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粤剧文字logo图片

粤剧文字logo图片

发布时间:2022-05-07 21:13:47

❶ 亚运会的标志、吉祥物的寓意

2006年11月26日,第十六届亚运会组委会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2010年亚运会会徽发布仪式,由广州设计师张强设计的象征“羊城”广州的会徽设计方案成为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该会徽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并且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会徽六大构成元素: 1.火红的太阳 2.四条跑道 3.五羊标志 4.跑道和五羊结合形成燃烧的火炬 5.第16届亚运会的英文 6.亚运会举办城市和举办时间的英文广州亚运理念: 激情盛会,和谐亚洲(Thrilling Games, Harmonious Asia)
[编辑本段]广州亚运会二级标志
广州亚运文化、环境、志愿者标志文化活动标志
粤剧是岭南特有的传统戏曲剧种。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标志设计象征着广州亚运会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远道而来的四方宾客,表达了广州亚运会不仅成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将为国内外来宾展示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活动。
环境标志
广州亚运会环境标志创意源自:运动,让人类健康成长,更加强壮;环保,让地球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理念。标志形似灿烂的笑脸,以微笑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弧状的外形,是地球的象征。笑脸、绿叶、地球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勃勃生机,欢乐和谐的世界,传达了广州亚运会倡导绿色环保的办会理念。
志愿者标志
“一起来,更精彩!”,这一口号是对所有希望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志愿者的号召。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是志愿者口号的形象展现。标志将乐于奉献的“爱”与不畏艰苦的“行动”结为一体,强调“有心,更有行动”;标志设计把“心、脚”进行了融合。红色的心,是志愿者的纯朴的微笑与真诚的服务的象征。而心灵下方的那一双的脚,代表了切实的行动。志愿者标志唤起了人们的心灵共鸣,代表着志愿者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号召大家一起来,举办一场更精彩的亚运会。
[编辑本段]广州亚运会吉祥物
广州亚运的吉祥物有五个,为历届亚运会中数量最多的吉祥物。“五羊”是广州市最为知名的标志,以五吉祥物---乐羊羊只羊作为吉祥物,充分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这五只羊有着与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北京欢迎你”类似的名字,形象是运动时尚的五只羊,分别取名“阿祥”、“阿和”、“阿如”、“阿意”和“乐羊羊”,合起来就是“祥和如意乐羊羊”,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将给亚洲人民带来“吉祥、和谐、幸福、圆满和快乐”的美好祝愿,同时也传达了本届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 。 “阿祥”是一只英俊潇洒、真诚勇敢的小羊,着色为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色,象征绵延流淌的珠江,代表广州人平和亲切的性格,宽广包容的胸怀。珠江水,中国心,亚洲情,让爱与微笑播撒永恒的和平与友谊。 “阿和”是一只朴实谦逊、沉着坚定的小羊,着色为奥林匹克五环中的黑色,象征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千年古城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奋发进取的广州人正发扬务实、兼容、开放的岭南精神,用智慧和汗水演绎新五羊传奇。 “阿如”是一只美丽时尚、聪颖热情的小羊,着色为奥林匹克五环中的红色,象征广州的市花木棉花。锦绣花城见证着又一个盛会的隆重举行。代表在这座英雄的城市里,广州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充足的干劲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亚运的筹备进程中,展现动感与活力。 “阿意”是一只俏皮可爱、活泼开朗的小羊,着色为奥林匹克五环中的绿色,充满朝气的绿色赋予她飘逸灵动的气质,象征白云山。“阿意”享受运动与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梦想,寓意广州这座古老而年青的城市正焕发新生的魅力,欣欣向荣。 “乐羊羊”是一只高大帅气、阳光自信的大羊,着色为奥林匹克五环中的黄色,象征主办城市“穗城”(稻穗颜色),有丰收、喜悦之意,表达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是亚洲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乐羊羊”领着四只小羊乐呵呵地阔步向前,寓意广州人民以积极乐观、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迎接亚运盛会的到来,拥抱亚洲美好的明天。 备注:2010年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名为乐羊羊(注意名字不用双引号),由五只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羊组成,名字分别为“阿祥”、“阿和”、“阿如”、“阿意”、“乐羊羊”(注意每只羊的名字要用双引号)。
创意来源城市传说
广州亚运会吉祥物的创意,来源于广州的城市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广州曾一度出现连年灾荒,民不聊生。一天,天空飘来了五位仙人,分别骑着口衔稻穗的五只仙羊,降临广州。仙人把稻穗给了广州人,并祝愿此处永无饥荒,五只仙羊则化为石头留在广州。从此,广州变成岭南最富庶的地方。千年前的“五羊衔谷”传说,使得“五羊”成为了广州市最知名的一个标志。 五只仙羊的故事让无数专家和设计者有了将吉祥物定为五个的想法。从文化角度考虑,在西方一些国家,数字“5”有超凡、完美之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大量使用数字“5”,如阴阳五行学说等。 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羊”通“祥”,“吉祥”也可写作“吉羊”;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是“羊大”为“美”。在亚洲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中,“羊”也是吉祥之物,能给人带来幸运。因此,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取“羊”的创意,为亚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此外,“5”也是奥运会的五环旗帜的数字,这个数字也是历届亚运会吉祥物中数量之最。
吉祥物取名有讲究
吉祥物,每一届运动会的重要标志。对于举办城市广州来说,吉祥物是亚运会形象品牌的重要载体。吉祥物乐羊羊的诞生,是广州亚运会筹备工作中又一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它对传播广州亚运会的形象,推动亚运各项筹备工作,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确定用五只羊作为吉祥物,如何取名有着重要的意义。吉祥物的名字既充分表达了广州亚运会带来“和平、繁荣、福祉、成吉祥物——乐羊羊功和快乐”的美好祝愿,又传达了该届运动会“和谐、激情”的理念。
揭秘创作团体
广美四学生创作乐羊羊 在吉祥物乐羊羊的7名设计者中,有4名主创人员是广州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其中周立均是广州美院数码艺术设计系研究生,其他3人——梁嘉文、李炜坤、林振军都是广州美院数码系四年级的同班同学。另外3人是指导教师,他们是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设计艺术系的系主任、教授陈小清及广州江通动漫产品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勇、设计师赖晓凌。 这个团队人员结构丰富,不管在知识结构还是艺术风格上都比较完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搭配也合理。2008年1月6日,创作团体进驻“秘密基地”,广州亚组委组织他们进行封闭式工作。封闭式工作很严格,在创作期间,任何通讯工具如手机等均须上缴保管,创作团体人员基本上不能与家人联系。经过3个多月的封闭式集中创作,2008年4月28日,第16届亚运会吉祥物终于在广州诞生。 广州美术学院数码设计艺术系的系主任、教授陈小清表示,吉祥物出炉离不开“80后”大胆丰富的创意,“李炜坤和两名同学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曾参加了前两届全国动画设计大赛,得到了不少奖项。这些年轻人很时尚、很有活力,善于开拓创新。”陈小清教授说:“乐羊羊的最后出炉,离不开小伙子们大胆丰富的创意。”
小故事
亚运吉祥物征集数量超奥运会 在吉祥物征集结束时,组委会收到应征作品共812件,这比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征集到的作品还要多,当时北京奥组委只收到600多件社会征集作品。在征集活动消息发布之后,广州亚运会吉祥物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征集过程中,也有不少热心人士通过来电来函或官网等形式了解征集活动,并阐述他们对亚运会吉祥物的看法。应征的作者中,年纪最大的是一名77岁的广州退休工人,最小的作者仅10岁,是一名佛山的小学生。

