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若彼岸花落尽,我陪你看落日流年
(2)一抹红霞,笑如红纱,落日催人颜中画。风吹着花,绯陌如夏,确如丹心白了发。
(3)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4)人有年少无知时,花开终有花落日
(5)落日余晖那么美好,我一直站在爱情之花绽放的地方,等着你来牵我的手
② 夕阳图片搭配文字发朋友圈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③ 描写落日的说明文
黄天祥《落日的幻觉》全文阅读及教学参考
作者: 加入日期:07-09-11
20落日的幻觉[⑦]
黄天祥
早晨日出,傍晚日落,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你用心观察过这样的自然现象吗?喷薄而出的朝阳与缓缓坠落的夕阳是否勾起过你美妙的遐思呢?你又是否思考过其中蕴含的一些科学道理呢?自读本文,你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⑧]”。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⑨]”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⑩],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煳拊疲�灰��腔赝罚�慊岱⑾直澈蟮奶炜罩邢殖錾衩氐睦痘疑�祷。�祷⊥饷婊瓜庥忻飨缘牧粱 6�诎祷‘土粱∩仙�耐�保�鞣教炜栈够岢鱿置匀说淖瞎猓�孀盘�舻淖孤洌�瞎庀乱疲�咏�仄较呤辈畔�А?上д庵置览龅淖瞎獠⒉欢嗉�?BR>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11]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12],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太阳变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研讨与练习
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二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三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读一读,写一写
幻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变化多端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0落日的幻觉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文章首先从人们观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推测人们的心理,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描写之后,用一个过渡段,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第四段以下是全文的重点,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有关折射原理,我们还可以参照“有关资料”中《长河落日扁》一文。
最后一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2.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练习说明
一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试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本题通过理清文章的顺序,了解说明文结构安排的一些方法。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不同的密度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各种仪器观察证明
二本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看看作者描写了怎样的日落景象。课下自己去观察日出或日落,然后写一段描写文字。
本题帮助学生了解在说明中恰当使用描写,并引导学生勤于观察。
第二段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有关日落景象的描写,请参照“问题探讨”。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三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题是原句与改句的比较,通过比较,帮助学生了解一些特殊句式的表达效果。
2.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教学建议
一、可以用有关日出或日落的描写引出本文的教学,如巴金的《海上日出》等。也可以用学生学过的一些物理原理,如光线折射、散射等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本文结构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理清本文的结构顺序。
三、本文所讲的道理有些可能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不妨借此机会将这些道理再温习一下。有些可能还不太懂,也不妨让学生查查资料,互相交流。在弄懂这些道理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它们在实际生活、科技发明中都有哪些应用。
四、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和积累。
有关资料
一、长河落日扁(李海沧)
我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使至塞上》这首诗,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读来自然、贴切,全无笔墨雕凿痕迹。但是,从来也没有从科学的角度加以推敲过。
前几年,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咦!刚升起的太阳竟是略有一点扁的。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后来,眼见又得到证实。
落日为什么是扁的呢?这是光的折射现象在捣鬼。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来筷子是折成两段的,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光在密度大的物质中跑得慢,在密度小的物质中跑得快。水的密度比空气大,于是,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速度突然改变,造成光线曲折。
那么在空气中光线会不会曲折呢?也会。原来空气的密度也不是均匀的。由于地心引力的关系,地球表面大气密度大,越往高处空气越稀薄,密度越小。这种密度的差别并不大,通常觉察不到光线由此产生的曲折。但是,太阳落山时,阳光斜着通过大气,距离很远,产生的折射已经可以使人明显地感觉到。这种折射越贴近地面越强。落日的上端和下端光线曲折得不一样,看起来就成扁的了。
在沙漠上或海面上,因为温度变化造成局部空气密度变化,也会使光线曲折。这样,人们有时就能看到平常看不到的远处景色,这就是所谓海市蜃楼。夏日炎炎之时,海水温度低于空气温度,贴近海面空气密度大。因此,处于地平线下的景物发出的光线成拱形传播,向下折到我们眼中,看起来景物悬在空中,像是仙山琼阁。我国渤海中的蓬莱仙境就是这样形成的。沙漠里的情况则相反,沙石吸热,温度比大气高,甚至放进一枚鸡蛋也能煮熟。这样,沙石附近空气密度特别低,使远处树木发出的光线弯曲,自下而上折入我们眼睛,并且形成倒影。这使在荒漠上备受干渴之苦的驼队觉得临近大湖、遇到绿洲了。然而终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千百年来的这些海市蜃楼,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妙的想象!
