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唐宋出土文字图片

唐宋出土文字图片

发布时间:2023-03-25 20:00:40

① 求两张图片上碑上的文字,在承德避暑山庄照的。

第一个:
《乔树一首》,作于干隆五十八年:“乔树有嘉荫,仙境称避暑。停舆坐其下,伞张过丈许。况复透气爽,实不觉炎苦。咄哉此语失,亦思忠恕否。知已弗知人,君道乖尤巨。翘哉金气行,两日匪遥伫。愧术无调幕,实有怀絜矩。”

第二个:

《山中》,为干隆四十六年作:“山中秋信来得真,树张清阴风爽神。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随缘遇处皆成趣,触绪拈时总绝尘。自谓胜他唐宋者,六家咏未入诗醇。

② 中国文字的演变史,要具体,主要是先后顺序啊..

中国文字的演变顺序:

贾湖刻符——双墩刻符——半坡陶符——青墩刻符——庄桥坟刻符——骨刻文——陶寺朱文——夏代水书——甲骨文(商)——金文(周)——大篆(西周)——小篆(秦)——篆书(秦)——楷书(三国)——草书(汉)——行书(汉)


(2)唐宋出土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③ 长沙一学校工地发现42座古墓,墓主人是谁有何背景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古墓的发现,也为现代的人们揭开古代文化的神秘面纱,让人们感受到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长沙的一个学校,工地施工的时候发现了42座古墓,考腊岁古学家已经发掘了24座,分属不同年代,其中有五座墓年代不详,大多数是平民墓葬,有少数的中等贵族墓葬。这些古墓的发掘,对了解古代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长沙一学校工地发现42座古墓

在湖南长沙的一个中学,在施工的时候发现了古墓,考古专家们于是进行了勘探和发掘,据长沙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讲,在这里发现了42座古墓,已经发掘24座,在已经发掘的古墓中,这些墓葬分属于不同的朝代,有西汉时期晌灶的,也有东汉末年的,有唐宋时期的,还有没有任何标识,不知道是什么时期的。

④ 在越南出土的一道用汉字书写的圣旨,记载了什么内容

"忆玉清景,繁盛极当时。千古事难追。汉家别朝秋风起,空出奉宸衣。三山浮海日晖晖。羽盖共云飞。灵宫旧是楼真处,还望玉舆归。"



结语

中华文明历经5000年洗礼而长盛不衰,并且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然不乏作为大国的文明流传,以及治国安邦饿统治实力。虽然我国古代也有过分裂动乱的年代,诸国并争,但实现统一一直都是每个国家的最终目标,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于人民更好的发展。纵观我国的发展史,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国土数度横跨亚欧,然而由于统治阶级的不作为,而只保留了如今的面积,可谓令人十分感销野慨了。

然而不仅我国古代的史书有所记述,通过周边各国出土的文献来看,我国的确在古代称雄全世界,引得万国来朝,国家实力不可谓十分强劲了。铭记历史的辉煌,也要根据其中汲取教训,不断强化自身实力,当代青年也要学的文武艺,为国家的建设增砖添瓦

⑤ 中国有多少种文字

中国文字包括多种文字,大的方向有两种,即汉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

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有的少数民族使用多种文字,29个民族共使用54种文字。

(5)唐宋出土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汉字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从商代后期开始流行,到西周达到高峰。先秦称青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

由于钟和鼎在周代各种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称金文为“钟鼎文”。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

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

小篆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战国时代,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

小篆由清液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主要用来刻印章、铭金文的古字体。

草书

草书,就是写得草率、快速的字体。草书是辅助隶书的一种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书形成的过程中,因为官府的佐、史经常需要使用起草文书,因而影响了草书的流传。

进入东汉后,经过文人、书法家的加工,草书就有了比较规整、严格的形体,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场合,称之为“章草”,带有一点隶书的味道,保留了隶书的拨挑和捺笔。

草书由于字形太过于简单,彼此容易混淆,所以无法像隶书取代小篆那样,取代隶书成为主要的字体。 在楷书产生后,草书在楷书的基础下进一步发展,不但笔划之间可以勾连,上下之间也可以连写,隶书笔划的某些特征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种类型的草书,称之为“今草”。

行书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认,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楷书

楷书在字体结构方面,与隶书差不多,但楷书将隶书笔划的写法改变了,且由扁形的隶书改为基本上呈现方形的楷书,即所谓的“方块字”。

楷书也称为正书、真书,说明了楷书是提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最早的楷书书法家是东汉末年的钟繇,从其流传下来的作品中,还多少残留着隶书的笔意。

