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做腊八粥的过程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在我国北方,有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粥。在南方腊八很少提,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今天我也学着做腊八粥啦!
第一步:准备食材
腊八粥是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常见食材有:糯米、大米、小米、玉米、薏米、芝麻、红枣、莲子、桂圆、花生、黄豆、红豆、绿豆等等,将这些食材混合熬制成粥,营养价值非常高。
全国各地都有自己当地的风俗习惯,如:吃腊八粥、泡制腊八蒜、祭祀、吃冰、制腊八豆腐、做腊八面等等
1.表达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
2.展示庆祝农业丰收的喜悦心情;
3.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
4.蕴含追求身体健康的养生之道。
❷ 腊八粥一文围绕什么描绘了一幅什么的图景
《腊八粥》一文围绕着八儿全家熬煮腊八粥的经过,描绘出了一幅淳朴、温馨的图景,写出了一家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家庭亲情的眷念。
《腊八粥》主要内容
本文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
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展现出了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念。
作者简介
沈从文的原名叫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上官碧、璇若、休芸芸等,是我国的着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他的代表作品有《边城》、《长河》、《石子船》、《湘西》等。
❸ 20l5年腊八祝福图片下载
❹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腊八来源于庆祝丰收,祭祀神灵
腊八节一般是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在这一天里喝腊八粥起源于人们庆贺这一年的丰收,每家每户都会将大米、花生、红枣、豆类等八种新鲜粮食收集好在一起熬制成粥,因为十二月为“腊月”,所以这一天就被成为腊八节。
腊八节除了庆祝这一年的丰收,也是人们的一种祭祀仪式,也就是将打猎来的猎物作为祭祀品向神灵进行祭拜,祈祷神明继续保佑他们来年继续丰收。在古代语言中,腊与猎同义,所以腊八节本身也含有,将打猎获得的猎物用来祭祀的意思,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腊八粥的来历了。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二、腊八粥以外的习俗:腊八蒜、腊八面
腊八节的习俗最广为人知的应该是喝腊八粥,但除此之外,其实还有吃腊八蒜和腊八面的习俗。
腊八蒜是华北地区人们喜欢吃的食物,腊八面则是北方以面食为主的地区的腊八节传统之一。腊八面会在面中加入木耳、黄豆、杏鲍菇、胡萝卜等,古代的时候流行于关中地区,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等地。
三、腊八节宝宝吃什么
腊八粥食材丰富,有些家长担心宝宝年纪太小,一些食物不适合宝宝食用。
在这里要建议各位爸爸妈妈,颗粒较大的食物确实不适合宝宝。一般3岁以下宝宝不要食用整粒的坚果,比如花生、核桃等。
如果腊八粥中加入了花生、燕麦、小麦等食物,也要留意宝宝是否对这些食物过敏。
所以,如果给宝宝喝腊八粥,应该去掉宝宝过敏食材,再将粥熬得软烂一些,以适合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
另外,小宝宝一般胃口还比较小,让宝宝喝一点儿参与到腊八节的仪式感中就好,别让腊八粥代替这一天宝宝的主食哦。
❺ 腊八节中,你体会到了老舍怎么的语言魅力
.课文简说。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着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逗俗白地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逗农业展览会地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逗打比方地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
②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逗除夕真热闹地。透过逗万不得已地逗必定地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逗吃团圆饭地,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逗守岁地。逗守岁地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③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逗汤圆地。逗除夕真热闹地,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逗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地,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逗又地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④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残灯:花灯逐渐少了、熄灭了;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从正月初一人们就开始逛庙会,正月初五又到处张灯结彩闹花灯,到了正月十九,花灯逐渐少了、熄了,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十九天逗美好快乐的日子地竟然逗一眨眼地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中。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逗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地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
(2)对词语的理解。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兼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逗过年地。
腊月:农历十二月。
腊八粥:腊八即腊月初八。在腊八这一天,用米、豆等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干果煮成的粥。
空竹:用竹木制作,中空,能发出响声的一种传统健身玩具。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也称逗上旬地。
小年:农历中的节日。在腊月二十三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除夕: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也泛指一年最后的一天。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元宵: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晚。因为这一天叫上元节,故晚上叫元宵。课文中指元宵节(又称灯节)的一种应时食品,南方称逗汤圆地。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本课指除夕夜的逗闹地与正月初一的逗静地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二、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逗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学生学习本单元时,春节刚过不久,也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谈一谈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
