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土族介绍,两三分钟,好背些的,还要另副图片
土族介绍
青海特有的少数民族,互助土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以土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县,被称为“土族之乡”,土族191624口人大都居住在这儿。在一般人的观念中,土族之乡便是互助县。关于土族的先祖,学术界尚无定论,大多数倾向于吐谷浑说。吐谷浑是辽东鲜卑族,在4 世纪初迁牧今青海省南部和甘肃南部,后逐渐建立吐谷浑王国,公元663 年,吐蕃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王诺曷钵避走凉州(今甘肃武威),后又迁居今宁夏,其部属之一部分散居祁连山之南也就是今天的互助县一带。后来经过与其它民族融合,在元末明初时形成土族,史书上称之为“土人”,互助土族则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具有十分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故事众多,歌谣丰富。
人口与分布
土族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土族人口为192,568人。居住在青海、甘肃、云南和贵州。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是最大的土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加定、五十、东山、东沟、丹麻、红崖子沟、松多、城关、台子、五峰、东和等乡镇。
青海省民和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中川、官亭、峡口、前河、甘沟、杏乃、川口、满坪等乡镇,以中川、峡口为最多。
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逊让、宝库、多林、西山、青林、城关、青山、斜沟、东峡等地。县境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
甘肃省天祝县境内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天堂、朱岔、古城、石门等乡。积石山的土族,分布在大河家等地;卓尼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康多地区。
青海省同仁县的土族,分布在隆务河中游的年都乎、吴屯、郭玛日、尕洒(沙)日、妥(脱)加等村庄。
青海省乐都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湟水以北的达拉共和地区。门源县的土族,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大通河北岸的克图地区。
除上述地区外,云南省和贵州省各有二千多土族人;青海省的乌兰、贵德、西宁、平安、湟中、湟源,甘肃省的临夏、永靖、肃南、武威、永登等县市散居着少量土族人。
地理环境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湟水北岸,祁连山东南麓,境内山川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有海拔4242米的高山地区,也有海拔2200—2500米的川水地区。
青海省民和县土族地区,在黄河北岸,民和县南,地势北高南低,海拔1720—1200米。境内有赵木川、中川、下川三条大溪,故此地习惯上又称为三川。三川北面大多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浅山区,而沿河川水地区,则土地平坦,耕地成片,气候温和。
青海省大通县的土族地区,位于湟水以北,祁连山南麓。四周崇山环绕,境内河流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似桑叶。因高度、气候、植被、土壤的不同,全县分为川水、浅山、脑山和高山四个地区。
2. 土族现在有自己的文字吗
土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1979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现正在试用当中。
3. 土族历史及祖先的起源
土族源于蒙古人。
土族自称“蒙古尔”(蒙古人)或“察罕蒙古尔”(白蒙古),反映了土族族源与蒙古族的密切关系。在互助县土族中,广泛流传着祖先来自蒙古人,以及成吉思汗大将格日利特(格热台)率部留驻索卜滩(今互助县境内,意为蒙古滩),不久病死。
其部属留驻下来,以后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繁衍而成土族的传说。这种传说在清代藏文文献《佑宁寺志》中有明确记载:13世纪初,“成吉思汗之部将格日利特率领其部属到此,现今的霍尔人约为这些人的后裔。”
1604年,佑宁寺落成时,格日利特被追封为“尼达”(地方保护神),其铜像被供奉在佑宁寺,所以土族长期以来把他当作本民族的祖先来崇拜。
汉文史籍也有成吉思汗所部蒙古军曾来西宁一带的记载。《元史·太祖本纪》有“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破洮河、西宁二州”的记载。互助县时属西宁州治,距西宁仅四十五公里,这可与传说相印证。
土族来源于一部分蒙古人,除了民间传说、史籍记载外,还可以从语言方面得到证明。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词汇约有一半以上和蒙古语喀喇沁方言相似。