楷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经历了不少敏尺变化,到了隋唐之后才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划、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

中国文字进入楷书阶段后,字形还再继续简化桥正高,但字体就没有太大的变化了,做为我国四大发明术之一的印刷术,就是以楷书做为印书的主要字体。

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楷书被美术化,写得更加规矩而漂亮,称为“宋体字”,后来还有模仿宋体字而加以变化的,叫做“仿宋体”。

我们今天阅读的书籍、报刊上所用的字体,大致上是这一种风格的楷书变体。

⑥ 最近很火的“村庄现唐宋古钱币”事件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最近坦春庆也很关注这个话题啦,看到微博新华视点发了图。

据说是这样滴,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查村的一户村民最近在建房打地基时竟然发现了大量古代钱币。之后他们非常自觉的向警方报案了(话说那么多不报案也不是回事)。截至19号晚,考古工作人士已清理出土了将近4吨重铜钱,出土铜钱最早的时代在唐代开元年间。


⑦ 江苏建湖发现一处钱币窖藏遗存,出土钱币约1.5吨,这些钱币价值多少

这些钱大概值个好几亿,出土的钱币非常的珍惜,尤其是这种文物更为重要,价值应该是无法估量的

⑧ 九叠篆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印章文字发生了多次变化,秦八体摹印汉六体缪印有明文记载,对玺印文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金时期印章文字出现了重叠笔画,史称九叠篆。不过九叠篆的制度如何,名称的由来,其特征性的缠绕重叠的形体来源均尚多阙疑。
古今玺印文字发展由钤泥封检转变为钤纸帛,印文由阴款变为阳款,印面由小变大。隋唐时代朱文印章的使用,促使了印章章法的重大变革。入宋以来,朱文印面的文字章法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由疏变密,整齐紧凑,笔画均匀,横竖笔画平直规整,有些文字笔画反复盘曲,形成笔画多叠的印文。
北宋印章使用叠篆见于史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中央官署及京城改铸叠篆。《宋史·舆服志六》:“乾德三年,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即《汉书·艺文志》所谓‘屈曲缠绕,以模印章’者也。思言随僖宗如蜀,子孙遂为蜀人。自是,台、省、寺、监及开封府、兴元尹印,悉令温柔重改铸焉”。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琢玉皇帝六玺,也叠篆。《宋史·舆服志六》:“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靖康之变,北宋宝玺被劫,中央官署遭到彻底毁坏,此类印玺多散失,湮没无闻,仅有零星存世。传世的“内府图书之印”诸字均缠曲反复,其中“之”字十三叠、“印”字九叠,都是特地留出空间给叠笔的。吉林舒兰征集到北宋涂金印,据说是金人劫掠之物。“中书门下之印”,中书门下为中央官署,此印也为叠篆。江苏丹阳发现的南宋爵号印“弋阳开国”,也是叠篆,其中“弋”字七叠,其他字均有叠笔。此三印风格接近,笔画中粗,刚柔相济,“内府图书之印”尤其精美,呈现皇家风范。对于一般官印,史籍并无叠篆的记录,从各地发现的数量庞大的宋代官印看,虽然偶见叠笔,却构不成制度。例如河北昌黎出土不晚于宋太祖开宝七年(974年)的“归化左曹第一军使记”,“化”左旁叠笔,“第”下叠笔、“记”左侧的叠笔、“曹”字下“日”字变成空框内“吉”字,相反上部笔画简化了。陕西三原县高渠乡发现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少府监铸的“蕃落第四副指挥使朱记”,仅“第”末笔往返成叠,“蕃”字上部四画加叠,“朱”明显,也仅二叠。北宋和南宋的官印一般没有加叠。例如北宋的“雄胜第十军指挥使记”、“神卫左第一军第二指挥第二都朱记”、“神卫军右英烈第四指挥都虞侯记”。均无叠笔。杭掘枣州西湖发现的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的“宣抚处置使司随军审计司印”,没有叠笔。据此,曾广庆指出,有些文章把宋代官印统称九叠篆似为不妥。对照文献和发现的实物,宋代叠篆制度是有范围的,只限于皇帝玺印、爵位印、中央官署和京师衙署用印,少量官印中的叠笔,叠数也不多,不在于制度所定叠篆范围。
