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字图片 > 姓高图片文字

姓高图片文字

发布时间:2022-05-14 09:14:01

A. 姓氏高的来源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着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着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着名戏曲家,所着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着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着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着名书画家。着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着,《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干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着。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着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干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高林少将
高林(1918-1999),湖北省大悟县人。1931年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司号员,班长,红15军团第75师225团文印员。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青年干事、青年股股长、宣传队队长,八路军第2纵队新编第3旅8团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独立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沙河运动战、板山伏击战、“四·一二”、“七·二九”反扫荡等战斗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3旅20团政治委员,鲁中南军区第7军分区2团政治委员,华东军区警备第2旅5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黄土梁子阻击战、张家口保卫战、太西分区游击战、济南攻坚战、淮海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徐州警备旅政治部副主任,师政治部主任,华东军政大学第2总队一科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事学院高级系政治处主任,院务部政治处主任,军事学院第二政治处主任、物资保障部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部长,兰州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国家科委军管会主任,高级后勤学校政委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由大校军衔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9年7月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高锐少将
高锐(1919-——),山东省莱阳县人。1937年入陕北公学,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胶军政学校教育长兼训练主任,1938年3月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8月毕业后,任抗大第1分校胶东支校营长兼队长、军教股股长,胶东军区教导2团营长,第14团参谋长,胶东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司令部参谋主任,新5师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37师师长,194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91师师长。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大、小宋庄战斗、双堆集等战斗和解放福州和厦门的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参谋长,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校长,总高级步兵学校副教育长兼训练部部长,1956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第一期。任军事科学研究部部长,1959年任军事科学院战术研究部副部长、部长,参与组织并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条令和《战役学》。后任兰州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宁夏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分管战役、战略研究工作。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担任过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近代军事史学会会长,孙子兵法研究会名誉会长,1998年离休后,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红叶诗社社长,军事科学院才年书画研究会会长,老年大学校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高文智少将
高文智(1914-2003),陕西省鄜县人。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陕北鄜甘游击队中队长,陕北红军游击队第一支队分队长,陕北补充团连政治指导员,陕北补充师供给部总务科科长,中央军委供给部粮秣处粮秣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供给部粮秣处处长,中共中央管理局经济建设处副处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供给部副部长、辽西军区供给部部长,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东线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军需部第1局局长。参加了辽沈、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第三局局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纺织管理局局长,中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部长、军需生产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院务部副部长,总参谋部三部后勤部部长,总后勤部企业部部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程式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7月2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高占杰少将
高占杰(1921-——),河北省束鹿县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北上先遣支队3团连政治指导员,第22团营政治教导员,冀中军区政治部直工科科长,特务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第9军分区79团政治委员,独立8旅24团政治委员,第20兵团第67军200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了冀中清风店、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199师政治委员。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199师政治委员、200师政治委员。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政治部副主任,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31军副政治委员,福州军区炮兵副政治委员。1971年到1975年任福建省军区第二政治委员,1975年到1983年任云南省军区政委治委员。毕业于解放军政治学院。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高立忠少将
高立忠(1916-1978),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独立营通讯员,红四军少共国际团二营通讯班长,鄂豫皖少年先锋队总指挥部执行委员,黄麻区少共书记、武工队员。1934年12月底随独立团离开鄂豫边去皖西,翌年参加了奇袭潜山县官庄附近的王庄战斗。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参加了歼灭国民党第十一路军一部的战斗。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手枪团政治处组织干事,第4支队教导队中队政治指导员,第9团政治处主任,新四军第7师19旅56团政治处主任,第56团政治委员,独立团团长,皖南支队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17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先遣纵队独立支队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江防舰队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后勤部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第6舰队政治委员。1958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回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厦门水警区司令员,福建基地副司令员,海军指挥学校校长、政治委员,海军第三研究院副院长。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78年4月25日逝世,终年62岁。

