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提供一下红军长征的生活细节!!!
(1)中央红军到达杨家园子时,虽此地人烟稀少,十几家老百姓还是卖了几十担马铃薯给红军。
因无水的关系,马铃薯就被连皮带泥蒸熟。战士们都手持一茶盅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也手持着茶盅,一样是连皮带泥的马铃薯。毛泽东一面吃马铃薯,一面微笑着对战士说:“同志们!吃不饱不要紧,总供给部已到前面办粮了,今天到孟家园再吃中饭。”战士们虽然吃得满嘴都是泥,口里牙齿都是沙,但他们感到上下一致,官兵同甘共苦,所以人人都充满北上抗日的热情。
(2)毛泽东没有在安顺场坐船渡河。他在安顺场住了一天,然后向磨西出发。快到磨西时,也要过一个铁索桥,这座叫铁棒桥的铁索桥没有泸定桥长,但桥下的水流却很急。部队正在过桥,饲养员牵着毛泽东的马先过桥。桥左右一摆,马就跳着嘶叫起来。毛泽东马上赶到桥头,叫警卫员帮助饲养员把马牵回来。他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想到部队想到大家,为了一匹马,误了那么多同志行军,多不好呀!”
(3)长征中,周恩来要和部队一起行军。因为睡眠不足,他骑马时经常打瞌睡,容易摔下来,所以他就步行。有一天夜里,周恩来刚刚睡着,一位参谋有事向他请示。周恩来在睡梦中“嗯”了一声,这位参谋以为他同意了,就去执行。第二天提起此事,周恩来说完全不知道。后来他给参谋们作了一个规定:以后必须把他喊得坐起来,才算叫醒。
(4)进攻松潘是周恩来病倒前草拟的最后一个作战计划。自过雪山以来,他身体一直不好,经常咳嗽。尽管他自己不说,警卫员们都知道他相当虚弱。他们想方设法让他多休息,而周恩来总是按习惯工作到凌晨2点。他常不上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打个盹儿,醒来又继续工作。“副主席更瘦了,他的长胡子更长了。”警卫员魏国禄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5)1935年1月29日红军与川军的战斗间隙,党中央政治局在土城召开了一个紧急会议,决定部队迅速渡赤水西进。会议确定朱德、刘伯承仍留在前线指挥,周恩来、陈云负责过江事宜。红军撤退时,突然受到川军攻击。正在3军团前卫第4师指挥作战的朱德亲自带一个排的兵力进行掩护,使部队安全撤出前沿阵地。当朱德决定亲自到前线指挥作战时,毛泽东连续吸烟不说话。朱德把帽子一脱,说:“得嘞,好伙计,不要光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敌人的枪是打不中朱德的!”肖华回忆说:“朱德手提驳壳枪,来到我们这里亲临指挥,掩护大部队过河。他一直同我们坚持到天明,才和我们一起渡过赤水河。”
(6)红军总司令朱德不仅同战斗员一样割麦和打麦子,并且割下来以后从一二十里远的地方挑五六十斤回来。他经常对战士和工作人员说:“你们这些青年人割不到四五十斤,唉!什么青年?”除毛泽东、周恩来没有工夫参与此种劳动之外,党中央书记张闻天和年近60岁的徐特立、林伯渠也来帮忙弄麦子。红军中这种上下一致共甘苦、同患难的精神真让人佩服。
(7)贺光华回忆长征中刘伯承在5军团行军时说:当5军团已经基本上上路出发了,刘伯承才骑上马随后卫部队行进。我们司令部的同志都很担心他的安全。军团长董振堂一再催促他先走,他却非常沉着,很有信心地说:“你们都先走,我断后。”
(8)胡奇才回忆说:徐向前是红4方面军中最忙碌的人。他日理万机仍不失统帅风范,总能沉稳处置,应付自如。徐向前身体瘦弱,少语寡言,却有着惊神泣鬼的勇武。长征前夕,我见他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在单杠上翻上翻下,练得认真刻苦,直到大汗淋淋才肯罢休。为使自己能有个强健的体魄以适应艰苦环境,他总是利用可利用的机会,认真、刻苦、主动地磨炼自己。
(9)翻越夹金山时,董必武等老同志坚持把马匹让给伤病号骑,自己拉着马尾巴随大队走。中央休养连翻过夹金山算是比较顺利的,没有一个人掉队,那时在山上掉队就意味着死亡。
(10)过草地时,红2军团6师师部的几个警卫员不晓得怎么保存下一小块草鞋上的牛皮。他们把这块牛皮的两面烧得焦黄焦黄,用小刀刮得干干净净,拿来给政委廖汉生吃,说:“政委,你饿吧?快吃吧!”廖汉生一听就火了:“我饿,你们就不饿?为什么就该我吃?真是莫名其妙!”“你是首长嘛。”警卫员们不服气地嘟囔道。廖汉生却狠狠地把他们几个批了一通,吓得他们垂着脑壳一声不吭。最后还是警卫员们吃了这一小块烧牛皮。
(11)在长征中任红2军团6师政委的廖汉生回忆说,过草地时,为了指导部队采食野菜,我们根据上级政治机关下发的材料向战士介绍哪些可以吃,哪些有毒不能吃。我也根据自己在湘鄂边界的大山里打游击的生活经验,给大家介绍几种野菜。有时碰到了不认得的野菜,我们师长、政委先尝尝,证明确实无事,再向全师推广。
(12)廖汉生回忆说,红2军团6师18团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团队,长征中屡屡担负重要任务,完成得都相当出色。这与该团历任政治委员是密不可分的。18团首任政治委员是余秋里,在则章坝战斗中为掩护团长时失去了左臂;第2任政委杨秀山在六甲战斗中负伤;第3任政委董瑞林在西康给部队筹粮时牺牲;第4任政委周盛宏在成县战斗中率领部队反冲击,中弹阵亡。
(13)颜文斌回忆说,战争年代,师的干部、团的干部必须靠前指挥,必须冲锋在前,必须撤退在后,不然士兵怎么能听你指挥。长征时,肖克、王震上山时,都在前面拿马刀砍草开路,我们这些下级军官能不靠前吗?
