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曾氏图片文字图片

曾氏图片文字图片

发布时间:2022-07-29 17:31:22

① 姓氏图片文字我姓曾

我姓曾,却回不到曾经:

② 曾国藩有几兄弟

四个兄弟,四个姐妹,老大是姐姐,他是兄弟辈里排行最大的。

弟:曾国潢(1820—1886,派名传晋,原名国英,字澄侯)

弟:曾国华(1822—1858,派名传谦,字温甫,出抚给叔父曾骥云为子)

弟:曾国荃(1824—1890,派名传恒,字沅甫,号叔纯)

弟:曾国葆(1828—1862,派名传履,字季洪,后更名贞斡,字事恒)

姐:曾国兰(1808—1863),嫁王国九(字鹏远,号万程,贺家坳人,与国兰有二子一女,长子王临三,次王昆八,女适贺孝七之子)

妹:曾国蕙(1814—1864),嫁王待聘(又名王率五,为王国九排行兄弟)

妹:曾国芝(1817—1846),嫁朱咏春(又名丽春,号存一,梓门桥人)

满妹(1830—1839,痘殇)

(2)曾氏图片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曾国潢是曾国藩最大的弟弟,也是曾国藩最寄予厚望的。他为这个弟弟的学业操碎了心,在书信中反复教导曾国潢如何读书。但是,因为曾国潢天分不高,曾国藩走后他承担长子的责任,要为父母分担家务。

因此,在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后,就放弃了科考之途。不过,曾麟书瘫痪后,他回乡照顾父亲。曾麟书去世后,他又承担整个家族的责任。曾国潢从此操持曾氏家族事务,培养子侄,让曾国藩等兄弟在前线能安心打仗。

以目前的图片资料看,四个弟弟的面相中,曾国荃是最像曾国藩的。他们都是瘦削的长脸、鼻翼周边的法令纹又深又长 ,三角眼、扫帚眉也非常相似。不知道是天意还是巧合,这个长得最像的弟弟,最后的功劳和福分也最大,甚至能于曾国藩同日封爵。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廷加封曾国藩太子太保、一等侯爵,曾国荃赏太子少保、一等伯爵。他们两兄弟同日被封爵,是清朝平定三藩后百余年来汉人从未有过的。

③ 曾氏银库发现的“神秘”藏宝图,专家为何说是赝品

太平天国首都南京被攻破之后,圣库中的财宝却不见了踪影,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至今都在流传,曾国藩与曾国荃兄弟私吞财宝,而“圣库案”也成为一个历史未解之谜。在广东省北部的一个小村落内,有一座“曾氏银库”,据说其内存有大量金银,而它的出现,也令曾家兄弟侵吞天国宝藏之事再次被人提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曾氏银库内的藏宝图,能否揭开百年前的秘密?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有专家曾对曾氏银库藏宝图进行过专项研究,认为墙壁上的藏宝图可能是后人牵强附会的臆断,从墙体本身的层次以及图案断茬来看,图案应该是自然风化剥蚀的结果,而非人为雕刻的产物。孰是孰非,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我们自然难以判断,随着考古科技的逐渐进步,太平天国宝藏与曾氏银库的秘密终将会水落石出。

④ 姓曾的名人哪些

曾国藩、曾巩、曾子、曾辉、曾熙等。

1、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2、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字子固,汉族,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北宋名臣。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超群,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年十二即能为文。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3、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shēn),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4、曾辉

1914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曾加入中国远征军,参加过昆仑关战役、滇西反攻等战役。2016年8月11日11点30分因病与世长辞,享年102岁。

5、曾熙

曾熙(1861-1930),衡永郴桂道衡州府(今衡阳市)人。字季子,又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俟园,晚年自号农髯。中国杰出的书法家、画家、教育家,海派书画领军人物。

⑤ 历史上姓曾的有那些大人物

1、曾子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着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

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着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2、曾元裕

曾元裕,唐朝后期军事人物。历官左散骑常侍。黄巢之乱时,任招讨副使,镇守洛阳。黄巢掠蕲黄,被曾元裕击败,斩首四千余人,黄巢遁逃濮州。

乾符五年(878年)正月初五在申州(今河南信阳)以东大破王仙芝的部队,击杀万余人。招讨使宋威老病贪功,朝廷遂以元裕取代宋威为招讨使(“诸道行营招讨使”)。

颍州刺史张自勉为招讨副使。宋威还驻青州。至此,王仙芝一路败退。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又在黄梅(今湖北黄梅西北)击破王仙芝。王仙芝被俘斩。以功任平卢节度使,镇守青州。