光的折射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倒是实实在在的。三四百年来,利用这种现象设计制造的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使人们见到了秋毫之微末、天体之宏大,大大扩展了我们的眼界,为发展人类文明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看来,天天见到的落日之中还有一些科学道理呢!当然,我们不想以此来奚落王维;改他的佳作也大可不必,诗终究是诗。我们只想用此说明:司空见惯、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常常不一定符合科学道理。
(选自1980年1月11日《上海科技报》)
二、描写日出的有关片段
(一)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
天空还是一片浅蓝,颜色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的范围,加强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层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
巴金《海上的日出》
(二)
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溶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亮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
刘白羽《日出》
(三)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纷披,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
黄秋耘《黄山秋行》
(四)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
[①]选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②]〔收敛(līǎn)〕收拢,合拢。
[③]〔聒聒(guō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④]〔17年〕不同种类的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不一样,有三年到五年的,最长的是17年。
[⑤]〔宽恕(shù)〕宽容饶恕。恕,饶恕。
[⑥]选自《幻思——席慕蓉散文赏析》(南海出版公司1989年版)。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有诗集《七里香》、散文集《有一首歌》等。
[⑦]选自《科学与生活》1982年第6期。标点符号略有改动。
[⑧]〔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西下的太阳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意思是维持不了多少时间。
[⑩]〔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11]〔瑞利(1842-1919)〕英国物理学家,在声学、光学、电磁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904获诺贝尔物理奖。
[12]〔衰减〕减弱,减退
④ 描写日落的片段
暮蔼中的夕阳未曾引起过我的注意,因为身处小城镇的我没有机会领略雄伟和大美,至多可以觅来“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此类诗句来安抚渴望美的心。可是,高建群的震撼也让我震撼了。三次落日的景象如三幅巨画展现于眼前。 评论家说高建群是一个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就这篇文章来说,我认为是中肯的。 美学范畴里有个词叫崇高,区别于优美它呈现出的是一种庄严、伟岸的美。这主要是因为人的主体与自然界的客体相互处于矛盾的激化之中,罗布淖尔荒原的空旷、死寂让人的血液冰凉,让人的心冰冷。还有什么值得留恋?即使有音乐。萨克斯吹奏出的是梦幻般死亡的感觉,这种死亡的感觉就像黑戈壁上弥漫的瘴气,缠绕着倍感苍凉的心。在此时此地,人可能更多的想到的是逃离,尽管有人就是追逐荒凉而来。