高存信少将
高存信(1915-1996),辽宁省开原县人。1933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高崇民解放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考入黄埔军校第10期炮科,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6年黄埔军校毕业后,拒绝了到中央军就职,在东北军西安军官训练团学习,结业后任东北军炮兵6旅排长。1938年在高崇民的支持下,带着周恩来的亲笔推荐信,投奔延安,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任军事教员,同时选修政治理论课程,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兼军事主任教员,东北干部队政治指导员,冀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干部教导团副团长,晋察冀军区干部总队总长,冀中军区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联络科科长,晋察冀军区炮兵干部训练队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炮兵团团长,炮兵旅旅长,华北军区特种兵部队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参谋长兼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2年到朝鲜观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司令员、志愿军炮兵司令员,同时还兼任华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3年夏季战役,志愿军参战火炮1038门次。金城战役时,参战火炮1104门,平均每公里地段44门炮,发射了19000吨炮弹。关于金城战役,高存信着有《金城战役炮兵作战的几个问题》、《夏季战役纵深战斗炮兵保障的几点

B. 高姓氏的由来

高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中国最早系统记载姓氏来源的典籍《世本》载“黄帝臣高元作官室。”《竹书纪年》说黄帝“居有熊”。有熊,巳口今郑州新郑。春秋时期,齐太公吕尚(姜子牙)的六世孙齐文公吕赤有个儿后代即以先人封邑为姓,姓高 。

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源流众多,在《百家姓》中排第153位,在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十九位;

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三十位,人口约一千四百七十六万九千余,占中国人口总数的0.92%左右,多以渔阳、辽东、广陵、河南、辽东为郡望。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在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

(2)姓高图片文字扩展阅读:

高姓的迁徙: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渤海高姓。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

C. 高字姓氏的姓氏故事

姜子牙的第六世孙齐文公赤,有一个儿子被封在高,称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溪,是齐国的重要大臣。他因为和管仲一起平定内乱,迎立公子小白为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允许他用祖父的字为姓,从此姓高。 高姓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改姓而来的。比如说,十六国时期,鲜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为高;鲜卑拓跋部的楼氏,也有人改姓高;高丽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据考证,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后在山东得到了很大发展,唐代时,高姓曾两次进入福建,并在清朝康熙年间,迁徙到台湾。

D. 高姓的来历以及高姓的历史名人

1、源于姜姓 :

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

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

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

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2、源于姜姓 :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 。

3、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

是为河南高氏之一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

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4、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5、源于羽真氏:

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

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

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

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

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

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

6、源于冒姓:

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7、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

历史名人:

1、高渐离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

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

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向秦王的头部猛砸,想杀死他,但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2、高斌

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奉天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清朝中期外戚大臣,慧贤皇贵妃之父 ,着名水利专家。高家原为汉族,为内务府包衣。其女受宠册为干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

雍正元年(1723年)起,高斌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干隆二十年(1755年)三月,卒于任上,终年72岁。

追授内大臣衔,谥号文定,命与靳辅、齐苏勒、嵇曾筠同祭于河神祠,入祀京师贤良祠。

3、高弘图

高弘图,字子犹,一字研文,号硁斋,明胶州(今山东省胶州市)人。明末大臣,民族英雄。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生,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因上书触犯熹宗,夺俸两年。

天启初年任陕西道监察御史,天启六年(1626年)因忤魏忠贤而被罢官。崇祯三年(1630年)春复官,任左佥都御史,后升任左都御史,崇祯五年(1632年)改任工部右侍郎,因反对宦官专权,再次被削职罢官。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复官,补南京兵部侍郎,继而升户部尚书。李自成攻破北京,福王在南京被拥为新主,高弘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加封太子太保加太傅。南京失守,流寓江南,有感于国破家亡,弘光元年,清军破杭州,携一幼孙逃入一野寺中,绝食九日,卒于会稽之竹园。

4、高长恭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原名高孝瓘,又名高肃,字长恭,以字行,祖籍渤海调蓨,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生母不详。南北朝时期北齐宗室、将领,一说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长恭性格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乐陵县开国公,从弟高殷即位后晋爵为兰陵郡王,后历任尚书令、录尚书事、大司马、太保、太尉等。与段韶征讨柏谷,又攻打定阳。