3、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

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

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4、曾秉忠

曾秉忠(1816—1863),字允堂,今吴川市塘尾街道院村曾屋人,生于清嘉庆丙子(1816年)十月十二日,行伍出身,先后任把总、参将、总兵。

咸丰年(1860年)为江南水师提督,在两广、湖南、福建等地攻打太平天国队伍,于江南洙泾一战为太平天国所败,受浒职发往两江总督曾国藩军营差遣。

后卒于军伍,着加恩开复革职。由于积劳成病,同治二年(1863年)在营身病故,终年47岁,归葬本乡。圣上开恩,收回革职处分成命,按照提督军营病逝抚恤。

5、曾国荃

曾国荃(1824—1890年),字沅甫,曾国藩的九弟,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因善于挖壕围城有“曾铁桶”之称,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咸丰二年(1852)取优贡生。

咸丰六年(1856),攻打太平军“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同治三年(1864),曾以破城“功”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 同治年间,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

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光绪十年( 1884)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光绪十五年(1889)加太子太保衔。翌年,卒于位,谥“忠襄”。

⑥ 清朝光绪年间赐给曾氏的牌匾

这块门匾上书“国魁”2个大字,门匾长1.6米、高0.6米,里面雕刻的文字“清光绪十五年己丑旦立”依稀可辨,曾庆新称,该门匾系该村村民、清朝光绪年间国子监太学士曾寿仁于1889年所立。

据68岁的村民曾庆新老伯介绍,2015年9月19日凌晨1时左右,睡梦中的他突然听到村内的家狗狂吠,紧接着传来一阵阵小汽车加大油门的刺耳声音,曾庆新说,当时自己并未在意。直到当天中午,他和多位村民才发现曾氏宗祠的清代门匾不见了。