是什么让作者暂停住脚步?是蓦地回头一瞥留意到的那一幕: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死气沉沉的罗布淖尔荒原的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光。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读到此,我也感觉走进那时那境地,是作者用文字在播放音乐,让我们的灵魂在〈〈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声中颤抖。这音乐不仅加强了落日的辉煌之感,而且进一步引发了深深的思考: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落日将要陨落前的绚烂,是永恒的大美!文章不仅有激情和文采,更重要的恐怕莫过于智慧的深度了。我们不必旁征博引,来证实这世界上有许多尊贵的死亡,就用那艘船的沉没来细看人性的光华。灾难突然降临,老船长稳握舵轮,老夫妇静卧床铺,提琴手安然演奏,把生命让给妇幼的人们,在海水中永生。爱,为爱而死,现实理性的人们可能不屑于此,因为不爱护自己生命的人如何保护他人的箴言禁锢着思想,可是,谁骨子里不渴望一点浪漫、些许疯狂?更何况,在冰冷海水中的杰克无怨无悔,他的爱铸就的价值该超过那颗“海洋之心”吧!落日前的从容,绽放的大美就如灿烂的烟花,瞬间也成永恒。我想高建群是喜爱罗曼·罗兰的,否则他不可能提到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他是罗兰的理想主义之构想,豪放的风格适合英雄的人物,所以高建群是会追随罗兰的崇高的,哪怕是用日出来烘托日落。 三次落日的描写不用一一道来,可读者不得不注意作者对三次落日的安排。第一次的柔和、美丽、安谧为第二次的庄严神圣作了很稳定的铺垫。第三次,落日不见,看到的是灿烂、热烈、夸张的火烧云,隐藏了主角,隐藏不了的是作者的深意。因为一片红光中有匆匆的背影正向历史深处走去,回忆慢慢苏醒,匈奴民族和成吉思汗的英雄之气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在第三次描写中没有看到的落日的影子,而且这增强了文字的厚重感。这让我想起了余秋雨,他的〈〈行者无疆〉〉让我觉得读万卷书真的敌不过行万里路,尽管评论家不断在批判他大散文中的硬伤,可是我觉得他的文气比那些小资情调的散文写家们要强上百倍,而这种文气缘自于历史文化的底蕴。而高建群也是身体力行的实践着文化之旅,所以他不仅是沾了西部的光,所以他的落日才让人震撼。 我还想说的是,西域的特质不仅酝酿了粗犷,细腻也是散文家特有的触角,大西北的 背景遮挡不了作者潺潺的情感之流。 第一次的落日,作者用了一个比喻:轮子。教此文时,我还特意让学生多作了一番比喻。饼、乒乓、盘子、蛋黄,林林总总的比喻出现,再加上作者写第二次落日时用的“硬币”,似乎只有轮子才更贴切,估计就是作者自己也无法再超越,这细微处不正见出散文家该有的细腻吗? 《西地平线上》被编入教材时删除了很多段落,个人觉得有该删的,也有不妥的,这倒让我特别留心文中描写第三次日落结束时的一句话:接着就是中亚细亚那着名的白夜了。这句话的价值何在?我还让学生讨论了一番。不可能是为了提到另一种独特的天文现象,只能从散文诗意的角度考虑,细琢磨,落日之后应该是黑暗,而作者却要让黑夜天空明亮,或许这就是对落日的刻骨纪念吧。 文章结尾处才提到奉行“雄伟”和“大美”的两位画家,日本的东山魁夷和中国的张大千。东山魁夷的风景画中不出现人物形象,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高建群对落日纯粹的描写不是正和东山魁夷相通吗?关于张大千我只想说说他的大写意的荷花,画中的主体通常都是一朵或几朵舒展开的花瓣,中间露出莲蓬和花蕊。花瓣双勾,但不过多敷色或墨,只在勾线处用少许淡色或淡墨,在花瓣的尖部用浓色或浓墨勾画,花蕊用藤黄和大红点出,清新淡雅,让人百看不厌。敦煌归来,他的荷花却为一变,明艳中现拙厚,清新中见精神,煌古壁画的神采风韵,沉寂了千年之后,在张大千的笔下得以重生! 荷花、落日看来就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有了作家的再创造,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绝好的融合在一起,这就是大美。 看来新教材的选编的文本并不是说只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更应该让人产生全新的心理体验,而这种全新又不是孤立的,是与社会、生活、历史等相关联的。当然,更关键的是这样的文章使人对于美的感受永远不可能丧失。所以学生是可以从这样的文字中获得素养的提升的。 永恒的落日,世间之大美。