段韶患病,高长恭总领其众。前后以战功别封钜鹿、长乐、乐平、高阳等郡公。河清二年(563年),突厥攻入晋阳,高长恭奋力将其击退。

次年,邙山之战,高长恭为中军,率领五百骑兵再入周军包围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围,高长恭在此次战中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战而讴歌他,即后来知名的《兰陵王入阵曲》。

武平四年(573年),因“国事即家事”招致北齐后主高纬记恨,被后主高纬赐死,时年仅三十三岁。死后北齐追赠假黄钺、太师、太尉公,谥号忠武。

5、高顺

高顺,东汉末年吕布帐下中郎将。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平定吕布部将郝萌的反叛。屡次进谏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与张辽一起击败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又一起攻破刘备的沛城。曹操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

E. 高姓签名的不同写法

高姓签名

F. 关于高姓的历史和现状——陕西高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着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三、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四、历史上的高姓郡望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以渔水之阳得名。高隐、高瞻之后。
3、广陵郡: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4、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5、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高瞻之后。
五、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上源西周齐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则家族,本表据史记、新唐书、氏族志等史书和各地高氏名谱修成,没有确凿根据请不要擅自修改)

姜姓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

01世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02世齐丁公(姜彶)
03世齐乙公(姜得)
04世齐癸公(姜慈母)
05世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
06世齐武公(姜寿,献公子)
07世齐厉公(姜无忌)
08世齐文公(姜赤)
09世 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
10世 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
11世 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谥敬仲)
12世 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
13世 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高酀
14世 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酀子)
15世 姜虿(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
16世 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子丽(厚子)、高张(偃子)
17世 高止(子丽子,字子容,出齐奔燕)、高良夫(张子)
18世 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
19世 高鱼(竖子)
20世 高彄臧
21世 高石
22世 高般
23世 高赫、高赭
24世 高宽(赫子)、高穹(赭子)
25世 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
26世 高奉名(峻子)
27世 高鼎
28世 高邑
29世 高成
30世 高则
31世 高不疑、高不识
32世 高兴(不疑子)
33世 高然
34世 高晖
35世 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
36世 高茂
37世 高瑞
38世 高褒(字宣仁)
39世 高韦
40世 高承(韦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孙,广陵高氏始祖)
41世 高延(承子,字庆寿)
42世 高纳(字孝才)
43世 高达(字式远)
44世 高约、高乂、高隐、高汉
45世 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
46世 高展、高敬、高泰(庆子)
47世 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
48世 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
49世 高振(佑子)、高树、高翻(谧之子)
50世 高表(振子)、高欢(东魏宰相)、高琛(树子)、高岳(翻子)
51世 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
52世 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
53世 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
54世 高璇、高瑾(履行子)
55世 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
56世 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迁子)
57世 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
58世 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
59世 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
60世 高定、高文举(郢子)、高仲武(登子)
61世 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
62世 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
63世 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
64世 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高文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
65世 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
66世 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琼孙)
67世 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
68世 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
69世 高世则(公纪子)、高世英、高世杰
70世 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
六、古代历史名人

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今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6、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7、高 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

8、高则诚:着名戏曲家,所着《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9、高 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10、高 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11、高 启:(1336-1374)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季迪,号槎轩。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之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为元明间一大家。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后张士诚获罪被诛。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12、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温州市乐清北白象镇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在进入中央当部长级京官前,高友玑历任过许多地方长官。任江西九江知府时,治绩为当时十三府之最。任河南汲县知府时,裁减官供,罢停黄河劳役,放宽盐禁,为百姓做了一系列实事。任大同巡抚时,不畏强梁,弹劾嚣张行兇的皇亲国戚。