⑦ 曾姓的来历

曾(Zēng)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尧命禹父亲鲧治理水患,而鲧治水九年无效。舜继承尧位后仍命鲧治水,结果劳民伤财而没有消除水患,于是便杀鲧于羽山,舜并命鲧子禹继续治水。禹受命后,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古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曾参,俗称曾子,字子舆,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满硐乡南武山村,一说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魏庄乡南武村)。生于周敬王丙申(十五)年(公元前505年)十月十二日,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尽传孔子之孝。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先祖),民德归厚,犯而不校(计校)的主张。《大戴礼记》对其言行记载甚详,相传《大学》一书是他所着,后世尊为“宗圣”。目前曾姓均以宗圣公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先。
宗圣公曾参是武城曾氏的开派祖先。曾参字子舆,巫的五世孙,生于东鲁,移居武城,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孔子的孙子孔汲(子思子)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曾参以他的建树,终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颜回)、子思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编辑于 2016-12-20
提交成功!
已经为你找到更多好答案~
查看相似答案
查看下一条回答
查看全部3个回答
家谱族谱制作-更专业的家谱印刷厂-【值得信赖】
根据文中提到的姓氏与人名为您推荐
深圳近20年老牌印刷工厂。印制加厚精装硬壳家谱-盒子套装家谱-左翻/右翻仿古线装家谱。专业生产!!家谱族谱制作-就找【步壳印刷-印刷Book】
book0755.com广告
名字曾姓_2021新生宝宝名字曾姓_科学名字曾姓
根据文中提到的曾姓为您推荐
名字曾姓,取名参考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着作!名字曾姓,分析严谨,精选好名等你来拿!名字曾姓,结合传统科学理论,起名字时尚好听,大气不俗!
福州市益心益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广告
曾姓的来历?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极速提问
AKA 正在咨询一个数码问题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看视频领金币,张姓族谱大全-尽在快手极速版
快手极速版免费提供各种张姓族谱视频在线观看,包括哲理故事,小故事,爱情故事,
广告2021-03-18
曾姓由来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51赞·653浏览2016-01-30
曾姓的来历
■相关网站 曾氏宗亲网:www.zengshi.net 网络贴吧·曾吧:http://post..com/f?kw=%D4%F8 更多的内容[包括家谱目录、详细曾姓来源、迁徙史等内容],请参见:http://bbs.hakkas.net/dispbbs.asp?boardid=93&id=1611 ■姓氏源流 曾(Zēng)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据有关资料所载,外族或外姓冒姓,少数民族中土家、彝、苗、黎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曲烈(鄫侯)。在远古帝舜时期,鲧的妻子因梦里吃了薏苡而生下禹,帝舜便赐禹姒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夏室后,曾把幼子曲烈封于“鄫”地(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从此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两千多年,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并灭。此时,怀着亡国之痛的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曾姓最初发源于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一带。先秦时期,逃至鲁国的曾姓后代在鲁为官,并且就此繁衍生息下来,同时向四周地区播迁,使曾姓族人遍布于山东、河北等地。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着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治所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与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连年战乱频仍,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之中,加之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所以曾姓在此期间也大量进入南方诸省,其一支徙居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尚有几支分别迁居蜀郡(治今四川省成都)、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吴郡(治今江苏省苏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南阳(今属河南省)、江夏(今湖北省鄂城)、襄阳(今属湖北省)等地。从而在唐朝之前就已形成曾姓遍布全国,名人不断涌现,家族势力日渐壮大的局面,逐渐成为我国着名的大姓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宗族发展速度加快,扩张、播迁亦为时尚。唐末,曾姓有入迁福建者。至宋末,由于战乱,外族入侵,曾姓又几度迁移。元明清时期,曾姓已播迁于各地,且有远播台湾与海外各地者。当今曾姓在我国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曾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历史名人 曾点:字子皙,亦称曾皙,春秋时期鲁国武城(今魏庄乡南武城)人。曾参之父,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一。与颜回之父颜无繇、孟子之父孟孙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庙后部的崇圣祠。《论语》载 他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谈个人志趣时,他“铿”然一声,停止鼓瑟,说暮春时节,换上春装,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 带上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歌回来。孔子听后大加赞赏,喟然叹曰:你和我想的一样!鲁国大夫季 武子死,曾点吊唁“倚其门而歌”,被称为鲁之狂士。739年(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莱芜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曾氏”。 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着称。相传《大学》是他所着,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 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 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 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 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 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 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 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 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曾巩:北宋文学家,字子固(1019-1083),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进士,尝奉诏编校史官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舒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些文章对当时在位者的因循守旧表示不 满,主张在“合乎先王之意”的前提下对“法制度数”进行一些改易更革。