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彝文古文字图片

彝文古文字图片

发布时间:2022-01-31 02:12:39

① 古彝文与甲骨文很相似吗和汉字同源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已经存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原始社会遗址)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在已发现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现的单字数量已达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会意字,也有很多形声字。这些文字和我们如

今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区别。但是从构字方法来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甲骨文中频繁地提到“羌”这个字,意为奴隶。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在甲骨文中,有些字有没有“口”意思是一样的。比如“占卜”与“占”都出自“卜”这个字。
3、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4、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殷王武丁占卜用的龟腹甲
5、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甲骨文由龙山文化时期的成熟文字骨刻文发展而来,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彝族群众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韪书”。明清两代不少书里说,这种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据民间传说,彝文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最兴盛的时期是从明代以后才开始。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种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汉字的产物。彝文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之间,经历了文字发展的必经阶段,彝文典籍的内容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政治、经济、军事、医学、算术、地形、地貌、生物、农牧等无所不包,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生产与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开发利用所在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总结和科学的结晶。
目前发现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万年。有关专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在贵州能识别彝文的彝族老人越来越少,认识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为不认识汉文,对古老彝文典籍翻译不出来,古彝文研究队伍严重匮乏。有关专家呼吁国家和有关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快抢救古彝文这一民族文化瑰宝。
毕阿诗拉祖造字说。四川彝族人多奉此说,许多到四川考察彝族文化的人都搜集到这传说,但具体细节有差别。一说毕阿什拉祖(谐音)被其母发现“蹲于树下正作书,树上有一如鸦似猫之怪物,口吐黑血,拉祖即蘸血而书,其母至树下,怪物忽遁去,……彝族之文字从此而起”(庄学本)。一说毕阿畸拉贵(谐音)死后。深为自己的经书经支未能传后而感到不安,后来他变成一只美丽的白鸟”嘴里吐出血丝落到树叶上变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其子“耿春就用一根细木棒把这些文字一一抄写下来,……把这些文字整理传给别人,彝文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张纯德)。
伯博耿造字说。这一说主要流传于云南民间(王昌富)。
吉禄造字说。黔西北地区传说彝文的创始者是一位聪明的老人,名叫吉禄,他开始刻划六种家禽和六种野兽的形象,并到树上纪年,到石上纪月,形成了同汉字完全不一样的独特的彝族文字(王桂馥)。
杜米那确左造字说。《彝族古歌》中有杜米那确左大神教人们用树叶当纸,用红土当墨创写了彝族文字的传说。与此相类似的是《尼苏夺节》中有图纳到天上向六贝神仙人求得文字和理书的记载。密阿叠造字说。丁文江于1935年编辑出版舞文经典《爨文丛刻》,译者罗文笔在其中的《帝王世纪·人类历史》前序中说,“从人类始祖希慕遮之时,直到撮侏渎之世,共有三十代人。此间并无文字,不过以口授受而已。流于二十九代武洛撮之时,承蒙上帝差下一祭司密阿叠者,他来兴奠祭,造文字,立典章,设律科,文化初开,礼仪初备。”
恒本阿鲁造字说。见于《西南彝志》卷九的记载,说他发现了天地的根源,创始供奉祖先,并创造了彝族的象形文字。
伊阿伍造字说。亦见于《西南彝志》卷十的记载,说他是一个“聪明无比”,能知天文地理,创造了彝文并且写了许多历史书籍。
阿轲造字说。这是一种流传广泛,历时久远的说法。云南《滇系·杂载》记载:“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町者,为马龙州入,弃职隐山谷,贺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组。”贵州《大定县志》卷十三风土志也有记载:明朝“安国亨所译夷书九则,内载阿町唐时纳垢
彝文
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彝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天启滇志》、《一统志》、《云南通志》(旧)、《景春云南志》、《开化府志)等也有类似记载。

宋朝编《淳化阁帖》内收了最古的《苍颉书》和《夏禹书》,前人均无法释读这两帖古文字。而今人刘志一(1990)却用古彝文成功破译了《苍颉书>;和《夏禹书》。

快采纳!!!!!!!!!!!!!

② 彝文拼音对照表,谁有高清图片,或者文字,发过来,谢

答:彝文拼音对照表(图片)

③ 早期仰韶文化的代表是什么

大地湾考古改写中国史前文明的年代

文章图片1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甘肃秦安县大地湾遗址出土。

文章图片2
资料图

文章图片3
大地湾遗址聚落沙盘

文章图片4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彩陶

文章图片5
大地湾一期出土的陶器上共发现了十几种彩绘符号

2006年《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发表出版至今,已经13年了。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是改革开放四十年间,中国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它有提升中国史前文明历史的深层潜能。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大地湾遗址保护文告中,确立的大地湾遗址面积约为293万多平方米。截至2010年,已发掘的面积仅有1万多平方米,还不到总面积的1%。可见其潜能之大。

世界着名考古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格林·丹尼尔教授所着《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对1820年—1975年间,以西方学者主导的世界史前考古历程,做了系统总结。该书启发我对中国史前考古的思考: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成果,将会改写中国史前文明的年代和地域。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周宜兴

新的发掘成果总在否定着先前的论断

到现在为止,世界史前考古近200年历程,中国史前考古近100年历程。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掘成果否定先前论断的例证。比如曾经有过的,埃及取代中亚而成为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伊朗等地又如何暂时取代埃及而成为文明起源地等事例,说明新的考古事实总在改变着原有的考古认识。