13、高其佩(1672-1734):中国绘画史上着名的指画创始人,官至刑部侍郎,与高鹗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其父高天爵、其伯高承爵、高荫爵皆在清朝为官,其长兄高其位为两江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其堂兄高其倬为康熙进士、浙闽总督。高氏原隶汉军镶白旗,后因长兄高其位有军功,改为镶黄旗。高其佩以名门望族而身历宦海,历知州、员外郎、署运使、刑部侍郎。虽为高官,但却以工指画以名显。高其佩一生画作甚丰,精妙独到。凡花木、鸟兽、鱼龙,人物靡不精妙。作品达五、六万幅之多,代表作品有《怒容钟馗图》、《水墨杂画册》等传世,其作画大都题款以"铁岭高其佩指画"或"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等字,时人尊称为高铁岭。高氏8岁始学画,遇稿则摹,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所绘人物生动、形象,堪称开宗立派的大家。现铁岭银冈书院存有其《猫蝶牡丹图》和《风竹图》。着有《且园诗钞》。高其佩的指画,在当时影响很大,“扬州八怪”受高其佩直接影响,李鱓曾从其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题高凤翰画跋中,认为恽寿平、王翚诸皆不能破古人牢笼,“独高且园(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后堂(李鱓),西(高凤翰)一头一尾-----”高其佩自称指头画得于梦授,曾刻一印“画从梦授,梦自心成”。

七、近现代高姓名人(请将您知道的人填写上)
1、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县静游镇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1896年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学,因才华出众,以“十八学士登瀛州”而享誉省城。少年高君宇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订购了《晨报》、《申报》、《康梁文钞》等进步书刊研读。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捐款翻印“二十一条”全文广为散发,组织游行和街头演讲,声援蔡锷等人护国反袁斗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8年5月,他参加了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活动,成为近代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游行请愿活动。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之一,和许德珩等十几个学生冲进赵家楼,痛打签订卖国条约的官员章宗祥,演出了“五四”运动壮丽的一幕。随后,他代表北大学生参加了学联的领导工作。1920年3月与邓中夏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首届书记。中共二大中央委员,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1924年7月到广州,任孙中山秘书,翌年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当时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产党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2、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创办《觉民》杂志。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分会会长,并创为《醒狮》杂志。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为健行公学及钦明女学,倡言革命,提倡女权及女子教育。1909年与柳亚子,陈去病共同发起南社。辛亥革命后,曾任金山军政分府司法长、众议院议员身等职,坚持反袁立场。他把诗歌作为鼓吹革命、唤起民众的武器,称其诗为“觉世书”。有《天梅遗集》。

3、高剑父:(1879~1951)字剑父,以字行,广东番禺人。现代着名画家,岭南画派领袖。 与胞弟高奇峰, 陈树人合称“二高一陈”,被称“岭南画派”,1906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49年移居澳门。

4、高士其:(1905-1988)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科学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和细菌学,1928年在芝大细菌实验室作研究时,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终身残疾。1930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翌年辞职。1932年曾与陶行知等创设獐科学通讯学校,后任国立编译馆特约编审。1939年参加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委员,中央文化部科普顾问,中国作协理事,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等职。着有《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生命的起源》、《细菌世界探险记》、《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集》等。

5、高 岗:前国家副主席。
6、高 琨:香港人,着名物理学家,后移居美国。
7、高行健:原四川大学教授,着名文学家、剧作家,后移居法国,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高建成:军人,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奋不顾身抗洪抢险而牺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称号。

G. 高姓来源

高姓出自西周时期的齐文公吕赤之子公子高。

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

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高姓的迁徙:

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

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

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来日本时,高姓有随行者。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

H. 我姓高,是做生易的用什么微信图像

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喜欢用文字来做自己的微信头像,比如诚信、勤奋、天道酬勤等这些文字都可以适合做生意的人当图像。