2.整体把握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可分5个时间段来把握:①1—6自然段(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旬开始);②7自然段(除夕);③8—10自然段(正月初一);④11—12自然段(正月十五元宵节);⑤13自然段(正月十九结束)。每部分都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构成各段的总起句、中心句,紧接着围绕中心句列举事例。在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后,可先让学生谈谈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再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初读课文后可填写以下表格:
时间
风俗习惯
3.体会详略得当的表达效果。课文先写北京春节的开始,比较简略地介绍了人们做了哪些过春节的准备。有的民俗习惯只一句话带过。如,逗必须大扫除一次地逗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地。紧接着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三个春节高潮。最后简略交代春节结束。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印象深刻。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自悟时间,老师适时点拨,达成这一教学目标。
4.品读语句,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老舍先生曾说,逗我不论写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地。老舍先生的语言风格朴素自然,流畅通达,清浅俗白,雅俗共赏,耐人寻味。这种语言风格在文中处处可见,如,逗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地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地。教学过程中不必面面俱到,指导学生抓住自己对课文感受最深的部分潜心品读,把培养语感落到实处。
本文有较多的场景描述,有较强的画面感,要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让学生多联系生活实际,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并引领学生理解本课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比如,逗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地这一画面可以反映淳朴善良、崇尚劳动、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民族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关于表达方法的领悟,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并着重指导学生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特点。比如,逗腊七腊八,冻寒鸦地,引用俗语说明北京的春节从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开始;再如,逗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地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夸赞腊八蒜;又如,逗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地非常自然地用了排比和比喻,把粥比作逗小型农业展览会地,说明粥的材料丰富,表达对丰收的自豪和期盼。
5.生字可以重点指导易错的字。例如,逗醋地的左边不要少一横,逗轿地左下是提不是横。逗栗地下面是逗木地而不是逗米地。
6.课后第一题除练习快速默读外,意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全面了解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并能抓住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或细节谈感受。在交流时,可引导学生联系本地过春节的习俗,对比谈感受。本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完成。
课后第二题旨在落实本年段的重点目标——逗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地逗领悟文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法地。本题宜在把握全文内容后进行,找出详细描写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读议结合,相互促进,切实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课后第三题的练习意图是联系生活经验,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传统节日蕴涵着的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激发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7.课后逗阅读链接地可在课内完成,也可在课外完成。目的一是扩展节日习俗信息;二是训练浏览,提高浏览速度,培养捕捉有用信息的能力;三是与课文相关部分比较,学习不同的写法。比如《过年》,逗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地,逗天天打扫剩菜地,守岁逗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地,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再如《除夕》,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可以让学生和课文中的除夕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之处。
四、教学案例
第 一 课 时
一、了解单元内容,导入新课
1.了解单元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第二组课文的学习了。请同学们读一读单元导语,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
(1)本组课文主要是讲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
(2)我们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2.了解课文安排。我们再看看课文的题目,看看围绕逗民风民俗地,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看
3.学生回忆过春节的情景。
可以让学生先回忆: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看借此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是喜庆的节日,是团圆的节日!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解答疑问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北京的春节》,把自然段标出来,同时想一想: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1.整体感知。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