金代开始官印普遍使用叠篆。各地发现的金代官印数量不少,尤以河北省为多。所见的金代官印都是叠篆。如,承德发现的金代早期的“元帅府印”、保定征集甲申“都元帅府之印”、承德发现的“元帅监军之印”、保定发现的“元帅府监军印”,隆化发现“兴安西北等路元帅府印”、唐县发现“都统之印”、易县发现“副统之印”、怀来发现“山东路副统军之印”、岳城发绝链现“行军万户地字之印”、平泉发现“万户往字号印”等。金代的官印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所有官印无一例外,均有叠笔。二.每印并非每字皆叠,如“行军万户地字之印”“行军”中“印”三字和“山东路副统军之印”中“统军”“印”三字没有叠笔。三. 同样的印文叠笔并不相同。如“都统之印”,唐县发现的和内蒙古发现的叠笔并不相同。
宋金时代的叠篆制度记载很有限,特别是具体的叠篆之法,更是语焉不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推测叠篆字形的处理办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其一,直线变曲线。通过对直线的加屈,把相对简单的线条变得复杂,使得稀疏的笔画变得茂密。这是叠篆的主要标志,所谓八叠、九叠等等均以此为准。北宋“内府图书之印”是典型的例子。“内”“之”“印”字都是在尾端伸展处加叠。“府”字中“付”中,“寸”是尾笔伸展叠笔,而“人”却是把两笔直线改成平行的曲线。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印面越大,叠得越多,字数越少,叠得越多。“元帅府印”四字,“元”字六叠、“帅”字七叠;“都元帅府印”五字,“元”字四叠、“帅”字五叠;“元帅监军之印”六字,“元”字三叠、“帅”字四叠;“元帅府监军印”六字,“元”字二判宏拆叠、“帅”字三叠。其二,单线变复线。如山东苍山兴明乡出土金末铜印,叠篆:“虎威副都尉印”。右侧凿刻“壬辰年正月春”,印钮上刻“上”字。其“印”字上部少一笔,“副”字内“田”中“十”,写成双钩“十”。其三,改变结构。为了增加叠笔,或者便于处理叠笔,改变结构是常见的现象。如上述金代两个监军印相同,一个比较工整,一个比较粗放,两者字形、叠笔不同。其中“监”字,前者下部“皿”字似“亚”,后者似“巫”,写法不一。有的只是笔画的改变,牵动了整个结构的改变。如“元帅府监军印”中“印”字下面部分行笔方向相反,便于顺势加叠。其四,采用减笔字。某些笔画繁多的字,没有空间可以加叠。就采用它的异体字,无论俗体或者古体,只要笔画少即可。例如金代“行军万户地字之印”中用“”字正体,而在“万户往字号印”中却用俗体字“万”,不用正体“”,用了俗体“号”。前者因为笔画繁多,没有叠笔,后者笔画变少,均有叠笔。九叠篆的叠要害在于增笔来平衡疏密,因此手段是多样化的。
宋之叠篆,虽未称为普遍的官印制度,却成为辽、西夏的官印格式。契丹文、西夏文是采用汉字形式创制的民族文字,它们与汉字关系密切,依然沿用汉字的一些制度,楷书、篆书、草书具备,印文也采用叠篆。辽之契丹文官印、如辽宁凤城发现的契丹大字印,西夏的西夏文官印,“戊辰五年印”。如元代的八思巴文官印,如河北东光发现至元十六年中书礼部造“侍卫军副都指挥使印”。都仿造宋朝制度使用叠篆盘曲缠绕,酷似汉文。元代的汉文印使用九叠篆,文字基本与金代官印一致,可知两者的承袭关系。北宋以来,叠篆实际成为官印的象征。
官印叠篆制度在明代得到完善。成化时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十五云:“本朝文武衙门印章,一品二品用银,三品到九品用铜,方幅大小,各有一定分寸。惟御史印比他七品衙门特小,且用铁铸,篆文皆九叠。”《明史·舆服志四》:百官印信,正一品至从九品,乃至未入流者条记,“俱直纽,九叠篆文”。又“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九叠篆文”。
又洪武二十三年,“巡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御史印用八叠之说仅见于《明史》,八叠与九叠实在难以区别,实际操作并不容易,至今也没有发现此类八叠印章,恐是仅仅在洪武年间使用,以后废除了。明代正史出现了“九叠篆”这个名称,“九叠”之“九”含义多有说辞。万历年间沈德符《野获编·列朝二·符印之式》:臣下印信,则文武一品二品衙门,得用银造,三品以下俱用铜,惟以式之大小分高卑,两京兆虽三品,印亦银铸,则以天府重也。以上俱用九叠篆文,不知取义谓何,唐宋以来并无此篆法,盖创自本朝,意者乾元用九之意乎? 沈德符唯知当朝,不知宋以来已经流行叠篆之法,“乾元用九”作为九叠出意纯属猜测。按,《易·乾·文言》:“乾元用九,天下治也。”朱熹本义:“君道刚而能柔,天下无不治矣。”九叠篆柔屈盘缠,字之至柔。体现以君道之阳刚驭臣下之阴柔,所以天下大治。不过沈德符的说法,已经说明“九”不是实数。