I. 百家姓"高"字 的意思和文化内含

源于姜姓[2-3] ,出自春秋时期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姜姓,原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高氏的血缘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为高一。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4] 。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着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高傒为得姓始祖,亦有尊奉高渠弥(姜渠弥)、高克为得姓始祖者。
以王父字为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为山东高氏[5] 。
源于鲜卑族:
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实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汉化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节复姓为汉字单姓,鲜卑族拓拔部寔娄氏部落改为高氏,后融合于汉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6]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城西有单高楼村和双高楼村,猜测为鲜卑族楼氏一脉,并在单高楼村存有高氏祠堂。
在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政权末期,鲜卑族人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东魏大丞相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在其子高洋于东魏孝静帝元善见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废黜东魏孝静帝,建立北齐政权后,于同年即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赐他贵族姓氏为高氏。另外,鲜卑族人元文遥在北齐时期也先后得到国王高洋、高演的重用,因迎立国王高湛继位有功,北齐天统二年(公元566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氏,亦为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国时,后燕国王鲜卑族人慕容云改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多有改复姓慕容氏为单姓高氏者,后文化上汉化,是为河北高氏的主流。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 南北朝时,先后有鲜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为高氏。北齐文宣帝姓高名祥,当时有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改汉字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7]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其姓氏就贵为北齐政权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氏以示恩宠之举,徐子远从此改姓为高氏,其后代后来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是为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满族姓氏中的x佳氏原本都是汉族,汉族被虏为包衣或自愿为奴入旗后,被赐予满族姓氏,其形式就是在自己本来的姓氏后面添加一个佳字。)
满族多啰氏,亦称刁落氏、啁噜噜氏,满语为Dolo Hala,汉义“内”,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东海(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高氏、赵氏等。
满族高佳氏,满语为Gao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盖州(今辽宁盖州)、辽阳(今辽宁辽阳)、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高尔吉氏,亦称格尔齐氏,满语为Gerci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高氏。
满族萨克达氏,原为巴雅拉氏,后以地为氏,满语为Sakda Hala,汉义“悠久、苍老”,世居萨克达(今辽宁抚顺峡河流域)、宁古塔(今吉林宁安)、阿扈河(今黑龙江宁安南六十公里处)、叶赫(今吉林梨树)、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德里倭赫(今辽宁抚顺东浑河畔)、黑龙江流域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多为高氏、苍氏、仓氏、麻氏、骆氏、李氏、祖氏、海氏、萨氏、里氏、陈氏、罗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礼氏、佟氏、陀氏、翁氏等。
满族郭啰啰氏,亦称郭尔罗氏、郭络罗氏、郭博罗氏,满语为Gorolo Hala,以地为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马察(今吉林浑江)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国氏等。
满族郭尔佳氏,亦称郭罗佳氏、固尔佳氏,满语为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台(今辽宁铁岭三岔子南部)、长白山区、嫩河(今黑龙江讷河)等地。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高氏、郭氏、顾氏等。[8]
源于羽真氏,出自汉、唐时期辽、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属于以国名为氏[9] 。羽真氏族部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是古燕国扶余氏族的一个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西汉元帝刘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汉王朝积弱没落,其羽真氏族部落首领高朱蒙(高邹牟)乘机在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了高句骊国,朱蒙自称是高阳氏之苗裔,所以改为单姓高氏。高氏一族在高句骊国的统治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时间,这一历史时期,有汉史称其为“夫余族”。西汉平帝刘衎元始三年(高句丽瑠璃明王高类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高句丽瑠璃明王迁都城至国内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高句丽长寿王高巨链十四年,公元427年),高句丽长寿王又将都城迁至王险城(今朝鲜平壤)。由于高句骊的国王世为高氏,所以在古代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高句骊国存在期间,高氏家族一直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高句骊人,在其五世祖高宗时期归附北魏王朝,世代相传至今。高丽羽真氏,后有改高氏的。到了唐高宗李治总章元年(高句丽宝臧王高宝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高句骊国被唐朝军大总管徐世勣(李勣)和安东都护薛仁贵联军所灭,唐军生擒高句丽王及其权相,屠数万,收户口六十九万户,之后唐王朝在王险城设立安东都护府。其后,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高氏族人迁居中原内地,世代沿称高氏相传。[10]
源于冒姓,出自唐朝中叶大时期宦官高力士(本名冯元一),属于冒姓为氏。由于高力士是个太监,无子嗣,因此曾收养了一大批巴结他的官宦贵族之子为养子,皆私赐其姓氏为高氏,世代相传。
源于官位:
出自汉朝时期官吏高庙令,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庙令的后裔子孙中,到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之际,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令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庙氏,世代相传。
出自晋朝时期官吏高力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高力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高力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传。
汉朝的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高不识后裔;金时女真人纥石烈氏、纳兰氏改高姓;清朝满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罗氏等氏族很多命姓高。回族中则有西域穆斯林入关后改姓高,如元代学者西亚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为西域回回,随蒙古征服者入关,落籍山西,以高为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逐渐同化为北方的高姓。在南方,则有其他少数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锡伯族、回 族、东乡族、裕固族、门巴族等少数民族中的高姓。这些民族的高姓,或是其先祖由汉文化汉化而来,或是按少数民族译音确定,或是接受官方赐姓而得。再有一种或因需依附大族权贵等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时鲜卑族有楼氏改高氏,高丽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鲜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等。北齐皇帝高洋,则给当时鲜卑族的元景安、元文遥等功臣,赐予了“高”姓。再就是“高”字开头的复姓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改为单姓“高”,则是历史使然。此外,还有民间过继外姓子女为嗣而改高的,也较普遍。
迁徙传播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 国灭越后,经吴 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 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 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山东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在四世纪末和五世纪初以及五世纪末,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规模迁徙日本群岛,形成两次日本史书称之为“归化人”赴日的高潮。主要祸根是由西晋后期的五胡乱华等,长期极其残酷的民族仇杀使大陆汉族人不堪忍受,开始了向四周大规模迁徙的浪潮:主要是南迁江南,其次是由东北逃向朝鲜半岛,南北两路难民都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最后去了日本。当年阿知王(刘姓)来日本的时,高姓有随行者[11] 。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 湾。[1]

