史簋、宜侯夨簋
昭王(瑕) 995—977 19 鼎、令方彝、旗觥、旗斝、作册令方鼎、员方鼎
穆王(满) 976—922 55 簋、班簋、伯饮壶、长甶盉、方鼎、伯簋
共王(繄扈) 922—900 23 史墙盘、倗生簋、五祀卫鼎、趞曹鼎、十三年壶、永盂
懿王(囏) 899—892 8 师虎簋、卫盉
孝王(辟方) 891—886 6 三年壶、善夫克盨
夷王(燮) 885—878 8 不簋、大师簋
厉王(胡) 877—841 37 多友鼎、簋、钟、散氏盘、敔簋
(厉王)共和 841—828 14
宣王(静) 827—782 46 大克鼎、虢季子白盘、逨盘、毛公鼎、师簋、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颂壶、晋侯稣钟
幽王(宫涅) 781—771 11 三年柞钟、师兑簋
东周 770—256 515
秦公钟
楚王子午鼎
秦公簋
齐洹子孟姜壶
吴王夫差鉴
牺尊 、绦索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 嵌兽纹壶
曾侯乙楚王镈
陈侯午敦、陈侯午簋
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壶
梁十九年鼎
·春秋时代 770—476 295
平王(宜臼) 770—720 51
桓王(林) 719—697 23
庄王(佗) 696—682 15
厘王(胡齐) 681—677 5
惠王(阆) 676—652 25
襄王(郑) 651—619 33
顷王(壬臣) 618—613 6
匡王(班) 612—607 6
定王(瑜) 606—586 21
简王(夷) 585—572 14
灵王(泄心) 571—545 27
景王(贵) 544—520 25
敬王(匄) 519—476 44
·战国时代 475—221 249
元王(仁) 475—469 7
贞定王(介) 468—441 28
考王(嵬) 440—426 15
威烈王(午) 425—402 24
安王(骄) 401—376 26
烈王(喜) 375—369 7
显王(扁) 368—321 48
慎靓王(定) 320—315 6
赧王(延) 314—256 59
周 亡, 续 秦 为 正 统
(秦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
昭王 306—251 56
孝文王 250 1
庄襄王 249—247 3
秦王政
(后改称始皇帝) 246—221 --
秦朝 221—206 16
蒜头壶、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
错金云纹博山炉、马超龙雀、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
弦纹鎏金熊足樽 、长信宫灯、阳信家鼎、兽钮熊足鼎
始皇帝(嬴政) (246)—
221—210 37
二世(胡亥) 209—207 3
子婴 206 1
西汉 206—公元8 214
高祖(刘邦) 206—195 12
惠帝(盈) 194—188 7
高后(吕稚) 187—180 8
文帝(恒) 179—157 23
景帝(启) 156—141 16
武帝(彻) 140—87 54
昭帝(弗陵) 86—74 13
宣帝(询) 73—49 25
元帝(奭) 48—33 16
成帝(骜) 32—7 26
哀帝(欣) 6—1 6
平帝(衍) (公元始)
1—5 5
孺子(婴) 6—8 3
新(王莽) 9—24 16
东汉 25—220 196
光武帝(秀) 25—57 33
明帝(庄) 58—75 18
章帝(炟) 76—88 13
和帝(肇) 89—105 17
商帝(隆) 106 1
安帝(祜) 107—125 19
顺帝(保) 126—144 19
冲帝(炳) 145 1
质帝(缵) 146 1
桓帝(志) 147—167 21
灵帝(宏) 168—188 21
少帝(辩) 189 1
献帝(协) 189—220 32
汉 亡
1青铜
铜矿石→纯铜→青铜,锡+铅(合金)
2青铜时代(Bronze Age)
最早 公元前4000年代 初期的两河流域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夏朝
3青铜使用的意义:a青铜冶炼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金属冶炼业得到大力发展,促进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
b青铜冶炼术在农业工具制造领域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用青铜制造武器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D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使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❼ 青铜为什么叫青铜
当然是颜色的关系呀
青铜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 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一、形成期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从现有的材料来看,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特点:
1、红铜与青铜器并存,并出现黄铜。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出土一件范铸的青铜刀;河北省唐山大城山遗址发现两件带孔红铜牌饰;河南省登封王城岗龙山城内出土一件含锡7%的青铜容器残片;山西省襄汾陶寺墓地内出土一件完整铜铃,系红铜;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出土两件黄铜锥;山东省栖霞杨家圈出土黄铜残片。发现铜质制品数量最多的是甘肃、青海、宁夏一带的齐家文化,有好几处墓地出土刀、锥、钻、环和铜境,有些是青铜,有些是红铜。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2、青铜器品种较少,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等。但是应当承认当时人们已能够制造容器。此外,在龙山文化中常见红色或黄色陶鬶,且流口,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柳钉,如果认为这时的铜鬶容器与夏商铜鬶,爵、斝容器功能一样的话,当时的青铜器已经在或开始转向礼器了。
3、一般小遗址也出土铜制品,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二、鼎盛期: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礼器种类包括烹炊器、食器、酒器、水器和神像类。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山东龙山文化继承了这种纹饰。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吕氏春秋· 先识》篇内云“周鼎着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故此,一般把这种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饕餮纹在二里头夏文化中青铜器上已有了。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像羊、像鹿;还有像鸟、像凤、像人的。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
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把其他花纹差不多都挤掉了。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在青铜器上加以镶嵌以增加美观,这种技术很早就出现了。镶嵌的材料,第一种是绿松石,这种绿色的宝石,至今仍应用在首饰上。第二种是玉,有玉援戈,玉叶的矛,玉刃的斧钺等。第三种陨铁,如铁刃铜钺,铁援铜刃,经鉴定,铁刃均为硕铁。第四种是嵌红铜,用红铜来组成兽形花纹。春秋战国时也有用金、银来镶嵌装饰的青铜器。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吴、越的宝剑,异常锋利,名闻天下,出现了一些着名的铸剑的匠师,如干将,欧治子等人。有的宝剑虽已在地下埋藏两千多年,但仍然可以切开成叠的纸张。越王勾践剑等一些剑,其表面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形成防锈的菱形、鳞片形或火焰形的花纹,异常华丽。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如人形的灯或器座;或者以人的整体作为器物的一部分,如钟架有佩剑人形举手托住横梁,铜盘下有几个人形器足之类,这些人形大部分是男女待从的装束,而且也不是特定婢奴的肖像。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立体像、人头像,大小均超过正常人,均长耳突目,高鼻阔口,富于神秘色彩,应是神话人物。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中国青铜器的铭文,文字以铸成者为多。凹入的字样,称为阴文,少数文字凸起,称阳文。商代和西周,可以说铭文都是铸成的,只有极个别用锋利的工具刻字的例子。
西周晚期,开始出现完全是刻成的铭文。战国中期,大多数铭文已经是刻制的,连河北省平山中山王汉墓的三件极为典重的礼器,都是契刻而成,其刀法异常圆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古人认为青铜器极其牢固,铭文可以传流不朽,因此要长期流传的事项必须铸在青铜物之上。因此,铭文已成为今天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三、转变时期;
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兼并战争及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社会最终建立,传统的礼仪制度已彻底瓦解,铁制品已广泛使用。社会各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器物大多日用化,但是具体到某些青铜器,精美的作品还是不少的。如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掘获的两乘铜车马。第一乘驾四马,车上有棚,御者为坐状。这两乘车马均为青铜器铸件构成,大小与实际合乎比例,极其精巧。车马上还有不少金银饰件,通体施以彩绘。第二乘马,长 3.17、高1.06米,可以说是迄今发掘到的形制巨大、结构又最复杂的青铜器。
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至于兵器,工具等方面,这时铁器早已占了主导地位。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因而本网对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研究,至隋唐为止。
朝代 年代(公元前) 积年数 标准器
夏代 2070—1600 470 菱纹鼎、乳钉纹斝、乳钉纹角、爵1、爵2
商代 1600—1046 554
·商前期 1600—1450 150 兽面扁足鼎、兽面纹方鼎、兽面纹簋、云纹扁足鼎、兽面纹单柱爵、兽面涡纹斝