2.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看如:
腊月:农历的十二月。腊月的最后一天,就是我们说的除夕。除夕的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说的过年。
初旬:一个月分上中下三旬,一旬是十天。初旬就是一个月的开头十天。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
空竹:可以看看录像或图片,了解空竹有不同种类,玩法很多,还能发出哨声,很好玩。
逛天桥:不是逛我们平常说的人行天桥。天桥是老北京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当时有河也有桥,所以叫天桥。天桥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有很多民间艺人在卖艺,有很多北京小吃,还有很多说书的,还可以买卖各种东西等。
残灯末庙:结合注释,联系课文内容,可以知道是指春节结束的时候。
三、默读填表,了解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
1.了解北京的春节有多长时间。
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看(课文在第一自然段开头写了逗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地,在最后一段又写了逗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地。可见北京的春节时间特别长,有一个多月。)
2.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哪些天的事情呢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填在表格的左边;再看看在这些时间里具体有哪些风俗习惯,填在表格的右边。填表的时候可以同桌合作,一会儿再向大家汇报。
时间〖〗风俗习惯
3.汇报交流,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1)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对照自己填写的表格看看,有哪些地方不一样,做上记号,等会儿一起讨论讨论。(逗风俗习惯地一栏不强求填得全面细致,表格内容供参考。)
(2)根据表格的提示,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看(时间顺序)
四、自由朗读,练习难读的句段
1.自由练读:通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现在自由练习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刚才自己着重练读了哪些难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
五、结束语与作业布置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不懂的地方,练习了难读的语句。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生字新词,下课后请同学们认真抄写,准备在下节课听写。
第 二 课 时
一、听写新词,对照课文,检查改错
初旬、蒜瓣、翡翠、色味双美、饺子、杂拌儿、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寺院、逛庙会、张灯结彩。
二、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同桌互相说说: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看主要写了什么看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三、分清详略,练习朗读
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看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
(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逗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地四个部分。
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流利。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
四、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看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
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逗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地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逗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地着重突出逗色如翡翠地和逗色味双美地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逗除夕真热闹地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逗家家赶做年菜地逗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地逗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地,还有逗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地,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逗味、色、音地的角度来体会。逗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地逗红红的对联地逗各色的年画地逗家家灯火通宵地逗鞭炮声日夜不绝地,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逗热闹地,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逗截然不同地: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逗处处张灯结彩地逗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地逗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地逗家中也有灯地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逗各形各色地逗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地逗家中也有灯地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看
为了突出逗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地,突出逗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地。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五、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逗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地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六、学习逗阅读链接地
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逗做年饭地和逗吃团圆饭地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
五、相关链接
