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联:裕德处世勤为贵;
下联:安居乐业俭生辉
。
文字含意非常好。只是平仄有的不合。
B. 怎样识别成语的草书,第二个字是箭,第四个字是乐,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是什么
没有“()剑()乐”的成语,“剑”在第二位的成语如下:
案剑瞋目 拔剑论功 齿剑如归 弹剑作歌
故剑情深 故剑之求 挥剑成河 解剑拜仇
借剑杀人 卖剑买犊 卖剑买牛 卖剑买琴
鸣剑抵掌 琴剑飘零 舌剑唇枪 书剑飘零
提剑汗马 匣剑何时跃 匣剑帷灯 悬剑空垄
一剑之任 以剑补履 铸剑为犁
1、挥剑成河
【拼音】: huī jīn chéng hé
【解释】: 将宝剑一挥,就变出一条河。形容法术高明,神通广大,实力雄厚。
【出处】: 元·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二折:“为上将者,挥剑成河,撒豆成兵。”
【拼音代码】: hjch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神话
2、卖剑买牛
【拼音】: mài jiàn mǎi niú
【解释】: 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后比喻改业务农或坏人改恶从善。
【出处】: 《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拼音代码】: mjmn
【近义词】: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反义词】: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英文】: sell one's swords to buy oxen for farming
【故事】: 西汉时期,渤海一带农民因饥荒被迫当上了强盗,汉宣帝刘询派70多岁的龚遂任渤海太守。他上任后大力宣传只要从事农业生产不再做强盗的一律不咎既往,他开仓借粮,救济饥民,于是这些百姓纷纷卖剑买牛从事农业生产,安居乐业。
C. 安居乐业篆书怎么写
“安居乐业”篆书写法如下图:
安居乐业[ ān jū lè yè ]
释义: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百姓安居乐业。
反义词:颠沛流离。
出处:《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篆书,汉字的一种字体。篆者,竹之彖也;彖者,豕之汇也;豕者,象之形也。篆书,即象形性较强的书体;即隶书之前的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篆书流变:
甲骨文,主要是商王占卜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甲骨质坚难刻而粗拙简约。它随商朝的灭亡而埋于殷墟之下,直至公元1899年重见天日。
金文,主要是商周时期,凿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铭文”,或"钟鼎文"。因其历史背景复杂而风格各异。
籀文,泛指金文以外的周朝文字。籀者,留于竹简的周朝手书也。
石鼓文,先秦文字留于石鼓而得名。
小篆,因其笔画灵动,字体端正,而达篆书之巅。小篆,因其工整,书写费时,而被隶书取代。
隶书,是因快速书写,把之前汉字的线条笔画,拆解成了点提横竖撇捺折勾,并书写到顺手的位置上,而产生的字体。
隶书终结了篆书向更高层次发展。但,小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直被广泛用于篆刻和书法作品,并在清朝有了一个较为繁荣的横向发展时期。
D. “安其居,乐其业”的本意是“安居乐业”的意思是
春秋时,有一位着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对当时的社会不满,并反对当时政治革新,他怀念着远古的社会,认为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痛苦。他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的“小国寡民”社会大概的样子是: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的器具,人们也不去用它。不让人民用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只,也无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上面的这段文字就是安居乐业的大概意思,这个成语来源于《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E. 喜悦源于心想事成,榕悦将于安居乐业,这副对联的横批是什么
榕悦将于安居乐业,
喜悦源于心想事成,
天遂人愿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F. 安字的草书怎么写
1、杜衍
工书法,正、行、草书皆有法 ,为世所重。他晚年自以草书最为得意,苏轼说他:“正献公(杜衍)晚乃学草书,遂乃一代之绝,清闲妙丽,得晋人风气。”
G. 安居乐业的甲骨文怎么写
按照甲骨文新学的观点甲骨文字和汉字非一一对应,其如简体国字代表国有重宝,繁体国代表国有军民。
甲骨文离现在太久了,经过了周革,秦坑,汉改,等等文字的已经发生了变革,除了基本造字法。
而安居乐业四字在甲骨文新学罗俊华的字典里面都没有。
这四字在甲骨文旧学徐中舒的字典里面也没有。其中安和乐单独出现过。
H. 安居乐业这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什么道理
安居乐业
[释义] 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安居乐业;长养子孙;天下晏然;皆归心于我矣。”
I. 关于安居乐业的小短文
成长中的不足之处在于烦恼。但是正因为这个不足才使原有的东西更加绚丽。成长,意味着告别童年。儿时的一切,我们都那么的留恋,那么得回味。童年中有太多太多我们的往事,那么得开心,那么得感动。童年中有那漂亮的洋娃娃,有蛋糕,有冰淇淋,有玩具,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都曾拥有,而又想继续的。而成长,无疑把这些都给彻底地抹杀了。有得只是那一个个曾向往的梦镜和那梦醒时的恐惧。成长中,我们受到过许多伤害,但是记住一句话,感谢伤害你们的人,因为是他们教会了你一些事,懂得了一些事,而这些只有靠你自己去经历。
未来的一切像是指间的雪花,如果你不紧握,它便会融化,从指间慢慢流失,所以抓住它,不要让它留下遗憾。过去的一切像是过眼云烟,一瞬间就消失,但曾有的记忆我们不曾忘记,那便够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