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隶书字体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隶书字体是
作者简介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
王勃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了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啥意思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读音:luò xiá yǔ gū wù qí fēi ,qiū shuǐ gòngchángtiānyísè。
出处:《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骈文。
节选: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翻译:
打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华美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叹。房屋密集,不少富贵人家,船只塞满了渡口,都是雕刻着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
雨过天晴,虹消云散,阳光朗照。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来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因寒意而长呜,到衡阳岸边方止。
全文赏析:
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一句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又平仄相对。
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这篇序文,如“物华天宝”“俊采星驰”“紫电青霜”“钟鸣鼎食”“青雀黄龙”“睢园绿竹”“邺水朱华”等,都是讲求辞采的典型例子。这样,文章辞采华美,赏心悦目。
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何等的美景.又是何等的感慨.有没有一张图片可以说明呢要古代的
这张图片我觉得挺合适的
④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赏析
傍晚时分,晚霞初升,辽阔的大地已渐渐沉入暮色苍茫之中,一只骛远远地,从晚霞之中掠过,渐渐被霞光镀上一层金色,仿佛也变成了彩霞,彩霞变成了骛,相伴比翼齐飞。而秋水映着金色的光茫,倒映着天空,似乎与天融为一体,再也分不清天上人间。
⑤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用隶书怎么写
⑥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怎样赏析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一幅色彩协调、动静搭配的彩色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绚丽的晚霞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江渚之上,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诗人在落霞孤鹜齐飞的动景中,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静默是一种特殊的永恒。王勃却发现落霞不落寂,孤鹜不孤独,“落霞与孤鹜齐飞”作为一种发现、一种定格,将静中之动、寂中之欢着笔于大自然的意妙、博远、浩渺,通过彩霞飞缕、孤鹜争翅,表达经纬交错相携、明暗暖冷相加、色彩明丽流动变幻的万千气象。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相映增辉。“秋水长天”“霞鹜齐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作为盛赞滕王阁的佳句,被称千古绝唱。与唐代崔颢吟咏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宋代范仲淹慨叹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强大艺术魅力究竟来自何处?。“秋水共长天一色”,则描绘了碧水与远天相融合,水天因色彩接近而界限模糊的景象。先把视线引领至水天相接之处,再从天水相接返回,塔楼上下浑然一体,揭示了大自然的原色与永恒。这已是人的视线所能涵盖到最远的地方了,天地悠悠的无限空间的意象已尽在胸间。天上布满晚霞,天空中一只大雁飞过。秋天的水与广阔的天空相接,呈现出同一种颜色。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一体的波澜壮阔的画面。从“落霞”中,我们也不难体会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那种人生感慨。诗人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思接千里,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如果没有怡然明净的心灵,又如何写出这天然和谐的景色呢?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音乐韵律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地起伏,来源于天地运动变幻的自然之灵,而在每一个高潮上又散逸出许多细碎的浪花和风情,使人品赏不绝。该句因为对偶的文字此开彼和、此收彼放,声音抑扬顿挫,显得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不仅词语相对而出,平仄起伏讲究,其抑扬之美,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技艺娴熟于起转迎合之间。正因为文字舞蹈与音乐变化的巧妙衔合,造就让读者心游遐想之外的审美神工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思。王勃在描写登楼远眺之景时,选择了“最富有孕育性的那一顷刻”,从这一顷刻得到最清楚的理解,描绘了一幅优美之景。抒发的真挚感情使读者如同看到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在“胜友如云”、“高朋满座”的氛围中,诗人意气风发,搦管磨墨,扶栏远眺,但见晚霞满天,赣江澄澈,孤鹜高飞,好一幅层次分明满目皆美的晚秋夕照图!境由心造,绚烂之景蕴含的了“只是近黄昏”的慨叹?,还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综观全赋,诗人倾抒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但并不消沉。晚霞长空亘古长存,而孤鹜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诗人“穷且益坚,人生何其旷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描绘了一幅美而真的深秋夕照图,更是诗人宽广的胸襟、旷达的人生观及心灵悸动的真情流露,是诗人自身形象的“映射”,使读者与年轻诗人的心旅共舞。不知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总之,得之于生命血墨而成的《滕王阁序》,写出了气象万千、如梦如幻的唐代大景致,写出了初唐人的雍容放达和雄浑豪迈,写出了那个时代的少年壮志和青春之歌!
⑦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此句描绘了满天的晚霞与孤鹜融合在一起好像在共同飞翔,秋天的三江五湖之水在远处与天际融为一色。十四个字就描绘出一幅极生动的山水画。
该句出自唐代王勃所作的骈文名篇《滕王阁序》第三段,全段原文如下: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白话文释义:打开精美的阁门,俯瞰雕饰的屋脊,放眼远望辽阔的山原充满视野,迂回的河流湖泊使人看了惊叹。房屋排满地面,有不少官宦人家;船只布满渡口,都装饰着青雀黄龙的头形。云消雨散,阳光普照,天空明朗。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渔船唱着歌傍晚回来,歌声响遍鄱阳湖畔;排成行列的大雁被寒气惊扰,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7)长天一色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此句是《滕王阁序》中的名句,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文中铺叙滕王阁一带形势景色和宴会盛况,抒发了作者“无路请缨”之感慨。
该句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
首先是色彩美。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
其次是动态美。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
其三是虚实美。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⑧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毛笔字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毛笔字
⑨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出自王勃的哪首诗
开篇明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两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滕王阁序》原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同时还需要纠正一下楼主问题中的表述,《滕王阁序》不是一首诗,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篇骈体文。
而且王勃的《滕王阁序》,全篇采取骈文的写作方式,描写了滕王阁的壮美,以及滕王阁周围绚丽多彩的秋日景色,另外王勃还描写了滕王阁内宴会的繁华。全文一气呵成,气势恢宏,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王勃用自己横溢的才华和超凡的想象力改写了对自然山水景物的描写手法,他用高超的艺术视角描摹出屹立于长江之滨的滕王阁以及周围景物,充分展现了高超的艺术审美能力。所以说,王勃的《滕王阁序》,情景交融,意境开阔,用词丰富,气势奔放,是骈文中的千古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