2
日落 我站在窗前,凝望着那朵毫无瑕疵的白云,或许是在蓝天的衬托 下吧,她显得出特有的纯洁与端庄,正如同淑女般漫步在天空中。忽 然,她一下子涨红了脸,变得是那么的羞涩而又妩媚。 是谁惊动了她?我回头望去,只见一轮红日正在缓缓滑落,将西 边的天空染得通红。哦,是夕阳。瞧,那夕阳边的云霞,好似得到了 夕阳的赏赐,变得欣喜异常,时而围坐一团,倾诉衷肠;时而围着夕 阳跳起了探戈;更有自我陶醉的,远离他人,自我欣赏……看得出他 们的心情都不错,脸儿也都是红红的,泛着金光。 夕阳或许是受了鼓舞,越发的精神了。他周围的一切也因此变幻 出无穷的魅力。那一排排黄色的屋顶变得金灿灿的了,那家家户户窗 户上折射出的光汇聚在一起,给小区洒上了一层特殊的光,仿佛将人 带入了仙境一般;小区里那一片树林也好似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油,愈 加翠绿诱人了。沿着小区尽头流去的那条小河,此时也有了别样的感 觉,静谧而不乏温馨…… 渐渐的,夕阳收敛起他最后的光芒,还来不及说一声再见,便垂 下头去,合上了双眼,静静地睡去了。再看原先的那群追随者,也适 时收敛起兴致,变幻成暗云,等待夕阳的再次到来。 在祖国的西南边疆云南省西北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有一个叫黎明的地方。 这里主要居住着我国的僳僳族同胞。他们是一个崇拜太阳的民族。当地僳僳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他们的祖先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便追赶太阳来到这里。他们的祖先发现这里每天日出三次,便认定这里是阳光最多的地方,一定是太阳的故乡,也是他们安居的乐土,于是便在这里定居下来。 原来黎明这个地点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山谷中,四周高峰林立,拔地而起的红色砂岩峰丛把南方的天空割成锯齿状。每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在南方的天空中离地面很近。所以早晨太阳升起后不久,在南方锯齿状群峰间的狭窄天空中行走不到一个时辰,又落到了另一座峰峦后;正当人们为这峡谷里白天短暂而惊叹不已时,第二座雄奇峰峦的西侧竟又射出万道霞光,太阳好像又升起了一次。如此循环往复,天上的太阳好像被黎明这个地点的美景深深吸引似的、流连忘返而不断来回穿行其间。太阳每过一个山尖,犹如重新升起一次。便出现了仿佛一天三次日出日落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黎明黎光” 的奇景
⑤ 唯美日落图片,此刻心情,怎么写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倘若有你,黄昏也不失为一道风景~
⑥ 这晚霞照片怎么描述才好
我个人感觉照片上的晚霞我给的描述是夕阳西下的晚霞,我不知道你看到照片上的情景,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或者是夕阳下的彩虹,我个人认为都可以。
⑦ 日落摄影解说词
在摄影中,黄昏的光线有着最丰富多样的变化,是最理想的风光摄影素材之一。但是绚丽的景色稍纵即逝,要把日落和晚霞拍好,往往在技术上有很苛刻的要求。本文我们以日落中的光线和时间为重点来认识如何拍好日落。 拍摄准备:
由于太阳的实际距离很远,即使使用200mm的镜头也只能在画面中留下指甲大小的图象。笔者建议大家使用带长焦镜头的DC。太阳下落后,光线的亮度将明显下降,慢速快门配合长焦拍摄,三脚架必不可少。黄昏的时候地面上会有晚霞遮盖着太阳散射的光线,显现出一轮没有光芒散射的太阳,这就是拍摄日落的时候了。当太阳光开始减弱,周边天空或者云彩开始出现红色或者黄色的晚霞时就开始拍摄,朝霞或者晚霞的变幻是无常而且迅速的,在实际拍摄之前最好预先在印象中构个图,以免造成手忙脚乱。
曝光:
拍摄日落时曝光量很难掌握,这是因为光线变化太快,一般可以以画面中央的亮度为曝光依据。测光以天空为主要对象。一旦曝光过度日落时的气氛难以反映。摄影者可将曝光控制在曝光不足半档至一档,由于太阳的亮度始终要比天空高得多,如果天空的曝光过于充足,太阳必定会过曝,所以在拍摄的时候要对天空测光曝光。直接对着太阳,曝光读数总是不准。这样会导致画面上只有太阳,而其余部分却曝光不足。 大多数时候宁愿照片稍微欠曝也不要过曝,以背景进行曝光测定,能使主体曝光严重不足,形成强烈的剪影。可以将相机的测光模式选择为“点测光”,接下来对天空进行测光,如果自己的相机有曝光锁【AE Lock】,按下【AE Lock】钮,将曝光值锁定(有些DC半按住快门键以锁定)。之后重新调整构图,以刚才的曝光进行拍摄,这样就可以拍出完美的剪影效果。如果拍摄日落的时候测光不位于天空,那么照片中的其它物体会显得比较明显,导致太阳不够突出。如果过将测光对准天空,那么便能衬托出太阳这个主体。
