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赤小豆花的葯用價值
【採集】夏季採取。
【性味】①《本經》:味辛,平。
②《別錄》:無毒。
【功用主治】清熱,止渴,醒酒,解毒。治瘧疾,痢疾,消渴,傷酒頭痛,痔瘺下血,丹毒,疔瘡。
①《本經》:主痎瘧寒熱邪氣、泄痢,陰不起,病酒頭痛。
②《別錄》:止消渴。
③《葯性論》:消酒毒,明目。散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又下水氣,並治小兒丹毒熱腫。
④《綱目》:治腸中積熱,痔瘺下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戌入散劑。外用:研末撒。
【選方】①主痃瘧,寒熱邪氣,泄痢,陰氣不足,止渴及病酒頭痛:小豆花於豉中煮,五味調和,作羹食之。(《食醫心鏡》)
②治疔腫:小豆花為末敷之。(《普濟方》)
⑵ 赤小豆幾月份開花,我種的為什麼不開花。
赤小豆的花期5-8月。赤小豆又叫紅飯豆,它屬於豇豆年生的草本類植物,對於赤小豆還有紅豆,但是在我們國家種植赤小豆的時候,大都是在四月中旬到五月中旬的時間,赤小豆的播種方式主要有兩種。
一種是穴播,一種是條播,條播的時候,播種的距離大約是三十厘米,然後採用間隔為二十厘米的距離來進行播種,然後再覆蓋一些土,穴播的時候就是遵循相距30公分的間隔進行種植,之後再每個種植穴撒入三到四粒種子,然後再蓋上一些土就行了。
在它的生長期間需水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我們要提供充分足夠的水分,避免影響它的質量,還有產量,最後我們還要進行撒肥撒肥的時候要全面,不能偏撒氮肥。
在它的生長前期要是加一些少量的氮肥,能促進它的生長,後期的時候就要多撒一些磷肥,還有鉀肥,為了防止植株徒長,我們還要噴灑一些葯物來抑制一下它的生長。
(2)可愛小豆花圖片擴展閱讀:
赤小豆性質平和、味甘、酸,是一種營養豐富的小干豆。在每100克的赤小豆中,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合物58克,粗纖維4.6克,鈣67毫克,鐵5.2毫克,還有磷,維生素B1、B2、煙酸以及皂草甙等營養物質。
由於赤小豆含有皂草甙物質,具有通便、利尿和消腫的作用,所以常吃赤小豆,可以清血、消除內臟疲勞,對心臟病和腎臟病患者特別有益。此豆還有「久食瘦人」的說法,對老年性肥胖症,有一定的減肥效用。
赤小豆做粥、做餡、做小吃皆宜。用赤小豆、粳米煮粥,不但利水消腫,而且可以健脾胃。而赤小豆冬瓜糖水,則是一道小朋友的健康甜湯,有驅暑健脾的功效。
赤小豆質地堅硬,難於煮爛,如果要與粳米同煲,則應該先把赤小豆煮爛後,才加入粳米。另外,赤小豆適合用適量的糖調味,但不宜放鹽,否則不利水分的排出。
而紅豆比較圓,煮完之後,紅豆會變軟。紅豆屬落葉喬木。別名:孔雀豆、相思豆、大紅扁豆、相思格。紅豆五味屬甘酸,酸甘化陰,故能補陰血。
有疏風清熱,燥濕止癢,潤膚養顏的功效。赤小豆與紅豆盡管長相不同種屬卻相同,同屬豆科植物,性質和營養成分也接近,只是赤小豆的功效強些,所以中醫入葯都用赤小豆,而紅豆則只供一般食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赤小豆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如何區分赤小豆和紅豆?