2人口分布编辑
宋朝时期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中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中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朝时期
明 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明朝以后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 452万,为中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中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中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 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中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高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河北、江苏、安徽、浙江北部、湖北东部、甘肃西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每平方公里的高姓人口达到2.7人以上,尤其在山东中部的地区高达6.4人。高姓分布密度表明:密度最高的(2.7万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8.1%,高姓人口大约641万;0.9-2.7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2%,高姓人口大约719万;不足0.9万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9.7%,高姓人口大约92万。高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高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表明:高姓在华北、东北、西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2%以上,尤其在甘肃河西走廊、山东中部、陕晋北部、黑龙江东北,在1.8%以上,有的达到3.6%以上,这部分高比例的地区的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29.2%;在四川、重庆东部巫山,奉节、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湾、广东东部、青海东部、新疆西北,高姓频率在0.6%-1.2%,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30.5%;其他广大地区,高姓频率不足0.6%,其覆盖面积约占了中国总面积的40.3%。

3姓氏文化编辑
郡望堂号
郡望
渤海郡、渔阳郡、广陵郡、河南郡
堂号
广陵堂:以望立堂,亦称江都堂、江阳堂、扬州堂。
辽东堂:以望立堂,亦称扶余堂、襄平堂、辽阳堂、凌东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其后裔子孙遂以为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曾担任费城宰(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氏后代以“厚余”作为高氏的堂号。

J. 高姓头像设计。就是一个高字在一边。另外还有一行个性的一句话。

高,高高在上

阅读全文

与姓高图片文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简单生活物品速写图片 浏览:472
word图片中的数字如何擦掉 浏览:580
爱彼机械表价格及图片 浏览:544
动物和植物图片简单的简笔画 浏览:950
简单的护士帽简笔画图片 浏览:939
钢丝网围栏的价格图片 浏览:225
广州动漫展图片 浏览:810
ps怎么在图片上加背景颜色文字 浏览:1000
怎么在word中添加图片不压缩 浏览:663
动漫暗黑系男生图片高冷 浏览:578
炫酷系列头像女生版图片 浏览:129
美女蹲坑尿尿图片 浏览:733
女孩疼哭的卡通图片 浏览:63
如何用图虫创意的图片配文 浏览:534
叼烟男生图片 浏览:552
叶萝莉娃娃的衣服图片 浏览:131
长城x7汽车图片及价格 浏览:737
男人照片图片大全图片 浏览:532
派派上的家族图片怎么设置 浏览:713
macimovie剪辑如何添加图片 浏览: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