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史前文字图片大全

史前文字图片大全

发布时间:2022-07-13 12:51:38

㈠ 象形文字有哪些

象形文字(hieroglyph),又称表意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2]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中国的象形文字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 - 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种文字。
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
中国甲骨文的象形字“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酒”字去掉三点水是酉,就像是没有了酒的酒瓶了,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值得一说的是 ,中国最初的文字就属于象形文字,汉字虽然还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已跟原来的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不属于象形文字,而属于表意体系的语素文字。此外,玛雅文字的“头字体”和“几何体”亦是。
局限性
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意音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地域性
各国(地区)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都是从原始的图画发展而来,古埃及的原始岩画虽然没有欧洲岩画古老,但却比大洋洲岩画流传得长久,时间在一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画延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根据风格艺术、石垢的色泽、所表现的动物种类、服饰及武器等差别,可分为四期:
共19张
象形文字活化石 东巴文
(1)古代水牛时期(约公元前9000一前3500年)。
(2)牧养公牛时期(约公元前3500一前1500年)。
(3)马时期(约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2世纪)。
(4)骆驼时期(约始于2世纪)。非洲的撒哈拉岩画,位于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边界不远的撒哈拉中部阿尔杰尔高原,是世界各国学者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史前艺术博物馆”。
古印度的象形文字同样来源于图画发展,主要分布于印度中部文迪亚山脉的丘陵地带。最古的岩画可追溯到距今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风格,印度岩画大致分为:自然主义的岩画,以描绘单独的野生动物为主,造型古朴写实。风格化的岩画,开始从色块中提炼出线条,用简略粗重的线条勾勒人和动物的轮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涂与粗线条的浅描并用。动物比较写实,人物则是图案化的,几何形的。折衷的岩画,多描绘骑马、骑象或步行和金属使用。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遗存之一,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其分布范围北濒渤海、南抵苏皖、西进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发展成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显,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这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经济已发展到较高水平。已发现的许多刻划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前身。从后来出土的兽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图案可以判定,万年以前,中国就出现了半图象的图画、花纹符号。
甲骨文
根据语言学家研究:中国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广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期间中国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画艺术、丝织生产等,各种高级文化陆续发明、使用。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国际语言学界公认殷商甲骨文所记录的语言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瑞典汉学家Klas Bernhard Johannes Karlgren在其着作《汉语的本质和历史》一书里面就详细研究过殷商甲骨文,以甲骨文【麦/来】同字,【扣/口】同【口(ku)】字根等事实依据,证明殷商甲骨文是汉藏语系汉语族的早期形式,而非其他语系语言的早期形式。
专家研究发现,8000年前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贾湖契刻与比它晚四、五千年的殷墟甲骨文有着惊人的相似,一是书写工具相同,皆以利器为工具把符号刻在龟甲、骨器上;二是作用相同,商代甲骨文是用来记载占卜内容的,而贾湖契刻也与占卜相关;三是造字原理相同,贾湖契刻是事理符号,而甲骨文的事理文字很多。专家认为“贾湖契刻的发现,为商代甲骨文的历史源头探索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贾湖刻符和后来的甲骨文、金文和现代的汉字一样,从书写特征看也有3个结构层次,贾湖契刻与商代甲骨文是一致的,因为同样刻在坚硬甲骨等物体上,笔划遒劲,撇折有矩。
古埃及文字