中国的史前考古学,是从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发现河南仰韶村遗址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在黄河流域的河南、陕西、山西省境内发现了具有同样特点陶器的遗址。此后安特生在甘肃和青海湖地区也发现了与之相近的文化。1923年安特生在北京发表《中华远古之文化》。1925年阿恩发表专题研究报告《河南石器时代之着色陶器》。当时主导中国考古的以安特生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们,估计仰韶文化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2000年。同时还认定,仰韶文化是西(南)亚文化经土耳其斯坦,越过昆仑山以北的塔里木盆地传播至东亚的。即所谓中国文化外来说即始于此。

1930年—1931年,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在山东发掘以黑面陶为主的龙山文化。中国的史前考古,开始由中国学者主导。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到70年代,中国大量新石器遗址的考古成果,否定了外来说,否定了不会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论断。确立了中国史前文明源头在河南中西部的中原地域,其形成时间大约是仰韶文化一期的公元前5000年,即距今7000年前。

2006年《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出版。2010年《甘肃省大地湾遗址距今6万年来的考古记录与旱作农业起源》发表(《科学通报》第55卷第10期)等关于大地湾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证明大地湾一期文化早于仰韶文化约1000多年。在公元前6000年,大地湾周边的广大地域,已经有了定居农业,栽植黍和粟,饲养狗、猪和禽类,使用粗陶器皿、素面陶,和祭祀用的彩陶,居住泥筑房屋,且有聚落。甘肃考古学者还研究证实:“从大地湾一期文化开始出现的彩陶,与西亚两河流域的彩陶,是世界上最早的,同时创造的两种彩陶文化,不存在谁影响谁的问题”。

显然,大地湾考古的成果把中国史前文明的源头,从仰韶村向西移到了大地湾,并且提早到公元前6000年,即距今8000年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史前考古学应当以探寻文明起源为目的

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有着较大差异。历史考古学只是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通过考古发掘的实物给予补充和充实。比如陕西临潼的秦兵马俑的发掘,虽然震惊世界,但却只是对秦灭六国建立大秦帝国的历史,给予了栩栩如生的实物补充。

史前考古学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格林·丹尼尔教授在《考古学一百五十年》一书的第十章《回顾与展望》中这样写道:“对泰勒的《考古学研究》一书中提出的:发掘本身是不够的。考古学家的目的绝不是准确地发掘和出版发掘报告,甚至也不是准确的地层比较以及他误称为‘文化’的器物类型的划分,而是撰写历史。他极力主张在考古学中采用他所谓的综合研究。这正是我们在书中一直提供的做法。即对史前时代一个时期的文化做全面的研究。考古学者的工作是否重要,并不是看发掘的数量、规模和次数,而是看他对撰写或重新撰写人类早期历史的贡献大小。没有历史观念,没有解决历史问题的观念,考古学只能回到单纯收集遗物的水平。”这段文字对中国的考古界是有重要启示的。

丹尼尔在书中还提到:“史前历史的资料可以来自多方面——过去的物质遗存,根据语言而得出的推论,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证据,地名及比较民族学的研究。”这里对史前历史资料的获取,给出了四个方面。其中“根据语言而得出的推论”即口传历史的推论,在史前历史资料中占有一定的权重。中国的史前考古界,长期以来一直是排斥口传历史资料的,他们只认定地下挖出的实物与文献记载。这显然是有局限性的,它制约了中国史前考古向更加深远历史时代的探寻。

大地湾遗址为中国史前历史的探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地湾遗址有三个独有的特点:一、人类6万年连续生活的地层考古记录,提供了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可靠的年龄框架。二、在距今10000—8000年间形成以黍和粟为主导的旱作农业经济,成为世界农业独立起源地之一。三、口口相传的语言推论和大量古籍记载的伏羲文化,与大地湾文化在时间与空间的双双重合。大地湾成熟的农业生产力,为伏羲文化产生提供了经济基础。

在中国已经发掘的近万个新石器遗址中,大多数遗址都不同时具备这三个特点,只有大地湾是唯一。把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深度结合研究,是开拓中国史前历史研究的路径。

伏羲文化是中国史前历史的真实

“考古学家的目的……是撰写历史,没有历史观念,考古学只能回到收集遗物的水平。”我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疑古学派,曾经否定已经在古籍中有大量记载的伏羲、伏羲时代、伏羲文化的历史存在,认为是神话传说。从上世纪70年代始,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成果否定了疑古学派。用历史观审视我国的史前考古,撰写中国的史前历史,渐次成了考古学的创新思路。

大地湾遗址及其周边广大地域在8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农耕经济,为在这个古成纪地域出现伏羲文化,提供了厚重的经济基础。

中国史前考古所能确立的历史时代,有两个不同的相连时代。一是8000—6000年前的伏羲时代。一是6000—5000年前的炎帝、黄帝、蚩尤时代。其后是尧、舜、禹时代向有历史记载的夏、商、周的过渡。现在有的人把史前考古与历史考古的界定混淆起来,大谈中国的文明断代,硬是要把中国的文明定死在4000年之内的3700年间。无视8000年前已经在大地湾为中心的渭河上中游的古成纪地域诞生的伏羲文化的事实。

