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多識草木
多識草木,是老先生教他的學生們學詩時說的。講這一課的時候肯定是個春天,所以老先生講著講著就走神兒了。其實老先生一開始是很嚴肅的,他清了清嗓子說:「小子們,你們為什麼不好好學詩呢?」說這句話時老先生的語氣有點沉痛,因為在那個時候,不懂詩你就玩不了政治,難道忘了嗎?襄公十年,齊國的高原到晉國做客,由於不懂詩,惹得東道主大光其火,當場捊胳膊挽袖子號召在場所有的人都要揍他,把高原嚇得屁滾尿流地跑回家去,後邊那些人還拿刀拿槍地要殺到他的老窩。這簡直是場不小的政治事件,丟人啊。小子們,你們,早晚都要馳騁在國際大舞台上,肩負著歷史重任,不好好學詩怎麼能行呢?
詩真是不錯的東西啊,它可以興觀群怨。老先生旁引博征,講得滔滔不絕,這時,他發現曾點瞪著眼睛,老對著窗外發呆。老先生知道他又想叫上幾個梳朝天辮兒的,幾個戴帽子的,穿上新衣服去游春了。老先生對他這想法曾經表示過贊同,所以他也走神了:上次在樹林子里上課的時候,叫得嘀哩嘟嚕的那種鳥叫什麼名字來著,山坡上跟河邊,同樣開黃花的那兩種花又是什麼呢?……這么一走神,老先生就把心裡想的話說出來了: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看看,看看,這前後兩句,是不是有點兒前言不搭後語,說著說著忠君事父,怎麼突然轉到撩貓逗狗上來了,都是這春天鬧的,老讓人心裡像長了草似的,哎,這草叫什麼名兒來著?
這么想著,孔夫子他老人家,是不是挺可愛的呢?他說:達活泉的牡丹開了,還不快去看看——
附:
《論語》先進第十一: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論語》陽貨第九: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