明代印制,官印叠数多寡与官职高低无关。监察御史选用八叠,只是为了与其他官印区别,显示其特殊身分而已。清姚晏《再续三十五举》之十二举曰:“后世官印有九叠、八叠、七叠。皆朱文,私印亦间为之,九叠又名上方大篆。刘昌曰:取乾元用九之义,八叠,明监察御史印用之,取唐台仪八印义,七叠,历日用之,取日月五星七政义也。” 明代官印除了“八叠”有史载外,其他叠篆还没有实证。明代官印存世数量不少,罗福颐《古玺印概论》收录了三方明代九叠篆官印,都是九品以上的方印,其中一枚“禾屯吉卫指挥使印”是永乐七年(1409年),礼字四十三号。它在1974年吉林洮安出土。各地的考古发现,数量较多。例如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浩特市发现明代铜印,印文“木答里山卫指挥使司印”,圆柄左方刻“礼部造”“永乐四年十月日”,湖南澧县征集到南明唐王朱聿键给藩封华阳王朱敬一的王印。印面“华阳王镇抚司之印”,背阴刻楷书“隆武二年五月初八日给王臣”。
云南大理洱海退水时,经常发现明代卫所官印,1986年为止,计有28方。除永乐元年(1403年)、弘治七年(1494年)、嘉靖四年(1525年)各一枚外,均为洪武年款印,最早洪武十六年(1383年),最晚嘉靖四年(1525年),为大理、洱海、蒙化、澜沧、大罗卫所建制。为九叠篆。值得注意的印文笔画之间距离均衡,而且印面多见横线,与元代八思巴篆体印相似。它是经过处理的,以笔画简单的加叠,如“户”变直线为折线,如“洱海卫右千户所百户印”,而且同一个字在一个印面中加叠有变化。此印中行“千户”之“户”,下成四横,后“万户”之“户”下成六横。甚至不惜在不宜变化的部件也加叠,如“大理卫右千户所百户印”之“理”字,左旁“王”就最末横笔向上延伸加叠外,右旁“里”之“田”左右两侧加叠多出四短横,形成整字左右相仿的格局。“大理卫指挥使司经历司之印”,虽同为九叠,“理”字“王”旁中间写成一个“田”字,没有前二印加叠。而“印”字叠文完全相同。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发现明代千户所千户玉印“湖广靖州卫守御城步正千户所千户张关防”,为明弘治年间正千户张升之印,此印规整严谨,无论每字笔画多寡,所占空间相等,每笔之间距离完全相等。它是九叠篆中章法最佳的作品之一。嘉善县凤桐乡发现南明关防“总理两淮盐法兼督江防军务关防”,印体右侧楷书刻款:“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日”,左侧刻款“敕字五百十四号礼部造”。此印宽边,字形茂密,笔画较粗,除了“江”“防”有明显的九叠外,大多数字只是稍有加叠,“盐”“法”“兼”“督”“关”根本没有叠笔。
在西藏、青海收藏明代敕赐地方的印章。永乐五年(1407年)二台银印“朵甘卫都指挥使司印”,九叠篆,线条刚劲挺拔,后世称之为铁线篆。洪武五年(1372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之印”,九叠篆,笔画粗方,有棱角。永乐四年(1406年)螭纽玉印“灌顶国师阐化王印”(图二六),九叠篆,线篆,双边,粗框内,加细框。永乐十一年(1413年)驼纽金印“阐教王印”,也为九叠大方篆。宣德二年(1427年)象牙印章“真修无碍”。线框,字形规正,方中见圆,类似后世之闲章。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涂金铜印“广慧悟法净觉妙善翊国衍教灌顶戒定西天佛子大国师印”。印面文字大小错落,笔画均匀{21}。两印皆九叠篆,但是叠笔很少。明代的官印文字基本上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叠篆制度,并且具有时代的特点。首先严格遵照传统小篆的字形结构,放弃宋金官印违背文字结构,各种离奇写法。其次,印内各字所占的空间相等,同样大小,而且不管笔画众寡,各字笔画密度统一。大大减少大小字错落,尽量各字空间相等,使得文字排列更加整齐。再次,字形整饬严谨,笔画方圆合度,新创的铁线篆,细如毫发,一丝不苟。总之,明代的九叠篆在各个规范方面均有很大的提高。
《宋史·舆服志六》明言叠篆取法汉代缪篆,“屈曲缠绕,以模印章”。它主要出于章法,朱文篆书印面大,字少,或者印文中某些字笔画特别少,就需要根据情况,增加不等的叠笔。无论宋、金,此类少笔字加叠都是如此,所谓叠篆主要在这些字上体现出来。从宋金四种叠篆法看,莫不是从平衡印面,处置叠篆措施。明代官印文字整饬,充分利用叠笔调节字之大小,笔画之疏密,使得印文平均,饱满。清代继承明代制度。甘《印章集说·国朝印》云:“国朝官印文用九叠而朱,以曲屈平满为主。”指明了九叠篆的作用在于印面的饱满平实。在叠笔为特征的官印形成的风格,具有明显的区别功能。金宋对峙,南北分裂,金朝的九叠篆与南宋的篆文明显不同,可以资区别。同样官印九叠和民间的印文也可截然分开,一方面印文缠曲难以辨认,便于保密,另一方面文字茂密,异乎寻常,使人肃然起敬,产生威严感觉。
九叠篆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篆体,它并非篆体本有的体式。它的来源很少有人论及。
《宋史·舆服志》云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为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它暗示了九叠篆出于汉代的缪篆。汉代之缪篆,其含义争讼不止,至今尚未有可信的结论。不过我们反观汉印的实际情况,只是印文方正,印面较为饱满,并没有见到反复重叠的文字,所以认为叠篆出于缪篆并不是客观的。元吾邱衍早就指出:“汉有摹印篆,其法只是方正篆法,与隶相通。后人不识古印妄意盘屈,且以为法,大可笑也。”已经断然否认叠篆与缪篆的关联。