⑶ 紅小豆的形態特徵
紅小豆屬豆科(Leguminosae),菜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主根不發達,側根細長,株高80~100厘米,有直立叢生型、半蔓生型及蔓生纏繞型。葉為3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圓頭型或劍頭型。花梗自葉腋生出,梗的先端,著生數花,為自花授粉作物,花小,開黃花或淡灰色花,龍骨瓣呈螺旋形,每花梗上結莢1~5個,莢長7~16厘米,果莢內包著4~18粒橢圓或長橢圓形種子。種子多為赤褐色,也有黑、灰、白、綠雜、淺黃色等。種子千粒重50~210克,大多在130克左石。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90cm。莖上有顯著的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卵形,長5~10cm,寬2~5cm,先端漸尖,側生小葉偏斜,全緣或3淺裂,兩面疏被白色柔毛;托葉卵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具短爪,龍骨瓣上部捲曲;雄蕊10,二體。莢果圓柱形,長5~8cm。種子6~8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遼寧、黑龍江、廣東、四川。
採制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
性狀 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化學成分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煙酸、糖類,維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與紅豆的區分】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豆的種子,但是有一個別名是紅豆。紅豆是羞草科植物海紅豆、孔雀豆植物種子的統稱,所以人們經常誤會它們是同一種東西。 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葯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葯材學》)。【植物形態】
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米,密被倒毛。3出復葉,葉柄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脈3出,具柄。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毫米,具毛;花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等地。
②赤豆,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葯條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上有硬毛。3出復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於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赤小豆葉)、花(赤小豆花)及發芽的種子(赤小豆芽)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採集】夏、秋分批採摘成熟莢果,曬干,打出種子,除去雜質,再曬干。【葯材】
①赤小豆:乾燥種子略呈圓柱形而稍扁,長5~7毫米,直徑約3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紫褐色,平滑,微有光澤,種臍線形,白色,約為全長的2/3,中間凹陷成一縱溝,偏向一端,背面有一條不明顯的棱脊。質堅硬,不易破碎,除去種皮,可見兩瓣乳白色於仁。氣微,嚼之有豆腥味。以身干,顆粒飽滿,色赤紅發暗者為佳。
主產廣東、廣西、江西等地。
②赤豆:又名飯赤豆。乾燥種子,呈矩圓形,兩端圓鈍或平截,長5~8毫米,直徑約4~6毫米,種皮赤褐色或稍淡,平滑有光澤,種臍位於側緣上端,白色,不顯著突出,亦不凹陷;其他性狀與亦小豆相似。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葯材以赤小豆品質為好,但貨源不多,漸為赤豆所代替。
【化學成分】
每百克含蛋白質20.7克、脂肪0.5克、碳水化物58克、粗纖維4.9克、灰分3.3克、鈣67毫克、磷305毫克、鐵5.2毫克、硫胺素0.31毫克、核黃素0.11毫克、尼克酸2.7毫克。
【性味】
甘酸,平。
①《養生要集》:味苦,溫。