埃及的象形文字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经过上万年前的图画、花纹发展,公元前4000年(6000年前)左右产生成体系的象形文字——圣书字。它同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一样,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但这种文字最初仅仅是一种图画文字,后来才发展成象形文字——由表意、表音和部首三种符号组成。表意符号是用图画来表示一些事物的概念或定义。但是表意符号都不能表示字的发音,因此古埃及人又发明了表音符号。表音符号也是一些图形,它共有24个子音,在这一基础上,又构成了大批的双子音和三子音。如口为单子音,发“Y”的音,燕子为双子音,发“Wr”音,甲虫为三子音,发“hpr”音等,但这些发音都表示不止一种意思,为了有所区分,古代埃及人又发明了部首符号。这种部首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偏旁。绝大多数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这种文字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古代埃及历史的不同阶段,埃及的象形文字随着社会生活的需要出现过多次变化。中王国时期出现过祭司体,后期埃及时出现过民书体,在罗马统治期间又出现了科普特文字(用改造过希借字母书写的埃及文字)。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古代埃及文字没能发展成字母文字。但是,古代埃及文字却对腓尼基字母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崛起的腓尼基人与埃及人进行交易,这时饱学的腓尼基僧侣们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帮助其商贸往来。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字体
圣书字有3种字体 :碑铭体、僧侣体和大众体。碑铭体起初是雅俗通用的,后来成为雕刻在金字塔和神庙石壁上,以及绘写在石器和陶器等器物上的庄严字体 ;同时也是3种字体的总称 。其符号外形很像图画,但实际上大都早已失去象形功能。碑铭体是装饰性的正体,僧侣体是实用的草体,主要用于宗教写经。这两种字体的内部结构完全一致。大众体又称书信体或土俗体 ,它是僧侣体的简化形式。
发现
1799年,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名军官布夏尔带领士兵在罗塞塔城附近修筑防御工事时,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岩断碑。碑上用两种文字三种字体刻着同一篇碑文。最上面用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间是古埃及的草书体象形文字(亦称民书体文字),下面是希腊文字。这就是后来被世人称之为“罗塞塔碑”的着名石碑。
埃及的象形文字(左)
要想真正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化和历史,就必须要读懂埃及的象形文字。所以,发现“罗塞塔碑”的消息在当时的《埃及通讯》报上发表后,立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浓厚注意。他们纷纷试图译解碑上的文字。碑上的希腊文很快就被读通了。碑中间的那段文字也很快就被确认是古埃及的民书体文字。但是,尽管学者们能借助碑上的希腊文,领悟到象形文字和民书文字的含义,却依然没有解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之谜令人惊奇的是,年仅11岁的法国少年商博良[3]决心揭开“罗塞塔碑”上古埃及文字的秘密,让石碑说话,告诉人们古埃及的秘密。为了读懂埃及象形文字,他勤奋工作了21年。商博良发现,古埃及人写国王名字时,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塔碑”上也有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经过不断探索,商博良终于对照着希腊文,读通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里奥帕特拉这两个象形文字,它们可以从右到左,也可以从左到右,或者从上到下拼读出来。商博良由此确信,象形文字中的图形符号,总的来说,代表的是发音的辅音符号。经过努力,到了1822年,这个在1000多年期间始终令人茫然不解的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终于被商博良解开了。
原来,“罗塞塔碑”上的碑文是公元前196年埃及孟斐斯城的僧侣们,给当时的国王写的一封歌功颂德的感激信。这位国王就是第十五王朝法老托勒密。他登上国王宝座后不久,取消了僧侣们欠交的税款,并为神庙开辟了新的财源,对神庙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措施,给僧侣们带来了一系列好处,所以很快赢得了僧侣们的敬仰。于是僧侣们写了这封感激信,并用三种字体写的两种文字刻在这块黑色玄武岩碑石上。
小小的罗塞塔城,由于有了这块借以解开埃及象形文字之谜的碑石而举世闻名。不过,这块着名的碑石早已不在该城,它被收藏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了。
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
楔形文字
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
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发展。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楔形文字被许多古代文明用来书写其语言,但这些语言之间并不一定属于相同关联的语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国同样采用楔形文字,但这两个语言是与苏美语无关的印欧语系。另外阿卡德人虽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为书写工具,但阿卡德语和苏美语差异相当多。由于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形同楔形,使用芦苇杆或木棒来压印在泥板上来方便书写,因此文字笔画大都为具三角形的线条,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变,逐渐由多变的象形文字统一固定为音节符号。