在宋代以前就存在屈曲缠绕的篆法,叠笔是一种成熟的书法技巧,流传有绪。洛阳东郊发现的郑(隋末王世充所建政权)“孟夫人铭”,“夫”下为叠笔,成“”字状。山西长治唐代王惠墓发现高宗上元三年(676年)的墓志一合,志文楷中带行,笔画柔劲,字迹精美。志盖俗体篆文“唐故王君墓志之铭”,系双钩字体,笔画体形均呈方形。其字结构多有叠笔,横画两端向上短竖,或短竖在加二叠,“口”成山字形,其中间竖笔呈长“口”字形,“唐”“王”“墓”“志”“之”, 形。可见叠笔的历史相当悠久,至少隋唐时期就流行了。不过唐代叠篆不成规模,而且与官印无关,两者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宋金的叠篆与当时的道教印文十分相似,反映了两者非常密切的关系。洛阳机车厂出土的“治都总摄之印”铜印。印文两行六字,方体,中间穿插北斗七星。《上清天枢院回车毕道正法》卷上亦载此印,为云篆,多取圆势,字形的变形很大,不易识别,值得注意的是名之为“叠篆”。记文云:“夫治都总摄之印者,为之兵印。有此印者,能管天下三界。鬼神仙官,分野城隍,社庙吏兵,皆得差使。不论高下,此印佩之,如上天帝命,凶恶鬼神皆伏。若行法职官不得此印者,难用鬼兵。印阔二寸二分,方正,厚八分,印文分六字,作两行叠篆。” 赵振华认为:“道教印或模仿当时政府官印得制式和书体,考察其曲折流畅的九叠篆印文和窄边知为宋代印式。”比较宋代的道教印和金代的叠篆官印,面貌相似。例如上述两个道教印之“摄”字提手旁和保定征集金代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年)“合札左监军印”中“札”字的木字旁同样改作两个相叠的两个“山”字。保定征集金大定三年(1163年)“涿州节度使印”中“涿”“度”等字的大变形与道教的圆篆印的处理如同一辙。四川建阳万年村挖土发现铜印,阳文篆书“道经师宝”篆文道教印,钮两侧阴刻楷书款“正德三年”(1508年),“先天”铸。这是难得见到有明确纪年的道家用印。字形依然是叠篆体,不循文字结构变形,如“道”字、“经”字之右旁,“师”字,均与通行篆字不同,同时叠篆,不类明代的官印叠篆,却与宋金叠篆结构相似。道教印章文字破坏结构的变异方式,与宋金、特别金代的叠篆十分接近。有三种可能造成这种状态:一种是道教印模仿官印,另一种是官印模仿道教印,再一种就是两者同出一源。我认为最后一种同出一源更合乎事实。
道教秘文是一种宗教字式,它来源于东汉时期的民间俗体,早就与通行字分道扬镳。汉代复文是较早的秘文,以堆叠同样文字(主要是“日”字)为特征,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一种篆体秘文——云篆,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云篆的特征是破坏字的原来结构,笔画往来盘曲,似祥云缠绕连绵不断。云篆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道教的隐秘文献的重要形式,唐宋墓葬出土的镇墓真文就是此类秘文。镇墓真文已经发现了多处。唐代有咸阳梁王武三思墓内出土一合,为“灵宝赤帝三炁天文”。西安庞留村唐寿王第六女清源县主墓,出土镇墓石全套五合。陕西蒲县唐桥陵发现两方镇墓石,称为“南方镇符瘗石”“西方镇墓镇符瘗石”。宋代的真文镇石的年代集中在北宋后期,以徽宗朝最多。20世纪50年代成都近郊宋墓不断发现,最早在宣和年间,最晚在绍兴年间其中一墓出土八件,1984年成都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真文墓石两件,1996年成都市石羊乡宋墓出土真文七件,1996年成都北郊甘油村宋墓宣和六年(1124年)出土砖制镇墓真文四件。成都北宋宋京夫妇墓两墓共出镇墓真文10方,为东、南、西、北、中,各一套五方。根据墓志记载,生于宋哲宗元丰元年(1078年)卒于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
隋唐石刻上的叠笔篆文、唐宋真文、道教的秘文印章,以及宋金时期的叠篆均来源于道教的云篆文。云篆文较为难认,笔画多叠,一眼望去,篇都是云缠雾绕。它以变形为特征,其法有增笔、减笔、变换部件等,同时大量使用叠笔。如“一”可以七叠,“八”左四叠、右六叠等,此类文字在道教经书中有专门介绍。
官印叠篆是从秘文、或者直接从道教印章文字借用过来,但是道教的云篆随机性变化很多,如果照搬的话,文字会变得无法辨认。宋金以来的官印的叠篆,排除了那些过度变异的方法,基本保持了篆文的框架。因此叠篆出于云篆,却有别于云篆,是可以识别的,并没有释读的问题。西夏文、契丹文和八思巴文采用叠篆的形式,因为这些文字结构上没有汉字复杂,笔画要少,特别是八思巴文是字母文字,形体简单,叠笔来回繁复,根本无法认辨。唐宋时期因为朝廷尊奉,道教盛极一时,采用叠篆有其宗教和政治背景。秘文不是一般的文字,道教认为它是具有法力的,能镇鬼驱魔,号令天下。官印采用叠篆,不仅给人以神秘感,同时寓意了道教的无边的法力。