有《元丰类稿》。另《隆平集》也题为所作。 曾鲁:明朝时新淦人,自幼好学,博学古今,以文字闻名于时,后官拜礼部侍郎,着有《大明集礼》流传于世。 曾琼:今福建甫田人,明代杰出的画家,其人擅画人像,号称“如镜取影,妙得神情”。其画法曾风行一时,弟子众多且出众,被时人称为“波臣派”。 曾铣:明江苏省江都人,嘉靖进士,以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省深圳坪山镇石灰陂人。曾参加“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被推举为中山大学员生工反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抗日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部队。抗战时期,历任香港海员工委书记、工会组织部部长,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广东抗日游击总队总队长,东江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渤海军区党委副书记兼副司令员,两广纵队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政委,华南军区副参谋长,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东省委常委,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街。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中国共产党十二次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着有《曾生回忆录》一书。 曾文迪:后梁雩都人。天文、谶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尤其是精通地理。 曾致尧,字正臣(950-1007),南丰人,北宋散文家,曾巩、曾布祖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登进士第,是北宋以来南丰第一个进士。先后任过符离主簿、梁州录事参军、着作佐郎、两浙和京西转运使;当过寿、泰、泉、苏、扬、鄂等州知州。官至礼部郎中,后改任吏部郎中。曾致尧为官期间,减免民间苛捐杂税,体察百姓疾苦,所到之处,颇有政声。在寿州当知州离任时,寿州百姓再三挽留,以致几天不能成行,后以单骑带二卒,才悄悄地离开了寿州。曾致尧性格刚直,敢于揭人之过,谏议大夫魏庠知苏州,所作所为多行不法,别人不敢言,致尧则进行弹劾,魏庠被罢了官,致尧常因奏章言辞激烈,得罪不少权臣,因而屡遭降职或调任。卒后赠谏议大夫、太子太师,封密国公。致尧一生着述甚多,有《仙凫羽翼》30卷、《广中台纪》80卷、《清边前要》30卷、《西陲要纪》10卷、《直言集》10卷、《为臣要纪》3卷,共达176卷(篇)之多。 曾公亮:字明仲,号乐正,北宋名相。泉州晋江(今福建省)人,其人以熟悉法令典故着称,曾主编过《武经总要》。 曾国藩:清末洋务派和湘军首领。原名子城(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曾任内阁学士、两江总督等职,后病死于南京。有《曾文正公全集》。 曾纪泽:字颉刚(1839-1890),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他留心时事,博览群籍,通西文,好西学。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光绪四年(1878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兼充驻俄公使。中法战争时力主抵抗。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1887年着《中国先睡后醒论》,主张“强兵”优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遗集》。 曾国荃:曾国藩弟,字沅甫(1824-1890),号叔纯,贡生出自。1856年起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2年进围天京(今南京),1864年7月攻陷天京,受封为一等伯爵。1866年任湖北巡抚,因对捻军作战失败称病退职。1875年又被提用,历任陕西、山西巡抚,署两广总督。1884年升任两江总督。 曾运乾:湖南益阳人,音韵学家,曾历任东北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教授,一生撰有《切韵五声五十一纽考》、《喻母古读考》及《尚书正读》等。 ■郡望堂号 1、郡望 鲁郡:西汉改薛郡置鲁国,治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相当今山东曲阜、滕县、泗水等县地。晋改为鲁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相当于今甘肃通渭、秦安、定西、清水、庄浪、甘谷、张家川等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西晋移上邽(今天水市)。北魏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庐陵郡:东汉时置郡,治所在石阳(今江西省吉水东北),三国吴移治高昌(今江西省泰和西北)。相当今江西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 鲁阳县:汉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 2、堂号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1)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2)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3)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武城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姓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此外,曾氏的主要堂号还有:“鲁阳堂”、“敦本堂”、“宗圣堂”、“守约堂”、“养志堂”、“若文堂”等。 ■宗族特征 1、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时期就遍布于全国各地。 2、曾姓以仁孝礼义而着称于世。 3、曾姓字行辈份排列工整、严密,有明显的时代特色与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因曾姓着名人物曾参为孔子门人,世称宗圣,其后子孙亦为圣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辈份亦参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辈”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遒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曾姓宗祠通用对联 〖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南丰撰史; 西府养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以孝着称,奉养父亲的时候,必有酒肉;将撤下的时候,必请示父亲允许,孟子称他为“养志”。后被尊为“宗圣”。下联典指曾参的父亲曾点,字子皙,孔子的弟子,曾这样表明自己的志向:“暮春三月,穿着春装,和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小孩)六七人,去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歌,一路走回来。” 