玛雅文字起源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西元前后,但出土的第一块记载着日期的石碑却是西元292年的产物,发现于提卡尔。从此以于,玛雅文字只流传于以贝登和提卡尔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区。五世纪中叶,玛雅文字才普及到整个玛雅地区,当时的商业交易路线已经确立,玛雅文字就是循着这条路线传播到各地。 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种文字之一。
玛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是一种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玛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各自独特的发音。
玛雅文字的一个字符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体有“几何体”和“头字体”两种,另外还有将人,动物,神的图案相结合组成的“全身体”,主要用于历法。玛雅文字的读法为,从上至下,两行一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顺序读。玛雅文字艰深晦涩,至今能译解的不足三分之一。 以统计学的方式来处理和分析,文字每个字都有四个音节。文字呈方块图形,类似于中国的印章。图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属“意音文字”。
东巴文
东巴象形文字是丽江地区纳西族的文字,属于象形表意文字类型,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字体。文字总数约1600个左右。
东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个字或几个字代表一句话,字句从左至右,自上而下。这种文字大约产生于公元11世纪以前,是一种十分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从文字形态发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写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象,后来发明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象写在纸上,成为东巴文经典。由于东巴掌握这种文字,故称东巴文。
丽江东巴象形文字“爱”
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丽江的一些东巴,创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东巴什罗后代弟子创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对东巴文的改造和发展。纳西族创造了两种古文字,而且至今还使用着这两种古文字,它不仅是解开人类文字产生之谜的宝贵史料,而且也是丰富、发展中国传统书法和篆刻艺术的理想字体之一。东巴文被誉为是如今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
水书
水书是一种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统,是记载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学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谓水族的“网络全书”。它主要靠手抄、口传流传至今。据专家研究考证,异体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个。
水族古文字的结构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类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汉字,即汉字的反写、倒写或改变汉字形体的写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种密码符号。书写形式从右到左直行竖写,无标点符号。见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载体主要有:口传、纸张手抄、刺绣、碑刻、木刻、陶瓷锻造等。水书由于其结构多为象形,主要以花、鸟、虫、鱼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图腾物如龙等所撰写和描绘,仍保留着远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区仍被广泛使用。
水书的发现
2012年6月20日,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陈琳主任发来广西平果县出土古石刻未知文字图片(见附图),请我馆代为辨别释读。我局立即召集有关水书专家对提供的3块约300多古文字石刻进行研究、辨别、释读。经专家组研读,一致认为该石刻未知文字为水族文字—水书!这个文字或为最早的水书文字遗存载体、早期中国象形文字始祖之一。其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考证![4]
纳西文
纳西象形文字为一种图画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余年历史。
纠错
参考资料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教科书 历史与社会 八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06:第125页
[2] 邵静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 即吉恩·保罗·商博良。
搜索发现
文字转换
免费送分电玩城对现金
常见象形文字
文字网
夜大自考
什么是象形文字
人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有哪些
松风阁书法日讲
解读艺术理论 读懂书画艺术
象形文字的减省演变:漫谈汉字符号化和书法法度的永恒存在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汉字,我们每个人也都会写字,但不是所有人写的字都可以称之为书法的,或者说不是所有的书写行为都可以归入书法艺术的范畴的。我认为能够称得上是书法的,一定是书写具有法度,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艺术性的。