选择白平衡:
数码相机有丰富的白平衡效果可以代替简单的滤色镜。一般DC的白平衡都包含了:日光、阴天、灯管、白炽灯。当选择日光白平衡的时候画面最偏黄色、选择白炽灯白平衡的时候画面最偏蓝色。在拍摄日落的时候,建议选择自动白平衡或者日光白平衡,拍摄出来偏黄的色调很能表现出夕阳的氛围。
云的因素:
云在拍摄中是自然的反光物体,它能传播太阳的光线,从而不断变化着拍摄效果。云也可以作为作拍摄的主要题材。但要注意观察当天边的云遮住落日时,光线会从云后边缘四处射出,使照片增加极为艳丽动人的效果。光线会从云后边缘四处射出。日落时,太阳显得又大又园,若周围有火烧云,景致相当迷人。为正确曝光,也应该设计几种曝光方案组合拍摄。如果要利用前景表现出天空的夕阳景色,前景往往被处理成剪影的效果,剪影效果照片的获得充分利用了主体与背景受光的差异。一般来说,日落时的逆光是很容易表现出剪影的效果的,因为这时的光线最柔和,提前选好位置和角度。等待太阳落下地平线,由红变橙黄色,或由橙黄色变红时,看上去又不刺眼时,是拍摄的最好时机。有时当太阳隐藏到云彩的背后时,云彩的周边会出现一条亮边,这样的景色也是非常适合拍摄的。但是由于云彩的变幻无常,所以要求摄影者在拍摄的时候要注意观察,注意抓住按下快门的时机。在以拍摄云彩为主体的时候,一般来说要将测光点对准云彩来测光,但是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太阳过曝。云彩在拍摄中是自然的反光物体,它能反射或者折射太阳的光芒,从而不断变化着动人的形象。云彩在很多优秀的日落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所以云彩也可以作为作拍摄的主要题材。
水的因素:
拍摄水面倒影会使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呈现出如镜中一样的影象,而拂过水面的微风总是会扰动这种倒影。在水面上留下条更加耀眼的光线,并从地平线到画面的前景之间勾画出一条光路。当太阳渐渐下落时,这条光路会延伸到你的眼前。在水边拍摄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构图的因素。不少优秀的日落摄影作品都是在水边完成的,因为在日落的时候,波光鳞鳞的水面倒映出美丽的彩霞,水面上的船只帆影给画面平添了几分生动。拍摄水面倒影会使日落的照片增色,平静的海面或湖面能反映天空中的景物。测光的时候,一般是选择平均测光模式,这样才能使整个画面的光线分布均匀,不至于过曝或者欠曝。
特殊效果:
日落的时候光圈的运用是十分值得注意的。用小光圈进行拍摄,能使太阳呈现星星状光芒的效果,光圈越小,这种效果就越明显。
总结:摄影其实就是在玩光,拍摄日落的场景把握得当,光影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描绘。黄昏时分的光线偏暗,曝光一定要足。理论归理论,提高自己摄影水平的最佳途径还是只有自己拿起相机实地拍摄几张。
⑧ 发朋友圈风景冬日日落照片配什么文字
冬日夕阳,如此珍贵。因为虽是夕阳,却依然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
在寒冷冰封的冬日,阳光与寒冬抗衡,冷与暖的较量反复上演,万物成了观众,看它们无声的表演。直至红日西斜,阳光仍试图释放自己最大的热度,以穿透寒冬的漏洞,给我们带来最后一丝温暖。
冬日夕阳的美也是无与伦比的。那魔术似的色彩搭配、光影交融,自然、美丽、热烈。放眼望去,远处的树木、建筑物已融入暗黑里,只见星点的灯光,天际上渐变的淡黄色与泛蓝色交汇融合,可能只有顶级的调色师才能将这色彩渲染出来吧!正是在这美的光辉沐浴里,一切心里的寒意都会悄悄地消融。这种美让人惬意、让人遐想、让人温暖
夕阳,从现实角度讲,的确只是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自然景观。那么多年,我从没有真正去在意它、体会它。直到当下,面对夕阳,我竟然有了这么多感受,感受到了爱,感受到了美,感受到了温暖,甚至有了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信念。这或许也是一种成长的体现与生活的积淀吧。正如夕阳本身:落下,见证成长;落下,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