武城世第;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武城世德; 沂水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省身世泽; 传道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参,孔子弟子。语出《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下联典指宋·曾巩,主张先道后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南丰世泽; 鲁国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嘉佑年间举进士,尝奉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曾为王安石所推许。散文平易郐缓,长于叙事说理,讲究章法结构,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亦以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曾”。着有《元丰类稿》等。另《降平集》也题为其作。 南丰世泽; 东鲁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同上。 南丰撰史; 西府迎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南丰人曾巩,任史馆修撰。下联典指宋·曾公亮之子孝宽为吏部尚书,迎父至西府孝养。 三省门第; 一贯家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三省堂”通用堂联。 三班判押; 两浙屏藩。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曾公亮为政有能声,至夜户不闭。累迁至同中书门下事。下联典指宋·曾致尧,出为两浙转运使,性刚直好言事。 舜雩逸致; 坟典淹通。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曾点,姓曾,名点,字子皙。春秋莫鲁国(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唐·开元封“宿伯”,宋又封“莱芜侯”。“舜雩逸致”,谓其收藏经史之丰。下联典指后周曾崇范,庐陵人。家中藏有九经、子、史诸书。南唐刺史贾皓到崇范家求书,并用自己的钱来抵偿书的价值。曾崇范笑曰:“坟典天下公路,世乱藏于家,世治藏于国,其实一也,何估值以偿耶。”曾崇范被诏授官太子洗马,后迁为东宫使。 大和保合; 万福攸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春联。 酒肉养志; 童冠咏歌。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鲁·曾参事父至孝,每餐必有酒肉。曾参之父曾点尝言志曰:“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东鲁家声远; 南丰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曾氏的望族居鲁郡。下联典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省)人。世称“南丰先生”。 鲁国家声远; 武城世泽长。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大学家声旧; 万民气象新。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 鼎新开国运; 克服振家邦。 ——孙中山撰(赠赐)曾姓宗祠通用联 〖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才遇天麟地凤; 志在沂水春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屏东市曾氏宗祠联。联以鹤顶格镶嵌“宗圣”二字。 武城世第承三省; 沂水渊源流九洲。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武城堂”通用堂联。 天下斯文宗一贯; 古今乔木第三家。 ——佚名撰广东省深圳市保安区沙井镇新桥村曾氏宗祠联 新桥村曾氏宗祠约建于明代(一说元代),曾是居住在新桥一带的曾姓人的宗族祠堂。据说他们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参之后,南宋初年到此落籍,迄今已逾800年,繁衍32代。祠堂占地1050平方米,三进三间,由檐廊、山门、前殿、正殿和后厅等组成,气势恢宏,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古祠堂。走过天井中的石牌坊,祠门上方“曾氏大宗祠”的匾额扑进眼帘,两侧柱木上镌刻着这一副对联,联语说的是先圣曾参的事,因为曾参在孔门弟子中排位第三,其后人便自称“乔木第三家”。据说居住在这里的曾姓后人崇尚诗书传家,仅前清时便出过翰林7个进士、数十个举人和秀才,祠前现存的10多对旗墩,便是彼时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时升旗庆贺留下的遗迹。 南北真传唯一贯; 古今道学第三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认为“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曾氏后裔都尊写《孝经》的曾子为祖先。古有四大贤人:孔、颜、曾、孟,曾子排行第三,于是便有“古今道学第三家”之说。 一部孝经贻世业; 八家文蕴绍宗风。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宗传内无双学士; 圣教中第一名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堂联。联以鹤顶格嵌“宗圣”堂名。 气象更新绵世泽; 现归依旧焕人文。 ——佚名撰江西省兴国县三僚村曾氏杨公祠“若文堂”堂联 〖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投杼逾墙,误疑贤母; 跃舟赴水,饮恨贞妃。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有人告曾参母曰曾参杀人,母不信,至三告,母惧,投杼逾墙而走。下联典指明末唐王朱聿键被清兵所掳,其妃曾氏没水而死。 道德春秋,学继一宗圣; 文章唐宋,名扬八大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堂构相承,维凛修齐盈旧德; 宗公流庆,冀将锺釜妥先灵。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堂联。 圣绍尼山,道德文章齐日月; 徽传鲁国,春秋俎豆永干坤。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追远堂”通用祭祀联。 衍一贯薪传,圣道渊源昭万古; 相三朝谊辟,官勋赫奕振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宗圣堂”通用联。 祖德何如东鲁,传经光百代; 家风曷似南丰,修史裕千秋。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始兴县太平镇东湖坪村曾氏宗祠联。 资水如练、凤岭如屏,四面尽环淑气; 孝子在周、忠臣在汉,千秋无愧宗风。 ——清·曾国藩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南省洞口县高沙镇曾氏八支祠联。 传大学十章,明德新民,治人当先治己; 衍孝经一册,敬亲思长,事父可通事君。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泗水乐从游,亲炙既深,道统源流传一贯; 明堂呈贺表,新奇无匹,文明炳耀列八家。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养志堂”通用堂联。 春风沂水,上下同流,江汉秋阳,后先合撰; 地凤天麟,孙曾济美,芝山霞屿,堂构长新。 ——新加坡华侨丘菽园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漳州市曾氏宗祠联。 道统绍一贯之传,师孔友颜,来者直开思孟; 文章擅八家之誉,接韩步柳,同时并驾欧苏。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曾氏宗祠通用堂联。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成承厥训;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嘉祥县曾氏宗祠联。上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下联典出春秋末鲁国孔子所授科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为孔氏高徒,志可与、道可传,桥梓联辉,不愧是父是子; 作宋朝硕辅,治有声、政有绩,棣华竞秀,堪称难弟难兄。 ——佚名撰曾姓宗祠通

