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上”字是什么时候创造的它的原型是什么
源于甲骨文的变迁,是一种指事造字法,下面的一条横表示水平线,上面的一条横表示指示符号,表示位置在水平线以上的概念,是事物的造字方法。《说文解字》讲:上,高也。 指事也,上是指事字,本义是高处、上部。 甲骨文字和金文的“上”是表示字形下部的长横表示地平线,上部的短横画位于上方的指事符号。
但后世特别是近代学者对仓颉造字学说多持怀疑甚至否定的看法,认为汉字不是一个人一时创造出来的,而是汉族先民集体长期积累的结果。 我们认为,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定义汉字起源的含义。 也就是说,汉字的起源面向现在使用的汉字体系。 明确这个前提,这些学者的观点值得商榷,以上介绍和其他史料记载表明,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仓颉造字学说已是当时社会的常识。
❷ 请问一下图片中的甲骨文是什么意思
癸卯今曰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南来雨
❸ 玉是象形字还是指事字
玉,象形字。始见于甲骨文,像一串玉之形。本义即指玉石。《说文》:“玉,石之美。” 《诗·召南·野有死麕》:“白茅纯束,有女如玉。”甲骨文“玉”字作“图1”、 “图2”,西周金文作“图3”,三横画等长,中竖上下不出头。第二横在竖画正中位置,与“王”字中横偏上有别。春秋文字承袭西周文字。战国文字承袭春秋文字,但为了与“王”字相区别,或附加一二斜笔为区别符号,作“图5”、“图7”、 “图8”。秦代文字承袭战国文字未加区别符号之形,作“图9”。汉代文字部分仍沿袭秦代文字之形,但大多数则沿袭战国文字加区别符号的做法,作“图11”或“图12”。现代文字承袭汉代文字“图11”字的写法。[2]
字形演变
❹ 文字图片,事情经过很简单,
大概看了一下你说的事情经过,毕竟年纪小遇到事情心慌不稳是正常的,没什么大事不要放在心上,也别计较那么多,如果真是出现损坏的问题还有法律跟着。往往小事一直放不下会伤神做不好事情,你做的没人说你窝囊,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的俗语不是白说的。绝对有一定的道理。记住遇事不怕事,没事不找事。(天空飘来五个字,你这不算事)
,
前几天小区的邻居干活,他们用大锤砸水泥块,我的车就在附近。晚间我发现我车的后侧面的钢化玻璃爆裂了,因为我在车内贴的深色车膜,钢化玻璃粉碎后不会掉落。毕竟当时也不在现场看到人家干活蹦到玻璃。也没几个钱,自己就在网上买了块玻璃昨天换掉了。(胶+玻璃=140元)。所以说遇事不是原则问题能想开就好。昨天他们干活的看到我换玻璃有点不好意思了。因为我什么也没说,但是邻居其他人说可能是他们干活蹦到的。
有时候你不去计较,反而他会记在心里,你的大度会让他不好意思,以后遇到什么事情他会主动帮你。
❺ “个”是独体字吗
个是独体字。独体字指汉字的一个字只有一个单个的形体,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的。这种字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一、个的释义
[ gè ]
1、量词。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有专用量词外也能用“个”)。
2、单独的。
3、人或物的体积。
[ gě ]
见〔自个儿〕。
二、组词
那个、个别、个子、这个、哪个等。
(5)事字的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一、那个 [ nà ge ]
1、指示代词。
2、那一个。
3、那东西;那事情。
二、个别 [ gè bié ]
1、单个;各个。
2、极少数;特殊。
3、哲学范畴。指单个的事物或事物的个性。与“一般”相对。
三、个子 [ gè zi ]
1、指人的身材,也指动物身体的大小。
2、指某些捆在一起的条状农作物。
四、这个 [ zhè ge ]
1、指示代词。
2、这一个。
3、这东西;这事情。
4、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夸张。
五、哪个 [ nǎ ge ]
1、疑问代词。
2、哪一个。
3、谁。
❻ 水字的演变过程
如图: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这是书法字体的演变,它是由甲骨文的象形文字而演变过来。最初(甲骨文到小篆),它是像河流一样的字体,比较弯曲,犹如河流,后来(隶书到行书)开始比较方正,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水”字。
从汉字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
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
(6)事字的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殷商)(周) (秦)(汉)(魏晋)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
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
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❼ 中国汉字演变过程(图)
中国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汉字演化各阶段的特点: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❽ 大加一笔有那些字
“大”加一笔是:太、犬、天、木、夫、夭。
详细词义
◎太tài
〈形〉
(1)(指事。古作“大”,后语音分化,在“大”字下添加符号,成指事字。本义:过于)
(2)极大。古作“大”,也作“泰”。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