㈡ 中国的古文字是怎样进化的它们各为哪些请详细介绍

本来是想给你简明介绍的,即直观又全面地,可是一看你没给分,想想也就抄了下面这些。
申明:下面文字虽不是出自本人之手,但绝对有道理,只有一点很遗憾,就是太哆嗦了,我都只看了一点点就拷给你了。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流览历代书法,"晋 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淅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 书法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一:书法的起源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绍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 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 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 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裏头文化和二裏岗文化。二裏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 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裏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裏 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 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三: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一)各种书法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划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 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着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 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着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 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 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四: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一)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着名,书法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 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理论着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着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它标志着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二)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大家辈出,简牍 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 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 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 亮、等书法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 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 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五: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一)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 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 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 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 如《龙藏寺碑》等。
(二)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 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着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 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2:隋唐五代书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 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六: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一)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 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 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 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 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已的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 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 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二)元代书法艺术 :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 虽然在政治上元 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 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俯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俯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
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俯的书法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对 王派书法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俯 ,然在书法风格上也有自已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元代书法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 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 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三)明朝书法艺术 :
明朝书法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 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 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开始迈入倡导个 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 满纸烟云,使书法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七: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 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 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 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 ,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着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灿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裏实现了。

八: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 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 现代化。书法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㈢ 谁能告诉我全球十大未解之谜的详细文字图片资料

据国外媒体报道,从宇宙的形成至人类的第六感,目前仍有一些难解之谜困扰着科学家,这些谜团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无法超越、具有一定的神秘超自然力量,其中像纳斯卡巨型图案,曾被人们认为是外星人着陆跑道。以下是全球十大未解神秘事件:
1、宇宙的形成

宇宙是非常广阔和未知的,充满着许多神秘。或许其中最大的神秘就是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科学家曾认为数十亿年被称为“大爆炸”事件形成了宇宙中的星体,这种理论现普遍被认可,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巨大爆炸形成万亿颗星体时残留的能量痕迹。然而至今科学家仍未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宇宙的形成源自“大爆炸”。但是宇宙的形成绝非发生偶然。
除了科学解释宇宙形成之外,不同宗教的信徒则声称宇宙是由上帝、真主和毗瑟挐(印度教主神之一)建立的,但是科学家称宇宙是通过“大爆炸”形成的,爆炸后的能量遍布整个宇宙,他们试图寻找当时“大爆炸”的震源中心位置,因此就宇宙形成的争论仍持续进行着。宗教和科学的理论之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理论冲突,什么是宗教意识?世界上的宗教意识源于不同类型,其中有基督教信仰和希腊神话之间的差异,很少有人会相信希腊神话是真实的。同时,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数学?这是由人类建立的理论概念,在人类建立上帝形象之前,科学就证实了人类的进化由来,人们应当意识到人类建立科学的重要性。

2、远古巨石结构


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巨石结构主要由岩石构成,它可能是雕像形式,也可能是一些巨大的岩石拼凑成图形。这是远古时期最神秘的事件之一,究竟古代人是如何建立如此庞大的巨大结构?当时的科学技术很落后,他们并不能有效地利用数学和物理学知识。比如:玛雅文明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
对于某些远古巨石结构,现代科学家至今也不清楚当时的建造目的,比如英国史前巨石柱。此外,埃及金字塔更具神秘和离奇的超自然力量。但是一些远古时期建造的巨石结构并没有神秘之处,比如:大津巴布韦遗址。多数的巨石结构似乎并不是远古人类所为,目前许多人更倾向于认为这可能是外星人建造的。至今科学家仍无法解释史前巨石柱、金字塔等结构的建筑原理,他们认为这些远古巨石结构可能是由一个拥有非常先进技术的失落远古文明建造的,这个先进的失落文明可能通过建造这些神秘高深莫测的建筑结构,将科学技术传递给后续的文明。然而,这种理论也没有充分确凿的证据。目前,具有神秘色彩的远古巨石结构包括:复活节岛巨石头像、中美洲太阳金字塔、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其他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史前巨石柱、罗德斯巨型雕塑像。

㈣ 史前至夏的书法是什么样的

我国的书法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即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距今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㈤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图画

宁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首次向外界披露,在宁夏中卫大麦地发现的大量独立岩画群中,发现了比甲骨文还要早几千年的我国最古老的图画文字。目前,该研究成果已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先生考证审定,并最终认为,大麦地岩画中的发现有可能改写中国的文字史。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大麦地岩画带遗存数量惊人的史前岩画,其早期岩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2万年左右。经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专家的普查和研究,宁夏中卫大麦地有3172组8453个岩画个体图形,内容包括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岩画专家采用丽石黄衣测年得出早期岩画距今1.6万年-1万年之间,岩画中的图画文字经近两年的实地考察和大量的研究考证后,最终经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文字专家刘景云考证审定。

大麦地岩画区及其毗邻地区,还遗存有石器时代的石器、陶片等。这说明,原始社会时期的大麦地,是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聚集地区,是他们举行祭祀仪式的朝拜圣地。研究表明,大麦地岩画区内图画符号是我国原始文字,有许多象形与抽象符号已具备了古老文字的要素。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岩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祥石介绍,在大麦地岩画个体图形中,已经发现有1500多个图画文字,其中能识读的图画文字只有一小部分,绝大部分还不能识读。