❷ 粤剧文化的特点

粤剧 又称广东梆簧、广府戏。以唱梆子、二簧为主。兴起于广州、佛山一带,现今流传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州、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也有粤剧演出
粤剧是一种唱腔多样化的剧种,她的唱腔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能力。粤剧是岭南剧派的主要品种,
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华侨聚居的地区经常有演出。明代弋阳
腔、昆腔、梆子、皮黄等声腔剧种,在广东常有演出,清初徽班、湘班又在广东风行,随后,出现广东
“本地班”,汇集众腔之长,独创自己的特色。后以梆、黄为基础,溶汇弋、昆诸腔,并与南音、粤讴、
木鱼、龙舟等广东民间音乐曲调结合,遂成为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腔调有梆子(源自江西省的弋阳腔和江苏省的昆山腔,相当于京剧的西皮)、二黄(源自安徽
省的吹腔和高拨子)、西皮(源自陕西省的秦腔,相当于京剧的西平调)、南音、粤讴、龙舟、木鱼、
咸水歌、梵曲等。伴奏乐器多样,除高胡、三弦、月琴、沙鼓、高边锣等民族乐器外,现代还运用了小
提琴、大提琴、萨克斯管等西洋乐器。表演艺术和舞台美术、灯光方面较多吸收话剧、电影、西洋歌剧
的特长,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粤剧角色分类原在末、净、生、旦、丑、外、小、贴、夫、杂
十大行当,后来演变为生、旦、文武、武生(须生)、公脚、小武、六分、拉扯等行当。清末民初,新
编剧本层出不穷,剧目总数累计约有五至六千个。
近百年来,粤剧界人才辈出,曾涌现出薛(觉先)、马(师曾)、廖(侠怀)、桂(名扬)、白
(驹荣)等流派及一大批才华出众的演员。