②《別錄》:甘酸,平,無毒。③《千金·食治》:甘咸,平,無毒。
④《食性本草》:微寒。
⑤《湯液本草》:氣溫,味辛甘酸,無毒。
【歸經】入心、小腸經。
①《雷公炮製葯性解》:入心經。
②《本草新編》:入脾經。
③《得配本草》:入手少陰、太陽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經。
【功用主治】利水除濕,和血排膿,消腫解毒。治水腫,腳氣,黃疸,瀉痢,便血,癰腫。
①《本經》:主下水,排癰腫膿血。
②《別錄》:主寒熱,熱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脹滿。
③《葯性論》:消熱毒癰腫,散惡血、不盡、煩滿。治水腫皮肌脹滿;搗薄塗癰腫上;主小兒急黃、爛瘡,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與雞子白調塗熱毒癰腫;通氣,健脾胃。
④《食療本草》:和鯉魚爛煮食之,甚治腳氣及大腹水腫;散氣,去關節煩熱,令人心孔開,止小便數;綠赤者,並可食。暴利後氣滿不能食,煮一頓服之。
⑤《蜀本草》:病酒熱,飲汁。⑥《食性本草》;堅筋骨,療水氣,解小麥熱毒。
⑦《日華子本草》:赤豆粉,治煩,解熱毒,排膿,補血脈。
⑧《綱目》:辟溫疫,治產難,下胞衣,通乳汁。
⑨《本草再新》:清熱和血,利水通經,寬腸理氣。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3~1兩;或入散劑。外用:生研調敷。
【宜忌】①陶弘景: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
②《食性本草》:久食瘦人。
③《隨息居飲食譜》:蛇咬者百日內忌之。
⑷ 赤小豆花的植物形態
1.赤小豆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m,密被倒毛。三出復葉;葉柄長8-16cm;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被針形、長圓狀披針形,長6-10cm,寬2-6cm,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紙質;小葉具柄,脈3出。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mm,具毛;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狀突起;雄蕊10,二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顆,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2.赤豆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cm。莖上有白色長硬毛。三出復葉;托葉披針形,被白色長柔毛,小托葉線形;葉柄長達20cm,被疏長毛;頂生小葉卵形,例生小葉斜方狀卵形,長5-10cm,寬3.5-7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微3裂,兩面被疏長毛;小葉柄很短;基出脈3條。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部,黃色;小苞片線形,較萼長;萼鍾狀,5齒裂,萼齒三角形;旗瓣扁圓形或近腎形,常稍歪斜,頂端凹,翼瓣寬於龍骨瓣,具短爪及耳,龍骨瓣上端彎曲近半卷,其中一片在中下部有一角狀突起,基部有爪;雄蕊10枚,分成9與1二體;於房線形,花柱彎曲,近先端有毛。莢果圓柱形稍扁,成熟時種子間縊縮,含種子6-10粒。種子橢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暗紅色,種臍白色,不凹。花期7-8月,果期8-9月。
⑸ 紅豆豆的花是什麼花
硃砂根:果實是鮮紅的球形,觀賞性較強。 火棘:果實是橘紅色或是深紅色近球形。 南天竹:漿果的顏色一般是鮮紅色。 虎刺:會長出近球形的紅色核果,單果大小在4-6毫米。 赤小豆花:花朵凋謝後會長出橢圓形的暗紅色種子。
赤小豆花是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株高度在30-90厘米之間,莖幹上有白色長硬毛,葉片是斜方狀卵形,葉腋間會開出黃色花朵,花朵凋謝後會長出橢圓形的暗紅色種子,果期時間在8-9月份。
⑹ 紅小豆(赤豆)正常應該是是什麼顏色的
紅小豆 編輯