(14)红军长征途中,胡炳云任红1军团2师4团6连指导员等职。凡遇硬仗、恶仗、关键之仗,胡炳云必率官兵打先锋,做尖兵。腊子口之役,胡炳云率10人为敢死队主攻,11把大刀于敌群中左砍右杀。他两腿负伤竟无感觉。直罗镇之役,胡炳云率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杀向山顶,与敌肉搏4小时,被敌一弹击中腹部,当场昏迷。山城堡之役,胡炳云亲率两个连,冲上山城堡山头。因天黑难辨敌我,胡炳云摸着敌人帽徽与之扭打拼杀至东方发白。
(15)强渡乌江勇士之一的红1军团2师4团3连连长毛振华,二十四五岁的年纪,瘦高个子,人机警聪明,说话声音很响,是湘江边上长大的庄稼人。他打仗勇敢,像只猛虎。当4团政委杨成武挑选强渡乌江战士时曾怀疑过他的水性,他当时就把衣服一脱,说:“行不行,当场扎两个猛子!”引得在场的同志一阵大笑。
(16)胡炳云回忆:在腊子口之战中,大刀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大大发挥了作用。红1团6连的1排长抡起大刀,如同武术家练武一般在敌群中挥舞。突然,他被一颗流弹击中了,踉跄了一下,又站定脚跟,大声呼叫:“同志们冲呀!敌人已经支持不住了!”1排长的负伤大大地激怒了其他红军战士,10多把大刀在敌群中左砍右杀。不一会工夫,敌人就招架不住了。
(17)廖汉生回忆说,长征中吃苦最多的是党员,负伤最多的是党员,牺牲最多的也是党员。青年团员也是这样。据统计,红6师仅从出发到中甸这一段,就牺牲了党员360名、团员256名,这还不算在更为艰苦的雪山草地牺牲的同志。在他的记忆中,6师团以上干部党员牺牲、负伤的就不在10人以下。
㈡ 红军长征的全过程简短介绍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此时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2)红军大刀图片文字讲解扩展阅读:
中国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㈢ 《大刀》里主人公的刀
29军最早在喜峰口让大刀扬名,诞生了那首最棒的抗日战歌.但装备大刀不仅是西北军的传统,红军第五军团就有很着名的大刀队。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抗战军队都装备,包括八路军,平型关战斗中很多八路军都用大刀,比如最着名的385团5连长“猛子”曾贤生,先用大刀砍,刀卷了再抢了一支三八大盖,挑翻数名鬼子后,被鬼子刺中腹部,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29军大刀队的师承
29军的大刀队的刀法是经过名家指点的。不知道大家听过“韩慕侠”的名字没有?韩慕侠出生在天津静海县河卫南洼白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原名韩金镛。十六岁时,在一位镖师的推荐下,韩慕侠拜名震京津的武术家张占魁为师。张占魁是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八大弟子之一,韩慕侠随张占魁一直苦练武功四年多,深得真传。一天晚上,张占魁对韩慕侠说:“你来这里四年有余,我已将八卦绝技悉数都传授与你,了却一桩心愿。”接着为其改名,把韩金镛改为韩慕侠,就是期望他能象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那样,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韩慕侠与东北军首领张学良素有交往,于是,他尚武救国的抱负终于在张少帅的支持下得到了实现。
张学良对韩慕侠的建议非常感兴趣,他令十六军军长拨1000名士兵,组成武术团,并任命韩慕侠为总教官。团部就设在南开南门外于家坟洪元里一号韩慕侠的家中。韩慕侠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武术团的训练中。他把形意连环枪简化后用来训练军队刺杀,把劈枪、崩枪、横枪等形意枪法变化为刺、拨、挑、崩、劈五下刺杀动作,简单易学,很有实战价值。随后,又训练武术团集体冲锋格斗,整个练兵场杀声不绝在训练中,韩慕侠还注重思想教育,士兵出*前都要唱一首战歌:“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
韩慕侠为了破日军的拼刺,决定将武术团改为大刀队,所谓大刀,就是二尺的把和不轻不重的刀片,又称“双手带”,用八卦形意“缠头裹脑”,顺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动作虽简单,却使敌人防不胜防。东北军解散后,大刀队被编入宋哲元二十九军,在喜峰后战役中,大刀队奋勇杀敌,一夜砍杀日军数百人,杀得日军心惊胆战,闻风而逃,打出了国威、军威。
㈣ 主角的名字叫赵大刀的抗战剧
《军礼》是陈健执导、刘佩琦主演的电视剧,讲述了红军转移时阻击战中,赵大刀做为连长接到马起义团长下达的任务:坚守阵地七天七夜。在第六天的时候,赵大刀带领的的整个连全部阵亡,身为连长的他却死里逃生,幸免一难。望采纳!