❸ 粤剧的特点

粤剧的表演艺术保持了早期“过山班”粗犷、质朴的特点。

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滑索、踩跻、运眼、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粤剧演员的表演工艺分为四大基本类别:唱、做、念、打。

1、唱是指唱功,配合不同的角色有各自不同演唱的方式,包括平喉及子喉。平喉是平常说话的声调,一般男性角色小生就是采用平喉演出。子喉是比平喉调子高了八度,常常以假音来扮演女性角色。除了以音阶来分类,也会以声音特色来分类。大喉是使用粗犷声音。同时,粤剧也会吸收不同的地方的独特唱腔,例如来自福建的广东南音、木鱼、广东的本地民谣粤讴及板眼。

2、做是指做功,又称身段,即身体表演。当中包括手势、台步、走位、关目、做手、身段、水袖、翎子功、须功、水发、抽象表演和传统功架。

3、念是指念白,即念出台词。用说话交代情节、人物的思想感情。

4、打是指武打,例如:舞水袖、水发、玩扇子、武刀弄枪、耍棍挥棒,舞动旗帜等等。

拓展资料: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❹ 万福台的文化标志和符号

万福台 -- 佛山粤剧文化的一个标志和符号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他不但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并随着粤籍侨民散居各地,把粤剧传播到了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并通过创世界记录的逾千部戏曲和近万种唱片风靡全球。佛山是粤剧的发祥地,万福台对粤剧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如今世界各地粤剧团体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万福台作为佛山文化的一个品牌和对外交流的平台,将佛山的粤剧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
万福台成就了不少粤剧名伶的明星梦,也见证了大戏老倌的大红大紫。在这个舞台上,几代粤剧人都披挂上阵,“薛腔”创始人薛觉先、“小生王”白驹荣、红线女、马师曾、阮兆辉、罗品超、林小群等都留下了他们的风采和乐韵。

❺ 粤剧的服饰

早期民间剧团经济能力有限,戏服的质料多是用布、绫、〓(绸)、缎。只有少数富裕一些的戏班或官宦家中畜养的班子才会用锦缎、云缎等贵重衣料。而宫廷则不受经济因素影响,故除了上述的质料外,还用了缂丝、漳绒、云锦等丝织品。从清代的《清升平署志略》中,可以知道朝廷戏班服饰规模之大,服饰之美艳,是民间戏班无法比拟的。

时至今日,戏服的质料主要是用缎或绸,亦有用尼龙纱等现代化产物。现将各质料之特色简略介绍:一、大缎,比较光滑,厚密的丝织品;二、绉缎,亦是光滑,但较轻的缎;三、绉,出自浙江、古时湖州丝绸的一种,故又名“湖绉”;四、绸,又作“〓”,一般丝织品的通称;五、缂丝,宋代开始的一种丝织品,织法繁复,而效果则似雕刻而成,故又名“刻丝”;六、真丝缎贝绉,与绉缎差不多,但不反光;七、尼龙纱,主要是用作钉珠片珠筒的轻纱。

至于刺绣方式,最主要的有比较清雅艳丽的“彩色绒线绣”,色彩光泽夺目的“平金绣”、“平银绣”,富丽堂煌的“圈金绒绣”和“金夹线绣”几种。金丝或银丝的货源早期是用土金土银,后来多用法国制品或意大利银丝制品,亦有部分是用日本出品的金银丝。

戏服颜色种类主要是分为三类:一、正五色,又称上五色,包括红、黄、绿、白、黑。二、副五色,又称下五色,包括粉红、湖(蓝绿色)、蓝、紫、绛(红带紫)。三、杂色,包括秋香(啡黄)、白月(又名皎月,是淡蓝色)、古铜(金啡色)、灰、金和银。

戏服的颜色除了有衬托和美化的作用外,亦是暗示穿衣者的身份阶层等的分别。这种象征性是做戏的与看戏的都已有共识后而达致的传统。例如黄色代表尊贵、红色代表正直、黑色代表粗犷、白色代表庄重、绿色代表刚毅。

纹样的作用,是与服装式样、颜色配合而达致塑造人物特性的效果。有些纹样是限制于某类人专用的,例如龙、补子等。而纹样主要有以下三类,现简单地概述之:

一、龙、凤图案及官补子等,都是继承古代的官制或宫廷服装的式样,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动。例如官袍上的补子可以绣鹤,但绣其他雀鸟亦无不可,观众都会知道他是官,但没有人会注意或去考证补子中的雀鸟是否符合古代官制,正如状元不是一品官但都可能穿一件绣有仙鹤的红色官衣一样。但如果将官补子绣在袍下摆或两侧而不是绣在胸前及背后,则是不能被观众接受的。因为观众已接受了补子的形状、位置等基本形态,所以不能改变它的位置,更不能将它由正方变成三角、或其他形状。

二、是一些民间相传、寓意吉祥的纹样,例如松柏、仙鹤、蝙蝠、花、鸟、流云、八宝、八吉祥等。这类纹样的限制则比较少。

三、是由文字或一些几何图形构成的图案,例如寿字纹、佛字纹、虎字纹、水田纹、〓字流水、八卦图等。

专戏专服与传统衣箱的问题
早期戏班是用十六个衣箱存放全部戏服道具等用品的,各箱内所放的衣饰物品都有规定。但后来的人已不遵守这套规则,而且现存文献亦无记述、甚难考证了。现今的戏班常用的服饰,大都是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方式,以数个至十多个衣箱的服饰去演出全部的戏。换句话说,即同一套戏服可以在多个不同场合或多个戏中穿着。原因是经济问题,另外戏班艺人及观众已习惯了戏服的程式性,观众一看台上演员的服饰便知该角色的基本身份、性格,即观众与演员之间经长时间的实践,已习惯及取得对服饰程式性的共识了。

但近数十年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开始进行戏剧的改革,有某些重点的戏曲是采取专戏专服的做法的。原因是有人认为传统戏曲服装并不能反映剧中的时代性,什么朝代都可以穿同一套服饰是“不科学”的,因而在五十年代开始进行专戏专服的尝试,比较着名的有一九五九年的《关汉卿》、一九八○年的《荆轲》、《昭君公主》、《搜书院》、一九八八年的《吴起与公主》、《南唐李后主》,及近年的《越国皇后》等。它们全都是历史剧,因此便依古代历史记载而考据、设计专为该等剧目而造的戏服。参考资料:http://post..com/f?kz=147405712

❻ 亚运会中文化活动标志的含义!!就是有个唱戏的头脸的,是什么含义拜托啦,急用!!谢谢了!!!

你说的是 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以粤剧花旦脸谱 吧~~

粤剧脸谱很有广州味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广州的城市文化非常多元。不过一说到最有广州特色的文化载体,多半人都会想到粤剧。因此这次广州亚运会的文化活动标志采用了粤剧脸谱为创意来源,从造型、色彩上提炼岭南文化的特色。图案以粤剧的花旦造型为主体形象,充分体现了岭南文化的特有韵味。

粤剧是岭南特有的传统戏曲剧种,而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中的花旦脸谱。花旦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标志设计象征着广州亚运会将以开放的姿态欢迎远道而来的四方宾客,表达了广州亚运会不仅成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将为国内外来宾展示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活动。

环境标志

用环保的心换绿色微笑

这次广州亚运的环境标志是一片绿叶卷曲而成的笑脸,开怀灿烂,以微笑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笑脸、绿叶、地球融合在一起,呈现了一个勃勃生机,欢乐和谐的世界。广州亚运会环境标志创意源自:运动,让人类健康成长,更加强壮;环保,让地球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理念。标志形似灿烂的笑脸,以微笑连接人与自然的情感。弧状的外形,是地球的象征。笑脸、绿叶、地球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一个勃勃生机,欢乐和谐的世界,传达了广州亚运会倡导绿色环保的办会理念。

赵健在解构这一标志的创意时还特意点出,笑脸寓意的不是人类的笑容,而是绿色大自然的笑容。他认为绿色大自然也是有生命的,人类应该用一颗环保的心,换取绿色大自然最真挚的欢笑,这就是环保理念的内涵所在。

志愿者标志

行动中的一颗红心

设计者希望将乐于奉献的“爱”与不畏艰苦的“行动”结为一体,用“心”和“脚”进行了视觉化的演绎。

“一起来,更精彩!”这一口号是对所有希望参与亚运、服务亚运的志愿者的号召。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是志愿者口号的形象展现。标志将乐于奉献的“爱”与不畏艰苦的“行动”结为一体,强调“有心,更有行动”;标志设计把“心、脚”进行了融合。红色的心,是志愿者的纯朴的微笑与真诚的服务的象征。而心灵下方的那一双的脚,代表了切实的行动。志愿者标志唤起了人们的心灵共鸣,代表着志愿者出色的服务、友善的行动,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号召大家一起来,举办一场更精彩的亚运会。

英文参考下这个吧~~

Facial Design

Chinese opera performers mainly have two methods of makeup: masks and facial painting. The frequent on-stage change of masks, without the audience noticing, is a special technique, known as changing faces. Opera facial painting falls into four main categories -- personality makeup (facial designs, painted faces or Lian Pu), decorative makeup (decorated faces), mood makeup (changing facial designs), and pictographic makeup (animal-like facial designs).