皇甫谧所撰《帝王世纪》第一集中,对伏羲有较详细的记载,对伏羲之后的部落联盟的首领也详录其名,并有“凡十五世,皆袭庖牺号”的文字。说明在8000—6000年前间,确实有一个以伏羲为名号的部落联盟时代存在了1000多年。甘肃天水古成纪的“羲皇故里”,河南淮阳古宛丘的“羲皇故都”,河北新乐的“羲皇故地”,以及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伏羲遗存地,证明在伏羲时代,伏羲文化的传播是遍及中国的。

伏羲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可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造书契以代结绳。用符号、图形、二进制计数,构成示意文字取代实物记事。二是创先天八卦。初建“天人合一”宇宙观,立万物皆由阴阳二元和合而生的易辩之法,教先民顺从自然大道以生存。三是以骊皮为礼,规范婚娶制度,实行部落间交叉血缘婚配,封姓氏以别血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开创先河。婚娶有了家,以家为单元的社会形态促成城市雏形的居住聚落出现。四是创建部落联盟的管理机制,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以龙图腾昭示天下,是中华龙文化的始祖。五是观日月星辰运行,初建天文历法,划分四时八节,促进了农耕生产。灼土为埙,制彩陶礼器,制琴瑟,作《辩驾》《扶来》《立基》之乐谱,是用音乐祭祀天地的先驱。

伏羲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阴阳和合的辩证观。尊重自然,服从天道,多元共存,包容和合,美美与共,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根脉都来自伏羲文化。

中国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长期以来,束缚中华文明断代工程的一个瓶颈就是文字出现的年代。丹尼尔教授在其着作中曾写道:“尽管以使用中国语言文字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国文明的涵义来说,和埃及、苏美尔人的文字文明相比,中国的文明还算是晚的。但是现在人们可以把它推至公元前十四世纪。并且能够在最早的汉字出现前举出一系列中国的史前文化。”这就是西方考古界和国内一些学者,长期以来一直认定中国的史前文明只有3700年的依据。

现在可以从两个方面实证,在汉字出现之前,中国史前文化时代已有文字出现,并使用流传至今。

实证一:2009年8月,两岸四地学者在香港讨论形成《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的评鉴结论是:中国古彝文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拉般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是其中唯一在当今活着的世界古文字。并认定原始古彝文的创制和出现时间大致可推算为7000—10000年以上。2018年8月。在贵州六盘水市召开的“第二届探寻中华文明源头:易经刻画符号与彝汉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会上,有彝学研究专家对大地湾遗址发现的34个文字符号与古彝文相比较,发现有相同的读音与意涵。还有学者对古彝文化与伏羲文化的同源共祖作了探讨。

实证二:2015年11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明8000年》一书中提出,在语言文字出现前,中国史前历史时期,在符号记事取代结绳(实物)记事的进程中产生了一种“示意文字”。示意文字就是由伏羲先天八卦的64个卦象符号组成。这组符号把人的思维、认知,和对天、地运行的规律,大气变化的节律,和观察到的万事万物的本质,都记录并传递到现在。它完全具备了文字的功能。2018年6月,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上古时代的文字——二进制计数与六十四卦》一书中,对示意文字的科学性做出了进一步的说明。

以上两项实证说明,中国早在7000—10000年前,就已经有文字出现。中国的史前文字,早于苏美尔文、埃及文。文字不再是制约中华文明的瓶颈。

建立中国版的文明标准

中国史前考古的创新,首先从建立中国的史前文明标准做起。谁建立标准,谁就有发言权。《中华文明8000年》一书,最早提出了中国版的史前文明标准。这个标准是在西方史前文明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考古实际加以补充、修改而提出,共有五条。一是天文历法引导农耕生产成熟,粮食成人类主要食物。二是示意文字产生,人类从实物记事进入符号记事时代。三是具有社会功能的居住群落出现。四是彩陶礼器和陶质器物在祭祀、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五是乐器和乐谱的出现,音乐在祭天、祭祖与生活中开始使用。

这五条标准中,二、三、四条是对西方的文字、城堡、铜器三个标准修改后的沿用。一、五两条是根据中国的考古实际所新增的。总之,这五条标准主要是以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为依据提出的。

运用这五条标准,考量中国史前文明的历史年代,5000年是成立的,8000年也是成立的。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甘肃因有大地湾文化与伏羲文化并存,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去承担这一任务。

④ 彝文的祝福语怎么

彝文的祝福语:“兹莫格尼”。

“兹莫格尼”(吉祥如意)!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彝族年快乐!

祝福凉山的彝族同胞们彝历彝族年快乐,“兹莫格尼”(吉祥如意)!

钟声是我的问候,歌声是我的祝福,雪花是我的贺卡,美酒是我的飞吻,清风是我的拥抱,快乐是我的礼物!统统都送给你,祝你彝族年快乐!