㈥ 世界上有哪些神秘的史前巨型图案

在英格兰西部伯克郡乌芬顿堡的山坡上,有一座创作于公元前200年的白马浮雕。这匹白马长达100米,高40米,此马神形兼备,貌似驰骋,横跨一座山坡上,气势雄伟。说来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这是古代先民采取刮去表层的土后,露出下层的白垩层而雕刻成的。附近的村民们每隔6年聚集一次,为白马铲除杂草修缮环境。至今这匹白马还完好如初,尽管人们惊叹地欣赏它,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含意。不知道它到底是象征,还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在美国佐治亚州有一个巨大的土丘,已有1500年历史。土丘顶上有一只用石块堆砌成的巨鹰,展翅宽达40米,仿佛就要腾空而飞。这个巨鹰丘显然是古代印第安人的创作,但它们建造这个土丘的目的仍是个谜,大概是—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吧。

在美国大角山山峰顶上,有一处用石块砌成的圆阵,被称为“魔力巨轮”,直径30米,有28行石砌的“轮辐”穿过圆心。有些研究人员猜测,这大概是印第安人用来预测夏至和冬至等节令的,但至今没有定论。

在所有这些土丘中,最大也最令人困惑的,也是最神秘的,是位于美国俄亥俄州南部的“巨蛇丘”,这是一条用土堆成的巨大的蛇丘,它宽约6米,高2米,长达383米,蛇身的实际长度达600米左右。现代着名的巨大建筑艾菲尔铁塔高度为318米,而383米的确不是个小数目。巨蛇的嘴张得大大的,仿佛要衔住一个不知是蛋还是青蛙状的圆锥形土堆。巨蛇丘中没有埋藏着人的尸骨或其他任何人工制品和文字,因此是谁在什么时候建造的,我们无从知晓。

现代研究人员利用高科技手段,能比较精确地鉴定出这些史前建筑的年代,但是对于它的起源、用途、目的,以及谁是它们的建造者的问题却无法确定。究竟是哪些古代先民建造出这些庞大到惊人程度的巨型图案呢?这些令现代人敬畏的形态怪异的巨型图案到底有什么用途呢?

更令人迷惑的是,这些史前的巨型图案,往往在地上无法观其全貌。比如巨蛇丘,只有在几千米的高空俯瞰下,才能看清楚它的整个形象。再如那巨鹰雕像,只有在高空俯瞰,才能准确地辨别出来。研究人员想尽各种办法,想要在地面上看到这些动物的全貌,但各种尝试都是徒劳,只好借助于望远镜、探测仪等高科技手段。换句话说,这些神秘而巨大的形象必须从高空中才能看到它们的全景。那么,远古时代的人们,怎样设计和制作这些巨型图案的?退一步讲,即使能制作出,又如何去欣赏呢?这些巨型图案留给人的不只是惊叹,还有无穷无尽的探索。

㈦ 史前时期发明文字的人是谁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传其圣诞日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面长四目,天生睿德,常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鸟兽蹄远之迹,依其类像之形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被尊奉为“文祖仓颉”。《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居阳武,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

造字圣人

仓颉,相传为中国 原始社会后期 黄帝的助手,原姓侯冈,名颉,号史皇氏,享年110岁。中国古代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 姓氏的草创人之一,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 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为 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

史书传说,仓颉是 黄帝的史官,中国文字的始祖。相传, 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他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曾造成黄帝同炎帝一次谈判的失利。 为此仓颉深感愧疚,遂辞官出游,遍访智者,寻求记事的好方法。几年之后,他返归故里,独居村西深沟之中,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 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