㈤ 红军时期武器装备
1、红军“功勋炮”
1935年6月14日,红军红2、6军团(后组建为红2方面军)以一部分兵力佯攻湖北咸丰县,打响了着名的“忠堡战斗”的枪声。在战斗中,我红军指战员始终英勇作战。
然而,面对几倍于我军的敌人,在对国民党的“围剿”部队实行分割反包围作战的时候,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遇到了国民党军队强大的火力阻击,人员伤亡比较大。在情急之中,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用一门仅有的山炮和数门迫击炮,对敌军实施火力压制。就在这次战斗中,这门山炮凸现了其神威。
当时,红军的炮手连续向敌军发射了3发炮弹,一举摧毁了敌军的火力据点。红军战士趁势发起攻击,在忠堡附近的构皮岭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41师,并活捉了国民党纵队司令兼第41师师长张振汉。
2、捷克式步枪
前捷克斯洛伐克自行研制的54式7.62mm狙击步枪有许多零部件与前苏联的莫辛 ·纳甘1891/30式狙击步枪相同,但外表上有很大区别。前捷克斯洛伐克54式7.62mm狙击步枪一直在前捷克斯洛 伐克部队中服役,直到华约组织统一使用前苏联研制的СВД7.62mm狙击步枪时才撤装。
3、毛瑟冲锋手枪
在红军装备使用的五花八门的手枪中,数量最多的是毛瑟冲锋手枪,它还有个中国名字叫“盒子炮”。因为它们是国民党政府兵工厂统一制造的,而国民党军队是红军武器的主要来源。据说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向中国倾销的各种毛瑟冲锋手枪达40万支之多。当时在中国,不同地区对外国武器各有选取,唯独对有木盒托的毛瑟冲锋手枪可以说是“人见人爱”。
4、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为手动步枪,日本陆军于日俄战争后1907年正式采用为制式武器,三八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日本战败),用了整整40年。
三八式步枪在中国一向俗称为三八大盖,由于其枪机上有一个随枪机连动的防尘盖以及机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样而得名。
5、勃朗宁手枪
勃朗宁研制手枪始于19世纪末,其产品主要由比利时的FN国营兵工厂、美国的柯尔特武器公司及雷明顿武器公司制造。
接下来主要介绍比利时制造的勃朗宁手枪。比利时FN国营兵工厂制造的勃朗宁手枪种类较多,其中有军用手枪、警用手枪和袖珍手枪,口径有6.35mm、7.65 mm和9mm,手枪的自动方式主要有自由枪机式和枪管短后坐式。
㈥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以上与革命烈士有关
转眼间,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了。建立中国共产党,早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建党90周年,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身为党的阳光下哺育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精神!
尽管抗战已经过去多年,可还是有许多老党员与老红军。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老党员,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双脚已经不能活动,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之后的日子。他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最近的事情都已经记不清,甚至能把曾孙当成别人的小孩,把孙子当成小偷,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战的时候。当我去寻访这位老党员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睛似乎又亮了起来,龙飞凤舞的讲了起来:“我出生的时候,外国已经在如猛虎般的侵占我们的祖国,在我15岁的时候,我们那些孩子,每天都盼望着当军打鬼子。刚好晋江成立第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虽然不是打鬼子,但大家都很高兴。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武装队伍。21岁,我成了党员。当上党员没几个月,我就被蒋军(国民党)抓去了。我原来的老伴当时也是党员,她去救我,结果被枪毙了,留下了大毛(指老爷爷的儿子)。后来,中共晋江县共委派人把我救了出来,我才知道我原来的老伴已经死了。我很生气,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发誓要打死蒋军,有好几次到鬼门关前走了又回来了。成立泉团晋江大队(1949年5月)后,我也加入了。大队主动出击,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后来配合解放军解放晋江(8月31日),晋江才算解放了。后来,我的身子不争气,垮掉了,才停止参加党的活动。”
我想不到,原来,抗战有着这么多历史,共产党的红色足迹,早已经深入千家,造福万家。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党员,继续党的红色足迹!
㈦ 红军长征简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7)红军大刀图片文字讲解扩展阅读: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长汀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㈧ 红军名称的来历
1、红军名称来历
中国工农红军,1927年12月11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起义领导机关在发布的《红旗号外》中宣布组织“工农红军”,并公布了工农红军领导人名单,参加起义的工农兵在起义爆发的当天就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2、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