(4)彝文古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传递途径

1、在聚会、宴会、烛光餐等庆祝的场合,参与者对主角直接的祝福。这类祝福呈现直白、简短、精炼的特征。

2、网络祝福:网络祝福符合现时代特点,具有时尚感。网络在普适人群、传播领域、即时速度等方面都有书信、电话不可比拟的特点。将祝福通过互联网铭记、传播在网络世界,将祝福永恒记录,代表和体现了祝福的美好性、浪漫性、永恒性、时尚性和环保性。

3、短信祝福:通过手机短信、QQ短信等通讯工具对朋友发出的祝福语言。这类祝福非常突出浪漫性。

⑤ 手机用什么软件可以打彝文字

这种字是手写的,然后做后期的,如果是字体的话第二个应该是方悦雅刻还是啥的,在网络的话是可以下载到的,如果是添加在图片上的话一般使用Photoshop就可以的,如果使用手机版的Photoshop是可以在应用宝上进行使用的,是可以查找到这类的软件并且放心下载的。

⑥ 至高无上彝文怎么写

你下载个彝输入法自己写吧。本来我想以图片的方式写给你看,但我级别不够。彝文拼音是这样的:cyp hxat ap jjo

⑦ 古彝文的使用区域

截至2008年12月底,考古工作者已在全国29个省、市、区考古发现或陆续出土了大量刻画在陶、石、骨器、岩画、服饰上的古夷(彝)文字,即“刻画符号” 。
据统计,目前,已经先后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北京、上海、重庆、香港、海南、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台湾、江西、内蒙古、宁夏等29个省、市、自治区和地区陆续出土或发现了大量的古夷(彝)文字。这些文字早期被考古发现时,都一直被认为是“难以解释的文字”,或被说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国外考古专家称其为“外星人留给地球人的信息密码” 。
根据目前的研究,古意大利、迈锡尼、印度等地都已经发现大量古彝文文,意大利古岩画文字,迈锡尼古文字、印度古河谷文字、克里特岛古文字等世界未解之文字均已经被古彝文破解。在《古代彝族文明史》一书中,有完整的破解过程,包括字形、字意、发音等,均可完美对接!