1.老舍(1899—1966)现代着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29年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他创作勤奋,解放后写了20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2.老舍的语言风格
(1)北京韵味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用地道的北京话从事创作的一位作家。他的绝大多数作品以北京为背景,例如,《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这些作品的语言,都富有浓郁的北京特色,犹如鲁迅的作品语言富有绍兴特色,沈从文的作品语言富有湘西特色,赵树理的作品语言富有山西特色一样。任何人读老舍的作品,都会感到语言富有北京韵味。
老舍作品语言的北京韵味,有赖于老舍的作品取材于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为老舍运用北京语言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老舍一向注重从市民群众的语言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然,老舍创作时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北京的地方语言,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然后再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
老舍在语言运用上有着自己的一贯追求,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逗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地逗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地老舍致力于逗俗白地,所谓逗俗白地就是语言通俗浅易,朴实无华。自然,老舍的逗俗白地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比如,《北京的春节》一文,朴素自然,不事雕琢,流畅通达,明白如话,没有难懂的字,没有拗口的句子,没有文雅的辞藻,也没有欧化句式。读起来,我们犹如在听一位长者拉家常、讲故事一样亲切有味。曹禺说得好:逗他作品中的语言更有特色,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但是感动人心,其深厚美妙,常常是不可言谈的。地
(3)幽默诙谐
幽默诙谐是老舍语言艺术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他的语言艺术区别于其他作家的语言艺术的一个突出标记。老舍说:逗文字要生动有趣,必须利用幽默。干燥,晦涩,无趣,是文艺的致命伤。地老舍对生活中的幽默极为敏感,并善于以机智与讽刺的形式来表现。作为语言鲜活色彩的幽默,它往往还要借助于其他修辞手法和语言要素的综合运用,来达到预期的效果。老舍小说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老舍是一个幽默的语言艺术家,他的幽默才华闪现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把逗想得深地的思想内容,用逗说得俏地的语言表达出来,含蓄隽永,充满浓郁的幽默色彩。
3.北京春节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❻ 腊八粥有什么材料图片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1-2]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清《房县志》卷十一《风俗》称,“腊八日,以米和麦豆及诸蔬果作粥,谓之腊八粥。果木有不实者,以斧斫树着粥于穴,问曰:‘结不结,枝压折。’谓之‘喂树’。
【材料】:圆糯米150克,绿豆25克,红豆25克,腰果25克,花生25克,桂圆25克,红枣25克,陈皮1小片。
【调料】:冰糖75克,
【做法】:
1.先将所有材料用水泡软,洗净,
2.粥锅内注入水,加入所有材料煮开后,转中火煮约三十分钟,
3.放入冰糖调味即可食用。
【特点】:甜爽可口,营养丰富。
【厨师一点通】:此粥凉食、热食均可。
做法二
【原料】大米50克,黄小米50克,粘黄米50克,糯米50克,秫米(粘高粱米)50克,红小豆100克,莲子100克,桂圆100克,花生米100克,栗子100克,小红枣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方法】
1、先将莲子去衣去心放入碗中加热水浸没,再放入蒸笼,用旺火蒸约1小时,蒸熟取出备用。
2、将桂圆去掉皮、核,只要肉;将栗子剥掉壳及衣。
3、锅内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秫米、红小豆、花生米、小红枣洗干净倒入锅内煮,待煮成半熟时,再将大米、黄小米、粘黄米、糯米洗干净倒入锅内一起煮,待锅开后,再用微火煮。将粥煮熬到七八成熟时,把蒸熟的莲子倒入粥内搅拌均匀,开锅后再煮一会移下火来,盛入清洁消毒的锅内,撒上白糖。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做法三
【原料】红枣、核桃、黑米、香米、玉米、葡萄干、红豆、小米(根据自家人口配比即可)。
【制作方法】
1、红豆,玉米提前泡3-4小时。
2、其他材料混合洗净。
3、所有材料混合放入锅内,加足量水,烧开小火熬成粥即可。
用紫砂煲或其他煲粥工具,煮三小时后最好,腊八粥简单又营养,喜欢甜的就放些冰糖一起熬,也可就菜吃。
❼ 腊八粥一文围绕什么描绘了一幅什么的图景
腊八粥一文围绕八儿一家熬煮腊八粥经过,描绘一幅淳朴、和蔼的图景。这篇文章对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❽ 腊八粥的图片祝福语
腊八节到了,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思念的路,漫漫无边;雨后的虹,美丽瞬间;空中的云,随风飘散,心中的舟,以爱为帆;无星的夜,有灯为伴;没见到你,只有思念!腊八节想你
腊八节到了,愿你每天用大海的胸怀面对;用小猪的感觉熟睡;用南非的阳光晒背;用盖茨的美元消费;用布什的千金买醉;用拉登的方法逃税。 天天开心!
我要用:一缕(情思)一棵(红豆)一勺(蜜糖),月圆十分我会让玉兔送去我特制的八宝粥!
腊八节知道不,就是要喝粥的,知道了?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给朕熬粥去吧!
不知今年腊八节你好不好,我情况可不妙。只觉得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脑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嗡嗡的都是你,你想我吗?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好了,说了这么多你明白了吧,知道理由乐吧,该请我吃饭了吧。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腊八节快乐,感谢你多年的恩泽福惠。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看明白否,看明白了就给朕煮粥吧!
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穿上吧,让它相伴你的每一天!腊八节快乐!
累了,请将心靠岸;错了,别想到后愧;伤了,会明白坚强;醉了,会知道难忘;闷了,腊八节就找我聊聊!
我想用阳光温暖你,用星光装点你,用美酒陶醉你,用美食满足你,用烟花灿烂你,用幸福淹没你,可我不做上帝很久了,只能用短信祝福你,祝腊八节快乐!
❾ 腊八节有哪些习俗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那么,你知道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吗?本文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希望你能喜欢。
腊八节的由来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风俗习惯
1、吃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
❿ 关于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的图片,故事,儿歌,相关传统
下雨了,别忘了打伞,湿身是小事,淋病就麻烦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