造字过程

相传黄帝统一 华夏之后,感到用结绳的方法记事,远远满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仓颉想办法,造字。于是,仓颉就在当时的 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屋住下来,专心致志地造起字来。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没造出字来。说来凑巧,有一天,仓颉正在思索之时,只见天上飞来一只 凤凰,嘴里叼着的一件东西掉了下来,正好掉在仓颉面前,仓颉拾起来,看到上面有一个蹄印,可仓颉辨认不出是什么野兽的蹄印,就问正巧走来的一个猎人。猎人看了 看说:“这是 貔貅的蹄印,与别的兽类的蹄印不一样,别的野兽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仓颉听了猎人的话很受启发。他想,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图象,大家都能认识,这不就是字吗?从此,仓颉便注意仔细观察各种事物的特征,譬如日、月、星、云、山、河、湖、海,以及各种飞禽走兽、应用器物,并按其特征,画出图形,造出许多象形字来。这样日积月累,时间长了,仓颉造的字也就多了。仓颉把他造的这些象形字献给黄帝,黄帝非常高兴,立即召集 九州酋长,让仓颉把造的这些字传授给他们,于是,这些象形字便开始应用起来。为了纪念仓颉造字之功,后人把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 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

也有传说有一年,仓颉到南方 巡狩,以“羊马蹄印”为源灵感。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 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 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 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做"字"。

建于 汉代的仓颉庙内立有一块清代的《仓圣鸟迹书碑》,黑色的石头上刻着28个古怪的符号,相传这就是仓 颉当年所造象形文字的本形。这些鸟迹书由小的图形和画面组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象形文字。1984年,上海书店翻印的宋代王着《淳化阁帖》将它们破译为:“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 据《史记·五帝本纪》载,炎帝有圣德,以火德王,黄帝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所以称为黄帝,居于涿鹿,位于中央位置,所以“戊己”代表黄帝,“甲乙”代表炎帝。“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记述炎黄二帝同为部落首领,他们的所做所为均是天下各个小部落的楷模。“左互×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记述了黄帝征服炎帝和平定蚩尤之乱,天下重新恢复安宁,百姓安居乐业,黄帝又成为天下部落首领。另外,在山门、前殿、中殿、寝殿,分别悬挂着由于右任、邱星、谢德萍等提写而精心制做的匾额,以敬仰文祖仓颉圣灵。

部落首领

《河图玉版》中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 。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在玄扈 洛汭之处发现了 洛书。 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 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

仓颉三十岁称帝,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 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

㈧ 有哪些字都是从。远古时代的那些图案来的。

太阳,月亮等一些物体是从远古的图案转来。
要是研究古代的文字,要看古代字体论稿,不仅廓清了很多复杂的学术问题,梳理了汉字字体的发展历史,同时,启功先生的治学方法也给后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古代字体论稿于1964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中的很多观点已成为后来文字学着作引证和立论的根据。

㈨ 良渚文化时期有自己的文字了么

良渚新出土大玉璧刻符 中国文字起源之一?
·良渚文化首次发掘出土刻符大玉璧

12月6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在临平玉架山遗址发现了一块直径24.6厘米的大玉璧,上面还有两个刻符,这是良渚文化的又一重大发现(详见昨日本报头版报道)。

这是迄今为止,首次经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文化刻符大玉璧。

专家认为,这两个刻符很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相当于后来的文字;也可能是用来反映某种宗教信仰或大型宗教活动场景的。它对于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宗教刻符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今天,我们尝试着从不同侧面去接近这两个距今约4000年的刻符。

如果把良
渚古城比作北京

发现大玉璧的地方相当于上海

2007年11月29日,浙江省考古所在瓶窑镇良渚遗址区内,发现一座290万平方米的古城,面积相当于406个标准足球场,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城址。

古城四面被城墙包围,城墙宽40—60米。城中心是莫角山,学者们普遍认为是良渚时期的中心,住着统治整个良渚文化区域的“王”。

莫角山西北是反山遗址,发掘出11座良渚显贵者的大墓,出土文物1200多组,不少学者认为是“王陵”所在。

发现大玉璧的临平玉架山遗址16号墓坑,位于现余杭经济开发区,在古城遗址以东大约20公里处。

按照学者们对良渚古城的猜测,以古城为中心,由近而远,按等级分别居住着高级贵族、贵族和平民。那么20公里外,为什么会发现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大玉璧呢?要知道,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玉器。

昨天,就此问题,我们请教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丁品。

他说,良渚文化辐射整个太湖流域,包括浙北、苏南等地。如果把良渚文化辐射区域看成是一个“国家”,良渚古城就是国的中心,像现在的首都北京。这个“国家”还有次一级中心,也就是非常重要的大城市,比如现在的上海。玉架山当时就是这个地位。