⑧ 如何学习古彝文

提起“古彝文书法”一词,自然会产生何为“古彝文书法”的概念。所谓“古彝文书法”,就是指:一九八零年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的规范彝文产生以前所有被人们应用的彝文所书写的手记和作品都是古彝文书法。换言之,在一九八零年以前出现的所有碑文、陶片、书籍、摩崖石刻等都属于古彝文书法的范畴,对彝文书法的探索和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书法是写字的拓展和深化,然而书法的生存必然要溯源于古老文字创造的开始,彝文书法也并不例外。有人认为:川滇黔桂古彝文区别很大,可是我认为川滇黔古彝文在书写上完全一致,几乎没有差别。当然在文字的读音、结构、字义上确实有所差别,这是事实。古彝文读音、字义、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古代彝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文字交流甚少的缘故。随着区域语音的发展和进化,从而造就了后来的语音差异等。经过自己多年的探讨和总结,本人认为川滇黔桂的古彝文在书写上没有多大的区别。
首先从川滇黔桂四省区遗留下来的彝文书法古迹材料看,不论在用笔、结构、章法、笔顺等方面几乎都一致。只存在多笔、少笔、或方、或圆的差异。其次从古籍摩岩石刻来看,贵州留下的古彝文相比较多。从年代的连续性看,字体的变化不是很大,所以无法论断古彝文书法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和年代。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课题,也有待于我们去做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通过多年的研究,我认为彝文书法的发展早就走向了多样性和广泛性。根据前人们收集的《彝文纵刻》、《彝文金石图录》(第一、二辑)、《宇宙人文论》、《彝文书法》等书籍里收集的彝文金铭石刻看,有不少是彝汉文并存。这就给彝文书法研究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西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彩陶刻划符号是中国文字的始祖,它既是汉字的原始阶段,而与彝文的创始溯源也有关系。”而有的专家认为,西安半坡遗址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彩陶刻划符号就是彝文的始祖,而且大胆提出以下观点:
(一)“彝族文字与汉族文字同源,后来随着发展和应用而分支。”
(二)“彝文和汉文同源这一观点,让我们扩展了研究视野,让我们探讨的材料扩展到一些出土文物的刻划符号上,并为古彝文书法与汉文书法进行比较性的探讨和研究。
(三)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的文字符号又为彝文和彝文书法的历史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关于古彝文的起源问题,由于彝文志书和汉文史志上都没有明确的年代记述,所以彝文的起源尚无定论。学界中也众说纷纭,一时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根据《西南彝志》记载:(一)、彝文的创造者名叫伊阿伍,他是一个聪明无比,知晓天文地理的人,他创造了彝族文字,并用彝文写了许多历史书籍。但文字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应用得那么繁华。(二)、同时《西南彝志》中又记载有恒本阿鲁创造了彝文象形文字的篇章。(三)、民间传说中,各地又有不同的彝文创造传说。比如:四川凉山传说是比阿史拉则创造说等。(四)、汉文方志中常把彝族文字称为“爨字”,把彝文典籍称为“夷经”。《滇系·杂载》说:“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组。”《天启滇志》卷三十“爨蛮条”去:“有夷经,皆爨字,状类蝌蚪”等。从这些记载中看,彝文的创造至少在汉代以前就已经产生。就出土文物来考察,有专家认为:“彝族文字的起源和发展渊源甚早。仰韶彩陶刻划符号,既是汉字的原始阶段,而与彝文的创始溯源也有关系。”谁是谁非我们暂时不作讨论。
(五)、根据有些专家的推断,古彝文的产生比汉代更早,也许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但目前还没有可靠的有力证据来证实这个观点。根据《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所载碑刻中最早的一幅是记有蜀汉建兴丙午年号的《妥阿哲纪功碑》,该碑不论在书写形式上还是内容叙述中都熟练地使用了古彝文,可见古彝文起源于较早的历史阶段,并在很早以前就形成了成熟的应用体系。造字和写字是同时产生的,而写字又是书法的开端。所以说:文字是客观事物的抽象表达。从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看,彝族文字也起源于象形,因为象形文字最能简明和描述客观事物,易于被接受和传播,逐步形成共识。有了文字就会出现写字,有了书写自然就会在书写者的大脑里产生书写美的意识,这就出现了彝文书法艺术。根据文字创造学的规律,古彝文也是从以图画代物开始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们还无法全部知道。根据《大定县志》卷十三“风土志”记载:“安国亨所译夷书九则,内载: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彝字。文字左翻倒念,亦有象形、会意诸义”。这足以证明,彝文是从象形图画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象形、会意都是古彝文的造字法。有的专家和学者认为:“彝族文字和古代汉字的原始形式相仿,都是东方民族土生土长的古老文字,同属表意字的范围”。
(六)、“在古彝文中,不论是彝族自己创造的文字,或是后来借用的其他民族的文字,都存在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彝文在造字和用字的规律上,有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形声等特点,仅仅没有汉文字的发展那么规范和繁多。”
(七)、“彝文的造字结构不能用汉字的“六书”来解释和说明,而是根据彝族本身的发音和意义来解释和说明。但彝文结构可以通过与汉字‘六书’相互比较,予以科学的来分析加以书写说明。我之所以用‘六书’的术语来称为彝文的各种造字法和书写。也是因为彝文造字方法与汉文有类似之处。”彝文中“既有表音又有表意的情况,可以说是彝文有别于汉文的一种独有的造字方法”。,并认为彝文是“单音节的表意方块字”。
由此可见,古彝文造字法不但具有象形、指事、会意等“六书”造字法,还有一种既表音又表意的造字方法。造字是写字的起步,而写字又是书法的最初元素,也就是说:写字是书法的开始。文字和书写是同时产生,因为写字与书法虽然有区别,但从广义上看,写字就是书法的起步。
书法的概念我是这样认为:“书”就是书写,“法”就是书写的法则。然而,书法艺术是人们后来在书写文字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抽象艺术,或者说是造字艺术的再表现。所以,应该把造字和写字结合起来,作为书法研究的基础来探讨和研究。这样,我们既可以从古彝文书写中进行彝文书法艺术研究、彝文书法史研究、同时又可以借用彝文书法发展史来探讨和研究彝族历史。供我们研究的材料有:目前出土文物中的陶片、碑刻、摩崖石刻等,特别可以从威宁县出土的刻划符号、三星堆出土的文字符号、金沙遗址出土的文字符号开始。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通过与汉文书法对比研究得出彝文和彝文书法起源的历史依据。也可以引用汉字书法继承和学习的方法来学习和继承彝文书法艺术等。
古彝文金铭石刻数量多、分布广、收入书册的仅仅只是少量的一部分,但用作我们学习彝文书法和继承彝文书法艺术,已经足够。当然,用作研究彝文书法史,这些资料还缺少更多的史料。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编入书册的彝文书法并不多。
古彝文书法的点划形质、用笔、字形结构和章法布局都是以点线为基础,点和线反映在书写中就是点划形质,是构成一个字的基本元素。前引汉文史志中称古彝文“状类蝌蚪”,“字如蝌蚪”,就是彝文笔划的点线形质而言。这些说明古彝文书法的点划形质特点之一是大量使用“状类蝌蚪”、“形象如蛇”的弧线和曲线。弧线和曲线构成了古彝文书法的基本元素,形成了彝族古文字的基本面貌。同时,古彝文还具有点、横、直、撇等一些基本笔划。
古彝文书写用笔问题,如果从总体上来概括,用笔有行、提、按、挫、转等用笔方法。从资料上看,彝文碑刻在用笔上,大多是用中锋行笔,只有少量的是用侧锋运笔。可以肯定地说:在彝文书写中很少用回锋用笔和顿笔。用笔的研究要结合到每一书家、书体(碑铭、石刻等作品)来分析。这个问题依然有待于更多的研究者来共同参与研讨。
我临摹了不少彝文书法古帖,从中发现古彝文书法的字形有圆、扁、长、方几种,就《彝文金石图录》(第一辑)所收20幅金铭刻石分析,《妥阿哲纪功碑》、《成化钟铭文》、《长寿桥碑记》(岩刻)等,都以圆形为主;《拦龙桥碑记(岩刻)、《何家桥碑》、《杨天一墓石》(石刻)、《李氏墓碑》、《安玉奇墓碑》等,则以扁形为主;《杨氏宗源纪念碑》却以长形为主;而方形古彝文以《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为典范。从目前发现的彝族文字金石铭文、碑刻、摩崖石刻和古彝文手抄本看,文字书写主要还是扁形字体。四川彝文在规范以前的古彝文也是如此。
由于古彝文“造字方法的基本特点以‘部首’为主导”。所以古彝文书法字形的布局和结体也有长、短、编、斜、大、小、疏、密、堆、插、并、向、背、弧、单、圆等,这一点上与汉字书写用笔一样。至于每个字的书写顺序,基本上遵循了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外后内的古彝文书写规则。
谈到彝文书法的章法布局,从《彝文纵刻》、《彝文书法》、《彝文金石图录》(第一、二辑)中所收集的材料看,古彝文书法总的章法结构是遵循每行字从上到下,每幅字(碑铭)从左到右的规则。对于个性作品而言,《妥阿哲纪功碑》在疏密适当方面,《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在规范严整方面,《长寿桥碑记》在松散自由方面,《扯垲箐碑记》在紧凑严密方面,《李氏墓碑》在大小主次严明方面,《成化钟铭文》在潇洒风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我们去学习。要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发展的因素,彝汉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汉文书法的章法结构对古彝文书法也产生了影响。可以说:同一种文字的书法作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字体也有不同的风格。以汉文书法为例,殷商甲骨文、秦篆、汉隶、魏碑(魏书)、唐楷都不相同,都是不同历史时代与不同字体的不同风格。即以唐楷而言,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等不同书家也有不同的风格特色。正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书家,不同的字体铸成了汉文书法百花齐放的景象,形成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和体系。
从《彝文纵刻》、《彝文书法》、《彝文金石图录》(第一、二辑)中收录的金铭石刻看,古彝文书法在字体上概括的讲,只有一种“正体字”,只有个别字在书写中略有带笔的“行楷”,但这仍然可以归入“正体字”一类,即使是威宁中水陶器陶片上可以识读为古彝文的刻划符号,似也可以归入“正体字”一类。有的个别字的笔划像汉字的隶属笔法,但也可归为“正体字”一类。因此,古彝文就字体而言,书写的风格比较单纯,形成的字体体系也比较单一。书写者在构思图式中,直线主要起着平衡作用,而曲线起着字体审美作用,或者说是具有审美价值。曲线在古彝文字中试具有美感的线条。我们对古彝文点划线条进行归纳,得出古彝文的点线以直、折、圆、弧、绕的结果。所以,从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以直、折、圆来展现立体感,另一方面以弧线和绕线来展示文字书写审美功能的再现。
书法作品是文字的再现,也是人类历史的再现。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彝族先民在很早以前就创造了古彝文,并且至少在蜀汉时期形成了完整的古彝语文体系。造字和书法是同时产生。古彝文创造之始,也是古彝文书法产生之初,这是不必争议的问题。虽然古彝文书法的字体体裁比较单一,字体风格也比较单纯,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而又丰富的彝文书法体系,已经开创了彝文书法艺术的先河,需要我们去继承、传承和发展。
古彝文书法与汉字书法相比较,确实不及汉文书法那样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但就彝文书法的本质而言,古代彝族人民在创造古彝文的同时,已经营造了彝文书法审美的韵味和发展生存的空间以及价值。彝文书法虽然在形式上还不完美和丰富,但“在书法作品中可以寻找民族的精神所在,所以古彝文书法作品是古代彝族人民对人类生存价值的记述和文字生存价值的升华以及延展。