不但如此,在《蒙古秘史》、《华夷译语》等着作中记载的许多13、14世纪的古蒙古语词汇,现在还有一部分保留在土语中。
语言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和保安语则更为接近一些。土族语分为互助、民和、同仁三大方言区,其间有一定差别。
同时,土族长期同汉、藏人民友好相处,其语言也受到了汉语、藏语的很大影响,在宗教用语上采用藏语借词较多,在生活用语和新的名词术语中,汉语借词较多。
土族没有文字,使用汉字、藏文。新中国成立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土族人民的意愿,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文学
土族的民间文学,是以口头相传的形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头文学。这些作品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热情地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与恶势力搏斗的勇敢精神。
根据已经掌握的资料,土族民间文学按其内容和体裁,可分为“花儿”、叙事诗、家曲、传说故事、寓言、歌谣等。
4. 土族的介绍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大约接近29万。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和乐都县。部分散居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以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等地;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兰州市永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等地区。其中青海省境内的土族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5. 五十六个民族语言文字
朝鲜族
朝鲜语
朝鲜文
蒙古族
蒙古语
蒙古文
回族
经堂语
小儿经
藏族
藏语
藏文
维吾尔族
维吾尔语
维吾尔文:维吾尔老文字、维吾尔新文字
苗族
苗语
老苗文、黔东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
滇东北苗文(后4种为新创)
彝族
彝语
老彝文、规范彝文(新创)
壮族
壮语
方块壮字、壮文(新创)
布依族
布依语
布依文(新创)
满族
满语(已消亡)
满文
侗族
侗语
侗文(新创)
瑶族
勉语、布努语、拉珈语
门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白语
老白文、白文(新创)
土家族
土家语
土家文(新创)
哈尼族
哈尼语
哈雅文、碧卡文(均为新创)
哈萨克族
哈萨克语
哈萨克文:哈萨克老文字、哈萨克新文字
傣族
傣语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
新傣那文、傣绷文、金平、傣文
黎族
黎语
黎文(新创)
傈僳族
傈僳语
老傈僳文(大写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
格框式拼音文字、表音的音节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佤语
佤语、佤文(新创
畲族
畲语
拉祜族
拉祜语
拉祜文
水族
水语
水书
东乡族
东乡语
纳西族
纳西语
东巴文、哥巴文、玛丽萨文、纳西文(新创)
景颇族
景颇语、载瓦语
景颇文、载瓦文(新创)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语
柯尔克孜文
土族
土族语
土文(新创)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
达呼尔文、达斡尔文(新创)
仫佬族
仫佬语
羌族
羌语
古羌文、羌文(新创)
布朗族
布朗语
撒拉族
撒拉语
撒拉文
毛南族
毛南语
仡佬族
仡佬语
锡伯
锡伯语
锡伯文
阿昌族
阿昌语
普米族
普米语
塔吉克斯坦族
塔吉克斯坦语
怒族
怒苏语、阿侬语、柔若语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语
俄罗斯族
俄罗斯语
俄文
鄂温克族
鄂温克语
德昂族
德昂语
保安族
保安语
裕固族
东部裕固语、西部裕固语
京族
京语
越南文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
塔塔尔文
独龙族
独龙语
独龙文(新创)
鄂伦春族
鄂伦春语
赫哲族
赫哲语
门巴族
门巴语、仓拉语
珞巴族
珞巴语
基诺族
基诺语
基诺文(新创)
高山族
泰耶尔语、赛德语、邹语、沙阿鲁阿语、
卡那布语、排湾语、阿眉斯语、布农语、
鲁凯语、卑南语、邵语、萨斯特语、耶眉语
6. 土族的历史简介:土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土族的历史简介:
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土族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之一。
2、端午节
和汉族一样,土族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过端午节。
3、中秋节
土族过中秋,也与汉族传统大致类似,月亮出来之前,人们在房顶上献月饼、果子、核桃、枣儿之类供品,并点一对油灯。月亮出来后赏月,一直等到灯油熄灭之后,将所有供品拿下来全家分享。