兽面纹爵 兽面纹觚、兽面纹盉
·商中期 1450—1300 150 龙虎纹尊、兽面纹尊、兽面纹牛首尊、兽面纹鼎1、兽面纹鼎2
·商后期
(盘庚迁殷后) 1300—1046 254
盘庚、小辛、小乙 1300—1251 50
武丁 1250—1192 59 龙纹盉、好鉴、妇好盉、侯簋、妇好三联甗、司母辛觥、妇好鸮尊、妇好方尊
妇好偶方彝、 司母方壶 、妇好方斝、司母斝、妇好爵、妇好鼎
司母辛方鼎、 妇好鼎、兽面纹鼎
祖庚、祖甲、廪辛、康丁 1191—1148 44 涡纹鼎、子渔尊、龙纹觥、兽面纹壶、大禾人面方鼎
武乙 1147—1113 35
文丁 1112—1102 11
帝乙 1101—1076 26 二祀邲其卣、四祀邲其卣、小臣艅犀尊、戌嗣子鼎
帝辛(纣王) 1075—1046 30
西周 1046—771 276
武王(姬发) 1046—1043 4 天亡簋、利簋
成王(诵) 1042—1021 22 保卣、保尊、伯矩鬲、德方鼎、何尊、康侯簋、小臣单觯、鲁侯尊、方鼎
康王(钊) 1020—996 25 大盂鼎、厚趠方鼎、成王尊鼎、史簋、宜侯夨簋
昭王(瑕) 995—977 19 鼎、令方彝、旗觥、旗斝、作册令方鼎、员方鼎
穆王(满) 976—922 55 簋、班簋、伯饮壶、长甶盉、方鼎、伯簋
共王(繄扈) 922—900 23 史墙盘、倗生簋、五祀卫鼎、趞曹鼎、十三年壶、永盂
懿王(囏) 899—892 8 师虎簋、卫盉
孝王(辟方) 891—886 6 三年壶、善夫克盨
夷王(燮) 885—878 8 不簋、大师簋
厉王(胡) 877—841 37 多友鼎、簋、钟、散氏盘、敔簋
(厉王)共和 841—828 14
宣王(静) 827—782 46 大克鼎、虢季子白盘、逨盘、毛公鼎、师簋、四十二年逨鼎、四十三年逨鼎、颂壶、晋侯稣钟
幽王(宫涅) 781—771 11 三年柞钟、师兑簋
东周 770—256 515
秦公钟
楚王子午鼎
秦公簋
齐洹子孟姜壶
吴王夫差鉴
牺尊 、绦索龙纹壶、 鸟兽龙纹壶、 嵌兽纹壶
曾侯乙楚王镈
陈侯午敦、陈侯午簋
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
中山王壶
梁十九年鼎
·春秋时代 770—476 295
平王(宜臼) 770—720 51
桓王(林) 719—697 23
庄王(佗) 696—682 15
厘王(胡齐) 681—677 5
惠王(阆) 676—652 25
襄王(郑) 651—619 33
顷王(壬臣) 618—613 6
匡王(班) 612—607 6
定王(瑜) 606—586 21
简王(夷) 585—572 14
灵王(泄心) 571—545 27
景王(贵) 544—520 25
敬王(匄) 519—476 44
·战国时代 475—221 249
元王(仁) 475—469 7
贞定王(介) 468—441 28
考王(嵬) 440—426 15
威烈王(午) 425—402 24
安王(骄) 401—376 26
烈王(喜) 375—369 7
显王(扁) 368—321 48
慎靓王(定) 320—315 6
赧王(延) 314—256 59
周 亡, 续 秦 为 正 统
(秦昭王51年即公元前256年)
昭王 306—251 56
孝文王 250 1
庄襄王 249—247 3
秦王政
(后改称始皇帝) 246—221 --
秦朝 221—206 16
蒜头壶、双诏椭升、北寖壶、弦纹鍪
错金云纹博山炉、马超龙雀、镂空云纹壶、楚大官壶
弦纹鎏金熊足樽 、长信宫灯、阳信家鼎、兽钮熊足鼎
始皇帝(嬴政) (246)—
221—210 37
二世(胡亥) 209—207 3
子婴 206 1
西汉 206—公元8 214
高祖(刘邦) 206—195 12
惠帝(盈) 194—188 7
高后(吕稚) 187—180 8
文帝(恒) 179—157 23
景帝(启) 156—141 16
武帝(彻) 140—87 54
昭帝(弗陵) 86—74 13
宣帝(询) 73—49 25
元帝(奭) 48—33 16
成帝(骜) 32—7 26
哀帝(欣) 6—1 6
平帝(衍) (公元始)
1—5 5
孺子(婴) 6—8 3
新(王莽) 9—24 16
东汉 25—220 196
光武帝(秀) 25—57 33
明帝(庄) 58—75 18
章帝(炟) 76—88 13
和帝(肇) 89—105 17
商帝(隆) 106 1
安帝(祜) 107—125 19
顺帝(保) 126—144 19
冲帝(炳) 145 1
质帝(缵) 146 1
桓帝(志) 147—167 21
灵帝(宏) 168—188 21
少帝(辩) 189 1
献帝(协) 189—220 32
汉 亡
1青铜
铜矿石→纯铜→青铜,锡+铅(合金)
2青铜时代(Bronze Age)
最早 公元前4000年代 初期的两河流域
中国 公元前2000年 夏朝
3青铜使用的意义:a青铜冶炼术的发明和应用,使金属冶炼业得到大力发展,促进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得以从农业中分离。
b青铜冶炼术在农业工具制造领域的作用: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C用青铜制造武器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D青铜器在人类生活中的使用,使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并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专 辑:青铜
歌 手:青铜器
语 言:国语
公 司:河北音像公司
日 期:2000.09.00
[01]飞蛾
[02]弗洛伊德弟子(老狼)
[03]失(序)
[04]弗洛伊德弟子
[05]鸟问
[06]一起
[07]危险
[08]青铜(曲)
[09]牧歌
[10]活的借口
[11]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