⑨ 摹状貌 用彝文怎么翻译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4-23

⑩ 古蜀文字谁知道是什么样子的

古蜀国没有文字,这是考古专家讨论研究的话题,只有符号称为“古蜀符号”。
巴蜀符号,又称巴蜀图语或者巴蜀图形文字,是在中国四川省出土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的文物上,发现的150个不同图符,统称“巴蜀符号”。它们多数是实物图像,既没有动词、形容词、和连接词,也没有数目字,这还不能构成文句,只是看图解寓意的符号,既和甲骨文、古彝文不同,也与后来的巴蜀文字不一样,是目前国内惟一一种未被破译的公元前古代文字。我国学者钱玉趾认为这些图符可能是2400多年前的一种拼音文字。也有人推测“巴蜀符号”可能和金文一样,属于四川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象形文字,但无人可解读。

巴蜀符号指古巴蜀土着民族铸印或刻划在器物(主要是铜器,也有少数漆器、陶器)或印章上的一种定型化的象形文字,是古巴蜀文化体系的一种表现。巴蜀地区发现的古文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图像性的符号,即手掌、花蒂、水波、房屋、人头和虎、鸟蝉等;另外是一种文字性的符号,少数与中原文字一致,多数迄今未能释读。“巴蜀符号”即是指前者,而“巴蜀文字”则是在“巴蜀符号”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所以,“巴蜀符号”比“巴蜀文字”更加古老。

许许多多的巴蜀符号中,面具纹、神树纹、眼形器纹、手形纹、心形纹、璋形纹、戈形纹等,仍然带有萨满教的原始巫术色彩,这些符号不能一个符号、一个图形地宣读,只有当这些图形符号构成一组特定的“符号”时,它们才有意义,并且这种意义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这些莫名其妙的解释为“巴蜀符号”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它们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或是某种特定的标志即地域性宗教符号?或者,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为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出土较少,加上没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巴蜀符号”也一直没能被破解。

“巴蜀符号”的器物

巴蜀符号主要分布在铜制的兵器、乐器、印玺等器物上,其中九成以上是用錾刻的方式刻在铜兵器上的。“巴蜀符号”的印玺比较少见,只有在王、侯、将军等地位较高的人的墓葬中才有出土。巴蜀符号成组的有一定意义的排列组合已发现200种以上,带有“巴蜀符号”的器物也已发现数千件。

典型的巴蜀符号有虎纹、手心纹和花蒂纹等等,最常见的图形有虎、龟、孔雀、花蒂等。这些图形和符号的组合体既不讲究节奏韵律,也不讲究对称均衡,它们有着比装饰性图案更深刻的意义。

“巴蜀符号”的历史

四川地区的“巴蜀符号”出现于西周,流行于战国时期。据推断,巴蜀符号可能产生于古蜀国的开明王朝时期。已发现的巴蜀符号超过二百多种,年代在公元前9世纪西周到公元前1世纪西汉之间,前后延续长达800年之久。文献记载古蜀人着书立传是在六国时代。尽管很少,但毕竟留下了。有许多学者认为《山海经》便是有赖于这种古老的符号保存下来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巴蜀符号”“巴蜀文字”被废除。

