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夏朝有文字
夏朝的文字在目前的发掘材料中尚不多见,只是在部分陶器或陶片上,发现有刻划的陶文记号。在偃师二里头和偃师商城的发掘中,都还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目前尚无可靠材料证明夏代就有文字,但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和诸城县前寨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在器物上的图形文字。大汶口文化与夏朝文化究竟有什么关系,目前还不十分清楚,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汶口文化一定早于夏朝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已经有了图形文字,夏朝文化决不会没有文字。
❷ 夏朝究竟有没有文字,是怎样的,有怎样的记载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认为,甲骨文才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所以认定中国文明史只有3600余年。然而却有一个简单的逻辑硬伤:按照事物发展规律,中国文字应该逐渐演变,最终才形成了成熟的甲骨文,因此在甲骨文之前的夏朝,至少应该有一种相对成熟的文字。
逻辑上的确如此,但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至今没有发现有关夏朝文字的遗存。既然如此,是否就可以判断夏朝无文字?对此,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比商朝甲骨文要先进!
既然如此,夏朝又该使用什么文字呢?学者马贺山认为,夏禹书、禹王碑(见上图)就是夏朝的传世文字,夏朝文字是夏篆,这是夏朝的官方文字!当然,对于这一观点,史学界还有不小的争议。
如果夏朝文字真是夏篆,为何又说比甲骨文还要先进?众所周知,中国文字是逐渐演变,甲骨文应该比夏篆更成熟才对。对此,学者马贺山的观点中,有三点值得重视。
第一,从夏禹书、禹王碑来看,夏篆非常成熟,非常规范,笔道圆润,讲究对称,是一种非常进步的文字。但甲骨文中,却有大量的异体字,显得比较落后、原始。
第二,文字也存在“用进退废”的问题,一旦不使用,或少使用,反而可能导致文字的退化。夏朝文字比甲骨文先进的问题,就在于商朝荒废了夏篆。
第三,商朝建立的前300年,一直处于动荡期,经常迁都,直到盘庚迁殷后,夏篆才得到重视和发展,最终演变为甲骨文。在殷墟甲骨文中,的确没有早于盘庚时期的甲骨文。而且,商朝起初以游牧为主,没有文字,又不重视文化,所以荒废了夏篆。
客观的说,夏篆是不是夏朝文字,如今还不能确定。但有一点可以基本确认,夏朝是有文字的,只是如今没有找到确切的考古遗存。
当然,也有可能永远找不到系统的夏朝文字,只能找到一些刻画在玉石上的零星文字遗存,原因很简单,除了商朝推翻夏朝时,对典册的破坏等之外,夏朝时期文字载体太少了,很容易就消失在历史的烟云中。
❸ 夏朝有文字吗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马贺山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
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传统文字学所谓的“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在它之前应有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因此,在先商时代,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❹ 夏朝是不是有文字
大约公元前21世纪时,传说夏禹的儿子夏后启建立了夏朝。有关夏朝的出土文物很少,古文献所载的有关夏代的历史多属传说性质,其诗歌、谣谚和散文可靠的也很少。夏朝是否有文字,以及文字情况如何还不得而知。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社会中期(约前14世纪),我国已有了初步定型的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殷墟的甲骨卜辞,商代和周初的铜器铭文,《周易》中的卦、爻辞,《尚书》中的殷、周文告等,可以说是我国散文的萌芽。夏、商都是奴隶制社会,当时的文学对阶级社会的某些现实已经有所反映。据《尚书·汤誓》所引,有两句夏代歌谣:“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相传为夏桀时人民大众的呼声,反映了夏朝人民对夏桀暴虐统治的不满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成汤灭夏,建立商朝(前17世纪~前11世纪),这是我国古代奴隶制大发展的时期。
商起初是黄河下游的部族,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即传说中商汤伐夏桀以后,成为中原诸邦国之长,到公元前十一世纪为周所取代。它是一个奴隶制国家。
❺ 中国夏朝有文字吗是什么文字甲骨文考古发现过夏朝的文字吗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夏朝的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
关于夏朝文字的记载,史书: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都提到了“仓颉造字”。尤其是汉代的纬书,也记载了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录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
至于夏朝有文字,史书上同样有记载。《淮南子·氾论训》载:'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
以上可知,殷先人的册、典是从夏朝那里继承并经过改造而后为商朝所用。[夏禹书]、[禹王碑]是夏朝文字,是夏篆。夏篆帖,正是夏朝的文字。
❻ 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怎么证明夏朝存在过
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但有两点是可以而且是必须讲清楚的:
夏人、夏朝、夏代、夏文化、夏文字等诸多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理解相关问题时,必须对这些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显然也不仅仅是书写有夏代文字的文物,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夏人发明和书写的文字。事实上,古代记载有关于夏朝的有文字的文物,是有相关发现的,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古本《竹书纪年》。
西晋咸宁五年(279年),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墓时,古本《竹书纪年》重见天日,此书亦称为《汲冢纪年》、《古文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其中便有对夏代的记载,并且明确指出夏代积年为471年。
古本《竹书纪年》虽非正式发掘所出,但它与现代考古发掘中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也多能与甲骨文、金文、秦简等资料相对应,基本可以认定并非伪书。
可以说,如非刻意执拗于必须找到夏代时夏人所书写的古文字,那么今人已经有“关于夏朝的文字的文物”,而且对于研究夏代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夏朝确实存在,且已经找到了相关的考古学证据,基本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已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二里头遗址便是夏代中晚期的都城,此前夏朝还曾数次迁都,并且皆有相关考古资料证实。认为必须找到“夏文字”以证明夏朝存在的想法,虽然看似有理,却多少有些执拗了!❼ 历史上的夏朝没有文字,那么它的历史是如何传下来的呢
夏朝的历史是靠着人们一代代地口授传下来的。据我国历史学家统计,夏朝经历了从大禹开始13世、16个王,跨越500多年的奴隶制王朝,却没有留下任何的原始文献和文字记载,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虽然夏朝的文字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但我们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辉煌的历史,古代就是文明之邦,家族观念强,讲究尊老爱幼,孝道之风盛行,氏族祭祀,供奉牌位,所以一代一代的家传口授先祖的事迹,夏朝虽然灭亡了,后人将夏朝的文化家传口授流传下来,也算是中华之所幸吧。
❽ 夏朝有出土 文字和文物没
夏朝有出土文物,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典型的。但是带有文字的极少。
❾ 夏朝有文字吗
夏朝文字,从目前的考古发掘看,尚未明确证实发现有关夏代的文字资料。但种种迹象表明,夏朝的文字是存在的。国内学者认为夏朝传世的官方文字是夏篆。这些文字主要以甲骨文的形式存在。商代的甲骨文已是一种相当完备的文字,“六书”在甲骨文中大多具备,是其文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字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商代甲骨文的出现决不会是从天而降的。因此,在文明程度高于商族的夏族统治者,也应有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这才符合文字发生与演变的规律。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共传14代,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根据史书记载,禹本来传位于益,但益却让位给禹的儿子启,这段历史被看作是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