玉璧上的刻符

比陶器上的刻符更有意义

良渚正式考古发掘中,出土过很多玉器,但从来没有发现过刻符。

此前,良渚出土的陶器上发现过不少刻符,但它们带给考古研究者的震撼,远没有这次的刻符大。

丁品说,陶器上的刻符,很多是陶工制作时留下的一些记号,比如“某某制作”之类的。

而玉器在良渚时期,只有上层贵族、有权势的人才能使用。所以上面的刻符,第一,不是随便谁都能刻;第二,刻上去一定有它的意义。

4000年前的先人刻下这符号

想表达什么?

再来说说刻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曹锦炎说,4000年前的先人在大玉璧上刻下那两个符号时,想表达什么?暂时还无法精确解读。只能笼统地说,这些可能是史前文字符号。

除了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不同的刻符。

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这些符号,是人们用来记事和传递信息的,随意性比较大。

比如,画一头牛,良渚文化、双墩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刻符,画得可能都不一样,但表达的,却是一个意思。

再到后来,这些符号的音、形、义,都逐渐固定下来,文字也就逐渐形成了。

目前普遍认定的说法是,甲骨文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成熟的一种文字。而这些刻符,也许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网上热猜 大玉璧刻符含义

玉璧上面这两个神秘符号,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

昨天下午,在19楼网站上,网友们发挥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各说自己的想法。晚上11点,回帖194人次。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说的。

上面理解为禾苗,下面看成一块靠近河流且有排水沟的土地。 ——耳朵东东

上面的估计是一个信仰,下面的符号估计是民众。——天钰含冰

一个祈福标志,一个玉石工匠的暗记。 ——wzxtcn

应该是如日中天,代表权力大大的意思。下面是房子,上面是太阳。房子正在太阳下。——sgpingrose

我觉得族徽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下面那个“口”形的图案有点像玉钺的造型,猜测墓主可能和掌握兵权有关。最好和其他出土文物共同判断。——倒挡起步

我家七岁的儿子看了后是这样说的:上面是火,下面是城门,意思是城门失火。——远大宝

上面那个是代表玉主人的身份的,可能当时的人以头顶头发的梳法来区分等级,这个玉的主人是四缕头发的。而下面那个可能是族群的标志,代表的是某个族群。由此可知这块玉的主人是哪个族群的谁。 ——罗杰斯

方形刻符刻写在大玉璧正面,似乎有祭台的涵义;边上可能是一群人在祭坛边举行大型宗教活动。 ——timeweek

玉架山遗址又有新发现

12月1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又在临平玉架山遗址20号墓,发掘出土了玉冠状器等50余件玉器,这进一步证实,临平山北部地区是良渚文化时期重要的中心聚落。

这次被发掘出来的东西包括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玉锥形器、玉坠、玉珠等玉器,以及陶鼎、陶豆、陶罐等陶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楼航说,这是一座良渚文化晚期、规格较高的墓葬。

玉冠状器、玉璜、玉镯、玉管串等玉组佩饰是象征墓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装饰物,是良渚文化神权统治的一种表现。

阅读全文

与史前文字图片大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脑图片变大如何设置 浏览:942
好看的秋冬衣服款式图片 浏览:192
3d怎么导出图片 浏览:986
海女生短发发型图片 浏览:145
怎么画公主简笔画图片 浏览:419
虾爬子怎么分公母图片 浏览:58
如何做沙雕狗头图片 浏览:163
一个老太太和女孩的图片 浏览:919
文艺简单风的图片 浏览:238
ico格式图片怎么做 浏览:881
美女高清气质头像图片高冷 浏览:688
图片改为文字的软件哪个好用 浏览:553
时尚发型女2017图片 浏览:263
动漫珠子图片大全 浏览:241
哪款word可以修改图片 浏览:725
活着图片文字图片 浏览:361
简单封面图片小学生 浏览:564
保健品pop海报图片大全 浏览:293
如何用图片表示文字 浏览:402
word转换成一整张图片 浏览: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