Lian Pu

Personality makeup, or Lian Pu, refers to facial designs for Jing and Chou roles. It originated from daily life experience, describing such changes of expression as white for fear, red for shyness, dark for suntan, and sallow for illness. Most facial designs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yes and eyebrows. Lian Pu has formed a complete
system, such as the facial designs of Peking Opera.

Red, yellow, white, black, purple, green and silver are the main colors used for facial designs to re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s. For instance, red stands for loyal, courageous and upright people; white for sinister and cunning officials; and golden and silvery colors for gods and ghosts.
The facial designs for the Jing roles are made by painting, powdering and coloring in the basic forms of Zheng Lian (keeping the basic face pattern), San Kuai Wa Lian (three-section face) and Sui Lian (fragmentary face). These types are widely used to represent generals, officials, heroes, gods and ghosts.
The Chou actors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patch of white in various shapes (cube-, date pit-or bat-shaped) painted around the eyes and nose. Sometimes these patches are outlined in black, hence the term Xiao Hua Lian (partly painted face). The Chou roles fall into the following two categories: Wen Chou (civil) and Wu Chou (martial).

❼ 广东的粤剧有什么特点或特色

楼主你好
粤剧属于南方民间的传统节目。在南粤认可度较高。特点总结如下:
唱腔以梆子、二黄的板腔体为主,曲牌体为辅。同时保留了南音、粤讴、木鱼、龙舟、板眼等广东民间腔调。
粤剧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
粤剧的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劲有力的靶子、手桥、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

祝你一切顺心。
满意请采纳。

❽ 粤剧特点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在农村活动的“过山班”保留着早期粗犷、质朴的特点,不少名演员都具有单脚、筋斗、甩发、髯口等方面的绝招。

武打以“南派武功”为基础,包括刚颈有力的靶子、手挢、少林拳以及高难度的椅子功和高台功。角色登场后,男常“小跳”女多“拗腰”的表演,亦颇罕见。舞台美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

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

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舞台美术偏重写实,布景运用画幅为主的软景,又采用灯光和硬片真景,服装、化妆华美奇巧。

后来发展到用机关布景、胶片服装、头盔和道具安装电灯等。声音特点:男的唱得比较平稳 、低沉,有时略带沙哑;女的唱得非常细腻而又圆润。

(8)粤剧文字logo图片扩展阅读:

粤剧的戏服

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传统京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帔、衣。

然而传统粤剧服装可分为:蟒、靠、褶子、开氅、官衣、帔、衣。材料方面以布质为主,后期增加了胶片或者铜托小镜点缀戏服。在20世纪50、60年代初珠片戏服大行其道。根据《广东戏剧史略》对服装的描述:“粤尚顾绣,大率金钱为贵,于是金碧辉煌,胜于京沪所制。

自欧美胶片输入,光耀如镜,照眼生花。梨园名角,竞相采用,奇装异服,侈言摩登,斗丽争妍,渐流诡杂”。可见其疯魔程度如何如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绣花戏服开始受到欢迎,直到今日仍是戏行中的主流。

不同行当需要不同的戏服。例如:小生通常饰演文质彬彬的角色,有时候甩袖,所以长袖称呼为文袖。小武需要打斗,短袖才方便演员动作,所以短袖亦称呼为武袖。因此文武生(小武加小生)的戏服会出现文武袖。

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台湾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