“巴蜀符号”的发现和研究

1921年前后,在成都北郊的白马寺、坛君庙一带出土了带有巴蜀符号的古铜器近千件。这是有关巴蜀符号的第一批文物,当它们被发现之时,即被哄抢一空,后来又辗转流落到收藏家手中,收藏家们对这些有着神秘符号的青铜器进行了研究,并认为这是夏代中原文物,而那些符号可能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夏代文字。

这种观点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得到澄清,这些古铜器经过卫聚贤先生努力收集,1942年在他所办的《说文》杂志上公布了一批资料,认为这些青铜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巴蜀文物,并提出“巴蜀文化”的概念,这是巴蜀符号最早的公开记录。至于那些古蜀人留在青铜器上的符号或图案,一直要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巴蜀符号”的正式命名。

此后,考古学家相继发现了刻有符号的铜戈和印章,这些文字一样的符号也一并被纳入“巴蜀符号”的范畴。迄今为止,考古学家在青铜兵器、乐器、礼器,以及各种印章、漆器上至少已经发现三百多个不同的字符,然而,这些或繁杂或简单或直观或抽象的符号被后人破译的寥寥无几。

由于“巴蜀符号”的形状非常像装饰性的符号,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把它看作文字,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类似符号被发现,人们意识到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图案了,而有可能是巴蜀先民所使用的一种早已失传的古文字。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川东船棺葬的发掘,人们发现出土青铜器、铜印章上不同于中原汉语言文字系统的大量符号。70年代,又在川东和川西平原发现了青铜器上的铭文。

1950年代到70年代,学术界提出了“巴蜀符号”等概念,王家为此搜集的各类符号达300种以上。当时一般认为这些语言符号是川东巴人的创造,仍持“蜀无文字”的看法。但蒙文通认为汉初成都地区文字发达,大文豪层出不穷,据此推断蜀人应有文字。

但是巴蜀符号的破译仍然让学者们无从下手,而对巴蜀符号的研究也一度难以打开局面。《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中记载的1954年巴县冬笋坝50号墓出土的3件结构形状完全相同的铜印,或许让研究古蜀文字的专家们看到了一线可贵的曙光。在3件长方形的铜印中,有两件均为汉字的“中仁”,另一件则是巴蜀符号,上面似一包袱,下面为并列的两只蝌蚪,有学者分析指出,上面的包袱对应汉字的“中字”,下面的两只蝌蚪代表“仁”。如果这种推测不谬的话,这3件铜印很可能就是解开巴蜀符号的一个切入点。

1960年出版的《四川船棺葬发掘报告》认为,巴蜀文字有两类,一类是符号,一类似汉字而又非汉字。童恩正等于1976年发表文章,对后一类文字做了科学说明。1982年,李学勤发表文章,将巴蜀文字分为甲、乙两类,认为都是文字。王家、李复华1984年发表文章,认为巴蜀符号具有看图传语的功能,并提出巴蜀方块字与夏有关,是夏人先祖母家西陵氏的文化。这些论着,对巴蜀文字研究新高潮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1988年,钱玉趾发表《古蜀地存在过拼音文字》的论文,首倡巴蜀符号实为拼音文字的看法,并认为巴蜀文字与古彝文有关。其后,又对这一看法提供了进一步的补充论证。这一新看法,引起了热烈讨论,魏学峰、刘志一等分别着文提出质疑,反对这种看法。

古蜀没有文字的看法,已为许多近年新出土的考古资料所否定。林向着文披露了三星堆陶器上的刻划文字符号,三星堆发掘报告和成都十二桥遗址简报均发表了遗址中出土的刻划符号和文字资料,这就促成了新成果的问世。段渝1991年发表论文指出,巴蜀文字不但有两类,而且两类文字均可在商代找到其起源滥觞的痕迹,并指出巴蜀文字最初起源于蜀,后来传播川东,成为巴蜀地区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些考古专家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巴蜀符号”并不是一种文字。有的认为“巴蜀符号”是一种看图像以解其语意的图画语意符号,是不用文字解说的“连环画”。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院长、着名考古专家孙华则认为:“巴蜀符号”在众多兵器上出现,绝非偶然。因此“巴蜀符号”是一种带有原始巫术色彩的吉祥符号,而不是文字。将这种吉祥符号铸于兵器之上,其用意大概是佑护使用者,让使用者免于伤害,给使用者以力量和勇气,激励使用者奋勇杀敌。他认为,“巴蜀符号”的数量种类实在太少,距离能够记录语言的文字尚有很大差距。

一些考古学家认为,古蜀人想通过巴蜀符号来表达他们对古蜀先王的尊敬和怀念,这些符号刻在青铜器和印章上,以一种近乎玄秘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着。

还有人认为,巴蜀符号与玛雅文同出一源。王大有先生经过研究发现,巴蜀符号与玛雅文有相似的符号与组合方式。土家族为巴人后裔,保存有完整的伏羲推八卦、女娲造人、大洪水的传说。印第安人最古老的文明因子同样是太昊文化——太极、八卦、扶桑坛台、崇拜龙凤太阳……在这个意义上说,巴蜀符号与玛雅文很可能有相似的渊源……