紅小豆又名赤豆、赤小豆、紅赤豆、小豆。英文名:Red adzuki bean。紅小豆富含澱粉,因此又被人們稱為「飯豆」。紅小豆含多種營養成分,每100克紅小豆中含蛋白質21.7克、脂肪0.8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鈣76 毫克、磷386毫克、鐵4.5毫克、硫胺素0.43毫克,核黃素0.16毫克、煙酸2.1毫克。紅小豆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較高,宜與谷類食品混合成豆飯或豆粥食用,一般做成豆沙或作糕點原料。李時珍稱紅小豆為"心之谷",其功用為"生津液,利小便,消脹,除腫,上吐",並治"下痢、解酒毒,除寒熱痛腫,排膿散血,而通乳汁……"。
中文學名 紅小豆 拉丁學名赤豆 別 稱紅豆 二名法 Vigna angularis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 豆目 科豆科 族菜豆族 屬豇豆屬 種紅豆 分布區域中國,喜馬拉雅山山區,日本
目錄
1 歷史
2 生長環境
3 形態特徵
4 栽培要點
▪ 生物學特性
▪ 整地施肥
▪ 種植方式
▪ 田間管理
▪ 採收儲存
5 葯用信息
6 營養成分
7 主要價值
▪ 食療價值
▪ 經濟價值
8 用葯禁忌
9 化學成分
10 臨床應用
11 葯物配伍
12 常用配方
13 文獻綜述
14 葯方選錄
15 臨床研究
16 紅小豆食譜
歷史編輯
我國是小豆的原產地。至今,在我國喜馬拉雅山麓尚有小豆野生種和半野生種存在。印度、朝鮮、日本等國也有栽培,以我國出產最多。小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古醫書《神農本草經》中,就有關於小豆的葯用記載。古農書《齊民要術》中,已詳載小豆的栽培方法和利用技術。這表明,我國種植小豆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生長環境編輯
紅小豆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要求不高,耐瘠薄,粘土、沙土都能生長,川道、山地均可種植。既耐澇,又耐旱,晚種早熟,生育期短,栽培技術簡單,可做補種作物。一般穴播,行距25~35厘米,株距16厘米,每穴4~5粒種子,每畝播種量1.5~2.5公斤,生育期100天左右,春夏播都行,純種、套種均可。一般畝產150~250公斤。陝北屬半乾旱性氣候,無霜期165天左右,土壤屬黃綿土類,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有利於種子的萌發、出苗和根系的生長。年平均氣溫9.7℃,≥10℃的有效積溫3499.2℃,穩定通過10℃的天數176天左右;年日照時數2615小時;年降水量480毫米左右,多集中於盛夏,6~9月降水量352毫米,佔全年降水量的73%,雨熱同季。6~9月正是紅小豆的生長盛期。自然條件對小豆作物積累澱粉、蛋白質及保持顆粒鮮紅極為有利,為其生長發育創造了良好條件。
形態特徵編輯
紅小豆屬豆科(Leguminosae),菜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主根不發
紅小豆
紅小豆
達,側根細長,株高80~100厘米,有直立叢生型、半蔓生型及蔓生纏繞型。葉為3小葉組成的復葉。小葉圓頭型或劍頭型。花梗自葉腋生出,梗的先端,著生數花,為自花授粉作物,花小,開黃花或淡灰色花,龍骨瓣呈螺旋形,每花梗上結莢1~5個,莢長7~16厘米,果莢內包著4~18粒橢圓或長橢圓形種子。種子多為赤褐色,也有黑、灰、白、綠雜、淺黃色等。種子千粒重50~210克,大多在130克左石。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可達90cm。莖上有顯著的長硬毛。三出復葉互生;頂生小葉卵形,長5~10cm,寬2~5cm,先端漸尖,側生小葉偏斜,全緣或3淺裂,兩面疏被白色柔毛;托葉卵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具短爪,龍骨瓣上部捲曲;雄蕊10,二體。莢果圓柱形,長5~8cm。種子6~8粒。花期6
紅小豆
紅小豆
~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普遍栽培。主產吉林、北京、天津、河北、陝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遼寧、黑龍江、廣東、四川。
採制秋季莢果成熟而未開裂時拔取全株,曬干,打下種子。
性狀 種子矩圓形,兩端較平截,長5~7mm,直徑4~6mm。表面暗紅色,有光澤,側面有白色線性種臍,長約4mm,不突起。子葉兩片肥厚,乳白色。
化學成分含α-、β-球朊(α, β-globulin)、脂肪酸、煙酸、糖類,維生素A1.B1.B2,植物甾醇、三萜皂甙等。
性味性平,味甘、酸。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脹滿、腳氣浮腫、黃疸尿赤、風濕熱痹、癰腫瘡毒、腸癰腹痛。
【與紅豆的區分】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豆的種子,但是有一個別名是紅豆。紅豆是羞草科植物海紅豆、孔雀豆植物種子的統稱,所以人們經常誤會它們是同一種東西。 赤小豆呈細長形,顆粒比紅豆小,紅豆呈圓柱狀,表面為暗棕紅色。