太,大也。——《广雅·释诂一》段曰:“后世还言,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3)又如:太虚幻境(天上虚幻的境界);太清(天空);太乙(古代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太极(指整个世界的总和);太原;太侈(骄泰奢侈);太无(空旷虚无之境)
(4)身分最高或辈数更高的
太史。——《汉书·光武纪》。注:“史官之长也。”
(5)又如:太夫人;太老师;太老伯;太老爷;太母(祖母);太后(帝王的母亲);太翁(曾祖父)
(6)大的,广大的
太牢。——《左传·桓公六年》。疏:“牢之大者。”
(7)又如:太仓(京城里贮粮的大仓库);太息(亦作“大息”。长长的叹息)
(8)古代记数有所超过称“太”
汉有天下太半,而诸侯皆附之。——《史记》
(9)安宁的,秩序正常的。也作“泰”
不乱离,不知太平之难。——魏源《默觚上》
(10)亨通;顺利
命险太甚靡常,道离隆而匪易。——陆云《九愍》
(11)与古代皇家、官家有关的。如:太尊(明清时对府的长官知府的尊称);太府(原为官名,亦指掌管库藏财物的官府);太常卿(汉景帝中元六年改秦奉常为太常,为九卿之一,司礼乐郊庙社稷事宜。历代相沿,清末始废)
〈名〉
通“台”。泰阶,星名,即三台。又比喻三公
〈副〉
(1)过于;过分
太区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又
养之太过。
(3)又如:太半(大半,过半);太甚(太过);会议不要开得太长;屋里太闷热了,你出去凉凉吧;我对这个问题太没有认识了;他们待我太好了;这个问题确实是太重要了
◎犬quǎn
〈名〉
(1)(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2)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dog]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3)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4)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dog]。如:犬妇(对人谦称儿媳妇);犬马之齿(谦称自己的年龄);犬儿(犹言小奴才);犬马(旧时臣子对君上的自卑之称;喻小人)
(5)称自己的儿子(谦称)
这是第二小犬,名叫宝玉。——《红楼梦》
◎木mù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或在木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木料,木材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5)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五行之一。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树叶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8)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棺材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10)又如:行将就木
(11)某些木制的器物
以木讯者。——清·方苞《狱中杂记》
〈形〉
(1)呆笨。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麻木;失去知觉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朴拙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jiàng,质直刚强)
组词以及释义:
1、太保:tàibǎo
古三公之一,位次太傅。亦指太子太保,为辅导太子之官
宋、元时对庙祝、巫师的称呼
对绿林好汉的尊称
2、太仓一粟:tàicāng-yīsù
大谷仓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3、太常:tàicháng
官名,掌礼乐郊庙社稷事宜
献之太常。——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4、木版:mùbǎn
用来印刷的刻上文字或图画的木板
5、木本:mùběn
茎的木质部发达、比较坚硬的特性
6、木本水源:mùběn-shuǐyuán
木的根本,水的渊源。引申为追根求源
孩儿生身二十年,尚不知木根水源,真不肖而又不孝矣。——《石点头》
❾ 文字图片,
其实说句实在话,我也是农村人。但是有些农村人确实没有素质。不过你的车没坏倒是挺万幸的。碰上出殡放爆竹没办法。说多了人家会不高兴。知道有这事儿,早点儿把车挪开就好了。一个人喜欢的东西确实是这样,弄破了一点儿自己都心疼。
❿ 甲骨文图片,来历,传说,故事。
1、来历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2、传说:
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
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
3、故事
在殷墟发现的一块残骨上,刻有关于某次战争战绩的记事残文(《殷墟卜辞综述》图版16,甲骨学者或称为“小臣墙刻辞”)。据现存文字推算,原文的字数当超过100字。甲骨卜辞的语言,一般很精红练。
例如有一条卜辞说:“辛未卜争贞(‘争’是管贞卜的人的名字):妇好其比伐巴方,王自东探伐,戎(陷)于妇好立(位)?”(《殷墟文字乙编》);
意思是:让妇好和某某一起去征伐巴方,而王则亲自从东方深入进击巴方,敌人会陷入妇好的埋伏吗?这20个字所包含的意思相当丰富,而且表达得颇为清楚。
(10)事字的文字图片扩展阅读:
甲骨文的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
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