⑨ 唐宋古城的考古意义

瓷器的大规模出土,足以衫念说明唐宋时期的万寿县经济繁荣,与周边区域都有商贸往来。考古发现表明,汉东城遗址是重闹塌悔庆境内现存遗存最丰富、保存最好、液正时代延续性最好的古遗址之一。

⑩ 辽宁图书馆"唐宋八大家古籍文献展",这次的献展都出现了哪些宝贝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唐宋八大家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带基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阅读全文

与唐宋出土文字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巴宝莉包包价格及图片 浏览:204
二龙湖电影全系列 浏览:223
中文字幕一区有肉电影 浏览:560
美国大吊在线观看 浏览:485
泽字帅气图片大全 浏览:163
书法图片用手机怎么反白 浏览:209
色色的片子有哪些 浏览:348
ppt怎么设置动画让图片翻转 浏览:308
中分头发型图片男生 浏览:729
爱情女同志电影韩国 浏览:684
永发保险柜图片价格 浏览:300
带黄鬼电影 浏览:245
说滴对图片文字 浏览:709
什么网站能免费下载电影到U盘 浏览:284
亲额头的动漫图片 浏览:329
韩国胖子电影 浏览:214
金派发型图片大全 浏览:599
电瓶车电瓶图片价格 浏览:516
南冠陶瓷价格及图片 浏览:497
牙齿蛀牙可爱图片 浏览: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