⑧ 姓氏:曾;的来源

来源一:

曾姓起源于姒姓。

1、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2、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

3、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4、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来源二:

少数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满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绝大部分的父系是汉族。

(8)曾氏图片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姓氏的分类

1、单姓

单姓(dān xìng):只用一个字的姓。与复姓相对。如:“王、李、张、刘、陈、智、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据统计,中国有单姓6931个。

2、复姓

复姓(fū xìng),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姓氏。如:欧阳、司马、上官、西门。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官名、封邑、职业等,有些则源于少数民族改姓。

3、《中国姓氏大辞典》显示,中国古今各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4、分别为:西木感给特杜立给特、西木萨给特杜立给特、西姆萨给特杜立给特、那乌那基尔杜立给特、秃秃黑里兀惕塔塔儿、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奥勒特给特玛鲁基尔、十字姓1个即:伙尔川扎木苏他尔只多。

⑨ 关于曾姓的历史现况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同学的姓很多,但是姓曾的只有我一个。我觉得我的姓很特别,于是,我对曾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姓氏的书籍,了解曾姓的来历。
2、阅读报刊,了解曾姓的历史名人。
3、上网浏览,了解曾姓的人口数量。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曾姓的来历
鄫国太子巫,出奔于邻近的鲁国为官,其后裔以原国名“鄫”为氏,后去掉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为曾氏。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
报刊
历史上曾姓的名人
曾子,曾谭,曾玉,曾万,曾辉,曾芳,曾布,曾慥,曾几······
上网
曾姓人口数量
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约650万人。
四、结论
1、出自姒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帝舜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据《世本》、《元和姓纂》及《姓氏考略》所载,相传夏禹的第5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2、曾姓的历史名人很多。曾子:即曾参,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费县)人,他是孔子的弟子,以孝着称。相传《大学》是他所着,被后世儒家称为“宗圣”。曾谭:汉代泉陵人。推举为孝廉,拜官为尚书郎。有文韬武略之才,官累至太常。曾玉:曾参十三代孙二支曾顼的长子、曾嘉的孙子,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人。拜官汉御史大夫。曾万:汉镇南将军,曾率兵征讨南部边境,开拓了南康郡的境界。后被封为南康逸士。曾辉:曾骈次子、曾庆的孙子,任吴散骑常侍,镇南节度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监祭酒兼御史中丞。曾芳:唐代曾经任程乡县令,当时老百姓为瘴气所苦,曾芳用药来接济百姓。来求药的人接连不断。曾布: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嘉佑进士,曾参与王安石变法,任三司使,在徽宗年间为相,主张调和新旧两派。曾慥:今福建晋江人,北宋末南宋初诗人,能诗文,曾编有《类说》,又广辑有关遒教的文献资料,编成《道枢》。曾几:今江西赣州人,南宋诗人,曾历任江西、浙江提刑。其诗学江西派,风格清隽。陆游曾从他学诗。 3、曾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八位、台湾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九, 约650万人。

⑩ 有谁来告诉我四川“曾”的由来和“曾”姓的族谱

四川曾氏同云南字辈可能会有相同。我们可能是湖广填四川,四川填云南很早离开了京城,受信息交通限制各自为派。

阅读全文

与曾氏图片文字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亲吻女生脸图片 浏览:765
最简单的折纸船图片 浏览:265
萌的动漫人物男生图片 浏览:239
word图片里面插入二维码 浏览:573
qq背影图片文字控白色 浏览:704
如何除掉多余的图片 浏览:577
戴墨镜中国男生图片大全 浏览:658
相册里有衣服图片怎么在淘宝上找 浏览:907
白色皮衣搭配图片女生 浏览:870
光头雕刻发型图片大全 浏览:106
狗狗睡觉姿势图片大全 浏览:515
秃顶的发型图片男生 浏览:819
动漫摸头的图片 浏览:864
word图片无法点选 浏览:143
画男孩的图片简单画法 浏览:181
动漫图片女生闺蜜图片大全 浏览:661
淳元化宝图片及价格 浏览:195
古代女孩图片简笔画图片大全 浏览:522
卖羊肉女生图片 浏览:406
动漫网球女生图片 浏览: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