经过历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神秘的巴蜀符号似乎渐渐露出了冰山一角。学者钱玉趾声称已读出了“成都”二字;冯广宏则猜测汉字与巴蜀符号曾同时在蜀地流行,汉字还借用过巴蜀符号;又有人说从中看到了孔子“仁”的思想……巴蜀符号的破解似乎近在眼前。

上述各种看法虽然尚不一致,但古代巴蜀确有文字,已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很多的文字学家仍在投身于解读这些文字的工作之中。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巴蜀符号”是巴蜀古人用来记录语言的工具、族徽、图腾或宗教符号,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巴蜀文字的雏形。

解读“巴蜀符号”的意义

古代巴人和蜀人是一个神秘的群体,他们曾有过自己的灿烂文化。在秦灭巴蜀后,他们迁徙到了什么地方至今还是一个谜。由于巴人、蜀人是一群骁勇善战而不断迁徙的民族,所以巴国、蜀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疆界和稳定的中心,而且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没有文字,史书上对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记载也语焉不详,因为缺乏相关考古学实物的证明,巴蜀因此披上了各种各样的神话色彩。巴蜀符号也就成了了解和发掘巴蜀古代文明的关键钥匙。

巴蜀符号是不是文字,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衡量三星堆到底是文化还是文明的试金石。国际史学界曾经制定了一系列条件,作为区分文化与文明的衡量标准,即文字、青铜文明、城市与农耕。后三点三星堆皆有实物为证,关键就是文字。学者段渝曾从三星堆青铜器上找到过八个疑似文字的符号,如果它们能解读出来,三星堆文明便更加实至名归。

另外,因为古巴、蜀两国也大量使用“巴蜀符号”,因此如果破解了“巴蜀符号”的秘密,弄清楚它到底是一种已分出音符和意符的完整文字,还是一种民间象征符号,就可以将结果再延伸到如今我们在考古工作中发现的诸多古蜀国文物身上,对比研究之下,很多文物都可以联系起来,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古蜀国文明。因为一直以来有“巴蜀符号”的出土文物也都很少,所以可以说发现的每一个“巴蜀符号”文物都有可能解开古蜀国文明之谜。

解读巴蜀历史目前都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中原的文字,如甲骨文;一种是少数民族古文字,如古彝文。但这两种途径都与古巴蜀文化有很大距离。翻开不连贯的古蜀历史,世人首先可能想问:古蜀人到底于来自何方?关于蜀人来源,目前主要有二种猜想,一是岷江上游的羌人,一是山东的有缗氏。两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说蜀王蚕丛从岷山来到了成都平原;考古发掘却又显示三星堆与夏朝都城二里头遗址有着某种渊源。到底谁才是古蜀人的老祖宗?

第二个谜团是关于蜀王的。古蜀五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到底是一些什么人?相互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继承?战争抑或是仇恨?历代蜀王显然都有自己的子孙,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世人仅仅知道,鳖灵创立的开明王朝共传位12代,那么,蚕丛的儿子又是谁?柏灌把他的王位传给了谁?或许后世的典籍和考古不能回答的,巴蜀符号会有答案。

在古蜀浩瀚的历史上,不知道有多少个这样的谜团。中国古代历史上炎帝、黄帝、大禹三代君主与蜀人究竟有无关联?三星堆祭祀坑中的青铜器,为何已遭到了夯打和焚烧?三星堆人舍弃了他们的国度后,去了何方?传说中的杜宇王朝到底是不是存在?金沙遗址到底是谁的国度?流传千古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修筑者是蚕丛、鳖灵,还是秦代李冰?越南瓯雒,是否是蜀人最后的王朝?

这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足以让我们如坠云端。而这些谜团的答案,可能都隐藏在巴蜀符号之中。完全破解巴蜀符号目前还不可能,但是如果破译了巴蜀符号,就可以解密神秘的古巴蜀王国!比如巴蜀人种、族属、文字的来源是什么?还有三星堆古蜀国的兴亡之谜等等。

毫无疑问,巴蜀符号是一个巨大的谜团,但是这个谜团本身有可能是一个窗口,在中华民族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一个单薄的图符背后,都可能活跃着一群生动的面孔,可能掩藏着一段隐秘的历史。巴蜀符号集中了古蜀文明所有的神奇,它的解读将对我们了解神秘的古巴蜀王国文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是我们揭开三星堆文化秘密的钥匙。但现在的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拿到这把钥匙,并且掌握它的使用方法,使我们走进古蜀人的心灵,走进他们的生活,走进那个神秘的远古世界。

阅读全文

与彝文古文字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红毛女孩动漫图片 浏览:501
白色棒球帽搭配衣服图片 浏览:358
竹子竹叶白描高清图片 浏览:934
图片如何平铺到word 浏览:29
侧面发型图片大全 浏览:376
丝巾美女高清图片欣赏 浏览:413
女孩穿体能服图片 浏览:534
可爱萌情侣cp图片一左一右高级 浏览:53
动漫龙的图片简笔画图片大全 浏览:3
好看女生围巾图片 浏览:192
画小孩长款衣服图片 浏览:22
红檀木家具价格及图片 浏览:210
情人搞笑动态文字图片 浏览:626
漫画男生手图片 浏览:544
怎么把图片多余的去掉 浏览:719
小孩和美女亲吻的图片 浏览:44
动漫入门临摹图片 浏览:976
word内图片上加字 浏览:274
动漫好看女孩子头像图片 浏览:18
女生夏日摄影图片 浏览: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