农民开始播种。晚上吃油馅馄饨,在油馅里掺放几粒麦粒和谷物,吃剩的馄饨分给家畜,以示庄稼是养人养畜之宝。
4、谷雨节
在谷雨那天庄稼人请人写“谷雨”。因过去在三川地区蝎子繁衍很多,为防止蝎皙,在一张黄裱纸的上半部书写“天师到门庭,仙气吹一口,蝎子不出洞,太上老君急急如令”。
人们一般在黄裱纸下半部画一只公鸡,嘴里衔一只蝎子,有鸡人家从鸡冠上取一点血滴在蝎子身上,然后将黄裱纸贴在墙上。
5、天社节
农历春分时节,土族人民要上坟祭祖。同姓亲戚们将一头猪或一只羊宰杀后抬到祖坟所在的地方,有条件的家里还做一盘鸡,具体作法是将一只大公鸡用针刺杀后去毛煮熟,鸡身盖上用纸剪成的花衣。
鸡嘴里衔上一撮棉花,然后将鸡装在木盘里,周围还摆上以豆芽、鸡蛋、腊肉、葱等做成的5碗凉拌菜,供献在祖坟前。祭祖时,人们将宰杀的猪或羊放在木板上抬到祖坟的后土祭祀,焚化纸钱等,男女跪拜,并由其中一位长者祈祷祖先赐福于后代。
6、纳顿节
民和三川地区土族在庄稼丰收的农历七月开始,举行本民族传统节日“纳顿”。“纳顿”是土语,意为娱乐。纳顿节是民和三川地区土族人民为庆祝丰收而每年举行的独有的传统节日,从农历七月十二日起。
“纳顿”从庄稼成熟最早的下川宋家村开始,间隔一天或数天,由下川经中川的祁、杨家等地,渐渐北移,一直延续到上川的赵木川、官亭鲍家一带,最后以农历九月十五日的朱家“纳顿”收尾。
7、花儿会
土族山乡还盛行专门赛歌的“花儿会”,多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四月初八、六月初六、七月十五举行。
8、九月九庙会
农历九月九至十一日,三川一些村庙里举行九月九庙会。
人们在第一天请来法师和阴阳,剪蟠立杆。法师开始穿戴法衣时,旁边二人唱《打扮曲》,对法师的一身穿戴从头到脚大加夸赞。法师装束已毕,拈香祈祷,开始作法,边舞边唱《莲花曲)。莲花曲分为五段,即青、红、皂、白、黄五色莲花。
9、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土族的腊八节。凌晨时分,家家到河滩上背回几块冰立在果树或粪堆上。又抱一堆麦草分别在地里、粪堆上和果树底下将其燃烧。院中盛放一碗清水,待结成冰后,根据冰凸起的形状预测来年庄稼的收成情况。
10、擂台会
互助县府所在地威远镇,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唱擂台戏。据史料记载,宋代以前,威远镇一带叫“诺术斗”(土语意为森林地区),宋时改称“牧马营”,为军事要地,是兵戎活动频繁之地。
11、鸡蛋会
每年农历三月三、三月十八、四月八,大通、互助一些地区举行的传统庙会,赶会的人都带许多熟鸡蛋,在会场上敲击作戏,被敲破者将蛋送给赢家取乐。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做“鸡蛋会”。
12、观经会
观经会是佑宁寺历年举行的祈愿法会。佑宁寺系土族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旧称“郭隆官巴”(鹰谷寺)。史称“温北诸寺之母”。该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六月初八九举行两次规模宏大的观经会。
7. 土族有文字吗
有
过去土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
土族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基本词汇和蒙古语相同或相近。
由于过去通用汉语,所以土语的词汇从汉语吸收了大量的借词,亦有部分借词从藏语而来。
1979年,青海省有关部门制定了以中文拼音为基础的《土文方案(草案)》,已试行推广。
8. 中国有多少种文字
当前,颇有权威的大型工具书《辞海》一千三百余万字,所收录的单字,也只有一万四千八百七十二字,比《新华字典》仅多了三千七百余字。
国家出版局抽样调查统计:我们现在最高用字量只有六千三百多字,而最常用的字八百零七个,次常用的字一千零三十三个,也就是说,一般的书面使用文字只有一千八百四十个字。
(8)土族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大约一个世纪以前,中国河南安阳,有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和甲骨文的发现。从此,中国殷商史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时期。按中国古文字学家的意见,甲骨文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完备的文字”。
它已经比较复杂,已发现多达3000个以上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形容词等数大类,而且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所以学者们肯定甲骨文决不是我中国文字的初创阶段,在它以前,一定已经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了。
甲骨文的发现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绪,国子坚王懿荣得了大病,四处求医找药,无意中发现药材中有一种刻了文字的龟甲,认为是很有价值的古物,于是便派人此处搜购,原来这些龟甲是河南安阳一带农民拾获后卖给中药店的,后来经研究发现龟甲上的纹路应该就是古老的文字。