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我国南方一大剧种。

❾ 戏服的粤剧服饰

由早期一、二人表演简单的“踏摇娘”、“参军戏”,而至现今有十多人以上在台上合作演出的戏曲,是经过一段很长的路的。由于戏剧题材扩大了,人物角色亦有所增加,于是演员分工精细、行当丰富及多样化,戏曲服装亦因应需要而渐趋复杂艳丽。为显示不同行当角色身份,经长时间的实践及演变,便导致行当服饰形成一传统程式化的制度。例如将戏服分为蟒、*、褶子、帔、衣等类别。这个程式化的传统不是一蹴而成的,必是经过多次实践、多人的经验,不断改良、增减而成。因此,这传统起于何时便很难有定论,在文字记录缺乏下,亦很难考证。但何时确定现今粤剧服饰的形制,则似有迹可寻。
有很多前辈学者如麦啸霞(见《广东戏剧史略》,一九二九年)、欧阳予倩(见《试谈粤剧》,一九五三年)。陈非侬(见《粤剧六十年》,一九八二年)等,都相信粤剧服饰是于明朝已确定下来的。而现今戏服的式样亦是由明朝沿用至今而无甚改变。但本人对于粤剧服饰式样确定于明代的说法却持有不同的意见。本人认为粤剧服饰的式样是确定于清代,更可能是晚清,而不是明代。本人根据的是以下几点。 而非出现于明代。根据《明史舆服志》记载,终明一代竟有三十多次由朝廷下诏制定有关各阶层服饰的规限,比其他各朝代有关服饰的律例为多,例如清代只有两、三次下诏提及服饰的规限。明代由朱元璋的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年),至朱由检的崇祯十七年(一六四四年),共二百七十七年长时间当中,有十分多的诏书是限制各色人等的服饰衣冠的:在宫内包括皇帝、后妃、内命妇、皇太子、太子妃、宫人、亲王、世子、郡王、镇国将军、县主、内侍臣等(见《明史》卷六十六,《舆服志》之二);宫外包括各文武大臣、锦衣卫、状元进士、命妇、侍仪舍人、刻期、儒士、生员、监生、庶人、协律郎、舞生、歌工、乐工、教坊司、军士、外国来朝之君臣、皂隶,甚至僧道等(见《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之三)。由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庶民和尚道士都有规定穿什么戴什么。除了服装式样外,颜色及质料也受严格管制。
如: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
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复禁中外官,不许滥服五彩装花织造违禁颜色。”
可见在明代,朝廷对不同阶级在服装的管制是史无前例的严格,不是随便可以穿不属于自己身份的服饰。而明代的诏书中,曾多次出现禁止用蟒龙的记载:
天顺二年(一四五八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 …。”
弘治元年(一四八八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 。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 。”
弘治十三年(一五○○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 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
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僭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
除了以上诏书之外,还有嘉靖六年(一五二七年)、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年)等诏,都是严厉禁绝皇室人员以外的人用蟒龙的。由于明代朝廷对于蟒龙饰纹的管制如此严,对朝廷命官况且如是,民间庶人更是不可能用蟒龙作衣饰了。戏班中的艺人也是庶人,试问明代的戏班中又怎能出现“蟒袍”呢?故此本人认为蟒袍是必然出现于明代以后的戏班的。而清廷对蟒龙的专利没有明朝看得那么重,连五品官都可以随意服蟒。故“蟒袍”不会出现于明代戏班,而首先出现于清代是可能的。 有部分学者及艺人认为流传至今的“官衣”是明朝的官袍制,而官衣上的补子是明代官补的式样,所以推算官衣是明代戏服的遗制。但本人根据现有的戏服、现存清代官袍的实物、明史、清史稿及历史图片等,发觉戏服的官衣是明代官袍之制,但官衣上的补子却是清代之制,而非明代之制。
官袍上绣“补子”只有明、清两朝才有,是用以分别文武官阶高低之用。清代的补子在很大程度上是仿照明朝补子的编制。这可能是清廷怀柔政策的手段。但两朝所用的补子亦有很多非常明显之分别。现将两朝文武官所用的补子不同处列出以作比较:
第一,补子上鸟兽排列不同:(根据《明史》及《清史稿》所载) 文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鹌鹑 清代 仙鹤 锦鸡 孔雀 云雁 白鹇 鹭鸶 溪鸠 黄鹂 练雀 武官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明代 狮子 狮子 虎 豹 熊 彪 彪 犀牛 海马 清代 麒麟 狮子 豹 虎 熊 彪 犀牛 犀牛 海马 第二,明朝文官袍上补子有些是绣一对雀鸟的,如四品、五品,以至七、八、九品都是绣成双的雀鸟在补子上。而清朝文官袍则全是单只雀鸟的。
第三,两朝补子大小尺寸不同。明代的补子很大,约有四十公分阔及高,横占整个胸部,及下至玉带位置。而清代的补子则小很多,约只有三十公分阔及高,只占胸前一小位置。
第四,明代的补子主要是用单色绣的(明代用彩色亦有,但极少),而清代的补子则可以用彩色绣。
第五,明代的补子四边是没有花边的,而清代的补子是有厚花边或寿字纹花边等围着整个补子的,故补子内的鸟兽看起来更形细小。
第六,明代的补子中除了原有的鸟兽外,便只有一些祥云花纹等作装饰;而清代则在鸟兽的下方加上一些山纹或水纹。据闻是清廷要表示坐稳江山之意。
从以上各点分别,可以明显地分辨到明朝与清朝的补子。而根据现时可以看到戏服,无论是实物、照片或绘图,官衣上的补子全部都是清朝补子的形制,而不是明朝的补子。如果照记载所述,或现时艺人及服装设计师口述,官衣的式样由开始至现今从没有改变过的话,那么,官衣是必然出现于清代,而非明代了。
三、可以从社会角度来看“官袍”的问题。我们很难接受明朝时戏服中的官衣”,是用当朝的官衣式样加上当时通用的官补子式样。台上做戏与台下真正
官服的式样一样是容易造成混淆的,而对衣着阶级看得如此重的明朝是决不容许的。如《明史·舆服志》之三:“庶人婚,许假九品服。”当时人生大事“小登科”,才准用一次假借的九品(最低品位)服,可见其他庶人,包括戏班中人是不可能穿其他“假”官服的。但如果在清朝出现这类官衣则没有太大问题:第一,清代朝廷对于服饰的阶级观念没有明代那么重。第二,因为戏班的官衣是用明代的官袍加上清代的补子,这种组合便不会造成误会。第三,清代很多官服都是褂,因此官服后面的补子是一整块,而前面的补子却因前排中央扣钮,而要分开两边;但明朝官袍前面是右衽,故前后的补子都可以是整块的。所以虽然戏班中的官衣在清代沿用当朝的补子,但是绝不会构成误会的。从舞台美术的角度来看,用清朝官衣的补子的确是好看得多。所以在清代,戏班中的官衣用清朝补子算是合理的。
从以上三个论点来看,戏班中的蟒袍和官衣(式样的),都是出现于明朝以后,故此,我认为粤剧中的蟒、*、帔、开氅、官衣、褶子及衣等戏服,大致确定的年代便不应是明朝。故本人根据以上论点,大胆地提出一结论:戏服式样,特别是粤剧服饰,大致确定的年代应是清代,而非明代。 粤剧早期服饰多用布料,式样简单。清代中叶开始,因为广东省的戏曲活动频繁、需求量增、服饰质料及款式多样化,而导致广东省戏服行业之昌盛。其中以广州市的“状元坊”最负盛名,有多间以“粤绣”为主的店铺享誉全国。民国后对外接触多,引进外国原料后,戏服的质料式样等渐趋华丽。当时的粤剧已吸收了不少京剧的长处,加上广东戏服自有的特色,以长补短,而形成改良*、文武袖、文官袍、改良坐马等多种戏服款式。后来至三十年代从外国输入胶珠片、珠筒,便有人将其钉在戏服上,令戏服闪烁生辉,以吸引观众。这类戏服很快便为观众受落。起初钉珠片时是分散疏落地钉花的,但后来亦有将全件戏服都钉满珠片、珠筒,十分刺眼。钉珠片的原因不单是演员要突出自己,且是在某些灯光并不强烈的场合表演时,能够利用胶珠片反光,将戏服显现于观众眼前,特别下乡演出的时候。现时内地虽然已禁用胶片戏服(理由主要是现代舞台灯光可以十分强,胶珠片的反光会令人目眩,且使观众不能看清楚演员脸部细致的表情),但一些乡村地区,甚至市镇如佛山、深圳等地演戏时仍有用胶片戏服的,主要是迁就当地的观众。
三十年代时亦曾出现在身上装上电灯泡的戏服。演员所穿的鞋子是用一块金属片作底,当鞋底接触到某特定地点的电源时,全身的灯泡便会发亮。很明显这只是一时的噱头,没有多大的作用或影响。反而近代的戏服比较踏实,并不太注重花巧。
现简单地略述省港两地戏服的近貌,首先谈谈内地的近况:
内地的粤剧在战前及战后初期仍是班主制的,即是一切服饰和布景都是由班主负责,各演员都用公家的戏服,当时粤剧戏班通常有十六个衣箱。建国后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左右是民主班时期,戏班的事务、财产等一切东西均由全团人集体负责。而比较重要的转变是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国营班。