【異名】亦豆(《日華子本草》),紅豆(《綱目》),紅小豆(《本草原始》),小紅綠豆、虱拇豆(《陸川本草》),朱赤豆(《中葯材手冊》),金紅小豆、朱小豆(《葯材學》)。
紅小豆粥
紅小豆粥
【植物形態】
①赤小豆,又名:豬肝赤(《本經逢原》),杜赤豆(《本草便讀》),米赤豆、茅柴赤、米赤。
一年生半攀援草本。莖長可達1.8米,密被倒毛。3出復葉,葉柄長8~16厘米;托葉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小葉3枚,披針形、矩圓狀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闊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具3淺裂,兩面均無毛,僅葉脈上有疏毛,紙質,脈3出,具柄。總狀花序腋生,小花多枚,小花柄極短;小苞2枚,披針狀線形,長約5毫米,具毛;花萼短鍾狀,萼齒5;花冠蝶形,黃色,旗瓣腎形,頂面中央微凹,基部心形,翼瓣斜卵形,基部具漸狹的爪,龍骨瓣狹長,有角
紅小豆
紅小豆
狀突起;雄蕊10,兩體,花葯小;子房上位,密被短硬毛,花柱線形。莢果線狀扁圓柱形;種子6~10枚,暗紫色,長圓形,兩端圓,有直而凹陷的種臍。花期5~8月。果期8~9月。
栽培或野生。分布廣東、廣西、江西及上海郊區等地。
②赤豆,又名:紅飯豆(《增訂偽葯條辨》)。
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90厘米。莖上有硬毛。3出復葉;托葉線形,被白色長柔毛;小葉卵形至斜方狀卵形,長5~10厘米,寬3.5~7厘米,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三角形或近圓形,全緣或極淺3裂,兩面被疏長毛。花2~6朵,著生於腋生的總花梗頂端;蝶形花,形與上種相同;莢果扁圓筒狀,於種子間收縮,無毛;種子6~10粒,暗紅色,矩圓形,兩端截形或圓形,種臍不凹。花期6~7月。果期7~8月。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以上兩種植物的葉(赤小豆葉)、花(赤小豆花)及發芽的種子(赤小豆芽)亦供葯用,各詳專條。
⑺ 小豆的花有什麼特徵
總狀花序,花黃色,腋生。花梗長4~7cm,著生2~6朵小花,小花由苞葉、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組成。花萼鍾狀,基部聯合,上部有5個齒。花冠蝶形,花瓣5枚。旗瓣1枚,先端有缺刻。翼瓣2片,長於旗瓣呈彎月狀,內有龍骨瓣2枚,細喇叭筒狀,向外彎曲成鉤狀。雄蕊10枚,為(9)+1二體雄蕊,由花絲和花葯組成。花葯著生於花柱頂端,花粉球形,具網狀刻紋。雌蕊1枚,位於花的中央,由柱頭、花柱和子房組成。花柱上部有絨毛,頂端扁平成盤狀,無柄。子房無毛。
⑻ 赤小豆花的介紹
赤小豆花是一種植物草葯,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花。植物形態詳赤小豆條。
⑼ 紅小豆開的花是什麼顏色
花冠蝶形,黃色。
總狀花序腋生;花萼5裂;花冠蝶形,黃色,旗瓣具短爪,龍骨瓣上部捲曲;雄蕊10,二體。莢果圓柱形,長5~8cm。種子6~8粒。花期6~7月,果期7~8月。
⑽ 有誰認識這圖片上的蔬菜
這是赤小豆。
赤小豆種子
赤小豆(拉丁學名: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1]別名:朱豆),豆科豇豆屬一年生半纏繞草本植物。
立懂網路帶你了解赤小豆01:03
其莖纖細,羽狀復葉具3小葉,小葉紙質,卵形或披針形,基部寬楔形或鈍,全緣或微3裂,總狀花序腋生,有花2~3朵,苞片披針形;花梗短,花黃色,長約1.8厘米,寬約1.2厘米,莢果線狀圓柱形,種子6~10顆,長橢圓形,通常暗紅色,種臍凹陷,花期5~8月。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赤小豆
目
豆目Fabales
拉丁學名
Vigna umbellata (Thunb.) Ohwi et Ohashi
亞目
薔薇亞目 Rosineae
別稱
飯豆 菜豆 赤豆 赤豇豆 紅豆 紅飯豆 四季豆
科
豆科Fabaceae
二名法
Vigna umbellata
亞科
蝶形花亞科 Faboideae
界
植物界
族
菜豆族 Phaseoleae
門
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屬
豇豆屬 Vigna
綱
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
種
赤小豆 V. umbell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