这个发现轰动了学术界和文化界,从此,甲骨文受到许多学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视。 甲骨文是我们目前所发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面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用来卜断吉凶的,占卜的过程先利用火烧灼龟甲,龟甲上便会出现裂痕,商代的人们便根据这裂痕卜断吉凶,并将卜问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刻在龟甲上,而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9. 简介土族
土族简介:
土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当中,人口比较稀少的民族之一,土族人所说的语言是属于阿尔泰语也就是蒙古族的语种,国家在1979年的时候为土族的同胞们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族文字。
土族的主要居住地是在我国青海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大部分的土族人民都集中在青海的民和,大通两个县和赶圩的天祝藏族自治区。
(9)土族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土族的服饰文化:
1、斜襟袍:土族男女均多穿高领或翻领斜襟袍。这种袍除了肥大、宽大外,最富特色的便是五彩袖。五彩袖用红、黄、绿、白、蓝等五色彩布或彩绸拼制而成的,土语叫阿拉肖梢。
袖筒一般长过手,所以民和等地又称之为“罩袖”。有的袖筒由里向外一截比一截窄瘦,有的又呈宽长的直筒状,袖口里子缝半尺长的红边,穿上后将红里翻出外面。
据说早期的花袖是用七色彩布缝制的,后来演化为五色,而且这些色彩都是依照彩虹的颜色调拼而成。看上去谐调、鲜艳、美观、大方,土族也因此而被称为穿彩虹花袖衫的人。
2、肥大上衣:土族是以农耕为主的农业民族,有过畜牧经济的历史。在民族服饰中就反映了这种现象。在土族服装中,没有完全摆脱皮袍、皮袄等皮毛制品,男子还常常以袍服为礼服。
妇女的上衣虽用棉布、绸缎等制作,但普遍较为宽大,一般都长及膝盖,外面还常套穿一件长长的坎肩,从中能看到畜牧民族袍式服装的影子。
3、土族头饰:土族妇女讲究头饰,在土语里,头饰叫扭达,式样复杂,各地不一样。有的叫三叉、干粮、羊腔、马鞍橇等。
现在,繁多的头饰已经没有什么人用了,变得简单方便。姑娘一般梳三根发辫,已婚者梳两根,末梢相连,以珊瑚、松石等缀饰,再戴上织锦毡帽,十分漂亮美观。
10. 什么民族文字
现在中国56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已不使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直接使用汉字外,有29个民族有与自己的语言相一致的文字,由于有的民族使用一种以上的文字,如傣语使用4种文字,景颇族使用2种文字,所以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列表如下:
民族名称 使用文字的名称
蒙古族 传统蒙文、托忒文
藏族 藏文
维吾尔族 维吾尔老文字、维吾尔新文字
苗族 老苗文、黔东苗文、湘西苗文、川黔滇苗文、滇东北苗文 (后4种为新创)
彝族 爨文、规范彝文
壮族 方块壮字、壮文(新创)
布依族 布依文(新创)
朝鲜族 朝鲜文
侗族 侗文(新创)
瑶族 门方言文字、勉方言文字 白族 老白文、白文(新创)
土家族 土家文(新创)
哈尼族 哈雅文、碧卡文(均为新创) 哈萨克族 哈萨克老文字、哈萨克新文字
傣族 老傣仂文、新傣仂文、老傣那文、新傣那文、傣绷文、金平 傣文 黎族 黎文(新创)
傈僳族 老傈僳文(大写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格框式拼音文字、表 音的音节文字)、新傈僳文
佤族 撒拉语、佤文(新创)
拉祜族 拉祜文
水族 水书
纳西族 东巴文、哥巴文、玛丽萨文、纳西文(新创)
景颇族 景颇文、载瓦文(新创)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文
土族 土文(新创)
羌族 羌文(新创)
锡伯族 锡伯文
俄罗斯族 俄文 独龙族 独龙文(新创)
基诺族 基诺文(新创)
一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保存并发展民族文化,扩大信息来源,提高科学水平,千方百计地创造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主要是50年代,政府组织语言学专家、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经过调查研究,先后为壮、布依、彝、苗、哈尼、傈僳、纳西、侗、佤、黎等10个民族制订了14种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其中,分别为苗语的不同方言制订了4种文字方案,为哈尼语的不同方言制订了2种文字方案。后来又为景颇族的载瓦支系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载瓦文方案,为土族制订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土文方案。80年代根据本民族的要求,又为白、独龙、土家、羌、基诺等民族设计了拼音文字方案。 藏、彝、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朝鲜、傣等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字,有的文字如藏文、彝文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他文字也都有几百年的历史。它们大部分已经有比较规范的习惯用法,使用范围较广,影响也较大。苗文和壮文虽然创制时间不长,但使用人数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