❿ 为什么说建琼花会馆标志粤剧成熟

“琼花”、“吉庆”和“八和”是粤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三个着名的会馆。

曾有这样的说法:

未有“八和”,先有“吉庆”,

未有“吉庆”,先有“琼花”。

琼花会馆的出现,标志着粤剧进入了成熟时期,在粤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是清代雍正皇帝时期的一个清晨,天色刚蒙蒙亮的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马背上坐着一名男子,男子双手抓着缰绳,双腿夹紧马腹,挥舞着马鞭抽打马股,慌慌张张地向涿郡的方向奔去。

半个时辰之后,一队官军出现在男子逃跑路上,为首的军官不断催促着:“快点,都快点,别让摊手五跑了,那可是万岁爷点名要抓的钦犯,要是让他跑了咱们都得挨板子。”

要说这个摊手五,名伶张五,那可是当时北京四九城的名人。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都赫赫有名,是当时四九城最有名的名伶之一。后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得罪了皇家,被雍正皇帝下令通缉,不得不离开北京城外出逃生。

几个时辰之后,在京杭大运河的码头,摊手五卖掉了马匹,登上了南下杭州的渡船,看着渐渐消失在眼前的北京城,他一颗悬着的心稍微安稳了一些。

几个月之后,摊手五几经辗转来到了广东佛山,他隐姓埋名混迹在佛山镇大基尾,上了一条红船,加入到当时广东艺人的行列,重操旧业。

摊手五在北京城的时候,就凭借一身的本事红遍曲艺界,来到了广东之后很快也称为当地曲艺界的魁首,短短时间内就打拼出一片属于他自己的新天地。

摊手五精通京戏、昆曲,对各种角色都有非常深厚的理解,尤其是对生、丑两个角色最为精通。他的唱功也非比寻常,腔调拿捏的非常到位,配合动作,身形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一时间摊手五所在的红船,红透了整个广东,前来看他唱戏的人络绎不绝,不但有本地人,而且还有从福建、广西甚至台湾的观众。

随着摊手五的名气如日中天,他所在的佛山镇大基尾成了伶人的天堂,而在摊手五的身边也聚拢了很多当世优秀的伶人以及非常有潜力的学生。

摊手五看到戏曲在欣欣向荣地佛山发展,决定在这里建立一个专门教习艺人曲艺本领的机构。这个机构不同于以往的戏班子,规模要大。

于是摊手五给这个机构起名字叫做“琼花会馆”。自从琼花会馆成立之后,立刻就成为广东曲艺界的核心,无数的伶人趋之若鹜。随着时间的推移,琼花会馆成为南戏的标志,就像是武林江湖的少林与武当一样。

琼花会馆的产生在麦啸霞所撰的《广东戏剧史略》里有记载:

雍正继位……,时北京名伶张五号摊手五……逃亡来粤,寄居于佛山镇大基尾……以京戏昆曲授诸红船子弟,变其组织,张其规模。创立琼花会馆。

据清代道光年间,吴荣光编写的广东省《佛山忠义乡志》记载:

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

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后来佛山市红强街区。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

琼花会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每当戏行祖师华光帝诞辰的日子,戏行的艺人们就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

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端口,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风帆,又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作为粤剧的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分别统管所属会众。琼花会馆的出现,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发展的中心。由此可见,粤剧在当时已经是盛极一时。

摊手五在这里以京剧昆曲教授粤剧艺人,建立了“琼花会馆”。这是粤剧界最早的戏行组织,佛山遂被称为粤剧的故乡。

当时,佛山多迎神赛会,逢神诞必要上演粤剧。

清代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这一盛况说: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

但到年年天贶年,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代干隆年间,广东一带比较安定,商贸发达。佛山更是商帮荟萃,娱乐要求更加兴旺,因此吸引了一百多个外省戏班来广东演出。这些外省班主要来自江西、湖南、安徽、苏州等地。

另外,广东省西部“下四府”,即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的演戏活动也很频繁。每年的关帝、天妃、冼夫人一类神诞,都有演戏迎神的习俗。

阅读全文

与粤剧文字logo图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挥手再见动漫图片 浏览:499
用布做衣服图片 浏览:439
动漫图片开始 浏览:778
海青短发发型图片大全 浏览:588
精致高中生女孩图片 浏览:541
朋友圈小文字图片 浏览:94
图片可爱版可放大 浏览:787
寸头发型教程图片大全 浏览:899
图片放进word显示不出来 浏览:366
金毛圆子高清图片 浏览:924
简单化妆步骤全过程图片 浏览:812
背景图片可爱卡通重叠 浏览:738
wps如何把图片里面的文字提出来 浏览:263
想妈妈的图片文字 浏览:657
动漫人物摩羯图片 浏览:957
男生发型烫发图片推荐 浏览:207
粉鞋板鞋配什么裤子和衣服图片 浏览:61
杠精去搜一下如何在抖音里发图片 浏览:703
我想小女孩的图片 浏览:100
衣服上有胶印图片吗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